|
中际旭创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4-11
|
70.87
|
--
|
--
|
91.11
|
28.32% |
|
170.00
|
139.88% |
|
详细
AIGC 时代数据流爆发,光模块迎来市场扩容与高速品类加速渗透以 ChatGPT 为代表的 AIGC 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大规模、超深度的人工智能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算力来训练和运行。伴随数据传输量的增长,光模块作为数据中心内设备互联的载体,需求量随之增长,并带动了数据中心网络从 400G向 800G 和 1.6T 更迭的需求。此外,伴随算力提升能耗增长,厂商寻求降低能耗方案。新技术方面,行业对光模块的需求更趋向于小型化、低功耗、高性价比和持续向上的兼容性,这有望推动 硅光和 CPO 等新技加速发展。 全球光模块行业龙头,产品迭代引领,客户覆盖海外云厂商巨头中际旭创深耕通信光模块领域,为云数据中心客户提供 100G、200G、400G 和800G 等高速光模块,为电信设备商客户提供光模块等整体解决方案。 Lightcounting 在最新发布的 2021年度光模块厂商排名中,中际旭创和 II-VI 并列全球第一。 此外, Omdia 数据显示,在前十大模块厂商中,公司在 2021年市场份额提升得最多,主要原因系公司向海外云厂商数据中心提供的 200G 和 400G产品的销售量大幅增加。 Dell'Oro 统计数据显示, 2021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支出增长了 9%,超过 2,000亿美元, 2022年全球数据中心的资本支出将增长17%,其中超大规模云厂商的数据中心支出将增长 30%;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支出预计将达到 3,500亿美元。 800G 高速光模块量产,充分受益 AIGC 应用爆发公司 800G 已通过了海外重点客户的测试与认证,海外重点客户从去年四季度开始逐步批量地采购和部署 800G 产品。公司作为 800G 的主力供应商,随着 AIGC应用的快速发展,还会有更多的海外云厂商客户开始采购 800G, 800G 的需求总量将会进一步提升,公司未来成长动能充足。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测公司 2022-2024年的营业总收入分别为 97.72/121.39/145.42亿元,同比增速 26.99%/24.22%/19.80%,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 11.74/14.97/18.73亿元,同比增速 33.83%/27.52%/25.15%,对应 PE 分别为 45.68/35.82/28.62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及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技术升级的风险、供应链稳定性的风险、贸易壁垒及市场需求下降的风险。
|
|
|
景嘉微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4-10
|
123.82
|
--
|
--
|
122.92
|
-0.87% |
|
122.74
|
-0.87% |
|
详细
AI:大模型赋能下游应用厂商,推理环节算力需求拉动图形渲染GPU 市场量价齐升。①ChatGPT 问世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潮,用户规模持续扩大,背后是不断迭代的AI 大模型带来的算力需求爆发,主要来源于大模型训练和商业化后的推理两个环节。②过去,传统GPU 的基本需求源于视频加速、2D/3D 游戏等,随着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云游戏、数字孪生、元宇宙、工业数字化等产业成为高性能渲染GPU 新的增长点。③近期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使AI 大模型成为竞争焦点,全球互联网科技巨头相继布局研发大模型,带动下游应用如StableDiffusion 等图像、视频AI 创意工具在C 端使用时的推理算力需求增长,未来随着大模型的不断迭代及商业落地更加成熟,消费级显卡市场有望迎来量价齐升。 信创:重点行业次第推广落地,GPU 国产化持续推进。①在全球产业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明确提出“数字中国”建设战略,抢占数字经济产业链制高点,逐步实现ICT 产业自主可控。根据艾媒咨询,2021 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47.6 万亿元,占GDP 比重为43.5%。得益于中国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2021 年中国信创产业规模13759 亿元,2027 年有望达37011 亿元。 ②叠加人工智能浪潮开启,AI 应用不断渗透和下沉,有望进一步打开需求空间,AIGC 落地教育、金融、医疗等信创行业指日可待,对办公PC 的GPU 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推动独立显卡成为主流配置,预计信创GPU 市场将实现扩容。 公司作为国产GPU 龙头,信创推进+AI 爆发有望驱动业绩超预期,未来仍有较大的存量替代+增量空间。①GPU 芯片领域,公司是国内首家成功研制国产GPU 芯片并实现大规模工程应用的企业,先后推出JM5 系列、JM7 系列、JM9系列等高性能GPU 芯片,联合国内主要 CPU、整机、操作系统、行业应用等厂商开展适配与调试工作,共同构建国产化计算机应用生态。JM9 系列可满足高性能显示需求和人工智能计算需求,未来有望在AI 大模型及云计算等高端领域进一步得到应用。②图形显控模块是公司研发最早、积淀最深、也是目前最核心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军工领域,从机载向更广阔的车载、船舶和通用市场等领域不断渗透。③小型专用化雷达技术积累深厚、产品成熟,具有技术先发优势,研发了系列雷达产品,逐步实现由模块级产品向系统级产品转变。 结论:我们认为,公司GPU 产品在信创领域优势明显,且性能满足人工智能需求,国产替代下,有望受益于信创加速及由AIGC 带来的显卡市场爆发。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22-24 年公司实现营收11/19/26 亿元,归母净利润3.1/4.7/6.2 亿元,当前市值(2023 年 4 月 3 日收盘价)对应PE 为204/132/100倍。考虑到信创推进及由AI 爆发带来的下游应用市场空间增长,以及公司在国产GPU 的领先地位,我们认为当前公司股价仍被低估,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国产替代不及预期、晶圆厂扩产不及预期、宏观经济环境下行超预期的风险。
|
|
|
海光信息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4-03
|
77.36
|
--
|
--
|
102.00
|
31.78% |
|
101.95
|
31.79% |
|
详细
AIGC 时代算力需求爆发,美国芯片封锁下国产替代空间广阔。① ChatGPT 的兴起加速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发展,算力成为 AIGC时代的重要生产力,互联网科技公司开启算力军备竞赛,驱动底层硬件 AI 服务器需求增长。作为 AI 服务器大脑的 CPU 和作为 AI 服务器心脏的 GPU,市场景气度均将迎来显著提升。②目前我国服务器 CPU 市场规模大且国产化率极低,美国芯片制裁不断升级,限制向中国出口部分芯片制造设备和高端芯片,为国产厂商创造大量市场空间,国产替代将长期受国家政策支持,具有较强确定性。 服务器 CPU+ DCU 双轮驱动公司业绩增长,产品性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技术壁垒高。①海光 CPU 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及工作站,兼容国际主流 x86指令集,国内稀缺属性强,性能参数已与国际主流高端处理器相当,目前已在电信、金融、互联网等重要行业大规模应用落地。公司高端处理器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提升行业领先优势,预计未来将持续享受国产化替代红利。②海光 DCU 系列产品,以 GPGPU 架构为基础,兼容“类 CUDA”环境,具备丰富软硬件生态,全面覆盖支持深度学习训练场景,满足 AI、大数据处理、商业计算等高性能需求,为人工智能计算提供强大算力支持。深海一号 DCU 产品在典型应用场景下性能已达国际同类型产品同期水平,预计将成为国内 AI 运算加速领域主流产品,有望在算力需求爆发下加速放量,驱动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海光 DCU 产品实现应用落地,性能持续验证。①中科曙光 X740-H30服务器中标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系统,每台服务器搭载 2块海光信息 DCU Z100国产通用GPU,支持 ECC,单块 GPU 卡显存 32GB HBM2,FP6410.8TFlops,通用计算核心 8192。②百度飞桨深度学习框架与公司的 CPU 系列及 DCU 系列产品完成互证,助力国产 AI 加速卡人工智能应用创新。 结论:海光信息作为国产 CPU 和 DCU 龙头,有望最先受益于国产化及算力军备竞赛。公司产品矩阵丰富,性能达国际可比产品水平,处于国内优势地位,目前 DCU 产品已经在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系统及百度飞桨 AI 大框架中应用落地,未来有望持续受益于 AIGC 时代算力需求爆发以及国产替代下的庞大市场。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 22-24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8.02、13.30、20.21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0.35、0.57、0.87元/股,当前市值(2023年 3月 31日收盘价)对应 22-24年 PE分别为 224、135、89倍。公司作为 CPU+DCU 国产龙头,受益于信创国产化和AIGC 算力时代双重利好,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中美贸易冲突加剧、国产替代不及预期、国产 CPU 生态建设不及预期、晶圆厂扩产不及预期、宏观经济环境下行超预期的风险。
|
|
|
麒麟信安
|
|
2023-03-30
|
152.58
|
--
|
--
|
236.94
|
3.92% |
|
158.56
|
3.92% |
|
详细
1、首家上市国产操作系统企业,三大业务齐头并进公司的基础核心技术是操作系统,产品特色是安全,目前已形成了“操作系统-云计算-信息安全”三位一体的产品体系,即以操作系统技术为根技术,操作系统产品为基石,信息安全产品和云计算产品为延伸的紧相关产品结构。 根据公司2022年业绩快报,2018-2022年公司收入CAGR为50%,归母净利润增速为85%。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亿元,同比增长18%;归母净利润1.28亿元,同比增长14%。受信创政策推动,国防、党政、电力行业对公司产品需求不断扩大,主营业务受益明显,公司营收持续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2、云+安全应用深化,国产操作系统前景广阔受CentOS停止维护等事件驱动,未来操作系统国产化应用将成为行业趋势。同时随着国家安全要求不断提升,各行业尤其是国防、电力、政务等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关键行业信息技术需要满足自主可控。未来随着金融、石化、交通、医疗等行业信创产业体系建设下,国产操作系统将迎来越来越多的规模性应用需求,市场规模将大幅提升。 数据安全包括数据存储、处理安全、所涉及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以及数据权属带来的安全。未来随着数据安全技术持续突破,数据安全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将逐渐深入。 桌面云依托其节省IT运营支出与总拥有成本、保证数据安全、便于集中管理等优势,产品采纳率逐渐上升,在政务、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中快速推广,在制造业极具市场潜力。 3、公司具备“三位一体”产品布局、大量应用案例和全栈生态体系公司三大业务均以操作系统为根技术、注重安全,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云计算和信息安全产品,技术上紧密关联。 麒麟信安操作系统基于电力、国防关键应用场景的技术发展与储备,已具备向其他领域复制拓展的能力。随着金融、交通、能源等行业关键业务系统国产自主产品应用推进的进程加快,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相关行业推广部署。 公司是华为鲲鹏生态建设积极参与者,并围绕核心产品构建了向下CPU处理器、硬件整机,向上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管理软件、应用软件,以及外部设备等产品适配的生态体系。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28、1.69、2.29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4%、33%、35%,对应EPS为2.41、3.21、4.33元。现价(23年3月27日收盘价)对应2023-2024年PE为75、55倍,基于公司竞争力、成长性和稀缺性,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风险提示41、技术研发风险2、信创政策不及预期风险3、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
|
|
英方软件
|
|
2023-03-23
|
109.01
|
--
|
--
|
133.00
|
22.01% |
|
133.00
|
22.01% |
|
详细
数据时代卖水人,软件产品收入带动营收高速增长英方软件是中国数据复制灾备领域第一股,根据 IDC 中国灾备软件产品市场调查,公司在中国本土专注于灾备及数据管理的技术厂商中居于首位。公司在多项技术上已经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在产品上也得到了国家公安部、金融办、保密局、工信部等相关国家部门的安全认可,进入上海市优秀信创解决方案名单和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公司股权结构稳定,以数据复制为本,构造了“容灾+备份+云灾备+大数据”四大数据复制产品系列,目前也持续扩增产品的应用领域。 据公司业绩快报,2022年实现营收 1.97亿元,同比增长 23.2%,2018-2022年CAGR 达 32.7%; 归母净利润在 2018年后扭亏为盈,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0.37亿元。近年来,公司软件产品收入比重持续上升,2021年占公司总营收比重达 63.95%,带动毛利率的提升,其中,容灾备份产品占软件产品收入71.12%,大数据产品占比为 28.88%。 信创政策和行业趋势合力拉抬数据复制软件市场需求79号文件推动八大重点行业信创,政策点名的 2+8+N 行业 2021年整体国产渗透率仅在 10%左右,距离 2027年前 100%全替代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 其次,国务院发布《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将以“数据二十条”为纲领构建“1+N”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数据产权界定、数据市场体系建设等制度。 数据复制软件经典的应用场景为灾备,包括备份和容灾。备份数据的可用性依赖于数据复制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而数据复制软件是实现应用级容灾的重要工具。 2021年我国数据灾备市场已达到 332.9亿,预计 2025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21-25年 CAGR 为 11.7%。 数据复制软件是大数据行业运行的基础,是大数据采集的基础工具,2020年中国大数据行业市场规模为 6388亿元,同比增长 18.6%,预计 2023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10000亿大关。 数据复制软件作为数据灾备领域和大数据领域的核心实现工具,将在政策及行业趋势共同驱动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全方位+标准化产品构建公司强大国产替代实力数据复制软件作为数据安全的守门员,行业专业性强、客户粘性高。得益于信创政策推动整个大数据行业朝国产化发展,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国产数据复制领域龙头,有能力在维持现有客户基础的同时,持续攻占国产替代的市场份额。 公司当前不仅已经具备媲美国外的数据复制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标准化的产品特性更是使得产品能完美融入更多行业应用场景,迅速打开新市场; 随着公司人员配置逐步到位,庞大的客户基础和标杆案例塑造了公司实现国产替代的先发优势,而前期投入的成本则将成为后续国产化替代进程中源源不断的蓄力燃料,营收成长空间星辰大海。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1.97/3.58/6.0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23.23%/81.91%/70.07%;对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37/0.90/1.7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8.10%/145.90%/96.24%,对应 EPS 为 0.44/1.08/2.12元,对应 PE 为184.32/100.06/50.99倍。首次覆盖予以“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第三方软件企业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风险、人力成本持续上升超预期风险、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风险、疫情风险
|
|
|
TCL科技
|
家用电器行业
|
2023-02-17
|
4.21
|
5.67
|
35.00%
|
4.64
|
0.22% |
|
4.32
|
2.61% |
|
详细
LCD 面板价格拐点上行在即,TCL 科技作为面板龙头,业绩弹性可期;需求端逻辑有望持续受益全球性的库存回补,2023年业绩有望逐季向上。 LCD 价格趋势:2月下旬价格拐点有望确立,即将迎来持续上行LCD 面板价格有望于 2月下旬迎来拐点,二季度后有望持续上行。主要原因在于:1)电视厂商库存回补下,需求得到良好承接。在原厂/渠道库存相对健康的基础上(经过两个季度的调整,渠道库存恢复健康),大陆电视厂商已经开始追加订单采购目前超低价的电视面板,要冲刺今年海内外电视销售,除此之外,三星电子、乐金电子等一线电视厂商也计划在第二季回补库存。2)良好需求承接+低库存背景下,面板厂挺价意愿明显。从价格来看,部分尺寸价格仍低于行业现金成本(根据群智咨询,2月上旬 32/43/55/65吋报价分别为 28/49/85/113美元/片),在集中度较高的竞争格局下,面板厂商对价格主导能力提升,且 LGD 关厂使得产出边际减少,大陆厂商价格话语权增强。据 Omdia 最新预测,2月下旬面板价格有望提前反弹,后续我们判断亦有望迎来持续上行。 TCL 经营趋势:22Q4环比改善显著,2023有望拾级而上公司前期发布 2022年业绩预告,22Q4环比 22Q3有明显改善,主要得益于面板价格的触底反弹。作为周期性行业,2022年面板行业是下行触底的一年(根据洛图科技,2022年全球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共出货 2.53亿片,同比下降 1.8%),2023年向上趋势明显。伴随着 LCD 面板价格的上涨预期,面板厂商的稼动率同样有望迎来回升,量价齐升下,面板企业的盈利弹性有望得到凸显。从节奏上看,需求端复苏有望从国内率先启动,进而逐步形成全球性的库存回补,因此我们认为面板企业经营的底部已经确认,2023年经营节奏有望逐季向上。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3/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1695.22/1980.53/2258.7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 2.51/46.44/71.70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02/0.33/0.51元。参照面板厂商历史盈利水平弹性,受 LCD 价格/稼动率影响较大,故我们优先采取 PB估值方法,回溯历史几轮(2012-20 14、2016-2018、2020-2021)面板产业周期,TCL 科技历史 PB 估值中枢约 1.8-2倍 PB,底部约 1.2-1.3倍 PB,当前正处于底部水位。基于需求回升+格局改善驱动盈利弹性及 PB估值修复,我们暂给予目标价 6.36元(对应 1.8倍 PB),对应 50%+以上涨幅空间,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LCD 面板需求不及预期、产能爬坡不及预期、新技术迭代风险。
|
|
|
北方华创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2-07
|
254.00
|
--
|
--
|
261.90
|
3.11% |
|
358.03
|
40.96% |
|
详细
事件:据彭博社报道,美国与日本、荷兰官员于当地时间1 月27 日达成协议,同意扩大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措施。这是继美国芯片法案之后,又一次针对中国的潜在科技封锁。在此背景下,1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学习会议中强调到,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 ? 点评:美国芯片法案对中国芯片制裁的重点在于先进制程,即14nm 及以下的fab、18nm 及以下的DRAM、128 层及以上的NAND。短期来看,面对美国的科技封锁,未来三年中国半导体突破的重心在于突破成熟制程(在135-28nm 建立国产产能)和Chiplet(基于28nm,牺牲一定的体积和功耗,在基站、服务器、智能电车领域建立部分先进工艺的产能)。 ? 长期来看,梳理2019 年以来的半导体国产化进程,从1.0 到4.0 时代,国内完成了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设备材料、零部件的国产化突破。我国半导体产业全而不强,半导体产业链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有中国企业,但是整体处于落后位置。由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国企业缺乏深度联系,单个企业很容易受美国制裁影响。今后,中国半导体国产替代将进入5.0 时代的深水区,培育良好的产业生态,实现全自主制造,打通内循环,建立中国半导体生态系统将成为长远目标。 ? 面对美日荷潜在的封锁,我们重申北方华创在当下时点的投资价值:? ①产品管线扩张,“平台级”北方华创为国产半导体设备主力军。 北方华创半导体设备布局涵盖刻蚀、沉积、清洗、热处理、检测等多环节,下游覆盖逻辑、存储、功率、三代半、光伏、面板等多领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平台型半导体设备供应商。作为国内鲜有的平台级设备企业,公司产品管线覆盖除光刻机外的所有设备,下游客户覆盖半导体及泛半导体行业的龙头公司,高筑产品壁垒,提升客户粘性。公司持续受益于国产替代的浪潮,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 ②国内晶圆厂扩产确定性强,成熟工艺成为主力。 国内半导体设备需求,不仅来源于长期向好的下游市场需求,还来源于实现产业自主可控的安全需求。根据SEMI,预计2022 年原始设备制造商的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总销售额将在2022 年达到1175 亿美元,同比增长14.7%。 而成熟制程是目前全球、国内晶圆厂扩产的主要方向。从世界三大晶圆代工巨头(台积电、联电、格芯)来看,成熟工艺产能约占74%。由于目前国产设备材料的技术发展阶段受条件约束,且我国的成熟工艺产能仍大面积依靠进口,后续国内的扩产主力就是基于国产可控技术的成熟工艺。例如,华虹半导体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二期等于1 月18 日订立合营协议,共计投资40.2 亿美元,用于成熟制程的扩产,生产65/55nm 至40nm 工艺的12 英寸晶圆。 ? ③平台规模效应下,毛利率提升、费用率优化,盈利能力有望超预期。 2018-2021 年公司扣非净利率分别为2.3%、1.7%、3.3%、8.3%。根据公司2022年业绩预告,以营业收入和扣非净利润的中值计算,2022 年扣非净利率预计可达14.8%。由于公司规模化效应凸显,以及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公司利润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在费用端,公司团队和研发投入已成规模,预计未来收入增速快于研发投入增速,管理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优化,将带动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实现营收147、210、290 亿元,归母净利润23.5、35、55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2-24 年PE 分别为57、38、24 倍,维持“买入”评级。 ? 风险提示半导体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半导体设备国产化不及预期;公司产品验证不及预期
|
|
|
万集科技
|
计算机行业
|
2023-02-03
|
21.64
|
--
|
--
|
23.88
|
10.35% |
|
24.95
|
15.30% |
|
详细
万集科技作为传统交通信息化龙头,公司一方面深度布局路侧业务,另一方面积极拓展车载前装业务,已拿到 60多家车企ETC 定点和新能源头部车企 V2X 定点,正式向汽车电子 Tier 1/2转型,形成车路协同业务闭环,充分受益智慧交通、自动驾驶等发展趋势: 1、ETC 行业触底出清,前装渗透与后装替换下业务全面回暖 ETC行业2019年集中建设带来后续业绩自然回落,但我们认为行业在2021年已经出清触底,ETC业绩扰动接近尾声。 随着前装OBU渗透、后装OBU进入更替周期,以及RSU升级方案推出带来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下,公司ETC业务全面回暖。 2、C-V2X 迎来上车周期,公司借势跻身汽车电子 Tier 1/2 公司获得知名商用车企、新能源头部车企的前装 V2X 车载通信终端产品定点,项目生命周期 4年,生命周期累计合同额5.2亿元,标志着公司正式从交通信息化领先厂商转型为智慧交通+汽车电子综合供应商。 C-V2X 技术的整车前装量产规模正在扩大,国内市场上越来越多车型搭载相应配置或有搭载计划,公司有望凭借智能网联技术积累和先发优势充分受益于 V2X 快速发展。 3、智慧交通欣欣向荣,激光雷达双向赋能 车路协同被认为是实现汽车智能化的关键,公司智慧交通侧业务逐步向智能网联示范区、智慧路口、数字隧道等领域拓展。 激光雷达可同时赋能路侧和车端,在国家大力推动车路协同产业发展背景下,路侧市场潜力逐步显现;同时机器人行业发展也带动激光雷达出货量攀升,预计2025年路侧、智能装备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分别超10亿、30亿元;同时公司前瞻研发OPA路线,有望卡位纯固态技术未来实现“上车”。 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9.57/15.09/22.79亿元,同比增长1.33%、57.66%、50.95%;实现归母净利润-0.22、1. 10、3.07亿元,同比分别-150.59%、+610.86%、+178.71%,对应EPS为-0. 10、0.52、1.44元。现价对应2023-2024年PE为40.51、14.53倍,基于公司竞争力、成长性和稀缺性,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项目/年度 20212022E 2023E 2024
|
|
|
江淮汽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1-19
|
14.50
|
--
|
--
|
18.30
|
26.21% |
|
18.30
|
26.21% |
|
详细
江淮汽车具备自身主营韧性和对外业务延展性,是稀缺的智能电车制造平台。基本面:新能源+出口两大亮点;估值:战略价值、业务实力两处低估,建议重点关注公司 2023年的投资机会。 投资要点 一、顺应时代大力发展新能源领域,产销保持高速增长1)蔚来:公司携手蔚来成立“江来”布局新能源领域,打造全新“江来制造”商业模式,构建“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新生态。蔚来汽车 2023年销量目标同比接近翻倍增长,江淮将明显受益产品放量; 2)大众:大众集团承诺授予江淮大众 4-5个纯电动汽车品牌,2025、2029年产量目标分别是 20-25万辆和 35-40万辆,预计届时总收入分别达到 300亿、500亿元。大众安徽 MEB 工厂首款车型将于 2023年下半年投产,最大年产能预计可达 35万辆。且集团计划将大众安徽打造成下一代纯电平台 SSP 的本土生产基地,可以说与江淮合作是大众全球新能源核心战略之一。 3)华为:2019年江汽集团与华为在深圳正式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暨 MDC 平台项目合作协议。 二、全球汽车开启“中国制造”模式,出口大力拉动业绩公司轻卡业务 2022年受宏观经济影响下滑明显,23年供需端多因素驱动轻卡行业销量增长。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出口覆盖沿线国家近百个,出口量约占公司总量的 80%。从收入端来看,公司 2022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42.74%,其中皮卡产品在海外市场得到广泛关注,全球竞争力不断提高。随着大众安徽和江淮轻卡打开海外销路,2023年出口将成为江淮主营增长的最大引擎。 三、持续落地创新业务模式,战略价值实为优秀合肥致力于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在汽车产业方面招商引资、产业集聚等方面形成一定成效。而这些丰富的战略资源由江汽集团承接,合肥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将使公司持续受益。1月 9日,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在华为坂田基地总部与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深入商谈,共同推动华为终端与江汽集团、肥西县合作项目进展。公司凭借产业资源和独特的战略定位,未来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有望占据优势地位。 四、设计制造分离大势所趋,业务实力理应重估预计汽车产业链未来将向类似于手机和半导体的模式演进,分为 Tier 0、Tier0.5、Tier 1和 OEM/ODM 四大环节。其中域控的出现使整机方案集成复杂度降低,将制造环节独立的模式未来将成为电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汽车生产环节复杂、技术难度高、强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具备整车生产能力的制造平台稀缺。公司发力新能源乘用车,积极探索汽车工业新模式,与众多科技企业及知名车企展开合作,不断积累新能源汽车技术及经验,竞争力将显著增强。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 22-24年实现营收 386、466、52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4、4.1、6.1亿元。当前市值(2023年 1月 17日收盘价)对应 22-24年 PE 分别为 219、75、50倍,维持“买入”评级。
|
|
|
北方华创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1-16
|
226.32
|
--
|
--
|
261.90
|
15.72% |
|
331.42
|
46.44% |
|
详细
事件:1月11日,公司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35~156亿 元 , 同 比 增 长 39.41%-61.1%; 归 母 净 利 润 21~26亿 元 , 同 比 增 长94.91%~141.32%;扣非归母净利润 19-24亿元,同比增长 135.52%~197.5%。 从单季度来看,22Q4营收 34.9~55.9亿元,同比-0.6%~+59.2%;归母净利润4.1~9.1亿元,同比-1.2%~ +118.1%;扣非后 4.2~9.2亿元,同比+50.5%~+228.2% 公司收入高速增长,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 以 2022全年营收中枢 145.5亿、利润中枢 23.5亿计算,公司 22年营收增速约为50%,利润增速约为 118%,净利率约为 16.2%,较 2021年的 11.1%提升 5.1pct。 我们认为,公司业绩仍能保持高成长,利润率有望进一步上升,主要来自于: ① 国内 晶圆厂在成熟制程中的扩产确定性 强。 。 全球半导体设备仍处于上升期。根据 SEMI,预计 2022年原始设备制造商的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总销售额将在 2022年达到 1175亿美元,同比增长 14.7%。 成熟制程是目前全球、国内晶圆厂扩产的主要方向。从世界三大晶圆代工巨头(台积电、联电、格芯)来看,成熟工艺产能约占 74%。由于目前国产设备材料的技术发展阶段的条件约束,且我国的成熟工艺产能仍大面积依靠进口,后续国内的扩产主力就是基于国产可控技术的成熟工艺。 ② 国产替代+ 产品管线扩张,公司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 国内半导体设备行业的成长性主要来自国产替代。2022年 10月,美国扩大对华芯片和设备出口管制,用于生产 18nm及以下的 DRAM和 128层及以上的 NAND等先进制程的设备被限制出口。我们认为,美国对中国半导体设备出口的打压,将加速国产替代进程,提高产业自主可控能力是长期不变的目标。 而北方华创作为国内唯一的平台级设备企业,产品管线覆盖除光刻机外的所有设备,下游客户覆盖半导体及泛半导体行业的龙头公司,高筑产品壁垒,提升客户粘性。公司将持续受益于国产替代的浪潮,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③ 平台规模效应下, 毛利率提升、费用率优化,盈利能力有望超预期。 在毛利率方面,随着公司平台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已经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毛利率进一步提升。 在费用端,公司团队和研发投入已成规模,预计未来收入增速快于研发投入增速,管理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优化,将带动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实现营收 147、210、290亿元,归母净利润 23.5、35、55亿元,当前市值对应 22-24年 PE 分别为 51、34、2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半导体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半导体设备国产化不及预期;公司产品验证不及预期
|
|
|
江淮汽车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1-13
|
14.81
|
--
|
--
|
18.30
|
23.57% |
|
18.30
|
23.57% |
|
详细
江淮汽车是一家涵盖汽车出行、金融服务等众多领域的综合型汽车企业集团。自成立以来,通过十五年九代技术、四代产品迭代,目前已形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电动车技术平台。得益于国家对新能源的大力支持,叠加自身技术积累并与众多科技企业及知名车企展开合作,江淮汽车在2023年将迎来飞速发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营业务:国内海外全面开花,持续扩大品牌影响 国内:公司在维稳传统车型收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能源产品,截止到2022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乘用车思皓新能源同比销量翻番,增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国外: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出口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百个,出口量约占公司总量的80%。从收入端来看,公司2022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42.74%,其中皮卡产品在海外市场得到广泛关注。 2、代工蔚来:打造“江来制造”,强势转型新能源领域 公司与蔚来自2016年开始合作发展新能源领域,联合打造世界级智造工厂,成立“江来”,采用“互联网+智造”模式,拥有国内自主品牌首条高端全铝车身生产线,焊装整体自动化率高达97.5%,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3、牵手大众:共同发展电动化领域,创造全新利润增长 公司与大众合作多年,2017年合作成立大众安徽,建立大众安徽MEB平台,全面打造纯电动汽车。并于2022年7月三方签订大众智慧物流项目战略合作协议,进而打开研发、营销和制造国际化水准能力建设通道。 4、合作华为:携手知名科技企业,实现双方共同发展 公司2019年开始与华为合作MDC平台项目合作协议,公司将投入近百亿资金,打造全新工厂,首款新车将于2023年的三、四季度开卖。除华为外,公司还与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其他科技企业展开合作,结合公司汽车行业优势与科技企业核心技术,提升公司汽车智能化水平。 预计公司22-24年实现营收386、466、52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4、4.1、6.1亿元。当前市值(2023年1月10日收盘价)对应22-24年PE分别为241、82、55倍,对应22-24年PB分别为2.20、2. 14、2.06倍,低于可比公司均值,给予“买入”评级。
|
|
|
北方华创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1-04
|
224.01
|
--
|
--
|
261.18
|
16.59% |
|
282.90
|
26.29% |
|
详细
北方华创作为两市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看似“庞杂”的业务线,其实蕴含着基于半导体行业发展基本规律的同心圆扩张。 1、“起承转合”的发展脉络:形成基于泛半导体全领域的业务版图。 北方华创起于电子元器件,2001年七星电子和北方微电子诞生,布局泛半导体和集成电路,2017年七星电子与北方微电子重组形成北方华创。北方华创半导体设备布局涵盖刻蚀、沉积、清洗、热处理、检测等多环节,下游覆盖逻辑、存储、功率、三代半、光伏、面板等多领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平台型半导体设备供应商。 2、中国半导体设备行业目前的格局:“一超四霸多强” 按照目前的行业格局,我们将未来国产半导体设备市场的格局定义为: “一超四霸多强” 。 正是由于半导体技术的同源性,导致其发展过程中会顺着半导体的底层处理工艺逐步横向和纵向扩张,所以,下游的广覆盖是半导体平台级企业的基础。在最核心的产品管线,全球半导体巨头都是全栈覆盖,实现平台级的销售。 3、平台化发展是公司带给产业无限可能的关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横向(场景扩张):半导体集成电路(IC)、半导体显示(面板)、半导体照明(LED)、半导体能源(光伏)。 纵向(全栈技术):光刻机、沉积设备、刻蚀机、清洗机、离子注入机、炉管、量测设备、其他设备(CMP等)。 4、基于北方华创发展的飞轮模型,得出了其打通半导体全产业链靠的是两个基点: 战术落脚点:不断的扩大产品管线,形成平台级,做大营收、做大规模,实现稳定现金流,这是北方华创事业的起点。 战略落脚点:通过主业收入带来的现金流实现不断的充分研发,一旦突破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底层同源技术,就能对全栈进行突破,就可以实现对半导体和泛半导体技术外溢,为平台级扩张创造了先决条件。
|
|
|
木林森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0-08-28
|
15.80
|
--
|
--
|
16.92
|
7.09% |
|
16.92
|
7.09% |
|
--
|
|
|
捷捷微电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0-08-24
|
18.90
|
--
|
--
|
23.14
|
22.43% |
|
40.01
|
111.69% |
|
--
|
|
|
华润微
|
|
2020-08-03
|
54.20
|
--
|
--
|
59.88
|
10.48% |
|
59.88
|
10.4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