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王强峰

华安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010522110002...>>

20日
短线
11.11%
(第232名)
60日
中线
8.33%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1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万润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4-04-26 11.00 -- -- 11.37 3.36% -- 11.37 3.36% -- 详细
事件描述4 月 19 日晚,公司发布 2023 年年度报告和 2024 年一季度报,公司 202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 43.05 亿元,同比降低 15.26%; 归母净利润 7.63 亿元,同比增长 5.78%;扣非归母净利润 7.18 亿元,同比降低 0.50%。2024 年一季度实现营收 9.38 亿元,同比降低 9.19%,环比降低 16.98%;归母净利润 0.98 亿元,同比降低 44.32%,环比降低 47.58%;扣非归母净利润 0.89 亿元,同比降低 49.08%,环比降低 42.70%。 公司 2023 年业绩符合预期, 2024Q1 业绩短期承压不改长期成长公司 2023 年实现营业总收入 43.05 亿元,同比降低 15.26%;归母净利润 7.63 亿元,同比增长 5.78%;扣非归母净利润 7.18 亿元,同比降低 0.50%。 23 年全年业绩符合预期, 分产品来看, 功能性材料产品实现营收 33.66 亿元, 同比增长 12.25%, 毛利率 43.91%,同比增长0.99pct, 主要系下游市场景气回升产销两旺; 生物科学与医药产品实现营收 8.82 亿元, 同比下降 56.67%, 毛利率 36.22%,同比增加 1.10pct,主要系子公司 MP 公司受抗原测试剂盒产品下游需求萎缩影响盈利。2024Q1 实现营收 9.38 亿元,同比降低 9.19%,环比降低 16.98%;归母净利润 0.98 亿元,同比降低 44.32%,环比降低 47.58%;扣非归母净利润 0.89 亿元,同比降低 49.08%,环比降低 42.70%。 24Q1 业绩短期承压,主要系受下游终端市场需求变化影响, 营收大幅度减少;研发费用投入增加等因素, 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 公司多项目稳步推进, 产能规模不断扩大,成长空间进一步打开公司布局多板块业务,持续推进新项目建设,成长空间进一步打开。OLED 方面,子公司三月科技于 2023 年启动了“综合技术研发中心暨新型光电材料高端生产基地项目”, 一期计划投资 1.6 亿元,二期计划投资 3.7 亿元, 以提升自主知识产权 OLED 材料的研发与生产能力;九目化学于 2023 年启动并积极推进“九目化学生产基地 A04 项目”,以扩增 OLED 升华前材料产能,该项目计划投资 1.45 亿元。 生物医药方面,公司“药业制剂二车间”建成投产, CDMO 产品 R-PZQ 原料药于 2023 年 12 月通过了 EMA 下的 CHMP 审批,为公司医药领域产品发展贡献力量。 功能性材料方面,公司于 2022 年启动的“中节能万润(蓬莱)新材料一期建设项目”计划扩增材料产能,其中电子信息材料 1,150 吨/年,特种工程材料 6,500 吨/年,新能源材料 250 吨/年,预计 2024 年年底完工,届时将提高公司相关新材料业务的规模,优化产品和产能结构,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盈利能力。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下游去库和新材料研发持续投入的影响, 我们调整公司2024-2026 年业绩预期,预计公司 2024-2026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7.97、9.22、 10.77 亿元(2024-2025 年前值为 10.54、 14.40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4.5%、 15.7%、 16.8%。对应 PE 分别为 13、 11、 10 倍。 维持“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1)下游需求不及预期。(2)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3)新项目投产不及预期
湖北宜化 基础化工业 2024-04-22 9.11 -- -- 10.62 16.58% -- 10.62 16.58% -- 详细
事件描述2024年 4月 12日晚,公司发布 2023年年报,报告期内营收 170.42亿元,同比下降 17.72%;归母净利润 4.53亿元,同比下降 79.06%。 其中 2023Q4实现营收 33.39亿元,同比下降 26.47%,环比下降27.52%; 实现归母净利润 0.63亿元,同比提升 356.97%,环比下降71.66%。 主营产品价格回落业绩短期承压, 下半年价格止跌毛利率逐步修复公司业绩和主营产品磷酸二铵、尿素、 PVC 价格息息相关,全年维度看, 2023年磷酸二铵/尿素/PVC 均价分别 3612.49/2445.29/5814.78元/吨, 同比分别变化-3.12/-9.06/-21.09%, 2023公司毛利率 12.66%,同比变化-6.43pct。下半年, 随着秋季备肥以及行业去库的进行,主营产品价格开始逐步触底反弹。 根据百川数据, 2023Q3, 磷酸二铵/尿素/PVC 季度均价分别为 3446.38/ 2404.19/5896.88元/吨,环比变化-2.99/ +5.08/ +4.56/%, 2023Q4, 磷酸二铵/尿素/PVC 季度均价分别为 3671.87/ 2411.66/5635.47元/吨,环比变化+6.54/ +0.31/ -4.43/%, 2024Q4公司毛利率 15.71%,环比变化+3.07pct, 四季度营收环比下降主要受到天然气供应受限,尿素例行停产检修的影响,归母净利润环比下降主要因非流动资产损坏报废产生 1.2亿元的损失。 尿素法检有望放开叠加新产能推进,公司未来成长可期2024年以来,尿素因市场需求低迷,价格处于底部震荡,当前国内外尿素仍存在套利价差,随着尿素法检放开,利好国内尿素出口, 预计化肥行业景气度有望延续。 新产能方面, 公司 55万吨氨醇项目已经于 2024年 1月投产, 宜昌邦普宜化新材料的精制磷酸、磷酸铁锂前驱体、硫酸镍等产品预计也于今年内投产,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井喷式增长,与之相关的化工行业也将迎来发展机遇期。 此外, 为推动磷化工产业升级,解决公司与楚星公司同业竞争问题,全资子公司楚星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 40万吨磷铵、 20万吨硫基复合肥节能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约 30亿元, 推动磷化工产业升级、提质增效。 随着主营业务趋稳价格中枢上移以及新产能、新项目陆续投产,未来公司业绩仍有成长空间。 投资建议因公司今年主营产品 PVC、磷酸二铵等价格承压,预计公司 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7.71、 9.68、 11.91亿元,同比增速为70.2%、 25.6%、 23.0%, (2024、 2025年前值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32、 13.68亿元, 较前值分别下调 17.27%、 29.24%) 。对应 PE分别为 13、 10、 8倍。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2)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3)相关政策变动风险; (4)国际贸易风险。
恒力石化 基础化工业 2024-04-12 14.60 -- -- 16.38 12.19% -- 16.38 12.19% -- 详细
事件描述4月9日晚,恒力石化发布2023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348.66亿元,同比增长5.62%;实现归母净利润69.05亿元,同比增长197.8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9.97亿元,同比增长473.74%;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98元/股。其中,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17.04亿元,同比上升18.70%,环比下降3.14%;实现归母净利润12.04亿元,同比增长131.95%,环比下降54.5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0.20亿元,同比增长127.24%,环比下降62.25%。 成本端压力缓解,全年盈利指标同比大幅回升2023年原油价格同比回落,全年盈利同比大幅回升。炼化产品是公司最重要的盈利来源,2023年全年炼化贡献毛利222.25亿元,同比增长17.37%;PTA板块亏损9.86亿元,较2022年亏损显著缩小;新材料板块实现毛利35.47亿元,同比增长34.20%。子公司口径来看,恒力炼化/恒力石化/恒力化工分别实现净利润33.6/1.6/13.0亿元。 盈利能力指标方面,2023年整体销售毛利率11.25%,同比增长3.04pct;净利率2.94%,同比增长1.90pct。ROE为11.51%,同比增长7.12pct。 费用方面,2023全年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13%/0.85%/2.28%,同比变动-0.05pct/0.00pct/+0.35pct。三费整体控制良好。研发费用率0.58%,同比+0.05pct,公司研发投入保持稳定。 2023Q4业绩环比下滑主要由两方面造成,一方面Q4化工品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盈利分化,部分产品价差回落;另一方面,原油环比三季度有小幅回落,带来一定程度的库存损失计提。2024年一季度以来,原油推涨以及需求修复,烯烃板块价差明显回暖,我们认为全年来看,原油将保持中高位震荡,PX及聚酯环节供需改善盈利有望持续较高水平,出行需求坚挺成品油盈利稳定,烯烃价差触底缓慢回升,整体盈利向好。 借助平台化成本优势,新材料项目全面开花基于炼化一体化良好现金流,公司持续增加资本开支,保证公司未来成长性。公司基于自身的C2-C4全产业链的大化工原料平台优势以及多年的研发积累,选择布局当前我国紧缺的高端涤纶、功能性薄膜、可降解材料、新能源化学品等新材料,加速“卡脖子”和“产能瓶颈”等受限环节的国产替代。 报告期内,公司众多项目取得巨大突破,公司产能持续增长。恒力化工新材料配套化工项目2023年中开始逐步投产;年产40万吨高性能特种工业丝智能化生产项目已分步投产;150万吨绿色多功能纺织新材料项目(恒科三期)项目中15万吨/年弹性纤维、15万吨/年环保纤维、30万吨/年全消光POY和30万吨/年阳离子POY顺利投产,在聚酯差别化方面实现突破;惠州500万吨PTA全面投产,PTA年产能达到1700万吨高居世界第一位。 公司目前在建拟建项目有160万吨高性能树脂及新材料项目(已于2023年三季度逐步投产,预计2024年2季度全面投产),汾湖80万吨功能性聚脂薄膜/塑料项目(已于2023年开始逐线投产,预计2024年下半年完全投产)、30亿平米锂电隔膜项目(一期2024年陆续开始试生产)等项目均在积极推进中。随着各产品产能进一步释放,绿色创新技术不断突破,公司产业链一体化、规模成本低、生产技术行业领先的优势进一步凸显,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重视股东回报,分红比例达到56%2023年,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55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38.72亿元(含税),本年度现金分红比例56.07%。截至2024年4月9日收盘价计算,当前公司股息率3.80%。近年来,公司维持较高的分红比例,此举有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随着炼化现金流趋于稳定,其高股息属性逐渐提升。 投资建议我们看好公司基于全种类原料平台优势,通过资本开支扩大规模优势,实现强者恒强,同时积极开拓下游新材料,提高产品的差异化和附加值。由于当前需求弱复苏及原油价格高位震荡的现状,我们预计公司2024年、2025年和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0.99亿元、140.34亿元和146.72亿元(2024-2025年原值为114.07亿元和146.08亿元),EPS分别为1.43元、1.99元和2.08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10.09X/7.26X/6.94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油和煤炭价格大幅波动;项目建设不及预期;不可抗力;宏观经济下行。
新宙邦 基础化工业 2024-04-09 36.27 -- -- 37.49 3.36% -- 37.49 3.36% -- 详细
事件描述4月 1日晚间, 新宙邦发布 2023年年度报告。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74.84亿元,同比-22.53%;实现归母净利润 10.11亿元,同比-42.5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9.56亿元,同比-44.20%。 2023Q4实现营业总收入 19.01亿元,同比-18.47%;实现归母净利润 2.14亿元,同比-32.3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2.11亿元,同比-26.82%。 电解液盈利承压拖累公司业绩,产能扩张+一体化布局提升盈利韧性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74.84亿元,同比-22.53%;实现归母净利润 10.11亿元,同比-42.50%。公司业绩下滑主要原因是国内电解液产能扩张增速,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叠加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使得电解液价格下降较快。根据百川盈孚数据, 2023年国内电解液均价为3.4万元/吨,同比-59.26%;毛利 1833.76元/吨,同比-83.33%。为了应对国内电解液市场激烈的竞争, 公司致力于在国内外贴近客户布局生产基地,以便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和就近供应。其中波兰基地于 2023年上半年成功投产,实现了电解液欧洲本地化供应。天津基地于 2023年 6月成功投产,填补了华北区域电子化学品的空白。同时,公司在韩国、 日本设立了办事处,就近及时服务顾客。 国内重庆新宙邦锂电池材料项目、江苏省(淮安市) 5.96万吨的添加剂项目正在建设中,美国基地等正在筹建中。 随着公司产能扩张加速、溶剂及添加剂布局逐步完善,公司电解液盈利韧性将逐步凸显。 有机氟化学品业务保持快速增长,打开公司长期成长空间受益于 3M 退出带来的氟化液市场格局重塑, 公司 2023年氟化液产品市占率稳步提升, 有机氟化学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14.25亿元,同比+21.45%,实现毛利率 69.91%,同比+4.62pct。 公司持续完善氟化工产业链布局,围绕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产业链稳步推进海斯福、海德福两大基地项目建设, 扩产项目高端氟精细化学品项目(二期)投产顺利,全国首条千吨级新一代环保型电力绝缘气体-全氟异丁腈产业化产线在三明海斯福试生产顺利,确保产品保持市场成本领先以及技术领先地位,为公司业务稳定持续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公司一代产品市场份额稳定,二代产品市场需求旺盛销售高速增长,三代产品市场推广初见成效。 展望未来,随在建产能逐渐建成投产,可有效解决现有产能瓶颈,完善公司有机氟化学品产业链布局,公司未来有望获得更高市场份额,打开长期成长空间。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国内电解液行业头部企业,规模化优势显著。同时,公司有机氟化学品和半导体化学品逐步进入快速放量期,未来业绩增速可观。 考虑到公司电解液产品价格下行影响,我们下调公司 2024-2025年预期,并新增 2026年盈利预期。 预计公司 2024年-2026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12.35、 16.44、 20.36亿元(原 2024年-2025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16.79、 23.51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22X、 17X、13X 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原材料及主要产品价格波动引起的各项风险; (2)安全生产风险; (3)环境保护风险; (4)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兴发集团 基础化工业 2024-04-08 20.11 -- -- 22.28 10.79% -- 22.28 10.79% -- 详细
事件描述4月 1日,公司发布 2023年年度报告,公司 202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81.05亿元,同比-7.28%;实现归母净利润 13.79亿元,同比-76.44%;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3.13亿元,同比-78.30%。 2023年 Q4实现营业总收入 61.78亿元,同比+13.27%,环比-25.73%;实现归母净利润4.45亿元,同比-52.67%,环比+36.85%。 公司周期产品景气下行, 全年业绩承压下滑、 Q4业绩环比修复公司 202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 281.05亿元,同比-7.28%;实现归母净利润 13.79亿元,同比-76.44%,全年业绩大幅下滑。 主要原因系公司草甘膦、有机硅、黄磷、磷肥等周期性产品市场价格同比出现较大跌幅,导致产品盈利能力大幅减弱。 据百川盈孚数据, 2023年草甘膦、黄磷、 一铵、二铵、 有机硅市场均价分别为 3.25、 2.50、 0.31、 0.36、1.49万元/吨,同比分别为-47.8%、 -24.5%、 -12.4%、 -3.3%、 -36.9%。 公司 2023年 Q4实现营业总收入 61.78亿元,同比+13.27%,环比-25.73%;实现归母净利润 4.45亿元,同比-52.67%,环比+36.85%,单季度业绩环比修复。 主要原因系公司黄磷、磷矿石、一铵、二铵、有机硅等产品价格环比上涨, 公司产品盈利能力回升。 据百川盈孚数据, 2023年 Q4黄磷、磷矿石、一铵、二铵、 有机硅市场均价分别为2.48、 0. 10、 0.33、 0.37、 1.44万元/吨, 环比分别为+2.04%、 +10.39%、+19.19%、 +6.59%、 +5.58%。 专注精细磷化工发展主线,持续完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公司专注磷化工发展主线, 持续完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 资源端: 目前拥有采矿权的磷矿资源储量约 4.05亿吨,磷矿石设计产能为 585万吨/年。 另外,公司建成水电站 32座,总装机容量达到 17.84万千瓦; 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站 13个,总装机容量 1828千瓦, 打造了行业独特的“矿电化一体” 产业链, 为公司生产提供成本低廉、供应稳定的电力保障。 产品端:公司形成了规模大、种类全、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链,现有 15个系列 591个品种,是全国精细磷产品门类最全、品种最多的企业之一。 目前公司已形成“资源能源为基础、精细化工为主导、关联产业相配套”的产业格局, 未来产业链持续完善,有望全面提高资源、能源自给率, 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持续加码有机硅和电子化学品, 转型升级成长板块蓄势待发有机硅: 公司现有有机硅单体设计产能 36万吨/年,并形成下游 20万吨/年硅橡胶、 5.6万吨/年硅油以及 2500吨/年酸性交联剂产能,在建8万吨/年特种硅橡胶、 2200吨/年有机硅微胶囊(其中一期 550吨/年已建成)。基于掌握的先进生产工艺以及宜昌园区草甘膦装置的有效协同,公司有机硅生产成本控制能力居国内前列,综合实力跃居行业第一梯队。待当前在建的有机硅新材料项目投产后,公司有机硅产业综合竞争力与市场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电子化学品: 公司控股子公司兴福电子经过 10多年发展,目前已建成 6万吨/年电子级磷酸、 6万吨/年电子级硫酸、 1万吨/年电子级双氧水、 5.4万吨/年功能湿电子化学品产能,产能规模居行业前列, 产品质量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已实现中芯国际、华虹集团、 SK 海力士、长江存储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半导体客户的批量供应。目前兴福电子正在推进 4万吨/年电子级硫酸改扩建以及 2万吨/年电子级氨水联产 1万吨/年电子级氨气等项目建设,建成后预计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投资建议受公司周期品下行影响,我们下调公司 2024-2025年盈利预期,并新增 2026年盈利预期, 预计公司 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23、 22.24、 24.44亿元(原 2024-2025年预测值为 21.15、 29.18亿元) ,对应 PE 分别为 13X、 10X、 9X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原材料及主要产品价格波动引起的各项风险; (2)安全生产风险; (3)环境保护风险; (4)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川恒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4-04-04 18.87 -- -- 21.77 15.37% -- 21.77 15.37% -- 详细
事件描述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2023年全年营业收入43.2亿元,同比增长25.3%;归母净利润7.7亿元,同比增长1.02%;扣非净利润7.61亿元,同比下降1.4%。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39.04%、18.26%,同比下降5.89pct、4.61pct。2023年四季度营业收入12.48亿元,同比增长25.8%;归母净利润2.75亿元,同比增长63.1%;扣非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70.1%。 主营产品产销齐升,磷矿石提供价格支撑2023年,川恒股份各主营产品产销量同比稳定增长,价格持续坚挺。 公司新建生产装置陆续投产,新增产品磷酸铁及磷酸,固有产品磷酸一铵产销量同比上升,产量21.6万吨,销量22.9万吨,收入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3%、41.6%、21.3%。外销磷矿石量价齐升,产量299.2万吨,销量75.4万吨,收入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1%、13.3%、29.4%。据百川盈孚数据,2023年磷矿石均价990元/吨,同比增长10.2%。预计2024年随着磷矿品位下降,产能有限,磷矿石价格有望维持高位,将进一步为公司产品提供价格支撑。 加码净化磷酸及磷酸铁锂,拓宽产品矩阵打开增长新空间公司定增投入磷酸项目,增资参股公司推进磷酸铁锂项目,不断拓宽产品矩阵。公司于2023年12月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4025万股,发行价格为16.40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为6.6亿元,将募集资金全部投入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生产12万吨/年食品级净化磷酸项目。此次募投将加快公司磷酸产能释放,持续完善公司产业链布局,丰富产品结构。公司于2024年1月8日对四川万鹏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增资,增资金额3000万元,增资后持股比例30%。万鹏时代由川恒股份、四川蓝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鹏云基金三方共同出资成立,依托川恒股份磷矿资源优势,从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目前已有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4万吨,另有固相法磷酸铁锂二期项目6万吨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投产,预计投产后总产值65亿元。2023年,川恒股份磷酸产量16.2万吨,销量15.1万吨,收入8.49亿元;磷酸铁收入3.0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733.64%,均已成为新的业务利润增长点。 项目有序投产,新能源转型迈上台阶公司立足向新能源产业转型的发展规划布局,着力推动产业项目建设进度、聚力新产品市场开发、优化并丰富现有产品结构。技术研发方面,公司自主开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半水湿法磷酸生产成套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技术水平先进可靠、产品质量好、总能耗低、生产成本低、生产运行平稳等优点,相比二水磷酸技术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绿色转型方面,公司研发半水磷石膏改性胶凝材料及充填技术,提高矿山回采率,降本增效效果突出;项目投产方面,“20万吨/年半水-二水湿法磷酸及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完成,投产后将使公司新增饲料级磷酸二氢钙15万吨/年、食品级净化磷酸10万吨/年;“10万吨/年磷酸铁项目”持续优化,丰富现有产品,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目前公司已有产能磷酸二氢钙51万吨/a,磷酸一铵26万吨/a,净化磷酸10万吨/a,商品磷酸20万吨/a。公司依托磷资源及技术优势,不断落实转型发展方向,为未来新的利润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43、11.31、13.69亿元,(2024-2025年前值为8.88、12.35亿元)同比增速为23.0%、20.0%、21.0%。对应PE分别为11、9、7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2)项目审批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3)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的风险;(4)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多氟多 基础化工业 2024-04-02 14.20 -- -- 16.38 15.35% -- 16.38 15.35% -- 详细
事件描述3月 28日晚间, 多氟多发布 2023年年度报告。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119.37亿元,同比-3.41%;实现归母净利润 5.10亿元,同比-73.8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4.71亿元,同比-74.15%。 2023年 Q4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31.51亿元,同比+2.90%;实现归母净利润 0.47亿元,同比-78.3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0.63亿元,同比-71.30%。 主营产品价格下滑拖累业绩, 公司全年业绩同比大幅缩减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119.37亿元,同比-3.41%;实现归母净利润 5.10亿元,同比-73.83%, 业绩同比大幅下滑。 主要原因是 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需关系格局发生变化,中上游材料竞争加剧,叠加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导致产品整体毛利率下降,盈利能力降低。 我们认为,短期来看,六氟磷酸锂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走势;中长期来看,六氟磷酸锂行业的盈利能力将逐步分化,龙头公司凭借规模化优势、自身工艺和成本的优化有望逐步提升市占率和盈利能力,未来行业集中度或进一步提升。 新能源材料产能+品类双提升,保障公司长期盈利能力公司锂电新材料体系目前包含三种主要产品:六氟磷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和六氟磷酸钠。 六氟磷酸锂方面, 公司自主研发和改进相关工艺,通过工业级碳酸锂、无水氟化氢、三氯化磷法制备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使得该产品在纯度、品质、稳定性和成本等关键指标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截止至 2023年 12月 31日,公司已经具备 6.5万吨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的生产能力,客户涵盖国内主流电解液厂商, 并出口韩国、日本、欧洲等地区,产销量位居全球前列。双氟磺酰亚胺锂方面,公司现已成功开发新一代技术路线, 该产品的生产成本开始大幅下降, 未来有望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公司目前已具备千吨级产能,新建 1万吨双氟磺酰亚胺锂项目预计将于 2024年建成投产。六氟磷酸钠方面,公司已经成功实现产业化量产,目前具备千吨级产能且随时能实现与六氟磷酸锂产能的快速切换。同时,公司提供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相关研发服务,客户已经涵盖所有主流钠离子电池和电解液厂商。未来随着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六氟磷酸钠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电子信息材料产能加速释放,打造公司业绩新增长极公司近年来加大对电子信息材料的投入,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子级氢氟酸为核心,电子级硅烷为辅助, 纳米硅粉、硅碳复合材料、高纯氟气、电子级硝酸、电子级硫为补充的完善的产品体系。电子级氢氟酸方面,公司是国内首批突破 UPSSS 级(G5级别)氢氟酸生产技术并具备相关生产线的企业,也是全球少数具备高品质半导体级氢氟酸的企业之一。目前公司已经和众多国内外知名半导体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且通过了台积电(TSMC)认证,实现了稳定供货,未来市场空间广阔。公司现具备年产 6万吨电子级氢氟酸的产能,其中半导体级2万吨;年产 3万吨超净高纯电子级氢氟酸(Grade5级别)二期项目已全面开工, 未来将陆续投产。电子级硅烷方面,公司自主研究开发出四氟化硅还原法,经过多级精馏提纯后得到高纯电子级硅烷(6N 级),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芯片、 TFT 液晶显示器、光伏行业、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是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纳米级硅粉的原料,现具备年产 4000吨产能。 此外,公司还掌握了纳米硅粉、硅碳复合材料、高纯氟气、电子级硝酸、电子级硫酸等一系列电子化学品生产工艺,部分产品已经实现批量销售,生产和工艺均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投资建议随着公司各类电解质锂盐和电子化学品的快速放量, 公司长期业绩有保障。短期来看,考虑到六氟磷酸锂价格从高位回落触底, 盈利能力处于低位, 我们调整公司业绩, 并下调公司评级, 预计公司 2024年-2026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4.66、 6.19、 8.43亿元(原 2024-2025年预测值为 12.07、 16.79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36、 27、 20倍。 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1)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成本的升高; (2)客户验证进度不及预期; (3)产能释放进度不及预期; (4)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中国海油 石油化工业 2024-03-26 27.20 -- -- 31.10 14.34%
31.10 14.34% -- 详细
事件描述3 月 21 日晚, 中国海油发布 2023 年报, 全年实现营收 4166.09 亿元,同比下降 1.33%,实现归母净利润 1238.43 亿元,同比减少 12.60%;实现扣非净利润 1251.88 亿元,同比减少 11.00%,基本每股收益 2.60 元。 经营层面良好,全年桶油成本继续下行业绩受一次性影响因素拖累,经营层面稳健。 公司第四季度实现营收1097.92 亿元,同比-1.16%,环比-4.32%;归母净利润 261.98 亿元,同比-20.45%,环比-22.68%;扣非净利润 294.82 亿元,同比-10.57%,环比-11.68%。 四季度盈利同比下滑受到北美地区油气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影响,全年资产减值及跌价准备为 35.23 亿元。 另外,公司 2023 年除所得税外的其他税金较 2022 年增加 29.6%, 主要是根据本年新出台的法规确认矿业权出让收益的影响。 除一次性影响外经营层面稳健。 桶油成本继续下行,凸显核心竞争优势。 中国海油凭借较低的桶油生产成本、国际领先的生产技术、精简高效的人员配置降本增效,盈利能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2023 全年桶油成本为 28.83 美元,同比下降 5. 13%。 公司桶油作业费用全球领先, 2023 年该项费用为 7.54 美元/桶。公司桶油折旧、折耗与摊销费用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在逐年降低,由 20 13 年的 21.03 美元/桶降低至 2023 年 14.06 美元/桶。 积极资本开支推进增储上产,储量产量增速行业领先近年来,中国海油持续践行积极的资本开支以保证增储上产战略目标的实现,坚持增储上产,布局全球的战略,自 2016 年起资本持续增长, 过去 6 年公司资本开支 CAGR 达 13.09%。 2023 年全年资本支出 1296亿元,为历史新高。 2024 年预算资本开支 1250-1350 亿元。在持续资本开支保障下,公司储量与产量增长速度行业领先。 2023 年公司石油天然气净证实储量达到 381.7 百万桶油当量, 储量寿命(含权益法核算储量)达到 10 年,连续 7 年稳定在 10 年以上,储量替代率达到 182%。 2023年油气产量为 678 百万桶油当量, 连续 5 年创历史新高, 2024-2026 年油气产量目标为 700-720, 780-800, 810-830 百万桶, 2024-2025 年产量目标较上年指引大幅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在全球获得 9 个新发现,在国内落实多个亿吨级大油田,探获首个深煤层千亿方大气田;在海外,圭亚那项目再获亿吨级油田,以上项目为公司未来产量增长奠定基础。 2024 年,国内绥中 36-1/旅大 5 -2 油田二次调整开发项目、渤中 19-2 油田开发项目、深海一号二期天然气开发项目、惠州 26-6 油田开发项目、神府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示范项目和海外的巴西 Mero3XM 等将有力支撑产量增长。 重视股东回报, 维持高分红率和股息率2023 年中期/末期,公司每股分派 0.59/0.66 元港币,总派息额 594.58亿港元, 支付率达到 43. 6%。从股息率来看, 按照 2023/03/22 收盘价计算,中国海油(A)股息率为 4.23%, 中国海洋石油 (H)股息率 7.05%。公司此前承诺, 2022-2024 年公司全年股息支付率预计将不低于 40% ;全年股息绝对值预计不低于 0.70 港元/股(含税),预计 2024 年将维持高分红策略。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4-2026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408.26、 1577.10、 1875.14亿元(2024-2025年原值为1460.46、1533.94亿元),同比增速为13.7%、12.0%、 18.9%。对应 PE 分别为 9.22、 8.24、 6.93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 新项目进度不及预期;(2) 原油天然气价格大幅波动;(3) 行业政策变化。
卫星化学 基础化工业 2024-03-06 16.90 -- -- 18.99 12.37%
20.01 18.40% -- 详细
事件描述2024 年 3 月 1 日晚, 卫星化学发布公告推动落实“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 以维护股东利益, 推动提升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 技术立企,持续增强研发创新能力公司重视打造化学新材料“生态圈”, 针对性开发聚烯烃、 聚乙烯弹性体、 POE、 EAA 等高端新材料, 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其中, 公司通过外延内生攻克了高碳α -烯烃、 POE、 EAA 等新材料, 弥补国内空白。此外, 公司不断充实研发团队,构建研发创新体系,研发费用自 2021年起大幅增长, 2022 年达 12.38 亿元, 2023 年前三季度已达 12 亿元,同比上升 24.09%, 2023 上半年内公司已申请专利 50 件,获授权专利51 件。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ESG 表现优秀卫星化学创建绿色低碳“产业链”, 全年二氧化碳吸收利用达 10 余万吨,大力推进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利用; 社会责任方面, 将“为社会创税、为股东创利、为员工创收”作为企业担当, 高度重视信息披露工作, 真实准确完整披露信息;公司治理方面,架构科学合规、 权责明确、富有效率。 以投资者为本, 重视股东回报稳定科学分红为加深投资者对于公司生产经营等情况的了解,卫星化学建立公开公平、透明、多维度的投资者沟通渠道。同时,公司积极践行与投资者共享发展成果, 最近三年累计分红 17.73 亿元,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占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 16.52%。 投资建议我们持续推荐轻烃化工龙头企业卫星化学。 短期看, 2024 年一季度乙烷价格环比进一步下降, 烯烃及下游小幅回升, 乙烷裂解价差走阔。 中期看, α -烯烃综合利用高端新材料产业园项目顺利推进,即将迎来落地。项目总投资约 257 亿元,建成后公司烯烃产能将翻倍,进一步加强烯烃平台化优势。 公司各项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有望在 2024 年开启建设,保证未来 2-3 年成长性。 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9.85、 67.32、 74.86 亿元(出于谨慎性原则,暂未考虑 α-烯烃项目影响),同比增速为 62.8%、 35.0%、 11.2%。对应 PE 分别为 11.45、 8.48、7.63 倍。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及主要产品波动引起的各项风险;装置不可抗力的风险;国家及行业政策变动风险
瑞丰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4-02-23 43.87 -- -- 45.39 3.46%
47.57 8.43% -- 详细
公司是国内润滑油添加剂头部企业,产能快速扩张加快产品认证润滑油添加剂行业有较高的行业壁垒,目前超过 85%的市场主要被国外四大公司所垄断。公司现有润滑油添加剂产能超 20万吨,在建产能 55万吨。公司目前已自主掌握 CI-4级、 CK-4级柴油机油复合剂配方工艺,SN 级、 SP 级汽油机油复合剂配方工艺,其中 CI-4、 SN、 SP 级别复合剂已经通过国外权威的第三方台架测试,可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各类型的定制产品。凭借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头部的润滑油添加剂供应商。 润滑油添加剂千亿市场, 国产替代下公司份额快速提升全球润滑油添加剂千亿市场, 综合考虑到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增长,润滑油添加剂有望进入新一轮需求增长周期, 预计至 2025年,全球润滑油添加剂需求量将增加至570万吨,市场规模约为195亿美元。 目前四大润滑油添加剂公司占据 85%左右市场,瑞丰新材抓住国内润滑油行业快速发展的契机, 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2022年润滑油添加剂销量达到 14.3万吨, 近 5年复合增长率 37.6%。 未来公司继续和下游润滑油领先企业壳牌、美孚、道达尔、中石化、中石油等保持合作, 稳定的合作关系有望拉动公司销量阶梯式增长。 国内客户方面, 2023年 1-11月份公司对中石化销售额为 1.06亿元,较 2022年全年增加 0.5亿元。 未来大企业的“品牌效应” 也有助于提高公司对于其他中小客户的开拓效率, 瑞丰市场份额有望继续快速提升。 润滑油添加剂认证壁垒高, 公司复合剂产品认证持续突破API 是润滑油添加剂行业应用最广的认证标准,只有满足认证标准的润滑油才能用于初装市场。 API 认证流程复杂、验证周期长、价格昂贵。 从认证流程上看只需要六个月左右,但前期的积累和行车实验的耗时往往在两年以上。 目前 CI-4、 SN、 SP 级别复合剂已经通过国外权威的第三方台架测试, 用事实证明了公司产品的性能与品质等级,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实现单剂向复合剂、中低端向中高端的战略转型迈出了坚实厚重的一步,为公司加快进入主流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PI 认证是润滑油添加剂企业进入下游大客户供应链的前提条件, 通过更高等级认证的产品往往具有更高的产品附加值, 未来随着公司复合剂产品持续突破以及公司产能快速扩张, 公司产品有望实现量价齐升。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头部企业,不断开拓下游重点客户,目前公司已经和下游润滑油领先企业壳牌、美孚、道达尔、中石化、中石油等建立合作,未来大企业的“品牌效应”有助于提高公司对于其他中小客户的开拓效率。未来瑞丰市场份额有望继续快速提升。预计公司 2023年-2025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34.0、 43.6、 61.8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6.3、 8.1、 10.6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20X、 15X、 12X。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复合剂产品认证不能顺利通过的风险; 原材料价格及供应风险; 汇率风险; 安全生产风险; 募投项目建设风险; 国际政策变化风险。
万华化学 基础化工业 2024-02-07 68.70 -- -- 79.61 13.71%
87.50 27.37% -- 详细
事件描述2024年 2月 2日晚,万华化学发布 2023年度业绩快报,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753.61亿元,同比增加 5.92%; 实现归母净利润168.14亿元,同比增加 3.57%。公司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428.07亿元,同比增长 21.80%,环比下降 4.72%;实现归母净利润 41.11亿,同比增长 56.58%,环比下降 0.59%。 2023Q4主营产品价格回落,收入下降净利超预期四季度为传统淡季, 2023Q4公司聚合 MDI/纯 MDI/TDI 均价分别为15673/ 20866/ 17110元/吨,环比变化-5.61%/-1.85%/-5.34%, 公司2023Q4归母净利 41.11亿,超出市场预期,我们推测主要为公司低成本 LPG 以及 Q4期间费用环比下降导致。 从 2022年开始,海外经济进入缓慢增速阶段,需求相对偏弱,聚合 MDI 出口价格有所承压,但 MDI 出口量仍维持高位, 2023年,聚合 MDI 出口量达到 104.37万吨,纯 MDI 出口量为 12.10万吨。 2022年后,美国地产景气度进行下行趋势,未来随着美国降息, 房贷利率逐步回落,美国地产有望出现反弹,我们预计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需求将迎来逐步修复。 聚氨酯+新材料产能逐步落地,未来业绩成长可期公司有序推进宁波、 福建 MDI 以及福建 TDI 新装置建设及投产,同时收购烟台巨力,未来 MDI、 TDI 供给格局有望继续向好,目前价格、价差仍处历史偏底部区间,在需求回暖后有较大价格弹性。 20万吨POE 及 4.8万吨柠檬醛及衍生物项目预计 2024年投产,届时柠檬醛、维生素、香精香料产业链将相继打通。新能源板块加大资本开支,未来有望建立盐湖提锂、材料制造、资源回收的全产业链闭环。乙烯二期以及蓬莱一期预计也将于 2024年底逐步投产,公司三位一体布局,多个项目陆续投放,未来业绩持续发展。 提质增效重回报,保持高比例分红公司重视对投资者的合理投资回报,每年现金分红金额占当年度合并报表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均高于 30%。 2020、 2021、2022年度,公司派发现金红利金额分别占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 40.65%、 31.84%、 30.95%。 未来,公司将在保证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坚持为投资者提供持续、稳定的现金分红,并结合公司经营现状和业务发展目标,按照公司的战略规划在相关领域继续加大项目投资,为股东带来长期的投资回报。 投资建议万华化学是全球聚氨酯行业龙头,新能源、香精香料、 POE、半导体等新材料项目加速推进,未来有望持续较高的资本投入,业绩中枢有望逐步上移。 考虑到 MDI 价格相对低迷,我们下调公司 2023-2025年业绩, 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68. 14、 216.61、269.6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3.6%、 28.8%、 24.5%,较前值分别下滑 1.45%、 4.94%、 10.92%, 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 13、 10、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2)项目审批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3)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4)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的风险。
中国海油 石油化工业 2024-02-06 22.27 -- -- 30.88 38.66%
31.10 39.65% -- 详细
立足中国,布局全球的海上油气巨无霸中国海油是中国最大的海上原油及天然气供应商,也是全球最大的独立油气勘探及生产企业之一。中国海油立足中国,布局全球,公司资产遍及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2年,公司净证实储量为62.39亿桶当量。丰富的油气储备资源和稳健扩张的产能以及全球优质资产的布局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供给收缩迎来高能源价格时代,上游资产稀缺性持续提升供给端方面,由于1)全球原油产能缺乏弹性,2)各国政府及国际能源巨头推动能源转型在原油天然气领域资本支出减少,3)欧佩克(OPEC)与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追求平衡财政预算持续减产,4)近期巴以冲突、俄乌战争等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未来全球原油供给收缩。需求端方面,中美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韧性强,下游炼化产业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交通领域需求支撑较强。短期内考虑到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新能源技术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预计石油需求到达峰值不早于2030年,在此之前全球原油天然气需求预计将持续增长。 我们认为原油、天然气供需矛盾持续,预期原油、天然气价格仍将保持坚挺,上游资产仍将维持较好的盈利水平。中国海油资产遍及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尼日利亚、伊拉克、乌干达、阿根廷、美国、加拿大、英国、巴西、圭亚那、俄罗斯和阿联酋等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充分受益高油气价格。 海洋油气开发潜力大,积极资本开支推进增储上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是全球油气产量的主要增长点。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储量丰富,探明程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未来开发潜力较大。中国海油是国务院授权唯一一家拥有海洋油气开采许可的企业。近年来,中国海油持续践行积极的资本开支以保证增储上产战略目标的实现,坚持增储上产,布局全球的战略,自2016年起资本持续增长。截止2022年,公司资本开支由2016年的487亿元提升至1025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达13.09%。2023年中海油将全年资本支出预算提高到1200亿元(164亿美元)至1300亿人民币(1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在持续资本开支保障下,公司储量与产量增长速度行业领先。公司储量寿命达到10年,连续6年稳定在10年以上,储量替代率上升至182%。近三年来公司储量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6.4%,处于全球领先位置。 根据2024年战略展望,公司到2026年将达到8.1-8.3亿桶产量目标。 桶油成本全球领先,凸显核心竞争优势低桶油成本是公司提高盈利水平与应对国际油价波动不确定性的关键所在。中国海油凭借较低的桶油生产成本、国际领先的生产技术、精简高效的人员配置降本增效,盈利能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根据公司2023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桶油成本为28.37美元,同比下降6.3%。作业费用和折旧摊销成本是主要成本构成,分别占比25.5%和48.3%。中国海油桶油作业费用全球领先,跟随油价变动幅度低,得益于公司的高管理水平。公司桶油折旧、折耗与摊销费用处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在逐年降低,由2013年的21.03美元/桶降低至2022年14.67美元/桶,主要是由于前期部分高成本资产被慢慢消化,新项目开发设计/决策水平的提升以及产量结构的优化。 持续分红回报股东,估值较海外同行具有吸引力公司重视股东回报,持续提高分红率和股息率。承诺2022-2024年,公司全年股息支付率预计将不低于40%;全年股息绝对值预计不低于0.70港元/股(含税)。从2022年实际股息率和分红率来看,中国海油(A)股息率达到8.45%,股利支付率达到43.26%;中国海洋石油(H)股息率达到14.53%,股利支付率达到41.93%。以上数据均名列同业企业的前列。 当前中国海油(A/H)具有估值吸引力。我们横向对比同业重点油气企业2022年每股净收益及当前静态PE,当前中国海油(A/H)估值仍处于偏低状态,尤其是H股,具有较强的估值吸引力。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79.19、1460.46、1533.94亿元,同比增速为-9.7%、14.2%、5.0%。对应PE分别为8.32、7.29、6.94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2)行业竞争加剧;(3)油价及天然气价格剧烈波动风险;(4)不可抗力风险;(5)国家及行业政策变动风险。
新宙邦 基础化工业 2024-01-08 47.50 -- -- 48.68 2.48%
50.49 6.29%
详细
深耕有机氟化工领域化学品,有机氟化学品有望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极公司布局有机氟精细化学品领域多年,围绕六氟丙烯和四氟乙烯产业链已打造含氟医药农药中间体、半导体与数据中心含氟冷却液等十大系列产品。公司有机氟化学品业务营收由 2018年的 3.88亿元增长至 2022年的 11.74亿元。 2023H1,公司有机氟化学品业务营收 7.47亿元,同比增长 38.46%。 随着公司产品结构改善,有机氟化学品业务毛利率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2023H1,有机氟化学品业务毛利率达到 72.39%。公司现有 2100吨氟化液(全氟聚醚和氢氟醚) 产能,已经实现电子氟化液系列产品的商业化。随 3M 逐步退出氟化液市场,公司有望凭借技术和产能优势快速导入下游市场。 2023年下半年,海斯福高端氟精细化学品改扩建项目和高端氟精细化学品项目(二期)相继调试运行。海德福高性能氟材料项目(一期)预计将于 2024年 2月 28日投产。 随着公司海斯福、海德福项目的持续推进,有机氟业务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极。 电子级氟化液竞争格局有望重塑,公司加速国产替代电子氟化液在半导体领域主要用作清洗剂、脱水剂、光刻机控温液以及芯片封装工序的检漏液等, 目前大部分市场被海外企业垄断,其中, 3M电子氟化液产品占据了全球芯片干法蚀刻设备制冷剂 90%的市场份额。 考虑到全球对 PFAS 物质的监管正在加速以及环保因素, 3M 决定到2025年底前退出包括电子氟化液在内的 PFAS 产品,电子级氟化液竞争格局有望重塑。 国内新宙邦、巨化股份等企业已经布局氟化液相关产能,其中新宙邦 Boreaf 电子氟化液系列产品可用于半导体 Chiller 冷却、精密清洗、气相焊接、电子检漏等领域。相关产品采用绿色清洁的工艺路线,通过了海外客户的认证,生产产品符合当地的法规要求, 已供应全球半导体主流制造商, 有望承接 3M 氟化液市场。 AI 及数据中心促进液冷氟化液需求增长,公司有望开启新一轮成长AI 产业与数字经济驱动数据中心较快发展,与数据运算、存储、交换高能耗相伴的是设备巨大的产热量,其中 70%的热能需要数据中心通过散热冷却系统移除。 随着数据中心规模和单机功率的不断提升,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占比有望快速提升。 氟化液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冷却液, 需求未来有望较快增长。据我们预测, 2026年我国新建数据中心机架数有望达到 1533万架, 带来超 3万吨的液冷氟化液需求。 以 15万元/吨均价对应国内数据中心领域的市场规模超 46亿元。 公司现有 1100吨全氟聚醚冷却液产能,公司浸没式冷却液全氟聚醚流体产品可用于数据中心冷却,未来有望充分受益于液冷氟化液高景气发展周期。 海斯福、海德福两大基地项目稳步推进, 支撑有机氟业务远期成长公司持续完善氟化工产业链布局,围绕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产业链稳步推进海斯福、海德福两大基地项目建设。 截至 2023年 6月,公司有机氟化学品产能约 0.56万吨。 2023年 6月,海斯福高端氟精细化学品改扩建项目建成调试,项目包含 1000吨全氟聚醚产能。 2023年 9月,海斯福高端氟精细化学品项目(二期) 阶段性投产,项目合计包含 1.59万吨有机氟化学品产能。海德福高性能氟材料项目(一期)预计将于2024年 2月 28日投产, 项目主要产品包括 1.1万吨四氟乙烯、 5000吨六氟丙烯、 1000吨氢氟醚等高性能含氟聚合物和含氟精细化学品。 此外,公司规划建设年产 3万吨高端氟精细化学品项目, 项目预计 2024年开工建设。公司多项目有序投产,支撑有机氟业务持续放量。 投资建议公司深耕有机氟化工多年,有机氟化学品逐步进入快速放量期,未来业绩增速可观。预计公司 2023年-2025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10.83、16.79、 23.51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33、 21、 15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原材料及主要产品价格波动引起的各项风险; (2)安全生产风险; (3)环境保护风险; (4)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东材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3-12-13 11.92 -- -- 12.63 5.96%
12.63 5.96%
详细
国内光学基膜龙头, “1+3+N”产品结构布局公司是国内膜材料领域的头部企业,以绝缘材料起家, 2012 年进入光学膜领域, 2017 年开始布局电子树脂材料, 多年来陆续收购金张科技、山东胜通、山东艾蒙特等公司, 同时坚持自主研发,逐步打通光学膜材料、电子树脂材料、环保阻燃材料等领域,并向 PP 涂膜、光刻胶单体等产品进行布局,公司产品应用于发电设备、特高压输变电、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消费电子、平板显示、电工电器、 5G 通信等领域,公司逐步推进“1+3+N”整体性产业布局,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助力公司业绩稳步提升,膜材料行业领军者地位稳固。 消费电子市场环比逐步修复,光学膜新产能落地为业绩贡献增量2023Q3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 3.02 亿台,同比下滑 0.07%,环比上升14.1%,消费电子市场景气度回升初见端倪,当前全球智能手机处于去库存阶段的尾声,部分领域已经开始出现反弹迹象,我们预计目前正处于行情拐点阶段,预计未来行业景气度会逐步上升。 光学膜领域,公司积极布局 MLCC、偏光片、 OCA 等具有较高壁垒的产品, “年产 2 万吨 MLCC及 PCB 用高性能聚酯基膜项目”、 “年产 20000 吨超薄 MLCC 用光学级聚酯基膜技术改造项目”、 “年产 25000 吨偏光片用光学级聚酯基膜项目”等逐步投产,光学膜产能稳步扩张将带来品种结构和产业链体系日趋完善,项目投产后可有效填补国内高端产能缺口,实现国产替代。 AI 服务器带动高频高速树脂需求,公司内生外延重点布局新材料2021 年,中国大陆地区覆铜板占全球的 74.50%, 覆铜板国产化趋势,带动高频高速树脂发展。此外, AI 服务器对算力要求更高, PCB 需要低损耗电子树脂,带动超低损耗电子树脂的需求增长。根据 TrendForce 数据,预计 2023 年 AI 服务器出货量近 120 万台,年增 38.4%, 2022~2026年 AI 服务器出货量年复合成长率为 22%,环氧树脂无法满足覆铜板高频高速需求,需要 PPO、 双马来酰亚胺、苯并噁嗪等树脂。公司 2017 年开始布局电子材料产品,于 2018 年设立以开发高性能树脂材料为核心任务的东材研究院-目前已经自主研发出碳氢树脂、马来酰亚胺树脂、活性酯树脂、苯并噁嗪树脂、特种环氧和特种酚醛树脂等电子级树脂材料,同时收购山东润达持有的山东东润 100%股权,做大做强种环氧树脂和酚醛树脂项目,此外,公司 5200 吨高频高速印制电路板用特种树脂材料项目已经投产逐步放量,未来电子材料板块将成为公司发展新动力。 新型膜材料市场广阔, PP 铜箔、光刻胶等材料加速布局,产业结构持续改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增长,带动动力电池需求量大幅度提升, 2022年上半年锂电池产量同比增长 150%,带动复合铜箔需求升级,公司规划PP 铜箔项目,目前处于客户验证中,此外公司拟与韩国 Chemax 及种亿化学合作设立成都东凯芯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进军光刻胶材料领域。 PP 铜箔、光刻胶单体、 PVB 膜、质子交换膜等作为未来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领域材料,将为公司长期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膜材料行业的头部企业,随着电子材料、新能源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相继投产,产业链一体化程度大幅提升,成本与规模优势显著,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00、 5.65、 7.59 亿元,同比增速为-3.6%、 41.1%、 34.5%。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 27、 19、 14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消费电子需求不及预期风险;(2)新产品认证时间不及预期风险;(3)项目投资及新增产能消化风险;(4)原材料供应及价格波动风险
宝丰能源 基础化工业 2023-12-05 14.30 -- -- 14.86 3.92%
15.49 8.32%
详细
现代煤化工龙头,成本控制为王,资本开支驱动产能高增宝丰能源是国内高端煤基新材料行业领军企业。公司以煤炭采选为基础,以现代煤化工为核心,按照煤、焦、气、化、油、电多联产的技术路线,实现了煤炭资源的分质、分级、充分利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是现代煤化工标杆企业,现有烯烃、焦化、精细化工三大分部。 资本开支驱动产能高增,有望实现跨越式成长。目前公司拥有焦炭产能700万吨/年焦炭,甲醇产能540万吨/年,烯烃产能220万吨/年等,以及720万吨/年的煤炭开采能力。预计在未来公司将拥有1200万吨/年的甲醇和530万吨/年的烯烃产能,煤炭开采能力达910万吨/年(不含红一红二权益产能),成长空间可期。过去三年,公司年均资本开支接近百亿元(不含2023H2),后续内蒙一期和宁东四期烯烃项目还有百亿以上的新增资本开支。高资本开支驱动公司快速成长,利润体量有望实现跨越式增长。 聚烯烃进口替代空间仍存,焦炭供需有望向好聚烯烃短期承压但缺口仍存,此轮产能投放后新增产能有限。国内聚乙烯仍存在1000万吨/年以上的进口缺口,聚丙烯尚有少量缺口。未来2-3年,聚烯烃投放压力仍较大,新增产能以油头和气头为主。尽管短期供需承压,但考虑到国家碳中和、碳减排以及10亿吨炼油总量限制政策下,本轮产能投放完成之后项目审批难度增大,2026年以后新增产能较难落地,行业将迎来较为明确的供给拐点。 焦炭供给端政策推动产能出清,需求有望迎来修复。焦炭行业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去产能之后,产能过剩程度相对有所缓解,但仍处于产能出清的状态,在有关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持续。据Mysteel数据统计,2020-2022年间,行业淘汰产能规模分别为6154.6万吨/年、2216万吨/年和1731万吨/年。需求侧,钢铁作为最大的下游,随着各地方政府新政策、新举措陆续出台,房建下游需求有望得到支撑,市场改善可期。目前,房屋新开工面积月度同比增速已有所回升。 景气承压下成本为王,公司成本把控力极强宝丰能源位于煤制烯烃成本最左侧。内蒙项目落地后,公司平均烯烃成本进一步降低,公司煤制烯烃成本较同行领先差距进一步拉开。首先,内蒙项目是全国首个采用DMTO-III技术的装置,烯烃单耗较原有项目显著降低(一代技术单耗3.0吨甲醇/吨烯烃、三代技术单耗2.65吨甲醇/吨烯烃),各项能耗、公辅设施成本下降明显。其次,内蒙古项目靠近煤炭原料资源丰富的内蒙古地区,显著降低原料运输成本。再次,煤制烯烃折旧成本占比较大,在公司精益控制下,宁东三期和内蒙项目单吨折旧继续大幅下降。 公司原煤供应量质齐增,焦化成本优势明显。公司目前全资持有四大煤矿,分别为马莲台煤矿、红四煤矿、四股泉煤矿和丁家梁煤矿,后续新增与收购并举,收购红一和红二煤矿部分股权,预计2025年,公司煤炭权益总产能将达到1102万吨,公司自产煤炭的供应量将进一步提高,主要产品所需原料煤的供应更加稳定,超额利润显著。 政策引领煤化工绿色转型,宝丰能源践行煤化工绿色发展新道路宝丰能源已成为现代煤化工绿色标杆企业。在近年来“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下,煤化工产业受到的监管力度相比其他产业必然更加严苛,宝丰能源现有各期项目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耗均在标准线以下,且处于行业绝对领先位置。 率先布局绿氢替代化石能源,引领煤化工行业绿色转型。内蒙古一期新增40万吨使用绿氢置换,宝丰集团长期布局绿氢产业,作为行业的先行者正带领行业走出一条绿色减碳发展之路,我们认为公司后续也有能力能够兼顾减碳及规模扩张。 副产氢资源丰富,打开未来氢能利用空间。从当前氢气来源来看,我国工业副产氢是最重要的来源。公司700万吨焦炭产能可提取超过13亿方氢气,可为未来氢能利用打开空间。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的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领先全行业,盈利情况远超市场平均水平,同时不断压缩成本,成为行业内标杆企业。内蒙古项目一期落地将显著增加公司竞争力,未来成长空间广阔。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7.24、104.22、149.00亿元,同比增速为-9.2%、82.1%、43%。对应PE分别为18.17、9.98、6.9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项目建设不及预期;产品及原料价格大幅波动;烯烃行业竞争加剧;宏观经济下行。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1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