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只看历史评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0 转到 页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4-05-07 47.95 -- -- 53.00 10.53%
53.00 10.53% --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2023年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89、7.17、7.23亿,分别同比+29.62%、+33.35%、+47.63%,2023Q4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2、1.99和2.22亿,分别同比+22.82%、-11.25%和+20.17%,分别环比+60.28%、+15.7%和+35.37%。 事件:公司公布2024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31、1.69、1.65亿元,分别同比+25.99%、+26.35%、+27.97%,分别环比-30.81%、-15.08%、-25.68%。 生命科学、水处理和提锂业务为三大增长极,驱动2023年收入快速增长。2023年公司整体收入同比+29.62%,实现快速增长,分业务模式来看,分别占收入62.54%、33.14%、2.6%的吸附材料、系统装置、技术服务业务收入分别同比+13.45%、+76.44%、+4.5%。就占比最大的吸附材料板块来看,水处理与超纯化、节能环保和生命科学三大细分应用方向收入增速分别为22%、37%和40%,为此板块收入快速增长的三大核心驱动力,生命科学板块收入占比高、增速快,背后主要是受到GLP-1市场高景气拉动,固相载体需求增长明显。就系统装置板块来看,2023年实现远超公司整体水平的收入增速,背后主要是盐湖提锂系统装置实现收入5.2亿,同比+85.16%。 剔除盐湖提锂业务后的“基本仓”收入稳增,共振成长趋势延续。2023年扣除盐湖提锂大项目后的基础业务收入19.69亿元,同比+20.12%,2019-2023公司基本仓业务收入由6.3亿元增长至19.7亿元,CAGR达32.98%,充分印证出公司多个下游应用方向共振成长向上的良好态势。 生命科学、水处理增长极引领吸附分离材料结构优化,2023年盈利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公司吸附分离材料实现销量4.77万吨,同比+10.47%,实现销售收入15.56亿元,同比+13.45%,我们测算吸附分离材料销售单价3.26万元/吨,同比+2.7%,均价提升背后,主要是高单价、高盈利的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化板块收入占比在2023年分别同比+5.37pcts、+2.31pcts。我们测算2023年吸附分离材料单位成本为1.59万元/吨,同比-10.43%,背后主要是核心原材料苯乙烯2023年均价同比-9.46%。均价提升而成本下行之下,公司吸附分离材料单位毛利达1.67万元/吨,同比+19.42%,毛利率达51.13%,同比+7.16pcts。 提锂吸附技术持续迭代,强产品竞争力构筑提锂业务深厚壁垒。从收入端来看,2024Q1公司确认国投罗钾项目收入9900万元,目前在盐湖提锂领域尚未确认收入的在手订单规模超过11亿元,后续提锂业务对收入和利润端产生持续贡献的确定性强。从技术和产品端来看,2023年具有“高吸附、高解析、低硼选择性”特点的“第三代”盐湖提锂吸附剂推向市场,产品性能全面领先已知竞品,并且可实现成本的大幅下降。目前公司盐湖提锂应用工艺已覆盖几乎全部卤水及其亚型,实现了覆盖全球各盐湖矿区的强大竞争优势。性价比领先的工艺和产品,叠加丰富的吸附法盐湖提锂工艺应用经验,使公司在锂价有所承压的大背景下能够维持自身收入韧性,随着海外市场的加快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正加速打开。 蓝晓科技:吸附分离平台型企业,多业务线成长共振。公司是国内吸附分离树脂行业龙头,甫一进入行业便锚定技术领先战略,以中高端应用领域拓展为抓手,带动公司整体产品布局完善和对各细分市场的全面渗透。未来看点在于:1)作为多肽固相合成载体核心供应商,持续受益下游GLP-1市场高景气;2)盐湖卤水直接提锂技术领导者,锂价下行背景下,公司盐湖提锂技术综合成本低,技术产业化成熟度高,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3)半导体用均粒树脂,高端饮用水用树脂凭借高性价优势实现国产替代和出口领先;4)环保、基础化工等领域贡献潜在增量市场。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2023年业绩符合预期,但考虑到2024Q1综合毛利率环比有所下降,或一定程度影响全年盈利表现,我们略下调盈利预测,同时引入2026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4-2026归母净利润分别10.09/13.14/16.4亿(2024-2025前值分别为10.09/13.61亿),对应当前股价的2024-2026年PE分别为23.4/18/14.4X,考虑到公司多业务领域共振成长趋势延续,规模与经营质量双升,我们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风险;锂价大幅波动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减肥药市场扩容不及预期风险;海外需求下滑风险;参考信息滞后风险;政策风险。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4-05-06 47.95 74.40 78.16% 53.00 10.53%
53.00 10.53% -- 详细
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和2024年一季报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24.89亿元,同比+29.62%;归母净利7.17亿元,同比+33.35%;扣非归母7.23亿元,同比+47.63%。其中2023年Q4营业收入9.12亿元,同比+22.82%、环比+60.26%;归母净利1.99亿元,同比-11.25%、环比+15.48%;扣非归母2.22亿元,同比+20.17%、环比+36.07%。 24Q1公司营业收入6.31亿元,同比+25.99%,环比-30.84%;归母净利润1.69亿元,同比+26.35%,环比-14.94%;扣非归母净利润1.65亿元,同比+27.97%,环比-25.65%。 基础业务稳健发展,生命科学业务提振毛利水平2023年公司总毛利12.11亿元,同比上升43.4%。其中吸附材料、系统装置毛利依次为7.96、3.71亿元,依次同比变动+31.9%、+82.9%。 其中扣除盐湖提锂大项目后,基础业务收入19.69亿元,同比+20.12%,占全年总营收的79.1%,基础业务稳健发展。 2023年公司综合毛利率48.9%,同比+4.88pct,得益于公司生命科学业务维持较高增速和占比增加,生产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加强,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吸附材料、系统装置毛利率依次为51.13%、44.92%,依次同比变动+7.16pct、+1.59pct。 加大研发投入,高价值吸附材料推进新品开发2023年公司吸附材料产量4.93万吨,同比+1.63%;销量4.77万吨,同比+10.47%。2023年,研发费用支出1.47亿元,占营收5.93%,高价值吸附分离材料新品不断被开发。2023年系统装置产销量175套,同比+73.27%。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公司提供的多系列吸附产品和整线技术可应用多领域,环保领域系统装置增加明显。 生命科学板块高增,品牌价值初步形成2023年公司生命科学领域实现销售收入4.44亿元,同比+40%,保持高速增长。生命科学受到GLP-1市场高景气拉动,固相载体需求增长明显,拉动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两年内公司新建固相载体车间和琼脂糖/葡聚糖车间,产能分别为120t和70000L,并配套完成品控和认证体系。公司生科领域形成全球化营销和技术服务网络,客户数达到500个显著增加,项目覆盖从临床前研发到商业化各阶段。水处理板块市场渗透率提升2023年实现水处理与超纯化吸附材料销售收入5.13亿元,同比+22%。公司对标国际顶尖品牌,高端饮用水市场渗透率继续提升,超纯水市场覆盖率持续提高,高端饮用水已形成稳定的长单客户群,价格维持基本稳定。公司在电子、核电领域大客户推广率趋近70%,在面板领域实现了多家大型面板企业的商业销售,在半导体领域在多个新品制造企业进行全线测试或开始商业化应用。 提锂产业化能力突出,在手订单高质量交付2023年,公司获取4个大型产业化项目订单,新增合同额近5亿元,营业收入达5.2亿元。新增订单包括国投罗钾5000吨提锂系统装置和吸附剂、阿根廷哈纳克3000吨提锂整线、麻米措吸附剂订单等。 公司已完成或正在执行12个盐湖提锂项目,合计碳酸锂/氢氧化锂产能8.6万吨,其中5个项目已成功投产运营。公司坚定履约,保障高水平交付。年度重点项目国能矿业结则茶卡项目首条产线正在进行安装,预计I期项目整体将于2024年投产。除锂之外,公司还拓展了提镍、提钴等新能源金属业务,贡献营收约2亿元,总体来看金属资源业务发展势头良好。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4年-2026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9.57、36.42、46.3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42、11.64、14.96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86、2.31、2.96元/股,目前股价对应PE为25.1、20.3、15.8倍,维持“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调整为74.4元,相当于2024年40倍动态市盈率。 风险提示:需求不及预期,原料价格大幅波动,项目进展不及预期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4-05-01 48.15 64.46 54.36% 53.00 10.07%
53.00 10.07% -- 详细
本报告导读:公司 24Q1 业绩符合预期,生科、水处理、环保等业务发展快速,维持“增持”评级。 投资要点:维持“增持”评级。公司收入及利润高速增长,我们维持 24-25 年、新增 26 年 EPS 分别为 1.99、2.44、3.04 元,参考可比公司,给予 2024年 32.47 倍 PE,下调目标价为 64.46 元(原为 74.95 元)。 23Q4 及 24Q1 业绩符合预期。公司 2023 年实现营收 24.89 亿元,同比+29.62%,实现归母净利 7.17 亿元,同比+33.40%;其中 23Q4 实现营收 9.12 亿元,同比+22.82%,环比+60.26%,实现归母净利 1.99亿元,同比-11.18%,环比+15.48%。公司 2024Q1 实现营收为 6.31 亿元,同比+25.99%,环比-30.84%,实现归母净利 1.69 亿元,同比+26.35%,环比-14.94%。盈利能力方面,公司 23Q4 毛利率为 49.03%,同比+3.24pct,环比-0.40pct;24Q1 毛利率为 45.42%,同比-2.23pct,环比-3.61pct。 生科板块增长快速,23 年同比+40%。在生命科学领域,公司提供层析介质、色谱填料、微载体、多肽合成固相载体等产品,受到 GLP-1 市场高景气拉动,固相载体需求增长明显,23 年生命科学领域实现收入 4.44 亿元,同比+40%。节能环保领域亦增速较高,23 年实现收入 1.85 亿元,同比+37%;水处理与超纯化收入 5.13 亿元,同比+22%。 盐湖提锂项目高增。公司已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盐湖卤水吸附法提锂技术、碳酸锂精制除杂技术。23 年公司盐湖提锂大项目收入 5.2 亿元,同比+85.16%,截止 24 年一季度末,公司合同负债 8.38 亿元。 风险提示: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产品需求不及预期。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4-04-29 44.05 -- -- 53.00 20.32%
53.00 20.32% -- 详细
事件描述2024年 4月 21日下午,蓝晓科技发布 2023年年报及 2024年一季报。公司 2023年实现营收 24.89亿元,同比增长 29.62%;实现归母净利润 7.17亿元,同比增长 33.40%;实现扣非净利润 7.23亿元,同比增长 47.68%。 2024年 Q1实现营收 6.31亿元,同比/环比变化+25.99% / -30.84%;实现归母净利润 1.69亿元,同比/环比变化+26.35%/-14.94%;实现扣非净利润 1.65亿元,同比/环比变化+27.97%/-25.65%。 主营业务持续向好,盐湖提锂贡献显著公司 2023年营收增长主要系公司多个板块持续向好,均贡献收入增长。 收入占比前三的板块系统装置、水处理及超纯化、生命科学板块在 2023年营收分别增长 76%/22%/40%。从大项目来看,盐湖提锂大项目收入 5.2亿元,贡献营收 20.9%,同比增长85.16%,扣除盐湖提锂大项目后,基础业务实现营收 19.69亿元,同比增长 20.12%,增长稳定。 2023年公司销售毛利率 48.9%,同比上升 4.88PCT,毛利率增长主要系高毛利生科板块在营收结构中占比提升。 成本控制加强,财务状况稳健公司在 2023年管理费率为 4.34%,呈逐年下降趋势;销售费率为3.57%,与 2022年基本持平;研发费用为 1.47亿元,占营收5.93%,较 2022年略有下降。根据 2023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流净额 6.7亿元,同比下降 7.5%,主要系 2023盐湖提锂项目预收款减少,而支付税费增加;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23.12%,同比增长 0.49%,期末资产负债率 39.32%,相对于期初略有下降,有息负债较少且保持稳定,总体财务状况稳健。 2023年度计划分红 2.87亿元,占归母净利 40%,以较高红利回馈股东。 生科板块行业景气,固相载体拉动营收高增长生命科学板块受到 GLP-1市场高景气拉动,固相载体需求增长明显,拉动收入占比持续上升。 据沙利文数据, 2022年全球多肽市场 729亿美元,美国的肽类处方药市场占比超五成,预计到 2025年全球多肽药物市场将达到 960亿美元, 2020-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达 8.8%;预计 2030年国内 GLP-1R 激动剂市场规模约 515亿元, 2022-2030年复合增速约 26.0%。报告期内,公司固相合成载体 seplife 2-CTC 和 sieber 树脂已成为多肽企业主导品种的主要供应商。此外, Protein A 产品、复合模式填料均取得显著进展,打开未来增长空间。 研发能力突出,存量市场市占率持续提升,海外市场进一步渗透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支出 1.47亿元,占营收 5.93%,近 5年累计研发费用投入 4.63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对盐湖提锂技术进行迭代升级,“第三代”盐湖提锂吸附剂,产品性能领先,技术优势明显,夯实公司在盐湖提锂领域优势。在水板块这一存量市场中,公司凭借高质量产品不断提升渗透率, 2023年实现水处理与超纯化吸附材料销售收入 5.13亿元,同比增长 22%, 在电子、核电领域大客户推广率趋近 70%,行业渗透率持续上升。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 2024年-2026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 9.73、12. 12、14.54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 35.6%、 24.6%、 20.0%, 对应 PE 分别为 23、 18、 15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2)下游应用领域变化风险; (3)国际局势及汇率波动风险; (4)行业政策变化风险。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4-02-28 46.97 61.64 47.61% 51.09 8.77%
53.00 12.84%
详细
投资要点: 吸附分离材料龙头, 深耕行业近二十年。 公司主营吸附分离材料并以吸附分离材料为核心提供配套系统装置和整体解决方案, 广泛应用于金属资源、 生命科学、 水处理与超纯化、 食品加工、 节能环保、 化工与催化等领域。 新能源、 半导体、 核电等行业增长带动锂、 钴、 镍、 镓、 铀等金属需求, 湿法冶金吸附材料空间广阔。 公司拥有盐湖提锂相关技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具备先发优势, 近年盐湖提锂合同金额合计超25亿元, 涉及的碳酸锂产能达7.3万吨/年, 未来将持续深耕中国西藏、 南美、 北美等潜力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占率; 红土镍矿提镍、 钴提取及回收已签订多个工业化项目,潜在市场空间广阔; 拜耳母液提镓材料和技术实现产业化, 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 铀提取吸附剂产品性能优异, 产品加速放量, 持续对国外品牌进行替代。 下游需求驱动, 固相合成载体业务有望加速放量。 生物医药领域GLP-1类药物和小核酸药物等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将带动固相合成载体和相关树脂需求。 公司seplife 2-CTC固相合成载体和sieber树脂已成为多肽领域主要供应商, 在产品品质、 工艺稳定、 客户黏性方面具有先发优势, 有望率先受益于需求爆发。 超纯水树脂可对标国际巨头, 高端饮用水品种逐步完成国际认证。 公司自主研发的喷射法均粒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出水质量可与国际一流企业对标, 电子级超纯水树脂逐步开始向京东方、 TCL、 华星光电等下游客户进行稳定供货, 有望实现对国际品牌持续替代。 高端饮用水市场长期被国外少数厂商占据, 公司实现了高端净水品种技术突破, 逐步完成国际顶尖认证, 已经与头部客户形成长单合同。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预测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3. 10、30.03和37.32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1、 10.04和12.58亿元, 对应EPS分别为1.49、 1.99和2.49元。 我们给予公司2024年31倍PE, 对应目标价61.64元, 首次覆盖, 给予“买入” 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 盈利能力下滑风险、 国际贸易贸易摩擦风险、 汇率波动风险、 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风险、 分离技术路线风险。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4-02-07 41.25 -- -- 53.70 30.18%
53.70 30.18%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公告, 为践行以“投资者为本 ”的上市公司经营理念,维护公司全体股东利益,公司将采取措施切实推动“质量回报双提升”,增强投资者获得感,提升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 业绩延续高质量增长态势。 公司近期发布 2023 年业绩预告, 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6.69 亿元-8.55 亿元,同比增长 24.50%-59.13%, 增长的主因是, 公司吸附分离材料产销量持续增长,盈利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受益于生命科学等高附加值产品销售占比的增加,综合毛利率进一步提升,彰显了公司技术壁垒和核心竞争力;盐湖提锂领域项目有序推进, 金海锂业等大项目建成确认收入。 公司归母净利润从 2015 上市当年的 0.51 亿,增长至 2023 年的6.69~8.55 亿元, 8 年以来, 归母净利润增长了 13 倍以上。 2023 年度,公司主要财务指标稳步提升,延续了高质量增长态势。分红率持续提升, 完成现金回购,投资回报率高。 截止 2024 年 2 月 2 日,公司上市以来股价复权后股价涨幅在 18 倍左右,总体为投资者带来了较高的投资回报。 同时公司累计分红近 5 亿元,近 3 年分红率从 2020 的超过 20%提升至 2022 年的超过 40%, 得益于公司利润规模的增长,公司年分红金额也实现了大幅增长, 2022 年派发现金股利超过 2 亿元; 同时公司明确将确保每三年现金分配比例不少于三年内平均可分配利润的 30%。公司 2023 年 11 月 28通过股份回购方案,拟进行 2000~3000 万元的现金回购,目前公司已完成回购,累计回购股份 55 万股,成交价格区间 49.72~52.87 元,总金额 2839 万元。持续的现金分红以及回购,将为股东带来良好的投资回报。 创新技术平台引领,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增长动力强劲。 公司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突破,以吸附材料技术为平台,不断探索新的应用场景, 未来在生命科学、半导体、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多个新兴领域具备持续增长动力。生命科学: 公司凭借 seplife 2-CTC 固相合成载体和 sieber 树脂已成为多肽领域的主要供应商,受益于全球范围内 GLP-1 类多肽药物销售大幅增加,公司相关产品发货量显著提升。根据公司公告, GLP-1 类糖尿病及肥胖症治疗药物2021 年全球市场规模约为 160 亿美金, 2030 年有望增长至约 400 亿美金,这将给固相合成载体和 sieber 树脂提供广阔的潜在市场空间。节能环保: 报告期公司金属回收、 CO2 捕捉、 VOCs 治理、工业污水治理等相关吸附材料延续高增长。公司的多系列吸附产品和整线技术在双碳目标战略下的贡献涵盖多个领域,未来市场空间巨大。水处理和超纯化: 高端饮用水市场具有刚性特点,市场空间大,但质量标准要求严格,认证苛刻,长期被国外少数厂商占据。经过几年努力,公司已经与头部客户形成长单合同。超纯水方面,依托喷射法均粒技术,超纯水树脂实现了标志性突破。盐湖提锂: 公司已成为全球盐湖提锂技术的领先企业,逐步在国际客户中树立了 “ DLE Leader”(原卤直提技术领导者)这一品牌形象。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及在执行盐湖提锂产业化项目共 12 个;中试项目达 90 个左右。今年以来已接连中标 5000 吨/年新疆国投罗钾项目、西藏麻米错项目、 3000 吨/年阿根廷 HANACOLLA 项目,对应金额分别为 0.50 亿元、 1.00 亿元、 2500 万美元,实现了在国内新疆地区以及海外的突破,盐湖提锂业务在国内、海外的持续拓展,将持续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优势,该领域未来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估 值 分 析 与 评 级 说 明 : 预 计 公 司 2023~2025 年 归 母 净 利 分 别 为7.96/10.13/12.81 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26.09X/20.51X/16.23X。公司是特种吸附材料领域龙头,未来生命科学、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高技术壁垒领域的持续突破将为公司不断打开新的成长空间,看好公司的长期成长性,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公司项目推进、市场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4-02-06 41.12 -- -- 53.70 30.59%
53.70 30.59%
详细
公司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2023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6.69-8.55亿元,同比+24.50%~+59.13%;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61-8.47亿元,同比+35.00%~+73.00%。其中四季度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51-3.37亿元,同比-32.54%~+50.61%,环比-12.30%~+95.81%;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60-3.46亿元,同比-13.39%~+87.15%,环比-1.93%~+111.92%。看好公司在吸附分离材料领域的持续拓展,维持买入评级。支撑评级的要点n公司2023年业绩预增,各板块业务稳步发展。2023年公司主要财务指标稳健提升,延续了高质量增长态势。根据公司2023年度业绩预告,受益于2023年吸附分离材料产销量持续增长,公司盈利水平持续提高。其中,生命科学等高附加值产品销售占比增加,拉动综合毛利率稳步提升;根据2023年中报,下游GLP-1多肽类药物销量大幅增长,带动固相合成载体销售,同时软胶、硬胶等产品销量增加,板块保持较高增速。此外,2023年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影响金额约为790.93万元,上年同期数为4,766.53万元。根据2023年中报,公司固相合成载体车间进行了高效扩产,新增70吨产能,总产能达到100吨。盐湖提锂领域项目有序推进,根据《关于推动公司“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的公告》,公司自2018年开始打通吸附法提锂技术,建成并量产了万吨级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公司“吸附法”整线提锂技术路线已成为行业公认的产业化方案,截至2023年末公司已签订盐湖提锂项目12个,锂盐产能近9万吨,累计合同总额近30亿元,项目覆盖青海、新疆、西藏以及欧美、南美区域。未来随着公司在吸附分离材料领域的持续深耕,公司业绩有望持续提升。 n回购股份方案实施完毕,稳健经营助力公司持续实现现金分红。根据《关于推动公司“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的公告》,公司于2023年12月4日至2024年1月2日累计通过股份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实施回购股份55.00万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0.11%,最高成交价52.867元/股,最低成交价49.717元/股,成交总金额0.28亿元(不含交易费用),回购股份方案实施完毕。公司坚持为投资者提供持续、稳定的现金分红,《关于推动公司“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的公告》显示,2020年度公司派发现金红利4,396万元,股利支付率超20%;2021年度公司派发现金红利9,446万元,股利支付率超30%;2022年度公司派发现金股利21,513万元,股利支付率超40%。n公司持续推进产品研发与新建项目,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根据公司2023年三季报,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为0.91亿元,同比增长9.98%;2023年前三季度在建工程为1.60亿元,同比增长34.97%。根据2023年中报,公司继续对盐湖提锂技术进行迭代升级,推出第三代铝系吸附剂,在吸附量、效率、强度等方面大幅提高;在生命科学领域,公司开发出新一代耐碱蛋白,可耐受1.0M碱,极大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公司坚持创新驱动有望为业务增长提供坚实保障。 估值n公司吸附材料业务稳健增长,多种项目及新产品放量在即,维持盈利预测,预计2023-2025年EPS分别为1.54元、2.13元、2.91元,对应PE分别为26.8倍、19.3倍、14.2倍。看好公司在吸附材料领域的持续拓展,维持买入评级。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n项目投产不及预期;吸附材料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格局恶化。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4-02-06 41.12 -- -- 53.70 30.59%
53.70 30.59%
详细
公司主营业务是吸附分离材料以及围绕吸附分离材料形成的配套系统装置和吸附分离一体化柔性解决方案。公司的下游需求旺盛带动多项业务进入快速增长通道,新领域突破不断,未来成长空间大。,未来成长空间大。 吸附分离材料产销量持续增长,未来仍有广阔空间。根据公司23年业绩预告,公司生命科学等高附加值的产品销售占比增加,带动公司利润率水平的稳步提升。生命科学方面,公司凭借seplife2-CTC固相合成载体和sieber树脂已成为多肽领域的主要供应商。据公司22年年报给出的数据,GLP-1类糖尿病及肥胖症治疗药物2021年全球市场规模约为160亿美金,2030年有望增长至约400亿美金,这将给固相合成载体和sieber树脂提供广阔的潜在市场空间。 公司净利润增长迅速,股东回报高。据统计,公司上市8年以来,归母净利润由15年的0.59亿元增长至22年的5.37亿元,接近十倍的增幅。上市以来公司累计分红近5亿元,其中20年,公司股利支付率超过20%;21年股利支付率超过30%。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由上市之初(2015年)的0.24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7.23亿元;同时,公司也基于自身的经营情况、以及未来发展前景,通过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份,回购金额2839万元,总计55万股,为公司股东创造了良好的收益。未来公司也将持续做大做强自身业务,继续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努力为公司股东创造良好的回报。 盐湖提锂领域项目有序推进。公司在业绩预告公告中表示,公司盐湖提锂项目有序推进中。公司23年中期报告中提到,截至23年年中,公司亿纬锂能金海锂业项目已经完成安装,合同总金额为4.9亿元。我们认为,公司凭借在盐湖提锂领域扎实的技术储备以及领先的产业化能力以及未来全球汽车电动化的发展,盐湖提锂板块预计后续有望持续获得大订单.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强海外营销技术网络建设及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公司在阿根廷设立子公司及南美研发中心,为大量南美“锂三角”区域客户提供本地化的技术服务,助力公司市场开拓和项目运营,未来有望持续贡献收入维持公司“强烈推荐”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收为28.6/38.4/51.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7.89/10.83/14.89亿元,对应当前PE为26.3/19.2/14.0倍,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汇率波动风险、海外需求疲软、经济衰退等。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4-02-01 44.15 -- -- 53.70 21.63%
53.70 21.63%
详细
投资摘要公司为国内吸附材料龙头,产品平台化、业务一体化布局保持业绩韧性。蓝晓科技深耕吸附材料二十余年,技术积淀深厚,产品应用领域广阔,包含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化、食品加工、节能环保、化工与催化六大板块,提供材料-装置-技术服务的一体化产品。 平台化布局帮助公司业绩穿越周期,近年来保持高增长,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9.20亿元,同比+60.69%,2018-2022年CAGR达32.02%;归母净利润5.38亿元,同比+72.91%,2018-2022年CAGR达39.27%。 金属资源领域:以盐湖提锂大项目为龙头,提供多种金属提取方案。 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盐湖提锂整线技术,可提供“材料+工艺+装置”综合解决方案,已签订产业规模项目12个,合计碳酸锂/氢氧化锂产能8.6万吨,业务覆盖青藏地区盐湖及南美“锂三角”。除锂以外,公司布局镍、钴的提取及回收业务,助力我国稀缺资源国产化;半导体战略元素镓的提取领域,公司市场份额超70%。 生命科学领域:多年技术积淀,迎固相合成载体和层析介质发展良机。层析介质的需求受生物药的发展而快速增长,公司产品结构完善,2022年新增5万升/年产能,在国家医保控费背景下,公司的层析介质产品有望对国外产品逐步实现替代。固相合成载体领域,GLP-1类多肽减肥药催生固相合成载体旺盛需求,公司产品已进入礼来替尔泊肽供应链。 水处理与超纯化领域:积极开拓高端市场。国外高端饮用水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我国渗透率尚有提升空间,公司高端饮用水处理树脂逐步打破国外厂商垄断。超纯水领域,公司产品定位高端的电子级/核级超纯水,自主研发的喷射法均粒技术打破国外垄断,逐步渗透下游面板、光伏、芯片市场。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吸附材料龙头,具有技术优势,持续推出新产品,布局新兴应用领域,助力关键材料国产替代,业务平台化发展穿越周期,盈利能力强。我们预测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3.07/30.25/37.9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0.14%、31.13%、25.5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75/9.26/11.6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5.54%、37.17%、25.41%,EPS为1.34/1.83/2.30元/股,2024年1月30日收盘价对应PE分别为32.94x、24.01x、19.15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客户开拓不及预期,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度不及预期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3-12-12 51.52 -- -- 53.54 3.92%
53.70 4.23%
详细
蓝晓科技是吸附分离平台型企业。公司是国内吸附分离树脂行业龙头,甫一进入行业便锚定技术领先战略,以中高端应用领域拓展为抓手,带动公司整体产品布局完善和对各细分市场的全面渗透。公司当前技术实力、产品结构比肩漂莱特、朗盛等国际龙头企业,具备全球竞争实力。回顾历史,三阶段成就公司平台化发展之路:1)11-17年,从单一的吸附材料生产商逐步成长为“材料+装置+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2)17-20年,盐湖提锂大项目放量驱动业绩大幅增长,收入规模翻倍增长;3)20-22年,盐湖提锂大项目和基本仓业务齐发力,规模再上台阶,22年整体营收达 19.2亿。 吸附分离树脂行业:20年全球离子交换树脂市场规模达 33.9亿美金,20-25年预计年化增速 5.8%。竞争格局看,陶氏化学、朗盛、漂莱特等跨国企业产能合计占全球 46%,海外跨国企业在生命科学、超纯水等中高端应用领域市占高,国产替代空间大。 未来看点之金属资源:锂、镍等金属资源需求快速增长,需求空间广阔,公司是盐湖卤水直接提锂技术领导者,目前已完成及在执行的盐湖提锂千吨级以上项目共 12个,合计碳酸锂/氢氧化锂产能 8.6万吨。锂价下行背景下,公司盐湖提锂技术综合成本低,技术产业化成熟度高,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半导体产业发展带动金属镓需求稳步增长,公司作为国内树脂法提镓生产工艺升级的推动者,树脂法提镓领域市占率维持在70%以上,市场地位稳固。公司近年来积极向铀、钴、钪、铼等多种金属提取领域发力。 未来看点之生命科学:公司是多肽固相合成载体核心供应商,受益于以减肥药为代表的多肽类药物市场快速扩容,多肽类药物全球市场规模不断扩张,中国市场增速领先。 层析介质是层析分离纯化核心材料,公司在生物大分子纯化的多个方向上实现了从 0到 1的国产突破,国产替代潜力足。CPC 提取专用树脂和 7-ACA 酶法工艺打破国外垄断局面。全球 CBD 合法进程加速,公司高通量工业制备色谱系统有望实现海外突破。 未来看点之水处理:半导体产业国产化趋势明确,公司均粒树脂品质与海外龙头相当,有望实现国产替代。高端饮用水立足海外成熟市场,有望凭性价比优势提升市场份额。 未来看点之节能环保:双碳背景下,环保政策监管标准趋严,VOCs 治理和二氧化碳捕捉市场稳步增长,空间广阔,吸附树脂性能更优,已实现商业化应用,具备爆发潜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预计 23-25年营收分别为 26.44、34.32、44.8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7.36、10.09、13.61亿,对应当前股价的 PE 分别为 35.7、26、19.3。 考虑到公司深耕吸附分离树脂领域,已成平台型龙头企业,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等板块多维布局共驱未来成长,业绩增长潜力足,从可比公司估值角度看,当前估值处于合理偏低水平,首次覆盖,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风险;锂价大幅波动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减肥药市场扩容不及预期风险;海外需求下滑风险;参考信息滞后风险;政策风险。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3-11-08 53.28 -- -- 54.56 2.40%
54.56 2.40%
详细
吸附分离材料行业特点:实现平台化、一体化及研发驱动方可持续成长。 吸附分离材料实现工业生产中的分离、精制、提纯、净化等作用,对下游产品品质影响大,技术壁垒高。由于吸附分离材料具有下游应用广泛、工艺设计较为定制化、材料设备集成的趋势,因此领域内企业须实现平台化、一体化及研发驱动方可持续成长。 蓝晓科技:深耕吸附分离材料二十余载,平台化发展已显成效。公司提供以特种吸附分离材料为核心的配套系统装置和整体解决方案,2015年上市。 下游应用覆盖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化、食品加工、节能环保、化工与催化等六大板块,构建“吸附分离材料+系统装置+技术服务”一体化模式,国内及全球竞争力突出,2015-2022年期间营收CAGR为26%,归母净利润CAGR为34%。 金属资源领域:新能源高景气推动锂资源需求,公司依托领先提锂技术持续获取大额订单。新能源高景气助推锂、镍、钴等金属需求旺盛,进而带动金属开采需求。公司金属提取技术起步于镓,镓提取的国内市占率超70%;2018年公司盐湖提锂技术突破后持续获得订单,订单金额处于国内市场领先地位。除锂和镓外,公司正向镍、钴、钒、铀等金属提取布局,成长能力优秀。 生命科学领域:长期研发积累,迎来多肽固相合成载体和层析介质需求浪潮。公司自2006年进入生命科学分离纯化领域,现已形成完整的产品矩阵,其中固相合成载体用于合成多肽,而以减重药为代表的GLP-1类多肽药物迅速催生了对固相合成载体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全球生物药持续研发推动对上游层析介质的需求,而蓝晓科技在层析介质领域的深厚积累有望对海外企业逐步替代。 水处理与超纯化:电子/核电/高端饮用水纯化处理有望国产替代。根据Technavio预测,2018-2022年间全球半导体用电子级超纯水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8%,2022年将增长至41.7亿美元。核电领域,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在2025年前我国核电装机量将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较“十三五”期间增长40%,核级超纯水树脂需求有望受益。以公司自主研发的喷射法均粒技术生产的离子交换树脂可用于电子级/核级/高端饮用水纯化,在国产替代的趋势之下有望贡献增量业绩。 盈利预测、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我们预测2023年至2025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21.98/29.31/33.91亿元,同比增长14.5%/33.3%/15.7%;实现归母净利润7.3/10.35/12.27亿元,同比增长35.9%/41.7%/18.6%,对应EPS分别为1.45/2.05/2.43元,PE为35.9/25.4/21.4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B”评级。 风险提示:经营规模扩张带来的管控风险;市场竞争风险;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下游应用领域变化的风险;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技术泄密的风险;国际业务拓展风险。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3-11-07 52.29 -- -- 54.56 4.34%
54.56 4.34%
详细
事件:根据公司2023年三季报,2023年1-9月公司实现营收15.77亿元,同比增长33.91%;实现归母净利润5.18亿元,同比增长65.21%。符合预期,维持“买入”评级。 业绩持续大幅增长。2023年1-9月公司实现营收15.77亿元,同比增长33.91%;实现归母净利润5.18亿元,同比增长65.21%。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实现收入5.69亿元,同比增长34.2%,实现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48.28%。“基本仓”业务保持良好增长,吸附材料业务体现出良好韧性。其中,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化、节能环保等板块保持较快增速。生命科学业务,下游GLP-1多肽类药物销量大幅增长,带动固相合成载体销售,同时软胶、硬胶等产品销量增加;水处理与超纯化领域凭借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系,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节能环保领域,废水、废气处理及CO2捕捉吸附材料销售呈现增长趋势。受益于业务结构优化及原材料价格下降,1-9月公司毛利率达48.46%,同比提高5.59个百分点。 应用场景多元化,有望支撑公司长期快速增长。2023年以来,公司获取多个盐湖提锂订单,包括国投罗钾5000吨提锂项目系统装置、阿根廷哈纳克3000吨提锂整线、麻米措吸附剂订单、国投罗钾提锂吸附剂订单等。目前公司已完成及在执行盐湖提锂产业化项目共12个。 生科板块延续增长趋势,不同应用阶段的客户数量和项目数量稳步增加,多个客户项目完成IND申报,proteinA产品获得商业化订单;公司凭借seplife2-CTC固相合成载体和sieber树脂已成为多肽领域的主要供应商,受益于全球范围内GLP-1类多肽药物销售大幅增加,公司相关产品发货量显著提升。上半年公司对固相合成载体车间进行高效扩产,新增70吨产能,总产能达到100吨。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EPS为2.3/2.9/3.7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40X、31X和24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下跌、需求下滑、客户开拓不及预期等。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3-11-03 53.20 -- -- 54.56 2.56%
54.56 2.56%
详细
事件描述10月24日,蓝晓科技发布三季报,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77亿元,同比增长33.91%;实现归母净利润5.18亿元,同比增长65.21%。第三季度单季实现营收5.69亿元,同比增长34.1%,环比增长12.35%;实现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48.15%,环比下降18.83%。 Q3业绩符合预期,前三季度高综合毛利同比提高5.6pct“基本仓”业务稳健增长,吸附材料是核心增长动力。从收入结构看,公司前三季度吸附材料实现收入11.58亿元,同比增长22%;系统装置实现收入3.31亿元,同比增长82%(盐湖提锂项目于Q1确认收入9200万元,扣除盐湖提锂项目后系统装置收入为2.39亿元,同比增长20%)。 吸附材料在收入结构中的占比达到74%,其中生命科学、节能环保、水处理与超纯水领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综合毛利率为48.46%,同比上升5.6pct,吸附材料毛利率的上升对公司综合毛利率形成主要贡献,吸附材料毛利率上升主要来源于生科板块固相合成载体、层析介质等高毛利品种销售增加,此外主要原材料苯乙烯2023年市场均价为8456元/吨,较去年均价下降近10%,对于公司综合毛利率提升也有一定贡献。 盐湖提锂项目有序推进,确保在手大型订单高质量交付2023年以来,公司凭借在盐湖提锂领域扎实的技术储备,领先的产业化能力和优质高效的项目履约能力,获取多个大型产业化项目订单,包括国投罗钾5000吨提锂项目系统装置、阿根廷哈纳克3000吨提锂整线、麻米措吸附剂订单、国投罗钾提锂吸附剂订单等。截至10月,亿纬锂能金海锂业10000t/a项目、金昆仑锂业5000t/a项目已完成安装,西藏城投国能矿业结则茶卡万吨级氢氧化锂项目已获得环评审批,已在当地设立子公司,设备采购及生产、人员招聘正有序开展。国投罗钾项目提锂装置已发货,正在安装中,部分吸附剂已发货。公司也将持续深耕中国西藏、南美、北美等国内外潜力市场,抢抓新订单,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生科板块加速开拓,固相合成载体、软胶、硬胶等产品引领增长公司凭借seplife2-CTC固相合成载体和sieber树脂已成为多肽领域的主要供应商,受益于全球范围内GLP-1类多肽药物销售大幅增加,公司相关产品发货量显著提升。产能方面,公司已针对固相合成载体车间进行高效扩产,在原有30吨基础上新增产能70吨,总产能达100吨,为后续订单增长做好预期准备。研发方面,公司于10月20日获得研发专利《血液灌流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主要用于吸附分离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同时,公司引进AlessandraBasso博士担任公司生命科学事业部全球市场及营销总监,FadiGhanem先生负责北美生命科学业务拓展,并与载体技术开拓人之一的FernandoAlbericio教授合作等,主要目的是加强生命科学seplifeTM系列产品及技术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加速公司国际化业务布局。 投资建议公司基本仓业务扎实,生命科学板块持续发力,未来发展动力强劲,我们预计公司2023年-2025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6.62、33.63、40.2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7.87、10.10、11.91亿元,对应PE分别为34、27、23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产能释放进度不及预期;(2)下游需求不及预期;(3)国产替代不及预期。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3-10-26 54.30 -- -- 55.77 2.71%
55.77 2.71%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 年三季报, 前三季度实现营收 15.77 亿元,同比增长33.91%;实现归母净利 5.18 亿元(扣非 5.01 亿元),同比增长 65.21%(扣非同比增长 64.40%)。 23Q3 单季度实现营收 5.69 亿元,同比增长 34.10%;实现归母净利润 1.72 亿元,同比增长 48.15%。 营收延续高增长、收入结构改善推动盈利能力提升。 报告期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 48.46%、 33.05%, 同比+5.60pct、 +6.67pct, 期间费用率 11.85%,同比-0.71pct, ROE(加权)17.13%,同比+3.14pct。 在经济形势较差背景下,公司业绩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彰显了公司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公司盈利能力提升主要得益于生命科学等高壁垒领域收入占比提升。报告期公司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 21.96%,同比+2.47pct, 仍处于较低水平;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 2.30、 1.57, 债务风险较小。 报告期公司经现净额 4.33 亿元,同比减少 10.14%,收现比 92.844%、净现比 0.79,现金流状况相对较好。 创新技术平台引领,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增长动力强劲。 公司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突破,以吸附材料技术为平台,不断探索新的应用场景,在生命科学、半导体、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多个新兴领域具备持续增长动力。生命科学: 公司凭借 seplife 2-CTC 固相合成载体和 sieber 树脂已成为多肽领域的主要供应商,受益于全球范围内 GLP-1 类多肽药物销售大幅增加,公司相关产品发货量显著提升。根据公司公告, GLP-1 类糖尿病及肥胖症治疗药物2021 年全球市场规模约为 160 亿美金, 2030 年有望增长至约 400 亿美金,这将给固相合成载体和 sieber 树脂提供广阔的潜在市场空间。节能环保: 报告期公司金属回收、 CO2 捕捉、 VOCs 治理、工业污水治理等相关吸附材料延续高增长。公司的多系列吸附产品和整线技术在双碳目标战略下的贡献涵盖多个领域,未来市场空间巨大。水处理和超纯化: 高端饮用水市场具有刚性特点,市场空间大,但质量标准要求严格,认证苛刻,长期被国外少数厂商占据。经过几年努力,公司已经与头部客户形成长单合同。超纯水方面,依托喷射法均粒技术,超纯水树脂实现了标志性突破。盐湖提锂: 公司已成为全球盐湖提锂技术的领先企业,逐步在国际客户中树立了 “ DLE Leader”(原卤直提技术领导者)这一品牌形象。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及在执行盐湖提锂产业化项目共 12 个;中试项目达 90 个左右。今年以来已接连中标 5000 吨/年新疆国投罗钾项目、西藏麻米错项目、 3000 吨/年阿根廷 HANACOLLA 项目,对应金额分别为 0.50 亿元、 1.00 亿元、 2500 万美元,实现了在国内新疆地区以及海外的突破,盐湖提锂业务在国内、海外的持续拓展,将持续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优势,该领域未来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估值分析与评级说明: 预计公司 2023~2025 年净利分别为 7.96/10.13/12.81 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34.2X/26.9 X/21.3 倍。公司是特种吸附材料领域龙头,未来生命科学、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高技术壁垒领域的持续突破将为公司不断打开新的成长空间,看好公司的长期成长性,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公司项目推进、市场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0 转到 页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