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郭倩倩

安信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1450521120004。曾就职于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日
短线
22.22%
(第107名)
60日
中线
16.67%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3/9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利元亨 2022-09-07 260.30 217.74 753.21% 269.98 3.72%
269.98 3.72%
详细
核心观点:利元亨是国内领先的锂电设备厂商,2016-2021年营收/归母净利润CAGR为59.05%/75.27%,2021年营收/归母净利润23.31/2.12亿元,同比增速63.04%/51.08%。公司作为锂电设备行业的后起之秀,近几年业绩增速优于同行,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领先的技术实力、优质的客户资源、规模化的交付能力以及高效的管理能力。纵向看,公司凭借深厚技术积累,不断丰富产品线,在锂电设备领域已形成“专机+整线+数智(数字化、智能化)整厂解决方案”的全链条布局,充分受益全球电池扩产浪潮;横向看,公司不断加大研发,从在研项目的产品布局来看,下游应用正由锂电向氢能、储能、光伏等领域拓展,有望持续打开成长天花板。 锂电设备景气度有望延续,新兴设备厂商迎发展新机遇:1)短期来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2022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2.02%,较2021年全年提升3.75pct,动力电池扩产趋势延续;2)中期来看,海外电池厂扩产加速+车企加码布局动力电池,我们预计未来三年海外锂电设备CAGR达到20.85%,高于国内增速13.51%,支撑锂电设备需求持续增长;3)长期来看,储能领域高速发展,根据GGII统计,2021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70GWh,预计2025年出货量达到460GWh,对应2021-2025年CAGR为60.11%,储能市场有望成为锂电设备增长新动能。锂电设备需求旺盛,而行业内具备规模生产能力的锂电设备企业数量有限,高端产能供不应求。展望未来,一方面,动力电池扩产趋势延续,设备订单外溢,给二线设备厂商进入一线客户供应链体系的机会;另一方面,下游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电池厂对设备商提出更高要求,客户资质优、研发实力强、管理水平高、且具备大规模交付能力的设备商将持续受益,市场份额有望提升。 公司凭借研发+客户+交付+管理优势,实现后发制人:①研发:公司研发费用率常年维持10%以上,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1838人,同比增长68.93%,占总员工比重达到23.34%,依托高强度研发投入和高水平研发团队,公司产品线不断拓宽,目前已具备锂电设备整线交付能力;②客户:与消费锂电龙头ATL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在动力锂电领域已进入比亚迪、宁德时代、蜂巢等头部电池厂供应体系,并积极开拓了海辰能源、楚能新能源、阿斯特、天能股份等储能客户;③交付:把握下游扩产节奏,前瞻性扩充产能+储备人员,截止2022年上半年末员工人数达到7875人,较年初增长21.22%;2022年年底募投项目竣工满产可实现70亿元产能,可满足下游客户规模交付需求;④管理:人员管理方面,培养一人多岗技术工程师,积极提升人员效能,2021年公司人均创收35.89万元,同比2020年提升15.02%;运营管理方面,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有效管理,2022年上半年管理费用率11.33%,同比下降1.75pct,控费降本成效初显。 公司的成长性来自三方面:1)产品:由专机向整线延伸,产品线不断丰富。公司由化成容量测试机起家,凭借多年技术积累,在锂电领域已形成“专机→一体机→局部环节整线→全流程整线”全链条布局。根据公告,截至2022年7月末,公司锂电整线在手订单及中标通知金额为55.93亿元(不含税),数量164条,远高于2021全年的25.15亿元(不含税)和68条。在下游扩产趋势延续的背景下,公司具备大规模整线交付能力,有望充分受益锂电设备高景气;2)市场:全球化布局启动,受益全球锂电扩产浪潮。随着国内锂电市场逐步迈入存量竞争,设备商的全球化配套 能力成为竞争力之一。公司成立之初开始全球化布局,目前已在德国、波兰、瑞士等地拥有子公司或办事处。订单方面,根据公告,公司2021年中标蜂巢能源欧洲项目,2022年中标北美动力电池上市企业整线订单,同年,惠州总部获韩系电池厂现场考察。受益于全球锂电扩产浪潮,公司作为具备全球化布局的设备厂商,未来海外业务有望放量;3)业务:在巩固锂电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布局氢能、光伏等领域,打开远期成长空间。公司聚焦新能源业务,不断拓展产业链,2018年布局氢能,2021年业务拓展至光伏领域,平台化布局持续推进。根据公告,在氢能领域,公司推出氢燃料电池系统--核心部件的全工艺制造解决方案,在膜电极制备、双极板制造、电堆堆叠、发动机系统的组装和检测等多个关键工艺环节布局,已与国家电投建立合作关系;在光伏领域,公司已开发包括光伏组件自动化产线、全自动超快无损切片机、PERC激光开槽设备等设备,部分产品已实现交付并在验证阶段,未来氢能、光伏等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点。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4.91/69.35/93.6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2.65%/54.41%/34.9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9/8.43/11.1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0.71%/72.03%/32.25%,对应PE分别为46X/27X/20X,给予“买入-A”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销量低于预期,电池厂扩产低于预期,公司研发进度不及预期,公司新客户开拓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三一重工 机械行业 2022-09-01 15.45 17.81 11.03% 16.46 6.54%
17.07 10.49%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半年报, 2022年上半年,实现收入 400.72亿元,同比-40.63%,归母净利润 26.34亿元,同比-73.85%;单 Q2,收入 197.94亿元,同比-41.76%,归母净利润 10.44亿元,同比-76.97%。 核心观点: 业绩符合预期, 公司此前业绩预告预计 1-6月份实现归母净利润 22-30亿元。 工程机械行业景气下行阶段, 公司收入、利润均出现较大降幅, 伴随下半年开工率回升,基数压力放缓,业绩增速降幅有望收窄。 当前处于公司基本面底部,在逆周期投入思维下积极布局电动化、国际化,成果初显,全球竞争力持续加强, 未来熨平业绩周期波动能力有望增强。 公司核心产品市占率持续提升, 大吨位机型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2022年上半年, 分业务来看: ①挖机: 收入 167.4亿,同比-35.6%, 国内市占率保持第一且持续提升,其中超大型挖掘机市场份额提升约 11pct 成为第一,接近 30%; ②混凝土机械: 收入 83.5亿,同比-52.8%, 其中搅拌车、车载泵市占率分别超 29%、 48%,分别较上年+7pct、 +4pct; ③工程起重机: 收入 71.5亿,同比-49.1%,汽车起重机市占率突破 32%,其中 220吨以上型号突破 35%,居国内行业第一。 盈利能力承压,经营与资产质量保持良好: 从盈利能力来看, 单 Q2,毛利率 22.8%,环比+0.67pct,降本增效成果显现,连续 2个季度回升,同比-3.64pct,原材料成本与市场价格压力仍在。净利率 5.56%,环比-2.6pct,同比-8.19pct,期间费用率 15.2%,同比+2.7pct,主要系国际化渠道、 电动化研发逆周期投入维持一定高水平。 从经营质量来看, 回款率为 97.11%,同比+9.07pct,净现比 1.13,经营风险小,现金流表现良好。 电动化产品布局节奏加快, 获得海外市场认可: 从研发投入角度看,公司 2022年上半年研发费用 29.4亿元, 同比-4%, 在收入规模减少背景下仍维持较高投入水平, 占营收比重 7.3%,同比+2.8pct。在技术变革窗口期,积极布局两新三化, 其中电动化成果相对直观,截至 2022年 6月末,公司在售电动款产品共计 60款,包括起重机、挖掘机、搅拌车、自卸车等产品。 相比 2021年,开发 34款,上市 20款的成绩,产品布局节奏显著加快,同时电动搅拌车、履带吊也斩获海外订单,实现多市场突破。 国际化战略进展顺利,挖机表现亮眼: 2022年上半年, 国际销售 165.3亿元,同比+33%,占总营收比重达 41%,较 2021年提升 18pct。 其中挖掘机械销售 75.6亿,同比+50%, 在北美、南美地区增速均超过 80%,欧洲销售增速超过 60%。整体看,公司挖机在海外份额接近 8%,较 2021年提升 1.3pct,在本土化研发、生产加持下,渠道布局完善,全球竞争力持续增强。 投资建议: 考虑当前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度低迷,出于谨慎原则,下调盈利预测, 预计 2022-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 836.5、 884.5、 992.0亿元, 分别同比-21.7%、 +5.7%、 +12.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63.7、 73.9、87.9亿元, 分别同比-47.1%、 +16.1%、 +19.0%,对应 PE 估值 21、 18、15X; 维持买入-A 的投资评级, 6个月目标价为 18元,相当于 2023年21倍的动态市盈率。 风险提示: 基建投资增速下滑,稳增长政策效果不及预期;海外市场开拓受阻; 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 市场竞争加剧;逆周期布局海外市场和新产品研发,费用端压力进一步增加。
青鸟消防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8-17 30.40 32.12 119.55% 33.84 11.32%
33.84 11.32%
详细
储能消防是青鸟消防重要的战略业务之一,为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与估值重构。 青鸟消防横跨通用消防报警、应急疏散、泛工业消防/储能消防三大核心赛道,合计市场空间近 900亿人民币,是制造业中较为典型的“大赛道,小巨人”。 公司三大业务接力成长,持续受益于传统主业(通用消防报警)市占率提升,第二成长曲线明朗(应急疏散起量迅猛) +泛工业/储能消防高端业务突破带来的三重成长。其中,储能消防属于泛工业消防的新场景,相较于石油、石化、钢铁、冶金等传统工业场景,其成长属性突出,且在消防领域国内外厂商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对于国内消防产品厂商而言相对更容易突破,因而备受市场关注。 储能的引入本质上颠覆了长久以来电力系统时刻“供需平衡”的运行规则,应用贯穿电力“发、输、配、用”各个环节。 发电侧光伏、风电发展带来新型的能源结构;电网侧资源约束迫使电网从功率传输转向电量传输;用电侧削峰填谷、应对突发灾变等因素共同催生储能需求高速爆发。传统的抽水蓄能高度依赖于地形、地势等自然条件无法满足全方位的储能需求,以锂电池储能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迎来快速发展期。综合考虑能量密度、使用寿命、安全性及成本因素,我们认为磷酸铁锂电池是目前锂电池储能的首选。我们预计 2022-2026年,中国电化学 储 能 新 增 装 机 容 量 分 别 为 25/43/66/95/124GWH , 投 资 成 本 为1699/1529/1376/1239/1115元 /kWh , 电 化 学 储 能 市 场 规 模 为431/660/909/1175/1378亿元。从“十四五”时期的政策导向来看,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低成本是储能行业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 因此解决储能行业伴生而来的首位安全性(以消防安全为代表)问题,既是储能行业大规模爆发的前提,也是储能行业可持续发展永恒追求的主题。 以预制舱式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电站为例测算储能消防的市场空间,储能消防大有可为。 储能电站一般采用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单体、电池模组、电池簇和电池预制舱依次递进组成,因此储能消防的市场同样依次分层,可分为 PACK 级、簇级、舱级、站级消防等不同层次的系统产品, 但其核心功能都可分为探测(早期探测、精准预警)和灭火(早期灭火、精准灭火)两大功能,不同层次消防系统在探测和灭火端的投入规模和精度不同带来价值量上的差异。 以预制舱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电站为例, PACK 级/簇级/舱级中的电芯数量比例为 144:8:1;单价方面,根据 B2B 平台供应商报价,探测器单价约 100-200元/MWh,主流电池舱灭火器单价约 2万元/MWh;渗透率方面,电池簇中的模块排列紧密,安装空间有限, 因而消防系统大多臵于舱级。 我们根据包含电芯数量的倍数关系为假设反推不同层级的消防系统价值量, 假设舱级消防系统单 MWH 价值量 2.1万元,渗透率 90%;簇级消防系统单 MWH 价值量 5.6万元,渗透率 6%; PACK级消防系统单 MWH 价值量 12.2万元,渗透率 4%;针对站级智慧消防平台(独立于舱级、簇级、 PACK 级)单 MWH 价值量 20万元,渗透率 5%, 预计 2022年中国储能消防市场空间为 12.3亿元。目前青鸟消防已形成从站级、舱级、簇级到 PACK 级的全方位布局,假设 2022-2025青鸟消防在储能消防的市占率分别为4.5%/6%/6.5%/7.5% , 则 2022-2025储 能 消 防 对 公 司 收 入 的 贡 献 分 别 为0.55/1.55/3.06/5.88亿元。考虑到储能业务整体毛利率较高,参照公司前期工业消防毛利率水平,我们认为储能单项业务毛利率可以接近 50%,单项业务净利率可接近 28%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的收入分别为 52.44/73.54/103.52亿元, 增速 35.74%/40.23%/40.77%,净利润分别为 6.57/9.01/12.04亿元, 增速23.91%/37.24%/33.63%,对应 PE 分别为 22.3/16.3/12.2倍,给予“买入-A” 的投资评级, 6个月目标价为 42.32元,相当于 2023年 23倍的动态市盈率。 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加剧;公司储能业务产品研发或市场开拓不及预期;消防系统本质是预警和补救措施,并不能使储能系统实现“本质安全”,未来需求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储能消防安全政策落地低于预期。
杭可科技 2022-08-16 75.00 66.45 218.71% 78.30 4.40%
78.30 4.40%
详细
核心观点: 杭可科技是国内锂电后道设备龙头,收入规模与盈利能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2021年收入/净利润 24.83/2.35亿元, 2015-2021年收入/净利润 CAGR 为46%/27%。 锂电后处理工序具备较高技术壁垒,客户粘性较强, 公司深耕充放电设备领域, 在锂电后处理系统的化成、分容环节拥有核心技术, 具备完整的后处理系统设计与集成能力, 已进入国内外一流客户供应体系。未来受益全球电池厂扩产浪潮,公司收入和盈利能力有望双升。 国内外电池厂扩产加速,锂电后道设备市场空间广阔。 2021年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 8.33%,仍处于低位,随着各国陆续推出新能源车激励政策,龙头车企加快电动化战略布局,预计 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 31%, 对应 2022-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 CAGR 为 38%。 新能源汽车持续高景气,推动电池厂产能加速扩张,宁德时代、 LG 新能源、 SKI 等龙头电池厂商相继上调产能规划, 根据我们统计, 国内外 20家龙头电池厂截止 2021年底已有产能合计约 870GWh, 新增规划产能超 3.0TWh, 有望带动中游锂电设备订单高增。 根据我们测算, 预计 2025年全球锂电后道设备市场规模 489亿元, 2022-2025年 CAGR 达到 19%。 公司的成长性来自两方面: 1) 下游集中度持续提升,龙头企业率先受益。 公司掌握锂电后道设备核心技术,凭借技术领先性和产品稳定性,已进入 LG 新能源、三星 SDI、 SK ON 等国际一线龙头电池厂供应链, 且公司不断通过研发投入提升设备性能, 增加客户粘性。未来随着下游电池厂市场份额向龙头集中,公司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 2) 海外疫情边际影响减弱, 公司盈利能力拐点已至。 2020年海外锂电扩产受疫情拖累,对公司短期业绩造成一定影响。未来随着疫情得到控制,海外电池厂有望开启大规模产能建设,我们预计 2022-2025年海外市场锂电设备需求CAGR 达到 21%,高于国内增速 14%。 公司作为具备出海能力的锂电后道设备龙头, 将持续受益全球扩产浪潮, 2022年订单结构有望优化,盈利能力和收入有望双升。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 44.59/66.75/86.75亿元, 增速 79.58%/49.70%/29.96% , 净 利 润 分 别 为 6.39/10.89/15.65亿 元 , 增 速171.91%/70.42%/43.71%,对应 PE 分别为 46X/27X/19X, 给予“买入-A” 的投资评级, 6个月目标价 94.15元,相当于 2023年 35X 的动态市盈率。 风险提示: 新能源车销量低于预期,电池厂扩产低于预期,公司研发进度不及预期,公司新客户开拓不及预期。
浙江鼎力 机械行业 2022-08-16 42.51 56.70 -- 42.68 0.40%
55.00 29.38%
详细
核心观点:2022年公司有望释放利润弹性,扭转2021年“增收不增利”的情况。2022年上半年,在高基数和国内疫情反复背景下仍实现营收同比14%的增长,盈利端受益于汇率波动带来的约8千万汇兑收益,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3%;展望下半年,在收入稳定增长的情况下,产品结构优化、市场结构优化、成本控制加强、外部因素好转有望带动公司进一步释放利润弹性。2018-2021年,公司连续经历了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双反”等压力测试,积极应对过程中,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当前估值处于历史底部水平,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 国内高空作业平台市场正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短期关注海外市场需求高景气: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2022M1-6,高空作业平台行业销量9.95万台,同比+19.8%。从出口角度看,2022M1-5,实现出口2.8万台,同比+48%,海外需求保持高景气,从两个角度验证:①制造端:根据豪士科(JLG母公司)和特雷克斯(吉尼母公司)财报,其高机业务在手订单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2Q2末分别达40、23亿美元,分别同比+127%、62%。同时豪士科财报披露,计划于9月1日起涨价5%。②租赁端:根据全球第一大租赁商联合租赁投资者报告,2021年实际总资本开支超30亿美元,超过预算的20-23亿规模,预计2022年仍是采购设备的资本开支大年,预算总开支与2021年持平,达29-31亿美元。 公司灵活调配产能,市场结构明显优化,体现较强全球竞争力:2022年上半年,国内受疫情影响需求延后,公司产能重心向海外市场倾斜,内销/海外收入12.6/16.8亿元,同比-20.9%/+71.87%,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58.44%,相比2021年提升18.4pct,在产品质量为导向的海外成熟市场,公司核心竞争力体现在:①自主创新的差异化产品:公司率先实现全系列产品电动化,并不断丰富产品谱系,电动款越野剪叉突破技术壁垒,高度突破32米,为业内现有最大工作高度电驱剪叉产品,同时公司最新研发推出高位智能臂式、增程式臂式、大吸力纯电玻璃吸盘车、路轨两用轨道高空车等新品;②日益完善的渠道布局:在海外市场,公司陆续建立多个分/子公司并组建本土团队,进一步拓宽海外销售渠道,着力加大非贸易摩擦海外市场和潜在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不断加强与海外大型租赁公司的合作关系。我们认为,当前海外需求保持高景气,海外龙头JLG带头提价,有利于公司在“双反”背景下在美国市场维持一定销售规模增长和利润率水平,因此“双反” 对公司整体影响有限,叠加公司持续增强的全球竞争力,在2021“全球高空作业平台制造企业20强”榜单中,公司首次位列全球第三,未来公司在海外市场收入增长延续性较强。 看好公司未来盈利修复空间,短期看下半年有望实现毛利率环比提升:2022年上半年,公司整体毛利率27.96%,同比-1.24pct,净利率19.50%,同比-0.16pct。我们认为,公司未来盈利改善主要基于: ①产品结构优化:2021年,公司电动款臂式占臂式产品销量比重达58.17%,电动化产品已成全球趋势,海外市场也更青睐节能环保、维保便捷的高品质新能源产品,未来公司电动化产品销售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②市场结构优化:根据公司公开交流纪要,2022上半年,由于海外收入占比显著提升,臂式产品毛利率已有所改善。目前公司出口主力产品仍为剪叉式,随着臂式在欧美市场的持续推广,在海外市场销售占比提升,臂式毛利率仍有提升空间。 ③高效成本控制:一方面,公司产线拥有业内最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充分发挥规模化效应;另一方面,公司已基本实现结构件自制,包括新臂式产品,可有效提高盈利空间、把控部件质量、缩短产品交货期,保证生产过程稳定可控。 ④外部因素释放成本压力:大宗原材料价格、海运费价格下降有望在下半年反映在成本端。钢材价格方面,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钢材价格从2020年Q4至2021年Q3期间持续上涨,2021年Q4以来钢材价格增速有所放缓,2022年7月钢材综合价格指数约115点,环比-11%,同比-23%;出口海运费方面,2022年3月以来,Drewry全球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呈逐月下降趋势,2022年7月,欧洲、美西航线运费分别同比-29%、-25%。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收入分别为59.5、73.6、90.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0.5%、23.6%、23.0%,净利润分别为11.4、14.5、18.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8.5%、27.5%、25.8%,对应PE分别为19、15、12倍;当前估值处于历史底部水平,维持买入-A 的投资评级,12个月目标价57.2元,相当于2023年20X PE。 风险提示:贸易摩擦导致出口市场下滑较多;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品毛利率承压;定增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承担双反关税导致利润率下滑;受到美国市场再次制裁。
中微公司 2022-08-15 146.16 171.30 26.85% 142.65 -2.40%
142.65 -2.40%
详细
事件:8月10日,公司发布2022年中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9.72亿元,yoy+47.30%;归母净利润4.68亿元,yoy+17.94%;扣非归母净利率润4.41亿元,yoy+615.26%。单Q2,公司实现收入10.23亿元,yoy+39.08%;归母净利润3.51亿元,yoy+35.44%;扣非归母净利润2.54亿元,yoy+403.47%。 业绩符合预期,新签订单大幅增长 上半年公司收入增速47.30%,实现高速增长,主要系公司克服了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在设备市场发展及公司产品竞争优势提升的背景下,公司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及MOCVD设备等核心业务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增长。公司新签订单维持较高增长,上半年公司新签订单达30.57亿元,yoy+61.83%。分产品来看:刻蚀设备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各项业务毛利率水平均有所提高。(1)刻蚀设备:上半年公司刻蚀设备收入为12.99亿元,yoy+51.48%,毛利率达到46.02%,其中:①CCP刻蚀设备:收入8.86亿元,yoy+13.98%,公司保持在CCP刻蚀设备领域的领先优势,积极开发新产品;②ICP刻蚀设备:收入4.13亿元,yoy+414.08%,主要系公司ICP设备产品出货量保持高速增长,在先进系统封装、微机电系统等成熟市场获得重复订单,并在3D芯片等新兴市场逐步得到验证。(2)MOCVD设备:收入2.41亿元,yoy+9.90%,毛利率35.42%(同比增长4.65pct)。近年来,中国LED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作为产业核心设备的MOCVD设备需求量的快速增长,特别是从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Mini-LED显示屏产业和功率器件等多种产业的大发展,迎来了一个MOCVD市场需求的高潮。 扣非归母净利润实现高速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上半年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为615.26%,实现大幅增长。归母净利润增速弱于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主要系本期非经常性损益较去年同期减少3.08亿元(其中,政府补助减少2.03亿元;股权投资产生公允价值收益减少1.77亿元)。 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毛利率45.36%,同比提升3.02pct,主要系高毛利率的刻蚀设备收入占进一步提升,产品结构改善;销售净利率23.66%,同比降低5.96pct;扣非归母净利率22.35%,同比提升17.75pct。公司实现期间费用率24.11%,同比降低6.77pct,其中,销售费用率8.72%,同比降低2.28pct,主要系本期职工薪酬增加2158万元,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增加877万元,股份支 付费用减少976万元;管理费用率5.19%,同比降低2.66pct,主要系本期股份支付费用减少1266万元,职工薪酬增加981万元;研发费用率15.38%,同比提升2.83pct,主要系本期职工薪酬增加6713万元;财务费用率-5.18%,同比降低4.66pct,主要系本期利息收入增加6694万元。 产品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公司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向平台化方向发展 ①刻蚀设备:在逻辑电路领域,公司根据先进集成电路厂商的需求,已开发出5纳米及更先进刻蚀设备用于若干关键步骤的加工,并已获得行业领先客户的批量订单;公司目前正在配合客户需求,开发新一代刻蚀设备和包括大马士革在内的刻蚀工艺,能够涵盖5纳米以下更多刻蚀需求和更多不同关键应用的设备。在3DNAND芯片制造环节,公司根据存储器厂商的需求正在开发新一代能够涵盖200层以上极高深宽比的关键刻蚀应用以及其他关键刻蚀应用的刻蚀设备和工艺。 ②MOCVD设备:公司的MOCVD设备已在全球氮化镓基LEDMOCVD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用于制造深紫外光LED的高温MOCVD设备PrismoHiT3?,已在行业领先客户端生产验证并获得重复订单;用于MiniLED生产的MOCVD设备PrismoUniMax?,已在领先客户端开始进行规模生产,并取得180台的客户订单;制造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用MOCVD设备已在客户芯片生产线上验证;此外,制造MicroLED应用的新型MOCVD设备以及用于碳化硅功率器件应用的外延设备等也正在开发中,进一步向平台化方向迈进。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2024年分别实现收入43.46、58.73、76.49亿元,yoy+39.83% / 35.13% / 30.23%;分别实现净利润11.19、14.48、19.27亿元,yoy+10.64% / 29.40% / 33.05%;6个月目标价171.54元,对应2023年18倍PS,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衰减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国产替代不及 预期。
欧科亿 2022-08-12 62.64 54.65 154.66% 63.18 0.86%
80.29 28.18%
详细
事件: 8月 9日,公司发布 2022年中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5.26亿元, yoy+6.08%;归母净利润 1.15亿元, yoy+10.40%。单 Q2,公司实现收入 2.64亿元, yoy-2.49%;归母净利润 0.58亿元, yoy+0.63%。 核心观点: 业绩低于市场预期,主要系二季度硬质合金产品业务在高基数、疫情反复、公司调整硬质合金制品业务收入结构,三重因素影响下, 该业务收入降幅较大,影响整体营收水平。 上半年数控刀具收入占比过半,为第一大收入来源,公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同时高性能棒材、整体刀具、金属陶瓷产品等新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有望提升公司竞争实力, 加快打造高端刀具综合供应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增强。 数控刀具收入占比过半,海外市场加速开拓分产品来看: 数控刀具收入占比过半,公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①硬质合金产品:上半年实现收入 2.37亿元(yoy-16.30%),收入占比 45.01%(同比降低 12.04pct);销量 695.41吨,均价 34.02万/吨;毛利率略微下滑(主要系随着产量降低,规模效应减弱, 单位制造费用和单位人工成本上升)。 ②数控刀具: 上半年实现收入 2.88亿元(yoy+36.59%),收入占比 54.86%(同比提升 12.25pct);销量 4496.29万片(yoy+22.31%),均价 6.41元/片(yoy+11.67%);毛利率 47.82%(同比提升 2.63pct)。 数控刀具收入占比过半,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随着公司加大该业务产能布局,未来收入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分市场来看: 深耕终端,持续完善国内外销售渠道,海外市场加速拓展。 ①国内市场:上半年实现收入 4.79亿元(yoy+4.68%),收入占比91.20%(同比降低 1.23pct);公司持续深入布局终端市场,预计年底规划布局刀具商品店 100家。 ②海外市场: 上半年实现收入 0.46亿元(yoy+16.18%),收入占比 8.80%(同比提升 1.23pct),其中数控刀片产品海外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均价达 9.43元/片(yoy+37.06%)。 公司海外市场加速拓展,在俄罗斯已完成刀具商店布局, 上半年俄罗斯销售额实现翻倍式增长;同时,公司新开发国外客户 15家,并成功开发了韩国、德国的核心刀具客户。 随着公司海外销售渠道的逐步建立、完善,公司海外业务收入规模有望持续提升,将打开公司成长空间,推动国产刀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毛利率 36.59%,同比提升 3.46pct,创历史新高,主要系公司产品结构改善,高毛利率的数控刀具业务收入占比提升所致;销售净利率 21.88%,同比提升0.85pct。公司实现期间费用率 12.19%,同比提升 1.69pct,其中,销售费用率 2.54%,同比降低 0.43pct;管理费用率 3.71%,同比提升 0.72pct,主要系确认股份支付费用所致;研发费用率 5.98%,同比提升 1.58pct,主要系公司加大在棒材、整体硬质合金刀具、金属陶瓷刀具及数控刀体方面的研发投入所致;财务费用率-0.05%,同比降低 0.17pct。 新产品研发成效显著,刀具产品体系愈发完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逐步增强公司在高性能棒材、整体硬质合金刀具、数控刀体、金属陶瓷刀具等方面已完成大量产品系列的开发, 已形成数控刀体与现有数控刀片适配,“棒材+整体刀具”一体化竞争优势,能一站式为客户提供整体刀具和可转位刀具,公司整体解决方案能力逐步增强。 ①高性能棒材: 已开发五大系列的棒材产品并已批量供应市场,性能稳定,同时公司仍逐步丰富棒材产品系列;②整体硬质合金刀具:公司拟开发 39个系列立铣刀和麻花钻,共计 801款刀具,报告期内, 已完成 17个系列的开发。 ③金属陶瓷类产品:已开发 56款金属陶瓷数控刀片产品型号与25款金属陶瓷锯齿产品型号,并已实现收入(金属陶瓷数控刀片实现收入 143.44万元,金属陶瓷锯齿实现收入 53.87万元)。 公司再融资项目已通过审核, 加快打造高端刀具综合供应商7月 29日,公司再融资项目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核, 再融资项目达产后,可形成年产 1000吨高性能棒材、 300万支整体硬质合金刀具、20万套数控刀具、 500万片金属陶瓷刀片及 10吨金属陶瓷锯齿的生产能力。一方面可以扩充产品品类, 突破产能瓶颈,预计 IPO 与再融资项目达产后新增年收入 9.6亿元,促使公司收入规模再上一层楼;另一方面再融资项目与现有业务形成产业协同,更多高端刀具产品导入到现有的研发、销售体系,规模效益更加明显,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加快打造高端刀具综合供应商。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2年-2024年分别实现收入 11.96、14.95、 18.56亿元, yoy+20.77% / 24.96% / 24.18%;分别实现净利润 2.80、 3.52、 4.52亿元, yoy+25.97% / 25.82% / 28.28%; 6个月目标价 77.49元,对应 2023年 22倍估值,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 IPO 募投项目产能爬坡不及预期, 市场竞争加剧,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 疫情反复影响需求, 制造业景气度下滑。
奥特维 2022-08-11 253.79 185.94 108.90% 427.88 16.27%
295.09 16.27%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中报,2022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13亿元,yoy+63.93%,实现归母净利润2.99亿元,yoy+109.51%;2022Q2单季度实现营收8.88亿元,归母净利润1.92亿元,yoy+109.52%。2022年1-6月公司新签订单32.70亿元(含税),yoy+75.52%。截止2022年6月30日,公司在手订单57.35亿元(含税),yoy+80.46%。 核心观点:光伏设备板块确定性较强品种,2022H1业绩超预期:收入端:光伏组件行业高景气度及海外市场快速发展,带动公司收入快速放量。“双碳目标”锚定光伏行业长期市场需求,一体化企业高速扩张叠加海外能源危机加速新能源转型等因素叠加,全球光伏组件扩产需求较大带动设备放量。组件环节适应硅片及电池片技术变化而变化,处于技术高频迭代的红利期,且暂未出现像电池片环节,明显的技术分流带来价值分流,反映至设备端公司核心业务组件串焊机成长的确定性相对较强。公司基于底层技术加速平台化战略效果已初显端倪,光伏设备(硅片分选机、单晶炉;电池片光注入退火炉;组件串焊机、划片机等)、锂电设备(模组PACK线)、半导体设备(铝线键合机)等业务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 利润端:盈利水平提升明显,利润增速显著高于收入增速,主要原因在于:①毛利率提升:2022H1,公司综合毛利率39.09%,较去年同期提升0.7pct,主要得益于公司产品组件串焊机在高速机和SMBB时代在行业内已占据绝对的领先优势,市场地位稳固使得毛利水平稳中有升;②期间费用率控制得当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③政府补助等其他收益类科目影响;④减值损失(资产+信用)占营收的比例减小,较去年同期降低1.91pct。综合上述因素,2022H1公司综合净利率19.23%,较去年同期提升3.86pct。 在手订单:2022年1-6月公司新签订单32.70亿元(含税),yoy+75.52%。截止2022年6月30日,公司在手订单57.35亿元(含税),yoy+80.46%。公司在手订单充足,为短期业绩释放形成有力支撑。未来随着电池片栅线朝SMBB方向进一步发展,半片向多分片方向发展,新型电池片快速放量等因素均对组件串焊设备带来价值增量甚至颠覆性重置的需求,新增订单持续增长可期。 投资建议:上调2022-2024年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公司分 别实现收入32.46/45.54/60.78亿元,yoy+58.57%/40.30%/33.47%,实现归母净利润6.03/8.65/11.84亿元,yoy+62.53%/43.45%/36.88%,对应PE55.7/38.9/28.4X,6个月目标价394.20元,对应2023年PE45X,维持“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组件扩产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发生重大变革公司应对不力
柏楚电子 2022-08-10 245.00 323.07 1.87% 245.90 0.37%
254.99 4.08%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报,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4.09亿元,同比下滑,归母净利润2.48亿元,同比下滑,扣非后净利润2.39亿元,同比下滑12.99%。核心观点:业绩符合预期,切割头&高功率系统开启结构性增长。受宏观经济下行及长三角疫情影响,公司接单、生产、交付低于预期,2022年Q2公司经营承压。2022年6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6130亿,接近2021年2月高点,结束连续16个月下滑趋势“企业中长贷”是工控行业前瞻性指标,基于该数据的边际变化,我们判断目前行业底部已经确认。短期看“高功率控制系统+智能切割头”支撑结构性增长,中期焊接自动化产品提供新增长曲线,长期凭借完整的工控技术链,持续开拓新应用场景。 宏观经济下行&疫情影响,Q2经营承压。公司单Q2营收2.18亿元,同比下滑,系:①激光设备终端应用房地产、泛工业等领域景气度下行;②受国内疫情反复影响,4-5月上海地区供应链受阻,公司接单、生产、交付受到冲击;③竞争加剧,公司中低功率切割系统份额略下滑。公司单Q2实现净利润1.45亿元,同比-,扣非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利润端下滑幅度低于收入端,系二季度:①结构性存款大幅增长,财务费用同比减少500万;②所得税费用同比减少2400万,二者合计影响净利润约15个pct。 行业需求边际改善,高功率控制系统&智能切割头开启结构性增长。拆分公司分项营收,其中板卡&随动系统(中低功率为主)收入2.13亿元,同比下滑34%;总线系统(高功率为主)收入0.77亿元,同比提升17%;智能切割头收入0.70万元,同比提升115%;高功率系统及切割头逆势增长,彰显强阿尔法属性。6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增长,激光切割设备作为制造业行业资本开支,需求边际有望回暖。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受益激光器行业价格竞争,公司凭借优秀性价比优势,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公司在高功率切割领域推出了“控制系统+切割头”一体化方案,成本与性能领先竞争对手,随着切割头产能逐步投放,有望实现市占率快速提升。焊接系统新产品逻辑逐步兑现,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点。钢构焊接自动化改造需求迫切,根据公司增发预案,2020年国内钢结构焊工需求量约20万人,以每台设备替换2个人工测算,对应10万台自动化设备,单套智能焊接机器人约28万元,则智能焊接机器人长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80亿元。公司依托五大核心技术,开发焊接离线编程软件和焊接控制系统,以解决小批量、多种类非标工件的柔性加工。公司已于7月14号发布与鸿路合作的焊接控制系统产品,通过3D点云方式解决了非标化结构件焊接的问题,产品正在产线测试阶段,焊接控制系统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点。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4年收入增速分别为10.85%/54.82%/47.86%,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0.34%/56.30%/44.73,对应PE分别为66X/42X/29X,给予6个月目标价325元,对应2023年PE50X估值,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
汇川技术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8-04 67.00 73.53 24.02% 66.66 -0.51%
72.80 8.66%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2年中报业绩预告,实现营收 95~112亿元,同比增长15%~35%;归母净利润 17.97~21.10亿元,同比增长 15%~35%; 核心观点: 业绩符合预期, 行业筑底静待拐点。 2022年 Q2增速下滑系公司受长三角疫情影响,上海子公司接单、生产、交付低于预期,盈利能力有所修复系提价所致。受宏观经济与“双控”影响,工控行业自 2021年 Q3进入下行周期,2022年 6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 6130亿,接近 2021年 2月高点,结束连续16个月下滑趋势,“企业中长贷” 是工控行业前瞻性指标,基于该数据的边际变化,我们判断目前行业底部已经确认,复苏节奏取决于地产托底、稳增长政策等多方面因素。 Q2受疫情影响收入增速放缓,提价有望盈利能力。 测算 2022Q2单季度营收 47~64元,同比增长-2.6%~31.5%,收入端增速环比 Q1(40%)明显下行,系 3~5月公司经营受到疫情影响,尤其子公司“贝思特”生产基地在上海,出口也要经过上海港,因此交付也受到影响。 公司于 4月 15日对通用自动化产品提价 5%~8%,利用外资断供机会转嫁原材料成本压力,有望修复盈利能力。 进口替代加速,行业底部确认。 从中长期维度看, 我们认为国内工控产业的进口替代在 2023年开始进入加速阶段,因为 2020~2022年国内品牌借助外资断供机会,切入到新兴行业头部客户供应链,并且补足了控制层短板。 从边际角度看, 6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6130亿,大幅转正,接近 2021年 2月高点,结束连续 16个月下滑趋势。受益上海复工复产,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修复,本轮工控行业底部确认。 长期关注管理变革与战略业务进展。 管理变革是公司长期成长驱动力,从 2018的“产品平台化”到 2019年的“集成化供应链”, 2020年的“上顶下沉”, 2021年的“战略牵引”,运营效率持续提升,公司在构建一套保障长期竞争力的流程和体系,长效激励方案也体现了公司在制度层面做的探索,。我们认为不能用传统工控市场空间衡量公司的“天花板”,战略新兴业务投入与管理效率提升,将不断拓宽公司成长边界。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2年-2024年收入增速分别为 33%、 41%、 35%,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10%、 49%、 42%, 对应估值 45X/30X/21X,给予 6个月目标价 74元,对应 2022年 PE 50X 估值, 维持“增持-A” 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继续下行,全球通胀继续恶化,新能源汽车销量低于预期;
新强联 机械行业 2022-08-03 94.00 116.91 485.14% 95.00 1.06%
105.18 11.89%
详细
大MW风电轴承技术国内领先,海风放量有望深度受益:新强联主营大型回转支承产品,覆盖风电、海工、盾构机领域,其中风电贡献收入占比超过85%。公司已实现1.5-5.5MW变桨偏航轴承和2.X-4.X/5.5/6.25MW主轴承的批量化供应,根据公司招股书,公司率先批量生产大MW直驱风机三排圆柱滚子主轴承,填补国内市场空白,也是国内率先使用无软带淬火技术研发生产大MW双列圆锥滚子主轴承的龙头企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020年,新强联成功试制7MW直驱式双支承单列圆锥滚子主轴承;2022年7月27日,公司“12MW海上抗台风型主轴承”成功下线,大MW海风轴承产品的成功开发,标志着新强联在全球风电轴承市场中,从技术跟随者转变为自主创新者。目前,公司具备7~12MW无软带圆锥滚子轴承生产能力,可为海上风电提供主轴承产品。根据GWEC预计,2022-2026年,全球海风年新增规模有望由8.7GW增长至31.4GW,CAGR达37.8%,中国是海风装机的重要市场之一,新强联有望深度受益于海风装机放量。 伴随新增产能不断投产,高成长与高盈利兼备:公司上市以来共布局了三轮新增产能:①第一轮IPO“2.0MW及以上风电配套轴承”募投项目契合抢装风口,实现第一次跨越式成长。2020年,公司回转支承类产品产销量分别同比增长151%、113%,收入、利润端分别实现同比增长221%、325%;②第二轮2021年定增布局6900套3MW及以上风电轴承产能,瞄准大型化趋势,加速高毛利主轴承产品放量。该项目计划2022年投产50%,2023年达产,预计新增大MW主轴承产能1500个,是2020年销量的1.6倍,2022-2023年处于产能释放阶段,有望加速优化公司产品结构,提升盈利能力,2022Q1已初步显现,公司风电产品综合毛利率36.1%,较2021年提升4.5pct;③第三轮2022年可转债布局齿轮箱轴承及精密部件新产品,有望开辟全新增长空间。该项目预计2024年投产30%,2025年投产70%,2026年达产,将实现营收15.35亿元,占2021年公司收入的62%,毛利率水平约34%,高于公司2021年30.8%的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经我们测算,在市场扩容背景下,公司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在仅考虑公司额定产能释放的情况下,2021-2025年,新强联风电业务收入有望由21.3亿增长至48.3亿元,所覆盖的主轴承、偏变轴承、齿轮箱轴承三大市场空间有望由182亿增长至262亿,对应市占率由11.7%增长至18.4%。 深度绑定头部大客户,有望率先享受国产替代加速红利:风电轴承的研发设计、生产设备、批量品控门槛较高,产品属性决定了其产业发展模式。根据中国轴承工业协会,2020年我国风电主轴承、齿轮箱轴承国产化率分别仅为33%、0.58%,我们认为,风电轴承国产化进程不会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是需要产业链共同努力,未来将形成多寡头垄断的有序竞争供给格局,即随着头部整机厂对整机研发、设计能力的持续增强,风电轴承深度定制化需求日益提高,头部整机厂选择核心供应商形成联合研发绑定关系的产业趋势越发明显,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对轴承供应商来说,通过绑定头部大客户,有利于形成“研发-批量-再研发-再批量”的良性循环,在国产化进程中有望保持领先地位。从新强联主轴承客户来看,第一大核心客户是明阳智能,二者实现互相持股绑定,同时公司也作为唯一一家轴承供应商参与了三一重能IPO战配,双方拟在主轴承领域展开供销及研发合作关系。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3.13、43.36、57.14亿元,增速分别为33.7%、30.9%、31.8%,净利润分别为7.04、9.66、13.24亿元,增速分别37.0%、37.1%、37.1%,对应PE分别为43.3、31.6、23倍。维持买入-A 的投资评级,12个月目标价为117.2元,相当于2023-2024年40X、30X的动态市盈率。 风险提示:下游终端新增装机规模不及预期;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可转债发行受阻影响新产品布局;行业竞争加剧影响盈利能力;核心客户技术路线切换影响公司出货;市场规模测算中部分假设造成与实际的偏差,包括不同功率机型装机规模、不同技术路线装机比例、风电轴承市场均价变化。
中联重科 机械行业 2022-07-22 6.31 6.70 -- 6.36 0.79%
6.36 0.79%
详细
事件:7月20日,公司发布回购A股股份方案,拟回购股份2.2-4.3亿股,占公司已发行总股本2.5%-5%,回购价格不超过9.19元/股,回购金额不超过39.9亿元,回购股份拟全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 大额回购方案为市场注入“强心剂”,同时完善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公司拟在未来12个月内回购总股本的2.5%-5%的A股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9.19元/股,若按回购价格上限测算,回购金额为20-40亿元,若按7月20日收盘价测算,回购金额为13-26亿元,回购力度较大,体现公司对长期内在价值的坚定信心,有利于提升投资者对公司长期投资的信心。公司回购的股份拟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有效地将股东、公司和员工利益相结合,有望进一步调动团队积极性,为公司电动化、国际化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业务的有序发展增加动力,促进公司长期、健康的发展。上半年国内市场需求整体承压,出口表现亮眼,稳增长政策催化下,预计2022年行业增速整体呈前低后高走势:从行业销量来看,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①挖机:2022年1-6月,累计销量14.3万台,同比-36.1%,其中内销9.1万台,同比-52.9%,出口5.2万台,同比+72%;②工程起重机:2022年1-5月,累计销量2.3万台,同比-52.5%,其中内销1.95万台,同比-57.5%,出口3417台,同比+48.6%;③高空作业平台:2022年1-5月,累计销量8.1万台,同比+18.3%;其中国内5.3万台,同比+6.98%,出口2.8万台,同比增长48%。在国内需求下行阶段,同时叠加疫情扰动、高基数影响,上半年传统工程机械品种销量增速承压,海外需求维持相对旺盛。展望下半年,3-4月两次国常会先后强调“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近期部分城市房地产调控放松,稳增长政策的催化效应有望持续加强,各地开工复产,设备需求有望逐步释放,伴随高基数效应缓解,挖机、起重机销量增速降幅有望逐月收窄,全年呈前低后高走势。 坚持电动化、全球化转型升级,加码布局新兴业务:公司持续加强科研创新,推进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专项,保持产品技术性能的引领优势,同时加快推进海外业务发展。电动化新产品方面,2022上半年,公司陆续发布了混动全地面起重机(ZAT2200VE863)、纯电越野轮胎起重机(ZRT400-EV),连续创造全球首发记录;海外市场拓展方面,2022上半年公司接连获得海外市场大单,包括上百台搅拌车交付 越南;数十台泵送出口新加坡;200多台中联重科高端装备发往土耳其等,海外市场收入占比有望持续提升;新兴业务方面,公司干混砂浆设备及新材料业务协同发展,根据公司公告,6月末已完成对全资子公司中联新材增资扩股,公司旨在打造环保建材产业闭环。未来,公司新产品、新市场、新业务布局深化,成长动力多元,有望持续增强公司平滑业绩周期性波动能力。 投资建议:根据公司半年报业绩预告,2022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归母股东净利润16.1-18.1亿元,同比下降62.8%-66.9%,出于谨慎原则,下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收入分别为597.8、600.8、633.0亿元,增速分别为-11%、0.5%、5.4%,净利润分别为38.6、40.4、45.1亿元,增速分别为-38.4%、4.7%、11.5%,公司坚持数字化、国际化转型升级,多元化业务布局愈发完善,熨平国内周期波动力能有望加强,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12个月目标价为7.0元,相当于2024年13X的动态市盈率。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基建投资不及预期;疫情控制力度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产品毛利率下滑;新产品产能投放不及预期。
三一重能 2022-07-14 46.10 57.22 102.98% 56.57 22.71%
56.57 22.71%
详细
风机制造业新晋黑马,盈利能力显著领先:三一重能是国内快速成长的风电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立足风机制造和新能源电站两大支柱业务,实现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风电场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布局。 2019-2021年,公司收入端CAGR达162%,利润端CAGR达256%,平均毛、净利率水平31%、13%,在上市整机制造商中表现出类拔萃;新增装机市场分额由2.6%增长至5.7%,排名升至第8位,若仅看陆风新增装机,2021年市场排名第五,市占率达到7.7%,以黑马之姿进入大众视野,这是公司深耕行业十余年的厚积薄发,自2019年扭亏为盈后趁抢装东风,已成功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在壁垒相对高、格局相对稳的整机制造环节成功脱颖而出,“三一模式”难复制:进入风电行业第一步需要成熟管理和长期投入夯实基础:风机制造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行业,公司背靠三一集团拥有长期经营管理成功经验和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生产经营管理制度,进而经过长期持续投入实现技术积累。第二步脱颖而出依靠的是研发、成本、服务和具有前瞻性的全方位数字化优势:①研发升级:通过管理机制和技术创新双向构建核心研发体系,坚持高水平研发投入,2019-2021年公司平均研发费用率6.62%,明显高于同业平均3.09%,长期投入下公司风机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已处于国内一流水平;②成本领先:主要源自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关键零部件自制、整机一体化设计实现轻量化降本、智能制造实现高效生产三个方面,2019-2021年公司平均毛利率31%,较同业平均水平18%高出约13pct;③服务协同:风电全生命周期高附加值一站式服务能力,为风机制造主业赋能,自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末,公司累计自建自营风场容量约1.16GW,其中已转让660MW,累计实现投资净收益11.8亿元;④数字化构建长期竞争力:研、产、供、销、服全业务数字化管理,高效低耗运营体系为业务成长奠基,在公司收入规模较同业上市公司仍有差距情况下,2021年整体费用率水平15.7%,相比同业平均水平13.1%高出约2.6pct,但是由于较高的研发投入贡献了约1.9pct,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公司凭借完善的数字化布局内控能力有望进一步展现。 三一重能未来的成长性在于陆风市占率持续提升和海风市场的突破:①陆风方面:2017-2021年,公司新签外部订单容量从0.19GW增长至6.76GW,订单容量在新增陆风招标的占比由0.8%提升至13.2%,出货规模由0.7GW增长至3.2GW,陆风市占率由2.3%提升至7.7%。今明两年的招标量往往对明年的出货量有较好的指引作用,在公司2021年订单规模显著提升背景下,结合水规院对2022年陆风新增装机50GW的预期,我们预计2022年三一重能陆风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至10%。 ②海风方面:IPO布局海风大MW新产品研发,有望分享未来海风装机放量红利。公司IPO募集31.7亿元,其中11.74亿元用于新技术和产品研发,包含研发海上6~10MW新型风机;从公司已有专利来看,2021年以来的最新风电设备技术领域专利,涉及机舱结构、传动结构、变桨系统、发电机控制等多维度,公司在整机设计方面的技术持续积累,由于技术相通性,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由陆风向海风的迁移,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种类。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23.1/148.8/191.3亿元,增速分别21.0%/20.9%/28.6%,净利润为19.0/22.6/32.1亿元,增速分别为19.5%/19.0%/42.0%,对应PE分别为28.6X/24.1X/17.0X,综合考虑公司领先行业的盈利能力以及持续获取风资源带来的风场投资收益为业绩成长注入的持续性动力,12个月目标价58.00元,对应2024年PE21.2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景气度下滑导致公司业绩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公司盈利能力下滑;关键人才、技术流失导致新产品开发推迟,市场竞争力下滑。
奥特维 2022-07-08 291.33 152.97 71.86% 328.80 12.86%
427.88 46.87%
详细
1、始于光伏组件设备而不止于光伏组件设备。奥特维是国内光伏组件设备龙头企业,以光伏组件串焊机产品为起点,在夯实传统主业竞争优势的前提下,不断沿光伏产业链上下游进行产品延伸,并进军锂电、半导体的新兴领域开启多元化征程。复盘公司10余年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公司并非单纯的专用设备产品公司,其发展路径是对底层技术的深刻理解,强化核心应用技术,使得应用场景横跨光伏、锂电、半导体三大赛道并实现产品多元化的扩张之路,未来成长性十足。2018-2021年,公司收入端CAGR达51.72%,利润端CAGR达94.32%,2021年收入达20.47亿元,yoy+78.93%,归母净利润3.71亿元,yoy+138.63%。收入、利润两端增长同时加速,标志着公司已顺利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主赛道光伏组件串焊设备是当前光伏全产业链博弈的时点下,产业不确定性中确定性相对较强的板块。光伏组件作为中游制造环节的“终端产品”,承接硅片及电池片环节众多技术变化而相应变化,并传导至设备端带来技术升级。从投资角度看,组件环节暂无电池片环节明显的技术分流带来价值分流,且行业颠覆性技术(如叠瓦、拼片等)产业化进程尚不明朗,因此组件设备环节的技术升级更多是众多价值增量的叠加,组件串焊机作为组件端核心设备短期确定性最强。我们认为,奥特维作为组件串焊机龙头,在高速机与SMBB时代竞争优势已然十分显著,未来稳定受益于下游扩产与技术升级带来的双重行业红利。3、领衔半导体封装铝线键合机国产化进程,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与估值重构。引线键合是半导体封装的重要工艺,引线中有大电流通过的功率半导体常用铝线键合的方式。公司从最初2018年产品立项,到2021年获得无锡德力芯的首批订单,短短3年完成产业化进程,并于2022年获得头部客户通富微电订单,关键技术指标能够媲美海外龙头厂商,彰显了公司强大的研发实力。我们估算半导体铝线键合机当前约58亿人民币市场空间,公司先发优势明显,且公司伺机突破其他半导体高端封装设备,长期成长空间广阔。 投资建议:预计2022-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为32.46、45.53、60.77亿元,同比增长58.6%、40.3%、33.5%,净利润分别为5.48、7.94、10.86亿元,同比增长47.8%、45.0%、36.8%,考虑到公司业务横跨光伏、锂电、半导体三大领域,采用分部估值方法:①预计光伏板块2022-2024年贡献利润CAGR达36%,保守给30XPE,至2024年市值约302亿元;②预计锂电板块2024年贡献利润0.33亿,参考可比公司先惠技术、利元亨估值水平,按30XPE计算,至2024年市值约10亿;③预计半导体板块2024年收入有望达3.24亿元,按半导体设备公司行业平均10XPS估值水平计算,对应市值约32.4亿。综合来看,我们预计公司对应2024年市值约344亿元。由于公司各项所处赛道均为高速成长的新兴板块,市场预期有望提前反映到公司股价当中,12个月目标价324.31元,对应2023年PE40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组件扩产不及预期,下游电池厂扩产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电池片互联技术变化公司未能及时适应。
中微公司 2022-07-08 127.88 143.00 5.89% 140.60 9.95%
150.48 17.67%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2H1业绩预告,预计 2022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约 19.7亿元,同比增长约 47.1%; 归母净利润为 4.2到 4.8亿元,同比增加 5.89%到 21.02%; 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4.1到 4.5亿元,同比增加565.42%到 630.34%。 扣非归母净利润表现亮眼, 新增订单延续高增长: 2022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以及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 主要原因为公司克服了疫情的不利影响,同时受益于设备市场发展以及公司产品竞争优势,公司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同比均有大幅增长。 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小于扣非归母净利润,主要原因为非经常性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约 3.3亿元, 其中政府补助减少以及股权投资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少有较大影响。从 Q2单季度来看, 公司实现营收 10.2亿元,环比增长 7%, 归母净利润 3.03亿元-3.63亿元,环比增长 159%-210%。 在订单方面,公司上半年新增订单约 30.6亿元,同比增长约 62%,新签订单延续高增长。 刻蚀设备优势明显,技术实力不断提升: 在刻蚀设备方面, 公司刻蚀设备已应用于全球先进的 7纳米和 5纳米集成电路加工制造生产线。 在存储上,公司电容性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可应用于 64层和 128层的量产, 正在开发新一代能够涵盖 128层及以上关键刻蚀应用以及相对应的极高深宽比的刻蚀设备和工艺。 另外,公司电感性等离子刻蚀设备快速成长,已经在多个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厂商的生产线上量产,并在配合客户开发来满足 5纳米以下的逻辑芯片、 1X 纳米的 DRAM芯片和 128层以上的 3D NAND 芯片等产品的 ICP 刻蚀需求,并进行高产出的 ICP 刻蚀设备的研发。 拓展新品打开成长空间: 在 CVD 设备方面, 公司应用于金属互联的CVD 钨制程设备能力已能够满足客户工艺验证的需求,产品正与关键客户对接验证。 另外,公司还组建了 EPI 设备研发团队,通过基础研究和采纳关键客户的技术反馈,已经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及创新的预处理和外延反应腔的设计方案。此外,公司正在筹划开发 ALD 和 ALE ,等关键设备,未来半导体设备品类有望持续丰富。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2024年收入分别为43.95亿元、61.21亿元、 77.8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1.11亿元、 14.51亿元、 19.30亿元,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衰减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国产替代不及预期。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3/9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