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郭倩倩

安信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1450521120004。曾就职于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日
短线
14.29%
(--)
60日
中线
7.14%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0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中联重科 机械行业 2024-10-01 7.37 8.82 27.27% 8.33 13.03% -- 8.33 13.03% -- 详细
国资背景下的工程机械行业龙头,自上而下打造核心竞争力。中联重科成立于1992年,脱胎于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目前已成长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之一,2023年,公司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中排名第3、全球工程机械行业中排名第12。复盘公司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公司的差异化竞争的α属性根本源自于①混合所有制下塑造的现代化治理机制以及②创新变革的“端对端”直销模式,在公司上层建筑的引领指挥下,公司底层业务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最终兑现为“国际市场+新兴业务”的强劲成长动能。 顶层架构:混合所有制企业典范,成功打造现代化治理机制。公司于2012年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脱胎为国资背景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形成了国资、外资、管理层以及战投四方接壤的多元化股权结构。2024年上半年,湖南省国资委间接持有公司股份14.48%,公司管理层与员工持有公司股份20.25%(包含A+H股员工持股平台),国资地位稳固的同时,管理层与员工充分持股。同时,公司董事会结构均衡,由“1名管理层+1名国资代表+1名战投代表+4名独董”共同构建。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机结合,打造国资、管理层与中小股东三方利益高度一致的现代化治理机制。 商业模式:打造“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的海外直销体系。公司首先于国内市场开启直销模式“端对端、数字化”的变革,运行成熟后辅以“本土化”的新内核移植海外市场,最终形成具有“中联特色”的海外直销模式。凭借该模式,公司实现总部与客户的直接联接,并对研发、生产、服务、风控等业务流程进行一体化管理,最终兑现为公司较高的盈利能力与健康的资产质量。2023年,公司海外业务毛利率达32.23%,盈利能力领先行业;销售费用率为7.56%,直销模式的搭建成本可控;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合计17.97%,其中账龄组合计提比例7.12%,单项计提比例10.85%,公司资产质量保持健康,“端对端”业务模式对于账款风险精准评估的优势显现。 国际化拓展与新兴战略业务是公司成长的动力源泉。 1)国际化拓展:凭借坚定不移推行直销模式,2020-2023年,公司海外收入实现跨越式发展,由38.32亿元增长至179.05亿元,3年CAGR达67.18%;2024H1海外收入同比+43.9%,海外收入占比达49.11%。凭借直销模式的差异化竞争路线,公司海外收入增长良好,相较行业具备后发优势。 2)新兴战略业务:公司起重机、混凝土机械传统优势业务市场地位稳固的同时,公司积极拓展土方机械、高空机械、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等战略新兴业务,2023年分别实现66.48、57.07、20.92、8亿元,分别同比+89.29%、+24.17%、-2.15%、+140%,增长动力强劲。其中,以挖机为代表的土方机械逆势增长,补齐公司顺周期增长弹性;高机成长迅速,2023年已位列全球第七;农机补强研发,产品力逐步提升,2024H1收入同比+112.41%;矿机加速开拓,步入万亿级大赛道。公司新兴战略业务的全方位开拓有望成为公司未来增长的重要动能。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的收入分别为502.7、585.6、687亿元,增速分别为6.8%、16.5%、17.3%,净利润分别为40、54.3、67亿元,增速分别为14.2%、35.7%、23.3%,对应PE分别为15.5X、11.4X、9.2X;公司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稳固,有望充分受益于行业需求筑底复苏;土方、高空、农业、矿山机械等新兴业务为公司注入成长新动能,“端对端”直销模式助力公司持续较好开拓国际市场,成长性突出;给予买入-A的投资评级,12个月目标价为8.82元,相当于2025年14X的动态市盈率。 风险提示:内需复苏不及预期、全球宏观经济波动风险、贸易摩擦加剧风险、传统业务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新兴业务拓展不及预期风险、海外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盈利预测假设不及预期。
中际联合 机械行业 2024-09-17 22.30 28.40 6.33% 30.68 37.58% -- 30.68 37.58% -- 详细
事件:中际联合发布2024年中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亿元,同比+29.31%,实现归母净利润1.4亿元,同比+71.75%;单Q2,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同比+24.09%,实现归母净利润0.82亿元,同比+23.13%。公司实现利润接近此前预告上限,表现优异。 多元化布局贡献强劲增长动能,α属性逐步兑现。2024年上半年,公司收入高增主要受益于海外市场与新兴产品的多元化布局:①多元化市场:上半年,公司国内、海外实现收入2.62、3.08亿元,同比+10.55%、+51.28%,国际化业务贡献核心增长驱动力,海外收入占比首次过半,达54.1%,同比+7.86pct;中际美洲贡献收入2.08亿元,同比+41.08%,公司海外营销网络布局成效显现;②多元化产品:上半年,公司高空安全升降设备收入4.07亿元,同比+2%;占比72%;高空安全防护设备收入1.4亿元,同比-2%,占比25%;高空安全作业服务收入0.19亿元,同比微增,占比3%。 除传统风电主业外,公司积极拓展仓储、救援、施工等新领域,产品包括工业升降机、高空应急装备、爬梯导向输送机和云梯车等。2024年上半年,公司非风电领域收入约2000万元,同比增长近300%,多元化拓展为公司带来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订单增长良好,确定性较强:根据公司投资者交流,2024年1-5月,公司新增订单同比增长近50%;发货同比略有增长,主要受一季度风场开工较晚影响,随着开工回暖,发货也有望恢复弹性。 “结构优化++精细化管理”双箭齐发,盈利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毛利率、净利率48.64%、24.63%,同比+2.15pct、+6.09pct;期间费用率合计23.34%,同比-5.17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10.71%、8.82%、6.44%、-2.63%,同比-4.61pct、-0.04pct、-3.62pct、+3.1pct。毛利率改善主要系改善加大成本管控、产品区域结构优化;同时,公司持续实施精细化管理,除财务费用受汇兑损益影响有所增加,整体费用向好发展,驱动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国内招标增长显著,海外政策支持加速,内外需有望共振。 国内市场:根据国家能源局,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增风电并网装机容量25.84GW,同比+12.4%;其中,陆风25.01GW,同比+14.25%,海风0.83GW,同比-24.55%;受项目开工延后影响,上半年国内市场装机容量增长相对平缓。展望未来,根据金风科技,2024年上半年,中国风电设备公开招投标市场新增招标量66.1GW,同比+48%,招标量增长显著,预计未来风电设备行业内需景气度边际向上。 海外市场:宏观层面,根据欧洲风能协会与美国能源部,2024年上半年,欧洲及北美出台多项政策规划支持风力发电的快速,长期增长趋势确立。微观层面,以海外头部整机厂Vestas为例,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新增订单规模分别为18.38、5.9GW,同比+64.32%、+4.72%,海外风电装机景气度整体呈现恢复趋势,利好风电产业链出海。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的收入分别为15、18.2、21.7亿元,增速分别为35.9%、21.2%、19.2%,净利润分别为3、4、5.1亿元,增速分别为45.9%、31.7%、28.2%。中际联合产品、市场、领域三维多元化扩张,成长性突出,降本增效促进盈利水平逐步改善,给予买入-A的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28.4元,相当于2024年20X的动态市盈率。 风险提示:下游新增装机不及预期,下游验收不及预期影响确收节奏,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中联重科 机械行业 2024-09-10 5.93 7.44 7.36% 8.33 40.47% -- 8.33 40.47% -- 详细
事件:中联重科发布2024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5.35亿元,同比+1.91%,实现归母净利润22.88亿元,同比+12.15%;单Q2,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7.62亿元,同比-6.5%,实现归母净利润13.72亿元,同比+11.56%。 ,内需品类结构化特点突出,“新兴业务++海外市场”驱动收入增长。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2024年上半年,挖机行业总销量10.32万台,同比-5.15%,其中内销5.34万台,同比+4.66%,出口4.98万台,同比-13.81%;起重机行业(包括汽车、随车、履带起重机)总销量26265台,同比-14.11%,其中内销18171台,同比-20.21%,出口8094台,同比+3.68%。内需品类结构分化背景下,凭借新兴业务与国际市场的快速开拓,公司收入稳中有进。 分产品来看:①传统主业:2024H1,公司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实现营收82.72、42.1亿元,同比-17.67%、-7.58%,主要系受国内房地产景气度低迷影响,行业内需筑底,公司国内市场地位仍保持稳固,海外业务规模与市场地位持续提升;②新兴业务:2024H1,公司高空机械、土方机械、农业机械实现营收39.55、35.16、23.43亿元,同比+17.75%、+19.89%、+112.51%,其中土方机械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中大挖进入行业前列;高空机械迅速跻身国产龙头之列;烘干机、小麦机等农业机械稳居行业第一、第二。新兴业务放量为公司收入提供强劲增长动能。 分区域来看:2024H1,公司国内、海外实现营收124.88、120.48亿元,同比-20.48%、+43.9%,海外收入占比49.1%,同比+14.32pct。公司凭借“端对端、数字化、本地化”的海外业务直销体系,持续突破印度、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以及欧盟、北美等传统市场,近300款产品通过国际认证,海外产品上市197款,实现海外收入的跨越式发展。 盈利能力稳步增长,股权支付费用与汇兑损益拖累增幅。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毛利率、净利率28.31%、10.36%,同比+0.41pct、+1.14pct;期间费用率合计18.38%,同比+1.56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为7.75%、4.74%、5.32%、0.57%,同比+0.71pct、+1.15pct、-1.27pct、+0.97pct。毛利率方面:一方面,对于占用资源高、毛利低的产品进行压缩,除混凝土机械毛利率降低外,其他主要业务板块毛利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另一方面,公司毛利率较高的海外业务占比进一步提升;共同驱动公司毛利率水平提升。 净利率方面:公司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增长显著,其中销售费用率增长系公司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管理费用率增长系股份支付费用由去年同期0.38亿元增长至4.81亿元,财务费用率增长系汇兑损益由去年同期1.13亿元收益转为1.62亿损失。费用增长背景下,公司净利率提升主要系智慧产业城相关的资产处置收益由去年同期-0.14亿元增长至6.34亿元。 资产质量健康,重视股东回报。2024年上半年,公司长期应收账款143.22亿元,同比下降28.81%;贷款担保25.75亿元,同比下降40.27%,公司持续贯彻端对端管理模式,严控风险经营稳健。股东回报方面,2024年7月,公司完成2023年分红派息,分红27.77亿元,分红率达79%,高于68%的近三年分红率;同时,近5年公司还持续开展大规模股份回购,合计回购金额近48亿元;体现公司对股东回报的高度重视。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的收入分别为506、587.9、685.6亿元,增速分别为7.5%、16.2%、16.6%,净利润分别为40.9、54、63.2亿元,增速分别为16.7%、32%、17.1%,对应PE分别为12.6、9.6、8.2倍。考虑到公司新兴业务与国际化持续贡献增长动能,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12个月目标价为7.44元,相当于2025年12X的动态市盈率。 风险提示:国内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海外业务拓展不及预期,新兴业务拓展不及预期,国际贸易摩擦加剧。
绿的谐波 交运设备行业 2024-09-06 64.90 72.90 -- 113.97 75.61% -- 113.97 75.61% -- 详细
事件:绿的谐波发布2024年半年报,2024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2亿元,同比增长0.49%;归母净利润0.37亿元,同比减少27.69%。2024Q2单季实现营业收入0.9亿元,同比增长8.96%;归母净利润0.17亿元,同比减少36.51%。 下游智能机器人需求增速放缓,竞争加剧影响盈利。2024H1,公司营业收入小幅增长,Q2季度收入增幅有所复苏,公司产品主要挂钩下游工业机器人景气度,2024H1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约14万台,增速放缓,同增5%;产量为28.32万套,同增9.6%。 整体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压力,公司产品销售保持平稳。随3C、半导体等行业需求逐步有所回暖以及机器人密度提升,谐波减速器产品需求有望稳步增长。盈利端,①竞争加剧,毛利率有所下降。 2024H1,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0.39%,同比下降1.92pct,主要系谐波产品需求疲软下市场价格下降所致,此外亦有结构调整影响,中小负载机器人相对产品毛利率较光伏、锂电用的中大负载机器人产品偏低。②研发端持续高投入,研发费用率上行14pct。2024H1,公司期间费用率22.53%,同比上升12.01pct。 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3.63%、5.86%、14.46%、-1.42%,同比上升1.36pct、上升0.99pct、上升2.02pct、上升7.64pct。截至2024H1,公司拥有160项有效专利同时公司将此类新技术应用到了公司新产品中如高端精密数控转台、液压打磨头、自适应移动特种装备、高端数控机床等新产品中。 聚焦传动产业链,加快布局机电一体化产品。2024H1,公司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营收2454.3万元,同比高增61.41%,收入贡献占比14.24%,同比上升5.38pct。机电一体化是核心零部件的高度集成化、标准化和智能化,是行业发展的趋势。公司继续聚焦传动产业链,通过机电一体化以及微型电液伺服等技术的创新,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公司面相全新场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和微型电液伺服产品逐步登录市场。 谐波减速器系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公司储备产能充裕。据我们机器人系列报告-《AI赋能,人形机器人产业提速,把握产业链受益机会》的测算,量产假设下,单台机器人中谐波减速器价值量有望达到9,600元,增量空间广阔。公司作为国内谐波减速器龙头,已公告计划和三花智控在墨西哥合资设厂开展谐波减速器相关业务,我们预计公司可藉由三花智控与Tesla的粘性,受益于人形机器人量产带来的谐波减速器大规模放量。2023年,公司完成了年产50万台精密减速器的扩产项目的房屋土建及相关设备采购工作,并计划2024年内完成相关智能化产线的建设调试工作和达产工作,储备产能充足以应对行业放量。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2/1.32/1.85亿元,同增9.0%/43.6%/40.4%,对应PE水平分别为118/83/59倍。考虑到公司在谐波减速器行业的龙头地位,人形机器人量产在即,给予6个月目标价72.9元,对应2024年PE135X,维持“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制造业投资低迷、机器人推广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柳工 机械行业 2024-09-03 9.60 12.60 1.61% 13.71 42.81%
13.71 42.81% -- 详细
事件:柳工发布2024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0.6亿元,同比+6.81%,实现归母净利润9.84亿元,同比+60.2%;单Q2,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21亿元,同比+12.11%,实现归母净利润4.86亿元,同比+62.48%。公司上半年业绩表现优异,超过此前预告中枢值。 坚定做强土方主业,国际化增长动能延续。2024年上半年,行业层面:根据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中国挖机总销量10.32万台,同比-5.15%,其中内销5.34万台,同比+4.66%,出口4.98万台,同比-13.81%。挖机行业筑底背景下,得益于土石方核心主业跑赢行业、国际化开拓持续贡献增长,公司收入保持稳健增长。 1)产品层面:上半年,公司核心主业土石方机械实现营收99.37亿元,同比+15.91%,收入占比61.87%,同比+4.85pct。其中,装载机海外销量持续增长,市占率提升2pct,电装销量同比+159%,挖掘装载机海外销量同比增长超200%;挖机国内销量同比+29.5%,大幅跑赢行业,市占率提升3pct,国内外份额再创新高。 2)区域层面:上半年,公司国内、海外实现营收83.48、77.12亿元,同比-2.31%、+18.82%,其中海外收入占比达48.02%,同比+4.85pct。公司深入贯彻“全面国际化”战略,通过“产品组合+解决方案”市场策略推动销量增长,通过不同市场因地制宜提升市场份额,海外收入得以持续较快增长。 混改活力持续显现,利润弹性释放良好。2024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净利率为23.4%、6.33%,同比+3.26pct、+2.21pct,盈利能力提升显著,主要得益于产品与区域的双重结构优化以及国改带来的经营改善;期间费用率合计13.96%,同比+1.06pct,其中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为8.08%、2.41%、0.46%、3.01%,同比+0.8pct、-0.12pct、+0.37pct、+0.01pct,销售费用增长主要系市场开拓力度持续加大,财务费用增长主要系汇兑损益由盈转亏,减少约6916万元。 打造创新高地,质量回报双提升。2024年上半年,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全球竞争力提升,重点开展国际化、大型化、电动化、智能化产品开发,其中电动化与智能化方面,公司取得上市近20款电动化新品、实现无人产品商业化突破等进展。股东回报方面,公司8月28日发布公告,制定“质量回报双提升”行动方案,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强调通过积极管理投资者关系、股份回购、现金分红等形式实现“创新市值管理、提升股东回报”。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的收入分别为304.1、345.3、404.3亿元,增速分别为10.5%、13.5%、17.1%,净利润分别为15.1、20.8、26.8亿元,增速分别为74.3%、37.6%、28.7%,对应PE分别为12.5、9.1、7.1倍。考虑到公司国际化开拓成长驱动力较强,且盈利能力仍具改善空间,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12个月目标价为12.6元,相当于2025年12X的动态市盈率。 风险提示:海外市场开拓进展不及预期,降本增效举措效果不及预期,新品拓展进程不及预期,贸易摩擦加剧。
中国动力 能源行业 2024-08-22 21.92 23.60 0.34% 23.42 6.84%
26.51 20.94% -- 详细
核心观点1) 全球造船行业受益于长、中、短三重周期共振, 处于上升阶段,本轮上升周期或将长于上一轮; 2) 造船产业链已从日、 韩逐步转移至中国,目前船舶行业量价齐升趋势不变, 我国产业链将持续受益; 3) 动力系统是船舶重要组成部分,价格与成本出现剪刀差。 公司作为动力系统核心公司, 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中船集团下属唯一上市船用动力平台,产业链核心标的公司是我国船舶动力系统科研生产的核心力量,也是中国船舶集团下属唯一上市船用动力平台。公司在国内船舶动力系统研发、设计、制造、配套等领域居领先地位。 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 451.03亿元,同比增长 17.77%; 归母净利润 7.79亿元,同比增长 134.30%。 在船舶行业周期上行的背景下, 公司产量、 订单、 市占率持续提升。 2023年公司船用低速柴油机产量 403台,同比增长 10.71%;接单量 560台,同比增长 42.49%; 其国内市场份额提高至 78%,国际市场份额提高至 39%。 全球造船行业处于新一轮周期上升阶段, 上升周期或将长于上一轮,我国产业链将持续受益世界造船周期呈现跨度长、 变化大的特点,长度一般集中在 5~15年, 各周期造船量从高峰到低谷的平均降幅为 52%, 从低谷到高峰的平均涨幅为 332%。 目前船舶行业受益于长、中、 短三重周期共振,催生运力需求。 1) 长周期: 疫情后全球经济复苏,美国对中国采取制裁、 脱钩、 遏制等一系列打压手段,试图推进全球产业链重构“去中国化”,这导致了全球产业链的碎片化, 推动了全球贸易量上升。 2) 中周期: 全球航运减碳政策推行,加速旧船更新。 根据《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 , 2050年国际航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目标将比 2008年减少 50%以上。同时, 从 2023年 1月 1日起,所有船舶必须计算船舶能效指数 EEXI 并满足要求,但目前 40%油船及散货船理论上未能满足。船队将采用降速或用双燃料船替代传统燃料船的方法达到减碳目的,增加运力需求的同时加速旧船更新。 3) 短周期: 由于红海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导致航程增加, 苏—亚航线绕行南非好望角将使航运里程增加约 30%,新加坡港—荷兰鹿特丹港航线绕行南非好望角将使航运里程增加约 40%,进一步推动运力需求上升。 本轮造船周期整体需求强劲,但产能较上轮周期出现较大下滑,根据BRS2022年报, 造船厂数量从 2007年的约 700家下降至 2022年的约300家。 目前船舶市场处于供需错配阶段,量价齐升趋势持续。我们认为本轮造船周期持续性较强, 上升周期或将长于上一轮。 本轮造船产能已逐步从日、 韩转移至中国,我国产业链将持续受益。 船舶动力系统是船舶重要组成部分,价格与成本出现剪刀差,公司作为动力系统核心公司, 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1)价格拐点向上: 由于行业供需错配, 全球新船价格从 2021年一季度开始快速提升。 根据克拉克森数据, 2020年 12月至 2024年 7月上涨 49.49%。 由于造船周期较长,按照整船从下订单到交付 18-22个月推算,目前船厂船只交付正在从“低价船”向“高价船”跨越。 动力系统作为船舶运行的核心设备,占整体造价的 20%以上,其价格有望随船价的上行而提升。 2)成本拐点向下: 根据《船舶制造企业单船目标成本控制探讨》,钢材作为整船及发动机的主要成本项之一,大约占单船制造成本的 25%, 其价格指数从 2021年的最高点至 2023年末已下降 28.41%,因此价格与成本出现剪刀差。 公司作为动力系统核心公司,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投资建议: 目前船舶行业正处于此轮周期景气上行阶段,订单有望随船价保持量价齐升趋势,产业链将持续受益。公司作为我国船舶动力系统科研生产核心力量,在供需错配以及价格与成本出现剪刀差的背景下,未来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公司 2024年-2026年的收入分别为 540.2、 640.2、 748.8亿元,同比增长 19.8%、 18.5%、17.0%; 2024年-2026年的净利润分别为 12.8、 21.0、 30.7亿元,同比增长 64.2%、 64.0%、 46.2%, 6个月目标价为 23.60元,对应 2024年 40xPE,给予“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及汇率波动; 环保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盈利预测不及预期的风险。 注: 此报告是针对 2024年 8月 12日所发布同一标题的报告进行的更正,更正部分为图 13数据单位及相关行文数据的修改。
中国动力 能源行业 2024-08-14 22.30 23.60 0.34% 23.18 3.95%
26.51 18.88% -- 详细
核心观点1) 全球造船行业受益于长、中、短三重周期共振, 处于上升阶段,本轮上升周期或将长于上一轮; 2) 造船产业链已从日、 韩逐步转移至中国,目前船舶行业量价齐升趋势不变, 我国产业链将持续受益; 3) 动力系统是船舶重要组成部分,价格与成本出现剪刀差。 公司作为动力系统核心公司, 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中船集团下属唯一上市船用动力平台,产业链核心标的公司是我国船舶动力系统科研生产的核心力量,也是中国船舶集团下属唯一上市船用动力平台。公司在国内船舶动力系统研发、设计、制造、配套等领域居领先地位。 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 451.03亿元,同比增长 17.77%; 归母净利润 7.79亿元,同比增长 134.30%。 在船舶行业周期上行的背景下, 公司产量、 订单、 市占率持续提升。 2023年公司船用低速柴油机产量 403台,同比增长 10.71%;接单量 560台,同比增长 42.49%; 其国内市场份额提高至 78%,国际市场份额提高至 39%。 全球造船行业处于新一轮周期上升阶段, 上升周期或将长于上一轮,我国产业链将持续受益世界造船周期呈现跨度长、 变化大的特点,长度一般集中在 5~15年, 各周期造船量从高峰到低谷的平均降幅为 52%, 从低谷到高峰的平均涨幅为 332%。 目前船舶行业受益于长、中、 短三重周期共振,催生运力需求。 1) 长周期: 疫情后全球经济复苏,美国对中国采取制裁、 脱钩、 遏制等一系列打压手段,试图推进全球产业链重构“去中国化”,这导致了全球产业链的碎片化, 推动了全球贸易量上升。 2) 中周期: 全球航运减碳政策推行,加速旧船更新。 根据《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 , 2050年国际航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目标将比 2008年减少 50%以上。同时, 从 2023年 1月 1日起,所有船舶必须计算船舶能效指数 EEXI 并满足要求,但目前 40%油船及散货船理论上未能满足。船队将采用降速或用双燃料船替代传统燃料船的方法达到减碳目的,增加运力需求的同时加速旧船更新。 3) 短周期: 由于红海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导致航程增加, 苏—亚航线绕行南非好望角将使航运里程增加约 30%,新加坡港—荷兰鹿特丹港航线绕行南非好望角将使航运里程增加约 40%,进一步推动运力需求上升。 本轮造船周期整体需求强劲,但产能较上轮周期出现较大下滑,根据BRS2022年报, 造船厂数量从 2007年的约 700家下降至 2022年的约300家。 目前船舶市场处于供需错配阶段,量价齐升趋势持续。我们认为本轮造船周期持续性较强, 上升周期或将长于上一轮。 本轮造船产能已逐步从日、 韩转移至中国,我国产业链将持续受益。 船舶动力系统是船舶重要组成部分,价格与成本出现剪刀差,公司作为动力系统核心公司, 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1)价格拐点向上: 由于行业供需错配, 全球新船价格从 2020年末开始快速提升。 根据克拉克森数据, 2020年 1-12月新船价格指数下降3.20%, 2020年 12月至 2024年 7月上涨 49.49%。由于造船周期较长,按照整船从下订单到交付 18-22个月推算,目前船厂船只交付正在从“低价船”向“高价船”跨越。 动力系统作为船舶运行的核心设备,占整体造价的 20%以上,其价格有望随船价的上行而提升。 2)成本拐点向下: 根据《船舶制造企业单船目标成本控制探讨》,钢材作为整船及发动机的主要成本项之一, 大约占单船制造成本的 25%, 其价格从 2021年的最高点至 2023年末已下降 28.41%,因此价格与成本出现剪刀差。公司作为动力系统核心公司,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投资建议: 目前船舶行业正处于此轮周期景气上行阶段,订单有望随船价保持量价齐升趋势,产业链将持续受益。公司作为我国船舶动力系统科研生产核心力量,在供需错配以及价格与成本出现剪刀差的背景下,未来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公司 2024年-2026年的收入分别为 540.2、 640.2、 748.8亿元,同比增长 19.8%、 18.5%、17.0%; 2024年-2026年的净利润分别为 12.8、 21.0、 30.7亿元,同比增长 64.2%、 64.0%、 46.2%, 6个月目标价为 23.60元,对应 2024年 40xPE,给予“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及汇率波动; 环保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盈利预测不及预期的风险。
华锐精密 有色金属行业 2024-08-09 48.20 55.00 8.61% 49.25 2.18%
71.00 47.30% -- 详细
事件:华锐精密披露2024年中报,Q2归母净利润增长43.10%。 公司披露2024年中报,Q2公司实现营收2.4亿元,同比增长16.17%;Q2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0.55亿元,同比增长43.10%;Q2公司毛利率为46.39%,同比提升1.93pcts。 营收利润稳步增长,规模效应下费用率明显优化。 公司Q2归母净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公司实现了收入端的稳定增长,对于刀具的生产环节而言,产能利用率越高,单个刀具成本中的生产成本越低,因此收入的提升对毛利率的替身有一定贡献;其次是公司在2024年H1实现了费用端的优化,2024H1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减少2.03%,主要系计提的股份支付费用减少;2024H1公司管理费用同比减少16.01%,主要系计提的股份支付费用及公司管理人员薪酬等费用减少,在收入提升的背景下,公司的销售费用率及管理费用率均有一定程度优化。 3C及超硬刀具持续布局,海外业务逐步推进。 2024年H1公司持续推进新产品研发,如在高精密3C行业刀具板块上,完成以加工钛合金为核心的3C用圆弧刀、平头刀、倒角刀、成型刀具的开发,实现3C行业刀具快节奏生产交付需求及产品量产;超硬刀具领域,公司已于2024年H1完成了部分超硬材料刀具的开发。渠道端,公司2024年H1加大海外开拓力度,持续开拓新客户,完善海外渠道布局,2024年H1实现海外营业收入2304.69万元,同比增长43.11%。海外业务的稳定发展,有望在打开公司收入新空间的同时,为公司带来更多技术层面的交流机会,从而提升公司整体实力。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年-2025年的收入分别为9.92、12.84、17.0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89、2.54、3.91亿元;对应PE分别为15.9、11.8、7.7X。6个月目标价55.00元,对应2024年18X估值,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新刀具产品出货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中国重工 交运设备行业 2024-08-01 5.58 6.57 22.80% 5.82 4.30%
6.05 8.42% -- 详细
中国重工:布局船舶总装+配套,持续看好公司盈利弹性释放中国重工是国内领先的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企业,旗下大连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现代化船厂,目前主要业务涵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五大板块。2021年开始,受益于全球造船高景气和船价上涨,公司持续把握新船市场机遇,2021-2023年民船业务板块海洋运输装备分别新签订单286/365/330亿元,各年度年底在手订单分别达到355/578/751亿元,持续创新高。随着公司在手高价船2024年开始陆续交付,叠加产能利用率提升带来规模效应,我们持续看好公司未来盈利弹性释放。 造船大周期量价齐升,船企享“产能、价格、成本”三重红利供给侧,船舶行业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历经多年供给侧出清,全球船坞自2009年高峰减少一半以上;需求侧看,2000s以来新造的船舶将从2020s开始加速进入老龄化阶段,叠加绿色动力催化,民船造船大周期开启。 船厂供给紧而造船需求旺,卖方市场下,新船订单向头部集中,船企在手订单饱满,享受“产能红利”;价格端,全球新造船价格指数持续维持高位,船企议价能力较高,享受“供给<需求”的价格红利;成本端,原材料影响较大的钢板价格已自2021年高位时的超7000元/吨回落到3890元/吨,盈利剪刀差红利凸显。2023年国内民营龙头船企扬子江船业造船业务毛利率已达22%,同比+9pcts,预计2024年国内上市船企也将步入盈利上行拐点。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4-2026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553/637/735亿元,同比增长18.4%/15.2%/15.3%;2024-2026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4.0/32.5/57.5亿元,同比增长278.7%/132.8%/76.8%,对应PE92.0/39.5/22.4。 本轮民船造船大周期下,我们选取海内外上市船企中国船舶、中船防务、扬子江、现代重工、三星重工为可比公司。截止2024/7/30,可比公司中国船舶/中船防务(A股)/扬子江/现代重工/三星重工的PB(LYR)分别为3.8/2.5/2.7/3.5/3.0,中国重工PB为1.5,显著低于可比公司。我们保守给予中国重工1.8倍PB,对应目标价6.58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及汇率波动,环保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盈利预测不及预期风险。
川仪股份 电力设备行业 2024-07-22 18.55 20.28 8.97% 18.59 0.22%
22.86 23.23% -- 详细
核心观点: 川仪股份是国内重点布局的三大仪器仪表基地之一,也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品类最多、 系统集成能力最强的工业自动化仪表公司。 2017-2023年,公司营收/净利润 CAGR 为 15.47%/29.33%,业绩稳健增长。行业层面看,自主可控背景下, 仪器仪表国产替代需求巨大; 公司层面看, 主力产品性能不断升级, 产品谱系进一步完善,未来有望凭借服务优势以及项目经验积累,持续夯实竞争力, 成为工业自动化仪表行业国产替代大趋势下的领军者。 大行业孕育大公司, 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川仪股份所处的工业化控制系统装置行业是仪器仪表大类行业中第一大分支行业, 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支撑。 从海外成熟市场经验来看,流程自动化行业孕育出艾默生、霍尼韦尔、西门子、 E+H 等众多百年外资品牌。 根据工控网、《控制阀信息》 等数据,川仪覆盖的主力产品(压力变送器、控制阀、流量仪表、分析仪器等)合计国内市场规模约 1260亿元,国产化率较低, 以川仪股份 2023年全系列自动化仪器仪表总收入 74.11亿元(含总包工程)来计算,公司市占率仅 5.88%,未来成长空间大。 竞争优势: 产品谱系、研发、制造、销售构筑深厚护城河。 ①产品谱系完善: 公司定位中高端领域, 覆盖智能执行机构、智能变送器、智能调节阀、智能流量仪表、物位仪表、温度仪表、分析仪器和控制设备及装置等 8大系列产品, 几乎涵盖流程自动化所需的所有产品大类,具备提供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且产品线不断延伸,产品品质不断迈向高端, 对标海外; ②研发能力优异: 常年累月的研发投入及科学的研发机制,具备从上世纪 60年代国家三线建设起累积的制造经验。 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 5.24亿元,同比提升 15.16%,研发费用率为 7.08%; 根据公司公告,2022年股权激励方案规定,2023-2025年研发费用率不低于 7%; ③核心部件自制: 公司核心生产工具及关键零部件自制,通过供应链一体化、自主化形成的行业深厚护城河, 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 根据公司公告, 截至 2023年底,公司已建成 43条智能生产线、 7个重庆市数字化车间、 2个重庆市创新示范智能工厂, 2023年核心产品产能同比增长 20%; ④服务驱动销售: 流程行业对产品服务要求极高,公司采用直销为主的销售模式和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以技术型销售服务驱动产品销售,建立客户粘性。 2023年公司销售人员 1492人,占比为 28.30%,销售费用率 13.10%。 催化因素:国企改革+设备更新+自主可控三箭齐发。 ①国企改革优质标的: 工业仪器仪表行业壁垒高、 前期投入大、 沉没成本高, 进入门槛高。 川仪股份背靠重庆国资委, 天生具备资源优势与资质优势, 赋能下游石油石化、钢铁冶金、电力、环保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 ②设备更新政策推动下,下游资本开支有望迎修复: 短期看,设备更新的政策背景下,石油化工、冶金等有望迎来资本开支修复,根据我们测算,石化行业设备更新有望带来仪器仪表需求超 400亿元; 中长期看, 流程行业市场集中度提升+自动化水平提升,有望为行业资本开支趋势向上提供支撑; ③自主可控的核心标的,安全意义凸显: 工业仪器仪表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支撑, 随着国内流程行业对国产仪器仪表接受度提升及对自主可控形势的认知加深,仪器仪表国产替代大势所趋,我们看好以川仪股份为代表的国内中高端工业仪表企业脱颖而出。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4-2026年实现营收 81.32/90.43/99.6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9.74%/11.20%/10.17%,实现净利润 8.00/9.28/10.7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7.56%/15.99%/15.81%,对应 PE 分别为11X/9X/8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评级, 6个月目标价 20.28元,对应 2024年 13X 的动态市盈率。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流程行业资本开支,市场竞争加剧, 国产化进程不及预期, 技术研发不及预期,盈利预测不及预期。
杰克股份 机械行业 2024-07-12 26.96 32.20 12.71% 29.96 11.13%
30.93 14.73% -- 详细
事件:杰克股份披露2024中报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4年半年度归母净利润3.8亿元到4.3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09亿元至1.62亿元,同比增加40.43%到60.02%。 以中枢计算,拆分单季度,Q2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2.19亿元,同比增长38.29%。 产品结构升级推动利润高增,旺季有望再进一步根据公司披露,2024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杰克股份紧抓行业复苏机遇,在聚焦核心品类、打造爆品、实现价值营销的经营指引下,通过“快反王”等爆品发布会及挑战赛拉动产品结构升级,带动各产品品类的增长,实现公司业绩增长。我们认为,杰克股份在H1所进行的各项业务实践,拉升了公司中高端的产品的销售比重,结构性优化了公司收入及毛利率,随着进入Q3及Q4的服装加工旺季,杰克股份的收入及盈利能力有望再进一步。 2024年H1“过梗王”顺利推出,H2有望承接旺季需求2024年6月16日,杰克股份推出新一代包缝机“过梗王”。据澎湃新闻信息,“过梗王”拥有两大核心技术——闪电变压技术和灵犀送布技术。闪电变压技术是指在感知到面料细微变化的瞬间,根据厚梗、薄梗、弹梗、硬梗的不同波动,即刻调整压布力;灵犀送布技术则根据不同面料,精准输出送布力,最终达成压布力与送布力实时的完美匹配,使“过梗王”实现“百倍厚梗不降速”。我们认为,“过梗王”代表了当前杰克股份的研发实力,匹配当前行业所呈现的“小单快反”需求,有望在H2的服装加工旺季中实现顺利销售,进一步拉升公司整体收入规模及盈利水平。 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8.5/85.6/102.7亿元;2024-2026年净利润分别为7.8/10.1/12.7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E分别为16/12/10倍。杰克股份深耕服装制造设备近30年,是国内领先的缝纫机制造商,公司产品质量持续提升,渠道稳步开拓,市占率正逐步提升,虽业绩短期受行业景气度低迷压制,但行业长期发展趋势及公司竞争优势并未发生改变。随着2024下半年纺织业传统旺季回归,板块景气度回升公司估值有望提振,2024年20XPE对应6个月目标价为32.20元,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纺织服装行业复苏进度不及预期,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服装消费
徐工机械 机械行业 2024-07-08 6.62 8.40 12.45% 6.93 4.68%
8.54 29.00%
详细
“确定性+低估值”兼备,工程机械龙头长期价值可期。根据YellowTable,2023年徐工机械全球工程机械企业排名第四,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第一,而公司国改后实现工程机械资产整体上市,集团内部各事业部协同作用加强,公司治理优化,有望进一步增强其综合竞争力。从确定性角度来看,徐工盈利改善具备一定确定性和空间:对比三家业务结构完善的头部整机厂,徐工机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2023年毛利率分别为22.38%、27.71%、27.54%,徐工国改深化薪酬体制改革和激励机制变革,激发企业经营活力的同时,从组织架构着手进行的研发/制造/采购多维度降本,有望打开公司盈利能力提升空间。从估值角度看,徐工作为新老业务结构完善的龙头整机厂具备估值性价比:根据wind数据及其一致预测(截至2024年7月4日),可比公司(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推股份、柳工)2024E-2026E平均PE分别为16.2X、12.6X、10.1X,平均PB为1.52X、1.37X、1.23X;根据我们的盈利预测,徐工机械PE分别为11.9X、9.9X、7.8X,PB分别为1.31X、1.25X、1.16X,徐工低估值属性突出。 打造国企改革“样板”,寻求高质量发展。徐工国改主要分为“三步走”:1)股东混改:2020年9月,公司原控股股东徐工有限完成混改,通过股权转让与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与员工持股平台,国资与民资充分接壤,公司治理结构得以优化升级,管理层、员工、股东等多方利益协调一致;2)整体上市:2022年9月,公司完成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吸收合并徐工有限,挖机、矿机、混凝土机械、塔机等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实现多业务整合,优化业务结构,2022年整体上市后毛利率较2021年提高约3.97pct;3)股权激励:2023年5月,公司完成股权激励计划,授予股数约1.09亿股,约占彼时总股本的1%,覆盖全体高管,全体中层干部,重点向国际化人才、数字化人才、技术营销人才等倾斜,是公司国改深化之举,持续、稳定、长短期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持续完善。从改革成果来看:盈利能力稳步提升,2023年徐工毛利率同比1.73pct,净利率同比+1.06pct,原材料成本+内控降本贡献盈利改善;资产质量逐步改善,2023年徐工应收账款、存货分别约为400、324亿,分别同比压降5、27亿。2024年公司将继续强抓毛利率提升、应收账款和存货压降“三个专项”,持续落地国改高质量发展成果。 “新品+出海”或为工程机械行业新阶段竞争要素,徐工持续加码。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2020-2023年,中国挖机内销从周期高点的29.3万台降至约9万台,下滑约69%,出口则由3.5万台增长至10.5万台,占据半壁江山。行业销售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的同时,国内市场的驱动力也逐渐由地产、基建投资拉动的新增需求向更新需求切换,我们认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内需弹性趋缓叠加出海重要性提升,新品类扩张、出海能力建设或成为促进企业成长的新核心竞争要素,徐工积极布局成长新动能:①拓新品:公司战略新兴业务包括矿山机械、高空作业平台、港口机械、农业机械等,根据2023年年报,公司战略新兴产业收入增速近30%,贡献占比超20%,提升4.5pct。其中已实现规模化的新兴业务高空作业平台全球第三,矿山露天挖运设备全球第五;②国际化:2023年公司实现海外收入372.2亿元,同比+33.7%,占比40.09%,同比+10.42pct。徐工国际化布局已由最初贸易出口的“走出去”,进入到深耕本地化的“走进去”,正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走上去”阶段迈进,出口贸易、海外建厂、跨国并购、全球研发“四位一体”。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的收入分别为986.2、1078.1、1211.5亿元,增速分别为6.2%、9.3%、12.4%,净利润分别为65.8、79.0、100.5亿元,增速分别为23.6%、20.1%、27.1%,对应PE分别为11.9X、9.9X、7.8X;徐工机械传统业务市场地位稳固,有望受益于未来周期复苏,新兴业务注入成长新动能,并积极布局国际化战略,国改持续深化促进盈利改善,成长性与确定性兼备,低估值特点突出;给予买入-A的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8.4元,相当于2024年15X的动态市盈率。 风险提示:内需复苏不及预期、全球宏观经济波动风险、贸易摩擦加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海外拓展不及预期、盈利预测假设不及预期
宏华数科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4-06-18 70.65 82.74 15.69% 112.80 6.60%
75.31 6.60%
详细
数码喷墨印花龙头企业,中高端喷印设备市占率领先宏华数科深耕行业三十余年,是国内工业数码喷印龙头。公司主业聚焦于纺织数码印花工业应用领域,拆分产品看,公司主要产品为数码喷印设备、墨水,其中数码喷印设备业务2023年营收6.12亿元,占比48.69%,同比增长32.44%;墨水业务营收4.11亿元,占比32.70%,同比增长8.17%。公司盈利能力较好,2023年净利润为3.36亿元,同比增长34.02%,净利率达到26.70%。2017年至2019年,宏华均位列国内中高端纺织数码喷墨印花机销量第一,且市场占有率超过50%,是行业中有力的竞争者与技术先行者。数码印花拥有“图案+色彩”双重优势,有望逐步替代传统印花数码印花在图案以及颜色的丰富度层面,拥有着传统印花难以企及的优势。图案端,数码印花机可以直接通过数码喷头打印复杂图案,更换图案时只需要在电脑端修改图案,因此图形越复杂数码印花的效率越高;在颜色端,传统圆网印刷在颜色的调配以及色彩呈现上均有一定局限,而数码打印则可通过对不同墨水的智能调配实现更多色彩呈现,拥有极为丰富的可呈现色彩数量。从消费者端观察,对优质服装的追求是一个长期趋势,服装行业头部企业往往会率先推出新款式、新面料、新花型以获取消费者的关注度。我们认为随着数码印花技术的普及,更多服装企业将会依托数码印花机提升纺织品的颜色及图案表现,最终推动数码印花机在服装制造领域的渗透率。 数码印花当前渗透率较低,百亿市场有望逐步开启中国数码喷墨印花潜在发展空间较大。2021年亚洲和欧洲数码喷墨印花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53.6%和27.2%,但同期亚洲数码喷墨印花渗透率同欧洲相比较低,东南亚地区数码喷墨印花渗透率约为4%,东亚地区数码喷墨印花渗透率约为11%,其中中国数码喷墨印花的渗透率约为11-12%,发展空间巨大。我们测算,在中国印花总量维持在220亿米的背景下,当数码喷印渗透率达到50%时,数码喷墨印花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68.45亿元,墨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79.2亿元,国内数码印花行业潜在需求超百亿,数码印花行业存在广阔发展空间。公司注重技术及研发,涂料新机型拓宽应用场景宏华数科近年来不断增大研发投入,通过持续研发创新助推公司新产品落地,2023年公司研发支出达9010万元,同比增长超50%。基于较强的研发能力,公司持续推出新型产品,其中2023年推出的EcoPrint涂料数码印花机可实现免蒸洗无水印花,能耗更低且更为环保,有效地拓宽了公司产品应用场景。涂料印花具有很强的织物材料通用性,可广泛应用于童装、女装、旗帜和室内装饰织物等对于印花质量有较大需求的纺织品。我们认为在应用广泛性、环保成本要求和数字化转型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公司推出的涂料直喷数码印花设备或将为公司发展注入新动力。收购扩产并行助力墨水降本增效,一体化销售增加客户粘性数码喷印墨水是数码印染环节的重要辅料,宏华数科正通过收购和新建生产基地等方式提升墨水产品的竞争力。公司于2023年收购墨水原料供应商天津晶丽数码科技有限公司67%的股份,借此快速进入墨水全产业链,掌握了墨水原料合成、提纯等核心技术。2023年,公司在天津投建年产4.7万吨数码喷印墨水和200台工业数码喷印机的喷印产业一体化生产线,规模化生产将带来成本的持续下降。目前与国内墨水厂商相比,公司的墨水价格尚存在追赶空间,我们预测随着新产能的落地,公司墨水产品成本将稳步降低,产品性价比进一步提升,从而提升公司产品市占率,为公司开辟营收增长第二曲线。2024年推出股权激励,绑定核心员工实现长期价值2023年10月,宏华数科拟回购4000-8000万元用于股权激励或者员工持股计划,2024年2月已完成回购,共回购7958万元,对应平均市值约110.66亿元。2024年4月公司推出了新一期的员工持股计划草案,该计划覆盖公司核心管理层、核心技术员工。 草案的业绩考核目标为2024及2025年公司净利润,其中2024年的净利润增速目标为30%(对应净利润约4.3-4.4亿元),2024及2025年累计净利润增速目标为200%(对应2025年净利润约为5.7亿元,yoy+31%)。该持股计划的推出,将有效绑定核心员工,激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振公司业绩表现。投资建议:公司作为数码印花行业中少有的兼具较高技术水平及较强研发能力的公司,产能有望进一步拓展,公司行业龙头效应或将逐步凸显,未来有望持续受益于下游印染行业的技术革新及设备更新,实现市占率的稳步提升。我们预测公司2024-2026年净利润分别为4.3、5.5、6.9亿元,对应PE为30X、23X、18X,6个月目标价为124.25元,相当于2024年35倍动态市盈率。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评级。风险提示:服装需求复苏不及预期;行业技术变化过快;盈利预测不及预期。
科德数控 机械行业 2024-05-08 73.89 82.20 18.67% 73.11 -1.06%
73.11 -1.06%
详细
事件:科德数控发布2023年年报以及2024年一季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4.52亿元,同比+43.37%,归母净利润1.02亿元,同比+69.01%,扣非归母净利润0.77亿元,同比+102.19%。 2024Q1公司实现营收1.01亿元,同比+18.63%,归母净利润0.15亿元,同比-43.97%,扣非归母净利润0.11亿元,同比-13.36%。 核心观点:24Q1业绩短期承压,看好后续修复。2024Q1公司净利润下滑-43.97%,主要系:①2024Q1研发费用同比+72.48%,2023年公司新接8个国家及地方课题进入前期开发设计阶段;②2023年参与龙芯中科战略配售,23Q1确认投资收益1254万元,24Q1无相关投资收益;③2024Q1毛利率为43.50%,同比-2.37pct,系公司首次小批量投产交付五轴卧式铣车复合(产品均价约350万元),工艺复杂、生产技术难度较高,涉及到部分定制化的结构件和零部件供货周期较长,进而影响毛利率。随着生产流程优化,后续毛利率有望回升。 订单高增,民用客户复购意愿强。 根据公司公开投资者交流纪要,2023年公司新签订单同比+65%,整机均价213万(不含税);2024Q1新签订单同比+32%,整机均价232万(不含税)。民营客户成为高端数控机床消费新主力军,根据公司年报,2023年国内新增订单中民用领域金额占比近40%,其中民营客户数量占比超过60%;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产品复购客户中,近70%为民营客户,体现公司产品在民营客户中已建立良好品牌效应。 持续推出新产品,完成“四大通用+四大专用”技术平台布局。 公司持续开发新产品,在原有四大通用机型以及三大专用机型的基础上,新增六轴五联动叶盘加工中心专机系列,新产品包括六轴五联动叶盘加工中心和五轴高速桥式龙门加工中心;在研包括五轴铣磨复合加工中心、高效紧凑型专用卧式五轴加工中心(小翻板铣)、高动态全直驱五轴立式加工中心、五轴龙门加工中心等。科德定位中高端机床,在供应链和客户受到高度认可,平台化的技术体系完善,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新品推出速度行业领先,看好科德引领高端机床国产替代。定增落地,看好产能扩张助力业绩释放。 2024年4月公司完成定增发行工作,共募集资金约6亿元,目前,大连厂区扩产进度稳步进行;宁夏科德(银川项目实施主体)和沈阳科德(沈阳项目实施主体)均已完成土地购置并取得土地《不动产权证书》,三个募投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公司进一步优化产能布局,助力后续业绩释放。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收入分别为6.76、10.29、14.0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9.48%、52.16%、36.18%,净利润分别为1.52、2.32、3.19亿元,增速分别为49.06%、52.37%、37.76%,对应PE分别为49X/33X/24X,给予2024年PE55X估值,对应6个月目标价82.50元,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市场竞争加剧、五轴机床国产替代不及预期、研发进度不及预期、产能释放节奏不及预期。
广电计量 社会服务业(旅游...) 2024-04-11 14.94 19.73 33.49% 16.52 9.33%
16.34 9.37%
详细
事件:广电计量披露2023年年报,公司2023年实现营收28.89亿元,同增10.94%;归母净利润1.99亿元,同增8.39%;毛利率42.28%,同比提升2.66pts。 物理类检测业务发展稳健,集成电路业务增速领先整体2023年在特种行业中期调整以及部分检测板块需求趋弱的背景下,公司物理类检测业务仍实现了稳健增长。拆分观察,计量服务2023年实现收入7.18元,同增18.79%,我们认为增长主要系公司在国内计量领域领先地位稳固,订单情况较好;可靠性与环境试验业务收入6.63亿元,同增8.17%,电磁兼容检测实现收入3.29亿元,同增11.31%,我们认为该两项业务2023年受到特种行业中期调整影响,2024年有望逐步恢复;集成电路测试与分析业务2023年实现收入2.02亿元,同增34.21%,我们认为该业务增速较高是由于公司前期在该板块进行了重点建设,2023年行业需求与新建产能实现了良好匹配,未来有望成为公司检测业务的新增长点。 公司经营持续提效,现金回款情况趋势良好2023年广电计量聚焦提升运营效率。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公司加强了应收款管理,2023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6.47亿元,与净利润比为314%,报告期回款29.29亿元,与营业收入比为101.4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0.99亿元,同增18.02%,现金回款情况趋势良好。其次,公司或对部分业务进行了收缩处理,优化整体运转效率,如2023年公司食品及环保检测业务分别实现收入1.54及1.6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4.46%及9.64%,我们认为这两项业务收入下降一方面是因为行业需求趋弱,另外则是公司或主动控制业务节奏,优化了该两板块的资源配置,从而尽可能改善盈利能力。 逐步切入低空经济领域,已与部分企业合作开展测试业务目前广电计量已经在研发与业务端两个方向上发展低空经济业务。研发端,广电计量2023年已完成“无人机适航符合性验证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通过该项目公司将形成150kg以下各类无人机的适航符合性验证要求标准和试验方法标准,建立覆盖实验室试验、地面试验和试飞试验的无人机适航符合性验证体系。应用端,据公司公开问答显示,广电计量已经与亿航智能合作进行部分航空器的适航取证实验,业务包含了飞行控制、机载通信、动力装置等多个环节的检测。 随着低空经济的逐步发展,广电计量有望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检测行业中少有的兼具计量校准、可靠性及环试业务、电磁兼容性测试以及消费板块检测能力的一站式服务型企业,公司龙头效应或将逐步凸显。当前广电计量在华南地区品牌优势明显,未来有望持续受益于特种行业、新能源、轨交以及集成电路等板块的快速发展,实现市占率的稳步提升。我们预测公司2024-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5.79、42.54、50.54亿元,同比增长23.9%/18.9%/18.8%;2024-2026年净利润分别为3.28、4.07、5.09亿元,同比增长64.2%/24.3%/24.9%,6个月目标价为19.95元,对应2024年35XPE。 维持“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新实验室检测产能达产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0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