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杨英杰

天风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1110523090001。曾就职于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2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3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天微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6-25 22.73 33.60 125.50% 22.24 -2.16% -- 22.24 -2.16% -- 详细
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高速自动灭火抑爆系统、高能航空点火放电器件、高精度熔断器件等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军工科研生产企业。公司依托多年积累的核心技术、丰富的军工科研生产经验和严格的生产管理,以综合防护领域的核心器件及系统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长期致力于为高危领域提供电子防护产品,目前已成为军工整机/总体单位的一级配套商,受到军方用户单位的认可。 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技术优势赋能产品竞争力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4048.2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6.8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4970.4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0.64%。公司主要产品灭火抑爆系统是整车的分系统,需求受整车的年度任务影响, 2023年灭火抑爆系统产品订单增加,因此公司 2023年度收入有所增长。公司 2018年至 2022年期间费用率总体保持稳定, 2018年至 2021年期间,公司毛利率从 55.10%到 73.08%逐年稳步递增,主要系公司加强管理、闲置资金理财收益及政府补助等增加所致。 地面兵装仍存市场空间,中游有望受益于下游整车装备增长公司灭火抑爆系统下游目标主要是装甲车辆等武器装备,灭火抑爆系统对装备车辆等装备的作战能力、乘员生存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装甲战车数量仍具增长空间;在装甲车辆的先进性方面,我国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政策上我国装备费用占比逐年攀升。 我们认为,军费预算攀升叠加装备费用支出比例上调,我国装备采购额有望持续提升。下游高景气度有望逐步向上游传导,公司或将受益于下游装甲车辆扩列、换装趋势。 下游新拓展航空平台方向,民用领域市场有待深耕公司积极拓展灭火抑爆系统的应用领域,目前已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属某研究所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公司受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下属某研究所委托,将对用于航空装备发动机舱火警系统的产品进行研制并交付。 我们认为,公司灭火抑爆系统在航空平台上的运用仍存较大市场空间,飞机平台未来或将有力拓宽公司灭火抑爆系统业务收入。 军工电子元器件受进口掣肘,国产替代率有待提升目前我国还存在相当比例的军工装备采用国外进口电子元器件,但此类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升级和维护存在问题。目前灭火防爆系统中的核心器件紫外光电管国产化替代进程仍有待加快,公司已加快其自主生产能力建设。公司产品覆盖面广,拥有较强的生产线优势,同时掌握较好的客户资源,更为容易取得市场主动权。 盈利预测与评级: 我们认为,公司核心产品灭火防爆系统下游地面装甲列装趋势不减,航空平台民用方向正待拓展。器件类产品国产替代逻辑清晰,公司凭借技术科研优势成为国产电子元器件中流砥柱。 在此假设下,预测 2024-20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67亿元、 0.93亿元、 1.30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84元/股、 1.17元/股、 1.62元/股。给予 24年 PE 40-45x,对应目标价格区间33.6-37.8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对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存在依赖的风险、收入增长依赖于军方招标的风险、 产品单一的风险、公司产品尚未完成军品审价风险、主观性相关风险。
图南股份 有色金属行业 2024-06-21 26.01 -- -- 26.93 3.54% -- 26.93 3.54% -- 详细
事件: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85亿元,同比+34.12%;归母净利润3.30亿元,同比+29.64%;扣非归母净利润3.17亿元,同比+26.91%。2024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0亿元,同比+5.70%;归母净利润0.91亿元,同比+8.75%;扣非归母净利润0.90亿元,同比+14.59%。我们认为: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均已建设完成,主导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且产销量实现稳步增长,随着下游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应用领域快速发展,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的有望持续稳步提升。 盈利能力基本保持稳定,费用端基本稳定2023年,公司毛利率34.33%,同比-0.67pct;净利率23.86%,同比-0.82pct,盈利能力基本保持稳定。其中,铸造高温合金毛利率为45.57%,同比-0.78pct;变形高温合金毛利率为24.53%,同比-0.65pct;特种不锈钢毛利率为41.05%,同比-0.13pct;其他合金制品毛利率为11.40%,同比+2.50pct。 公司期间费用率为8.04%,同比-2.26pct,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73%/3.27%/0.00%/4.04%,同比分别-0.08/-1.01/0.00/-1.17pct,均基本保持稳定。 铸造、变形高温合金驱动增长,在手订单充足保证收入2023年,公司铸造高温合金实现营业收入6.24亿元,同比+31.39%;变形高温合金实现营业收入4.41亿元,同比+38.10%;其他合金制品实现营业收入1.83亿元,同比+44.96%,均保持了较高速的增长。同时,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已签订合同、但尚未履行或尚未履行完毕的履约义务所对应的收入金额为6.03亿元,其中,5.51亿元预计将于2024年度确认收入,0.46亿元预计将于2025年度确认收入,510.75万元预计将于2026年度确认收入。我们认为,先进金属材料行业下游客户主要分布在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核电装备等军品及高端民用产品制造领域,所属行业均为国家政策重点支持行业,先进金属材料行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受到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时,随着两机专项的实施,我国将逐步建立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自主创新的基础研究、技术与产品研发和产业体系,公司产品市场具有较大的需求增长空间和进口替代空间,有望推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稳步增长。 募投项目结项扩大产能,航空用中小零部件项目稳步推进截至2023年末,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年产1000吨超纯净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建设项目”、“年产3300件复杂薄壁高温合金结构件建设项目”、“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均已建设完成,募投项目已全部结项。上述募投项目的建成为公司新增了年产1000吨超纯净高性能高温合金、年产3300件复杂薄壁高温合金结构件的生产能力,提升了公司的技术研发优势,公司主导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2023年,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图南智造开展年产1000万件航空用中小零部件自动化产线项目建设,总投资8.55亿元,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形成年产各类航空用中小零部件1000万件的生产能力。 我们认为,在紧跟装备发展需求,持续加大军、民领域市场开发力度,努力提升质量管理和精益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公司募投项目建设实施初显成效,公司主导产品产销量均稳步增长;航空用中小零部件项目建设将有助于公司完善航空产业链布局,实现产品范围的延伸扩展,进一步夯实公司核心竞争力、拓展行业市场。综上所述,行业高景气度得到确认,考虑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持续及下游交付节奏影响,我们将公司2024-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从4.71/6.41亿元调整至4.04/5.13亿元,2026年的归母净利润为6.29亿元,对应PE分别为25.56/20.15/16.43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军品市场开发风险,技术不能保持先进性的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等。
鸿远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6-03 34.91 -- -- 38.20 9.42%
38.20 9.42%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3年年报,实现营收16.76亿元,同比-33.02%,主要系电子元器件行业下游市场景气度较弱,客户需求持续低迷,自产业务项下的核心产品高可靠瓷介电容器销量减少且价格下降,叠加代理业务主要客户销售收入下滑;实现归母净利润2.72亿元,同比-66.15%,主要系公司加大了拓展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及配套集成电路、微波模块以及微纳系统集成陶瓷管壳等新业务的投入,保持了较高强度的研发费用支出,并为此加强了人才引进力度,员工人数持续净增长,同时维持了员工薪酬水平的基本稳定,整体人工成本稳中有升。24年一季度实现营收4.29亿元,同比-1.44%,实现归母净利润0.72亿元,同比-28.70%。 我们认为:受下游需求低迷影响,公司业绩短期承压,但公司以瓷介电容器、滤波器、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及配套集成电路、微波模块、微纳系统集成陶瓷管壳等产品方向为辐射的整体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随着行业景气度逐渐恢复,长期看公司业绩有望逐渐恢复。 新品毛利水平尚低影响总体盈利能力,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公司23年毛利率40.52%,同比-9.63pct;净利率16.13%,同比-15.97pct。其中,公司自产电子元器件产品销售毛利率为63.71%,同比-17.20pct,主要系公司核心产品瓷介电容器受价格下滑以及单位成本上升的双重影响,毛利率下降;同时,公司推出的微控制器及配套集成电路产品以及微波模块等其他电子元器件产品毛利水平尚低但收入增幅较大,收入结构占比上升,进一步拉低了自产电子元器件产品整体毛利水平。代理电子元器件产品毛利率为10.61%,同比-0.17pct,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公司期间费用率为19.24%,同比+7.96pct,其中销售费用率为5.70%,同比+2.66pct,主要系公司为应对市场需求减弱的外部环境增加了业务相关费用支出,同时拓展新业务扩充了销售团队,人工成本及销售相关费用亦相应增加所致;管理费用率为6.95%,同比+2.86pct,公司扩充新业务带来管理人员成本、专业服务费以及长期资产折旧摊销费用上升所致;财务费用率为0.21%,同比+0.01pct;研发费用率为6.39%,同比+2.45pct,主要系公司拓展的新业务需要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且公司的核心产品瓷介电容器在收入下滑的趋势下维持了研发投入强度。 滤波器/微控制器逆势大增,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2023年,公司自产电子元器件产品实现营业收入91,950.02万元,同比下降33.03%,主要系公司核心产品瓷介电容器受外部环境影响,销量不及预期;同时受客户低成本采购压力,销售价格下滑,导致瓷介电容器全年仅实现销售收入80,058.16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8.10%;滤波器产品、微控制器及配套集成电路产品,分别实现销售收入2,462.27万元及5,474.77万元,较上年同期逆势分别增长14.21%及156.42%。公司代理电子元器件产品实现营业收入74,133.98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2.85%,主要系部分核心工业类客户及消费类客户受外部市场影响,业务恢复不及预期。 盈利预测:我们认为,随着我国国防建设的发展,装备现代化进程加快,特别是装备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国产化持续推进,高性能、高品质的瓷介电容器作为基础单元市场前景广阔,长期看其需求有望逐渐恢复;同时,随着滤波器及微波板块新品逐渐实现量产,预计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曲线。由于23年基本面回落较多,基于23年基数上,公司2024-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由12.31/14.74亿元下调至3.6/5.09亿元,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6.63亿元,对应PE分别为22.40/15.85/12.17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市场需求变动的风险,自产高可靠产品降价的风险,产品质量控制风险,应收账款余额较大的风险等。
振华风光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5-22 67.19 -- -- 72.73 7.14%
72.00 7.16% -- 详细
事件: 4月 25日,公司发布 2024年一季报。 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48亿元,同比增长 7.63%;实现归母净利润 1.40亿元,同比增长 8.5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34亿元,同比增长 4.71%。 应收款项同比大幅增长,公司业绩增长潜力十足截止 2024年一季度末, 公司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 17.36亿元,同比增长76.47%;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 3.85亿元,同比减少 7.48%。应收款项的大幅增长或表明公司下游订单持续增长,未来业绩有望不断加厚。 我们认为,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增长,下游订单或将持续增多。 聚焦科技创新,竞争能力稳步增强2023年间,公司围绕国企深化改革“两个核心”,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着力构建全新产品体系,力争向射频微波、时钟电路、隔离器等新领域产品实现突破;二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累计推出近百款新品; 三是积极探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过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夯实射频微波等产品方向的发展基础; 四是加强测试平台建设,拓展测量能力,实现多项关键技术,夯实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 2024年 4月 19日,公司发布《2023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实际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公司高可靠模拟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及先进封测产业化项目进度达到 2.94%。 我们认为,公司研发投入或将持续增长,募投项目进展有望有力推动,或将为后续产品的扩充打下坚实基础。 期间费用率整体可控,利率水平经管理改善有望恢复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净利率 39.93%,同比-3.86pcts;实现毛利率 71.57%,同比-0.6pcts。 一季度期间费用率 18.24%,同比+1.02pcts:销售费用率2.46%,同比-1.7pcts;管理费用率 6.89%,同比+1.08pcts;财务费用率-0.98%,同比+2.05pcts;研发费用率 9.88%,同比-0.4pcts。 我们认为, 公司期间费用整体位于可控区间, 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方案中提到优化公司运营管理,公司有望在后续季度中提质增效,实现利率回升及费用下降。 盈利预测与评级: 公司深耕军用集成电路市场,拥有完善的芯片设计平台、SiP 全流程设计平台和高可靠封装设计平台,具备陶瓷、金属、塑料等多种形式的高可靠封装能力,以及电性能测试、机械试验、环境试验、失效分析等完整的检测试验能力,围绕信号链和电源管理器等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在国内高可靠集成电路领域中先发优势明显。 公司产品业务受益于国家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推进,新增装备及装备的迭代升级将会为高可靠集成电路带来新的市场空间,公司业务有望进入持续增长周期;同时随着公司在产业端、市场端持续发力,公司经营能力稳定改善,看好公司未来长期发展。 考虑到 24年一季度业绩增速略有下滑,故略微调整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在 2024-2026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6.82/8.45/10.35亿元(2024年、 2025年 预 测前 值为 7.95/10.81亿 元),对 应 P/E 为19.39/15.66/12.79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研发未达预期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风险;税收政策变动的风险; 贸易摩擦风险;需求端放缓或调整风险等。
中航沈飞 航空运输行业 2024-05-14 39.33 -- -- 42.35 6.62%
42.32 7.60% -- 详细
事件:公司披露 2024年一季报业绩 报表端多指标向好,研造修协同公司稳步前行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94.93亿元,同比+3.47%;实现归母净利润 7.16亿元,同比+11.5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7.18亿元,同比+12.63%。 我们认为,公司一季度业绩持续增长, 公司展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前景向好。 资产负债端, 期末应收票据及账款达 116.69亿元,同比+172.96%;合同资产比上年度末净增加 44.57亿元。 我们认为,指标大幅增长,表明一季度下游需求十分旺盛,公司产品订单充足并且交付节奏稳定,公司主营业务良性发展。利润端, 期末公司销售毛利率 12.09%,同比+0.77pct,环比+1.14pct;销售净利率 7.52%,同比+0.57pct,环比+1.01pct。 费用端, 24Q1公司期间费用率 2.48%,同比-0.77pct。其中管理费用率 1.82%,同比+0.12pct;研发费用率 1.13%,同比-0.5pct;财务费用率-0.48%,同比-0.34pct。 我们认为,盈利能力增长且费用有所下降表明公司“降本增效”工作成果进一步凸显。 公司 24年预计保持高速增长,产业龙头地位有望进一步稳固公司 2024年 4月 20日公告《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会议资料》制定新年度经营计划,预计 24年主营产品销售将持续高速增长。 24年营收将达到 510.26亿元,同比+10.33%;净利润预计实现 37.62亿元,同比+25%。 我们认为,受益于公司主营业务增速维持高位且体量持续扩大, 公司产业链竞争力将持续提升,产业龙头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 “研、造、修”纵向布局持续推进, MRO 市场未来需求景气可期公司 4月 25日披露,子公司吉航在北京产权交易所以公开挂牌方式增资扩股,引入北京中航一期航空工业产业投资基金、国家产业投资基金并签署了《增资协议》,公司仍为吉航控股股东。 我们认为,本次增资扩股纳入社会资本使公司维修业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公司“研、造、修”一体化建设再上新台阶。随着“十四五”国防装备跨越式发展,后端 MRO 市场需求充分释放,公司有望收获新增长点。 “十四五”跨越式装备需求持续提升, 有望受益新型战机批产上量机遇公司作为我国航空装备主机龙头, 均衡生产克服批产科研交叉并行考验, 且产品型号覆盖三、四代多系列歼击机/舰载机,有望充分受益于“十四五”跨越式武器装备需求持续提升以及未来新型航空装备需求量提升机遇,叠加公司“研、造、修“一体化平台建设持续推进, 中长期业绩有望实现稳定持续释放。 同时公司“三个沈飞”建设蹄疾步稳,体系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程度、管理体系成熟度不断提升, 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与评级: 综上,公司作为我国歼击机龙头有望充分受益“十四五”国防装备跨越式发展需求景气上行,叠加公司产业龙头地位不断巩固、“研、造、修”一体化平台建设持续推进等因素,我们判断公司业绩短中长期发展趋势向好。公司已于 2022年 11月 28日实施第二期股权激励计划,业绩释放稳定性可期。我们预测公 司 2024-2026年 营 业 收 入 为 564.2/657.3/762.5亿 元 , 归 母 净 利 润 为37.15/45.44/56.32亿元,对应 PE 为 29.50/24.11/19.46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军品业务波动的风险,新型号装备研制不达预期的风险, 军品定价机制改革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维修业务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等。
中航西飞 交运设备行业 2024-05-14 23.92 -- -- 25.88 7.74%
25.77 7.73% -- 详细
事件:公司披露2024一季度业绩报表多指标向好,军民协同前景可期。 24Q1公司实现营收84.55亿元,同比+6.45%;实现归母净利润2.72亿元,同比+15.6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77亿元,同比+24.52%。我们认为,受益于公司主力产品处于交付上行阶段,叠加军民大中型飞机市场景气度较高,24Q1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公司展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前景向好。 资产负债端,24Q1公司货币资金83.89亿元,比23年末减少56.54%;预付款项32.63亿元,比23年末增加46.86%;存货254.72亿元,比23年末增加9%。 上述指标变动源于采购增加,我们认为公司正积极备产备货,未来业绩转化可期。 股权激励助力业绩上行,商飞落地提升长期景气度公司2024年4月1日公告《2023年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明确了24年年度经营目标即实现营业收入451亿元,同比+12%。回望2022年11月公司首次股权激励落地,标志着公司10年期长期激励计划正式启动。我们认为,公司持续推进全价值链成本管控,降本增效空间大,叠加股权激励致使管理层积极性增强,经营业绩有望迈入长期改善轨道。伴随国航、南航、东航共300架C919订单按节奏交付、公司业绩有望再上新台阶。 关联交易预计持续增长,反映下游需求景气度高根据公司发布的《2024年度日常关联交易预计公告》,2024年公司预计向航空工业集团等关联方采购额为247.85亿元,比23年预计额同比+22.09%;预计向关联方销售额7.46亿元,比23年预计额同比+10.28%。2024年4月2日,公司与关联方航空工业集团签订《日常关联交易框架协议》,为公司24年科研生产经营工作提供保障。我们认为,公司关联交易增加体现下游客户需求旺盛,新年度产品订单有望持续增长。 军民共筑双翼齐飞,国内外布局走向世界国内,军用领域,公司产品涵盖我国主要军用大中型运输机、轰炸机系列型号,随着“十四五”国防装备跨越式提升、战略空军装备需求上行,公司业绩有望进一步释放;民用领域,公司零部件民品覆盖了所有国产民用大中型飞机主力型号,是新舟、C919、AG600、ARJ21等型号飞机核心零部件的研制单位。国外,公司深入布局国际转包生产业务,是波音、空客部分型号飞机的零部件制造商。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军民用中大型飞机研发制造龙头平台,能够统筹整机与转包两大业务、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有望充分受益于军用方面国防装备跨越式发展与民用市场需求提升。按照航空工业“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战略,西飞远期或有新型号接力放量,有望形成新的业绩支撑。 盈利预测与评级:综上所述,公司作为我国大中型飞机龙头企业,有望充分受益“十四五”国防装备跨越式发展需求景气上行,叠加国产大飞机需求持续旺盛,我们判断公司业绩短中长期发展趋势向好。考虑公司研发增长以及C919订单交付尚属早期,我们将公司归母净利润预测由24-25年15.03/20.60亿元略微下调为11.68/16.23亿元,并新增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23.16亿元,对应PE58.21/41.92/29.37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军品业务波动的风险;新型号装备研制不达预期的风险;产品价格的风险;企业经营状况及盈利能力不达预期的风险。
航发控制 交运设备行业 2024-03-29 17.26 -- -- 19.38 12.28%
21.38 23.87%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以及2024关联交易预告。 航发主业务稳步增长,国际合作加速发展营收端:公司2023年实现营收53.24亿元,同比+7.74%;实现归母净利润7.27亿元,同比+5.5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88亿元,同比+14.40%。分产品看,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控制系统实现收入46.94亿元,占比88.17%,同比+10.06%;国际合作业务收入3.49亿元,占比6.56%,同比+47.04%;控制系统技术衍生产品收入2.81亿元,占比5.27%,同比-36.10%,公司营收增长主要系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控制系统批产产品及国际合作订单及交付增加。利润表端:毛利率27.46%,同比-0.30pcts;净利率13.71%,同比-0.30pcts;主营业务中发动机控制系统及部件毛利率28.59%,同比+0.48pcts,国际合作业务毛利率17.37%,同比-0.40pcts;非航民品及其他毛利率21.23%,同比-8.60pcts。费用端:2023年期间费用率10.95%,同比-1.25pcts,环比-0.34pcts。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19%,8.24%,3.23%,-1.71%,同比+0.18,-0.21,-0.51,-0.71pcts,环比+0.52,+0.06,+0.06,-0.98pcts。利息支出减少584万,利息收入增加5020万,汇兑收益减少1272万。年度总研发费用持续增加,主要是国拨投入增加,其中自筹研发投入减少。资产负债表端:应收账款15.57亿元,占总资产9.87%,较年初+2.63pcts,主要系客户欠款增加;存货14.46亿元,占比9.17%,较年初+0.10pcts,主要系生产任务增加;合同负债3.92亿元,占比2.48%,较年初-1.47pcts,主要系产品交付确认收入。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国内主要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研制生产企业,聚焦航发主业,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了了2023年实现营收与业绩稳步增长。展望2024年,行业层面“两机”赛道持续景气,国际民航市场呈复苏趋势;公司层面经营管理提质增效,对内提升核心能力对外开放协作,公司业务发展向好。 2023年关联交易完成度较高,2024预计关联交易金额持续提升2023年实际关联交易金额42.93亿元,与预计金额仅相差5.76%,关联交易完成度较高。2024年关联交易总金额预计不超过47.98亿元,较2023年实际关联交易金额增长11.78%,其中,采购材料、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接受劳务分别为1.50,45.50,0.28,0.70亿元,较23年实际金额分别增长18.52%,10.27%,264.11%,119.09%。 我们认为:公司计预计2024关联交易金额持续增长司,或对公司24年生产经营情况起到一定指引作用,预计公司未来业绩增长趋势较为明显。 盈利预测与评级:公司是航发产业链中游控制系统核心供应商,赛道卡位优势明显,下游航发前端与后端需求两旺,同时公司募投项目陆续投产,业务有望迎来快速发展。考虑公司2024经营目标与国内外航发航空产业情况,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的预测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36、10.05、12.23亿元(24-25前值为9.76、12.66亿元),对应PE分别为27.08、22.54、18.51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募投项目进度不及预期风险;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军品业务波动的风险;外部国际局势变化风险。
航宇科技 机械行业 2024-02-22 32.70 -- -- 39.49 20.76%
43.03 31.59%
详细
2023 年公司业绩平稳增长,24 年或提速发展公司发布 2023 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营业收入 21.04 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 44.69%;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1.85 亿元,同比增长 1.15%;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59 亿元,同比下降 5.82%。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2023 年发生的股份支付费用金额为 0.83 亿元,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后,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2.57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4.50%。公司业绩短期增速放缓主要受下游客户自 6 月份起降存货及产品价格调整等因素影响。我们认为:伴随公司下游国内市场整体稳定增长、国外商用航空发动机需求持续恢复向上,以及公司积极在工艺、材料等方面降本增效、德兰产能逐步释放,公司未来业绩或将持续向好。 公司外贸业务需求旺盛,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公司进入海外市场较早,拥有多年的国际业务经验,已经全面取得国际主流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供应商资质。公司 2023 年与赛峰、普惠、罗罗等航空客户都新签订了多个件号的长协,长协时间 3-7 年,涉及 LEAP 等主流商用发动机型号,份额也较以往有大幅提升。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应用领域,公司海外非航客户有GE 能源、Alfalayal、BakerHughss、富士电机、Meggitt 等国际工业巨头。海外客户方面,2023 年海外收入占公司总收入比例达到 30%以上,公司预计 2024年公司海外业务占比将持续提高,能够达到 40%左右。我们认为:受益于海外航空业的整体复苏,公司外贸板块整体需求较为旺盛,同时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并成功签署新的长协,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目前在手订单充足,截止2023 年三季度末在手订单为 23.14 亿元,未来发展可期。 新产线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提升,修炼内功提质增效公司推进德兰产线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最大限度释放产能。一方面是人工成本会有所降低,劳动生产率有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产品质量、精度得到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的一次交检合格率,减少材料消耗。据公司测算,德兰产线达产的产值在 10-15 亿元,不同的产品组合下整体产能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2023年 1-9 月德兰产线的实际产能利用率达 63%,仍有提升空间,随着未来产能利用率提升,公司产品综合成本降低有望降低。 盈利预测与评级:我们认为,未来海外业务有望实现配套份额提升+现有产品放量,国内航发及燃机需求稳步向好,国内外业务双轮驱动公司未来前景向好。23 年业绩按公司业绩预告调整,我们将公司在 2023-2025 年的预测归母净利润由2.06/3.32/4.41 亿 元 调 整 为 1.85/3.32/4.41 亿 元 , 对 应 P/E 为26.28/14.70/11.06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军品业务波动的风险,新型号装备研制不达预期的风险,募投项目进展及收益不达预期的风险,以上数据以合并报表数据填制但未经审计,最终结果以公司 2023 年年度报告数据为准,等风险。
中航沈飞 航空运输行业 2024-02-09 37.17 -- -- 39.48 6.21%
40.92 10.09%
详细
事件: 2024年 2月 6日,公司发布《关于 2023年度日常关联交易执行情况及 2024年度日常关联交易预计情况的公告》 1)公司 2023年实际发生的日常关联交易额 554.85亿元, 较 2022年实际发生额增长 15.84%。 2)预计 2024年关联交易总金额为 610.63亿元,基本与上年预计金额 604.94亿元持平,同比增加 0.94%。其中向关联方购买原材料、燃料、动力等预计金额共 246.23亿元,较 2023年实际发生金额 219.27亿元增长 12.30%,主要系采购量增加。 我们认为: 公司作为主机厂下游面对终端客户,因此2024预计关联交易金额中的关联采购金额对未来经营具有一定预示性。 公司 2024年预计关联采购金额持续增长,公司“十四五”期间已连续三年(20-23年)实现关联采购金额同比增长, 公司防务产品需求旺盛仍然处于高景气阶段,目前公司已实施二期股权激励且持续推进低成本可持续发展, 歼击机龙头未来可期。 打造“研、造、修”一体化平台2022年公司收购吉航公司股权并增资,其以航空防务装备维修为主业,具备歼某型飞机修理能力,同时吉航公司或将通过对中航沈飞整机制造能力与经验的吸收,快速提升生产经营水平与航空装备维修能力(2022年吉航公司净利率达 4.4%,同比+1.97pcts)。 2023年 1月公司公告拟增资入股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推动实现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维修服务资源的系统整合。 2023年 12月,公司定增募资(计划不超过 42亿元) 进一步提升公司航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筑牢基础;同时完成公司局部搬迁建设,复材与钛材产线能力建设。 我们认为: 公司通过收购吉航、入股研究院与定增募资建设项目,有利于提升批量修理能力与科研生产任务保障能力。公司有望构建航空装备全寿命周期维修体系,完成产业链纵向延伸,打开广阔后端维修市场空间,带来新的估值增量,成为“研、造、修”一体化平台,进一步加强产业龙头位置。 歼击机整机龙头供应商有望充分受益于批产/研型号上量需求公司主营航空防务装备产品制造,现型号产品覆盖三代、四代等多系列空军歼击机/舰载机。 我们认为: 十四五国防装备跨越式发展需求持续提升,公司主要航空防务装备产品符合我国战略空军的构建需求,其批产需求研制进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加快,公司业绩有望快速提升。 盈利预测与评级: 公司作为我国歼击机龙头企业,我们综合考虑公司现有产品梯队放量、未来型号 Pipeline、后端维修市场增量空间以及军品定价机制改革推动业绩释放等多重因素,认为公司短中长期发展趋势向好。公司已于 2022年 11月 28日实施第二期股权激励计划,业绩释放稳定性可期。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的预测归母净利润为 30.08/38.50/50.50亿元,对应 PE 为 33.23/25.96/19.79x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军品业务波动的风险; 新型号装备研制不达预期的风险; 产品价格的风险; 企业经营状况及盈利能力不达预期的风险。
火炬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2-05 19.46 -- -- 22.33 14.75%
26.95 38.49%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年业绩预告, 预计 2023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1,000万元到 35,000万元,同比减少 56.33%到 61.32%。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29,000万元到 33,000万元,同比减少 57.14%到 62.34%。 受下游需求复苏压力、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公司业务结构出现调整,核心盈利业务——自产元器件业务销量及毛利率阶段性承压,导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出现下滑。我们认为,公司正在积极调整营销策略,把握需求变化趋势,未来随着军工景气度上行,公司自产元器件业务或将逐步恢复。 核心盈利业务承压致盈利能力下滑,景气度修复&新业务成长提供可观弹性前 三 季 度 期 间 费 用 率 达 15.51% , 同 比 +3.05pct , 其 中 销 售 / 管 理 / 研 发 / 财 务 费 用 率 分 别 为4.21%/6.95%/3.48%/0.87%,同比分别+0.67/+1.67/+0.89/-0.17pct。研发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大幅增加主要系薪酬及折旧摊销增加引起。 我们认为,下游客户需求尚未恢复但成本端费用持续提升带来期间费用率大幅上涨,随后续现有业务需求向暖及新业务快速爬坡,公司期间费用率有望得到有效控制。 前三季度实现毛利率 31.58%,同比-12.87pct;实现净利润率 10.61%,同比-15.38pct。单三季度实现毛利率 20.76%,同比-26.32pct;实现净利润率 2.40%,同比-23.70pct。公司核心盈利业务——自产元器件业务面临下游需求复苏承压,市场竞争加剧等情况,销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导致元器件业务综合毛利率下降。我们认为,公司正在积极调整营销策略,把握需求变化趋势,未来随着军工景气度上行,公司自产元器件业务或将逐步恢复。同时高毛利率新业务正在快速成长,公司盈利能力有望实现渐进式修复。 新业务在建工程加速,或打开公司第二成长曲线截止 2023年三季度,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达 22.81亿元,同比+5.76%, 较 23H1增长 0.10%;固定资产达 19.55亿元,同比+3.62%,较 23H1下降 1.77%;在建工程达 3.25亿元,同比+20.74%,较 23H1增长 13.06%。 据半年报披露,新材料板块已完成液态 PCS 产线建设,立亚特陶二期厂房建设工程进度达到 90%;特种陶瓷材料先驱体产业化项目二期工程进度达到 98%, 该在建工程本期增加金额为期初余额的 1.99倍。 我们认为, 新材料业务需求旺盛快速成长,助推公司在建工程持续提速,随加码产能不断落地,新业务方向或打开公司第二成长曲线。 聚焦军用 MLCC 夯实壁垒,布局主动元器件有望打开新的业绩增长点随着军队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加快,军用 MLCC 需求或将持续升温。民用市场我国 MLCC 整体起步较晚,产品线仍以中低端的常规品类为主,在全球市场份额低于 5%,在国产化替代方向上民用 MLCC仍有很大的空间。同时公司积极布局主动功率元器件板块,于 2023年 4月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火炬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厦门芯一代 51%股权,业务覆盖 IGBT、 MOSFET 与第三代 SiC/GaN 等功率器件,产品广泛应用于充电器、电机驱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公司产品组合的不断丰富,有望打开自产元器件业务新的业绩增长点。 新一代武器装备耐高温材料空间广阔,新材料板块卡位中上游核心环节公司新材料由立亚系公司实施,其中立亚新材主营产品为 CASAS-300高性能特种陶瓷材料系列产品,应用于航天、航空、核工业等领域的热端结构部件;立亚化学主要产品包括固态聚碳硅烷、液态聚碳硅烷等系列,一方面能作为高性能特种陶瓷材料的先驱体,另一方面,亦可作为基体制造陶瓷基复合材料。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新材料业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 1.37亿元,同比增长 112.61%,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时研发投入持续加码,上半年立亚新材研发投入约 2800万元,同比增长 135.72%。先驱体转化法是制备细直径(<15μm) SiC 纤维的主要方法,而到目前为止 PCS 仍是最成功和最具代表性的 SiC 纤维先驱体。 SiC 纤维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核工业等领域,系我国发展航空航天事业必备关键材料之一,公司作为上游有望充分受益,市场空间广阔。 盈利预测: 综上所述,伴随新一轮采购周期到来,公司元器件业务有望实现逐步修复,同时公司新材料业务正在快速成长,随着新一代材料的加速渗透,公司作为上游核心环节有望充分受益,具备广阔市场空间,或打开公司战略级第二成长曲线。 由于下游需求复苏压力等导致的产品结构调整,我们对基数进行调整,将 公 司 2023-25年 归 母 净 利 润 从 10.15/12.56/15.28调 整 为 3.35/4.91/7.22亿 元 , 对 应 PE 为26.31/17.95/12.21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市场需求变化风险;市场竞争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风险;新材料业务不达预期等;业绩预告仅为初步测算,具体数据以公司正式发布的 23年年报为准。
西部超导 有色金属行业 2024-01-29 39.75 -- -- 43.58 9.64%
43.58 9.64%
详细
事件: 根据 2024年 1月 15日披露,公司董事周通通过二级市场买卖方式增持股份 1万股,成交均价为 40.496元,此次增持后持股数为 6.36万股。据统计,公司自 2023年 10月 9日以来,核心技术人员以及公司高管合计增持 17.30万股,供给成交金额 796万。 我们认为,公司董事成员、核心技术人员及高管大额增持彰显对公司保持长期发展的信心,随着公司多项业务进入发展阶段,公司未来成长可期。 产品结构调整&产能爬坡致业绩承压,新产品或将进入全面放量新阶段2023年 Q1-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0.88亿元,同比-5.47%;实现归母净利润 5.83亿元,同比-32.13%。 我们认为, 主要系公司钛合金产品结构调整,以及部分新产品处于产能爬坡期所致。我们认为,未来随产品结构切换落地,产能逐步爬坡、释放,钛合金板块有望实现稳中求进发展,超导产品及高温合金产品板块或将进入全面放量新阶段,公司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有望重回中高速增长阶段。 研发投入持续加码驱动长期成长, 业务结构变革期盈利能力阶段性承压前三季度期间费用率达 11.97%,同比 +1.81pct,其中销售 /管理 /研发 /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58%/3.64%/6.74%/1.00%,同比分别+0.03/-0.12/+1.44/+0.47pct。研发费用率大幅增加主要系公司紧盯关键材料需求和新技术开展自主研发,按计划推进研发活动所致。 我们认为,公司长期持续的在研发方面保持高水平投入,奠定了公司保持技术领先性的基础。高效的研产结合体系以及前瞻性视角,助推公司产品 pipeline 不断丰富,为公司打造源源不断的新业绩增长点。 前三季度实现毛利率 33.20%,同比-7.31pct;实现净利润率 19.75%,同比-6.98pct。单三季度实现毛利率 35.17%,同比-2.99pct;实现净利润率 18.23%,同比-8.41pct。主要系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当期销售产品毛利率降低所致。 2019年公司募投项目发动机用高温合金材料及粉末盘项目和 2021年定向增发的高性能超导线材产业化项目已基本建成投产,目前正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我们认为,随募投项目产能逐步释放,未来公司高温合金和超导产品的毛利率和产量都有可观的提升潜力。 长期看公司高端钛合金产品需求仍有增长空间,伴随下游排产计划等因素确认,钛合金产品或实现稳中有进的发展。 目前公司处于单一增长曲线向多增长曲线转变的变革期,随着钛合金板块应用进一步拓展,超导产品和高温合金两个产品板块步入全面放量新阶段,公司整体毛利率有望企稳回升。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建设或持续增长,先进产线有望为研产能力注新能截止 2023年三季度,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达 16.09亿元,同比+25.47%,较 23H1增长 5.85%;固定资产达 13.70亿元,同比+20.07%,较 23H1下降 0.29%;在建工程达 2.40亿元,同比+68.79%,较23H1增长 63.21%。公司募投项目包括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化项目、超导创新研究院项目、超导产业创新中心预计都将于 2024年年底投产,截至 2023年上半年,三个项目投入进度分别为 29.47%、 2.92%、 1.26%, 我们预计 2024年公司在资产端的研产能力建设投入仍会持续增长。 我们认为,新建产能具备更高的专业化、智能化能力,为具备研产一体能力的公司注入新能,或将帮助公司突破材料产能瓶颈问题,在新型号的高性能材料研产过程中有望巩固公司核心技术优势。 三大核心业务市场拓展表现出色,研发管线丰富为后续成长蓄能2023年上半年公司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上表现出色,其中: 钛合金方面: 高端钛材在航空发动机、兵器、舰船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相关方向的产销量创历史新高。 公司突破了某中强钛合金超大规格锻坯工程化制备和过程稳定性控制关键技术; 某新型高温钛合金系列产品试制成功; 200公斤级大单重盘圆紧固件涂层钛合金丝材试制成功,产品性能满足技术要求。 超导产品方面: 在能源领域——公司与多家国内太阳能拉晶炉制造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为光伏产业单晶硅磁控直拉制备技术升级提供关键超导线材,为国内核聚变 CRAFT 项目保持批量稳定供货; 在医疗领域——MRI 用超导线产销量继续创新高,新型无液氦/少液氦 MRI 磁体用超导线材实现批量供货,国内外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在动力领域,公司继续与应用单位合作研发全尺寸高速磁悬浮用超导磁体,实现了批量化制造;在科研领域——超导量子计算机用 NbTi 超导同轴线缆制备技术获得新突破,并实现市场供货。 高温合金方面: 公司成功试制出多批次大小规格棒材,综合性能匹配良好, 下游应用研究评价进展顺利。 通过多个发动机型号工艺和质量评审, 同时新承担了多个新型发动机材料的研制任务;紧固件 GH2123/GH4169小规格棒材陆续通过了相关应用研究评价,产品工艺稳定性良好。 盈利预测与评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公司目前处于多增长曲线进入全面增长阶段变革期,将有望充分受益于三大核心业务板块景气度上行。公司产能建设稳健,产品管线丰富,产研体系先进,激励制度优良, 有望打造出坚固而持久的护城河。 由于产品结构调整及产能爬坡对交付节奏的影响,我们对基数进行调整,将公司 2023-25年营业收入从 57.07/74.84/95.23亿元下调为39.81/61.86/78.75亿元,归母净利润从 13.51/17.51/23.46下调为归母净利润为 7.25/11.09/14.22亿元,对应 PE 为34.26/22.40/17.46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市场集中度高及需求波动的风险;市场竞争力下降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中航机载 交运设备行业 2024-01-29 11.83 -- -- 12.04 1.78%
12.38 4.65%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3年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17.61亿元,比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增长约 102.0%, 重述后的财务数据同比增长约 30.3%;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3.11亿元, 同比增长约 88.6%, 重述后的财务数据同比增长约 86.9%;基本每股收益 0.4140元/股。 我们认为: 公司航空机载产品需求旺盛,目前公司已完成换股吸收合并中航机电, 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大幅增加, 23年经营业绩较上年同期重组前大幅增长。 持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机载系统供应商公司于 2023年 4月 13日完成吸收合并中航机电; 50亿元募集配套资金 6月已到账,用于建设航空引气子系统等机载产品产能提升项目、液压作动系统产能提升建设项目、航空电力系统生产能力提升项目等 10个项目并补充流动资金。 公司通过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提高科研生产能力,提升产品生产效率,有利于公司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我们认为:公司在吸收合并中航机电后,有利于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发挥规模效应,实现优势互补,有效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顺应全球航空机载产业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机载产业。 军民市场发展双机遇,业务优化助力业绩提升我国军用飞机批产列装与升级换代加速,军用航空机载产品需求旺盛; 民用飞机 C919已开启商运且在手订单上千架, C929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 公司作为军用航空机载产品龙头,同时多家子公司成为 C919项目配套供应商,提前布局 C929项目,加入民机维修协会,把握民机新发展机遇。 2023年 12月, 公司发布公告预计 2024关联交易金额总计 561.55亿元,较 2023年预计值提升 6.18%, 仍保持高位, 其中销售商品 220.00亿,同比+2.33%;提供劳务 4.50亿,同比+12.50%;租赁金额 0.90亿元,同比+28.57%; 存贷款金额均增加至 130.00亿,分别同比+7.44%, +18.18%。 我们认为: 公司作为航空工业旗下机载产业上市旗舰平台,有望同时迎来单机产品配套价值量提升、产品需求量提升以及产品配套型号渗透率的提升,叠加航空产品存量提升带来的后端维修市场, 未来前景向好。同时公司预计 2024关联交易金额仍处于高位, 需求端保持持续景气。 盈利预测与评级: 公司目前已完成对中航机电的吸收合并,规模体量及产品谱系扩充明显,全面提升机载系统装备研制能力,航空机载旗舰有望迎来全新发展阶段。 目前业绩预告与年初经营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们调整公司 2023-2025年预测归母净利润为 17.61/22.57/27.33亿元(前值为22.81/28.17/33.10亿元), PE 为 30.94/24.14/19.94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军品业务波动风险; 运营风险; 供应链风险; 技术创新风险; 质量控制风险; 募投项目延期风险; 业绩预告相关财务数据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为公司财务部门基于自身专业判断进行初步核算, 具体准确的财务数据以公司正式披露的年度报告为准。
振华风光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1-26 78.00 -- -- 83.00 6.41%
85.60 9.74%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3 年年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5.6 亿元-5.9 亿元,同比+84.81-+94.71%;预计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5.32 亿元-5.62 亿元,同比+81.96-92.23%。 我们认为:公司坚持以技术研发牵引市场开拓,打造 FAE 团队前置市场到客户设计端,提前发现解决设计、研发、生产过程中的矛盾点,提升产品性能和客户服务质量,公司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产品销量实现增长,业绩超预期增长。 聚焦产业生态靶向发力, IDM 模式将成为公司发展重要推手公司持续聚焦主业,不断提升公司高可靠军用模拟集成电路自我保障能力,打通从产品研发到封测的各个环节,将建设一条 6 英寸特色芯片工艺线,涵盖双极、CMOS、 BCD、 BiCMOS 等工艺,实现垂直整合( IDM)经营模式,形成多样化产品种类,全力推动集成电路国产化进程; 我们认为 IDM 模式能更好发挥资源的内部整合优势,充分释放芯片设计能力,缩短产品设计到量产所需时间, 提高了公司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夯实公司在高可靠集成电路领域的行业地位,公司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有望双增长。 强化市场推广主动作为, FAE 团队 2 小时快速响应能力抢占市场发展先机公司凭借国产化产品的布局优势,持续推进核心产品的市场拓展。截止 2023 年 6月底在全国设立了 15 个销售网点,驻地销售人员接近 60 人,同时补充建立了片区 FAE 团队,销售网点在具备实时处理订单销售之外,还获得了最快 2 小时内到达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响应能力;同时将市场前移至用户设计,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获取器件级选型主导权。公司提供产品及服务的用户已累计至 600余家,覆盖海、陆、空、天、网等特种领域,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科技-生产-质量”大市场全面服务的文化。 我们认为公司具备完善的体系化流程和提供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能力,有灵活的创新机制和快速的资源整合能力为市场服务,公司国产化订单数量或将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高。盈利预测与评级: 公司深耕军用集成电路市场,拥有完善的芯片设计平台、 SiP 全流程设计平台和高可靠封装设计平台,具备陶瓷、金属、塑料等多种形式的高可靠封装能力,以及电性能测试、机械试验、环境试验、失效分析等完整的检测试验能力,围绕信号链和电源管理器等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在国内高可靠集成电路领域中先发优势明显。 公司产品业务受益于国家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推进,新增装备及装备的迭代升级将会为高可靠集成电路带来新的市场空间,公司业务有望进入持续增长周期;同时随着公司在产业端、市场端持续发力,公司经营能力稳定改善,看好公司未来长期发展。 考虑到公司已发布 2023 年业绩预增公告, 研发以及市场持续投入有望稳定增强公司竞争力,产品销量或将持续增长, 我们预计公司在2023-2025 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71/7.95/10.81 亿元( 2023 年、 2024 年前值为4.65/6.65 亿元),对应 P/E 为 27.50/19.75/14.53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研发未达预期风险; 客户集中度较高风险; 税收政策变动的风险; 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余额较高的风险; 行业风险; 业绩预告仅为初步核算结果,具体数据以公司正式发布的 23 年年报为准等
长盈通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4-01-23 26.50 34.50 91.56% 25.66 -3.17%
28.92 9.13%
详细
公司主要从事特种光纤光缆、特种光器件、新型材料、高端装备和光电系统等五大领域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核心产品是应用于光纤陀螺的光纤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智能电网和海洋监测等行业。公司自2015年以来自主研发和生产以保偏光纤为代表的特种光纤,形成了相关产品的自主量产能力和迭代升级能力,并具备关键生产设备的制造能力和主要原材料的制备能力,打造了以光纤环为核心、“环-纤-胶-模块-设备”一体化微型产业链的闭环。作为公司主要资源投入的战略重点业务,光纤环和特种光纤业务预期将持续增长。 下游需求逐步恢复,业绩或将迎来拐点公司2022年总营收3.14亿元,同比增长19.79%,归母净利润0.81亿元,同比增长5.45%,2020-2022年总营收CAGR20.67%,归母净利润CAGR22.19%。2023年Q1-Q3营业总收入1.34亿元,同比下滑37.03%,归母净利润0.03亿元,同比下滑94.45%,主要受到军方规划和终端军品结构调整外部因素影响,公司某重要军工客户订单短期波动,导致公司上游配套的光纤环器件和保偏光纤交付数量减少,营业收入规模减少所致。我们认为军队将继续稳步推进“十四五”装备建设规划计划,下游延期的订单需求会在24-25年得到集中释放,公司将迎来业绩拐点,营业收入有望大幅增长。 持续研发投入不断改善盈利能力,技术优势赋能产品竞争力2023年Q1-Q3研发费用投入0.28亿元,同比增加51.21%,研发费用率大幅增加至20.53%,2018年至2021年期间,公司毛利率从47.33%到60.95%逐年稳步递增,2022年至2023年Q1-Q3,受到军品采购降价因素影响,公司产品售价不同程度下降,以及附加值不同产品结构发生变化,综合导致毛利率降低至51.2%,但公司毛利率仍能保持50%以上,有着较强的盈利能力。我们认为,公司重视技术研发,虽短期因订单收入减少导致研发费用率上升,但持续的研发投入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打造竞争壁垒的有效抓手,待下游订单恢复时,公司有望继续提高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锚定远火+水下方向靶向发力,关键配套光纤环将核心受益公司自主量产的光纤环及其主要材料特种光纤是军用惯性导航系统光纤陀螺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远火、火箭、战略导弹等装备的定位定向系统、制导导航控制系统等。我们认为,随着远火新型号批产加速叠加军队实战化演训演练消耗需求,高景气度通过产业链传导至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公司光纤环和特种光纤业务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浪潮。 公司研发的水听器敏感环用于光纤水听器,具有小体积、高强度、高可靠性、低损耗、耐湿、耐盐、耐高压的性能特点,既可用于现代海军反潜作战及水下兵器试验检测,又可用于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也可用于海洋地震波检测以及海洋环境检测。我们认为,水下攻防体系横跨军民领域将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公司研发的水听器敏感环作为水下态势感知的核心手段仍处于快速扩张期,随着型号定型列装逐步推进有望为公司带来营收的第二增长曲线。 盈利预测与评级:我们认为随着公司持续研发投入夯实技术壁垒,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随着远火、水下等领域的快速成长,对光纤环和特种光纤需求弹性大,公司营收有望持续增长。在此假设下,预测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45亿元、1.41亿元、2.04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37元/股、1.15元/股、1.66元/股。给予24年PE30-35x,对应目标价格区间34.5-40.25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受军工行业政策变化影响较大的风险、技术研发创新及新产品验证定型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盈利预算具有主观性的风险。
隆达股份 有色金属行业 2024-01-03 22.15 29.75 129.55% 22.50 1.58%
22.50 1.58%
详细
公司专注于合金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 业务由合金管材(铜基合金)向镍基耐蚀合金、高温合金逐步拓展,自 2015 年开始加大对高温合金业务的战略投资,先后建成铸造高温合金生产线和变形高温合金生产线。 公司核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作为公司主要资源投入的战略重点业务,高温合金业务预期将持续增长。 生产组织不断优化,盈利能力有望实现触底反弹公司 2020-2022 年总营收 CAGR32.78%,归母净利润 CAGR63.88%, 2023 年 Q1-Q3 营业总收入 9.00 亿元,同比增加 25.6%,归母净利润 0.80 亿元,同比增加 11.15%。 公司2023Q1-Q3 净利率 8.87%,同比下降 1.05pcts,毛利率 16.22%,同比下降 2.08pcts。 2023 年初变形高温合金产线投产,产能提升明显但公司产品仍处于型号认证期,产能利用率短暂下滑,同时伴随原材料及能源压力,公司盈利能力阶段性下行。 我们认为,随着公司产品型号认证的推进,高温合金产能有望逐步释放,或持续提升销售毛利率。 镍价高涨导致成本压力大增,公司盈利能力历经考验2022 年现货镍全年均价同比约涨 43.83%,对处于中游的高温合金生产厂商造成较大原材料成本压力。公司 2022 年营收同比增长 31.1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34.52%,业绩维持较稳定增长。 我们认为, 2023 年原材料价格有望回归合理区间,公司材料成本压力或将逐步减弱,公司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或逐渐修复。 持续投入高温合金产线,扩充产能保障产品供应公司预计 2028 年达到产能高温合金 18000 吨,其中变形高温合金 13000 吨,铸造高温合金 5000 吨。 我们认为,募投扩产项目将进一步打造公司产能端的优势,待多型号验证流程落地后,公司在高温合金领域的业务发展可期。公司营业收入规模提高的同时,基于产业特性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优化公司财务指标,提高整体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铸造高温合金和变形高温合金在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多个批产和科研型号上进行了导入和验证,多个牌号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发动机的长试考核。公司高温合金业务包括军品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经营业绩显著提升。 我们认为,先进工艺优势有助于企业形成独特竞争力,或将为进一步打入高温合金供应链提供技术支撑,为公司业务增长筑下坚实增长点。 多种牌照高温合金批量供应,积累各领域客户铺垫高速发展期军品高温合金型号认证逐步推进,增长空间较大;民品方面航发新型号研制转批产加速叠加国际民航市场回暖,高景气度通过产业链传导至上游材料供应商。公司目前已有多种高温合金型号通过军方验证,部分牌号批量供货覆盖国内国际民航市场及燃机、油气化工等多类领域,且已进入各知名公司供应商名录。 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军品市场新入角色存有较大发展空间,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待更多牌号通过下游客户导入验证后,高温合金产能释放或将成为公司未来业绩的核心推动力。 盈利预测与评级:我们认为军品方面随着公司产品在多型号认证落地,未来 3 年产能有望快速释放;同时随着油气化工、燃气轮机等领域的快速成长,下游高温合金多领域齐开花,公司高温合金业务有望持续增长。 在此假设下,预测 2023-2025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23 亿元、 1.89 亿元、 2.49 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50 元/股、 0.77元/股、 1.01 元/股。对应目前 PE 为 44.31、 28.76、 21.83 倍,给予 23 年 PE60-65x,对应目标价格区间 30.0-32.5 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公司军品业务波动风险、长期协议被终止或无法持续取得的风险、 关键原材料供给短缺和价格上涨的风险、 产品导入验证进展和结果不确定的风险、 行业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3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