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盛石化
|
基础化工业
|
2021-04-19
|
18.20
|
--
|
--
|
30.15
|
9.84% |
|
20.45
|
12.36% |
|
详细
事件:荣盛石化发布2020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2.65万元,同比增长30.0%;实现归母净利润73.09亿元,同比增长231.17%。 其中,公司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96.50亿元,同比+29.8%,环比+8.5%;单季度归母净利润16.57亿元,同比+359.1%,环比-32.2%。公司同时发布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21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6.2亿元,预计同比增长113.7%,高于市场预期。 此外,公司公告2020年利润分配预案,拟向全体股东按10股派发现金红利1.50元,以资本公积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赠5股。 点评:炼化项目以量补价带动整体盈利抬升。据公司公告,报告期内浙石化一期产能进入释放期为公司石化板块增量贡献主要力量(石化板块产量同比+147.02%,销量同比+189.82%)。聚酯方面,报告期内投产150万吨瓶片以及25万吨薄膜或贡献主要增量(聚酯化纤产量同比+35%,销量同比+40.39%)。虽然聚酯板块报告期内处于景气低位(隆众数据显示PX年度均价同比-2489元/吨,PTA均价同比-2144元/吨,POY长丝均价同比-2289元/吨)但项目增量以及炼化盈利(公告数据炼化年度盈利约为562元/吨)拉动公司整体业绩上行。后期随着炼化二期项目逐渐达效,其它各在建项目逐渐投产以及下游长丝板块景气反转,公司业绩有望迈入新台阶。 长丝盈利反转贡献业绩增量。公司四季度盈利环比下行,我们认为一方面因为原油价格上行使得炼化库存收益弱化,另一方面则为原材料价格拉升,而PX、PTA环节由于近年处于投产大年压制价格上行使得价差缩窄(隆众数据:Q4PTA-PX价差同比-109元/吨,环比-116元/吨)继而影响整体业绩。当前PX、PTA价差仍处低位,但长丝端则由于疫情恢复进而带动终端需求逐渐好转,价格走暖。根据隆众数据,POY、FDY、DTY一季度均价环比分别+1537、+1481和+1587元/吨;我们模拟行业利润季度环比分别+415、+360和+50元/吨。长丝端盈利修复以及公司炼化二期逐渐达效带动量增或可印证一季度业绩环比增长情况。 后续项目持续发力,炼化二期稳步推进,公司成长势头仍在。公告称,逸盛新材料300万吨PTA项目,盛元化纤二期50万吨长丝项目、逸盛大化40万吨瓶片项目以及永盛科技聚酯薄膜扩建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其中逸盛大化项目有望在今年年中投产。浙石化方面二期炼化于2020年11月投料生产,当前部分装臵投产,剩余装臵将有望在今年达效推动公司产销规模不断扩大。项目扩能伴随公司主营产品景气改善,我们看好公司未来业绩增量。投资建议: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至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9.27、151.04和174.16亿元。 风险提示:系统性风险,疫情反复风险,在建项目不及预期风险,安环风险,需求不及预期风险,
|
|
|
昊华科技
|
基础化工业
|
2021-04-19
|
20.75
|
--
|
--
|
22.15
|
6.75% |
|
25.89
|
24.77% |
|
详细
事件:2020全年,公司实现收入54.22亿元,同比+10.10%;实现归母净利润6.48亿元,同比+18.92%。单四季度实现收入18.53亿元,同比+19.81%,环比+54.91%;实现归母净利润2.03亿元,同比-4.31%,环比+52.97%。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47元(含税)。 销售规模持续扩大,利润率提高。 公司主营业务为先进材料、特种化学品和创新服务三大板块,下一步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氟化工、电子化学品和航空化工材料三大业务。2020全年公司收入+10.10%,主要是由含氟特气、航空关键材料、催化剂等业务的销售增长带动。据公司经营数据,含氟气体收入4.21亿元(+72.22%)、特种涂料3.22亿元(+31.28%)、催化剂4.19亿元(+136.23%)。公司归母净利润+18.92%,毛利率28.33%(-0.27 pct),净利率12.06%(+0.64 pct),利润水平的提升主要是因为高毛利产品占比扩大、融资结构优化降低财务费用率等。公司制定2021年主要生产经营目标,预计营业收入及利润水平实现持续增长。 氟材料板块启动复苏。 受疫情影响,全球氟化工产业链受到较大冲击;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华为被制裁导致5G通讯项目实施进度低于预期等影响,国内含氟材料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价格低位运行,去年Q3悬浮和分散PTFE产品价格处于近三年历史低位水平(据公司经营数据,PTFE单季销售均价3.46万元/吨)。但随着下游应用行业复工复产、厂家开工负荷降低、以及原材料价格上行,公司PTFE销量及销售均价在Q4均有所改善,单季销量8422吨(环比+16.22%),价格3.74万元/吨(环比+8.18%),氟材料板块开始复苏。晨光院是国内氟材料领域龙头,据公告,氟橡胶产能7000吨/年(晨光科慕计划2021年拆除其中的1500吨装置),国内领先;氟树脂产能达2.5万吨/年,国内第二;二氟一氯甲烷、四氟乙烯、六氟丙烯等中间体实现配套,部分产品产能居国内前茅。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研制的中高压缩比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已实现进口替代,成功配套5G线缆生产。在行业低迷期,公司凭借自身优势,仍能逆市而起,实现PTFE销量增长,实为难得,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项目规划方面,晨光院新增5000吨高品质PTFE悬浮树脂项目,预计2021年6月建设完工,项目投产后,公司含氟材料业务有望受益5G推广而加速放量。另外,据最新公告,晨光院拟投资21.54亿元投建2.6万吨/年高性能有机氟材料项目(建设期3年),具体包括8000吨PTFE分散树脂、10000吨PTFE分散浓缩液、6000吨FEP、500吨PFA、500吨八氟环丁烷以及10万吨工业级聚合氯化铝等,产品主要应用于5G同轴线缆、PCB板、航空密封材料等新兴领域,可推动企业产品升级及结构调整。 持续做大做强电子特气业务。 受疫情影响,公司2020全年含氟特气均价下跌8.24%,但随着国内经济社会运行正常秩序加快恢复,面板等行业景气回升,三氟化氮等电子气体价格下降的压力也有所缓和,Q4价格跌幅缩窄,环比-2.38%。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各地多条高世代线建成投产或处于建设中,对三氟化氮等电子气体的需求持续增加。公司下属黎明院和光明院是我国特气领军企业,2014年起黎明院重点实施了与韩国大成合作建设的2000吨/年三氟化氮项目,产品广泛应用于蚀刻、清洗、离子注入等工艺,目前产线维持高利用水平,已成为国内领先三氟化氮供应商,与京东方等下游领先企业建立了稳固合作关系。据公告,黎明院计划在原有产能基础上新建3000吨三氟化氮、1000吨四氟化碳及600吨六氟化钨项目,预计2021年12月完成建设;2020年7月,公司成立专门的气体公司--昊华气体有限公司,从事电子化学品及特种气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在不断整合并做大做强含氟电子气体产业链,提升竞争力,培育下一个发力点。另外,位于大连市松木岛化工园区的新研发产业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中,未来公司将在技术转化能力显著提升的情况下,形成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高端化、规模化的特种气体产品体系,多年积累的技术领先优势将被充分发挥、效益将充分释放。 装备需求放量,公司航空关键材料业务表现亮眼。 特种橡胶制品稳中有升。公司主要从事配套航空航天等行业发展的橡胶制品研制,产品包括橡胶密封制品、密封型材、橡胶软管、胶布制品、航空轮胎、航空有机玻璃等。据公告,公司相关子公司曾参与“北斗三号卫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等重要研制配套工作、“我国首次出舱活动任务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等国家重点项目,并承担了C919、ARJ21、CR929等飞机密封型材的配套研发、生产任务;公司拥有中国军用航空轮胎的重要生产基地,系空军、海航、陆航的航空轮胎定点研制企业,研发的航空子午线轮胎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公司是国内重要的航空有机玻璃研制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军用航空领域。军用航空轮胎发展空间较为广阔,根据《世界空中力量2017》,未来10年我国空军海军将新增军用飞机约2000-2500架,航空领域的发展将显著拉动航空轮胎的市场需求,报告期内,空军、海军等部队对航空轮胎的订货需求呈稳定增长趋势,公司特种轮胎销售额同比+8.50%至1.15亿元。非轮胎橡胶制品方面,据公告,随着C919客机确认订单和意向订单数量持续增加,中俄合研大型宽体客机CR929计划在2025年首飞,以及新修订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指出公路隧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重大项目加快投资建设,这些都将为公司非轮胎橡胶制品需求增长提供保障。公司有望借助产业升级及快速发展的机遇,调整产品结构向更高端倾斜。特种涂料业务快速增长。涂料行业近年来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去杠杆、去落后产能的调整,成果初步显现,行业运行整体增长平稳,虽然在业务总量上增长放缓,但领军企业市场份额及利润率不断提升。公司主营特种涂料产品包括海洋涂料、航空航天用特种功能涂料、工业重防腐涂料等,覆盖军、民品多个领域,客户认可度高,是国内仅有的具有整船配套涂料研制能力的企业,并可为航空航天领域定制特种功能涂料,市场地位领先。公司去年全年特种涂料销量为9410吨(同比+31.21%),销售额为3.22亿元(同比+31.28%)。另外,海化院在青岛平度建设涂料基地,计划于2021年6月建成投产,该项目有望助力公司解决产能不足问题,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催化剂业务持续发力。 公司在转化催化剂领域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子公司黎明院是国内蒽醌法制过氧化氢技术的创始企业,综合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相关高效钯催化剂及配套工作液体系受到市场追捧。公司通过技术服务协同带动催化剂生产、销售,在我国化工领域持续进行的建设投资拉动下,公司催化剂业务市场空间较大。另外,据3月公告,子公司西南院拟投资4.20亿元投建清洁能源催化材料产业化基地项目(建设周期2年),包括2100吨铜系催化剂、1800吨镍系催化剂、50吨氢燃料电池催化剂、1000吨挤条型催化剂、30吨贵金属催化剂等。在铜系、镍系和燃料电池催化剂供不应求的背景下,该项目有望助力公司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 投资建议:买入-A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7.29、8.79、10.17亿元。 风险提示:项目建设不及预期;产品价格大幅下滑。
|
|
|
桐昆股份
|
基础化工业
|
2021-04-19
|
20.04
|
--
|
--
|
24.28
|
20.50% |
|
27.37
|
36.58% |
|
详细
事件:桐昆股份发布2020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8.33亿元,同比-9.39%,实现归母净利润28.47亿元,同比-1.31%;其中Q4实现营业收入130.13亿元,同比-126.19%,环比+13.39%;单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0.44亿元,同比+140.74%,环比+32.16%。同时,公司公告2020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1.20元,拟派发总额为2.97亿元,占2020年归属上市股东净利润比例10.45%。 点评:公司业绩在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拖累,企业长丝迅速累库。据公告数据计算,企业产销率同比-43.7pct,环比-35.46%,营收及毛利下行幅度较大。二季度随着原油价格抬升以及下游复工复产推动需求上行,企业产销两旺,库存开始向下游工厂转移,但海外疫情尚处爆发期终端仍受一定程度抑制,叠加原油价格重心走高,毛利并未出现大幅回暖。三季度主要由于刚性补库(此前这部分补库或在春节后完成,疫情使其延后)以及部分海外订单回流叠加秋冬面料需求增加,需求端出现脉冲式回暖,整体交投一般,企业毛利环比改善。四季度成本端上行,叠加疫苗逐渐普及带动下游预期向好进而向上游传导,支撑长丝价格上行。据公司经营数据,四季度长丝量端产销率环比改善(+6.92pct);价端销售均价环比同时抬升,POY、FDY以及DTY单吨价格分别+220.34、+201.50和+477.18元。 化纤景气或可维系,公司业绩增量可期。根据隆众数据,POY、FDY、DTY在2021年一季度均价环比分别+1537、+1481和+1587元/吨;我们模拟一季度行业利润季度环比分别+415、+360和+465元/吨。我们认为随着疫苗普及率提升带动的终端需求恢复,纺服作为可选消费或可迎来景气周期。上游PTA以及PX仍处投产大年,未来短期或仍处于供给端消化阶段,判断该环节利润端表现有限(隆众数据,21Q1PTA-PX价差继续缩窄,环比-150元/吨),进而我们初步判断PTA环节在打掉加工费后,其价格短期内直接由成本端驱动。而涤纶长丝或在终端消费带动下拉动需求使其利润端扩宽,同时叠加成本端上移的背景,景气程度或可维系。 产能扩张以及浙石化二期稳步推进。据公告,公司恒超后道长丝逐步开启,洋口港PTA聚酯纺丝一体化项目以及恒翔表面活性剂、助剂项目处于推进阶段,公司长丝体量正不断扩充。恒翔油剂项目有望打破海外油剂垄断实现进口替代。浙石化二期项目于2020年11月投料试生产,以一期项目达产周期推测,二期达产时间或在21年中旬,届时有望增厚桐昆投资收益。 投资建议: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46.38、54.85和65.40亿元;维持买入-A 的投资评级。
|
|
|
新洋丰
|
纺织和服饰行业
|
2021-04-16
|
16.21
|
--
|
--
|
17.07
|
5.31% |
|
20.00
|
23.38%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公告,2021Q1实现营业收入33.11亿元,同比+17.80%,实现归母净利润3.41亿元,同比+77.32%。 产品量价齐升,实现单季度最高销售额及业绩。疫情影响减弱,春耕种植顺利完成,公司一季度主要产品销量实现增长。另外,由于大宗产品价格上行以及化肥需求较旺,磷酸一铵、传统复合肥、新型复合肥等产品价格同比有所上行,据百川资讯,磷酸一铵+17%,复合肥(氯基)+1%。公司Q1业绩实现较大幅度增长,除了产品量价齐升外,价差也有较明显增幅,如磷酸一铵+24%,主要原因为需求较好,原材料上涨向下传导顺畅,公司Q1实现综合毛利率20.17%(+3.24 pct)。 复合肥景气有望持续回暖。去年以来,受疫情、异常天气、及去库存等方面影响,农产品供给趋紧。国内玉米临储拍卖重启、生猪补栏加速等因素快速拉动玉米需求,供需缺口扩大助推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国家多次强调粮食安全,引导农民复耕撂荒地,我们认为,主粮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可能会迎来长时间的景气大周期。化肥作为种植过程中投入占比最大的农资品,需求量和价格,与作物种植收益息息相关。主粮价格持续回暖使得农民种植意愿提高,对化肥需求及利润水平均有明显拉动,公司作为国内磷复肥龙头将显著受益行业景气回暖。 成本管控是复合肥行业重要壁垒之一,公司不断完善一体化,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升。农资投入品注重高性价比,据百川资讯,复合肥生产成本中,三种单质肥占比约75%,故拥有单质肥生产能力、产业链一体化优势的复合肥企业,将更具竞争力。据公司披露,过去5年行业低谷期,公司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从2015年的4.6%提升至目前近8%,这得益于公司较同行(无单质肥配套的)超过200元/吨的复合肥成本优势。我们认为公司未来发展重心依旧聚焦产业链一体化,如可转债项目扩建30万吨合成氨等,公司复合肥的成本优势有望持续深化,市场份额将继续提升。 投资建议:增持-A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1.71、14.47、17.13亿元。 风险提示:复合肥行业竞争加剧;项目投建不及预期。
|
|
|
恒力石化
|
基础化工业
|
2021-04-15
|
28.37
|
--
|
--
|
32.56
|
11.70% |
|
31.69
|
11.70% |
|
详细
事件:恒力石化发布2020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23.73亿元,同比增长51.19%;实现归母净利润134.62亿元,同比增长34.28%。公司2020年Q4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90.39亿元,同比增长100.54%,环比上扬36.31pct;公司四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5.66亿元,同比增长11.16%,环比下行18.56pct。 公司同时公告2020年利润分配方案,公司拟以70.22亿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7.70元,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约为54.07亿元,占公司年度归母净利润比例约为40.17%。 点评:恒力石化2020年全年业绩实现情况较为亮眼,其中四季度表现略高于预期。2020年外部环境复杂,叠加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制造业带来较大影响。上半年公司受益于对产业链上游的拓展,在面对终端压力时显示了较强防御能力。下半年,伴随原油价格温和上行,国内疫情率先恢复,海外需求订单回流,境外石化产能受损等多方面利好,部分化工品高景气为公司录得较好业绩增量。同时公司在报告期内紧抓项目落地,150万吨乙烯项目以及2*250万吨PTA项目投产,继续补强公司产业纵深。 2020年公司经营以量补价,聚酯板块景气共同带动盈利上行。营收的大幅增加主要得益于公司2000万吨炼化项目同比增产5个月左右,以及报告期内150万吨乙烯、2*250万吨PTA项目投产。其中,2020年Q4公司成品油销量约285.58万吨,同比增量约为140.75万吨;化工品板块Q4销量约721.9万吨,同比增量约300.32万吨;PTA单季度销量约314.41万吨,同比增量约158.05万吨;聚酯板块单季度销量约102.39万吨,同比增量30.62万吨。价差方面,PTA板块由于受到产能扩张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制约,Q4行业价差环比收窄115元/吨左右(隆众数据);聚酯板块受益于终端需求复苏拉动,四季度POY行业环比价差走扩353.18元/吨左右(隆众数据)。 新材料依托大平台,产业链持续布局有望提升业绩中枢。公司依托炼化大平台持续延展产业纵深,开发新材料。2020年公司完成年产3.3万吨PBS/PBAT项目投产,今年1月实现满负荷运行;同时根据公司公告内容,规划90万吨新产能,一期项目预计于2022年中投产,未来公司可降解新材料总产能将达到93.3万吨。同时公司150万吨恒科三期、140万吨高性能工业丝、120万吨德力二期、100万吨高端聚酯薄膜项目也正处于规划阶段。未来随着业务板块持续完善以及整体产能规模的持续提升,公司业绩中枢有望迈向新阶段。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至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1.69、172.84和186.83亿元。 风险提示:系统性风险,疫情反复风险,在建项目不及预期风险,安环风险,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等。
|
|
|
梅花生物
|
食品饮料行业
|
2021-04-15
|
5.89
|
--
|
--
|
6.49
|
10.19% |
|
6.62
|
12.39%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一季报,报告期公司实现营收53.08亿元(环比+6.73%,同比+33.56%),实现归母净利润4.08亿元(环比+150.64%,同比+66.33%)。 各业务平稳发展,盈利能力不断提高:2021年一季度公司稳定运行,分产品看,根据公告,2021Q1公司谷氨酸钠、核苷酸等鲜味剂产品实现营收18.61亿元(同比+41.03%),主要受子公司吉林梅花25万吨味精产能在2020年达产达效以及味精产品价格上涨所致;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等饲料氨基酸产品实现营收19.25亿元(同比+39.04%),主要原因考虑为公司苏氨酸产品量价齐增以及赖氨酸、淀粉副产品等产品价格上涨。除此以外,公司肥料、蛋白粉、胚芽、玉米皮粉、饲料纤维等大原料副产品营收也发生增长,报告期实现营收8.65亿元(同比+23.09%),黄原胶、药用胶囊等其他产品实现营收5.26亿元(同比+28.93%),共同为公司报告期营收增长提供支撑。在归母净利润方面,受益于公司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效率,使得停产车间以及计入管理费用的折旧费减少,报告期公司管理费用同比-7.78%,叠加味精、苏氨酸、赖氨酸等产品量价齐升共同带动报告期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66.33%的较大增长,彰显公司不断提高的盈利能力。 行业龙头受益碳中和政策,未来规划步伐不停:当前全国持续推进实现碳中和目标,2021年3月作为赖氨酸、味精、苏氨酸等产品生产及出口大省的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若干保障措施》,从而对公司所处细分行业形成供给端利好,未来有望带动整个行业景气度提高,公司作为相关细分龙头有望受益。此外,公司龙头地位在未来有望进一步巩固,根据公告,公司通辽合成氨项目、白城三期赖氨酸项目计划在2021年达产达效,进一步对公司产能形成贡献。同时公司未来规划不停,根据公告还要储2-3个新品种、新技术,为公司后续发展或开拓新的赛道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带动公司盈利能力继续提升。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6.71亿元、20.57亿元、23.81亿元,维持增持-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需求不及预期;项目落地不及预期;宏观环境不及预期
|
|
|
瑞联新材
|
|
2021-04-15
|
79.93
|
--
|
--
|
85.43
|
5.50% |
|
97.60
|
22.11% |
|
详细
事件:瑞联新材发布2020年年报,业绩符合预期。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50亿元(同比+6%),实现归母净利润1.75亿元(同比+18.75%)。其中2020Q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2亿元(同比+50.62%,环比+26.98%),实现归母净利润0.52亿元(同比+95.16%,环比+26.12%)。 创新药CDMO放量确定,成长空间大。依靠合成、纯化工艺的共通性和20年的研发经验,公司从显示材料拓展至医药中间体行业,医药CDMO定制平台崭露头角。据我们前期报告《瑞联新材:创新药CDMO放量确定,成长空间大》,公司现阶段主要片段PA0045、PA6764对应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药物罗氏第二代抑制剂艾乐替尼,PA5437对应Kissei子宫肌瘤原研药linzagolix。据罗氏财报,艾乐替尼近四年全球销售额CAGR高达89.1%,2019年销售额达到9.46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2020年新增3.79亿美元,依旧维持高增长,而linzagolix利用口服片剂的优势以及与GnRH激动剂相似的疗效,上市后有望打破现有市场格局并逐步抢占市场份额。原料药增长带动中间体销量提升,据公司公告,2020年NSCLC对应片段销量32吨,同比+6.45吨,PA5437亦贡献3100万元增量,后期持续放量可期;除核心产品外,公司2020年医药管线合计61个,同比+25个,新增三个销售额过千万产品,有望为公司利润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OLED业务仍处于成长的快车道,未来业绩值得期许。OLED屏作为未来最具应用前景的“梦幻显示器”,近年来以京东方为首的国内面板商大举进军该领域,产能急遽扩张,据IHS数据,现有投产计划下,国内OLED显示行业空间有望4年翻4倍,但OLED有机发光材料作为显示屏核心组件供给上依然受制于外国厂商,国产化替代迫在眉睫。公司是国内极少数能规模化生产OLED材料的企业,据公告,2020年公司全球OLED升华前材料市场占有率约为16%,在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受益于LG Display广州8.5代线的投产,据公告,2020年公司OLED材料业务实现营收2.82亿元,同比+23%,其中技术壁垒和价格水平更高的发光层材料收入占比达到了73%,同比+14pct;目前公司已开发OLED前端材料化合物约1450种,技术储备充足,且已开发了多类第三代TADF中间体产品,考虑到国内OLED产业迅猛增长,未来OLED材料业务新增量值得期待。 投资建议: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2.36、3.09、4.11亿元,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需求不及预期,研发进度不及预期、原料药研发认证进度不及预期等
|
|
|
国恩股份
|
非金属类建材业
|
2021-04-14
|
26.09
|
--
|
--
|
27.25
|
3.22% |
|
28.38
|
8.78%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0年报,全年实现营收71.81亿元(同比+41.66%),归母净利润7.31亿元(同比+84.54%)。 各业务板块产销皆有增长,毛利率提升,盈利能力增强:2020年公司借助行业领先的新材料纵向一体化专业平台优势,产品结构持续丰满,客户群体持续优化,同时受疫情影响医疗物资需求激增,以熔喷产业为代表的新业务板块及新上项目进展顺利,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据公告,2020年公司改性材料、复合材料、光显材料营收占比分别为55.61%、14.41%、9.72%,是主要的业绩贡献板块。综合毛利率19.53%(同比+1.98pct),其中改性材料和复合材料的毛利率分别为23.75%(同比+6.43 pct)、17.78%(同比-2.54 pct)。各类产品产销量有所提升,改性材料、复合材料、光显材料、人造草坪、药用胶囊销量分别增长10.02%、7.90%、57.62%、11.53%、7.93%。期间费用率6.11%,同比下降1.23 pct,成本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据公告,公司在海信、格力、TCL、京东方等战略客户合作范围进一步加深,在比亚迪、陕汽重卡、中国重汽等客户供应链体系供货量持续增长,在华为、小米生态链等客户的份额占比显著提升;熔喷产业的一体化生产已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一极,新上熔喷布批量供货日照三奇、恒瑞医疗等战略客户,在国内外市场享有极高的品牌知名度。 2021年将重点拓展可降解塑料一体化生产,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公告2021年将重点拓展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和生产,目前已开发PLA、PBAT、PBS、PPC等多种生物可降解改性材料,应用技术包含增强、耐温、合金、生物相容等改性方向,可广泛应用于可降解包装袋、购物袋、一次性餐具餐盒、冷热饮吸管、膜产品等市场方向。据公告,产品性能可靠且具备成本优势,目前已具备量产能力。公司规划中的15条高扭低耗可降解材料生产线,已有5条改造完毕,预计到2021年6月,公司将实现年产50000吨产能。 多项新材料规划开发中,多点开花具备成长性:据公告,医用材料方面将重点开发吸氧机呼吸面罩及防护面罩TPE材料,5G方面重点开发5G天线罩材料等,复合材料方面将重点规划风电叶片、整流罩等产品,光显材料方面投资新上QD膜涂布生产线。同时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约5亿元,在现有年产200亿粒胶囊产能的基础上,完成新增年产320亿粒空心胶囊的产能,实现企业效益的全面倍增。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7.7亿、8.3亿、8.8亿元,对应PE 9.4、8.7、8.2倍,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需求不及预期、客户开拓进度不及预期等。
|
|
|
瑞丰新材
|
基础化工业
|
2021-04-13
|
80.03
|
--
|
--
|
99.30
|
23.11% |
|
124.12
|
55.09%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公司实现收入8.61亿元(同比+31.09%),实现归母净利润1.83亿元(同比+85.91%)。其中2020Q4实现营收2.49亿元(环比-1.59%,同比+28.93%),实现归母净利润0.54亿元(环比-7.04%,同比+61.04%)。 润滑油添加剂业务发力,龙头地位显著:公司业务以润滑油添加剂为主,根据公告,2020年润滑油添加剂业务实现营收7.89亿元,同比+35.94%,实现销量6.08万吨,同比+46.09%,润滑油添加剂业务营收占总营收比重达91.67%,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公司注重研发,根据公告,2020全年获得发明专利4项,并有40余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CH-4级别复合剂、SN级别复合剂通过了国内权威机构引进的API认证体系的第三方台架。此外,在添加剂研究院框架下新设了台架试验中心,已建有发动机台架室三个,分别安装了汽油机、柴油机和燃气发动机台架,连同配置的四台单缸发动机为公司在复合剂产品的研发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为未来公司领先优势的巩固奠定坚实基础。公司自2003年起即与中石化及其关联单位开展业务合作,目前公司已不仅成为中石化长城润滑油和中石油昆仑润滑油的合格供应商,还成为全球多家著名润滑油生产商的长期合作伙伴和战略供应商。 产能不断增加,扩张节奏不停:公司润滑油添加剂产能不断增加,根据公告,随着公司6万吨/年润滑油添加剂系列产品技术改造项目在2020H2达到试生产状态并贡献新增产能2万吨,截至2020年底公司润滑油添加剂单剂产能已超过10万吨,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据公告,公司将投资35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项目,投产后将形成1.52万吨润滑油添加剂系列产品的产能,截至2020年4月24日项目已获得新乡市生态环境局批复,根据公告预计将于2021年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此外,2020年11月公司公开发行3750万股A股,使用募集资金3.40亿元投资“年产6万吨润滑油添加剂单剂产品和1.28万吨复合剂产品项目”,该项目为公司“沧州润孚添加剂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润滑油添加剂系列产品项目”一期,根据沧州渤海新区管理委员会报道已于2019年8月开工,根据公告预计将于2022年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随着上述项目的陆续投产,公司产能将不断增加,为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3.48亿元、4.58亿元、6.39亿元,给予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项目建设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
|
|
万华化学
|
基础化工业
|
2021-04-13
|
108.70
|
--
|
--
|
113.18
|
4.12% |
|
123.66
|
13.76% |
|
详细
事件:万华化学发布2021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3.12亿元(同比+104.08%,环比+29.38%),实现归母净利润66.21亿元(同比+380.82%,环比+41.11%)。 2021Q1万华化学业绩超预期,高价差水平下,产品产销同环比大幅增加是归母净利润续创单季度历史新高主因。我们的市场跟踪数据显示,21Q1公司聚氨酯、石化产品含税价差依然维持高水平,同比大幅增加,环比基本持平(MDI同比+91%,TDI同比+60%,C3/C4平台同比+105%,C2平台同比+100%)。从产销看,据公司公告,一季度烟台工业园技改扩能新增50万吨/年MDI,大乙烯一期产能逐步放量,对应21Q1聚氨酯板块销量同比+54%,环比+5%,石化板块产量同比+92%,环比+62%(模拟扣除LPG贸易)。综上所述,21Q1公司实现毛利润100.61亿元(同比+69.78亿元,环比+15.09亿元),费用率(四费&税金)为7.7%(环比-3.7pct),持续维持低水平,使得21Q1净利润再创新高。(详细数据图表请见后文) 新材料产业布局换挡提速,稳健现金流支撑下大力资本开支积厚成器。据公告,2021年公司主要项目计划投资245.5亿元,其中聚氨酯、石化产业链合计109.1亿,新材料(尼龙12、PC、双酚A、TPU、可降解塑料等)、精细化学品(IPDI、合成香料、MIBK、IPDA、TMP、有机硅等)及电池材料项目合计101.1亿元,相比2020年,2021年公司的Capex重心在更高附加值的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板块。另一方面,21Q1公司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支付的现金达61.65亿元,持续维持高水平,快节奏的扩张以强大稳健的现金流为依托,据公告,以2020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68.5亿作为未来几年的基准进行保守测算,在保持40%分红率(上市以来均值)前提下,21Q1资产负债率为61.6%,假定65%负债率红线则对应272亿债务融资空间,结合现有现金等价物余额173亿元作缓冲(截止2020年报),未来大额资本开支资金保障充足。 以研发平台化的拓品类能力为根基进军新材料领域,长远看MDI成功范式有望得到复制。据公告,21Q1公司研发费用为5.8亿元(同比+1.6亿元),维持高水平。近十年来,万华逐步将研发平台化,提高成功率,通过石化产业链扩大优质项目基数,研发管线不断完善,结合人才管理带来的高素质工程师红利,让新项目产出由概率性变成确定性,不断提高研发投入产出比,终形成如今的聚氨酯-石化一体化格局,这是万华研发拓品类能力的根基,更是进军高端新材料,开拓新领域的底气所在。无论是大石化下游的POE、尼龙12、柠檬醛,抑或是与时俱进布局碳中和受益的电池材料、可降解塑料等项目,我们认为万华通过研发实现技术突破,并带来优势产能扩张的MDI成功范式在未来有望重现,随着新材料项目增量落地,平台的价值将会被逐渐认知。 投资建议: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193.2、209.6、252.5亿元,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需求不及预期,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建设、研发进度不及预期。
|
|
|
沃特股份
|
基础化工业
|
2021-04-08
|
15.41
|
--
|
--
|
26.58
|
1.06% |
|
16.65
|
8.05% |
|
详细
事件:(1)公司发布2021Q1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20~0.25亿元,同比+441.62%~+577.03%。(2)公司拟投资3亿元在重庆长寿建设年产2万吨LCP树脂材料项目。 QQ11业绩实现大幅增长,LLCP需求快速释放。 2020Q1,受疫情影响,我国汽车及家电市场需求低迷,传统改性塑料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叠加公司股权激励摊销、研发费用大幅增长等因素,公司去年同期归母净利润受到较大影响。2021Q1,一方面,由于LCP材料需求快速增加,公司于2020年新增的产能得到有效释放,带动公司利润增长;另一方面,公司产品结构优化,高端产品占比提升,毛利率有所改善。 公司拟投建22万吨LLCP,竞争力有望持续提升。 5G用LCP材料较为高端且应用场景广阔,公司紧抓进口替代机遇、与客户共同开发,产品受到下游通讯及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电气等行业客户的充分认可,公司LCP材料订单快速增长。为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公司拟在重庆长寿投资3亿元建设年产2万吨LCP树脂材料项目,建设期自2021年4月起,计划于2022年6月投产(拟定)。项目建成并计算公司现有LCP材料产能情况后,公司将具备年产2.5万吨LCP树脂能力,可供公司年产3.5万吨LCP复合材料并满足下游薄膜行业客户的树脂材料需求。公司竞争力有望持续提升。 重庆特种材料项目预计今年起陆续落地。 据2020年报,公司定增项目重庆长寿1万吨/年高性能聚酰胺和1万吨/年高性能聚砜(分2期建设)目前在顺利推进建设,并计划于2021年逐步投产相关产能,其中PPA已通过下游汽车电子继电器客户的测试和验证工作,进入批量供应阶段。公司将利用重庆的区位优势实现在华南、华东和西南地区的产业布局,同时,项目产品将与公司现有特种工程高分子材料形成协同,实现进口替代、提高公司竞争力。另外,公司3月20日公布新的对外投资,拟投资5.25亿元在湖州市建设年产10,000吨高性能新材料及半导体、5G通讯装备项目,本次投资有望助力公司向下游产业链延伸,满足现有及新增客户产品需求,增强含氟材料市场竞争力。 投资建议:买入-A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31、2.04、3.30亿元。 风险提示:新材料认证及推广不及预期;项目投建不及预期;传统产品需求及价格下滑。
|
|
|
瑞丰新材
|
基础化工业
|
2021-04-07
|
80.31
|
--
|
--
|
99.30
|
22.68% |
|
124.12
|
54.55% |
|
详细
第一篇公司报告中我们介绍瑞丰作为国内龙头,正快速进行进口替代。当前我们认为公司有望在全球逐步抢占四大份额,未来5年维度对标雅富顿。 开启赶超雅富顿之路,立志成为全球润滑油添加剂重要供应商:据公告,全球润滑油添加剂2020年需求量近500万吨,前四大生产企业占据85%的市场份额,其中雅富顿Afton排名第四,全球市占率约10%。2020年雅富顿润滑油添加剂营收131亿元(占母公司总营收的84%),已进入大体量慢增长的状态。瑞丰新材2019年国内市占率2.75%,全球市占率0.89%。2020年净利润预增80%-100%,正处于高速放量期。公司产品毛利净利率已超越雅富顿,同时具备较低资产负债率,未来有望赶超雅富顿成为全球知名的润滑油添加剂品牌。 技术和产能同步发展,成长潜力巨大:据公告,公司正在从单剂向复合剂、中低端向高端、燃油车用向工业用油等其他应用方向发展。单剂方面将深入研发高温抗氧剂、高端分散剂、清净型分散剂、极压耐磨剂,新进入粘度指数改进剂产品的开发。复合剂将在内燃机用复合剂的基础上增加齿轮油复合剂、工业油复合剂。目前公司单剂产能8.1万吨,复合剂1.5万吨,IPO募投项目计划新增单剂6万吨、复合剂1.28万吨,未来随着新乡持续扩产和沧州一二期项目不断落地,公司成长潜力巨大。 行业空间广阔,新能源替代影响可忽略:前期交流中不少投资者担心新能源车替代影响,据测算,全球润滑油添加剂市场价值折现值约2500亿人民币,不同残值和新能源替代速率的假设下对该价值影响都较小。我们认为未来十年是行业稳定增长和公司迅速抢占份额实现替代的黄金十年,高速成长期内新能源替代影响可忽略。2019年中石化资本入股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带来有力的技术与品牌力支持。目前公司产品品类齐全质量稳定,复合剂可满足中低级别领域需求,并逐步开始高端领域突破。同时,四大添加剂企业从供应链稳定和运输成本等方面考虑,越来越倾向在亚太市场直接寻求优质的添加剂单剂供应渠道。公司有望从单剂产业转移和复合剂中低端需求打开通道,不断提升自己品牌影响力。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放量迅速,上调2021-2022年盈利预测至3.5亿和4.5亿。对应PE分别为35和27倍,上调至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需求不及预期、市场拓展不及预期等。
|
|
|
云天化
|
基础化工业
|
2021-04-02
|
8.07
|
--
|
--
|
9.19
|
13.88% |
|
15.21
|
88.48%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归母净利润52,000-58,000万元,同比增加4510%-5042%。 2021Q1业绩大幅增长,主要产品价格处于上升通道:公司2020Q4净利润1.66亿元,资产减值损失1.1亿元,实际净利润水平约为2.76亿元。2021Q1净利润5.2~5.8亿元,环比2020Q4增长88.3%~110.0%。业绩大幅提升主要由于化肥产品市场价格有所回升,聚甲醛价格显著上涨。据百川,公司主要产品磷酸二铵、一铵、尿素、聚甲醛2021Q1均价环比2020Q4/2020Q4环比2020Q3分别为+15.7%/+7.3%、+10.3%/+7.3%、+15.0%/+5.8%、+11.8%/+16.0%,2021Q1环比2020Q4价差变动分别为+36.3%、+18.2%、+14.3%、+17.3%。公司主要装置满负荷稳定运行,同时公司合成氨原料自给率提升,以及2020年实施原料硫磺战略储备,公司主营产品毛利率提升;2020年以来公司带息负债下降,且综合资金成本持续优化,2021年一季度财务费用同比显著下降。 磷肥行业景气回暖,海内外需求强劲:据百川,自2020年中以来磷酸二铵价格持续上涨,从2075元/吨涨至3000元/吨(+45%);美国海湾FOB散装价格从300美元/吨涨至580美元/吨(+93%)。二铵的主要进口国市场库存低位,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越南等国的化肥进口量从2020年中开始呈现恢复式增长,同时去年Q3开始国内秋储市场启动,国内外需求较强劲。目前磷酸二铵厂家及社会库存均偏低,未来2年基本无新增产能,供应可能长期偏紧。公司拥有445万吨二铵产能,价格每上涨100元/吨,将增厚业绩约3亿元。 募投项目将扩充优势产品聚甲醛产能,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公告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净额18.7亿元(每股发行价格4.61元),将投资建设6万吨/年聚甲醛项目、10万吨/年设施农业用水溶性磷酸一铵技改工程、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等项目。据公告,公司聚甲醛产能9万吨/年,是国内最大的聚甲醛产品生产商。募投项目将扩充公司优势产品产能,并积极拓展水溶肥、氟硅酸钠等新产品,有望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0亿、20.5亿、21亿元,对应PE6.7、6.6、6.4倍,上调至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原料价格波动、产品景气下滑等。
|
|
|
安迪苏
|
基础化工业
|
2021-04-02
|
14.27
|
--
|
--
|
13.78
|
-4.83% |
|
13.58
|
-4.84%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0年报,实现营业收入119.10亿元(同比+7%),实现归母净利润13.52亿元(同比+36%)。第四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0.29亿元(同比+7%、环比+1%),实现归母净利润2.54亿元(同比+40%、环比-33%)。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1.76元人民币(含税)。 点评:2020年宏观环境充满挑战,公司经营及销售情况良好,收入实现增长,这主要归功于液体蛋氨酸销量实现强劲增长、维生素销量实现双位数增长且价格坚挺、特种产品增长势头强劲等。业绩实现较大增幅,主要因为原材料成本降低升及高效益产品销售占比增加带来的综合毛利率提升5pct、公司运营效益提升计划缩减经常性成本开支逾逾3000万欧元等。2021年,公司有望凭借液体蛋氨酸及特种产品的强劲势头、生产成本及运营效率的不断优化等方面,实现销售规模和业绩的可持续增长。 功能性产品:主要产品销售表现较强劲,Q1价格继续上行。 2020全年该板块实现营收85.23亿元(同比+5%),毛利率+5pct至35%,受益于主要产品量价齐升、原料价格低位等。 产销方面,据公告,2020年公司液体蛋氨酸销量实现较好增长,其中Q4同比+14%。在新冠疫情期间,公司在全球所有工厂仍然保持了生产的连续性和高度稳定性,南京工厂于Q4产量创纪录。维生素业务方面,市场供应偏紧,公司受益于生产的连续性继续保持了良好的销售态势,维生素A和维生素E实现强劲的双位数销量增长。 价格方面,据博亚和讯,2020年中国液体蛋氨酸均价16.1元/kg(同比+6%),维生素A均价393元/kg(同比+10%),维生素E均价65元/kg(同比+42%),价格上涨主要是供应偏紧所致。今年Q1,受到部分厂家有检修计划、极寒天气导致运输中断等影响,市场供应持续紧张态势,产品价格上涨:液体蛋氨酸均价16.6元/kg(同比+4%、环比+12%),维生素A均价364元/kg(同比-1%、环比+24%),维生素E均价75元/kg(同比+24%、环比+26%)。 成本方面,据公告,公司主要原材料丙烯95%、甲醇、硫磺采购价格同比分别-16%、-17%、-16%,原料价格的下降对公司毛利率提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特种产品: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特种产品业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28.24亿元(同比+16%),毛利率提升1pct至50%,公司作为动物营养与健康行业的领军企业,致力于不断向市场推出更有价值的产品及服务。 高价值产品加速推广,销售情况亮眼。据公告,受益于斯特敏的推广,公司反刍动物产品销售加速增长(同比+38%);水产业务在新冠疫情对鱼虾市场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仍然实现同比+31%的优秀成绩;此外,“营养促健康”产品线在内的其他各类特种产品也有不同程度的强劲表现。 外延加速孵化创新技术,巩固公司领先地位。据公告,公司对FRAmelco的收购已于2020年12月9日完成,该收购将进一步促进特种产品业务增长,巩固公司作为全球动物营养特种饲料添加剂“营养促健康”领域的领先优势。此外,公司与恺勒司合资成立的Calysseo与重庆市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20年6月底签署投资协议,将助力FeedKind蛋白项目进军亚洲水产市场,第一座年产能2万吨的工厂预计将于2022年投产(项目奠基仪式于2020年12月18日举行)。公司通过AVF基金,2020年实现了3项新的投资,包括ViroVet(开发新型创新疫苗)、NovobindLivestockTherapeuticsInc.(开发精准生物制剂)、AnimAb(开发针对猪体内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新抗体);另外,公司通过参与由SPVentures管理的AgVenturesII基金(全球认可的领先农业科技领域创新基金),将其创新能力扩展到了拉丁美洲。 国内外基地持续扩建液体蛋氨酸产能并优化成本,助力公司扩大竞争实力。 据公告,公司年产18万吨的南京液体蛋氨酸工厂二期项目于2019年10月底取得环评许可,目前大部分管道和土建工程已完成,主要进口设备已交付工地,项目预计将于2022下半年试生产。南京二期项目将与现有工厂形成巨大的协同效应,提高规模经济优势,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公司的领军地位。此外,2020年公司决定在欧洲工厂开展新的脱瓶颈项目,目的是将液体蛋氨酸的产能每年增加3万吨,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进一步优化成本竞争能力。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63亿元、19.20亿元、22.23亿元。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剧烈波动,行业竞争激烈化,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安全生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
|
|
新和成
|
医药生物
|
2021-04-01
|
31.79
|
--
|
--
|
40.11
|
3.32% |
|
33.87
|
6.54% |
|
详细
事件:2020全年,公司实现收入103.14亿元,同比+34.64%;实现归母净利润35.64亿元,同比+64.59%。单四季度,公司实现收入28.41亿元,同比+52.33%,环比+30.90%;实现归母净利润6.26亿元,同比+35.39%,环比-13.98%。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7元(含税),以资本公积每10股转增2股。 动物营养品量价齐升,QQ11有望环比增长。公司2020全年收入和业绩大幅增长,毛利率较去年同期+6.89pct至54.17%,主要原因为维生素A、维生素E、生物素、蛋氨酸等营养品量价齐升。 据博亚和讯,维生素A(50万IU/g)均价393元/kg,同比+10%;维生素E(50%)均价65元/kg,同比+42%;生物素(2%)均价183元/kg,同比+174%;蛋氨酸均价20元/kg,同比+9%。单季度毛利率有所下滑,一方面是源自行业去库、产品价格下行,另一方面是项目大幅转固、增加折旧:截至2020年底,固定资产139.14亿元,较年中的81.07亿元大幅增加。此外,香精香料销量增加也对公司销售规模扩大形成正贡献。新冠疫情对全球动物营养品造成影响,2021Q1短期供需错配使得产品价格上行,VA、VE、蛋氨酸等产品2021Q1均价较2020Q4环比分别+24%、26%、24%。我们认为,公司Q1业绩有望环比增加。 继续保持高强度的资本开支,项目落地有序推进。公司近几年在潍坊基地、黑龙江基地持续大规模投入,包括新建25万吨蛋氨酸项目、黑龙江生物发酵项目、2X2万吨营养品项目等,高资本开支为未来公司的业绩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据公告,(1)蛋氨酸二期项目年产10万吨生产线已正式投产、年度实现效益0.33亿元,标志着公司向实现年产蛋氨酸30万吨的发展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蛋氨酸生产成本有望逐渐降低,进而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2)公司生物发酵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黑龙江一期项目已顺利完成达产验收,实现满负荷生产。发酵类产品是公司未来营养品的发展亮点,上虞之前已经布局了辅酶Q10等产品,技术相对成熟;公司在黑龙江建发酵基地,进一步扩产辅酶Q10、己糖酸、山梨醇等,有利于产品品类的丰富、成本的降低,并为其他发酵类产品打下较好的基础。(3)公司之前的香精香料主要为芳樟醇、叶醇、柠檬醛系列等,与维生素产业链有很大协同,现在公司投建薄荷醇等新产品,有望构建新的香精香料产品树。 公司是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优秀典范,建议重视成长基因及战略布局。公司自成立到现在,始终坚定不移的走自主创新之路,每个发展阶段所布局的核心产品均是当时国内无法自给、生产难度超高、填补国内空白的品种。在长期的发展中,公司积累了化工行业最为宝贵的研发和工程化经验,带出了一支高效率、高产出、善于实战的化工研发队伍。公司的创新研发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ROE水平始终处于大化工行业金字塔尖。对于产品的布局,公司一方面强调一体化,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和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产品的多样化,让公司盈利能力也不依赖于单一品种,展现了化工平台型公司的独特优势。 投资建议:买入-A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40.08、47.29、51.99亿元。 风险提示:项目建设不及预期;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下游需求大幅下滑;环保及生产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