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只看历史评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 转到 页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长远锂科 2022-10-20 15.48 -- -- 16.72 8.01%
16.96 9.56%
详细
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及利润增长强劲:1-9月公司营收127亿元,同增180%;归母净利润11.1亿元,同增129%;扣非净利润10.7亿元,同增127%;业绩落于此前预告区间。 Q3单吨盈利回归,产品+客户结构持续优化,盈利水平有望高位运行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旺盛需求,公司三元正极材料销量实现高增长,22Q3销量约1.8万吨,环比增长20%。单吨净利有所下滑主要系库存收益收窄,公司积极签订长单保障原材料供应稳定抵御冲击。新产能满负荷生产形成规模经济,产品及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提升定价能力,从而22Q3单吨净利仍维持在1.9万元的较高水平。产品方面,公司持续深耕单晶高电压+高镍:1)单晶中镍性能优成本低,在国内电池厂旺盛需求下快速放量。高性能高工艺提升产品定价能力,毛利维持较高水平。 2)两款超高镍9系NCA和NCM产品完成客户验证,分别实现百吨级出货。客户方面,公司深化与主流电池厂合作,从而保障订单稳定及抗风险能力。持续优化的产品及客户结构有利于盈利水平高位运行。 公司产能扩张加速释放,多元化供给提升竞争优势,业绩逐步兑现公司4万吨/年车用锂电池正极材料扩产项目全面实现满负荷运营,二期项目部分产线完成建设并试运行,预计22/23年三元正极有效产能分别达到8/12万吨。此外,6万吨磷酸铁锂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建设,届时公司产能将更加充足,对下游市场形成多元化供给。新产品方面,1)锰铁锂目前处于研发阶段,进展顺利。2)在钠电正极的普鲁士蓝类及层状氧化物两个路线均与客户进行了联合开发,送测样品在容量、循环等关键性能指标上表现突出,量产后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力。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2/23/24归母净利润为15/19.6/24.2亿元,EPS分别为0.78/1.01/1.25,对应P/E为20x/15x/12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发展不及预期;产能扩张产品开发不及预期;材料价格波动等。
长远锂科 2022-10-19 15.48 -- -- 16.72 8.01%
16.96 9.56%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三季报,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26.96亿元,同比增长 179.87%,实现归母净利润11.14 亿元,同比增长128.66%;归母扣非净利润10.74 亿元,同比增长126.67%。 点评:公司盈利水平在预告区间上限。2022 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 15.78%,同比-2.53pct,净利率8.77%,同比-1.97pct。其中Q3 营业收入50.62亿元,同比增长200.04%,归母净利润3.56 亿元,同比增长105.17%,扣归母扣非净利润3.52 亿元,同比增长107.98%。Q3 毛利率13.53%,同比-4.01pct,环比-5.08pct,净利率7.03%,同比-3.25pct,环比-3.67pct。 产能持续扩张。4 万吨/年车用锂电池正极材料扩产项目全面实现满负荷运营,二期项目部分产线完成建设并试运行。公司预计年底二期4 万吨与磷酸铁锂6 万吨部分产线逐步投产,年底三元正极产能有望达12 万吨,磷酸铁锂产能有望达6 万吨。 产品结构持续升级。2022 年中报公司9 系产品超百吨,三季报公司两款超高镍9 系NCA 和NCM 产品完成客户验证,分别实现百吨级出货,将进一步增厚公司盈利能力。 客户结构向多元化发展。2022H1 公司在满产满销前提下,第一大客户占比较2021 年降低14.01pct,欣旺达、亿纬锂能、塔菲尔、孚能科技等客户的销售占比合计提升12.1pct,通过积极开拓需求,客户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实现营收174.19、286.56、326.00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67、17.39、21.12 亿元,同比增长124%、11%、22%。截止10 月14 日市值对应22、23 年PE估值分别是19、17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新能源车需求不及预期风险;锂电池技术迭代变化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超预期风险;环保及安全生产风险等。
长远锂科 2022-10-19 15.48 -- -- 16.72 8.01%
16.96 9.56%
详细
事件说明。2022年10月16日,公司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为126.96亿元,同比增速为179.87%;归母净利润11.14亿元,同比增速为128.66%;扣非后归母净利为10.74亿元,同比增速为126.67%,业绩整体符合上市公司此前发布的三季度业绩预告。 三季度业绩表现坚挺,成本管控能力持续向上。营收和净利:公司2022Q3实现营收50.62亿元,同增200.04%,环增19.38%;归母净利润为3.56亿元,同增105.17%,环比变动-21.5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3.52亿元,同增107.98%,环比变动-21.02%;费用率:公司期间费用率为4.51%,同比-0.96pct。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16%、0.37%、4.00%、-0.01%,同比变动-0.15pct、-0.79pct、-0.06pct和0.03pct。 量增利韧。1)量:我们预计公司Q3出货量约为1.9万吨(根据企业排产数据),环增35.71%;2)利:Q3单吨净利为1.87万元/吨,较Q2减少1.37万元/吨。公司背靠五矿平台,可在上游矿产资源得到强有力支撑。借力全资子公司金驰材料实现”前驱体-正极材料”一体化布局。公司还通过实施择时跟供应商签订长单等方式,保障原材料的供应。库存收益虽缩减,但整体盈利能力坚韧。 产能有序扩充稳步释放。1)三元正极及前驱体方面,截至2022年H1,公司已有年产8万吨三元正极材料产能与年产3万吨三元前驱体产能。湖南长沙基地4万吨/年车用锂电池正极材料扩产一期项目已全面实现满负荷。二期项目部分产线完成建设并试运行。并且,公司年产6万吨LFP项目处于建设中,预计2022年年底,三元正极产能达12万吨;2)LFP方面,6万吨磷酸铁锂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完成产线建设,2023年Q1进行产线验证,23Q2开始规模量产。 新材料谱系推进顺利。公司在超高镍三元、中镍高电压、钠离子电池等方面均取得突破。1)超高镍层面,两款超高镍 9 系 NCA 和 NCM 产品完成客户验证,分别实现百吨级出货,进一步增厚公司盈利能力;2)中镍高电压层面,已实现规模销售,单月出货量超2000吨;3)钠电正极层面,现有产线可兼容钠离子正极材料生产,技术路线覆盖层状氧化物和普鲁士蓝两大路径;4)磷酸锰铁锂层面,采用固相法,处于研发阶段,公司产线可兼容生产。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05.58、291.08、395.08亿元,同比增长200.5%、41.6%、35.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83、20.94、27.23亿元,同比增长140.3%、24.4%、30%。2022年10月17日,现价对应的PE为18、14、11倍。考虑到公司背靠五矿资源平台优势,产能稳步扩充,新产品谱系推进顺利,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超预期风险、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长远锂科 2022-10-17 15.40 -- -- 16.72 8.57%
16.96 10.13%
详细
【事项】长远锂科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预计为10.8-11.4亿元,同比增长121.78%到134.10%。 【评论】Q3归母利润同比维持高增,环比有所下降。公司2022Q3单季归母净利润3.2-3.8亿元,中值3.5亿元,同比增长103%左右,环比下降23%上下。我们估算,公司Q1、Q2单吨净利润分别为2.0和3.0万元,Q3单吨净利润预计介于Q1和Q2之间,整体维持高位,较Q2有所回落。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22Q3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市场均价环比上涨1.9%,三元正极材料均价环比下跌6.1%。锂盐价格小幅上行,正极价格略有回落,或是扰动公司三季度利润环比增速主因。 产品矩阵完备,中镍高压,超高镍,磷酸铁锂等全线布局。报告期内,公司两款高电压型中高镍材料进入产业化,批量用于快充型电动车领域。两款超高镍9系NCA和NCM产品完成客户验证,分别实现百吨级出货,后续有望增厚公司盈利能力。磷酸铁锂样品已送客户测试,预计年底投入试运行。固态电池高镍正极材料领域,公司已经联合下游客户展开研究开发工作,实验进展顺利。钠电正极方面,公司同时布局层状氧化物和普鲁士蓝,处于下游客户送样测试阶段。 三元正极和磷酸铁锂产能建设有序推进。公司现有8万吨三元正极材料产能,并实现了达产。二期车用4万吨三元正极产线完成建设,已经处于试运行状态,今年四季度和明年有望贡献增量。年产6万吨磷酸铁锂项目预计今年底完成产能建设,2022Q1进行扩产验证,2022Q2开始规模量产。 三元前驱体部分自供,上游资源背靠中国五矿。子公司拥有3万吨的三元前驱体产能,保证了公司前驱体实现部分自供。另外,公司实控人为中国五矿集团,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涵盖了锂矿、镍矿、钴矿、锰矿以及石墨矿等。依托中国五矿的平台优势,公司有望协同集团内部资源,为上游原材料的供应提供支撑。 【投资建议】下游动力电池需求强劲,公司产能加速释放,出货量提升。考虑公司高镍三元电池占比提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即将投产,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59.12/229.65/253.6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66/22.68/23.23亿元,EPS分别为0.86/1.18/1.20元,对应PE分别为18/13/13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公司产能建设不及预期。
长远锂科 2022-09-16 16.33 -- -- 16.00 -2.02%
16.96 3.86%
详细
深耕正极材料行业多年,多元化产品布局抢占行业龙头地位。1)长远锂科是三元正极材料市场龙头企业,积极推进正极材料多元化布局。 2)背靠五矿,依托子公司实现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一体化布局。 3)2021年,疫情过后业绩触底反弹,盈利能力大幅提升,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8.41亿元/7.01亿元,同比增长240.25%/538.17%。2022年1-6月,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快速增加,均高于上年全年水平,分别为76.33/7.58亿元,同比增长167.93%/141.66%。4)2021年及2022年1-6月,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波动较大,分别为-6.32/-7.40亿元,同比下滑1,516.72%/1,146.80%。5)重点布局三元正极材料,毛利贡献度及毛利增长幅度均远超公司其他产品。2021年三元正极材料毛利大幅提升至10.39亿元,毛利贡献度高达90.11%。 抓住正极材料市场机遇,巩固三元,开拓磷酸铁锂。1)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政策驱动转为需求驱动,促进动力电池需求不断上升。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达352.1/26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7.6%/115.6%;同期动力电池装车量154.5/110.1GWh,同比分别增长142.8%/109.8%。2)目前正极材料市场三元正极和磷酸铁锂并行发展。未来随着上游原材料产能释放以及价格下降,三元电池有望迎来降本机会。3)2021年市场集中度CR5为55%,随着中镍高电压及高镍化的普及,技术优势不断确立,头部厂商产能逐步释放,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4)三元正极材料产能持续扩张,磷酸铁锂项目即将量产。到2022年底,公司可具备12万吨三元正极材料以及6万吨磷酸铁锂产能。 成本优势突出,盈利能力得到有效保障。1)公司基于金驰材料的三元前驱体核心技术与产能,实现三元前驱体、三元正极材料一体化布局。2)与宁德时代及其子公司深度绑定,2021年采购金额占比为41.98%,三元前驱体采购占比高达99.78%。3)在设备大型化、自动化、精细化控制等工程装备技术方面不断研发改造升级,实现行业单吨最低人工和制造成本。4)依托中国五矿的平台优势,在工程建设服务、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中所需原材料上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有望获得更为快速、长远的发展。5)与宁德时代深度合作,积极开拓国内其他主流电池厂商。2021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83.99%,其中宁德时代占比45.52%。2022年上半年因公司积极开拓其他下游客户,宁德时代占比下降至28.99%。6)公司以国际市场开发和量产为推进目标,积极拓展与国际客户在技术和商务上的合作。目前已与丰田、松下、村田、LG化学、三星SDI等海外客户积极进行技术交流和认证导入工作,并寻求在商务上的合作机会,未来有望进一步抢占海外市场份额。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53/20.77/25.62亿元,EPS分别为0.75/1.08/1.33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2.05/15.43/12.51倍。考虑到公司作为国内正极材料的头部企业,拥有技术先发优势,且一体化布局优势显著,拥有行业最低人工和制造成本,因此首次覆盖给予其“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产能扩张不及预期;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不及预期;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集中度偏高;原材料价格波动;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
长远锂科 2022-09-05 16.48 -- -- 17.08 3.64%
17.08 3.64%
详细
公司发布 2022年中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76.33亿元,同比增长167.93%;实现归母净利润 7.58亿元,同比增长 141.66%;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7.23亿元,同比增长 137.04%,超 2021年全年;其中,2022Q2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2.4亿元、 4.54亿元、 4.45亿元。 下游需求强劲, 单吨净利润增长迅速。 公司 2022Q1三元正极+钴酸锂+球镍出货量共计 1.5万吨,对应的单吨净利为 2.03万元/吨,公司Q2出货量整体与 Q1持平,我们估算, Q2公司单吨净利润约 3.03万元/吨。下游需求旺盛,叠加公司产能加速释放, 规模效应发挥, 且公司前驱体自供比例 50%左右, 多重因素共同促使公司单吨产品净利润实现大幅增长。 产品矩阵完备,布局中镍高电压、超高镍及磷酸铁锂正极。 报告期内,公司两款高电压型中高镍材料进入产业化,批量用于快充型电动车领域; 9系及以上产品进展迅速,实现了批量生产和销售,已有百吨级产品出售。 磷酸铁锂方面, 6万吨磷酸铁锂项目进展顺利,样品已送客户测试,预计年底投入试运行, 2023年达产。公司产品矩阵丰富,出货结构改善, 长期竞争力凸显。 背靠五矿集团,一体化布局前驱体。 公司实控人为中国五矿集团,矿产资源丰富,矿山遍布全球;子公司拥有 3万吨的三元前驱体产能,公司的前驱体实现 50%左右的自供, 公司前驱体、正极材料一体化布局具备产业融合优势,毛利率相较于同行公司处于相对高位。 产能加速释放。 目前,公司已有 8万吨/年三元正极材料及 3万吨/年三元前驱体产能,同时公司车用锂电池正极材料扩产二期项目、年产6万吨磷酸铁锂项目预计今年年底逐步投产。公司新建三元正极材料产能为柔性生产线,兼容高镍、中镍及低镍产品生产。 下游动力电池需求强劲,公司产能加速释放,出货量提升,叠加规模效应和一体化布局优势,单吨净利提升。 考虑公司高镍三元电池占比提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即将投产,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 为 159.12/229.65/253.69亿 元 , 实 现 归 母 净 利 润 分 别 为16.66/22.68/23.23亿元, EPS 分别为 0.86/1.18/1.20元,对应 PE 分别为 20/14/14倍,给予“增持”评级。
长远锂科 2022-09-01 16.94 -- -- 17.08 0.83%
17.08 0.83%
详细
事件说明。2022年8月29日,公司发布半年报,22年H1公司实现营收76.33亿元,同增167.93,实现归母净利润7.58亿元,同增141.6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7.22亿元,同增136.72%,业绩符合预期。二季度业绩大幅增长。营收和净利:公司2022Q2营收42.40亿元,同增,环增,归母净利润为4.54亿元,同增,环增49.3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4.45亿元,环增60.44%。毛利率:2022Q2毛利率为,同比-1.18pcts,环增3.01pcts。净利率:2022Q2净利率为10.70%,同比-1.43pcts,环增1.75pcts。费用率:公司期间费用率为,同比-1.29pcts,费用管控能力良好,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14%、0.59%、4.31%、-,同比变动-0.33pct、-0.75pct、0.35pct和-0.57pct。积极推进产能落地,三元+铁锂双线并行。截止目前,公司已有年产8万吨三元正极材料产能与年产3万吨三元前驱体产能,4万吨车用锂电池正极材料扩产项目(二期)与年产6万吨磷酸铁锂项目正在建设,预计22年末公司三元正极产能将达12万吨。磷酸铁锂6万吨产能也将于年末投入试运行,且部分客户的产品验证已经进入中试阶段,有望于23年实现出货。自供前驱体助力降本,产品单吨净利增加。22年H1在原材料价格攀升的背景下,公司前驱体自供比例达到,有效降低成本,Q2净利率环比提升1.75pcts,我们预计Q1与Q2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均为1.5万吨左右,其中Q1单吨净利2万元/吨,Q2单吨净利为3万元/吨,环比提升50%。预计22年全年出货量有望达到7-9万吨,23年出货量有望达12万吨,同时公司背靠中国五矿的平台优势,有望在锂、镍、钴、锰等上游矿产资源方面得到支持,前驱体自供率可实现进一步的提升,助力公司降本增利。新技术研发取得进展顺利。 公司在超高镍三元、高电压三元、钠离子电池等正极材料的研发上均取得较大进展。其中,超高镍9系材料完成开发与产线验证后,现已实现批量生产和销售;中镍高电压产品也已实现规模化销售,单月出货量超2000吨;钠离子电池正极方面,公司在层状氧化物和普鲁士蓝类似物两条路线均有布局,且在已有产线上进行技改即可投入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生产。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收205.58、291.08、395.0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00.5%、41.6%、35.7%,归母净利润为16.83、20.94、27.23亿元,同增140.3%、24.4%、30.0%,现价对应PE20、16、12倍,考虑到公司成本管控能力行业领先,产能扩张节奏稳定,维持“推荐”评级。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超预期、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长远锂科 2022-09-01 16.94 -- -- 17.08 0.83%
17.08 0.83%
详细
公司2022年上半年营收及利润增长强劲:上半年公司营收76.3亿元,同增168%;归母净利润7.58亿元,同增142%;扣非净利润7.22亿元,同增137%;业绩落于此前预告区间且扣非净利润已超去年全年。 产品迭代优化提高盈利水平,新品开发进展顺利,夯实未来发展基础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强劲需求,2022Q2公司正极材料量利齐升。量:三元正极出货预计1.5-1.6万吨,环比微增。利:单吨净利预计3万元左右,环比增长50%以上,主要系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提升盈利能力、钴镍成本下降、新产能投放以及部分库存收益正向贡献。产品方面,公司持续深耕高镍+单晶高电压:1)实现多个系列超高镍三元的同步开发并实现批量销售,其中9系产品销量超百吨。2)单晶中镍性能优成本低,在国内电池厂旺盛需求下快速放量。公司6系及以上单晶产品出货占比预计提升至40%以上,高性能高工艺提升产品定价能力,毛利维持较高水平。公司深谙行业趋势,加快布局固态锂电池及钠电:1)固态电池用高镍正极研发进展顺利,送样样品性能表现优异。2)钠电池用正极在普鲁士蓝类似物及层状氧化物两个方向均与客户进行了联合开发,送测样品在容量、循环等关键性能指标上表现突出。展望Q3,公司成本优势依旧显著,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盈利水平有望维持高位。 公司产能扩张加速释放,多元化供给提升竞争优势,业绩逐步兑现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已有8万吨三元正极材料及3万吨三元前驱体产能,二期4万吨预计2022年底建成投产,预计公司22/23年有效产能分别达到9/13万吨。此外,6万吨磷酸铁锂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建设,届时公司产能将更加充足,对下游市场形成多元化供给。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2/23/24归母净利润为15/19.6/24.2亿元,EPS分别为0.78/1.01/1.25,对应P/E为22x/17x/14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发展不及预期;产能扩张产品开发不及预期;材料价格波动等。
长远锂科 2022-07-13 21.92 -- -- 23.32 6.39%
23.32 6.39%
详细
事件:7月8日,长远锂科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7.2-7.8亿元,同比增长129.6%-148.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7.0-7.6亿元,同比增长129.7%-149.4%。 下游需求旺盛叠加公司强规模效应下,产品单吨净利润增长迅猛。公司Q2实现归母净利润4.2-4.8亿元,环比增长36.8%-56.6%,同比增长110.1%-140.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2-4.8亿元,环比增长52.7%-74.7%。根据6月3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公司Q2整体出货量与Q1相近,在Q1三元正极+钴酸锂+球镍出货量为1.5万吨的情况下,对应的单吨归母净利润为2.0万元。因此若Q2出货量为1.5万吨,则对应的Q2单吨归母净利润为2.8-3.2万元。下游需求的旺盛叠加新产线投入规模效应愈发显著的前提下,公司产品价格上涨,单吨产品净利润实现了大幅增长。 公司背靠五矿集团,一体化布局前驱体产能。公司实控人为中国五矿集团,其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境外矿山遍及全球;子公司金驰材料目前拥有三元前驱体产能3万吨,其生产的前驱体将用于NCA及NCM产品,根据公司投资者关系记录,今年的三元前驱体产量预计将超3万吨。公司拥有一体化产业链融合优势,21年三元材料毛利率达16.7%,高于行业头部企业均值15.2%。 布局中镍高电压、超高镍及磷酸铁锂正极,产品矩阵日益完备。公司中镍高电压三元正极已批量用于动力电池,新一代65系高电压单晶降钴产品采用低成本粗颗粒锂源,在成本降低的同时大幅提升产能。公司9系及以上三元产品进展迅速,已有百吨级产品出售。此外,公司年产的6万吨磷酸铁锂项目,预计今年底投入试运行,2023年达产,且当前已对亿纬锂能的产品验证已进入中试阶段。中镍高电压、超高镍及磷酸铁锂的研发完善了公司的产品矩阵,有助于公司保持长久竞争力。 绑定国内龙头,积极拓展海内外客户。宁德时代是公司第一大客户,二者合作关系紧密。公司三元前驱体自供外的缺口,主要采购宁德时代子公司邦普及中冶新能源。除宁德时代以外,公司主要客户均为国内一线锂电池生产商,包括亿纬锂能、比亚迪、欣旺达以及塔菲尔,前五大客户占公司营收约8成。此外,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外新客户,其中三星SDI和LG化学已进行了认证导入工作。 盈利预测:考虑到高镍三元占比的提升以及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放量,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收入150.2/225.8/300.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3.8/19.7/26.3亿元,对应PE为29.5x/20.6x/15.4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行业发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
长远锂科 2022-07-12 21.77 -- -- 23.32 7.12%
23.32 7.12%
详细
事件:公司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大超市场预期:2022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预计为7.2-7.8亿元,扣非净利润预计为7-7.6亿元,同比均增长130%-149%;扣非净利润已超去年全年。 产品客户结构优化精准匹配,Q2单吨净利大幅增长;Q3业绩可期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强劲需求,2022Q2公司正极材料量利齐升。量:三元正极出货预计1.5-1.6万吨,环比微增。利:单吨净利预计3万元左右,环比大幅增长58%,主要系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提升盈利能力、钴镍成本下降、新产能投放以及部分库存收益正向贡献。产品方面,单晶中镍性能优成本低,在国内电池厂旺盛需求下快速放量。公司单晶技术积淀深厚,柔性产线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出货占比预计提升至40%以上。 高性能高工艺提升产品定价能力,毛利维持较高水平。客户方面,公司深度绑定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国内头部电池厂,有效保障出货稳定持续,不依赖单一客户给予自身更多选择,增强产品定价弹性。 展望Q3,公司成本优势依旧领先,产品客户结构持续优化精准匹配,下半年海外业务预计迎来批量订单,盈利水平有望继续维持高位。 公司产能扩张加速释放,多元化供给提升竞争优势,业绩逐步兑现目前高新基地一期4万吨三元正极已全面投产,二期4万吨预计2022年底建成投产,预计公司22/23年有效产能分别达到9/13万吨。此外,6万吨磷酸铁锂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建设,届时公司产能将更加充足,对下游市场形成多元化供给,产业链优势加强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业绩有望持续兑现。 投资建议我们上调公司22/23/24归母净利润至17.8/22.2/24.2亿元,EPS分别为0.92/1.15/1.25,对应P/E为23x/18x/17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发展不及预期;产能扩张产品开发不及预期;材料价格波动等。
长远锂科 2022-06-23 19.85 -- -- 24.00 20.91%
24.00 20.91%
详细
深耕正极材料行业二十余载,大股东五矿集团资源优势明显。公司起家于钴酸锂业务,2011年开始三元正极的研发。2021年三元正极占公司营收超90%。公司实控人为中国五矿集团,持有公司43.66%股权。五矿集团是中国金属矿产领域首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金属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为公司开展业务提供了重要助力。 三元正极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市场份额9%。公司长期处于国内第一梯队,2021年占国内三元市场份额9%,排名第四。截至2021年底,公司拥有三元正极产能4.09万吨,规划新建产能8万吨。高镍三元具有高能量密度及低成本的优点,2021年占国内三元材料的比重达37.7%,同增14.7pcts。公司近年来亦积极布局高镍三元材料,2018-2021年产品销量CAGR达3.7倍,占比从1.2%提升至30%。随着高镍产品占比提升,公司收入及盈利水平有望显著抬升。 一体化布局前驱体产能,盈利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子公司金驰材料是三元前驱体领域的第一梯队企业,具备NCM523、NCM622、NCM811及NCA等前驱体的量产能力。此外,五矿集团丰富的矿产资源,亦有利于完善公司一体化布局,从而增厚利润。2021年公司三元材料业务毛利率16.7%,远高于行业均值15.2%,公司毛利率处高位水平,体现了优异的盈利能力。 建设年产6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双线推进有望夯实领先地位。公司于2021年底公告布局6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预计于2023年达产,三元和铁锂正极客户高度重叠,当前亿纬锂能已进入磷酸铁锂正极产品中试阶段。此外公司已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及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方面进行相关研发。磷酸铁锂及其他正极技术的布局有望进一步巩固龙头地位。 绑定国内龙头,积极拓展海内外客户。宁德时代是公司第一大客户,2021年向其销售的三元正极材料占公司总营收的45.5%,除宁德时代以外,公司主要客户均为国内一线锂电池生产商,包括亿纬锂能、比亚迪、欣旺达以及塔菲尔,前五大客户占公司营收约8成。此外,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外新客户,其中三星SDI和LG化学已进行了认证导入工作。 盈利预测:考虑到高镍三元占比的提升以及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放量,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收入150.2/225.8/300.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3.8/19.7/26.3亿元,对应PE为28.0x/19.6x/14.6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行业发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
长远锂科 2022-04-28 13.61 -- -- 16.91 24.25%
24.00 76.34%
详细
事件概述。2022年4月26日,公司发布2022年一季度报告。公司2022Q1实现营收33.93亿元,同增179.31%,环增47.20%;归母净利润为3.04亿元,同增163.75%,环增42.23%;均位于此前业绩预告的中值附近,符合预期。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2.77亿元,环增33.00%;非经常损益为0.27亿元,其中包含政府政策补助0.31亿元;3月底公司存货为23.54亿元,相比21年年底增长49%,主要原因系上游原材料涨价明显,采购支出与存货增加。 成本控制能力优秀,单吨净利持续提升。公司2022Q1实现毛利率15.60%,环比增加1.61pcts,实现净利率8.96%,环比下降0.31pct。公司此前吨成本、吨制造和人工费用等均处于行业最低水平。根据我们测算,公司21年Q4单吨净利约2万/吨,22年Q1单吨净利约2万/吨,环比基本持平。 产能持续扩张,LFP、三元双线并进。2022年4月16日,公司发布可转债募集说明书,公司拟募资32.5亿元用于“车用锂电池正极材料扩产二期项目”和“6万吨磷酸铁锂项目”,预计达产后可新增三元产能4万吨,磷酸铁锂产能6万吨。公司21年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4.2万吨,同比增长159%,高新基地一期、麓谷、铜关三大基地21年年底产能8万吨。我们预计22年Q1出货量约1.5万吨,全年满产满销出货量可达8万吨,另外6万吨LFP产能稳步推进,2023年有望投产并贡献营收。 研发投入增加,提前抢占新技术制高点。公司22年Q1研发投入1.36亿元,同比增加144.91%,主要原因系公司部分研发项目进入开发关键阶段,增加了对相关产品的研发投入,影响研发支出同比增幅较大。公司持续推动新产品设计及工艺路线升级,加大对高镍材料的开发,积极储备xHEV领域材料技,并预判未来技术发展路线,布局固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材料领域。 背靠五矿,前驱体自供紧跟扩产步伐。五矿集团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公司提供镍钴锂原材料、三元前驱体等资源支持。子公司金驰材料单月产能突破3千吨,预计22年可实现产能3.5-4万吨,全部用于自身连续化生产,金驰掌握前驱体生产核心技术,产能持续推进,未来自供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2-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2.96、20.21、26.06亿元,同比增速为85%、56%和29%,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1、13、10倍,考虑公司处于优质赛道,且一体化优势显著,成本控制明显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产能扩张进度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行业竞争加剧;大客户集中的风险。
长远锂科 2022-04-27 14.07 -- -- 16.50 17.27%
24.00 70.58%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2年一季报:当期实现营业收入 33.93亿元,同比增长179.31%;归属母公司净利润 3.04亿元,同比增长 163.75%;扣非净利润 2.77亿元,同比增长 151.73%。 三元正极业务量利齐升,产品及客户结构逐步优化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高景气,公司三元正极量利齐升。从量来看,22Q1公司三元正极出货预计 1.5万吨,较 21Q4环比增长约 25%。从盈利来看,22Q1单吨净利预计 1.9万元,环比提升 18.7%,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公司高镍出货占比提升明显,中低镍以单晶类型为主,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客户认可度高。公司深度绑定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国内头部电池厂,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丰田、村田、三星 SDI 和 LG 化学等企业开展合作,有效保障公司订单质量。 一体化自供水平高,成本管控能力出色,公司拥有前驱体产能 3万吨,自供比例接近 70%,一体化程度业内最高,未来将继续加大建设以匹配三元正极产能扩张。依托五矿集团强大股东背景,上游原材料资源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公司材料及加工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凸显较强的成本管控能力。 公司产能迅速提升,行业地位进一步巩固2021年高新基地一期三元正极第一条线投产,公司有效产能达 5.5万吨。随着二期 4万吨三元正极项目今年年内落地,预计公司 22/23年有效产能将达到 9/13万吨。此外,6万吨磷酸铁锂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建设,届时公司产能将更加充足,对下游市场形成有效供给,业绩持续兑现。 投资建议我们维持之前对公司22/23/24归母净利润12.9/19.46/19.8亿元的预测,EPS 分别为 0.67/1.01/1.03,对应 P/E 为 21x/14x/14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发展不及预期;产能扩张产品开发不及预期;材料价格波动等。
长远锂科 2022-03-23 18.91 -- -- 19.40 1.89%
20.95 10.79%
详细
长远锂科脱胎于中国五矿集团,定位集团新能源材料的核心单位背靠实控人中国五矿资源优势,目前已形成以三元正极为主,钴酸锂正极和球镍为辅的业务格局,拥有麓谷、铜官、高新三大生产基地。 产品结构优化,高镍占比不断提升,绑定头部客户,拓展海外补贴影响减弱后,市场竞争造就车厂电池厂合理选择,不同材料特性对应不同应用领域从而决定了材料占比变化,高镍三元和磷酸铁锂并行发展。公司紧跟趋势,从钴酸锂快速切换到三元正极,2017-2020年三元正极营收占比从42%提至85%;更进一步积极布局高镍三元,产品结构逐步优化,预计2021年高镍出货占比提至40%左右。同时公司绑定国内头部客户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丰田、村田、三星SDI 和 LG 化学等企业开展合作,有效保障公司订单质量。 材料及加工成本低,凸显管控能力,一体化布局优势显著2018-2020年公司较三家竞争对手的平均水平相比,单吨三元正极材料成本分别低1.46/1.5/1.21万元,单吨三元正极加工成本分别低0.27/0.75/0.7万元,展现较强的材料和加工成本管控能力。子公司金驰材料曾处于三元前驱体行业第一梯队,重组后公司掌握核心环节,主动收缩外售,2020年全部转为自供,且2021年技改提升至3万吨前驱体产能,自供率60%,成本优势显著,对正极产品质量更稳定可控。 公司产能迅速提升,业绩持续兑现2021年公司高新基地一期三元正极第一条线投产,有效产能达5万吨。 随后续产能逐步落地,预计公司2022/2023年有效产能将达到8/12万吨,同时6万吨磷酸铁锂正极在建设中,形成有效供给,业绩持续兑现。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1/22/2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12.9/19.46亿元,EPS 分别为0.36/0.67/1.01,对应P/E 为52x/28x/19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发展不及预期;产能扩张产品开发不及预期;材料价格波动等。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 转到 页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