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邵琳琳

安信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SAC执业证书编号:S1450513080002...>>

20日
短线
60日
中线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30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旺能环境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2022-01-06 19.51 22.64 61.25% 21.56 10.51%
22.62 15.94%
详细
国内优质垃圾焚烧运营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垃圾焚烧发电以及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公司在浙江、湖北、四川、河南、安徽、广东等10个省份拥有在手产能2.52万吨,已建成投运18座电厂31期项目共2.15万吨,在建项目及筹建项目分别为1200吨和1750吨。近年来公司业绩实现稳步增长,2019/2020/2021Q3公司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5.69%、45%和106.41%;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4.32%、23.89%和27.92%。2021年业绩增长主要系公司青田、鹿邑以及汕头三期项目投产,未来试运营和在建项目的陆续投产有望进一步贡献业绩。 积极布局新能源锂电材料,转型再生资源利用:公司于1月4日发布公告,拟通过子公司浙江旺能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收购浙江立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权,交易总额9450万元。立鑫是一家以钴酸锂电池废料、三元锂离子电池废料进行再生资源利用的新材料公司,目前正在建设一条以钴酸锂电池废料、三元锂离子电池废料为原料生产钴、镍、锂盐类氧化物类新材料产品的生产线,建成后预计产能为3150吨硫酸钴、1350吨氯化钴、1305吨氢氧化钴、2561吨硫酸镍和1458吨碳酸锂等,预计于今年一季度可建成进入试运营。随着下游锂电池消费需求大幅增长,锂电材料业务板块有望于今年起为公司贡献较大业绩增量,打破垃圾焚烧行业增速放缓的成长束缚,同时稳健的垃圾发电板块将为新业务提供稳定现金流支撑。 集团具备完整产业链,协同效应有望显现:旺能环境母公司为美欣达集团有限公司,近几年集团通过不断转型扩张已形成以环保固废为主体的完备产业链,包括垃圾发电、餐厨处臵、农废处臵、危废处臵、环卫及热电联产等,其中垃圾发电和餐厨处臵两大业务板块均在上市公司平台内,据公司公告和集团官网披露,目前处理规模已分别达到2.15万吨和2555吨。农废处臵方面,集团子公司百奥迈斯为国内领先的病死猪处理企业,据集团官网披露,截止2020年底,累计处理病死猪857.2万头,已建成运营项目42个,年无害化处理能力16.4万吨。危废处臵板块公司主要以水泥窑协同处臵为切入点,已在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建成危废处理中心。同时,在产业链中前端,集团子公司智汇环境主要布局环卫一体化、固废分类与资源化、环保设备制造、生态修复、固废危废反向物流五大业务板块,与下游垃圾焚烧、餐厨等业务板块进行充分协同,未来随着集团产业布局持续扩张,协同效应有望进一步凸显。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收入增速分别为30.2%、24.3%、16.0%,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9.4%、26.6%、16.6%,成长性突出;给予买入-A的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24.0元。 风险提示: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碳酸锂价格下降,垃圾发电电价下调。
上海电力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2021-12-21 14.40 20.54 127.21% 16.68 15.83%
16.68 15.83%
详细
地方电力龙头,持续推进风光布局:公司为国电投旗下主要上市平台之一。截至2021年三季度,公司控股装机容量达17.09GW,其中清洁能源占比50.11%。公司作为火电企业介入新能源较早,截至三季度公司新能源装机占比达36.25%,风电装机3.1GW,占比18.10%,光伏发电3.07GW,占比17.98%,根据公司最新股权激励政策,“十四五”期间清洁能源占比将持续提升,新能源装机增长可期。 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在建工程规模领先:从在建工程情况看,公司短期装机增长确定性强,约有1GW新能源在建装机。根据公司中报,截至六月底公司在建工程期末余额达到178.9亿元,其中新能源在建工程期末余额82.2亿元,短期装机投产有望带来较高业绩弹性。风电方面,据中报披露,公司共有3个海上风电项目在建,分别为江苏如东H4400MW海上风电项目、如东H7400MW海上风电、上海奉贤200MW海上风电,其中,江苏如东H4、H7两项目已于近日全容量并网发电,明年海上风电全容量发电有望带来新能源发电量的大幅提升。光伏方面,公司在建光伏项目装机达24.2万千瓦,由于光伏项目建设周期较短,在建光伏项目有望于年底投产。总体来看预计2021年公司新能源板块新增装机有望达1.9GW,带来短期内较大的业绩弹性。 计煤价电价政策相继出台,预计2022年火电业绩无拖累:2021年由于三季度煤价大幅上涨,公司火电业绩承压,燃煤电厂普遍亏损,单三季度公司亏损3.16亿元。四季度煤价、电价政策相继出台,电价方面,国家发改委于10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推动煤电进入100%市场化,同时电力市场化价格浮动范围扩大至上下浮动范围不超过20%,高耗能行业不受限。煤价方面,全国煤炭交易会公布了《2022年煤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方案征求意见稿》,提高长协煤基准价至700元/吨,较此前的535元/吨有所上调,并设立动力煤价格调整区间550-850元/吨。总体来看公司火电板块2022年出现亏损可能性较小,不会对新能源板块造成拖累。 进行首次股权激励,彰显未来发展信心:公司于12月初发布首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拟向公司董事、高管、中层、核心骨干人员不超过159人授予股票期权总量为4,979万份,占总股本比重1.9%。从考核标准看,本次激励设有ROE、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三个指标,在2022-2024年要求ROE(扣非)分别不低于4.5%、5%和5.5%,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1%,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占比分别不低于54%、56%和58%。从过去业绩来看,2020年公司ROE(扣非)为4.15%、清洁能源装机占比为49.1%。若要达到行权条件,新能源装机投产及整体业绩均要保证稳定增长,凸显了公司对未来发展信心。 投资建议:2021年公司多个海上风电项目投产,新能源短期装机规模弹性较大且确定性强,叠加明年火电业绩无拖累,我们预计2022年公司将迎来较大业绩弹性。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收入增速分别为14.7%、28.2%、-0.7%,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2.2%、291.4%、36.3%,成长性突出;首次给予买入-A的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20.6元。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项目进度不及预期、用电需求不及预期
节能风电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2021-12-21 7.02 6.76 123.10% 7.38 5.13%
7.38 5.13%
详细
A股老牌风电运营商,双碳背景下“量价齐升”:公司为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旗下唯一风电运营平台,为国内最早从事风电运营的企业之一。截至2020年底,公司实现装机容量4.01GW,同比增长28.9%,其中权益装机容量3.77GW,并网装机容量3.16GW。截至今年三季度,公司累计装机容量已达到4.94GW,其中权益装机容量4.65GW,并网装机容量4.02GW,装机容量较去年年底实现大幅提升。双碳背景下公司装机容量增速有望进一步扩大,同时,由于下游企业(尤其高耗能行业)绿电需求旺盛,公司新投产平价项目有望通过绿电交易获得溢价,“量价齐升”趋势明显。 以“在建工程”为衡量指标,公司短期装机增长确定性强:从长期看,国家及多数新能源运营企业均出台“十四五”新能源装机发展规划,但从短期看,我们认为在建工程是可反应公司短期目标装机可实现性的有效指标。根据公司公告,公司截至2021年末及2021年中报在建工程分别为84.5亿元和100.3亿元,全部为风电在建工程,经我们初步统计,A股上市公司中,节能风电新能源在建工程仅次于三峡能源与华能国际。同时,据公司公告,2021年末及2021年中报在建装机容量分别为232万千瓦和193.5万千瓦,其中30万千瓦为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其余为陆上风电装机。据公告披露,公司海上风电项目已于11月底全部并网发电,陆上风电方面,参考陆上风电项目建设周期,预计目前在建项目有望于今明两年完成并网。同时公司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大幅增长,2020年同比增长219%。从在建工程及投资情况看公司短期装机容量及业绩有望迎来高速增长,且确定性较强。 作为老牌风电运营商有望优先获益风电“以大代小”:国家能源局已于日前发布《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鼓励并网运行超15年的风电场进行改造退役,运行未满20年且累计发电量未超过改造前全生命周期补贴电量的项目可继续享受补贴。早期风电项目资源较优,但由于原单机容量较小(以1.5MW以内机组为主)且维护时间长、利用小时数低,项目运行效率较低,老旧风机“以大代小”改造后将继续受益于优质风资源,有望迎来装机容量和利用小时的双重增长,运营效率有望实现大幅提升。经我们统计,公司2011年及之前投运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4.6万千瓦,占目前总装机容量的21.2%,若“十四五”期间2010年前投产机组全部替换,改造项目有望带来业绩大幅提升。 向非限电区域扩张趋势,弃风率有望持续下降,电改背景下市场电折价比例有望缩窄。由于公司存量项目主要所在地区为新疆、甘肃、河北、蒙西等风资源优渥但弃风限电较为严重的地区,2020年新疆、甘肃、蒙西弃风率分别为10.3%、6.4%和7%。由于公司2020在上述四省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0%,公司2020年弃风率达6.52%,虽然较前两年大幅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平均的3%。我们认为未来随着1)在南方非限电区域的装机陆续投产:截至2020年底公司在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浙江等非限电区域已有在建项目137 万千瓦,核准、储备项目72.95 万千瓦;2)特高压输电线及储能进一步铺开,公司弃风率有望实现进一步下降,从而提升其发电效率。同时,新疆、甘肃、河北、蒙西市场化电量比例高、折价幅度大,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市场化电比例44.2%,2022年煤电市场化电价有望显著上浮,有利于公司市场化电折价缩窄。 投资建议:2020年以来公司投资活动现金流及在建工程大幅增长,短期业绩增长确定性较强,明后两年公司装机容量有望实现大幅增长带动业绩提升。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收入增速分别为32.7%、42.6%、18.2%,净利润增速分别为57.9%、42.1%、20.8%,成长性突出;维持买入-A 的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7.90元。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项目进度不及预期、用电需求不及预期
三峡能源 电力设备行业 2021-12-20 7.39 8.35 75.42% 8.05 8.93%
8.05 8.93%
详细
国内新能源运营龙头,海风投产大年带动业绩高速增长:公司为三峡集团旗下主要的新能源运营上市平台,为A 股新能源运营龙头。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6.44GW(其中包括9.41GW风电及6.8GW 光伏)。公司也是海上风电建设最积极的参与者之一,在福建、广东、江苏等海风大省均有大规模在运及在建项目。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已投运1.49GW 海上风电装机,在建规模2.94GW,排名行业第一,约占全国海上风电在建规模的20%。从长期看,据三峡集团“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集团新能源装机目标70-80GW,而三峡能源作为三峡集团旗下主要的新能源运营平台,未来装机大规模增长确定性强,为未来业绩高增长奠定基础。 规划清晰叠加在手项目丰富,长短期逻辑兼备:从长期看,根据公司三季报公开业绩交流会信息,公司规划“十四五”期间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长5GW 以上,对标目前公司在运装机容量具备较高成长性。 从短期看,公司规划目标可实现性强。以在建工程及投资活动现金流作为衡量指标,公司2020年底及2021年上半年公司在建工程分别达到312.3亿元和34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4.2%和154.6%,全部为新能源在建工程,在建工程的大幅增长凸显了公司短期装机投产能力。同时根据中报披露,公司新能源在建项目装机容量达到5.22GW,其中包括4.5GW 风电和0.72GW 光伏。今年公司在建项目大部分为海上风电项目,由于今年是海上风电补贴取消前的最后一年,公司大部分海上风电项目处于抢装期间,年底前预计有较大规模海上风电项目投产,公司海上风电装机规模有望迎来较大阶跃。参考公司“十四五”装机规划,我们预计公司短期新能源投产进度有望超预期。从投资活动现金流情况看,2020年以来公司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大幅增长,到2021年三季度末达到净流出232.8亿元,从上述两方面分析公司短期业绩确定性强,2022年有望受益于今年投产项目全容量发电业绩实现高增长。 能耗双控叠加电改政策推进,有望受益于绿电需求增长:绿电交易为风电光伏提供了市场化交易平台,今年下半年受到能耗双控的影响,绿电交易需求旺盛,第一批绿电交易溢价约为0.03-0.05元/千瓦时。 同时,在煤价高涨背景下,十月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煤电上网电价浮动范围扩张至上下浮动20%,高耗能行业电价不受限。煤电市场化电价的大幅上涨有望进一步带动绿电交易需求提升,推动绿电交易溢价进一步增长,公司作为国内新能源运营龙头,随着平价项目陆续投产,未来有望通过绿电交易充分获益。 股权激励政策发布,进一步激发公司成长动力:公司于11月底发布首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拟向公司董事、管理层、技术骨干等授予的限制性股票不超过6,090万股,约占股本总额的0.213%,限售股解禁与未来三年业绩重要指标挂钩。公司考核指标以ROE、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和经济增加值为主,在2022-2024年要求ROE 分别不低于7.73%、7.8%和8.0%,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分别不低于15%、16.5%和18%。从未来设定的考核指标看,公司未来三年各项考核要求逐年递增,彰显公司对于未来装机增长及盈利能力提升的信心。 投资建议:2021年公司海上风电项目集中投产带来装机容量跃阶,同时新增项目明年全额发电有望带来业绩大幅提升。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收入增速分别为58.1%、32.9%、15.2%,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9.9%、54.8%、11.7%,成长性突出;首次给予买入-A 的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8.5元。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项目进度不及预期、用电需求不及预期
冰轮环境 电力设备行业 2021-12-03 14.96 16.59 48.39% 17.18 14.84%
17.18 14.84%
详细
冷热温控同步发展,优秀智慧绿色能源系统服务商: 公司以制冷压缩机起家,现以冷热同步发展,产业领域覆盖低温冷冻、中央空调、环保制热等,此外,公司在能源化工装备、精密铸造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参与。公司基于多年技术研发实力和经验积累,可以提供覆盖-271℃--200℃温度区间、 0Mpa--45Mpa 压力范围的产品及配套服务。 从2016-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速较为稳定,从 30.7亿元增长至 40.44亿元, CAGR 为 7.1%,归母净利润从 1.57亿元增长至 2.23亿元,CAGR 为 9.1%。 制冷压缩技术行业领先, 受益于冷链景气度提升未来需求将持续增长: 公司拥有冷链系统集成技术,能够生产全系列螺杆压缩机。 根据公司官网, 公司在国内率先进行了自然工质 CO2的应用开发, 开创了NH3/CO2螺杆复叠制冷系统及载冷系统, 与氟利昂等制冷剂相比,具有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等优势。根据中物联冷链委数据, 2016-2020年国内冷链物流市场稳步增长, 2020年国内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 3832亿,同比增长 13%。 十四五期间,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统筹物流枢纽设施、骨干线路、区域分拨中心和末端配送节点建设,完善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设施条件”,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 2025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或将达到8970亿元。 冷链物流市场增长,带动制冷压缩机需求持续增长。 积极布局 CCUS 及氢能产业,政策助力带来业绩新增长: 根据公司公告, 公司在手 CCUS 项目已经增长至 34个,涉及石油化工、燃煤电厂等行业。 碳中和背景下, CCUS 是未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公司深耕多年的碳捕集核心装备气体增压机组、二氧化碳液化机组景气度有望深刻受益。 同时公司积极开展氢能装备领域研发,根据公司公告,公司氢气输送压缩机、燃料电池空气压缩机、燃料电池氢气循环泵、高压加氢压缩机产品已通过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公司与东德、国富、重塑等氢能公司有战略合作,并已有设备订单落地。 我国氢能产业链正在逐步建立完善,政府积极布局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根据《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到2025年京津冀地区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 1000亿元以上, 北京将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大示范工程为依托, 2023年前培育 5-8家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 公司氢能压缩机产品体系布局完整, 业务拓展空间值得期待。 投资建议: 受益于冷链景气度提升、碳中和背景下 CCUS 受到重视以及氢能产业链不断完善,公司业绩将持续增长。我们预计公司 2021年-2023年的 EPS 分别为 0.45元、0.60元、0.73元,对应 PE 为 33.3x、25x 和 20.4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A 评级, 6个月目标价 17.12元。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冷链市场投资不及预期; CCUS 及氢能拓展进度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争光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1-11-17 48.36 59.51 119.03% 47.97 -0.81%
47.97 -0.81%
详细
深耕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行业,业绩增速亮眼:公司主要研发生产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作为高性能分离及吸附功能材料,可通过对被交换物质的离子交换和吸附,达到物质的分离、提纯、浓缩、富集等功能。根据招股说明书,2018年公司占国内离子交换树脂产量比例为8.71%,为国内离子交换树脂龙头。公司收入主要来自于工业水处理、食品及饮用水领域,2020年分别占比34.8%、39.27%。公司2017-2020业绩增速稳定,营收从2017年的3.7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4.94亿元,三年CAGR为10%;归母净利润从2017年的0.35亿元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1.27亿元,三年CAGR高达53.35%,显示公司较强的费用管控能力。 下游应用领域范围广,新兴行业开拓值得期待:公司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产品应用领域范围较广,除了工业水处理、食品及饮用水等传统领域之外,不断拓展至核工业、电子、生物医药、环保及湿法冶金等诸多门槛较高的新兴领域,下游可开拓空间较大。在电子领域,根据中商情报网的数据,近年中国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稳定增长,2020年达94亿美元,Choice数据显示集成电路产量近十年CAGR达17.15%。公司研发的超纯水制备用树脂具有运营出水水质上升快、电阻率稳定、处理水量大、运行性能稳定等特点,未来随着半导体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产能的扩张,公司在电子领域有望迎来高增速。在核工业领域,核级树脂要求极高的再生转型率、极低的杂质含量和良好的抗辐照分解能力,公司是国内极少数具备该树脂生产能力的企业。 2019年后核电项目审批逐渐回归常态,开工及在建项目均有明显增长,随着相关政策持续推进,未来核电审批速度有望加快,同时根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近五年核电发电量复合增速达16.7%,核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核电机组水处理、放射性元素分离提纯所用离子树脂需求的提升。在盐湖提锂领域,目前公司离子交换树脂配合膜分离段使用,同时公司正积极研发吸附段所用树脂,未来有望受益于盐湖提锂行业增长。 工业水处理高端领域进口替代进程加速,竞争格局向好:目前国内大多数树脂材料制造商集中在水处理低端领域。包括凝结水精处理和发电机组内冷水处理在内的工业水处理高端领域,由于其对树脂的机械强度和交换速度要求更高,目前主要以美国陶氏化学、日本三菱化学等海外供应商为主。根据招股书数据,2019年我国离子交换树脂进口量达1.7万吨,未来高端产品进口替代空间巨大。公司凝结水精处理及发电机内冷水处理用树脂均已实现产业化,其中以“火电超临界发电机组中压系统凝结水精处理用混床树脂”为代表,逐步开展进口替代并已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新兴领域以及工业水处理高端化方向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公司产品价格,有望带来毛利率的提升。 多项目规划预期有效提升产能,助力业绩增速提升与生产成本下降:公司产能接近饱和,近三年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收入增速受到产能限制。公司积极扩张产能,目前有2300吨的大孔吸附产能和15,000吨食品级树脂生产线正在建设过程中。这两个项目投产后预计带来产能的大幅扩张,一方面,能有效解决公司产能瓶颈对业绩增速和市场份额提升的制约,产能释放后营业收入增速有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受自身产能限制,公司部分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产品采用外购成品或半成品进行生产,目前有30.77%的产量来自于外协后精加工,导致较高的成本,未来随着产能的提升,可有效降低外购比例,有望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和毛利率的上升。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5.04亿元、5.55亿元、7.30亿元,增速分别为1.8%、10.2%、31.6%,净利润分别为1.33亿元、1.61亿元、2.11亿元,增速分别为4.6%、21.1%、30.8%;首次给予增持-A的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60.00元。 风险提示:安全生产风险、原材料供应短缺及价格波动风险、产能不足的风险等。
新风光 2021-11-15 68.00 75.12 199.88% 69.38 2.03%
69.38 2.03%
详细
以无功补偿和变频器为核心,多板块协同发展:公司深耕大功率电力电子节能控制行业,核心产品为高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VG)、高压变频器以及轨道交通能量回馈装置,其中以SVG业务为主,营收占比66.7%,目前主要应用于光伏电站、风力电站、冶金、电力及矿业等领域。同时,根据招股说明书,公司部分IPO募投资金投于储能双向功率变换器(PCS)产品,储能有望成为公司未来新增长点。从2017-2020年公司业绩增速较为稳定,营收从4.31亿元增长至8.44亿元,CAGR为25.1%,归母净利润从0.72亿元增长至1.07亿元,CAGR为14.1%。 碳中和下新能源需求持续扩张,SVG市场空间有望加速释放:公司核心产品动态无功补偿装置,主要用于新能源发电领域,由于新能源发电波动性较大,大量新能源装机投入将对电网造成较大冲击。SVG装置一方面有助于降低线路及变压器运行过程中的损耗,减少电能损失,另一方面稳定受电端及电网电压,提升输电稳定性。据智研咨询披露的数据,2019年国内高压SVG行业市场规模为41亿元,五年年复合增速为21%,行业整体保持稳定增长。“碳中和”背景下我国风电光伏装机量将实现大幅增长,据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通知》,要求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20年底仅5.3亿千瓦)。据国家电网要求,SVG为新能源电站并网的配套设备,装机容量配比在10%-25%之间,随着大量新能源装机投产,SVG装置需求有望大幅增长,行业市场空间有望加速释放。 公司为国内SVG龙头,市占率仍有提升空间:SVG在国内为新兴行业,公司进入行业时间较早,已在业内积累一定口碑及影响力,为国内SVG龙头之一。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2020年在高压SVG行业中市占率约为8.22%。公司深耕无功补偿行业多年,在客户资源、技术研发等方面已具备一定优势,客户资源方面,公司目前已积累较为深厚的客户资源,核心客户包括正泰集团、协鑫新能源、中电建、中能建等国内大型新能源项目建设企业,公司有望通过与国内新能源建设龙头企业形成紧密合作进一步提升其市场影响力。技术研发方面,据公司公告,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拥有19项核心技术以及200项实用新型专利,研发能力位于行业前列,同时,公司不断增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从2017年的1617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3223万元,到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率达到4.65%。除了新能源业务板块之外,公司也着力拓展钢铁、矿业等传统市场SVG对SVC的替代,销售渠道不断拓宽。 储能业务客户与主业重叠度高,下游拓展具备先发优势。政策推动下储能市场迅速扩张,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于8月10日发布的《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要求超过电网保障性并网以外的新能源装机规模按功率15%的比例自建储能或调峰资源,按20%以上比例挂钩的优先并网。未来储能市场有望随着新能源装机的大幅增长实现迅速扩张。公司积极拓展储能业务,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募集1.04亿元用于储能中的核心设备--PCS装置的研发与生产,项目建设完成后储能PCS产品的产能预计达到900台/年。PCS装置作为储能的核心部件,随着储能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PCS装置需求增长空间可期。由于储能PCS装置下游客户同样以新能源建设企业为主,与公司SVG业务的客户资源重叠度高,公司目前已积累大量优质新能源建设企业客户资源,未来拓展储能业务将具备一定先发优势。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11.50亿元、14.76亿元、19.34亿元,增速分别为36.2%、28.4%、31.1%,净利润分别为1.34亿元、1.78亿元、2.38亿元,增速分别为26.1%、32.2%、33.5%;首次给予增持-A的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76.80元。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新能源增长不及预期风险、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中国核电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2021-11-09 6.66 8.98 -- 7.38 10.81%
8.92 33.93%
详细
收购中核汇能,向核电+风光“双核”模式迈进:中核汇能是中核集团旗下主要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平台。2021年1月公司正式收购中核汇能,获得集团新能源资产注入。同时,公司核电主业发展稳健,在新能源资产注入后核电与新能源板块齐头并进。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拥有核电装机2250.9万千瓦,新能源装机603.7万千瓦,预计公司未来几年新能源装机将实现快速增长,两大业务板块同步发展。 公司积极布局新能源具备三大优势: 1)集团出具避免竞争承诺函,明确中国核电为集团唯一新能源上市平台,未来“双主业”发展方向明确; 2)公司已出具新能源装机规划,“十四五”期间新能源装机预计年均新增5GW,装机增量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同时,受到2016-2018年核电审批暂停的影响,公司2022-2023年核电投运将进入平台期。新能源机组的大规模投产将为公司业绩增长起到较好的弥补作用,保障公司在2022-2023年新投产核电机组较少的阶段业绩稳步向上。 3)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稳步增长,从2015年的169.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11.3亿元,年均复合增速27.5%,有望支撑“十四五”期间大规模的新能源装机投产。 量价齐升,核电盈利能力稳步增长: 量的增长:从政策方面看,经历2016年至2018年为期三年的核电零核准之后,2019年核电审批重启,到2021年连续三年对于核电的审批核准预示着未来我国核电审批有望实现常态化。未来有望以每年6-8台的进度核准。从发电效益角度看,在“双碳”大背景下核电作为基荷电源,适合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火电成为承担电网基础负荷的电源。相比火电,核电在环保性、经济性以及发电效率等方面均具备一定的相对优势。 价的提升:随着电改迎来重大突破,火电电价上浮背景下其他电源类型也具有市场电价上浮预期,且火电和核电同为基础负荷电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竞争关系,核电电价不排除会有随火电电价升高一起上浮的可能性,从而提升其利润空间。 项目有序推进,看好公司未来十年成长潜力。2021年为公司核电投产大年,福清5号、田湾6号、福清6号三台机组投产将为公司带来344万千瓦的新增装机。同时,漳州一期两台机组有望于2024、 2025年投产,辽宁徐大堡3、4号机组以及田湾7、8号机组以及海南小堆已经核准开建,有望于“十五五”期间投产,未来十年核电装机增长确定性较强。 投资建议:公司核电、新能源两大业务板块同步发展,未来成长性高。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619.6亿元、690.9亿元、733.9亿元,增速分别为18.5%、11.5%、6.2%,净利润分别为78.8亿元、101.0亿元、114.3亿元,增速分别为31.4%、28.2%、13.2%,成长性突出;维持买入-A 的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9.40元。 风险提示:政策推动不及预期风险,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风险,项目审批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安全生产风险。
凌霄泵业 机械行业 2021-11-01 21.28 28.14 31.07% 24.48 15.04%
28.40 33.46%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1年三季报, 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78亿元,同比增长 51.9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3.39亿元,同比增长 38.63%;基本每股收益 0.98元,同比增长 22.5%。其中 Q3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5.55亿元,同比增长 37.22%,扣非归母净利润 1.37亿元,同比增长 33.09%, 业绩维持高速增长。 塑料卫浴泵需求旺盛, 下游行业复苏为泵行业提供有力保障: 根据公司公告,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大幅增长系塑料卫浴泵及不锈钢泵销售收入增长所致。 公司是塑料卫浴泵系列产品国内最大配套供应商之一,公司以价格、 质量、规模、品牌优势加强和全球卫浴、 SPA行业各大著名制造商的合作。 下游行业的复苏为泵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后疫情阶段,随着经济的恢复,下游行业逐步回暖,拉动离心泵行业整体发展,对离心泵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且海外仍然受到疫情及各国防疫政策影响,人们多居家办公,对家居行业用品需求有所增加,家居用离心泵需求也有所增长。 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毛利率有所下滑,积极应对减少风险: 根据公司公告,前三季度由于大宗商品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公司虽然对产品进行提价,但未能完全抵消成本增加,毛利率有所下降。前三季度公司整体毛利率为 31.23%,同比下降 15.4%。 公司通过谨慎控制原材料库存,按需采购,减少风险。 同时公司塑料卫浴泵和不锈钢泵占比进一步提升, 有利于公司产品结构更加优化。根据公司公告,未来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完善产品线结构,并规划未来五年民用离心泵年产能将达到 800万台套,长期成长性可期。 政策推动民用离心泵行业繁荣发展,成长空间很大公司充分受益: 根据 Zion Market Research 和 P&S Market Research, 2014年全球水泵市场规模为 404亿美元, 2017年增长至 449亿美元,预计到 2024年全球水泵市场总规模达到 665.1亿美元。据公司招股书披露,按营业收入计算,公司在国内泵行业市占率不到 3%,未来成长空间很大。国家和相关部委先后发布《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等,提出了推进大中型灌区、大型灌排泵站改造与建设等内容,民用离心泵行业受上述扶持政策力度逐渐增强和宏观经济形势向好的双重影响,行业整体运行相对保持了平稳持续健康发展的状态,积极推动泵行业稳步发展,公司作为水泵龙头有望充分受益。 投资建议: 公司作为泵业龙头业绩稳步增长,现金流稳定高分红。 同时聚焦三大产品“塑料卫浴泵+不锈钢泵+通用泵”,依托成本优势及优化产品结构,公司近三年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自主生产电机,生产工艺可控,同时电机与泵的匹配情况可控。我们预计公司 2021年-2023年的 EPS 分别为 1.29元、1.56元、1.9元,对应 PE 为 16.2x、13.3x 和 10.9x,维持买入-A 评级, 6个月目标价 31.5元。 风险提示: 产品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公司产品毛利降低,海外销售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福能股份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2021-08-04 12.77 11.71 19.49% 14.07 10.18%
20.25 58.57%
详细
传统发电企业迅速转型新能源运营:福能股份为福建国资委控股的福能集团下属发电企业,过去装机构成以火电(热电联产)、气电为主,2016年起公司转型新能源,大力发展风电业务。据公司公告,截至2020年底,公司控股运营装机519.3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49.62%。随着公司石城、平海湾海风项目(合计40万千瓦)于2021年年中投产,长乐外海海风项目(49.8万千瓦)将于年底投产,公司将逐步完成新能源运营商的转型。 对标水电,资源至上,台海优质风资源奠定成长基础:海上风电与水电类似,资源优势至关重要,金沙江/长江上游、澜沧江等优质的水电资源孕育了长江电力、华能水电等大型水电企业。台湾海峡“狭管效应”所形成的全国最优质的海上风电资源也有望孕育出优秀的海上风电运营商。公司扎根福建,携手三峡能源,共享福建优质海风资源,有望成为国内海上风电龙头企业。 两大优势支撑福建海风有望率先平价,公司海风装机有望持续增长:1)福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风力资源丰富,平均风速高且稳定;2)福建无弃风限电现象,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福建风电利用小时高达2880小时,远超全国平均2097小时,而福建海上风电利用小时高达3500~4000小时,导致其度电成本相对较低,根据《“十四五”中国海上风电发展关键问题》统计,福建2019年海上风电度电成本仅为0.487~0.588元/千瓦时,低于江苏、广东等其他沿海省份。未来,随着海上风电成本持续下行,福建省海上风电有望率先实现平价。公司将充分受益于地域优势,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与发电量有望稳步增长。 传统发电业务经营稳健,碳交易有望增厚业绩:火电方面,除福能贵电为燃煤纯凝发电,其余火电项目均为热电联产机组,以热定电的业务模式可保障高利用小时数,同时煤热联动有利于平滑煤价波动影响。同时,由于热电联产机组煤耗低于传统火电,在碳交易逐步推进的背景下,不排除可通过出售碳配额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 投资建议:公司立足福建,具有得天独厚的风电资源优势,今年建成投产的三大海上风电项目有望助力公司业绩再上新台阶,同时,公司同三峡展开战略合作有望获益,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有望大幅提升。碳中和背景下我们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空间,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119.79、130.86、132.4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3%、9.2%、1.2%;净利润20.21、26.34、28.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5.2%、30.4%、7.8%,EPS分别为1.08、1.41、1.52元,PE分别为10.6、8.1、7.5倍,成长性突出;给予买入-A 的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16.0元。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项目进度不及预期,用电需求不及预期,海上风电平价时间不及预期
盛剑环境 机械行业 2021-07-20 49.42 63.49 141.13% 84.00 69.97%
84.00 69.97%
详细
深耕泛半导体工艺废气治理领域,业绩增长稳定。公司成立于2012年,深耕泛半导体工艺废气治理领域多年,主营业务为泛半导体工艺废气治理系统及关键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运维。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2018-2020年实现营收8.72/8.86/9.3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1/1.13/1.22亿元,2021年Q1实现营收1.7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0.12亿元。其中,2020年公司废气治理系统营业收入为6.52亿元,占总营收的69.6%,占比稳步上升;公司废气治理设备营业收入为2.24亿元,占总营收的23.9%。受益于泛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公司主营业务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综合性工艺废气治理解决方案,满足公司治理需求。公司的工艺废气治理系统解决方案综合应用了中央治理和源头控制技术,以定制化的中央治理系统为核心,由各污染物治理系统的高效协同集成实现。根据客户废气成分,由酸碱废气处理系统、有毒废气处理系统、VOCs处理系统、一般排气系统和烟气净化系统等有机结合而成。公司的废气治理设备主要包括单体治理设备和工艺排气管道。其工艺、技术和成本水平与国内大型大气治理供应商、国际泛半导体废气治理供应商相比不存在竞争劣势。由于泛半导体生产工艺对高度自动化和高精密度的要求,其工艺废气治理综合解决方案能有效提高客户产能利用率、产品良率,满足公司客户排放标准的需要。 泛半导体行业处景气周期,深度绑定国内龙头企业。近年来国内外半导体大厂均在国内新建产能,据SEMI报告预计2017至2020年全球半导体晶圆厂投产62座,其中42%座投产于中国,市场空间的持续扩容和下游产能的快速扩张,为环保行业增量市场带来机会。公司客户集中于光电显示、集成电路行业,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2018年全球前十大面板企业出货量市占率超过九成,全球前十大面板企业中,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光电、中电熊猫均为公司客户。公司产品具有较高市占率,深度绑定行业内龙头企业有助于形成竞争优势,行业优势明显。 立足泛半导体废气处理的同时,多元化拓展业务,有望迎来新增长点。近年来,凭借公司在国内泛半导体行业的竞争优势和优质客户资源,公司逐步进入泛半导体湿电子化学品供应与回收再生系统服务领域。目前公司在该领域布局初见成效,陆续参与、承接了京东方B11、京东方B17、合肥奕斯伟和深南电路等项目。同时,公司也将下游客户拓展至垃圾焚烧发电、VOCs治理等行业,实现产业价值链纵向延伸。在“碳中和”要求和政策驱动影响下,垃圾无害化处理将迎来快速增长空间。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2019年垃圾焚烧订单为0.12亿元,2020年1-6月订单增长至1.15亿元,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点。 投资建议:预计2021~2023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00亿元、3.01亿元和3.71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61元、2.43元、2.99元。给予增持-A评级,6个月目标价64.40元,对应2021年40XPE。 风险提示:泛半导体行业投资规模波动、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景津环保 能源行业 2021-07-15 23.78 19.36 -- 35.32 48.53%
43.00 80.82%
详细
压滤机行业领先企业,市占率达40%:公司专注于各式压滤机及配套设备、配件的生产和销售,具备压滤机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生产能力。根据公司招股书披露,2015~2017年压滤机市占率达到40.46%、39.97%、41.53%。压滤机广泛应用于环保、矿物及尾矿处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选煤和冶金等多领域。 机制砂超150亿元新需求释放,压滤机龙头率先受益:随着国内对天然砂的限制和机制砂的普及,机制砂制程设备需求持续扩大。目前机制砂已占到建筑用砂的80%,对于机制砂的经济性、环保需求也在提升。公司去年推出智能砂石零排放处理成套设备,具备提升砂石品质、废水循环利用、降低粉尘污染等效果。我们测算砂石处理成套设备总市场空间超150亿元,公司独创处理系统,有望长期占据较高市场份额。 锂电、食药需求逐步释放,培养长期增长动力:压滤机过滤效果好,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除了目前主要应用的环保、矿物处理等领域以外,在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制造、锂电池回收处理、淀粉深加工、药品制造等领域的应用也在增加,逐步替代成本较低,但过滤效果差的带式浓缩机。预计随着锂电池用量的高速增长、食药领域替代的不断推进,需求有望保持长期增长。 配套设备再造翻倍市场空间,耗材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公司从2015年开始开发与压滤机配套的各式低温滤饼干化机、搅拌机、输送机、自动加药机、浓缩机等系列产品,以压滤机核心设备统治级的市场地位推广整线产品,降低客户供应链管理难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及我们调研判断,配套设备市场空间略大于压滤机整机,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此外,公司从2014年开始涉足滤板、滤布等耗材。据调研,滤板平均3年更换,滤布平均2~3月更换,耗材市场空间占到压滤机空间的15~20%,也将贡献增长动力。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预计公司2021~2023年收入分别为39.89亿元、47.62亿元、54.8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22元、8.36亿元、9.56亿元,维持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30.2元,对应2021年20XPE。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砂石骨料压滤需求不及预期。
大元泵业 电力设备行业 2021-07-06 19.65 23.65 -- 22.87 16.39%
26.24 33.54%
详细
“三驾马车”战略稳步推进,屏蔽泵龙头发展欣欣向荣:公司主营业务“三驾马车”分别为民用水泵(小型潜水电泵、井用潜水电泵、陆上泵等)、家庭用屏蔽泵(热水循环屏蔽泵等)及工业用屏蔽泵。公司为国内屏蔽泵龙头,营业收入从2014年的5.83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14.13亿元,CAGR为15.9%;归母净利润从2014年的0.51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2.13亿元,CAGR为26.9%。同时,公司资产负债率仅为19.33%,有息负债为零;公司历年经营性现金流金额净额与净利润匹配度高;上市以来持续高分红,2018-2020年,现金分红0.53、0.82、1.68亿元,2020年分红比例高达78.53%。 短期来看,消费升级和高端制造为公司注入成长动力:从历史数据看,公司各板块业绩增速稳定。其中,收入占比最高的家庭用屏蔽泵为燃气壁挂炉等产品核心部件之一。2017年,公司热水循环屏蔽泵由于北方地区大力推广煤改气而出现短期波动,但目前该影响已经消除,燃气壁挂炉回归到自然消费属性。消费升级背景下,热泵、零冷水热水器等新产品推广,使得热水循环屏蔽泵应用领域拓宽,其销量在2020年创历史新高。此外,受益于高端石化、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航天工业与军工、电子与半导体工业等高端制造业蓬勃发展,公司工业屏蔽泵销量从2017年的1658台迅速提升到2020年的4779台,成为公司新的成长点。 长期来看,“碳中和”下氢燃料电池液冷泵锦上添花:全资子公司合肥新沪应用于氢能车市场的第一代高压液冷泵产品已具备批量生产条件,据高工氢电披露,合肥新沪液冷泵已批量供货给捷氢科技、江苏清能、上燃动力、亿华通等国内燃料电池头部企业,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氢燃料电池车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测,到2035和2050年燃料电池车产量有望分别达到130万台/年和500万台/年,燃料电池液冷泵作为燃料电池系统中的重要零部件,在“碳中和”背景下需求有望放量。 投资建议:公司为国内屏蔽泵龙头,在消费升级和高端制造蓬勃发展趋势下,公司短期成长动力足,而高技术壁垒燃料电池液冷屏蔽泵则更为公司长期成长奠定基础。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收增速分别为20.1%、20.6%、21.2%;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3.5%、20.4%、24.5%;EPS分别为1.57、1.89、2.36元,对应PE分别为12.0、10.0、8.0倍,给予买入-A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25元。
大元泵业 电力设备行业 2021-06-30 19.05 23.65 -- 22.87 20.05%
26.24 37.74%
详细
事件:据公司 6月 26日公告,公司拟以不超过 1.5亿元参与竞拍浙江省台州温岭市一工业用地土地使用权,用于年产 700万台民用水泵扩能项目,以实现未来市占率的进一步提升。 “三驾马车”战略推进,民用水泵板块持续扩能:公司主营业务“三驾马车”分别为民用水泵(小型潜水电泵、井用潜水电泵、陆上泵等)、家庭用屏蔽泵(热水循环屏蔽泵、空调制冷屏蔽泵等)及工业用屏蔽泵。公司为国内屏蔽泵龙头,其热水循环屏蔽泵为燃气壁挂炉核心部件,成功打入威能等国际一线壁挂炉品牌的供应商体系。民用水泵方面,公司将扩大产能,建立规模化优势,未来公司全系列民用水泵产品年产能有望达 700万台(2020年产量为近 200万台)。 “碳中和”下工业屏蔽泵迎来新的机遇。屏蔽泵因其自身具有耐酸碱腐蚀、安全无泄漏、低噪音、免维护等技术特征,广泛应用于高端石化、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航天工业与军工、电子与半导体工业等工业级市场,市场空间广阔。全资子公司“合肥新沪”工业屏蔽泵销量从 2017年的 1658台迅速提升到 2020年的 4779台。“合肥新沪”工业屏蔽泵中应用于氢能车市场的第一代高压液冷泵产品已具备批量生产条件,截至目前该产品已批量供货国内部分燃料电池头部企业。 氢燃料电池车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未来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将得到大范围应用,规划到 203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 100万辆左右,燃料电池液冷泵作为燃料电池系统中的重要零部件,在“碳中和”背景下需求量有望持续增长。 “煤改气”导致短期业绩波动,目前影响已消除。2017年,国家在北方地区大力推广煤改气,燃气壁挂炉销量快速增长,据公司公告,公司热水循环屏蔽泵销量从 2016年的 170万台增长到 2017年的 371万台;而随着煤改气热度退却,公司热水循环屏蔽泵销量在 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下滑至 322万台和 290万台。随着公司在零冷水热水器和热泵领域新产品推广,公司热水循环屏蔽泵销量在 2020年达到 390万台,创历史新高,煤改气影响已消除。 公司业绩稳步提升,财务指标优秀。公司营业收入从 2014年的 5.83亿元提升到 2020年的 14.13亿元,CAGR 为 15.9%;归母净利润从 2014年的 0.51亿元提升到 2020年的 2.13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 26.9%。同时,根据公司公告,资产负债率仅为 19.33%,有息负债为零;公司历年经营性现金流金额净额与净利润匹配度高;上市以来持续高分红,2018-2020年,现金分红 0.53、0.82、1.68亿元,2020年分红比例高达投资建议:公司为国内屏蔽泵龙头,未来民用水泵产能持续扩张,叠加“碳中和”下工业屏蔽泵增长空间,未来产量有望持续扩张,助力业绩稳步提升。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营收增速分别为 20.1%、20.6%、21.2%;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23.5%、20.4%、24.5%;EPS 分别为1.57、1.89、2.36元,对应 PE 分别为 12.0、10.0、8.0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 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 25元。 风险提示:产品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公司产品毛利降低,新能源车用屏蔽泵销量不及预期
苏文电能 综合类 2021-06-16 50.30 49.40 183.91% 71.85 42.84%
82.47 63.96%
详细
专注分散的用户端配网市场,EPCO一体化、服务、品牌三大优势凸显:公司为涵盖电力咨询设计、工程建设、设备供应和智能用电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EPCO)供用电服务商。公司专注分散的用户端配网市场,该市场客户数量多、单个订单规模小、市场极为分散,与大型电力工程拼企业规模、拼资质不同,用户端配网市场客户服务更为关键。公司EPCO一体化、服务、品牌三大优势凸显:1)实现了咨询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工业和智能用电服务的一体化,更好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2)民营市场化机制激发员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3)率先上市,奠定“苏文”品牌的先发优势。 配网工程市场规模大,碳中和刺激市场进一步扩容:我国电网工程建设市场规模大,农网升级改造及配网建设是电网投资重点。据中电联数据,2019年全国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4856亿元,其中110千伏及以下电网投资占电网投资的比重为63.3%,达3074亿元,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未来将有大量的分布式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接入配电网,将对配电网的智能化、柔性化提出新的挑战,配电工程市场规模有望因此进一步扩容。 立足常州、深耕江苏、剑指全国,异地扩张大步向前:公司服务业主方多为房地产和大型工业企业,不乏全国性布局的知名企业。公司借由与这些大客户过往合作,逐步由常州向江苏其他地市以及外省拓展,公司2020年省内收入占89.14%,省外收入占10.86%,截止2020年底,公司E端、C端、P端业务已分别覆盖13个、11个、8个省辖市,省外收入占比不断提升。 智能电力运维注入长期成长动力:公司以用户端配电工程为入口,以自主打造的苏文电能智能电力运维软硬件系统为支撑,快速拓展智能电力运维业务,根据招股说明书,截止2020年8月31日,公司富兰克林电力云平台已接入工业企业等各类用户1216家。由于智能电力运维的SaaS属性,随着用户数量的提升,该业务的盈利能力将不断强化,成为公司长期增长点。 投资建议:公司为电力咨询设计、建设、设备供应和智能用电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服务供应商,聚焦用户端配网市场,其服务一体化、市场经营、服务质量和品牌优势明显,积累了大量国家电网和企事业单位用户,主营业务成长迅速,业绩高增,2016-2020年归母净利润CAGR为62.49%。公司立足常州,布局全国市场,优质客户资源充足,订单承揽优势显著,有望受益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的电力建设投资规模提升以及智能用电需求释放。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的成长空间,预计2021年-2023年公司的营业收入18.96、25.19、32.3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8.5%、32.8%、28.2%;净利润3.33、4.39、5.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0%、32.0%、29.2%,EPS分别为2.37、3.13、4.04元,PE分别为21.3、16.1、12.5倍,成长性突出;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的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61.0元。 风险提示: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公司业务区域相对集中风险,安全质量控制风险,市场竞争加剧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30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