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邱世梁

新时代证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S0280519120001 曾任职:广发证券、中国银河证券、国金证...>>

20日
短线
15.15%
(第533名)
60日
中线
6.06%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2/44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苏州固锝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10-31 12.63 -- -- 16.20 28.27%
16.49 30.56%
详细
深耕半导体、光伏市场,光伏银浆国产化领军者,HJT低温银浆市占率超50%公司成立于1990年,在二极管制造领域深耕多年,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1年设立子公司晶银新材,经过数年发展成为全球知名导电银浆供应商,也是光伏银浆国产化先行者。2016-2021年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CAGR分别达16%、14%,预计2022年起公司业绩在HJT银浆业务拉动下持续高增长。 光伏银浆:HJT产业化提速拉动低温银浆需求,预计未来三年营收CAGR36%(1)光伏银浆市场空间五年CAGR达22%:政策驱动叠加行业持续降本,预计光伏行业十年迎十倍增长,HJT在转换效率、工艺步骤和温度、双面率、抗衰减性等方面优势明显,将成为第三代电池片技术主流。光伏银浆作为核心辅材,我们测算2025年市场空间有望达350亿元,2020-2025年CAGR达22%,其中HJT低温银浆市场空间占比有望从2022年的9%提升至2025年的46%。 (2)公司是HJT低温银浆绝对龙头,2022年市占率约51%:2021年公司光伏银浆共出货229.3吨,位居全国前三,其中HJT低温银浆5.14吨,国内排名第一。预计公司2022年HJT低温银浆出货量约40吨,市占率达51%。公司创新开发新一代高效低量快速印刷低温银浆产品、银包铜HJT低温浆料、银包铜主栅浆料等产品,下游客户认可度高。 半导体:汽车/光伏/工控半导体景气度高,预计未来三年营收稳健增长(1)半导体市场空间稳步向上:半导体产业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工业控制等产业蓬勃发展迎来机遇。WSTS预计至2025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到3070亿美元,2021-2025年CAGR为12.4%。 (2)公司具备世界一流的二极管制造实力:公司专注于半导体整流器件芯片、功率二极管、整流桥和IC封装测试领域,遵循“半导体一站式超市”的经营模式,在二极管制造方面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整流二极管销售额连续十多年居中国前列。2022年2月,公司设立全资子公司苏州德信,主要聚焦于高端功率半导体芯片,旨在抢抓新能源市场机遇,完善公司汽车半导体产品布局。 发布股权激励草案彰显发展信心,2022-2024年目标营收累计不低于100亿元根据公司2022年9月发布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公司2022-2024年三年累计目标营收不低于100亿元,据此目标保守测算,公司2021-2024年营收复合增速超过15%,彰显未来发展信心。 盈利预测与估值半导体、光伏银浆龙头,HJT产业化提速拉动业绩增长。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3/2.9/3.9亿元,同比增长7%/27%/34%。以2022年10月28日收盘价计算,对应PE44/34/26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业化进度不及预期;半导体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聚光科技 机械行业 2022-10-31 36.76 -- -- 40.30 9.63%
40.30 9.63%
详细
事件:10月27日晚间,公司发布2022年三季报。 2022年单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4%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1.75亿元,同比增长4%,归母净利润亏损1.09亿元,同比下滑约78.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亏损约1.6亿元,同比下滑约6.6%。 单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约8.2亿元,同比增长约15%;归母净利润亏损约0.23亿元,同比增长约5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亏损约0.38亿元,环比二季度亏损进一步收窄。 研发投入再提升,创历史同期新高,单Q3销售毛利率环比提升约4.55pct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43.6%/-6.5%,同比下滑0.5/3.55pct,单三季度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45%/-3.8%,毛利率同比下滑0.5pct,净利率同比回升约2.4pct;环比二季度,毛利率、净利率分别环比回升约4.55、0.04pct,盈利能力改善。 2022前三季度期间费用率约58%,同比提升约1.9pct,主要系研发与财务费用提升所致,其中销售、管理(不含研发)、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1.6%、9.1%、22%、5%,分别同比下滑1.9pct、提升0.07、2.25、1.6pct。2022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约4.8亿元,同比增长约1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财务费用增加主要系收入准则调整所致。 子公司谱育科技前三季度新签合同约10亿元,同比增长45%,将成为重要增长点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新签合同总金额约29亿元,同比增长约16%,其中谱育科技新签合同约10亿元,同比增长约45%。前三季度谱育实现营收约5.5亿元,净利润亏损约1亿元,预计可能系研发费用加大所致。科学仪器产业具有季节性较强特点,预计Q4谱育盈利能力有望提升,未来谱育将成为公司业务重要增长点。 国产科学分析仪器龙头,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有望积极受益贴息贷款政策2022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审计署、银保监会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财政贴息工作的通知》,政策面向高校、职业院校、医院等领域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本次贴息贷款总额大,设备购置集中,尤其在教育领域,高校科研仪器采购量巨大,有望积极拉动科学仪器产业需求增长。公司作为国产科学分析仪器龙头,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旗下子公司产品品类齐全,有望积极受益于贴息贷款政策。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收46/57/69亿元,同比增长22%/24%/2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2.7/3.6亿元,2023-2024年分别同比增长35%/31%,对应P/E82/61/46X。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生命科学板块布局不及预期;2)贴息贷款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华测检测 综合类 2022-10-28 20.19 -- -- 22.08 9.36%
23.96 18.67%
详细
三季报业绩符合预告中枢,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9.8%公司发布2022 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6.2 亿元, 同比增长20% ;归母净利润6.6 亿元,同比增长19.8%;扣非归母净利润6 亿元,同比增长24.6%。 Q3 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4 亿元,同比增长20%, 环比增长14.2% ;归母净利润3.02 亿元,同比增长19.8%,环比增长25.4%;扣非归母净利润2.8 亿元,同比增长17.4%,环比增长26.5%。 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前三季度毛利率49.93%,同比下降2.49pct; 净利率18.66%,同比下降0.14pct。Q3 单季度毛利率50.93%,同比下降2.13pct,环比提升0.92pct;净利率21.38%,同比提升0.08pct,环比提升2.09pct。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毛利率略降,公司积极应对,持续精细化管理,Q3 改善,盈利能力稳定。 费用管控能力持续优化: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5.88%/5.81%/8.87%/-0.50%,同比-1.17pct/-0.47pct/-0.53pct/-0.75pct。 经营性现金流改善:Q3 单季度经营性现金净额3.4 亿元,同比增长30%。 传统业务保持领先优势,加码投资医药医学、消费品测试等领域预计增速较快生命科学:环境检测业务业内领先,上海实验室全项通过NEAC土壤专项能力验证,体现公司土壤检测技术实力。已有23 个实验室入围国家第三次土壤普查公示名录,为国家第三次土壤普查准备充分,预计23 年开始行业将迎较大机会。 食品板块大客户战略推进顺利,其中化妆品和宠物食品检测表现突出。 医药及医学服务:医药领域通过自建产能、合作共建等模式加快发展,自建的药品实验室已陆续获得行业需求和签单,出资参股猴场为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等;医学领域发挥优势,不断拓宽服务范围,并以合资的方式布局细胞检测领域。预计未来医药医学板块将延续高增态势。消费品测试:汽车电子产品检测疫情期间逆势高增,已获国内主要新能源厂商认可及重要零部件供应商订单,持续受益新能源车行业高景气。工业测试:公司双碳和ESG 业务行业领先,顺利承接了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储罐的无损检测服务,竞争优势显著。随着行业规范化、成熟化,有望充分受益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驱动。 检测行业国内市场超3500 亿元,华测检测国内市占率提升空间大根据公司2021 年年报,截至2020 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48919 家,年营收达到3586 亿元。预计国内市场未来10 年维持10%以上增速,高于同期GDP 增速。2021 年华测检测国内市占率仅1%左右,提升空间大。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2022-2024 年营收为52/62/74 亿元,同比增长20%/20%/19% ;归母净利润为9.1/11.4/14.2 亿元,同比增长22%/25%/25%,复合增速24%, 对应PE 为37/29/24倍。长期看好公司在优秀管理层带领下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细分领域恶性竞争加剧、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能力挑战
百利科技 建筑和工程 2022-10-28 12.20 -- -- 13.61 11.56%
13.61 11.56%
详细
2022年三季报:业绩高增 116%, 期待订单/盈利/估值拐点相继兑现1)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8.5亿元,同比增长 184%;归母净利润 1.0亿元,同比增长 116%。Q3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9.0亿元,同比增长 196%;归母净利润 0.4亿元,同比增长 266%。2)盈利能力:2022年前三季度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 13.2%、6.0%;Q3单季度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 9.8%、5.3%。3)费用端:公司各项费用管控良好,2022年前三季度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0%/3.8%/1.3%,分别同比下降 1.3/5.5/5.1个 pct。 锂电材料设备+产线整包商,锂电营收占比 88%,锂电订单同比增长 33%公司 2017年布局新能源业务,为锂电材料企业提供智慧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以及锂电专有设备制造,目前是锂电材料整线供应唯一上市公司。2022年上半年累计新签合同 21.4亿元,其中锂电板块合同 19.9亿元(占比 93%、同比增长 33%)。 锂电三大主材产线投资额未来三年 CAGR 达 52%,国内多为单点设备商大化工+产业联盟+材料出海趋势推动锂电材料扩产。根据我们深度报告测算,2022年国内锂电正极、负极、电解液三大主材产线投资额 561亿元,预计 2025年达 1989亿元,三年 CAGR 约 52%。锂电材料市场多为单点设备商,公司这类具备整线交付能力的厂商极具竞争力。 外延并购促进设备自供率提升至 80%以上,强化整线供应竞争壁垒目前公司锂电材料设备自供率已由 2021年的 40%提至 80%,并有进一步提升空间。2022年公司相继收购无锡百擎 60%股权、苏州云栖谷 40%股权,实现负极材料窑炉外循环线、锂电材料烧结设备自供;公司正积极推进对苏州兮然 60%股权的收购,有望进一步引入陶瓷对辊技术(主要用于正极材料破碎设备)。公司设备自供率提升,有利于强化锂电材料整线供应竞争壁垒,提升盈利能力。 内生研发实力雄厚,客户资源优质稳定,在锂电材料设备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全资子公司百利锂电(前身南大紫金)在锂电正极/负极/前驱体产线具备丰富的设备及整线服务经验,已在全国建成 500余条生产线。凭借领先的工程设计能力和服务理念,公司已获当升科技、贝特瑞、安徽海创、国轩高科、新锂想、巴斯夫杉杉、成都巴莫、宁德时代等优质客户的广泛认可,并持续开拓新客户。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 29.3/47.9/62.3亿元,同比增长 182%/63%/3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2/3.6/5.2亿元,同比增长 658%/62%/45%,对应 PE 分别为27/16/11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大股东质押风险;锂电池市场景气度不及预期;收购整合不及预期
运达股份 能源行业 2022-10-27 18.35 -- -- 18.26 -0.49%
18.26 -0.49%
详细
事件:10月 24日晚间,公司发布 2022年三季报。 三季报业绩符合预期,2022Q3营收同比增长 19.4%;净利润同比增长 29.6%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 106.2亿元,同比增长 19.4%;归母净利润 4.6亿元,同比增长 29.6%,利润端增速高于收入端增速。2022Q3单季度实现营收 38.5亿元,同比增长 1.3%,环比增长 14.4%;归母净利润 1.6亿元,同比增长 8.5%,环比下滑 10.2%。产业链部分环节供给偏紧,三季度国内风电装机不及预期背景下,公司仍保持稳健发展,符合市场预期。 2022Q3公司盈利能力提升,Q3单季度期间费用率环比下降盈利能力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分别 18.2%、4.3%,同比提升 3.69、1.39pct。Q3单季度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分别 16.8%、4.3%,同比提升 9.98、0.84pct,环比下滑 2.85、1.16pct。风机招标价格持续下降背景下,公司盈利能力维持相对稳定。费用端来看,2022Q3单季度期间费用率11.3%,环比下降 3.23pct,主要得益于销售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下降,精益化管理效果显著。 公司在手订单旺盛,2022Q3新增订单环比提升 24.7%,大型化趋势显著在手订单来看,2022Q3公司新增订单 2.62GW,环比提升 24.7%,公司下半年拿单步伐加快;累计在手订单 15.02GW,在手订单充足,为后续业绩增长夯实基础。 其中,2-3MW(不含)风机 0.45GW,占比 3%;3-4MW(不含)风机 2.73GW,占比18%;4-5MW 风机 2.64GW,占比 18%;5-6MW(不含)风机 4.88GW,占比 32%;6MW及以上风机 4.33GW,占比 29%。公司在手订单以 5MW 及以上机型为主,风机大型化趋势显著。 海上风电业务实现零突破,“一主两翼”战略持续推进,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2022年 8月 30日,公司成功中标国电电力象山海上风电象山 1#海上风电场(二期)工厂风力发电机组采购项目。该项目装机容量为 50万 kw,单机容量 8MW-9MW。此次中标标志着公司在海上风电市场实现零突破,公司未来在浙江、辽宁及山东等地区有望凭借体制优势获取高利润海风订单。此外,2022年 7-10月公司陆续发布公告,分别以 8.98、3.81、3.07亿元投资酒泉马鬃山 150MW 风电项目、伊吾县淖毛湖 70MW 风光同厂项目、武威天祝 50MW 风电项目。大力投资多个项目体现“一主两翼”战略,旨为公司带来长期发电收益,持续提升盈利能力。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 6.6、7.6、8.7亿元,同比增长 35%、16%、14%,对应 PE 为 16、 14、1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风电装机不及预期;2)上游零部件价格上涨。
泰林生物 机械行业 2022-10-27 36.60 -- -- 86.88 137.38%
86.88 137.38%
详细
财务表现:1-9 月份营收端增长稳健2022 年1-9 月:公司营收2.34 亿元 ,同比增长28.09%;归母净利润0.47 亿元,同比增长11.53%;扣非归母净利润0.42 亿元 ,同比增长2.84%。 2022Q3:公司营收0.88 亿元 ,同比增长23.23%;归母净利润0.16 亿元,同比增长8.42%;扣非归母净利润0.15 亿元 ,同比增长2.93%。 成长性分析:动能切换,股权激励彰显增长信心我们预计单Q3 净利润表观增速可能受股份支付影响(根据公司股权激励公告,2022 年预计摊销约1230 万元)。根据中报披露的产品结构,我们认为2022Q3 隔离系列产品延续稳健增长趋势,微生物检测类、无菌隔离器等优势产品仍为公司增长的基本盘。同时,公司生命科学仪器设备&新型生物医药装备布局逐渐完善,积极布局第二成长曲线。截至2022Q3 公司合同负债约8216 万元,同比增长4.06%,为2022-2023 年增长提供支撑。 盈利能力分析:结构调整+原材料涨价导致利润波动从毛利率看,2022Q3 销售毛利率52.44%,同比下降8.45pct,环比下降6.70pct;从费用端看,2022Q3 研发费用率18.24%,同比下降1.88pct;销售费用率12.23%,同比下降0.32pct;管理费用率9.15%,同比上升1.97pct;综合来看,2022Q3 归母净利率18.13%,同比下降2.48pct。我们认为季度利润端波动可能源于产品结构调整及上游原材料(塑料、钢材等)价格上涨,预计2022Q4 开始原材料价格趋于平稳,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改善。 盈利预测与估值考虑到新冠疫情及上游原材料价格扰动,我们下调对公司2022-2024 年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1.2/1.7 亿元,同比增长41%/38%/35%,2022 年10 月26 日收盘价对应P/E 35/25/19X。伴随公司膜产品与细胞工作站产能逐渐释放,未来业绩有望实现膜+细胞工作站双轮驱动,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动风险;膜市场竞争恶化导致价格剧烈波动风险;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风险。
新强联 机械行业 2022-10-27 81.00 -- -- 80.00 -1.23%
80.00 -1.23%
详细
事件:10 月25 日晚间,公司发布2022 年第三季度报告 三季报业绩低于预期,2022Q3 净利润同比下滑16.6%,盈利能力承压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9.5 亿元,同比增长2.8%;归母净利润3.3 亿元,同比下滑16.6%。2022 年前三季度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分别29.1%、17.6%,同比下滑2.29、3.49pct。 2022Q3 单季度公司实现营收6.9 亿元,同比增长8%;归母净利润0.9 亿元,同比下滑59.4%。Q3 单季度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分别25%、13.5%,同比下滑12.07、21.65pct。从收入端来看,收入增速同比放缓可能系主轴轴承出货量下降、疫情影响风场开工以及同期高基数所致。从利润端来看,公司盈利能力下滑可能系1)产品价格下降:公司为保市场份额,主轴轴承价格下降;2)成本提升:子公司圣久锻件技改,部分锻件外采,致成本提升;3)产品结构调整:毛利率水平较高的主轴轴承出货量同比下降,其中调心滚子及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出货量小,低于预期。随着未来圣久锻件产能逐步释放,盈利能力有望回升。 公司与明阳智能签订13.2 亿采购合同,未来与明阳智能合作更加紧密2022 年9 月6 日公司与明阳智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双方将开展主轴轴承和偏航变桨轴承设计、开发及新机型开发应用合作。公司是明阳智能主轴轴承长期合作供应商,即使其未来改变风机技术,双方仍将保持紧密合作关系。 2022 年9 月27 日公司与明阳智能签订不少于13.2 亿元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采购合同,合同顺利实行将对公司2023 年业绩产生较大积极影响,提升市占率。 前瞻性布局风电齿轮箱轴承产能,有望为公司提供向上弹性公司已发行 12.1 亿可转债布局齿轮箱轴承及精密部件,包括轴承、齿轮等部件。向公司原有股东优先配售,配售比例 64.92%。预计项目2026 年达产后年产齿轮箱精密零部件产品5.75 万套。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5.35 亿元/年,毛利率约35%,净利率约18%,高于当前盈利水平,有望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十四五”期间风电新增装机量有望超预期,公司持续受益行业高景气度根据此前研报《平价时代,精选个股》数据,“十四五”风电年均新增装机量可达 64GW,2022-2025 年新增装机 CAGR=17%;海上风电平均12GW,2022-2025 年新增装机 CAGR=44%。公司将受益机组大型化和海上风电带来的大兆瓦轴承需求,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2022-2024 年净利润分别为4.8、7.5、9.6 亿元,分别同比下滑7%、同比增长57%、29%,对应PE 为70、44、35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竞争格局恶化风险;2)原材料价格风险;3)风电装机不及预期。
中国船舶 交运设备行业 2022-10-26 26.80 -- -- 27.50 2.61%
27.50 2.61%
详细
江南造船子公司签订10 亿美元大单,发力高端船型“量价齐升”新签10 亿美元大单,江南造船进入LNG 市场:公司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江南造船与某新加坡船东签订了2 艘17.5 万立方米LNG 运输船建造合同意向书,分别与两家香港船东签订了共4 艘98000 立方米超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建造合同意向书,总金额共计约10 亿美元;高端船型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量价齐升”长期显著贡献业绩:本次17.5 万立方米LNG 船造价约2.3 亿美金/艘,高于2021 年同船型2.1 亿美金的平均造价,涨幅约10%;本次LNG 订单预计交船期2027 年7 月底,VLEC 订单预计交船2025 年10 月底-2026 年1 月底前,充分体现船厂订单排期饱满,定位中高端目标明确。 民船:海运回暖+换船周期+环保制约促造船业订单爆发,供给吃紧促量价齐升需求端:新造船进入上行周期。1)疫情恢复+因供需错配,全球新接订单量创2013 年以来新高,航运景气度已从集装箱船扩散至油轮、LNG 等多种细分品类;2)叠加换船周期,下游船东在手现金充足促升换船需求,下游船东在手现金充足促船东更换加速;3)环保减排要求趋严;4)地缘冲突+补库存,油运需求有望上行。 供给端:供给收缩、头部集中、扩产困难,公司2022-2025 年业绩确定性强,价格上涨+高端船型放量构成利润增长主动力。1)我国占全球约50%造船产能,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企业集中趋势明显;2)扩产困难,资金投入、长建设周期、高污染等限制船厂扩张,短期供不应求致船价持续上涨。4)公司作为我国造船业领军企业,2021 年新接订单(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1%,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已排至2026 年,2022-2025 年业绩确定性强,后期产品涨价+高附加值产品放量+订单强确定性有力保障净利率持续提升。 军船:“内生”中国蓝军建设装备大发展,“外延”资产整合打开发展天花板内生:我国海军“十四五”由近海防御向远洋护卫持续转型,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装备是建设强大海军的基础保障。公司作为我国军用船舶最重要制造基地之一,有望持续受益于海军现代化建设;外延:南北船集团合并后将持续打造标杆性上市公司平台,同业竞争问题有望加速整合;2022“国企改革三年计划”收官之年,相关国企改革预计加速。中国船舶作为集团下属市值最大上市公司,相关业务整合有望打开公司发展长期天花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行业目前处于周期底部回升,公司股价/市值处于相对底部,安全边际高,向上空间大。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6.8/25.5/68.8 亿,同比增长218%/275%/169%,复合增速218%,PE171/46/17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造船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风险。
恒立液压 机械行业 2022-10-26 56.00 -- -- 69.10 23.39%
70.30 25.54%
详细
2022Q3业绩高增20%,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均创历史同期新高,表现超预期2022Q1-Q3营业收入59.2亿元,同比下滑17.6%;归母净利润17.5亿元,同比下滑11.9%。单季度看,2022Q3营业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4%,环比增长20.6%;归母净利润6.9亿元,同比增长20%,环比增长30.8%,单季度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2022Q3毛利率42.5%,同比下降2.07pct,环比提升1.75pct;净利率34.1%,同比提升4.55pct,环比提升2.67pct。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6%、3.3%、9.9%、-8.4%,同比提升0.73pct、-0.01pct、-2.43pct、-8.04pct。汇兑收益是净利润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研发费用的减少。 2022Q3业绩超预期,主要系产品结构优化,非标油缸、通用泵、马达等非挖装备配套件放量增长,有效对冲了挖机配套件的整体下滑,叠加费用有效管控,汇率利好等因素所致。 Q4挖机需求边际改善,非挖产品有望继续放量,期待业绩持续修复据工程机械行业协会统计,2022年9月挖机销量10520台,同比增长5.5%,增速再次转正。随着稳增长预期增强,基建拉动效应逐渐释放,挖机需求边际改善带动挖机油缸、泵阀销量回暖。非挖产品中,高空作业平台有望延续高景气,驱动行走马达和闭式泵高速增长,农机领域泵阀产品在上半年取得突破的基础上,下半年有望继续放量。期待公司Q4整体业绩持续修复。 国际化、多元化战略持续发展,看好新市场新业务板块放量国际化:墨西哥生产基地已进入基础建设阶段;以印尼子公司为维修基地,辐射东南亚的后市场,扩大新兴市场的销售份额。多元化:高空作业平台领域增量明显,行走马达和闭式泵高速增长,主控阀的批量交付;农机领域泵阀产品实现了突破,采棉机、水稻机、小麦机,拖拉机等都实现了批量装机;另外泵阀在海工、盾构、压铸以及新能源领域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装机。 成长路径明晰:国产替代+品类扩张+电动化+全球化,有望成为全球龙头成长路径:1)国产替代,存量产品市占率提升;2)从挖掘机行业向非挖掘机工程机械行业渗透;3)从工程机械行业向通用领域拓展;4)产品品类拓展,泵阀马达复制油缸成长路径;5)电动化实现技术升级;6)全球化成长空间更大。 盈利预测:预计2022-2024年营收为85/87/97亿元,同比增长-8%/2%/12%,归母净利润为25/27/33亿元,同比增长-7%/9%/19%,对应PE27/25/2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地产基建投资下滑;疫情影响供应链;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杭叉集团 机械行业 2022-10-26 16.88 -- -- 19.95 18.19%
22.42 32.82%
详细
2022Q3业绩高增 24%,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均创新高,表现超预期2022Q1-Q3营业收入 113.6亿元,同比增长 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5亿元,同比增长 1.1%,环比转正。单季度看,2022Q3营业收入 38.4亿元,同比增长 5.6%,环比下降 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9亿元,同比增长 24.1%,环比增长 9.2%,单季度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创历史新高。 2022Q3毛利率 16.6%,同比下降 0.9pct,环比下降 0.2pct;净利率 8%,同比提升 1.1pct,环比提升 0.5pct。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3%、2.2%、4.1%、-0.8%,同比提升-2.6pct、-0.02pct、0.08pct、-0.78pct。销售费用率大幅减少是净利润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2022Q3业绩超预期,主要系国际化业务持续高增长对冲了国内业务下滑、产品结构优化,锂电新能源叉车等高附加值产品销量占比提升,叠加费用管控,汇率利好等因素所致。 国际化成果显著、新能源产品有望持续放量2022H1国外营收 20.5亿元,已达到 2021年全年的 69%,收入占比提升至27.2%,2021年国外毛利率 18.7%,比国内高出 3pct,海外市场 Q3持续发力,成果显著。产品电动化、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2022H1行业电动产品销量增长超 20%,内燃产品销量下降约 10%,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成效已呈现,作为行业龙头,公司在新能源叉车领域有望持续放量。 9月制造业 PMI 再次站上荣枯线以上,Q4行业边际需求有望改善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 9月当月销售各类叉车 85953台,同比下降 5.5%,累计销售 807914台,同比下降 4.6%。9月新增信贷大幅扩张,同环比均明显多增,社融规模新增 3.53万亿元,同比多增 6245亿元,同样呈现回升显著的趋势。制造业 PMI 继 7月下降至荣枯线以下后,8月-9月环比提升,9月制造业 PMI 再次站上荣枯线以上。国内随着稳增长预期增强,疫情缓解、复工复产等利好显现,下游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望持续修复,Q4行业边际需求改善。 积极实施新能源战略,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2018年与宁德时代 CATL、杭州鹏成新能源等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定制开发工业车辆专用的异形锂电池;2021年,实施“年产 6万台新能源叉车建设投资项目”,2022年 6月杭叉新能源先后与上海翼迅创能新能源、天津新氢动力签订共计 30台氢燃料电池叉车销售合同,巩固公司行业龙头地位。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9.9/11.5/14.7亿元,同比增长 9%/17%/27%,对应 PE 分别为 14/12/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制造业恢复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出口不及预期。
华铁股份 交运设备行业 2022-10-26 4.18 -- -- 4.44 6.22%
4.50 7.66%
详细
事件: 上市公司发布公告: 与北京凯兰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与凯兰航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国产大飞机零部件国产替代凯兰航空为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中航材在民航维修与制造领域的发展平台,业务涵盖机轮刹车全产业链保障服务。公司主业涉及高铁动车闸片等耗材, 均可以按照航空器的标 准进行设计开发与生产制造。双方合作将推动在国产大飞机零部件领域的国产替代。 与麦格纳宏立成立合资公司,全面发展新能源汽车座椅业务标志公司由高铁座椅核心供应商延伸切入到新能源汽车智能座椅市场,彰显公司较强的产品下游市场延展能力。 公司全资子公司山东嘉泰与麦格纳国际控股子公司麦格纳宏立将成立合资公司(山东嘉泰持股 50.1%,麦格纳宏立持股 49.9%),全面发展新能源汽车座椅业务。据公告,山东嘉泰的责任集中在疏通客户渠道、 尽可能获取订单、协助合资公司处理与地方政府关系等,麦格纳宏立的责任则集中在生产代工等方面。 自主品牌乘用车座椅市场达 840亿元,预计未来 4年行业复合增速达 18%乘用车座椅是乘用车中单车价值量较高、国产替代比例较低的重要汽车零部件,伴随新能源车持续渗透引领的自主崛起, 座椅国产替代有望加速,国产座椅企业将迎来战略发展机遇期。 根据此前深度报告, 预测 2025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座椅市场规模将达到 840亿元,未来 4年行业复合增速达 18%。 与国铁吉讯联合开发高铁座椅智慧屏,后市场业务成长空间将打开全资子公司山东嘉泰与国铁吉讯签署《动车组座椅智慧屏项目联合开发协议》,后者为国铁集团控股的动车组 Wi-Fi 平台建设及经营商。 高铁座椅智慧屏是在高铁座椅背部加装一块触摸屏、利用 Wi-Fi 网络,实施高铁座舱信息化改造、满足乘客消费升级需求。在内容端嵌入包括出行体验(影音娱乐)、广告运营、地方展示(特产宣传)、购物平台(人货同步到家)等服务。 据此前报告,预计 2023-2025年高铁动车组座椅智慧屏的年收入(即市场规模)分别将达 11/27/43亿元。 盈利预测及估值预计公司 2022-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22/4.78/6.1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13%/28%, 对应的 PE 分别为 16/14/11倍。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风险;后市场、乘用车座椅等非轨交领域市场开拓不及预期;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集中度风险;商誉减值风险。
东威科技 2022-10-25 158.18 -- -- 181.68 14.86%
181.68 14.86%
详细
三季报业绩符合预期,盈利能力略有下滑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 6.82亿元,同比增加 21%;归母净利润 1.46亿元,同比增加 32%。2022年前三季度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分别 42.21%、21.39%,分别同比下滑 1.03、提升 1.72pct。 公司 Q3单季度实现营收 2.71亿元,同比增长 26%,环比增长 25%;归母净利润0.53亿元,同比增长 27%,环比减少 1.5%。Q3单季度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分别 39.98%、19.53%,同比下滑 4.33、增长 0.12pct,环比下滑 3.78pct、5.21pct。公司盈利能力下滑主要系 1)疫情不利影响:三季度受珠三角地区疫情影响,VCP 设备需求及交付进度有所放缓;2)产品结构调整:PET 镀铜设备放量,水平化铜、五金连续电镀等设备稳步推广,毛利率最高的 VCP 设备比重下降;3)研发费用提升:为加快新品开发及市场拓展,公司启动多个新研发项目并引入研发人员,导致职工薪酬大幅增长,项目物料消耗等相关支出增加。 在手订单旺盛,公司积极扩产以满足下游旺盛需求PET 镀铜设备需求旺盛。2022H2以来公司陆续公告与三家客户签订 PET 镀铜设备合作框架协议及合同,金额约 17亿元,获取订单能力超预期。前三季度存货 3.8亿元,同比增长 13.1%,合同负债 2.5亿元,同比增长 26.4%,反映公司订单旺盛。公司 PET 镀铜设备收入确认周期 4-6个月,部分订单将于 2023H1贡献收入。 公司积极调配现有产能并安排扩产计划。为满足 PET 镀铜设备订单交付,公司调用昆山总部进行生产,并切换广德工厂部分产能。此外,公司拟成立常熟子公司,建设高端表面处理装备生产基地;拟投资 10亿元在昆山建设新能源设备扩能项目,预计年产 300台 PET 镀铜设备、150台磁控溅射设备;广德工厂二期厂房预计年底完工投产。随着新厂建设及投放,公司产能瓶颈突破。 公司有望成为市场首家复合铜箔一体化设备商,享受赛道产业化红利目前复合铜箔处于 1-N 量产过渡阶段,产能充足、质量稳定的一体化设备供应商受市场青睐。公司 PET 镀铜设备技术领先市场,磁控溅射设备推广顺利,加之近期计划建设 PET 镀铜和磁控溅射设备扩能项目,有望成为市场首家一体化设备商,享受赛道产业化红利。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 2022-2024年营业收入 10.2、14.2、19.1亿元,同比增长 26%、40%、34%;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1亿元、2.7亿元和 3.5亿元,同比增长 32%、28%、30%,对应 PE 为 1 11、87、67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2)PCB 制造业景气度下滑。
骄成超声 2022-10-24 131.95 -- -- 186.58 41.40%
186.58 41.40%
详细
我国超声波焊接设备龙头,动力电池为核心应用领域公司主要产品为超声波焊接、裁切设备等,以及动力锂电生产自动化解决方案,2022年上半年动力锂电超声波焊接设备收入占比65%,配件占比16%,动力电池制造自动化系统占比11%。实控人、董事长等在内的管理团队多来自上海交大机械专业,技术背景较强。公司2022年上半年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5/0.54亿元,同比增长34%/69%,2019-2021年净利润复合增速43%,成长性较强。2018-2021年公司平均毛利率/ROE(加权)达55%/27%,盈利能力较强。超声波设备用途广泛,期待复合集流体等新领域加速应用预计2025年超声波焊接设备市场规模超30亿元,未来4年行业复合增速20%。其中动力锂电是重要应用领域,复合集流体产业趋势下需求大幅增加,单GWh对应超声滚焊机需求数量是传统极耳超声焊接设备3倍。汽车线束、IGBT将成为新的重要增长点,预计2022-2025年行业复合增速分别54%/66%。 动力锂电领域国产替代顺利,公司技术、客户优势明显动力锂电领域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必能信、Sonics,公司引领国产替代,根据招股说明书,其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2021年采购同类产品的比重均超过50%。同时,公司也已切入国轩高科、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欣旺达、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等其他一线动力电池企业。在高压汽车线束、IGBT等壁垒较高领域,公司主要竞争对手为德国雄克,公司产品性能优于国内同行,正积极推动国产替代。盈利预测与估值公司募集2.38亿元用于实施智能超声波设备制造基地建设,预计项目两年后全部达产后当年可实现营业收入4.49亿元,净利润0.75亿元。 公司目前在手订单饱满,根据招股说明书,2021年末公司未发货在手订单为1.23亿元(不含税),较2020年期末同比增长259%。考虑到公司作为中国超声波焊接设备国产替代的领军企业,假设公司超声波焊接设备市占率从2021年13%提升至2025年31%。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6/1.92/2.8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8%/65%/49%,对应的PE分别为98/59/40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风险提示技术变革及产品研发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及大客户依赖风险、重要零部件进口占比较大风险。
安徽合力 机械行业 2022-10-24 13.09 -- -- 15.08 15.20%
17.40 32.93%
详细
2022Q3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3%,业绩超预期根据2022 年前三季度业绩快报,2022Q1-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9.5 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归母净利润6.9 亿元,同比增长34.3%,归母净利润增速远大于营业收入增速,整体盈利能力提升。单季度看,营业收入39.3 亿元,同比增长1.2%;归母净利润2.5 亿元,同比增长92.4%,业绩超预期。主要系产品结构优化,锂电新能源产品销量及国际化业务实现持续增长,2021 年出口毛利率16.35%,高于国内15.47%,叠加原材料价格下降、汇率利好,锂电新能源叉车销量占比提升,2022Q3 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新能源+国际化发力积极布局,成果显著。 2021 年我国锂电池叉车在电动平衡重和电动仓储式步行叉车的占比分别达到42.8%和53.2%。新能源+国际化发力积极布局,成果显著,2022H1 公司电动平衡重式叉车销量实现同比增长35%,电动乘驾式仓储叉车销量实现同比增长78%,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长68%。出口高增长主要系国外品牌供应链扰动,公司国际市场加大布局力度,市占率提升所致。 9 月制造业PMI 再次站上荣枯线以上,Q4 行业边际需求有望改善9 月新增信贷大幅扩张,同环比均明显多增,社融规模新增3.53 万亿元,同比多增6245 亿元,同样呈现回升显著的趋势。制造业PMI 继7 月下降至荣枯线以下后,8 月-9 月环比提升,9 月制造业PMI 再次站上荣枯线以上。国内随着稳增长预期增强,疫情缓解、复工复产等利好显现,下游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望持续修复,Q4 行业边际需求改善。 拟建新能源智能工业车辆产业园,电动化、低碳化、网联化、智能化加速公司在业内率先推出正向研发的锂电专用车系列产品,推出“小钢炮”系列高端环保内燃产品,实现氢燃料电池叉车批量化上市;与采埃孚成立合资公司,在电动新能源车辆传动系统领域实现战略协同和互补;与宁德时代CATL、鹏成新能源等成立合资公司,推动行业电动产品锂电化发展进程。为进一步落实公司“电动化、低碳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发展战略,扩大新能源及智能电动叉车生产能力,公司决定投资新建新能源智能工业车辆产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10.4 亿元,项目建设期3 年,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形成年产6 万台新能源及智能工业车辆的生产能力。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为8.1/10.4/14.3 亿元,同比增长30%/28%/38%,对应PE 分别为12/9/7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制造业恢复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出口不及预期。
中国船舶 交运设备行业 2022-10-20 23.60 -- -- 27.50 16.53%
27.50 16.53%
详细
船舶制造龙头,航运周期景气上行,军民船舶共放量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下属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全、技术实力最强的核心军民船舶上市公司之一,主业包含造修船、海工、机电设备等,是我国及全球造船业领军者。 公司下属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广船国际和中船澄西四大船厂,在军舰、潜艇、军辅船及民用集装箱船、干散船、油轮、LNG 船等方面具备强技术实力与充足产能。 2019 年,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形成造船、修船、配套一体化业务体系,行业龙头地位持续巩固;后期随1)全球造船行业大周期复苏,民船量价齐升,业绩持续高增长;2)海军建设,军船稳发展;3)南北船资产整合提速“扬帆起航”。 民船:海运回暖+换船周期+环保制约促造船业订单爆发,供给吃紧促量价齐升需求端:新造船进入上行周期。1)2021 年全球经济从疫情中恢复,因供需错配导致的航运需求旺盛,全球新接订单量创2013 年以来新高,航运景气度已从集装箱船扩散至油轮、LNG 等多种细分品类;2)叠加换船周期,下游船东在手现金充足促升换船需求:根据克拉克森数据,2021 年全球平均船龄21.7 年,达2005 年以来高点,部分船舶超额服役,运力替换需求势在必行;下游船东在手现金充足(以中远海控为例,2022H1 在手现金2500 亿,是2019 年的5 倍),良好盈利能力促船东更换加速;3)环保减排要求趋严;4)地缘冲突+补库存,油运需求有望上行。 供给端:供给收缩、头部集中、扩产困难,公司2022-2025 年业绩确定性强,价格上涨+高端船型放量构成利润增长主动力。1)受海运行业长期底部影响,全球现存造船厂数量锐减,目前我国占全球约50%造船产能,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2)中国造船行业头部集中度不断提高。CR10 从2010 年40%提升至2021 年近70%,头部企业集中趋势明显;3)扩产困难,资金投入、长建设周期、高污染等限制船厂扩张,短期供不应求致船价持续上涨。4)公司作为我国造船业领军企业,2021 年新接订单(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1%,累计手持订单(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3%,全年承接造船订单总量占全球10%。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已排至2026 年,2022-2025 年业绩确定性强,后期产品涨价+高附加值产品放量+订单强确定性有力保障净利率持续提升。 军船:“内生”中国蓝军建设装备大发展,“外延”资产整合打开发展天花板内生:我国海军“十四五”由近海防御向远洋护卫持续转型,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装备是建设强大海军的基础保障。公司作为我国军用船舶最重要制造基地之一,有望持续受益于海军现代化建设;外延:南北船集团合并后将持续打造标杆性上市公司平台,同业竞争问题有望加速整合;2022“国企改革三年计划”收官之年,相关国企改革预计加速。中国船舶作为集团下属市值最大上市公司,相关业务整合有望打开公司发展长期天花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行业目前处于周期底部回升,公司股价/市值处于相对底部,安全边际高,向上空间大。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6.8/25.5/68.8 亿,同比增长218%/275%/169%,复合增速218%,PE156/42/15 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造船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2/44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