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佘凌星

国盛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680525010004。曾就职于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72.97%
(第217名)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8/19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中微公司 2022-08-17 139.82 -- -- 142.65 2.02%
142.65 2.02%
详细
中微公司发布2022年中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9.72亿元,yoy+47.3%。归母净利润4.68亿元,yoy+17.9%,扣非归母净利润4.41亿元,yoy+615.3%。上半年综合毛利率45.4%,同比+3.0%,净利率23.7%,同比-5.9%。2022H1非经常性损益同比减少3.1亿元,其中主要是政府补助同比减少2.0亿元,股权投资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减少1.8亿元。刻蚀业务高速增长,MOCVD今年潜力巨大。2022H1刻蚀设备收入12.99亿元,yoy+51.5%,毛利率达到46.05%,其中CCP刻蚀设备8.86亿元,yoy+14.0%,ICP刻蚀设备4.13亿元,yoy+414.1%。miniLED终端市场新品迭出,渗透率快速增长,行业投资火热。上半年MOCVD设备收入2.41亿元,yoy+9.9%,毛利率达到35.4%,同比提升4.7%,UniMax订到超过180腔,今年MOCVD业务有望实现高增长。 ICP放量增长强劲,产品更新迭代,多领域布局。2021年公司付运298腔CCP、134腔ICP。2022年初至今交付292个反应台,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设备累计付运台数达2654个反应台。此外公司不断进行产品迭代并开发新品:【刻蚀】新品开发进展良好,将陆续进入市场。1)逻辑:新一代刻蚀设备、大马士革等刻蚀工艺;2)3DNAND:200层以上极高深宽比的关键刻蚀应用;3)截止2022年6月底,PrimoNanova顺利交付超过220台反应腔,正在开发ICP下一代新品。【MOCVD】:1)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用MOCVD已在客户产线上验证;2)MicroLED用MOCVD以及用于SiC功率器件的外延设备等正在开发中。【CVD】:1)LPCVD已通过关键客户工艺验证,积极推进量产验证;2)ALD研发中,可满足先进存储和逻辑器件金属阻挡层,以及先进逻辑器件中金属栅极的应用。【EPI】:用于28nm及以下的逻辑、存储和功率器件锗硅外延生长工艺,已进入样机制造和调试阶段。大力研发,人均创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3.5亿元,同比增长20.9%,占营收比重17.6%。截至6月底研发人员数量496人,占员工总数41.4%,上半年人均年化营收已达到350万元。公司2022H1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61.8%达30.6亿元,6月底公司合同负债15.9亿元,公司在手订单饱满,南昌、临港等产业化及研发基地今明年陆续投产后,新增产能及研发空间将有力支撑长期增长。半导体刻蚀设备龙头,内生外延打造旗舰平台型企业。 公司成功打造一支具有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团队。MOCVD持续升级迎来MiniLED拐点,CCP产品涵盖国内外一线客户,ICP产品快速迭代并放量,并布局沉积等新产品线,打造半导体设备旗舰企业,通过外延投资拓荆科技、睿励仪器、天岳先进等推进平台型建设。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10.4/14.0/17.2亿元,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产品开发进展不及预期
鼎阳科技 2022-08-17 91.71 -- -- 92.21 0.55%
120.90 31.83%
详细
公司发布2022中报。22H1公司实现营收1.64亿,同比增长21.14%,归母净利润0.57亿,同比增长39.41%,22H1公司综合毛利率56.28%。其中22Q2公司实现营收0.96亿,yoy37.16%,mom41.41%;归母净利润0.36亿,yoy67.81%,mom81.99%;22Q2公司综合毛利率56.80%,环比提升1.26pct。高端占比不断提升,带动营收高速增长。公司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四大主力产品全线进入高端领域的公司,其产品线已能满足大部分应用场景的测试需求。22H1售单价以及毛利率均较高的高端产品销售收入呈现高速增长。22H1公司高端产品销量同比增加119%,远高于中低端产品增速,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端产品占比达到16%,相较于2021全年提升5pct。产品价格上移趋势明显。随着公司高端产品的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公司持续发布相关新品,公司逐渐呈现出高价位、高增速的发展态势。 22H1公司小于1万元的产品销量同比增长5.15%,3~5万售价的产品销量增速225.64%,大于5万售价的产品销量增速达439.55%。公司现有四大类产品平均售价同比提升16.47%,其中矢量网络分析仪售价同比提升43.23%,射频信号源产品售价平均提升25.74%。国内市场持续发力,工业市场增速亮眼。目前国内测量仪器具有较大的国产化替代空间,22H1公司依托自身的综合实力在国内市场取得亮眼成绩:22H1国内市场营收同比增长53.90%,其中工业市场增长86.97%,远高于公司整体营收增长水平。产品结构方面,国内高分辨率数字示波器系列产品同比增长241.89%,射频微波类产品同比增长89.40%,增长尤为明显。 持续发布新品,产品线逐渐步入高端。2022年3月22日公司发布高端数字示波器SDS6000L填补了国产8通道示波器的空白;测量频率26.5GHz的矢量网络分析仪加速优化了公司的产品结构。22H1公司研发投入0.21亿,同比增长40.65%,营收占比12.67%。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3/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4.15/6.02/8.61亿,归母净利润实现1.21/1.75/2.54亿,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78.6/54.1/37.4x,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
扬杰科技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8-16 65.32 -- -- 68.27 4.52%
68.27 4.52%
详细
公司发布 2022年中报。22H1公司实现营收 29.51亿,yoy 41.92%;归母净利润 5.87亿,yoy 70.61%;扣非归母净利润 5.73亿,yoy 72.35%;综合毛利率36.57%,同比提升 2.51pct。其中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5.34亿,yoy 34.84%,mom 8.21%;归母净利润 3.11亿,yoy 64.68%,mom 12.36%。我们认为公司在 2022上半年实现业绩的快速增长,一方面的得益于行业景气的延续,同时公司加速新建产能释放,积极推进新产品开发,2022H1公司关键产品销量情况较好,在光伏领域业绩突出并获得大批量订单。 重视产能扩充及新品研发。产能方面:22H1公司持续扩充和拓展核心业务领域的产能,IGBT、FRD 晶圆产能实现 3倍以上增长。MOSFET、TMBS 晶圆产能实现50%以上增长,车规级封装产能实现 5倍以上增长。研发方面:公司 22H1研发投入 1.60亿,同比提升 42.21%,目前基于 8吋平台的 Trench 1200V IGBT 芯片已经完成 10~200A 全系列开发,对应模块已同步投放市场。在光伏领域通过Trench Field Stop 型 IGBT 技术成功推出 650~1200V 产品,获得光伏领域优质客户认可。 SiC+车规,多领域产品储备。汽车领域:22H1公司首颗产品通过了公司和客户双重 2000小时可靠性验证,其他车规产品已陆续进入流片阶段,未来将不断扩展产品细分应用领域,加大对于 CLIP、TOLL 等先进封装研发投入。SiC 领域:公司成功研发 650V、1200V SiC SBD 产品,并已完成光伏领域批量出货,1200V 80毫欧姆 SiC MOS 产品得到客户认可并实现量产,公司计划在 22Q4推出 1200V 40毫欧姆产品。目前公司在各领域客户拓展顺利,以陆续获得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SOLAREDGE、阳光电源等公司的认证和订单。 优化晶圆结构,收购楚微半导体。公司在 22H1通过公开摘牌方式收购楚微半导体 40%股权,获得其经营管理权及相关产能,进一步完善晶圆制造能力,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 5寸、6寸、8寸完备的晶圆产品制造能力。根据公司公告,目前楚微半导体已建设一条 8英寸 0.25μm~0.13μm 集成电路成套装备验证工艺线,8寸线月产达 1万片,产能持续爬坡中。 产品持续突破,IDM 模式具有交付优势。公司 8寸 1200V Trench IGBT 芯片及模块开始量产,并获得大量订单。公司采用 IDM 模式,具有全产业链的成本优化优势及完善的技术、工艺优势。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3/2024营收分别为62.01/81.24/111.70亿元,归母净利为 11.90/15.05/19.53亿元;对应 PE27.8/22.0/16.9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开发不及预期风险,产能扩充不及预期风险。
景嘉微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8-10 65.01 -- -- 65.01 0.00%
68.68 5.65%
详细
公司发布2022半年报。公司发布2022半年报,公司实现营收5.44亿,yoy 14.47%;归母净利润1.25亿,yoy -0.86%。其中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82亿,yoy -30.68%,mom -49.66%;归母净利润实现0.47亿,yoy -38.36%,mom -38.63%。2022H1公司研发投入1.35亿,同比增加23.58%,占营收24.73%。公司2022上半年实现营收的稳步增长,得益于图形显控产品和小型化雷达的收入的增加,我们认为后续随着JM9系产品的放量以及国产化替代的稳步推进,加之小型化雷达的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公司核心竞争力将持续提升。 JM9第二款芯片进展顺利。根据公司公告,目前JM9系列第二款图形处理芯片已经完成流片、封装阶段工作。第二款JM9系列芯片采用PCIE 4.0接口,显存带宽达到25.6GB/s,现存容量为8G,能够支持X86、ARM、Linux等操作系统且功耗低于15W。我们认为JM9系列第二款芯片的成功研发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线,提高了图形显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其后续相关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未来对于业绩的贡献值得期待。 拟采购10万片,高性能图形处理产品订单不断!3月17日公司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景美与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含对手方公司拟采购10万片高性能图形处理芯片及显卡产品并负责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销售。作为图形显示卡国内龙头企业,公司持续斩获协议和订单。公司显示板卡持续斩获订单,根据招标网公开数据显示,2022H1上电所累计采购1600块图形显示板卡,合计金额1.60亿;长风航空采购96块显示板卡;七〇九所累计采购42块显示板卡,单价3.20~4.18万元。 与某信息化公司在公安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协议中景嘉微负责提供GPU、显卡的技术文档、开发手册等技术资料,对手方负责发挥自身公安信息化领域优势,进行公安专用PC、服务器和行业需求调研。与深耕公安信息化的公司发布战略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公司的市场拓展,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公司在国内GPU领域的技术优势,我们认为后续公司有望在国内市场中持续拓展,不断给公司输送成长动能。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景嘉微为A股唯一GPU芯片设计公司,图形显示卡产品研发顺利,公司2022H1订单情况较好同时JM9系列第二款芯片进展顺利。我们预计公司2022E/2023E/2024E年实现营收12.0/15.1/19.6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17/4.19/5.91亿元,目前股价对应PE为103.7/78.5/55.7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产品研制进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可立克 电力设备行业 2022-08-03 22.41 -- -- 24.15 7.76%
24.15 7.76%
详细
公司发布2022半年报。22H1公司实现营收10.38亿,yoy 39.43%;归母净利润0.62亿,yoy 42.6%;扣非归母净利润0.59亿,yoy 156.0%。其中二季度营收5.74亿,yoy 39.7%,mom 23.41%;归母净利润0.41亿,yoy 69.6%,mom 100.3%。 磁性电子器件预计将迎来行业需求加速和经营周期改善的双重拐点共振:1)行业随着新能源车及光伏等行业增长,有望新增数百亿市场成长空间。2)行业毛利率2021年受上游铜价等大幅上涨影响较大,2022 年行业毛利率有望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趋稳及下游新能源车及光伏行业规模效应迎来拐点。 汽车电子磁性需求爆发,磁性器件单车价值量有望达到1500元以上,随新能源汽车800V平台渗透周期,新的市场成长空间打开。公司前瞻布局,已经成为绝大部分主流厂商的核心供应商。公司为大众MEB平台主要供应商,从海外高端客户向国内市场开拓。公司主要生产销售 OBC、DC-DC、逆变器、电驱动、电控、BMS 等关键部件的磁性元件。公司新能源车领域直接或间接配套的客户主要有大众、奥迪、 比亚迪、现代、长城、小鹏、理想、蔚来等。 光伏:行业性装机需求持续加速,公司主打品牌逆变器和储能客户,自动化改造+产线规模效应带动非线性增长。磁性元件是光伏储能核心部分逆变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大比特产业研究测算,预计全球光伏储能逆变器市场磁元件空间由2020年48.9亿元提升至2025年114.2亿元,CAGR+18.49%。目前公司已成功研发了320KW级别的大功率光伏逆变器用升压电感和逆变电感,同时直接或间接客户包含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古瑞瓦特、上能电气等主流光伏、储能公司。我们认为公司未来整合、协同海光电子相关业务后,有望进一步完成客户的拓展。 外延:拟收购海光电子,磁性行业本土龙头整合在即,进入强者恒强时代。2021年12月,公司对价1.86亿元向天津光电收购海光电子54.25%股权;2022年3月与海光电子股东李东海签署协议,拟收购海光电子10%股权。两次收购成交额总计2.08亿元,预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持有海光电子64.25%股权,获得实际控制权。海光电子在变压器领域深耕多年,和可立克同为行业协会评价为国内排名前3的电子变压器企业,产品丰富同时涵盖华为、艾默生等优质客户。未来可立克与海光电子完成产业整合后,有望进一步打开国内市场,同时结合海外大众MEB纯电平台客户,双方在细分市场和国内外客户方面未来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海光电子拟收购落地后,预计收入利润有望继续增厚。根据我们预计,2022年海光电子营收约14~16亿,维持之前稳步增长态势。预计整合后海光电子盈利能力有继续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可立克海外依托大众等优质客户,国内随着光伏、充电桩放量以及海光未来的协同作用,前景向好。产能方面安远可立克目前在产能爬坡、安徽可立克预计22Q4投产。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3/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22.1/29.9/41.6亿,归母净利润实现2.2/3.6/5.0亿,对应当前股价PE为44.8/27.7/19.6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上涨风险、汇率波动风险、产能爬坡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风险、收购进展不及预期风险。
洁美科技 计算机行业 2022-07-07 25.44 -- -- 26.34 3.54%
28.50 12.03%
详细
坚守深耕细分行业,持续深化横纵一体化布局,“薄型载带/离型膜—>上游材料”纵向 布局夯实公司壁垒,“纸质载带—>胶带—>塑料载带—>离型膜”横向布局拓宽发展空 间。 洁美科技成立于 2001年, 2017年 4月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公司为元器件上 游配套耗材供应商,主要产品包含纸质载带、上下胶带、塑料载带及配套盖带、离型膜、 CPP 膜等,下游面向 IC 半导体器件、片式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坐拥韩国三星、日本村田、 国巨电子、 华新科技、 太阳诱电、风华高科、顺络电子等国内外知名客户。通过多年发 展和技术积累,公司在薄型载带的设计制造水平、业务规模、配套服务能力处于同业前 列,是国内唯一能提供电子元器件封装用薄型载带一站式服务的企业。 天津扩产提上日程,离型膜再造新成长极。 公司拟投资 14.5亿元建设天津华北产研总部 基地。 一期投资 8亿元,建设离型膜、薄型载带及封装胶带产线,预计 2022年启动, 2024年初投产;二期投资 6.5亿元,建设离型膜基膜( BOPET 膜)产线,计划 2025年启动、 2027年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天津基地预计拥有年产 4.8亿平米离型膜、 2万吨基膜 等产能。 MLCC 离型膜技术壁垒高,对应 2022年 267亿空间。 MLCC 通过减小电介质层厚度或 增加 MLCC 叠层数来增大容值,高容化趋势下,目前村田、太阳诱电等日系供应商普遍 实现 1μ m 薄膜介质超 1000叠层,三星可实现 600层工艺,国内厂商普遍在 300至 500层。为确保陶瓷膜片的薄膜化及厚度均匀性,每一层陶瓷介质的形成均需要相同的离型 膜,因此 MLCC 离型膜对表面平滑性要求高( 表面突起高度往往要控制在 0.2微米以内), 且随层数增长及小型化趋势日趋严苛,再加之对材料匹配、表面张力匹配、离型力的稳 定性、厚薄均匀度等极高的要求,技术壁垒高耸。 我们测算 2022~2025年全球 MLCC 离 型膜市场规模将从 267亿元增至 335亿元, CAGR 约 8%。 日企主导,替代空间广阔。 MLCC 离型膜供应商主要包括日本帝人杜邦、三井化学、东丽、 东洋纺,韩国 COSMO,中国台湾南亚塑胶等,其中日本企业接近垄断地位。 公司率先实现一体化及量产突破,唱响国产替代最强音。 ( 1) 材料自制: 2021年底公 司基膜试生产,当前自供基膜的离型膜已陆续送样客户。 原膜自产将使离型膜产品打通 产业链,实现纵向一体化, 具备成本优势、及时响应等多重优势,有望助力客户端快速 导入。 ( 2)本土配套机遇: 国际 MLCC 大厂大多在中国设有工厂, 但 MLCC 离型膜依赖 进口, 引入本土供应商对供应链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且可充分响应需求,缩短交期。 ( 3) 客户资源积淀: 公司长期为全球 MLCC 知名企业提供薄型载带一站式服务,积累了良好 的客户基础, MLCC 离型膜借力原有客户渠道迅速拓展,目前华新科技、 国巨电子、 风华 高科、三环集团等均为公司离型膜主要客户,日韩客户突破可期。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营收 18.60/29.12/39.29亿元; 归母 净利 3.52/6.50/9.13亿元, yoy-9.6%/+84.7%/40.5%, 对应 PE 29.7x/16.1x/11.4x,维 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 MLCC 景气不及预期,上游成本波动, 空间测算存在误差。
经纬恒润 2022-06-27 142.00 -- -- 202.00 42.25%
251.00 76.76%
详细
高研发投入造就国内汽车电子龙头。经纬恒润是目前国内汽车电子以及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领军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以电子产品、研发服务与解决方案、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为主的“三位一体”业务布局。受益于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司的规模化逐渐体现,公司2020年实现业绩扭亏,同时2018~2021年主营业务汽车电子业务营收实现年复合增速40%。公司研发投入巨大,2022Q1研发投入1.43亿,同比增加61.36%,研发投入占营收20.24%,同比提升8.04pct。接近万亿市场,汽车电子领域空间巨大。汽车电子是安装在汽车中的电子元器件和电子设备的总称,相较于传统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对于各项指标具有较高的要求。目前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程度提升,汽车电子在汽车中的成本占比不断提升,预计2025年有望达到60%。 同时汽车电子行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大,预计到2021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0亿元,国内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达到8894亿元。汽车自动化进程方兴未艾。全球自动驾驶提速显著,预计到2025年全球所有地区40%车辆具有L1级功能,L2及更高的功能车辆占比将达到45%,在全球范围内将仅有14%的车辆没有实现ADAS功能。在具体ADAS功能中,2025年L1~L2级别的功能渗透率将较2020年有较大提升,而L3及以上的ADAS功能将进入大众视野中,其中HWP、远程泊车的渗透率将达到9%,全自动驾驶的渗透率也将达到1%。预计未来在全球范围内,自动驾驶有望在干线物流、矿区、港口等特定场景率先落地。MobileyeADAS销冠地位难撼,公司具备卡位优势+研发积累更添助益。截至2021年底EyeQ芯片的出货已经突破1亿片,当之无愧的ADAS销量冠军,虽然未来面临来自高通、地平线等厂商的多维竞争压力,但短期ADAS龙头地位难以撼动,同时在高阶自动驾驶拥抱开放的举措也值得期待。经纬恒润作为Mobileye中国区的重要合作伙伴,在ADAS市场受益于Mobileye的统治力,未来随着Mobileye生态开放有望首要受益。同时公司客户以本土主机厂为主,量产规模大(根据招股书披露ADAS产品年销量超30万套)。硬件+软件,实现汽车电子领域全栈式服务。 公司汽车电子中包含了智能网联、车身和舒适领域产品,其中T-Box、GW、APCU产品近几年均实现销量或平均单价的稳步提升。服务端来看,公司2009年加入全球顶级汽车企业联盟AUTOSAR,并于2022年3月成为其高级合作伙伴。基于AUTOSAR,目前公司提供汽车电子研发、高端装备电子系统研发服务,实现硬件软件齐头并进,打造汽车电子全栈式服务。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3/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43.3/55.9/70.4亿,归母净利润2.1/3.0/4.0亿,对应PE82.4/57.3/42.6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风险提示:行业波动风险、技术更新不及预期。
洁美科技 计算机行业 2022-06-22 26.20 -- -- 28.39 8.36%
28.50 8.78%
详细
事件: 公司拟投资 14.5亿元于天津建设华北地区产研总部基地,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12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 8亿元,建设离型膜、薄型载带及封装胶带产线,预计 2022年启动, 2024年年初竣工投产;二期投资 6.5亿元,建设离型膜基膜(BOPET 膜)生产线,实现离型膜产业链一体化布局,计划于 2025年启动、 2027年竣工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天津基地预计拥有年产 88万卷薄型载带,年产 13万卷封装胶带, 4.8亿平米离型膜及2万吨基膜生产能力。 离型膜产品端及市场导入持续突破,基膜自供将提振盈利能力。 公司 MLCC离型膜出货量稳步提升,于下游中端需求领域有明显突破;偏光片等高端离型膜亦实现销售。光学级 BOPET 膜主要用于生产 MLCC、偏光片用离型膜。 公司 BOPET 膜于 2021年底进入试产,有望成为电子及光电显示行业重要原材料供应商。用自产基膜生产的中低粗糙度的离型膜已经送样三星,村田等客户亦会送样。当前,公司中端离型膜已开始放量,基膜已批量生产,外购基膜的离型膜已于国巨批量供货。 离型膜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有望打造新成长极! (1)MLCC 离型膜:占 MLCC成本 10%~20%,技术壁垒高,日企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主要供应商有日本帝人杜邦、三井化学、东丽、东洋纺,韩国 SKC,中国台湾的南亚塑胶等。 据我们测算 2020~2025全球 MLCC 离型膜市场规模将从 205亿元增至 300亿+, CAGR 10%。 (2)偏光片离型膜:占偏光片成本约 7%,产能集中于日本。偏光片产能东移背景之下,国产替代空间极大!目前偏光片离型膜供应商包括三菱、东丽、琳得科、藤森等。我们认为公司基膜自供将使离型膜产品较日韩企业具备成本优势,加持积极扩产,有望再造新成长级。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洁美科技系全球纸质载带龙头供应商,离型膜、塑料载带技术突破、客户开拓顺利有望再造新成长级。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营收 23.83/31.81/42.95亿元,归母净利 5.13/6.51/8.63亿元,对应 PE19.3x/15.2x/11.4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上游成本波动风险。
安路科技 2022-05-26 50.88 -- -- 67.80 33.25%
87.58 72.13%
详细
国产FPGA龙头企业。安路科技是国内首批具有先进制程FPGA芯片设计能力的企业,兼备硬件设计与全流程自主开发软件能力,能够提供PHOENIX、EAGLE、ELF和FPSoC四个FPGA产品。公司重视研发投入,2018~2021研发费用率保持在35%以上,逐步技术积累成为国产FPGA领先企业。2022Q1公司业绩实现扭亏,实现营收2.58亿,yoy 72.15%;归母净利润0.18亿,yoy 206.34%。2021年底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募资10亿,拟投向研发FPGA和FPSoC中。 FPGA:具有独特结构的逻辑芯片。不同于传统芯片,FPGA引入全新的CLB、LUT等概念并且在内部对于逻辑模块进行连接,独特的结构使得FPGA在使用上可以实现现场编程,即后续的程序决定芯片的用途。Xilinx是发明FPGA的企业,也是目前全球FPGA的头部公司,回顾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FPGA产品划时代的意义以及目前全球FPGA发展趋势为多功能模块的整合。根据Frost&Sullivan,2020年全球FPGA市场规模接近70亿美元,预计2025年能达到125亿美元;2020年中国FPGA规模在150亿左右,预计到2025年增长至约330亿。 产品特性带动丰富下游应用领域。由于FPGA具有可编写程序、开发成本相对低、制造周期较短等优势,在工业控制、网络通信、消费电子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当出现新兴领域,专业芯片还无法普及的领域中,FPGA可以发挥自身的绝对优势。例如汽车电子行业中,根据Frost&Sullivan,中国汽车电子市场FPGA 芯片2020 年销售额约为9.5亿,占中国 FPGA 芯片市场份额的6.3%,未来2021~2025 年CAGR将有望达到22.7%。 安路科技同规格产品性能参数全球具有竞争力。对于FPGA芯片,LUT数量和工艺制程是影响其逻辑容量和性能的重要参数。目前公司工艺制程主要为28nm和55nm,相同工艺制程情况下与国际头部公司对比,在LUT数量、IO数量、DSP工作频率等指标中均有优势。根据Frost&Sullivan,2019年中国市场逻辑单元< 100K 和100K~500K 的 FPGA 芯片分别占有 38.2%和 31.7%的份额;制程在 28nm-90nm 之间的 FPGA 芯片在国内占有63.3%的市场份额。公司目前产品可以涵盖国内市场绝大多数的FPGA需求。 紧跟FPGA国际发展趋势,进军FPSoC领域。目前FPGA与CPU和GPU等芯片集合成为FPSoC/PSoC趋势显著,Xilinx自2010年起开始发展PSoC并成功为公司输送成长动能。安路科技在2021年顺利量产第一款低功耗SALSWIFT系列FPSoC产品,同时公司在2021年IPO项目中拟投入研发FPSoc项目金额约为3.01亿。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3/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11.6/18.7/27.7亿,归母净利润 0.2/0.5/0.9亿,对应当前股价PS 19.1/11.8/8.0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品研发不及预期、客户集中度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营收不及预期风险。
长光华芯 2022-05-25 81.03 -- -- 104.99 28.98%
163.30 101.53%
详细
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并举,打造“中国激光芯”。公司是半导体激光行业全球少数具备高功率激光芯片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目前已形成由半导体激光芯片、器件、模块及直接半导体激光器构成的四大类、多系列产品矩阵。业绩进入高增长阶段,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4.29亿,yoy73.59%;归母净利润1.15亿,yoy340.49%。一方面,半导体激光芯片市场规模扩大,公司收入规模扩张;另一方面,受益于进口替代进程加快,公司高毛利率芯片类产品销量提升。 VCSEL芯片:激光雷达、3D传感等新兴领域必备芯片。VCSEL具有效率高、精度高、功耗低等优势,是激光雷达和3D传感等模组的核心部件,未来有望成为下一波高科技主流的必需元器件。其中激光雷达在面对相对复杂的场景时具有绝对的优势,并且难以被替代,是实现L4/L5等高等级自动驾驶的必备传感器;3D传感随着iPhone的首次在智能机中应用,目前在消费电子市场应用火热,并为消费电子产业的新一轮升级赋能。根据Yole预测,2021-2026年全球VCSEL激光器市场规模将由12亿美元增长至24亿美元,CAGR13.6%。 6吋吋线导入,成本优化显著。公司制程产线先进,具备3吋、6吋晶圆量产线,目前3吋量产线为半导体激光行业内的主流产线规格,而6吋量产线为半导体激光行业内最大尺寸的产线,相当于硅基半导体的12吋量产线。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2021H1公司单管芯片/巴条芯片平均成本较2020年分别-40.65%/-32.48%,降本+增效+放量下空间广阔。 单管芯片市占率全国第一,技术指标优秀。单管芯片市占率全国第一,技术指标优秀。根据2020年公司销售数据测算,公司当量单管芯片总收入为7091.18万元,可以计算出公司高功率激光器芯片全国市占率13.41%;全球市占率3.88%。目前国内可比公司武汉瑞晶经测算2020年市占率为7.43%,低于长光华芯。因此公司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领域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同时公司部分产品在电光转换效率、输出功率等关键技术指标上优于全球竞争对手,技术实力优秀。 打破国外封锁,实现高功率激光芯片国产化。公司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芯片禁运,实现半导体激光芯片国产化,芯片类产品性能优异,同时随着6吋线导入,成本大幅降低。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3/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7.35/11.76/16.72亿,归母净利润2.3/3.6/4.9亿,对应当前股价PE47.8/30.5/22.4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品研发不及预期、国产化替代进程不及预期。
中微公司 2022-05-11 100.01 -- -- 128.10 28.09%
133.99 33.98%
详细
刻蚀业务高速增长, 2022年 MOCVD 潜力巨大。 公司 2022Q1收入 9.49亿元,同比增长 57%。其中刻蚀收入 7.14亿元,同比增长 105%; 由于公司新签 Mini-LED MOCVD 设备规模订单一季度尚未确认收入, 22Q1MOCVD 收入 0.42亿元,同比下降 69%。 公司自 2021年起至 2022年 4月份 Unimax MOCVD 订到超过 180腔,意味着今年 MOCVD 业务有望实现高增长。报告期末,公司合同负债 15亿元,环比提升 1.3亿元;存货 21亿元,环比提升 3.3亿元,订单持续饱满。 2022Q1公司扣非净利润 1.8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2022Q1公司综合毛利率 45.4%,同比提升 4.6%,产品结构改善,盈利水平持续提升。扣非净利润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营收同比增长 57%、毛利率同比提升4.55%。此外,本季度政府补助 0.04亿元(去年同期 1.69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1.01亿元(去年同期损失 0.24亿元)。 ICP 放量增长强劲, MOCVD 业务拐点来临。 (1)公司 2021年付运 CCP298腔,产量增长 40%,并取得 5nm 及以下逻辑重复订单,且在 128层3D NAND 获得广泛应用。公司正在开发新一代涵盖 128nm 及以上的关键刻蚀应用以及极高深宽比刻蚀设备。 (2)公司 2021年付运 ICP 134腔,产量增长 235%,得到多个国内客户订单。公司下一代 ICP 目标满足 5nm及以下逻辑、 1X 纳米 DRAM 及 128层以上 3D NAND 刻蚀需求。 (3)公司用于 Mini LED 的 Unimax 设备在 2021年至今订单超过 180腔。此外公司开发 GaN 功率器件 MOCVD,处于交付客户验证阶段。 (4)公司在钨填充 CVD 获得阶段性进展,与客户对接验证,且正进一步开发 CVD 和ALD。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改善产品性能,根据客户需求定义下一代产品的技术指标及路线。通过不断完善研发管理及激励机制,巩固并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半导体刻蚀设备领跑者, 持续打造平台型企业。 中微公司已成功打造一支具有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团队。 Mini LED 迎来拐点, MOCVD 持续升级满足客户需求。 CCP 产品涵盖国内外一线客户, ICP 产品加速迭代放量, 积极布局布局沉积等新产品线,打造半导体设备旗舰企业, 并通过外延投资沈阳拓荆、睿励仪器等优质半导体设备公司推进平台型建设。 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 10.4/14.0/17.2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产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思瑞浦 2022-05-11 420.00 -- -- 619.99 47.62%
619.99 47.62%
详细
起家信号链,全面拓展电源管理,延展数模混合能力同时加码车规、隔离。思瑞浦2012年成立,致力于高性能模拟集成电路产品设计近10年。信号链方面,公司系国内龙头;2019年高单价转换器放量,同年放大器&比较器营收挺进亚太前十,全球第十二。电源管理领域,公司快速起量,2021年电源管理营收高增1276%至2.98亿元。公司成立嵌入式处理器事业部,在原有模拟能力基础上逐步融入数模混合能力,并逐步加大车规与隔离两大平台投入。公司首款多通道数字隔离器已量产,近期推出全新隔离系列,隔离电压等级高、静电保护与浪涌防护能力强、±200kV/μs CMTI能力全球领先。首颗汽车级高压精密放大器(TPA1882Q)已批量供货;并有较完整方案助力激光雷达应用。 模拟赛道优质投资属性:大空间+高增长+低波动。1)空间:据SIA,2021年全球模拟电路市场规模740亿美金,yoy+33.10%。2)增速:IC insights 预测2021~2026F 模拟IC CAGR 为半导体各品类中最高,达11.8%。3)波动:WSTS数据显示,2012-2020年模拟电路需求同比增速波动相较数字电路更小,成长更具稳定性。 国产替代空间广阔,细分赛道存在大量突破机会。中国是全球最大模拟IC消费市场,高端模拟电路仍以国际大厂为主,国产替代空间广阔。中国模拟IC需求占全球比重60%,使用模拟集成电路产品约占世界产量45%,而我国模拟芯片产量仅占世界份额的10%左右。巨大的产业缺口为本土集成电路公司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模拟品类繁多,下游应用的多元化导致细分赛道极多;不同领域企业优势差异较大。整体来看,不存在单一企业在所有模拟IC细分市场占优的情况,细分赛道仍存在大量国产突破机会。 研发铸造世界级产品力,产业合作保障交付。公司信号链产品齐全,具备国际水平竞争产品力。如CMOS全高清视频滤波器,零漂运算放大器,主流能耗监控芯片(转换器),接口产品(高速RS485芯片、RS232芯片)四类产品接近或领先于国际水平。且公司持续拓展能力圈,产品端:信号链以外发力电源管理、MCU等;应用端:通信领域外,亦持续强化泛工业、汽车领域实力。同时,公司与代工企业深度合作,封测端加大设备投放,强化交付能力。 盈利预测及估值建议:综上,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3/2024营收分别为20.26/30.35/43.45亿元,同比+52.8%/49.8%/43.2%;归母净利为6.31/9.07/12.02亿元,同比+42.2%/43.7%/32.5%;对应PE 57.5/40.0/30.2x。由于公司为国内信号链龙头,质地优质,给予较可比公司较高估值;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公司新品孵化不及预期。
芯源微 2022-05-10 105.92 -- -- 163.76 54.61%
183.99 73.71%
详细
公司2022Q1营收1.8亿元,同比增长62%;扣非归母净利润0.3亿元,同比增长580%。单季度毛利率38.75%,同比提升2.89%、环比提升3.59%。2022Q1末,公司合同负债4.34亿元,环比提升0.81亿元。公司存货10.82亿元,环比提升1.50亿元。沈阳疫情期间,公司封闭运作生产,影响有限;在手订单饱满,前道比例大幅提升,预示公司未来收入结构将有较大变化。全球设备市场再度超预期,国内增速更有潜力。根据ICinsights预计,2022年全球半导体capex增长24%,超过此前预期,晶圆设备需求持续强劲。海外设备龙头订单普遍饱满,短期受零部件及供应链限制。 中国大陆2021年设备进口金额211亿美元,同比增长55%,大陆需求快速增长;大陆中芯北方、长存二期、长鑫二期等诸多晶圆厂需求增加,且国产替代趋势持续加强。持续实现产品迭代与技术进展。公司持续推进产品技术完善,在核心零部件、单元技术、整机产品研发取得实质进展。公司前道track在28nm及以上多项技术及高产能结构方面取得进展,并实现多种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此外,公司前道物理清洗设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实现国产替代。根据招标网,2022年4月中标设备总计219台,其中中国厂商中标设备129台,芯源微中标6台,其中5台清洗设备,1台涂胶显影设备。新增产能开始释放,打开产能瓶颈。公司在飞云厂区基础上,2021年底新开出彩云路厂区,显著增加了厂区空间,2022年产值上限将大幅提高。公司定增加速上海临港厂区和彩云路二期投建,为后续增长打下产能基础,并进一步深入布局KrF和ArFi技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半导体前道设备弹性标的,业绩高速增长。公司涂胶显影设备在手订单饱满,新产能投入显著提高产能弹性。前道设备i-line、krf有望先后验证通过,持续迭代。 长期看,随着下游晶圆厂持续扩产,国产替代加速放量,公司是国内唯一中高端涂胶显影供应商,格局好、成长性强。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1.45/1.85/2.70亿元,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圣邦股份 计算机行业 2022-05-06 185.30 -- -- 308.99 10.95%
205.59 10.95%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年报及一季报。2021营收22.38亿元,yoy+87.07%,归母净利6.99亿元,yoy+142.21%;归母扣非净利6.48亿元,yoy+145.48%。全年毛利率55.50%,同比提升6.76pt,归母净利率31.25%,同比提升7.11pt。其中信号链产品营收7.09亿元,yoy+103.38%,占营收31.67%,毛利率60.77%,同比提升2.15%;电源管理产品15.29亿元,yoy+80.27%,占营收比68.29%。 毛利率53.03%,同比提升8.36%。2022Q1实现营收7.75亿元,yoy+96.81%,归母净利润2.60亿元,yoy+244.98%,归母扣非净利2.47亿元,yoy+241.78%,单季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60.62%,净利率33.58%。2021全年及22Q1营收业绩大幅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市场需求旺盛背景下,公司持续推出新产品拓展客户,2021年公司推出新产品数量增至500款,此外公司信号链及电源管理产品毛利率均持续提升,22Q1综合毛利率创新高。 持续大力研发投入,稳固提升核心竞争力。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3.78亿元,yoy+82.6%,占营收比达到16.9%,全年新申请专利达184件。截至2021年底,公司员工总数858人,较上年同期增加50.0%,其中研发人员达到602人,占总员工数的70.2%,同比增加59.3%。公司始终重视研发,研发费用率多年保持在15%以上高水平,是公司持续积累核心技术、推出新产品的重要保障。 产品孵化换挡提速,新品技术水平世界领先!21年公司料号新增500余款,较2017-2020年均推出二、三百款新品数大幅增加!新增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包括高压高精度低噪声仪表放大器、电荷泵模式AMOLED屏电源芯片、高效功率限制热插拔控制器、集成可调负压稳压器的负压电荷泵电源、35nA超低静态电流带看门狗功能的系统计时器、140dB大动态对数电流—电压转换器、3.8V~55V输入1.5A输出可调频率高达2MHz的高压DC-DC降压电源转换器、DDR终端稳压器、集成PGA的高速高精度24位Sigma-DeltaADC等。 产品分类方面,电源管理类产品同比+80%至15.3亿元,信号链产品同比+103%至7.1亿元,双双取得大幅成长,且平均单价来看,2021年ASP0.47元(22.38/47.5)较2020年0.36元(11.97/32.9)亦有较大幅度提升,体现公司产品结构及均价升级!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作为国内模拟IC龙头,公司专注高性能、高品质模拟集成电路芯片,产品结构持续改善,盈利能力持续增强。预计公司2022/2023/2024营收37.16/51.09/69.23亿元;归母净利11.01/15.53/21.13亿元,对应PE60.2/42.7/31.4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品研发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长电科技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5-06 22.91 -- -- 24.77 8.12%
27.37 19.47%
详细
事件:公司22Q1营收81.4亿元,同比+21%;归母净利8.6亿元,同比+123%;扣非净利7.8亿元,同比+124%;Q1毛利率,同比提升约3pt;净利率,同比提升约5pt。公司业绩大幅高增主要系公司持续聚焦高成长、高附加值产品,积极优化客户及产品结构,提升盈利水平。同时,公司持续降本增效,减轻材料、动力及运输成本等上涨压力,持续强化盈利能力。 公司持续攻坚技术,2021各应用领域多点突破。2021公司获专利授权127件,新申专利196件。1)5G通讯:已通过77.5x77.5mmfcBGA测试认证,开发了基于高密度Fanout技术的2.5DfcBGA产品,认证通过TSV异质键合3DSoC的fcBGA。2)5G移动终端:毫米波天线AiP产品等已验证通过并量产。3)汽车:公司全球六大生产基地皆通过IATF16949认证。智能车77GhzRadar系统的eWLB方案已通过验证;用于车载安全系统、驾驶稳定检测系统的传感器的SOIC方案、用于LiDAR的LGA封装方案皆已量产;4)高性能计算领域,长电科技已推出XDFOI全系列产品,可提供业界领先的超高密度异构集成解决方案。国内封测行业龙头企业,差异化竞争实力较强。从营收规模预估,2021长电科技全球前十大OSAT厂商中排名第三,中国大陆第一。2022年公司将面向5G/6G射频高密度系统的封装及系统级测试,超大规模高密度QFN封装,2.5D/3Dchiplet,高密度多叠加存储技术等开展前瞻研发,尽快完成产品验证并量产。 公司重视先进封装投入,布局高密度SIP、FC、Bumping、晶圆级封装、FOWLP。另外,公司亦积极拓展高端计算、汽车电子应用领域业务。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绑定核心员工,共谋长期发展!公司2022股权激励计划拟授予3113万份股票期权,约占股本总额,覆盖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业务骨干1382人。员工持股计划筹集资金上限1.83亿元,覆盖对公司整体业绩和中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董监高及其他核心经营管理骨干,人数不超过46人。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营收340.28/374.31/410.25亿元;归母净利31.23/36.15/40.27亿元,yoy+5.5%/15.7%/11.4%,对应PE12.3x/10.6x/9.6x,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中美贸易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8/19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