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邓永康

安信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SAC执业证书编号:S1450517050005...>>

20日
短线
60日
中线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4/27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璞泰来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03-19 65.69 -- -- 109.23 18.34%
121.00 84.20%
详细
事件:璞泰来公布2020年年度报告,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约为52.81亿元,同比增长10.05%;归母净利润约为6.68亿元,同比增长2.54%;扣非归母净利润约为6.24亿元,同比增长2.98%。2020Q4单季度实现营收19.34亿元,同比增长49.11%,实现归母净利润2.52亿元,同比增长30.57%;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44亿元,同比增长31.89%。 负极材料有望持续增长,产业链一体化趋势持续加强:2020年公司负极材料实现收入36.28亿元,同比增长18.84%,毛利率31.09%,同比增加4.23个百分点,实现销量6.29万吨,同比增长37.57%。石墨化加工业务实现收入2.44亿元(不含内销),同比减少5.59%,毛利率11.84%,同比减少7.35个百分点。产能方面,一体化布局持续推进,2020年实现7万吨以上负极有效产能,包含6万吨石墨化以及5.5万吨碳化加工配套产能,山东兴丰于2020年12月完成工商变更,石墨化及碳化产能于2020年下半年逐步释放,自供比例持续提升。随着2021年初内蒙紫宸2万吨负极材料前工序和溧阳紫宸3万吨碳化工序投产,一体化产能有望持续加强。新建产能规划方面,根据年报资料,2021年有望实现10万吨负极材料及其配套的石墨化、碳化加工的有效产能,2023年力争达到25万吨,有望持续扩大市场份额,贡献盈利增长点。 膜类业务绑定优质客户,增长态势有望延续:1、基膜及涂覆加工业务,实现营收8.10亿元,同比增长16.57%,毛利率42.25%,同比下滑4.82个百分点;销量方面,全年实现加工量7.10亿平米,同比增长23.75%,占国内湿法隔膜出货量的26.68%。产能方面,根据年报资料,2020年公司涂覆隔膜加工产能由6亿平米增长到10亿平米,2021涂覆隔膜加工产能确保达到20亿平米,2023年力争形成35-40亿平米的产能规模,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其中基膜方面,2020年公司溧阳月泉基膜产线良品率持续提升,实现扭亏为盈。2、铝塑包装膜实现营收9,387.03万元,同比增长22.54%,毛利率24.12%,同比增加1.46个百分点,全年出货量758万平米,同比增长23%;3、纳米氧化铝业务,实现营收1,699.53万元,同比增长136.14%,毛利率49%,同比下滑2.17个百分点。产能方面,溧阳极盾涂覆材料新建2000吨/年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产能顺利投产。 锂电设备业务有望触底回升。2020年动力电池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扩大积极,中小企业的营收坏账和信用危机加剧。公司受影响影响,2020全年锂电自动化设备业务实现营收4.64亿元(不含内部销售),同比下降32.73%,实现毛利率26.97%,同比下滑0.38个百分点。截止到2020年年底,公司在手订单超过15亿元(不含税),发出商品金额超过6亿元,随着在手订单的交付以及新订单的增长,2021年公司锂电设备业务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积累国内外优质客户资源,稳固行业地位。公司能够利用现有品牌声誉,迅速推广适应市场新需求的负极材料产品,实现向中低端市场的渗透。国内外客户对公司涂覆隔膜产品的高度肯定反向促进了公司基膜、涂覆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公司基膜产品快速打开客户市场。公司锂电设备产品进入宁德时代、ATL、比亚迪、LG新能源、三星SDI、中航锂电、珠海冠宇、亿纬锂能、欣旺达、特斯拉等供应体系,获得主流电池厂商及车企的认可;新产品如卷绕、叠片、注液、化成等设备,凭借公司综合锂电服务商的优势,快速完成产品认证并形成了订单供应。公司负极材料具备高性能、优品质、差异化的特点,已于人工石墨中高端市场稳居行业龙头地位。 投资建议:买入-A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收入增速分别为48.3%、31.3%、29.5%,净利润增速分别为49.8%、43.2%、36.8%,维持公司买入-A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国内销量不及预期,政策不及预期。
爱旭股份 房地产业 2021-03-18 12.02 11.22 29.41% 12.68 4.79%
13.48 12.15%
详细
事件:爱旭股份公布2020年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为96.64亿元,同比增长59.23%;实现归母净利润8.05亿元,同比增长37.6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56亿元,同比增长13.49%,净资产收益率为24.41%,同比下降7.81pcts。其中Q4实现营收34.08亿元,同比增长80.94%;实现归母净利润4.31亿元,同比增长394.2%;实现扣非净利润2.98亿元,同比增长644.29%。 市场回暖叠加大尺寸放量,下半年业绩同比大幅增长:公司全年电池出货量13.16GW,同比增长93.74%,位列全球电池出货量第二(PVInfoLink 统计数据)。受益于下半年全球疫情好转和宏观政策支持,市场开始回暖,电池片价格在8月之后逐渐企稳,从年中最低点反弹了约22.37%,新增产能的陆续释放也为公司业绩带来了弹性。报告期内,公司电池片平均售价为0.71元/W,同比下降18.39%;电池片单位成本为0.61元/W,同比下降13.9%;全年平均毛利率为14.90%,同比下降3.17pcts。受益于下半年光伏市场景气向上,电池片盈利大幅修复,叠加大尺寸电池放量(12月公司大尺寸电池出货量占到35%左右),公司三四季度业绩实现同比大幅增长。 大尺寸产能规划明确,新技术值得期待: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电池产能22GW,具体结构为大尺寸电池产能10GW+166尺寸产能10GW+166以下尺寸产能2GW;2021年,公司一方面计划投产14GW大尺寸产能,另一方面计划将现有10GW的166电池产能升级为182尺寸,升级后大尺寸电池(182-210尺寸)产能将达34GW ,占比94%;小尺寸电池产能仅2GW 占比6%,全年力争实现电池出货28-30GW。此外,公司计划在36GW单晶PERC电池产能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基于N 型电池技术的全新高效太阳能晶硅电池产能的建设,并计划于2021 年第三季度启动大规模新型电池产能的建设,2022 年二季度末投产,新的电池技术有望为行业降本增效助力,值得期待。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A 的投资评级,目标价16.00元。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营收分别为235.72、272.11和339.57亿元;归母净利分别为10.37、13.34和16.09亿元。考虑到公司未来大尺寸硅片产能持续释放带来的成长性,维持买入-A 的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16.00元。 风险提示:光伏装机低于预期、扩产进度低于预期等。
欣旺达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03-18 19.54 -- -- 22.25 13.58%
36.56 87.10%
详细
事件:欣旺达公布2020年年报,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96.92亿元,同比增长17.64%;实现归母净利润8.02亿元,同比增长6.79%;扣非归母净利润2.62亿元,同比下降50.09%,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投资收益和政府补助较上年度增多。单季度来看,公司Q4实现营业收入92.29亿元,同比上升23.03%;归母净利润3.3亿元,同比上升32.48%;实现扣非后净利润1.30亿元,同比下滑25.29%。 消费类电池势头不减,收入稳定增长。2020年在全球手机市场整体出货量下滑、竞争激烈的局面下,公司手机数码类锂离子电池模组业务稳定增长,实现收入164.04亿元,同比增长4.81%。笔记本电脑方面,依托公司在智能手机锂电池领域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影响力,公司笔记本电脑类锂电池业务快速增长,实现收入41.50亿元,同比增长43.38%。未来公司笔记本电脑锂电池将逐步提升市场份额,持续拓展全球领先笔记本品牌客户,进一步提升行业的渗透率及占有率,成为公司未来3-5年消费类电池领域重要的业务增长点。 高度覆盖海内外优质客户群体,持续巩固行业地位。公司深耕消费锂电池模组制造领域多年,长期服务于全球领先的消费类电子品牌商,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手机数码类锂电池模组领域,公司已进入苹果、华为、OPPO、小米、vivo等主流品牌供应链;在笔记本电脑类领域,公司是苹果、联想、戴尔、华为、小米、微软等质客户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公司在全球消费类锂电池模组行业的地位及对全球主流消费电子厂商的高覆盖率,为产品订单及业绩持续增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拟定增加码完善产业。布局,消费类电芯自供率不断提升。公司于2014年收购东莞锂威向上游布局电芯业务。2020年公司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达到11.2亿元用于子公司惠州锂威消费类锂离子电芯扩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合计2.1亿只。2021年2月25日公司又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不超过39.37亿元,用于建设3C消费类锂离子电芯扩产项目(年产1.25亿只消费类电芯)、3C消费类锂电池模组扩产项目(手机数码类模组)、笔记本电脑类锂电池模组扩产项目(年产4000万只笔记本电脑类锂电池模组)。2020年,惠州锂威对公司贡献利润4.09亿元,利润弹性空间大;年内手机数码类产品受益于电芯自供比例提升,毛利率为18.24%,较上年提升1.18Pcts。未来公司电芯自供比例有序提升,将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 客户订单持续突破,动力电池业务趋势向好。动力电池方面,公司BEV三元VDA和MEB产品型号各项技术指标行业领先,已经在市场全面应用,并批量进入欧洲市场;磷酸铁锂产品多个型号认证完成,已经获得多家知名车企认可并开始具备量产能力;HEV技术成熟度行业领先;产品应用累计已有34款车型进入推广目录。在市场开拓方面,目前公司已与雷诺-日产联盟、沃尔沃、吉利、易捷特、上通五菱、东风柳汽、东风乘用车、小鹏、云度等优质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日产等在主流车型建立联合同步开发机制。2020年公司动力电池类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28亿元,同比下降1.92%,占总营收比重1.44%;未来随着产品逐步量产出货,公司动力电池业务有望加速迎来上行拐点。 储能业务有望实现快速增长。2020年储能市场整体受到疫情影响,同时基于产业内生动力与外部政策和碳中和目标等多重利好驱动,装机量大幅提升。根据公司年报资料,截止到2020年底,国内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为33.4GW,新增2.7GW,电化学储能系统成本突破1500元/kWh。公司全年总装机量达到800MWh,电力储能方面国内海上风电2MWh等项目取得突破;家庭储能方面,实现欧美高端客户差异化需求的规模化交付;网络能源方面,公司实现为多家通信客户提供基站锂电池产品,储能市场爆发有望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的收入增速分别为40.4%、26.5%、27.6%,净利润增速分别为72.6%、37.8%、41.9%,公司成长性突出;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滑,市场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中环股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03-12 23.95 24.61 181.90% 30.60 27.50%
30.54 27.52%
详细
事件:中环股份发布2020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90.57亿元,同比增长12.85%;实现归母净利润10.89亿元,同比增长20.5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9.53亿元,同比增长53.48%;EPS为0.377元/股,同比增长16.18%;ROE为7.55%,同比增长0.97pct;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28.59亿元,同比增长14.04%。 光伏硅片:产能&&产量持续提升,未来几年业绩有望持续高增:报告期末,公司单晶总产能达到55GW(2019年底为33GW),其中G12产品产能占比40%;受到产能大幅提升影响,2020年公司实现单晶硅片产量63.32亿平(按G1尺寸折算约36GW),同比增长23.1%;硅片售价为2.66元/片,同比下降8.38%,由于规模效应提升等原因成本端有一定优化,全年毛利率为17.89%,同比基本持平。全年光伏硅片业务由于产量的提升,实现营收168.29亿元,同比增长12.78%;实现毛利30.11亿元,同比增长12.92%。根据公司年报披露,随着内蒙五期大尺寸硅片项目投产,2021年末产能有望达到85GW,其中210尺寸产能有望达到52-55GW,宁夏50GW项目争取2021年底生产基地建成投产,2023年达产;与此同时,随着大尺寸硅片产能爬坡,产品良率有望进一步上升、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综上所述,公司硅片业绩有望随大尺寸硅片放量以及成本端优化呈现高增态势。 半导体业务业绩小幅增长,今明两年产能有望持续投放:报告期内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实现营收13.51亿元,同比增长23.08%;实现毛利3.12亿元,同比增长10.66%;毛利率为23.07%,同比下降2.6pcts,盈利能力有所下滑。大尺寸半导体硅片的制造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目前全球仅有少数企业具备8英寸、12英寸半导体硅片生产能力,我国8英寸和12英寸半导体硅片大部分均依赖进口。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募资在江苏宜兴投资建设月产75万片8英寸抛光片和月产15万片(一期)12英寸抛光片生产线,有望于今明两年陆续投产。项目投产后,公司8英寸硅片产能将提升2.5倍、12英寸硅片产能将提升7.5倍,不仅能够为国内和国际晶圆制造商提供优质且稳定的原材料,而且能够填补目前大尺寸半导体硅片制造领域的产能缺口。 混改后有望逐步优化管理体系,夯实公司核心竞争力。2020年9月公司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中环集团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TCL科技成为公司间接控股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宣告公司混改完成。我们认为混改后公司有望逐步优化管理体系,在投融资、期间费用等方面迎来边际改善,同时夯实公司核心竞争力,为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目标价32.00元。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营收分别为300.46、415.91和521.21亿元;归母净利分别为21.62、32.31和47.15亿元。考虑到公司未来大尺寸硅片产能持续释放带来的高成长性,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32.00元。 风险提示:大硅片扩产进度低于预期、光伏装机需求低于预期等
赛伍技术 基础化工业 2021-03-03 32.11 44.17 339.07% 34.00 5.69%
33.94 5.70%
详细
公司公布2020年年报,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微增。公司发布2020年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21.83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归母净利润1.94亿元,同比增长2.0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78亿元,同比减少3.84%;基本每股收益为0.5元,同比减少5.66%;ROE为11.75%,同比减少4.26pcts。其中,公司1、2、3、4季度分别实现营收4.73、4.15、5.7和7.24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4.3、2.8、5.2和7.1亿元,2-4季度由于POE胶膜的放量以及毛利率的优化,业绩实现逐季提升。 胶膜产能逐渐释放,毛利率持续优化。2020年公司全年POE胶膜出货为6728万平米,同比增长234%,POE市场份额提升至17.5%;实现营收7.24亿元,同比增长262%。具体来看,2、3、4季度分别出货1007、1686和3087万平,由于下游需求持续旺盛价格也逐季递增,2、3、4季度价格分别为10.3、10.6和11.2元/平,与此同时随着产能爬坡完成规模效应持续显现,全年实现毛利率17.54%,同比提升接近10pcts。2021年公司随着公司吴江基地产能爬坡结束,浦江基地新的2.55亿平转债募投项目产能逐渐释放,全年出货量有望再次实现同比大幅提升。 受双玻趋势影响,背板业务有所萎缩。受到双玻渗透率提升影响,2020年公司背板出货量和盈利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出货量为1.32亿平,同比下降19.7%;出货价格为9.93元/平,同比下降9.91%;毛利率为17.12%,同比下降1.32pcts;实现营收13.14亿元,同比下降29.9%。后续随着双玻渗透率的继续提升,公司背板出货量存在进一步下降可能,但毛利率大幅下降可能性不大,目前公司正在探索高性价比透明背板、柔性背板等新的背板增量需求。 锂电池PACK材料等新业务实现快速增长。报告期公司SET材料(半导体、电气、交通运输工具)销售额逐月增长,从年初单月18.77万元快速增长至年末单月1636.12万元,年度综合平均毛利率达39.20%。其中,动力锂电池Pack的多种材料和其他电动汽车材料业务,自2020Q3起批量性间接或直接地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上汽等供应链;在半导体材料方面,UV减粘膜和IGBT散热材料实现量产,批量性地进入格力等优质客户。3C业务方面,在传统的PU保护膜和超薄胶带的基础上,完成了OLED模组所用的超薄发泡减震膜等多个产品的量产准备和来自维信诺等OLED模组厂商的审厂,为2021年初便能实现批量化供货、进入小米供应链作好了准备。总体来看,2020年非光伏业务收入较2019年提升了105.67%。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目标价45.00元。我们预计公司2021年-2023年营收分别为36.89、50.57和64.35亿元;归母净利分别为4.21、6.01和7.87亿元。考虑到公司未来的高成长性及在新业务领域的布局与进展,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45.00元。 风险提示:光伏装机不及预期、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等。
宏力达 2021-02-25 75.00 -- -- 86.91 15.88%
87.09 16.12%
详细
国内一二次融合引领者,核心产品竞争力强。公司是国内一二次融合的引领者,主要从事配电网智能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电力应用软件研发及实施等信息化服务,亦提供IoT通信模块、系统集成等产品和服务。根据招股书,公司的核心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产品智能柱上开关是以物联网和智能化技术对传统柱上开关改造后的结果,采用“一二次全融合”技术,将配网线路的故障研判准确率、故障定位的精确度和故障隔离的有效率等提升到了较高程度,获得国家电网、南瑞集团等行业内知名客户的高度认可。随着配网设备对物联化、智能化、自动化的要求不断提升,公司凭借高性能产品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核心产品竞争力强。根据招股书,截至2019年底,公司核心产品智能柱上开关已累计销售量超2.8万套,规模位居行业前列。近年来,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了快速增长,根据公司2020年业绩快报显示,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9.09亿元,同比增长28.84%;实现归母净利润3.20亿元,同比增长33.97%。 受益电力物联网和配电网智能化趋势,“”一二次融合”发展空间广阔。 从长期来看,电网投资将出现结构性转变:一是配用电端投资的占比会持续上升;二是基于电力物联网建设相关的智能化、信息化领域投资的占比会大幅上升,在此前文章《共享万亿饕鬄盛宴,重塑行业未来发展》中,我们预计未来5年电网智能化的投资规模有望超万亿。 而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无论是配电网架结构优化、配电设备的升级与智能化还是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都将加速促进一二次融合的趋势。 根据中能电科院的数据,目前传统一、二次设备的需求已出现疲软态势,“一二次融合”产品逐渐被市场认可,其占整体柱上断路器的比例从2018年35.71%上升至2019年的59.43%。从存量市场来看,依据《高压开关行业年鉴2019》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12kV真空柱上断路器生产企业全年合计产量超80万套,主要为传统柱上开关,“一二次融合”柱上开关未来的市场空间较大。从增量市场来看,根据招股书,截至2018年,北京、江苏等26个省市实现配电网自动化覆盖率仅约65%,距离9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随着“一二次融合”设备技术逐渐成熟、产品逐渐被认可,其市场渗透率会加速提升,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公司技术、产品、客户资源等竞争优势突出。在技术及产品优势方面,区别与传统柱上开关和一二次成套柱上开关,公司的核心产品智能柱上开关成功实现一二次全融合,具有智能化和集成化的特点,短路故障研判准确率达99%以上,单相接地故障研判准确率达90%,重合闸准确率接近100%。经过多年的技术开发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公司已经掌握了一批行业内先进的核心技术成果,根据招股说明书中披露,公司已取得专利97项,软件著作权83项,核心产品性能位于行业前列,并已取得多项认证。除了核心产品之外,公司还开拓故障指示器,布局环网柜等智能配电化产品及配电网信息化服务。客户资源方面,目前公司已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等国家电网下属各级供电公司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并获得南瑞集团、平高集团、国网信产集团等业内知名客户的高度评价。 业务聚焦于高附加值产品,募投项目增强市场竞争力。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来自于配电网智能设备,2017-2019年该部分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64.91%、82.99%和94.82%,其中智能柱上开关为公司核心产品,由于核心产品具有高技术壁垒和先发优势,公司产品综合毛利率较高,2017-2019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8.34%、53.32%和55.90%。此次公司上市,拟将募集资金用于包括上海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和总部大楼建设项目、泉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扩大配电网智能柱上开关、故障指示器等核心产品产能,将增强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研发、生产和销售,有利于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公司在一二次融合领域的领先地位。 投资建议: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A的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0年-2022年收入分别为9.09、12.2和16.48亿元;营收增速分别为28.8%、34.2%、35.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4.2和5.8亿元,增速分别为34.0%、32.1%、38.1%;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A的投资评级。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化不及预期;募投项目建设不及预期等。
中伟股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02-09 70.51 -- -- 82.90 17.57%
106.28 50.73%
详细
公司2020年预计盈利3.9--34.3亿元,略超预期。2021年1月26日,公司发布2020年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度实现营收73亿元-78亿元,同比增长37.45%-46.87%,实现归母净利润3.9-4.3亿元,同比增长116.88%-139.12%,此前公司预告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6-4亿元,略超此前预期。 高镍三元前驱体壁垒高,行业集中度较高。三元前驱体的形貌、粒径、比表面积、杂志含量、振实密度等性能,均会影响到最后烧结后的三元材料的理化指标,参考高工锂电资料,三元材料60%以上的技术含量体现在前驱体制备工艺中。三元前驱体主要采用共沉淀工艺生产,工艺壁垒较高,需要精准控制原料的浓度、PH值、搅拌速度、时间、温度、流量、固含量等多个因素。根据鑫椤锂电资料,2020年国内三元前驱体CR5市占率69.1%,较2019年提高了4.32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公司是国内三元前驱体龙头,持续加大产能布局力度。公司成立于2014年,主要生产三元前驱体与四氧化三钴产品。1)现有产能:根据高工锂电数据,截止到2020年底,公司在贵州、湖南建立西部、中部基地,总产能突破13.5万吨,其中三元前驱体11万吨,四氧化三钴2.5万吨。2)出货量情况:根据鑫椤锂电数据,2020年公司出货量超过7万吨,国内前驱体总出货为33.4万吨,公司出货量在国内的市占率超过20%。3)未来扩产计划:一方面,IPO募投项目在西部基地新建6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另一方面,2021年1月20日,公司公告与广西钦州市政府签署合同,总投资230亿元,一期投资100亿元,建设年产15万吨前驱体和7万吨镍钴及其综合循环回收设施。公司持续加大产能布局力度,即将进入产能释放高峰期。 加速全球化布局,订单有望持续增长。公司三元前驱体的核心客户包括LG化学、三星SDI、L&F、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四氧化三钴主要客户为厦门钨业,最终供应消费类龙头ATL,国际一流电池企业,截止到2020年一季度,LG化学供货占比达39.6%,前五大客户占比为90.8%。公司一方面稳定好存量优质客户,另一方面加大已通过技术论证的潜在客户的服务合作,未来有望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 产品结构升级&&原料自给率提升,有望迎来量价齐升。公司现有产品中高镍占比超过80%,产品价格及盈利能力相比常规产品有一定提升。 此外,随着子公司贵州循环投产,原材料自供比例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优质客户放量,新建产能即将进入释放高峰期。 投资建议:买入-A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0年-2022年的收入增速分别为44.5%82.7%41.6%,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27.4%、116.7%42.4%,成长性突出;首次给予买入-A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公司新建产能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超预期。
宏发股份 机械行业 2021-02-04 59.12 47.96 75.74% 66.30 11.43%
65.87 11.42%
详细
摆脱疫情不利影响,全年营收净利超预期增长。宏发股份公布2020年年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8.19亿元,同比增长10.42%,全年目标完成率102.33%;实现归母净利润8.32亿元,同比增长18.19%,全年目标完成率117.21%;完成继电器生产21.72亿只,同比增长13.72%,在疫情的不利影响下,目标完成率仍达99.95%;此外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4元(含税)。 单季度来看,公司Q4实现营业收入23.82亿元,同环比分别实现了23.17%和19.31%的较高增速;归母净利润2.35亿元,同比高增58.47%。 先抑后扬稳定增长,全球继电器龙头体现韧性。公司深耕继电器领域三十载,不断巩固自身全球继电器龙头地位。回首全年,公司主要业务在一季度受疫情影响较大,二季度部分领域市场已显著回升。三季度各项业务相关订单持续增长,而在四季度,随着疫情常态化,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态势,公司主要业务实现同比高速增长。总体而言,尽管部分领域产品月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短期波动性,订单交期、数量等要素不确定性较往年有所增加,但公司实现先抑后扬,订单量与出货量同比及各月度环比均实现边际改善,持续巩固全球继电器龙头地位。全年来看,尽管公司目前超50%的业务在海外地区,下半年受美元汇率变动影响和铜、银等主要材料的价格大幅上涨等影响,但由于公司提质增效和产能利用率逐季提升,全年继电器产品实现综合毛利率39.37%,同比增1.16Pcts,盈利能力持续稳定增长。 汽车继电器高速增长,功率、电力继电器显著回暖。我们预计公司汽车继电器业务全年实现高速增长,功率、电力继电器业务显著回暖。汽车继电器方面,公司上半年与海拉业务实现有效整合后,借助国内汽车市场快速复苏,特别是商用车市场大幅增长实现稳定增长。此外,公司积极开拓,预计大电流48V产品和PCB项目将成为公司未来汽车继电器的全新增长点;功率继电器方面,受益智能家电和新能源发电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功率继电器预计在年初疫情不利的影响下于下半年实现强劲复苏,在家电领域,公司推行传统白电和小家电业务齐头并进战略,而在新能源发电领域,伴随着光伏、风电的景气度提升,公司积极导入新客户,持续配套优质客户将保障功率继电器的出货量稳步增长。电力继电器方面,受欧美疫情反弹影响,欧美主要国家项目有所推迟,但公司积极导入沙特电网项目,保障全年电力继电器项目稳步增长,随着2021年疫情好转,预计欧美传统市场推迟项目将恢复,且公司积极开拓东南亚和南美的新兴智能电表市场,加速导入国内电网新业务领域,预计2021年将持续稳定增长;此外,公司密封继电器、低压电器等新品类也在2020年不断开拓,预计将成为公司新品类业务的增长点 持续合作优质客户,高压直流继电器将迎爆发期。尽管2020年上半年,由于全球疫情的影响,新能源车销量萎靡,但根据EVsales数据,在特斯拉持续领衔全球市场反弹、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加速回暖和海外客户电气化平台新车型持续落地的三重因素助推下,2020年全球实现新能源车销量312万辆,同比增41.4%;我们认为新能源车赛道长坡厚雪,未来5年CAGR近40%。公司配套新能源车的高压直流继电器业务持续合作优质客户,根据公司公告,目前与国内客户比亚迪、理想、广汽、上汽等十余家主流车企、全球电动车龙头特斯拉和海外标杆客户大众、奔驰的电气化平台,且与现代、保时捷、丰田和宝马等车企中的主要车型皆有合作。由于高压直流继电器配套每款车型的合作周期一般在5-10年,在实现全面优先卡位后,随着未来数年优质客户大量新能源车型集中推出,公司有望长期跟随优质车企共同成长。 提质增效显露效果,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公司聚焦提质增效战略,目前已显露效果。2020年,公司技改累计投入4.32亿元,重点建设15条自动化产线,成功通过高级产线评定17条,中级产线34条,初级产线30条。至此,公司已累计有47条产线通过高级评定,73条产线通过中级评定,中、高级产线约占62.5%。体现在产品上,公司的产品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升明显,继电器电寿命改进成效明显,目前周检一次合格率达到96%以上,首次突破90%;通用、汽车、信号、功率和计量继电器在客户端的不良率2020年均达到≤0.15PPM的国际一流水平。而在产品开发和完善方面,2020年,公司大力推进密封继电器、高压直流继电器、开关器件等产品关键零部件提升档次,重点投入关键、基础的工艺设备,且实现全年新品开发项目近210项,节点完成率97.38%,新门类产品方面,真空灭弧室、氧传感器、连接器、电子模块、互感器等开发工作持续推进,部分产品在市场端已取得一定进展,其中,氧传感器销售额同比增长59%,连接器同比增长49.1%,互感器同比增长465.8%,为后续新品规模化产业布局奠定基础,公司持续推动产品推陈出新,不断开拓新门类新领域,将持续巩固自身在相关领域的优势。 投资建议:给予公司买入-A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70.00元。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93.16、110.25和131.87亿元,增速分别为19.1%、18.3%和19.6%,净利润分别为10.01、13.00和16.54亿元,增速分别为20.3%、29.8%和27.3%。维持公司买入-A投资评级,6个目标价为70.00元。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滑,市场竞争加剧,需求不及预期,汇率波动或海外市场经营风险等。
中科电气 机械行业 2021-01-26 12.17 17.35 108.53% 13.19 8.38%
13.19 8.38%
详细
公司转型锂电材料,动力负极新秀快速成长。公司目前已形成“磁力装备+锂电负极”双主营格局。2017年战略转型锂电负极材料后,公司持续加码负极材料业务布局,正从锂电负极新秀迅速成长,有望跻身国内动力负极第一梯队。截至20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6.40亿元,其中负极材料营收占比74.73%。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的综合毛利率37.7%,处于行业中高等水平;资产负债率为22.71%,均处于较低水平,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动力负极需求空间大,行业格局有望重塑。需求方面,预计2021-2022年,全球动力负极材料需求量分别为27万吨、40万吨,同比增速分别为64.6%、49.6%。供给方面,2020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36.5万吨,同比增长35%,其中动力电池需求增速快,拉动人造石墨负极渗透率持续提升,2020年出货量30.7万吨,占比84%。行业竞争格局来看,2020年国内负极材料集中度有所下降,CR3的市占率从2019年57%下降到53%。在消费电子黄金十年中,切入ATL等消费电子锂电巨头产业链的负极材料厂商市占率较高。动力电池更加注重产品的稳定性、一致性以及规模效应带来的高性价比,未来具备竞争优势的第二梯队负极材料企业有望实现突围,行业格局有望重塑。 公司动力负极业务快速发展,有望打造全球龙头地位。截止2020年末,公司三大产能基地布局初步完成,长沙基地:中科星城负极材料产能1.2万吨。贵州基地:格瑞特到2020年全部达产预计达到3-4万吨。四川基地:参股石墨化企业集能新材料产能1.5万吨。随着客户拓展力度加大,公司新建产能规划有望加速推进。在客户开拓方面内外并重,目标明确,深度合作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星恒电源、中航锂电等国内主流动力电池厂商,并向SKI等海外客户逐步渗透。石墨化一体化布局也有利于打造龙头长期核心竞争力,公司长期目标维持60%自给率,未来受益基地电费成本优势和产能释放,毛利率或将进一步提升。 投资建议:买入-A投资评级,6价个月目标价18.00元。我们预计公司2020年-2022年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6.0%、134.8%、32.1%,归母净利增速分别为15.1%、74.2%、42.3%,EPS分别为0.27、0.47和0.67元。公司已完成动力负极材料业务的转型之路,三大产能基地鼎足而立,从当前的产业布局、技术实力、客户结构、产能投放等多维度来看,公司有望从负极材料第二梯队突围,打造全球动力负极龙头企业。维持公司买入-A投资评级,6个月目标价18.00元,目标价对应应2021年年38x估值。风险提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公司新建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公司新客户开发或主流客户导入不及预期;4)文中测算假设不及预期等。
海优新材 2021-01-26 227.99 -- -- 214.77 -5.80%
214.77 -5.80%
详细
全球光伏胶膜领先企业,配套头部客户夯实行业地位。公司是从事特种高分子薄膜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主营高分子薄膜材料主要用于光伏产业,主要产品为透明EVA胶膜、白色增效EVA胶膜、EPE胶膜等。公司主要客户包括晶科、隆基、天合、韩华等头部组件厂商;2016年以参股方式与晶澳合资设立邢台晶龙。受制于资金瓶颈导致的产能不足,公司产品一直供不应求,近年来产能利用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2019年为97.18%)。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2020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4.5亿-15亿元,同比增长36.38%-41.08%;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9亿-2.1亿元,同比增长212.82%-245.75%。 上市拓宽融资渠道,产能扩张有望促使成本进一步下降。截至2019年末,公司胶膜产能约1.4亿平方米,2020年末约2.4亿平方米。为积极响应不断增长的行业需求,此次公司科创板上市拟募集资金6亿元,其中3.45亿元用于年产1.7亿平方米高分子特种膜技术改造项目。我们认为未来公司产品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其一是因为公司上市后拓宽融资渠道,有望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其二产能的进一步提升有望进一步降低期间费用率并提升对上游原材料采购的议价能力。 胶膜需求稳步增长,公司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目前发展清洁能源已成全球共识,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信息,2011-2019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CAGR为18.18%,2019年全球GW级市场数目由2018年的11个增长到16个,叠加平价上网趋势,光伏需求增长愈发具有确定性。下游装机增长为中游封装行业稳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胶膜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2019年全球封装胶膜市场约15亿平方米,我国封装胶膜市场约为10.8亿平方米,其中EVA胶膜、POE胶膜是目前主流的封装材料,合计占比约97.1%,未来随着双面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包括多层共挤POE胶膜在内的高品质胶膜存在进一步提升市场空间的机会。目前光伏封装胶膜行业竞争格局较为稳定,公司招股说明书信息显示,公司市占率稳居第一梯队,2019年光伏封装胶膜销量市占率11.13%,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行业龙头福斯特,未来随着产能的陆续投放存在进一步提升市占率的可能。 管理层专业背景深厚,持续研发投入夯实技术壁垒。特种高分子薄膜材料属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公司已构建了涵盖全工艺流程的单/多层聚合物功能薄膜材料制备技术体系,坚持走自主创新路线,已具备深厚的技术沉淀。截至2020年6月底,公司已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8项,并有40余项申请中发明专利。公司的核心团队由多名具备多年研发、经营管理与市场经验的资深人士组成,总经理李民、销售总监齐明、生产运营总监黄书斌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化学系高分子材料专业,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2017年至今公司研发投入维持高位,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始终在3.5%以上,高于同业可比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为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投资建议: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A的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0年-2022年营收分别为13.96亿元、31.93亿元和52.91亿元;归母净利分别为2.00亿元、4.22亿元和6.81亿元。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A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技术迭代风险;产业政策变化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等。
中信博 2021-01-25 176.54 -- -- 205.00 16.12%
205.00 16.12%
详细
事件:在此前,我们已经在《一论光伏跟踪系统:四大核心壁垒,远非“打铁”那么简单!》中描述了光伏跟踪支架领先厂商在算法和AI上的探索。日前,公司正式发布了《中信博新一代人工智能光伏跟踪解决方案白皮书》,根据中信博官网披露,原有的跟踪系统相较于固定系统能够带来7%-37%的增发受益;而经过实地验证及模拟仿真,相较于原有的跟踪系统,该解决方案有望使光伏电站在原有跟踪系统基础上,再获得可高达7%的增发收益(同行竞品增发受益最高达3.08%)。 四大策略解决原有痛点,AI跟踪彰显技术优势。常规的跟踪器控制策略,主要以时间控制的方式进行对于太阳的追踪,尽管考虑到直射辐射最大化,但所适用的项目情况仅针对于单面组件、晴天、平地等特定条件。忽略了天气、地形、地貌对于太阳辐射的影响以及组件对不同光谱吸收特性的不同,在实际的光伏项目中往往难以实现发电量的大幅提高,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公司新一代人工智能光伏跟踪解决方案,1)进行逆跟踪算法优化和全地形建模,能够有效实现真实地形下的跟踪,减少阴影遮挡;2)通过AI神经网络处理气象数据,利用气象数据库实现云层有效策略;3)通过获取组件正面和背面的辐射等环境数据,对跟踪器角度进行算法优化升级;4)与包括阳光电源等在内的逆变器厂商合作,共享参数实现有效反馈控制,为进一步提升发电量增益带来数据源;四大策略有效解决了传统跟踪器的痛点,也彰显了公司在光伏跟踪支架领域的技术优势。 跟踪支架拥有四大核心壁垒,渗透率持续提升,未来空间广阔。从公司的核心产品跟踪支架来看,在运用过程中,其拥有四大核心壁垒1)风工程与风洞测试;2)系统结构设计与排布;3)算法与AI运用;4)可融资性与项目背书。此前,我们在1300小时有效光照小时数量的基础上,对跟踪系统发电量增益关于IRR进行敏感性分析,无论是目前的情况,还是从技术进步带来EPC单位成本下降、非硅成本下降带来EPC单位成本下降、组件1时代(组件价格小于1元)和组件1时代基础上的上网电价降低等四个场景来看,当跟踪系统发电量增益高于5%时,跟踪系统相较于固定支架系统表现出更有经济性(测算过程详见《二论光伏跟踪系统:组件1时代,经济性依然显著!》)。据彭博新能源测算,相较于固定支架,双面+跟踪器在全球93.1%的区域可以达到最低LCOE度电成本,单面+跟踪器在全球87.9%的区域可以达到最低LCOE度电成本。根据GTM数据,经测算,若假设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达300GW,大型地面电站中跟踪支架渗透率由2019年的40%提升至80%,我们预计2025年跟踪支架装机达130GW,6年复合增长率达30%;市场空间达648亿,以2019年为基年,6年复合增长率达22%,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技术与成本兼具优势,产能持续扩张匹配需求。公司以获得的全球光伏支架相关资质为基础,在全球各地区布局了销售网点,销售网络遍布全球,拥有众多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经验。根据GTM数据,公司2019年光伏跟踪支架出货量近2GW,全球市场份额近6%,位列亚洲第一,全球第五。公司通过多年积累,掌握跟踪支架多项核心技术,此次AI跟踪器的推出,更彰显了公司在全球的技术领先地位。而在成本上,由于制造和人工成本的优势,公司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通过募投项目提高年产2.8GW高品质光伏支架的生产能力后,根据此前公告,公司拟再以10亿元投建太阳能跟踪支架及成套装备智能制造项目,持续扩张产能匹配需求。与此同时,公司积极开拓发展新空间,在BIPV,光伏+等领域不断深耕新技术、新产品。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0/21/22年收入为31.98/45.97/65.48亿元,营收增速为40.1%/43.8%/42.4%;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为2.75/4.49/6.87亿元,增速为69.3%/63.3%/53.2%,对应EPS分别为2.02/3.31/5.06元。公司技术与成本双领先,且有光伏装机提升+跟踪支架渗透率提升+公司市占率提升三重逻辑加持,未来有望进入发展快车道。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与市场变化风险,汇率波动风险,管理控制风险,人力成本上升风险,技术进步不及预期风险等。
南网能源 社会服务业(旅游...) 2021-01-22 2.44 -- -- 8.55 250.41%
15.13 520.08%
详细
全国节能服务领先企业,综合能源服务排头兵。公司是全国领先的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城市照明节能投资运营服务商,能够为能源使用提供诊断、设计、改造、综合能源项目投资及运营维护等一站式综合节能服务;根据招股说明书,公司是唯一同时拥有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颁发的工业节能领域5A级证书、建筑节能领域5A级证书、公共设施节能领域5A级证书的公司。目前节能服务市场呈现“多而弱”、“小而散”的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低;公司作为少数几家大型节能服务公司之一,背靠南方电网,实控人为国资委,行业地位和竞争优势领先。公司收入稳定且盈利情况较好,2018年以来净利润维持在40%以上的高速增长;招股说明书中披露2020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9亿-22亿元,同比增长25.96%-45.85%;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6亿-3.9亿元,同比增长55.41%-68.37%。受益综合能源服务加速推进,公司业绩进入高速发展新阶段。 能源革命进行时,市场空间有望充分打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压力越来越突出,节能减排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和任务,使得我国节能服务行业潜力巨大。根据“十三五”节能环保规划,到2020年节能服务业总产值或达6000亿元。此前,总书记在巴黎气候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控制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综合能源服务作为节能服务的再升级,在能源体制变革、“碳中和”目标明确、技术发展等背景下,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进入快速成长期。据国网研究院测算,2020年综合能源服务市场潜力在0.5-0.6万亿元之间,2025年在0.8-1.2万亿元之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35年或将达到1.3-1.8万亿元,市场空间有望在未来充分打开。 业务布局响应新能源发展需要,上市拓宽融资渠道。节能服务在公司主营业务中占比最大,2019年营收占比87%,其中又以分布式光伏项目为主(营收占比36%)。截至2020H1,公司共运营分布式光伏项目132个,总装机容量697.87MW;2017-2019年,分布式光伏营收CAGR约34%,毛利率稳定在60%左右,同时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服务期限多为20-25年,因此收益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是公司重要的业绩增长点。此次公司上市,又拟将募集资金用于包括分布式光伏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建筑节能服务拓展项目在内的5个投资项目,有利于公司充分发挥项目经验优势,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增加市场份额,增强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公司经验、技术、资本实力等竞争优势突出。在节能经验方面,从2010年成立以来,公司一直从事节能业务,完成多项示范性节能项目,积累了丰富的节能服务经验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在技术方面,公司在主要业务领域已建立起完善的开发以及运维管理体系,研发的“看能”系统可实现智能监控,还可整合设备、人员、技术等关键资源,进行智能分析与自动寻优。在资本和信用方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资金需求较高,中小企业一般经济实力不强,资产规模有限,融资渠道不足;而公司资本实力雄厚,截至2020H1净资产超45亿元,社会信用良好,确保了节能业务发展的持续性。 投资建议: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A的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0年-2022年收入分别为20.69、27.57和36.42亿元;营收增速分别为37.1%、33.3%、32.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5、6.36和8.50亿元,增速分别为61.2%、42.8%、33.6%;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A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化不及预期;募投项目建设不及预期等。
派能科技 2021-01-05 269.80 -- -- 348.00 28.98%
348.00 28.98%
详细
全球户用储能领先企业,2020年业绩实现大幅增长。公司深耕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系统领域,是国内较早成功研发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系统解决方案,并率先规模化生产和批量应用的企业。2013年起公司进入海外户用储能市场,凭借优越的产品品质及成本竞争力迅速成长为全球家用储能市场的领先企业。2019年公司自主品牌家用储能产品出货量市占率8.5%,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特斯拉和LG化学。公司自有品牌定位中高端,海外家储与Sonnen、Segen等大型优质客户进行了深度合作,通信备电绑定中兴通讯,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应用经验和优质客户资源。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2020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1亿-13亿元,同增34.17%-58.57%;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7亿-3.2亿元,同增87.35%-122.05%。 全球能源革命大势所趋,电化学储能市场空间有望充分打开。近年来电化学储能应用高速增长,核心驱动因素主要包括:1)亚、欧、美等主要国家和地区不断调高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夯实能源转型政策;2)对电力系统消纳与电网稳定性的要求提升;3)储能应用场景商业模式逐步成熟,成本快速下降,技术经济性凸显;4)各国推出储能支持政策等。2018年,全球电化学储能在电力系统的新增装机约3.7GW,同增305%,实现跨越式增长。据IHS预测,2019-2023年全球电力系统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3%。此外,通信基站、轨道交通和数据中心等其他储能应用需求也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全产业链布局优势尽显,持续研发投入夯实技术壁垒。公司拥有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综合服务优势,是国内少数具备电芯、模组、电池管理系统及能量管理系统等储能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同时具备储能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设计能力的企业。公司的储能电池系统基于软包磷酸铁锂电池,并采用模块化设计,十分贴合储能场景的应用需求,具备技术路线优势。近三年公司研发投入维持高位,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始终在6%以上,为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20年6月底,公司已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47项、软件著作权3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1项。 加速产能扩张,规模优势释放助力降本增利。锂电池储能行业规模壁垒较高,2017年以来,公司一方面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生产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对瓶颈工艺的技术改进以及增加核心设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利用率,毛利率持续提高。截至2020年6月,公司已具备年产1GWh电芯产能和年产1.15GWh电池系统产能。随着市场快速增长,公司原有产能已经无法满足下游客户对高性能磷酸铁锂电池的需求。本次募投项目完成后,公司将新增4GWh锂离子电芯产能和5GWh储能锂电池系统产能,有利于提升公司的产品生产能力与市场快速响应能力,化解产能瓶颈并释放规模效益,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公司的行业竞争地位。未来随着新建产能释放、新客户开拓,公司业绩有望实现进一步跃升。 投资建议: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A的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0年-2022年收入分别为12.79、21.67和36.0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2、5.21和8.7亿元,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A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投放不及预期;产业政策变化;国际贸易摩擦风险;汇率风险等。
孚能科技 2020-12-28 43.30 50.00 430.22% 50.20 15.94%
50.20 15.94%
详细
事件:根据公司公告,公司将与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建设动力电池工厂,致力于推进动力电池产能建设,涵盖电芯、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研发、制造及销售,提升合作双方在各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公告,吉利科技和其控股的子公司及吉利商用车集团承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孚能科技或合资公司生产的动力电池,且每年采购量不低于其需求量的80%,将为孚能科技带来有效新增量。 不断牵手优质客户,借力长坡厚雪好赛道。公司是国内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龙头企业,目前紧密合作优质客户。国内方面,吉利集团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路特斯、沃尔沃、极星等多个电动汽车品牌,吉利科技作为吉利集团旗下重要子集团,相关业务涵盖曹操出行、枫叶汽车和吉利商用车相关业务,此次合作站在长期的维度将为公司的锂电池带来稳定需求。除了与吉利的合作外,公司目前深度绑定广汽新能源,目前已成为AionV车型主供,预计2021年将成为公司销量支撑点,未来随着新车型逐渐放量,公司有望导入更多车型。海外客户方面,公司已与戴姆勒签订2021-2027年170GWh供货合同,预计2021年批量供货;随着EVA平台2021年推出首款车型EQS,出货量有望持续增加。同时,公司与大众合作进展顺利,还紧密绑定包括长城、一汽、江铃、长安等国内知名整车企业,对于优质客户的紧密绑定将有效保障公司订单和业绩持续增长。随着各国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电动化已是大势所趋,参见此前发布的周报,根据测算,在中国、欧洲美国市场的带动之下,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近1500万辆,以2019年为基年,未来6年复合增长率超37%。 规模优势和供应链国产化助力成本持续下降。软包电池相较于圆柱电池和方形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随着欧洲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型加速放量,市场占比有望提升。根据公司公告,目前公司量产单体电芯能量密度最高为285Wh/kg,并储备了高能量密度、快充、高安全性等多项前沿技术,具备全球核心竞争力,计划未来五年提升至350Wh/kg。近年来公司成本快速下降,2017-2019年动力电池系统成本分别为1.19/1.13/0.82元/Wh,成本下降加快;同时,公司铝塑膜国产化加快,未来随着新产能落地,公司有望凭借规模优势和供应链国产化继续推动降本和毛利率提升。 产能进入快速扩张期,产销量低基数高增长。近年来公司产能持续扩大。根据与吉利的协议约定,孚能科技及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合计产能不少于120GWh,且2021年开工产能不少于20GWh。若暂不考虑新设立合资公司产能,根据公司公告,公司2019年底包含赣州基地一二期名义产能约为5GWh,随着公司赣州、镇江基地逐步达产和产能持续扩总行,以及欧洲基地逐步建设,根据公司规划,预计2020-2022年公司名义总产能将分别达到13/21/29GWh,2025年有望达到80-100GWh。2017-2019年公司实际产能利用率持续处于高位,2020年上半年销量受疫情影响下滑明显,但下半年起供货广汽AionV后显著回暖,1-11月份实现产量665MWh。产能提升奠定产销量和业绩增长基础,销售提升又将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的议价能力,为公司持续带来增长动力。 管理团队不断完善,理顺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董事长王禹是全球锂离子电池资深科学家,历任NECMoliEnergy(Canada)Ltd.研发科学家、PolyStorCorporation研发部总监,技术实力深厚,负责公司长期战略规划、业务规划、产品和产能规划等,主导公司前沿技术合作、业务布局整合、战略投融资等。新聘任总经理王志刚于2019年5月至今担任公司副董事长,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有利于在公司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随着管理团队的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理顺,未来公司在管理团队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兼备的情况下将获得高效发展。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0年-2022年的收入增速分别为-38%、276%、99%,净利润分别为-3.44、2.84、7.85亿元,我们认为,此次与吉利的合作在为公司带来了优质下游客户和稳定需求保障的同时,也进一步彰显了公司作为国内软包电池龙头对未来发展的决心,公司成长性突出;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海外大客户合作进展不及预期;扩产进度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不及预期;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发生重大改变导致公司销量不及预期、相关战略合作协议不达预期等。
金博股份 2020-12-25 180.00 148.06 798.97% 235.17 30.65%
259.48 44.16%
详细
事件:根据公司公告,公司于昨日与隆基股份签署《长期合作框架协议》,就公司长期向隆基股份及其关联公司供应碳基复合材料产品达成合作意向。协议规定,未来三年,隆基股份及其关联公司向公司采购埚帮、热屏、保温筒、热屏连接环、螺栓等拉晶热场碳碳产品。基于隆基股份及其关联公司未来三年采购需求预测,预估协议总金额约为人民币16亿元(含税),涉及碳碳热场需求约1300吨。 深入合作优质客户。公司目前已经形成对大客户的深度配套,主要客户包括隆基股份、中环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行业内龙头。由于光伏大尺寸硅片的渗透率持续攀升,叠加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的热场系统既有增量需求也有存量替换的需求,还有改造性的需求,公司用于光伏晶硅热场的碳碳复合材料需求得到快速发展。此次与隆基股份签署长期合作框架协议涉及总金额16亿元,按照项目金额估算,未来三年预计年均供货隆基股份超400吨,一方面保障了公司产能扩张后及时的需求匹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司与优质龙头客户的持续紧密合作。此外,公司也在积极拓展半导体晶硅制造行业,现已开拓神工半导体、有研半导体等。 产能超预期扩张匹配需求,为业绩持续高增奠定基础。公司面对供不应求的产品需求,积极扩大产能。在现有产能200-250吨的基础上,根据公司公告,将募投及超募资金将投资用于新增年产能共550吨碳/碳复合材料,由于热场尺寸的提升,公司生产效率和技术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因素,现有和初次募投的共450吨的产能将有效提升,叠加超募资金形成的350吨产能,我们预计2021年底公司有望形成超1000吨的光伏晶硅热场的产能规模。除此之外,公司还发布了可转债公告,根据募投金额估算,预计形成600吨光伏晶硅热场碳碳产品新产能,将于2022年底达产,总体来看,公司产能超预期扩张,匹配下游高增长的潜在需求。与此同时,公司投资6220万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加大材料分析检测的投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打造全球领先的碳基复合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平台。公司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业务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且毛利率维持在高于50%的高位,盈利水平优异。 受益于光伏大硅片趋势,公司产品优势凸显。从需求来看,由于光伏行业及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发展及产品快速迭代,硅片向高纯度、大尺寸发展是其最基本的趋势,同时也对大尺寸硅片制备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较于等静压石墨易脆、装料量较小、不耐高温等一系列痛点,先进碳基复合材料具有强度更高、耐热性更好、更易设计成型等优势,目前已在光伏晶硅热场系统实现有效替代。从成本上来看,大硅片时代下两种工艺的成本差异被大幅度缩小,尺寸越大,工艺难度也会越高,等静压石墨与碳/碳复合材料热场产品的价差也越小。目前26英寸以上的全套热场设备碳/碳复合材料和等静压石墨的价格差异约处于20%左右,未来随着硅片向高纯度、大尺寸发展,先进碳基复合材料未来在光伏及半导体领域市场空间将更加广阔。 持续高研发投入,核心指标行业领先。公司自设立以来,坚持自主研发和持续创新,近几年研发费用率皆超过10%,位于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公司已在先进碳基复合材料生产制备低成本化、产品品种多样化和装备设计自主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公司关注成本控制与技术研发,成本方面,公司成立了低成本制备研究中心,先进碳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为化学气相沉积法及液相浸渍法,复杂的致密工艺是导致先进碳基复合材料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制备周期是重要考核指标,公司采用改良化学气相沉积法,目前主流水平为约800-1,000小时,而公司已成功突破了300小时,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能耗。产品性能方面,强度、纯度、灰度和导热系数是重要指标,目前国内外主流水平为坩埚产品抗折强度150MPa以上;导流筒、保温筒产品的导热系数位于20-30W/(m〃K),公司坩埚强度为200MPa,导流筒、保温桶导热系数分别为7.9W/(m〃K)、7.5W/(m〃K),均大幅领先行业平均水平,产品具有显著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将持续受益光伏市场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如N型料的投放等。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公司产能扩张超预期,持续匹配优质客户,正在将自身成本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在此基础上,我们上调公司2020年-2022年收入,分别为4.02/10.73/18.21亿元,收入增速分别为67.8%/167.1%/69.7%,净利润分别为1.35/3.47/5.39亿元,增速分别为73.5%/157.8%/55.1%。公司是国内光伏晶硅热场系统制造龙头厂商,技术实力突出,配套客户优质,产能扩张后有望实现业绩持续高增。维持公司买入-A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客户集中度过高,技术迭代不及预期等。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4/27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