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朱柏睿

中泰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登记编号:S0740522080002...>>

20日
短线
0%
(--)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尚太科技 非金属类建材业 2023-11-10 45.92 -- -- 46.78 1.87%
46.78 1.87% -- 详细
事件: 公司 23 年 Q1-Q3 营收 31.7 亿元, 同比下降 10.3%; 归母净利 5.7 亿元, 同比下降 45.7%; 扣非归母净利润 5.5 亿元, 同比下降 47.0%。 其中 23 Q3收入 12.0 亿元, 同比-10.0%, 环比+18.8%; 归母净利润 1.6 亿元, 同比下降53.9%, 环比下降 6.2%; 扣非净利润 1.6 亿元, 同比-54.4%, 环比-5.1%。 公司三季度开工率和产销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出货量同比及环比大幅增长。 随着客户新产品发布, 公司快充产品出货量爬坡, 以及储能电池负极材料出货放量, 公司 Q3 在主要客户的市场份额提升较快。 预计四季度公司开工率、 排产和产销量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盈利端看, 公司 Q3 毛利率 22.6%, 环降 3.2 个百分点, 同降 18.2 个百分点;净利率 13.6%, 环降 3.6 个百分点, 同降 12.9 个百分点。 公司 Q3 单吨盈利相比二季度继续下降。 盈利下滑主要系负极材料市场仍处于产能结构性过剩状态, 年初以来负极材料产品价格不断走低。 考虑到目前价格已到大部分企业成本线附近, 预计价格短期企稳, 2024 年价格预计将取决于行业成本的变动趋势。 Q3 存货环比下降, 期间费用率下降, 经营性现金流明显改善。 23Q3 费用率4.35%, 同环比-4.45/-1.99pct。 23Q3 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 1.02 亿元, 环比转正。 23Q3 末存货 12.1 亿元, 较 Q2 末下降 14.2%。 预计 23 年全年公司出货 14.5 万吨, 我们预计公司 23-25 年归母净利润 7.6、9.7、 13.0 亿(23-24 年前值为 16.8、 22.3 亿) , 对应 PE 估值 15.2、 11.9、8.9 倍。 考虑到公司单吨盈利仍处于低位水平, 下调为“增持” 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超预期, 市场竞争加剧超预期, 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等
璞泰来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11-03 24.81 -- -- 25.98 4.72%
25.98 4.72%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3年三季报,23Q1-Q3实现营收116.9亿元,同比增长2.4%;归母净利润16.3亿元,同比下降28.3%;扣非净利润15.5亿元,同比下降29.1%。其中,23Q3实现收入38.8亿元,同比下降14.1%,环比下降5.5%;归母净利润3.3亿元,同比下降63.0%,环比下降46.0%;扣非净利润2.9亿元,同比下降65.5%,环比下降49.1%。 23Q3公司净利率同比和环比均有下滑。根据公司公告,23Q1-Q3公司毛利率31.9%,同比下滑4.5个百分点;公司净利率15.7%,同比下滑5.8个百分点。 23Q3公司毛利率33.9%,同比下滑0.8个百分点,环比提升6.3个百分点;公司净利率10.0%,同比下滑10.7个百分点,环比下滑6.0个百分点。 公司净利率下滑,主要受资产减值增加影响。根据公司公告,23Q1-Q3公司计提资产减值4.8亿元,同比增加237.8%;资产减值占营收的比例为4.1%,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23Q3公司计提资产减值4.5亿,同比增加771.2%,环比增加1315.6%;资产减值占营收的比例为11.7%,同比提升10.5个百分点,环比提升10.9个百分点。 计预计23Q4公司仍有可能受资产减值影响。根据公司公告,截至23Q3末,公司仍有119.1亿元存货,跟23Q2末基本持平。根据隆众资讯数据,23Q1-Q3中端人造石墨主流价格分别为4.8、4.0、3.6万元/吨,逐季度下行,并且Q4仍有降价趋势,我们预计23Q4公司存货仍然有计提减值的风险。 盈利预测:考虑到:1)23Q3公司计提4.5亿减值,23Q1-Q3累计计提4.8亿,公司截止23Q3末存货金额较大,并且Q4负极价格仍有下降趋势,预计Q4仍有减值计提风险。2)23Q4负极继续降价将拉低全年均价预期。我们下调对公司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3-25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5、33.0、40.2亿元(之前23-25年的预测值为32.1、42.9、52.2亿元),对应PE估值23、15、12倍。考虑到公司股价下跌已经反应资产减值计提的影响,后续随着高成本存货消化完毕,净利率有望逐渐企稳,对公司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下降超预期。
派能科技 2022-10-25 366.54 -- -- 410.00 11.86%
410.00 11.86%
详细
事件:2022Q1-Q3收入35.7亿元,同比增长176%,归母净利润6.45亿元,同比增长156%,扣非净利润6.46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2022Q3收入17.1亿元,同比增长180%,归母净利润3.81亿元,同比增长296%,扣非净利润3.80亿元,同比增长306%。 公司储能产品量价齐升。从量上看,2022Q1-Q3公司户用储能出货2.2Gwh,其中Q1-Q3分别为567Mwh/643mwh/994mwh,Q3量环比提升55%,同比提升110%,略超预期。从价上看,2022Q1-Q3公司价格分别为1437元/kwh、1618元/kwh、1725元/kwh,Q3价格环比提升107元/kwh,主要是前期涨价兑现,美元升值换算为人民币价格环比有所增加。 单位盈利环比持续提升。2022Q1-Q3公司单位盈利分别为179元/kwh,253元/kwh,384元/kwh,公司盈利能力恢复至20年左右水平。盈利的提升受益于价格环比上升、成本环比下降及费用率的下滑。 产能持续释放,截至2021年底,公司电芯产能3GWh,预计22年年底达到6-7Gwh;22年6月公司公告拟于合肥建设10GWh电芯及系统一体化产能基地,22年10月该项目开工建设。 规模效应推动下期间费用率下降。2022Q3公司期间费用率为7.77%,同比-1.92pcts,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85%、2.08%、6.33%、-2.48%,同比变动-0.19pct、-0.50pct、+0.05pct和-1.27pcts。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Q4出货1.3Gwh,环比提升30%,预计贡献利润达5亿元;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11.7亿元,加回股权激励后为13亿元。考虑到公司产品量利齐增,我们预计公司22-23年归母净利润11.1、27.7亿(前值为10.7、27.7亿),对应PE估值52、2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产能扩张不及预期。
璞泰来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10-21 54.00 -- -- 60.50 12.04%
60.50 12.04%
详细
事件: 2022Q1-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14.1亿元,同比增长 81%;归母净利润 22.7亿元,同比增长 85%;扣非净利润 21.8亿元,同比增长 89%,业绩增长符合逾期。其中, 2022Q3实现营业收入 45.2亿元,同比增长 90.5%,环比+20%;归母净利润 8.8亿元,同比+92%,环比+16%;扣非净利润 8.5亿元,同比+93%,环比+18%。 负极材料一体化布局竞争优势显现,产销持续两旺。 预计 22Q3负极材料出货3.8万吨,环比增长超 25%,但受上半年原材料和石墨化涨价的滞后影响,预计负极材料吨净利 1.1-1.2万元,环比略降, 预计负极材料贡献 4.4亿利润。 同时,伴随内蒙紫宸兴丰二期石墨化、四川紫宸一期 10万吨一体化项目产能释放,公司在负极材料产能规模和一体化程度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们预计2022年公司负极有效产能 15万吨,预计全年出货 14-15万吨; 2023年出货25万吨,石墨化自供率 80-90%。 隔膜业务增长提速,锂电装备迎来发展新机遇。 在涂覆隔膜方面,预计 22Q3出货 11亿平,环比增长 13%,单平净利超过 0.2元,预计将贡献 2.5亿元利润, 2022年涂覆出货量超 40亿平。在锂电自动化装备方面,预计将取得 0.5亿利润。 此外, 公司四川卓勤基膜一体化项目产能预计在年底建成,公司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盈利预测: 预计 2022年公司负极有效产能 15万吨, 我们预计 2022年出货14-15万吨, 2023年出货 25万吨。考虑到公司产能持续释放,我们预计公司22-23年归母净利润 31、 42亿(前值为 26、 35亿) ,对应 PE 估值 26、 19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及下游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产品升级和新兴技术路线替代风险
华宝新能 机械行业 2022-10-14 242.00 -- -- 284.99 17.76%
284.99 17.76%
详细
公司深耕便携储能领域,其品牌有较强的全球影响力。公司成立于2011年,从充电宝ODM业务起家,并于2015年开始向便携储能产品转型升级。2016年,公司成功推出全球首款锂电池便携储能产品,先后开创了便携储能和移动式家庭储能新品类,并打造了境内自主品牌电小二及国际品牌Jackery,取得了便携储能领域的先发优势。公司便携储能产品为主要收入来源,2021年便携储能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为79.82%。公司为便携储能领域领先企业,2020年公司占全球便携式储能企业出货量比例为16.6,位居首位。便携储能行业有望维持快速增长趋势。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报告数据,全球便携式储能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由2016年的0.6亿元快速提升至2020年的42.6亿元,CAGR高达190.28%。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82.3亿元人民币,便携储能行业将继续维持快速增长趋势。从供需端看,中国为便携储能最大生产国,欧美国家为主要销售地区。 在出货量上,中国为最大的便携储能产品生产国,2020年其出货量达91.9;在销售量上,美国为主要的销售国家,占比为47.3,其次为日本,占比为29.6%。公司拥有立体化销售网络,包括“境内+境外”、“线上+线下”的全方位销售渠道。线上渠道:公司已入驻亚马逊、日本乐天、日本雅虎、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并已构建自有的品牌官网;线下渠道:公司正积极布局自主品牌的多元销售渠道,已与JVC、Canon、HarborFreightTools、HomeDepot、Lowe’s、Sam’sClub等全球知名品牌商或零售商建立合作关系。经营模式方面,公司采用M2C,得以降低成本并快速响应客户。公司便携储能产品的容量范围广,中高容量段产品矩阵完整。大容量是便携储能产品的发展趋势,随着公司便携储能产品的升级更新,便携储能产品的容量段逐步提升。2019-2021年,容量≥1000Wh的大容量产品对公司收入的贡献从1.45%增长至55.53%,推动公司产品的平均单位售价及销售规模的不断提升。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2-24年营业收入为36.15、59.03、80.23亿元,同比增速为56%、63%、;归母净利润为4.05、7.48、10.47亿元,同比增速45%、85%、40%;EPS分别为4.22、7.79、10.91元,现价对应PE为57/31/22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风险提示:海外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持续上行;行业竞争加剧;项目拓展不及预期;行业规模测算偏差的风险;使用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杉杉股份 能源行业 2022-09-22 23.90 -- -- 23.80 -0.42%
23.80 -0.42%
详细
锂电池负极材料+偏光片龙头, 业绩保持高增长。 杉杉股份成立于 1992年,是国内第一家上市的服装企业转型为新能源产业领军企业,目前专注于锂电池材料和偏光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6-2021年公司营收 CAGR 为 30%;归母净利润 CAGR 为 59%。 下游应用市场景气度高企, 负极材料需求有望高增。 我们预计 2022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为 800GWh;到 2025年, 全球锂电池出货量将达 2073GWh。 按照 1GWh锂电池需要使用 1300-1400吨负极材料计算,我们预计 2022-2025年全球负极材料需求量分别为 108.0/162.1/223.2/279.8万吨,2021-2025年的 CAGR 为 43.5%。 目前我国负极材料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头部效应明显。 2021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二,人造石墨全球出货量第一。头部企业更早进入龙头电池厂商供应链,与客户深度绑定,技术优势领先,占据先发优势,预计未来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公司高精尖品研发能力突出,快充产品和硅基产品未来有望成为公司业绩成长驱动新源泉。 公司快充类产品性能优异,液相包覆技术助推高容量兼顾快充类负极材料出货占比持续提升; 另外,公司的硅基负极产品在电动工具、智能家居、高端3C 数码领域的供应快速起量,并在动力电池应用领域通过主流车企的多轮评测,已实现装车,未来销量有望大幅提升。 公司顺利收购偏光片业务,实现业务本土化的超越发展。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偏光片企业, 2021年偏光片生产份额约为 24%,排名全球第一。 公司是全球少数可以实现供应超大尺寸偏光片的生产商之一,在 98英寸及以上的偏光片市场具有明显领先优势。此外,公司全球产能占比达到 1/3以上, 拥有优质的客户资源。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6.1、 45.1、 55.6亿元, 同比增速为 8%、 25%、 23%,对应 PE 估值分别为 15、 12、 10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产能扩充不及预期。
容百科技 2022-09-16 97.60 -- -- 96.98 -0.64%
96.98 -0.64%
详细
事件: 2022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15.53亿元,同比增长 221.62%;归母净利 7.36亿元,同比增长 129.27%;扣非归母净利 7.23亿元,同比增长 173.43%; 其中, 2022Q2营收 63.85亿元,环比增长 23.54%;归母净利 4.43亿元,环比增长 51.58%;扣非归母净利 4.26亿元,环比增长 43.89%。 Q2业绩符合预期,单吨净利环比提升: 22H1公司正极销量约 3.5万吨,同比增幅约 70%。其中 Q2出货约 1.7万吨,环比基本持平。公司供应链管理能力优异,前驱体自供水平高,叠加产品结构优化, Q2单吨净利 2.4万元,环比提升约 41%。 拓宽产品结构,产能稳步扩充: 22H1公司产品结构中高镍材料占比超 90%,单晶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过 40%, 9系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 80%,已在半固态电池应用。 目前公司多款高电压中低镍产品已通过国内外头部客户的认证,预计明年上半年开始批量出货, 公司设计的高镍产线是兼容 8系和 9系产品,高镍产线可向下兼容中低镍产线。 产能方面, 公司湖北基地达到 12万吨/年产能;贵州基地达到 4万吨/年产能,年底将实现约 8万吨产能;韩国 1-1期 0.5万吨/年产线已验收, 1-2期 1.5万吨/年近期封顶,年底将达 2万吨/年产能; 仙桃基地年底预计达 3万吨产能。预计 22年底实现正极 25万吨/年产能、前驱体 9.6万吨/年产能。 新型材料进展超预期: 钠电正极方面, 普鲁士白与层状氧化物技术水平均处于行业内领先, 目前已实现每月吨级出货, 预计 2023年实现每月百吨稳定出货。 磷酸锰铁锂方面,新工厂已完成调试,拥有 6200吨/年产能,并向两轮车头部企业稳定出货 200吨/月以上, 公司正在积极配合四轮车头部企业进行新车型开发,预计锰铁锂与三元掺混产品在今年年底完成量产认证,纯用产品在 2023年 Q1完成量产认证, 2023年实现在部分车型的批量化应用。 盈利预测: 考虑到欧洲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影响高镍正极出货量, 我们调整公司 2022-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9.0和 27.0亿(前值 20.1、 29.9亿),对应 PE 23X 和 16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产能释放不及预期。
振华新材 2022-09-16 49.99 -- -- 57.50 15.02%
59.28 18.58%
详细
事件:2022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4亿元,同比增长;归母净利润6.7亿元,同比增长;扣非净利润6.6亿元,同比增长347%。其中,2022Q2营业收入28.1亿元,环比增长;归母净利润3.2亿元,环比下降;扣非净利润3.2亿元,环比下降6%。公司2022Q2毛利率为,同比增长2.82pcts,环比下降0.68pct;2022Q2净利率为11.31%,同比增长4.55pcts,环比下降1.97pcts。 出货稳步增长,产能加速放量:预计22H1公司出货量2万吨,其中22Q2公司出货量近1万吨,环比略有下滑,公司Q2吨净利约3.2万元/吨,维持高位;我们预计22年全年出货5-5.5万吨。产能方面,公司现有正极材料产能5万吨,包括义龙一期、二期合计4万吨,沙文一期1万吨。预计随着沙文二期2.6万吨22Q4投产,公司2022年年底产能达到7.6万吨。高镍产品占比提升:公司高镍、中高镍低钴产品性能逐渐得到客户认可并开始大批量供货,2022H1公司高镍8系产品营收18.3亿元,占三元材料整体35.45%。 钠电正极稳步推进:公司凭借在一次颗粒大单晶领域多年的技术沉淀,在钠离子正极材料领域研发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公司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层状氧化物路线,已实现吨级产出并销售。钠电产线与公司三元产线兼容,因钠离子正极材料采取两次烧结,单吨三元正极产线可转化1.3-1.5吨钠电产线。盈利预测:公司是业内领先的三元正极厂商,已实现中镍5系和6系、高镍8系、超高镍9系产品全覆盖,并率先抢占钠电正极材料新赛道,预计22-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12、14亿(前值为11、14亿),对应PE估值为18、15倍。维持“增持”评级。风险提示: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产能释放不及预期。
亿纬锂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9-15 95.10 -- -- 98.56 3.64%
98.64 3.72%
详细
事件:2022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9.3亿元,同比增长128%;归母净利润13.6亿元,同比下降9%;扣非净利润11.9亿元,同比下降16%。其中,2022Q2营业收入81.9亿元,环比增长22%;归母净利润8.4亿元,环比增长61%;扣非净利润7.6亿元,环比增长74%。 收入端: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业务快速增长。22H1动力电池实现营收102.6亿元,同比增长164%;消费电池实现营收46.2亿元,同比增长74%。 利润端:Q2盈利改善明显。Q2公司来自思摩尔的投资收益约2.7亿元,公司本部净利润约5.7亿元,环比提升超60%。22H1本部业务实现净利润9.2亿元,同比增长60%。Q2公司毛利率16%,环比提升超2pct。预计Q2公司出货量环比增长10-20%,主要是铁锂增量。Q2客户价格涨幅平均15-20%左右,涨价之后铁锂小幅盈利。 产能端:公司铁锂产能逐渐释放,预计年底产能将达到80GWh以上。大圆柱电池在荆门规划的20GWh,预计Q4建成试产;三元方形电池12.5GWh产能预计今年年底建成。 供应链:公司积极布局上游产能,成本压力有望缓解。公司通过合资、控股或参股等方式进行布局,其中金海锂业1000吨氯化锂和10000吨碳酸锂预计今年下半年建成,23年上半年有产出。此外,随着公司上游布局的锂资源逐步释放产能,成本压力有望缓解。 盈利预测: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拥有扎实的技术积累与客户资源,业绩有望维持高增。同时,考虑到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维持高位,我们调整22-23年归母净利润为33、65亿(前值为39、64亿),对应PE估值为54、2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自供不及预期、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产能释放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派能科技 2022-09-14 442.70 -- -- 440.00 -0.61%
440.00 -0.61%
详细
事件:22H1公司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172%;归母净利润2.64亿元,同比增长70%;扣非归母净利润2.65亿元,同比增长79%,实现业绩超预期增长。其中,公司Q2实现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145%,环比增长28%;归母净利润1.62亿元,同比增长70%,环比增长60%;扣非归母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83%,环比增长68%。 收入端:2022年H1公司出货量为1.2GWh,同比增长145.45%,其中Q2出货量为0.64GWh,环比增长13%,我们预计公司Q3出货量1Gwh,2023年公司出货量7Gwh。 利润端:公司2022年Q2销售毛利率为30.2%,环比增长2.69pct。公司2022年Q2产品价格为1618元/kwh;单kwh净利润253元;加回股权激励费用后净利润1.96亿元,对应单kwh净利润306元;加回资产减值损失后净利润2.3亿元,对应单位kwh利润330元。展望Q3因铜箔/铁锂加工费/VC/六氟价格处于低位,我们预计公司成本将进一步下滑,成本压力释放,单kwh利润或超350元/kwh,Q3公司出货量1Gwh,对应利润3.5亿元。 费用方面:2022年Q2期间费用率为9.13%,同比-0.05pct,环比-3.66pcts。其中,销售费用率为1.21%,同比-0.5pct,环比-0.75pct;管理费用率为2.97%,同比+0.34pct,环比+0.25pct;研发费用率为6.47%,同比-0.82pcts,环比-1.19pcts;财务费用率为-1.52%,同比+0.94pct,环比-1.97pcts。 盈利预测:户储为22-23年景气赛道,我们上调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2-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69/27.67/37.85亿元(前值为22年7.36亿元,23年10.86亿元),同比增长238%/159%/37%,对应PE分别为69x/27x/16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供应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宏观环境风险、疫情风险。
华盛锂电 2022-08-16 108.00 -- -- 113.88 5.44%
113.88 5.44%
详细
公司是电解液添加剂龙头企业, 是碳酸亚乙烯酯(VC)和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市场领先的供应商之一。 公司于 2003年进入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市场, 经过多年的沉淀,已直接与国内外知名锂电池产业链厂商达成合作,包括三菱化学、比亚迪、宁德时代、天赐材料等。 2018年-2020年生产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同类产品中排名第一。 2021年受益于下游需求大幅增加, 公司营收同比+128%,归母净利润同比+439%。 需求端, 下游动力+储能市场推动下, 电解液添加剂市场空间广阔。 一方面, 动力市场电池出货持续增长, 我们预计 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 1706GWh,较 2021年复合增速为 46%; 锂电储能发展提速, 我们预计 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为 404GWh,较 2021年复合增速为 55%。 下游需求旺盛拉动电池出货量增长, 电解液需求提升。 电解液添加剂作为电解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优化电解液各类性能,如电导率、阻燃性能、过充保护、倍率性能等, 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另一方面,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持续回暖刺激了 VC 的需求, VC 在磷酸铁锂电池电解液中的添加比例为 3%-5%,高于在三元电池电解液中的添加比例 1%-2%; 同时随着锂电池往高电压、高镍化等方向发展,所需电解液的配方,尤其是添加剂的使用也越来越复杂。 供给端,产能聚焦国内,扩产周期较长。 从格局看, 中国企业为主, 海外企业份额占比较低, 2020年中国企业在全球电解液添加剂企业市场份额达 86%。 从量看, 2021年各企业通过提高产能利用率, 实现出货高增长,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电解液添加剂生产国, 2021年电解液添加剂出货量约 3.26万吨,同比增长 76.22%。 从价看, 2021年由于下游需求快速提升, 同时行业扩产环评审核严格且有一定技术工艺门槛, 行业供不应求, VC 价格快速上涨,目前随着新增产能投产, 供需紧张得到缓解, VC 价格从 21年底 40万元/吨, 回归至正常水平 13万元/吨。 公司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领域研发时间早,专利布局完善,主导了 VC 国家标准和 FEC 行业标准的制定,是市场领先的供应商之一。 公司形成了在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领域完整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控制能力,并自主开发多项技术, 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优化工艺路线。 公司产品纯度、色度、水分等重点指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 公司积极布局新型锂盐。 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 持续加强对新型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研究,对 LiFSI、 LiDFP、 LiDFOB 等新型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已形成小批量量产或技术储备。 公司向上游产业链延伸。 公司拟在云梦县设立子公司,投资约 4亿元,建设年产 8万吨 CEC 项目,其中一期拟投资 1.5亿元建设年产 4万吨生产线,预计于 2022年建成投产。公司在电解液添加剂之外拓展负极材料、固态电解质等电池材料。 公司子公司华赢新能源(持股 70%)研发的高性能长寿命石墨负极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已处于中试阶段。 公司严控环保, 并对反应中的副产物进行了精制回收。 公司所处的精细化工行业对于安全环保要求较为严格。公司一直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政策和规定进行生产,与子公司泰兴华盛均于 2019年取得了最新的排污许可证。 公司在行业内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 2018-2021年公司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超 70%。 2021年公司分别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天赐材料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与宁德时代约定 VC 产品需求量, 22年 1120吨, 23-25年 3360吨/年。与比亚迪约定 VC、 FEC 产品需求量, VC 产品 22年 800吨, 23-25年 3120吨/年; FEC 产品 22年 160吨, 23-25年 600吨/年。与天赐材料约定 FEC 产品需求量, 22年 660吨, 23-24年 960吨/年。 此外, 2021年 2月,比亚迪收购公司 1.98%的股份,进一步绑定合作关系。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我们预计 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9.6/16.3/18.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1/6.6/7.1亿元, EPS 分别为 3.7/6.0/6.4亿元,现价对应 PE 为 29/18/17倍(2022年 8月 11日收盘价)。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项目投产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持续上行; 行业规模测算偏差的风险;使用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