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胡华如

长城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证书编号:S1070520030003,曾就职于天风证券...>>

20日
短线
7.69%
(第98名)
60日
中线
15.38%
(第109名)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9/36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精工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5-19 20.06 -- -- 23.87 17.82%
23.63 17.80%
详细
公司发布2022 年年度报告及2023 年一季度报告。2022 年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23.57 亿元,同比增长36.37%,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93 亿元,同比增长171.99%,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2.70 亿元,同比增长875.0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20 亿元,同比增长113.61%。 2023 年一季度报告:期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3.79 亿元,同比增长2.27%,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48 亿元,同比增长89.7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0.46 亿元,同比增长115.99%,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220.36万元,同比下降149.09%,主要原因在于报告期公司新增材料款项支出增加以及各项税费支出增加较多等所致。 碳纤维生产设备龙头,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分产品看,2022 年,新材料成套生产线和新材料单台套设备分别实现营收为14.28 亿元/1.08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为102.24%/152.24%;太阳能光伏装备实现营收为0.36 亿元,同比增长55.19%;建筑建材专用设备、轻纺专用设备、智能装备分别实现营收为1.59 亿元/3.96 亿元/0.20 亿元,分别同比下降42.69%/23.52%/53.30%。 盈利能力方面,2022 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27.48%,同比增长5.97pct,销售净利率为12.68%,同比增长6.69pct;23Q1 公司销售毛利率为32.33%,同比增长8.05pct,销售净利率为13.01%,同比增长6.44pct,期间公司加强新材料装备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以及降本增效,同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节流创收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及经营业绩水平。费用率方面,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1.81%,同比下降0.42pct,管理费用率为4.87%,同比下降1.63pct,财务费用率为-0.17%,同比下降0.58pct,降本增效成果凸显;研发投入方面,2022 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08 亿元,同比增长11.24%,期间公司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公司千吨级碳纤维成套生产线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和销售,具备年产千吨以上碳纤维生产能力,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公司还是国际上唯一能同时生产从铸锭到切片环节的多晶硅铸锭炉、剖锭机、多线切割机等三大核心设备的企业。 公司拟定增19.5 亿元,增强碳纤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近日,公司发布2023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预案,拟定增19.5 亿元,将用于“碳纤维及复材装备智能制造建设项目”、“高性能碳纤维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碳纤维及复材装备智能制造建设项目”将对公司现有碳纤维及复材装备生产车间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并通过增加生产场地、优化生产布局、购置先进生产设备与智能管理系统,提高公司碳纤维及复材装备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提升公司对下游客户的配套能力。 “高性能碳纤维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将进一步提高公司在碳纤维及复材装备领域的技术能力并且将在碳纤维装备领域的前瞻性技术研究布局,提升高性能碳纤维装备的进口替代能力并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持公司技术领先优势。 碳纤维产业国产替代加速,市场需求旺盛。2015-2022 年,中国市场碳纤维需求量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3.71%;2022 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需求达到74,429吨,相较2021 年同比增长19.32%。随着下游风电、航空航天、军工、碳碳复材,压力容器等传统及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碳纤维市场有望保持较快增速。根据赛奥碳纤维研究报告预测,预计到2025 年,中国市场碳纤维需求量将达到132,171 吨。2022 年国内碳纤维7.44 万吨需求量中国内产量为4.5 万吨,国产化率猛增至60.5%,首次超越了进口量;预计到2025 年,我国碳纤维国产化率将超过80%,国产替代有望持续加速。在碳纤维下游需求持续增加,叠加碳纤维产业国产替代加速的产业背景下,我国碳纤维企业扩产意愿强烈。随着扩产带来碳纤维企业资本开支的增加,碳纤维生产设备需求预计将保持增长态势。 投资建议:受益于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十四五期间产能扩张与需求放量并行,同时设备产线进口替代加快,进口替代有望迎来加快。预计公司2023年—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2 亿元、5.42 亿元、6.88 亿元;对应PE分别为21 倍、17 倍、13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速不及预期、贸易争端升级、下游产业需求不及预期、统计误差、预测参数、假设等不及预期风险。
国轩高科 电力设备行业 2023-05-19 28.88 -- -- 28.68 -0.69%
28.68 -0.69%
详细
事件:4月 28日,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及 2023年一季度报告。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 2,305,170.15万元,同比上升 122.59%;实现营业利润19,869.35万元,同比上升 408.87%;实现利润总额 25,896.39万元,同比上升 442.69%;实现净利润 36,564.02万元,同比上升 376.03%,其中,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31,157.64万元,同比上升 206.15%。 2023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 717,700.10万元,同比上升 83.26%;实现净利润 7,560.94万元,同比上升 134.78%。 营业收入高速增长,市占率稳定在行业前列水平。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2,305,170.15万元,同比增长 122.59%,远高于 2021年的 54.01%。主要受益于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市场需求旺盛,公司产能逐步扩张且正在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成本控制能力有所提升。 2022年公司装机量为 13.33GWh,市占率 4.52%,同比增长 66.2%。其中,三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1.43GWh,市占率 1.30%,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11.89GWh,市占率 6.47%;2022年公司储能业务出货 5.5GWh 左右,占总出货量约 20%,以家用储能、商用储能、电网级储能三大产品平台,重点布局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备电侧四大储能领域,持续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然而 2022年公司全年扣非净利润为负,主要是因为锂电上游原材料上涨,成本提升;研发投入增多,合计 24多亿,员工股票期权摊销近 6亿。 2023年 1季度公司营业收入 717,700.10万元,同比增长 83.26%;净利润7,560.95万元,同比增长 134.78%,主要是因为本期销售规模增加所致。根据研究机构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2023年 1季度公司装机量为 2.65GWh,市占率 4.03%。其中,三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0.15GWh,市占率 0.7%,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2.5GWh,市占率 5.57%。公司整体装机量长期稳定在国内行业前五水平。 技术引领企业发展,持续优化客户结构。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 24.16亿元,同比增长 107.09%,连续 4年占营收比重超过 10%。证明公司长期以来以实际行动不断投入技术研发,大力提升产品效能。面对锂电行业竞争格激烈的 现状,公司秉承“做精铁锂,做强三元,做大储能”产品路线。高镍三元 7系电芯市场应用成功,低温铁锂材料实现全面量产;铁锂电芯和半固态三元电芯研发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104Ah 铁锂电芯、储能万次循环寿命 300Ah电池实现量产,成功开发零热失控电池包。对于制造业面临的转型问题,公司研发了电池制造数字化平台,通过提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以提升制造水平、研发能力、品质管控能力,其中包括自主研发智能诊断系统,保证产品全生命周期可靠性。 2022年公司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金额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为 41.34%。根据研究机构电池中国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国内市场车企客户数在行业排名第二。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数量不断提升。对于公司营业收入占比较高的动力电池领域(80.18%),今年以来新能源整车终端客户受整体市场以降价换销量的风潮影响较为严重,存在显著的头部集中、尾部或被淘汰的趋势。如公司对单一或若干客户的依赖度过高、过于集中,易形成较大的风险敞口,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且锂电行业以定制化产品为主,很难将专为某一客户生产的电芯或电池 PACK 等产品转售给其他客户。 储能业务潜力较大,积极开拓市场进行中。2022年公司储能业务出货 5.5GWh左右,占总出货量约 20%。储能电池业务营业收入 350,797.41万元,同比增长 186.49%,高于同期动力电池业务的同比增长率(116.40%);占总体营业收入的比重为 15.22%,较 2021年提升约 3个百分点。 公司储能产品已通过 GB、UL、IEC、日本 JET 等标准认证,并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美国、日本等全球重要储能市场。公司将持续深化与已有客户如华为、中国铁塔、国家电网、中电投、上海电气、中国电力、苏美达、Inenergy、Jinko、Borrego、Edison、Freyr、Nextera、Moxion 等国内外企业的战略合作,继续开拓海内外重点储能市场,为大储、家用及商用储能提供系统解决方案,预计 2023年的储能业务出货将明显提升。随着储能产业发展,其相比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空间将更大。 依托大众入股优势,扬帆出海正当时。2022年,公司海外销售收入为 29.80亿元,同比增长 464.76%,占总体营业收入的比重为 12.93%,较 2021年大幅提升约 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海外定点客户超 15家,包括海外乘用车、商用车、储能等战略性客户。公司海外运营、市场团队达 800余人,为公司全球化战略落地提供强力支撑。公司于 2022年 7月在瑞交所成功发行 GDR,募资约 6.85亿美元,伴随国际资本的引入,公司国际化战略迎来跨越式发展。 2021年公司与大众中国签署《附条件生效的股份认购暨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明确表示公司与大众中国及其关联方在主营业务领域(如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关联交易可能将进一步增加。虽大众中国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公司原实控人仍为持有公司第一大表决权的股东。2022年 3月,公司正式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在华电池供应商并于同年取得大众标准三元和铁锂电芯定点。6月,公司收购德国博世哥廷根工厂并逐步完成各项改造后成立的德国国轩奠基,标志公司首个开发、制造和服务于欧洲市场的新能源基地正式启动。除此之外,2022年大众集团新能源车的全球销量仅次于比亚迪和特斯拉,位居第三。双方稳固和谐的合作模式,是公司国内国外业务继续高速发展的基石。 公司规划到 2025年全球产能达到 300GWh 左右,其中国内 200GWh,海外100GWh;目前,国内已建立十大生产基地,海外地区在德国哥廷根、印度、越南等地有布局,未来海外布局将按照美洲区、欧非区、亚太区的规划持续 推进。 投资建议:受新能源车降价潮影响,动力电池终端客户需求仍在缓慢恢复过程中。重点关注动力电池版块中的非龙头企业,因新能源车整车板块竞争加剧,为控制成本,料整车厂会在现有动力电池供应商的基础之上增加备选方案以期提高利润率,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且公司在储能领域持续深耕,技术体系成熟,已实现储能电池循环达到 12000次,计划积极拓展全球储能市场,成为国际一流的储能电池及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预测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4.63亿元、23.09亿元、32.06亿元,对应PE 分别为 34倍、22倍、16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需求下降、海外政策风险、电池原材料价格变动、动力电池行业竞争加剧。
联赢激光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5-19 26.23 -- -- 28.03 6.38%
28.74 9.57%
详细
公司发布2023年一季度报告。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7.66亿元,同比增长106.33%,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88亿元,同比增长489.9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0.70亿元,同比增长542.08%。 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28.22亿元,同比增长101.64%,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67亿元,同比增长190.11%,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40亿元,同比增长248.0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99亿元,主要是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存货采购、人员薪酬等支出较上期增加所致。 动力及储能电池业务实现快速成长,新签订单充足奠定未来增长趋势。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精密激光焊接设备及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及储能电池、汽车制造、消费电子、五金家电、光通讯、医疗器械、传感器、继电器等制造业领域。分行业看,动力及储能电池业务实现营收为23.35亿元,同比增长134.20%,毛利率为32.88%,同比增长1.14个百分点;汽车及五金业务实现营收为2.37亿元,同比增长38.70%,消费电子业务实现营收为1.34亿元,同比下降13.35%,光通讯业务实现营收为808万元,同比下降31.86%。盈利能力方面,2022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35.94%,同比下降1.1pct,销售净利率为9.46%,同比增长2.88pct;23Q1公司销售毛利率为36.02%,同比下降2.42pct,销售净利率为11.49%,同比增长7.46pct。 费用率方面,规模效应凸显,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4.28%,同比下降1.71pct,管理费用率为14.18%,同比下降4.73pct,财务费用率为-0.14%,同比下降0.03pct,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85%,同比下降0.53pct,公司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研发费用1.93亿元,公司针对46系列圆柱电池焊接设备的市场需求,与多家行业头部客户合作,进行46系列圆柱电池焊接设备的研发,以满足高速自动化生产为目标,完成焊接站样机设计生产并取得完整焊接工艺数据,已具备产业化条件。在手订单方面,根据公司2022年报,公司新签订单及在手订单均保持增长,客户占比更加均衡,报告期末公司在手订单45.31亿元(含税),同比增长了32.40%,为公司后续业绩增长提供了支持。 动力电池仍然处于扩产周期,新技术不断涌现,为设备行业带来新的机遇:据GGII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锂电池出货655GWh,同比增长100%。其中,动力电池市场出货量480GWh,同比增长超1倍;储能电池出货量130GWh,同比增长1.7倍。动力电池市场方面,2022年我国电池装机量约260.94GWh,同比增长86%。根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达26%,预计2023年将超过三成以上,达到36%,新能源车渗透率逐年提高,动力电池仍然处于扩产周期。公司市占率方面,2020年中国激光焊接成套设备市场销售收入为51.2亿元,2022年中国激光焊接成套设备市场销售收入约为83.1亿元,公司的在激光焊接成套设备市场占有率从2020年的17%增长至30%左右,公司在激光焊接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同时,行业内新技术不断涌现,如特斯拉提出的4680大圆柱电池,4680圆柱电池由于结构的改变对激光焊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极耳焊接工艺难度更高、焊接及装配节拍要求更快,公司在激光焊接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对解决4680电池焊接难题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进而可以转化为市场优势。 在强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下,众多电池企业将大圆柱电池作为未来开发的重点方向,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远景动力、比克电池等。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年-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92亿元、7.01亿元、8.89亿元;对应PE分别为18倍、13倍、10倍。考虑到公司作为激光焊接龙头,动力及储能电池业务实现快速成长,相关市场占有率实现稳步提升,在手订单丰厚,客户占比均衡,同时下游锂电行业仍然处于扩产周期,叠加新技术不断涌现,未来随着46系大圆柱电池有望迎来放量,公司提前布局相关技术储备,已具备产业化条件,先发优势明显,因此首次覆盖予以“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环境风险、下游电池扩产项目进程不及预期的风险、产能释放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等。
先导智能 机械行业 2023-05-16 36.23 -- -- 38.46 4.51%
37.86 4.50%
详细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9.32亿元,同比增长38.82%,实现归母净利润23.18亿元,同比增长46.25%,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2.56亿元,同比增长47.2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6.91亿元,同比增长25.85%;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为32.74亿元,同比增长11.88%,实现归母净利润5.63亿元,同比增长62.64%,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5.51亿元,同比增长61.6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7.08亿元,同比下降41.03%。 盈利能力方面,公司2022年销售毛利率为37.75%,同比提升3.69pct,销售净利率为16.63%,同比提升0.84pct。2023年一季度,销售毛利率为41.46%,同比提升10.66pct,销售净利率为16.68%,同比提升4.84pct。 分产品看,2022年,锂电池智能装备业务实现营收99.44亿元,同比增长42.96%,毛利率为39.04%,同增4.41pct;智能物流系统业务实现营收为16.95亿元,同比增长60.53%,毛利率为19.05%,同增4.27pct;光伏智能装备业务实现营收为4.63亿元,同比下降22.76%;3C智能装备业务实现营收为6.06亿元,同比增长2.51%。 费用率方面,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2.95%,同比提升0.21pct,管理费用率为5.16%,同比下降0.06pct,财务费用率为-0.47%,同比下降0.45pct。2022年研发投入为14.0亿元,同比提升23.57%,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0.05%,同比下降0.61pct。去年,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向高端新能源装备领域发展,公司自主研发的首条全新技术GW级TOPCon光伏电池智能工厂产线,经过行业Top客户端的验证,其量产电池片转换效率突破25%,日产能达30万片以上,良率和碎片率均达业内领先水平,整线运营成本再创行业新低。并且在驱动电机的工艺选择上,先导智能探索行业顶尖的扁线电机制造工艺,成功开发出Hairpin三代线成型技术,一举实现技术领先。结合对扁线定子产线、转子产线、多合一电驱系统组合装配、EOL测试台架等关键工艺的开发,先导智能迭代推出新能源电驱动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订单方面,2022年公司新签订单金额达260亿元(不含税),创历年新高,其中海外订单占比为15%左右。去年锂电池公司陆续公布了的扩产规划,并展开了大规模的扩产招标。同时光伏智能装备、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和汽车智能产线等非锂电业务行业态势良好,公司已与诸多国内外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全球化布局,平台化发展,打造未来核心竞争力。目前公司已在美国、瑞典、德国、土耳其、法国、匈牙利、日本、韩国等地设立分/子公司,并与全球领先的知名品牌保持良好而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全球知名汽车厂商和电池企业提供装备和服务,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一、欧洲第一。同时公司全资收购自动化装备制造商Ontec,建立海外技术能力中心,成为第一家在欧洲本土建设技术中心的中国锂电装备企业,将为海外市场开拓提供强劲的战略支持和动力。2022年,公司累计为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知名电池企业提供超过300GWh的锂电产品;获得大众、ACC的量产战略合作,并将海外订单覆盖扩展到美国、德国、瑞典、斯洛伐克、希腊、土耳其等更多欧美国家;公司在立足锂电池智能装备的背景下,还布局了光伏智能装备业务、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汽车智能产线、氢能装备、激光精密加工装备等新业务,经过发展,这些业务目前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平台型公司的特征越发明显。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年-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82亿元、48.15亿元、58.40亿元,EPS分别为2.29元、3.07元、3.73元,对应PE分别为17倍、12倍、1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电池厂商扩产不及预期的风险、全球经济恶化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比亚迪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5-15 264.84 -- -- 267.42 0.53%
276.58 4.43%
详细
事件: 5月 3日公司发布 2023年 4月产销快报,新能源汽车总产量 209,448辆,同比增长 94.88%,环比略降 0.18%。新能源汽车总销量 210,295辆,同比增长 98.31%,环比略增 1.55%。其中乘用车总产量 208,620辆,总销量209,467辆;商用车总产量 828辆,总销量 828辆。 月度销量进入平台期,行业领先地位不变:4月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环比增长率为 1.55%,大幅低于 2月、3月的相关指标(分别为 27.96%、6.93%),主要是因为公司作为行业头部企业,现已逐步稳定在月销过 20万辆阶段,月度前期比较基数较高。而 4月销量的同比增长率与 3月基本持平,主要是因为相较于去年 3-4月,今年全社会已全面放开,相关产业链不再受疫情封控因素影响。根据乘联会公布的 4月市场数据,当月整体乘用车市场零售为 163.0万辆,由于去年同期有上海、吉林等地疫情影响,同比增速 55.5%,环比增长 2.5%,也是自 2010年以来仅有的两次环比正增长之一。而 4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为 52.7万辆,同比增长 85.6%,环比下降 3.6%。故公司当月业绩相对于行业整体,仍处于较为领先地位。 4月公司纯电动乘用车销量为 104,364辆,占比 49.82%,环比增长1.65%;混动乘用车销量为 105,103辆,占比 50.18%,环比增长 1.63%。 纯电车型与混动车型的销量比例长期维持在 1:1左右。 销售结构仍未得到明显改善,中低端车型销量靠前。公司当月零售销量市占率 36.8%,较 3月(35.3%)有所提升,且遥遥领先市场排名第二位的特斯拉中国(7.6%)。但从细分车型销量结构分析,王朝网秦家族(价格区间9.98~14.58万元起)和元家族(价格区间 13.98~16.78万元)4月销量分别为 4.22万辆、3.92万辆,位居前二。而价格区间在 20万以上,高配约30万的汉家族(价格区间 21.98~33.18万元起)、唐家族(20.98~34.28万元)在 4月的销量均为 1万出头。 腾势 4月单月销量 10,526辆,与上月基本持平,连续 4个月位居 30万以上新能源豪华 MPV 销量前列的位置,单车成交均价突破 42万元,再度展现出其作为“中国新能源豪华 MPV 价值新标杆”的实力。 仰望车型强势出击,助力品牌高端化发展。仰望 U8定位为百万级高端新能源硬派越野车。基于两大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成果——易四方技术和云辇-P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带给仰望 U8前所未有的性能天赋。易四方技术,能够实现极限操稳、应急浮水、原地掉头和敏捷转向等场景功能,为用户带来极致的安全、性能与体验。云辇-P 系统,是全球首款新能源越野车专属的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它可实现高度自主调节,有效提升车辆通过性。同时,仰望也将推动比亚迪高阶辅助驾驶系统的开发。 领跑泰国纯电动汽车市场,连续三个月销量夺冠。泰国 AutoLife 官网数据显示,公司 ATTO 3三月上牌量达 2434台,连续第三次斩获泰国纯电动汽车销冠。第一季度, ATTO 3上牌量为 5542台,占一季度纯电动车上牌总量的 37.5%,持续领跑泰国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凭借其独特的律动造型设计、卓越的驾乘性能和过硬的产品实力,公司产品赢得了泰国消费者的青睐,为民众带来更美好的出行体验。 投资建议:相较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的突出表现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交通出行体验,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公司宣布自 2022年 3月起停产燃油车,意味着公司今后将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在新能源车赛道发力。2022年年底新能源补贴取消导致的购车成本上升或有望被 2023年初公司在原材料端更为强势的议价能力抵消。我们预测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32.93亿元、481.80亿元、654.02亿元,对应PE 分别为 22倍、15倍、11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车型迭代升级较快、赛道竞争激烈、其他车企降价、智能化程度有待提升。
亿晶光电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5-12 7.00 -- -- 7.76 10.86%
7.78 11.14%
详细
事件: 4月 29日,公司发布 2023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 21.17亿元,同比增长 55.54%;实现归母净利润 1.27亿元,上年同期值为-0.12亿元,扭亏为盈;实现扣非净利润 1.26亿元,上年同期值为-0.38亿元。单季度实现毛利率 14.81%,同比/环比上升 8.27/10.2个 pct;实现净利率6.98%,同比/环比上升 7.97/4.79个 pct。 一体化优势形成,组件盈利能力再度提升。2023Q1公司组件出货超过 1GW,整体毛利率达 14.81%,同比增长 8.27pct。公司电池片组件业务降本增效成果显著,2022年度电池片转换效率同比提升 0.2%,达到 23.5%-23.6%; 组件方面,公司自主研发并上市的高效“极光 Pro”组件系列产品具有极高竞争力。公司电池片自供率较高,一体化协同效应优势凸显,叠加 2023Q1光伏产业链上游硅料、硅片价格呈波动下行趋势,拥有较高利润的海外组件出货占比上升,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我们测算 23Q1组件电池一体化盈利水平在 0.11元/W 左右,处于行业较高水平。 积极扩张 N型产能,签订硅片供应订单保障产出。 N 型路线趋势明确,公司凭借老牌厂商的技术底蕴,在 N 型新技术研发方面重点发力,并积极扩张先进 N 型产能。报告期内,常州 5GW 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处于建设中,滁州10GW 高效 N 型 TOPCon 电池产线加速推进,预计于 2023Q2末投产。我们预计公司在二季度后实现 N 型组件出货放量。滁州产线走 PECVD+SE 的技术路线,设备先进、工艺优化,在成本和效率上极具后发优势。公司于 2023年 3月与双良节能签订长单销售合同,预计 2023年向双良节能采购单晶硅片 3.34亿片,一定程度保障上游采购稳定。产能扩张叠加出货保障,看好公司受益 N 型新技术保持高增长。 全球化发展步伐坚定,享海外市场溢价。公司国内外发展并行,依托品牌渠道产品优势,不断拓展海外业务版图。2023年 3月末,公司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累计 6MW 的光伏系统已全部交货,公司成功开拓海外新市场。2022年,公司海外市场出口首次突破 GW 级,达 2.06GW,出口同比增长 208.66%。 随着海外分布式光伏装机需求持续高涨,2023年公司海外市场销售量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50%以上。由于海外分布式组件较国内市场有一定的价格溢 价,组件出海盈利具有向上弹性,有望带来利润增厚。 投资建议:公司 2023年 Q1业绩超预期,公司加速推进 TOPCon 新产能投建,有望充分受益 N 型电池组件高盈利,上调公司 2023-2025年业绩预测,预计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 172.25亿元、261.09亿元、327.9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93亿元、7.07亿元、9.39亿元(原值为 3.09亿元、4.13亿元和5.37亿元),同比增长 288.1%、43.2%、32.9%。对应 EPS 分别为 0.41、0.59、0.79,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倍数分别为 16.1X、11.2X、8.5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扩张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弘元绿能 机械行业 2023-05-12 56.34 -- -- 82.99 1.93%
57.42 1.92%
详细
事件1:4月27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共实现营收219.09亿元,同比增长100.72%;实现归母净利润30.33亿元,同比增长77.23%;实现扣非净利润25.43亿元,同比增长77.35%。 事件2:4月27日公司发布2023年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共实现营收35.13亿元,同比下降38.09%;实现归母净利润6.77亿元,同比增长3.3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5.45亿元,同比增长4.84%。 2022年公司业绩亮眼,单晶硅盈利修复打开公司成长空间。2022年公司单晶硅龙头地位持续稳固。各业务版块中,光伏专用设备、半导体设备、通用磨床、单晶硅分别实现营收0.59亿元、0.54亿元、0.25亿元、216.15亿元,分别实现毛利率27.81%、44.14%、18.91%、21.41%,单晶硅板块业绩表现亮眼。公司各版块产品产销有所分化。2022年公司光伏专用设备、半导体设备、通用磨床、单晶硅产量分别在264台、49台、205台、6.94万吨,同比分别-39.59%、+308.33%、-34.29%、+40.46%;销量分别在64台、36台、173台、7.00万吨,其中光伏专用设备、通用磨床、单晶硅销量同比分别-37.25%、-40.14%、+53.73%。2022年,公司单晶硅片出货量31.18GW,同比2021年单晶硅片出货量17.41GW增长79.09%。此外,2022年单晶182、单晶210硅片年均价格分别在6.90元/片、9.12元/片,同比分别+25.9%、+22.6%,公司单晶硅片价格上涨叠加产销双增致公司单晶硅板块业绩有所增厚,公司单晶硅领先优势有望随规模扩大而持续巩固。 2023年Q1公司原材料价格下降致公司产品售价同比下滑,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8.09%。2023年光伏行业景气度有望维持,硅片盈利有望持续增厚,打开公司未来成长空间。 单晶硅产能持续扩大,持续推进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布局。2019年,公司由设备业务向光伏单晶硅领域拓展,形成“高端装备+核心材料”的“双轮驱动”业务格局。截至2022年末,公司拥有单晶硅产能35GW,公司单晶硅产能持续扩大。2022年2月公司投建年产15万吨高纯工业硅及1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2022年8月投建徐州新能源产业园。此外,公司包头15万吨工业硅及10万吨多晶硅项目及徐州电池片项目预计于2023Q2投产,公司持续加强光伏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已形成了包括硅料、单晶硅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组件的产业链体系,一体化优势有望逐步凸显。 研发驱动产品迭代升级,业务板块协同效应显著。公司在设备制造领域具备从硅棒/硅锭到硅片加工所需全套设备的生产能力,能够为下游硅片生产企业生产线搭建提供充足的选择空间。此外,公司高硬脆专用设备业务主要集中于高硬脆材料的加工领域,公司光伏单晶硅生产业务的产品为单晶方棒及硅片,二者协同效应显著。截至2022年末,公司年产25GW单晶硅切片产能已达产,其切割良率、切片成本均有优势,公司依托自身设备业务技术优势,显著提高了公司单晶硅业务的盈利能力。项目建设完毕后,徐州产业基地将形成“切片+电池”的业务格局,推动公司一体化格局的发展。 投资建议:公司是单晶硅行业龙头,上下游深度布局垂直一体化,实现供应链资源整合,我们看好未来公司成长动能。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收分别为298.19亿元、364.09亿元和493.3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62亿元、54.62亿元和65.52亿元,同比增长43.8%、25.2%、19.9%。 对应EPS分别为10.62、13.30、15.95,当前股价对应的PE倍数分别为7.9X、6.3X、5.3X,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扩张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赛伍技术 基础化工业 2023-05-12 20.59 -- -- 21.90 5.69%
22.65 10.00%
详细
事件:4月28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共实现营收41.15亿元,同比增长36.39%;实现归母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0.68%;实现扣非净利润1.6亿元,同比下降3.14%。2023年一季度共实现营收10.41亿元,同比下降5.18%;归母净利润0.33亿元,同比下降62.54%;扣非归母净利润0.3亿元,同比下降65.44%。 光伏背板触底反弹,胶膜放量营收大幅增长。2022年公司背板业务实现营收14.99亿元,同比增长5.20%。伴随PVDF树脂和薄膜价格回落,公司传统KPf背板原材料成本降低,毛利率同比增长3.52pct,实现盈利改善。公司不断推陈出新,打造多样化的背板产品矩阵,成功生产较低成本的无氟背板PPf和涂料背板FPf,并陆续推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透明网格背板、透明背板和黑色高反光背板等,助力背板业务景气回升。胶膜方面,2022年公司封装胶膜业务实现营收21.12亿元,同比增长85.66%,实现出货量1.68亿平米,同比增长77.12%,胶膜业务后来居上,成为营收贡献最大的业务板块。 公司紧跟电池N型化趋势,落实“差异化”竞争战略,率先推出面向TOPCon组件的封装胶膜产品组合、面向HJT组件的镭博UV光转胶膜以及面向钙钛矿组件的热塑性封装胶膜等,下游订单充足,产品研发走在行业前列。 23Q1业绩环比修复,胶膜出货结构优化、盈利可期。2023Q1公司胶膜出货6158万平米,实现营收5.79亿元,环比分别增长24.41%和3.6%;背板出货4,073.19万平米,实现营收3.71亿元,环比分别增长94.67%和66.35%。 2022年胶膜原材料EVA粒子价格波动剧烈,22Q4胶膜售价随粒子价格快速下降,存在高价库存粒子和低价销售的错配,叠加资产减值损失,盈利承压。 23Q1胶膜业务环比量升价跌,一季度公司胶膜售价(不含税)9.4元/平米,我们测算单平净利约-0.15元/平米。随着高价粒子影响减弱,叠加当前胶膜价格逐步回升,二季度及全年盈利有望逐渐修复。由于国内外光伏装机需求大幅增长,产业链上游价格下行,组件排产增多,胶膜需求可观。而胶膜粒子产能爬坡较慢,预计2023年胶膜环节议价能力增强。随着N型电池组件快速放量,公司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POE胶膜和UV转光膜的销售比例相应提升,我们预计公司23年胶膜出货3亿平,其中POE/EPE胶膜占比约50%,胶膜业务利润有望增厚。 非光伏业务迅速扩张,研发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公司在多元化、平台型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进,非光伏业务各细分领域表现亮眼。2022年,公司交通电力含新能源动力锂电池)材料业务实现营收4.07亿元,同比增长约62.69%;消费电子材料业务实现营收5712.12万元,同比增长6.74%。公司注重研发创新,不断打造新爆款产品,锂电和交通电力方面,车用FFC胶膜、水冷板绝缘胶膜为行业首创,有望在2023年批量交付放量;侧板绝缘胶、CCS绝缘胶膜产品维持行业市占率第一。公司同时瞄准3C和半导体材料中的蓝海市场,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多元化膜材平台塑造成果喜人。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收分别为70.61亿元、103.64亿元和132.6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4亿元、7.83亿元和10.6亿元,同比增长211.9%、46.7%、35.3%。对应EPS分别为1.21、1.78、2.41,当前股价对应的PE倍数分别为18.1X、12.4X、9.1X,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扩张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派克新材 非金属类建材业 2023-05-12 103.29 -- -- 109.96 5.87%
110.70 7.17%
详细
事件:2023年 4月 27日,公司同时公布 2022年年报和 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27.8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60.5%; 实现归母净利润 4.8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59.5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3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50%。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4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54.34%;实现归母净利润 1.4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33.3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3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7.4%。 公司营收稳定增长,国外市场进一步开拓。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7.8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60.5%,同时,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9.4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54.34%。自身营收的稳步增长主要是得益于订单较充足,内部产能提升所致,除此以外,还与公司自身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国内外相关资源,促进各项业务协调发展;通过生产管理流程再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公司的不断努力下,目前,已通过美国 GE 航空、英国罗罗(Rolls-Royce)、日本三菱电机和德国西门子等国际高端装备制造商的供应链体系认证,公司稳定可靠的产品品质、工艺、交期、服务响应能力等得到了行业主要客户广泛认可,与国内外众多大型优质客户形成了稳固的业务合作关系,分地区来看,2022年国内销售额相较于上年同期增长 47.46%,国外销售额相较于上年同期增长 289.35%,这也体现出公司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快国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专注锻造行业,围绕核心优势提升竞争力。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锻造行业,经过自身不断的资金投入、开拓创新以及客户资源的不断开拓与储备,同时在装备、工艺、技术、质量等关键优势的共同推动下,目前已成为行业内生产环锻件的高端企业之一。在装备优势方面,公司通过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使公司具备了大型、异形、高端、大规模工业金属锻件生产能力;在技术研发优势方面,公司已掌握了异形截面环件整体精密轧制技术、全流程数值模拟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和制造能力;在质量体系,供应商资格认证优势方面,公司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新产品开发和导入、工艺研发、生产管理、检验试验、风险管理等全过程均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确保公司产品符合相关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及客户要求。公司因地制宜地围绕自身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有利于推动业绩的增长,巩固并增强自身原有地位。 政策促进发展环境利好,行业将进入高景气周期。公司主要从事锻造业务,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和新能源等行业。在新能源领域,“十四五”是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新型储能设备将会实现规模化发展,公司也将着力于新能源行业设备环形件的重点研发,推进以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为导向,实现差异化生产。在航空领域,随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单通道大型喷气式干线客机 C919获得适航认证并转入工程发展阶段,航空发动机市场快速扩容,产业进入高景气周期,终端需求有望实现稳定增长,由此牵引航空材料和锻件的发展。在石化领域,随着全球石化产业进入深刻调整期,发达国家不断提高绿色壁垒,逐步限制高排放、高环境风险产品的生产与使用,政府部门开始高度重视化学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并先后出台了多项产业政策,鼓励环保型石化产业的发展。公司所涉猎的相关的产业领域有着众多政策红利,发展环境良好,公司有望在这些领域实现业绩增长。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国内航发、导弹等领域环形锻件的核心供应商,2022年业绩高增长表明国内航发、导弹赛道的高景气度。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6.42亿元、8.55亿元、11.16亿元,对应的 EPS 分别为 5.3元、7.06元、9.21元,PE 为 20.3倍、15.2倍、11.7倍,维持“增持”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原材料及产品价格波动风险;下游订单不及预期;募投进展不及预期
睿创微纳 机械行业 2023-05-12 50.03 -- -- 51.48 2.65%
51.35 2.64%
详细
事件:2023年 4月 27日,公司同时公布 2022年年报和 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26.4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48.62%; 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1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32.0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2.4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38.95%。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7.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77.4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0.8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471.3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0.7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746.32%。 国外市场进一步拓展,红外与微波实现双增。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境外收入13.28亿元,同比高增 78.47%。同时,公司继续坚持客户需求先导,技术创新领先,推行垂直整合经营模式,持续推动在红外、微波、激光领域的布局。红外技术方面,拓展 8μm 系列产品集,1280×1024及 640×512两款新产品已完成研发设计和读出电路流片,此外,公司完成了短波、中波、长波红外技术的全面布局。在红外图像处理芯片方面,研制了第二代红外图像处理芯片;微波领域方面,公司已建立完整产业链,以 T/R 组件、相控阵子系统及雷达整机切入微波领域,同时在底层的微波半导体方面持续建设核心竞争力,此外,Ku 波段一维相控阵天线、Ku 波段地面监视雷达等产品完成小批量生产和交付,取得国内外客户订单,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不断拓宽国外市场。 特种装备与民用产品联动,共同驱动业绩高增长。目前公司产品主要面向特种装备及民用两大市场。在特种装备领域方面,公司作为非制冷红外核心供应商,在枪瞄及小型制导武器上具有突出的优势,未来公司业务将不断从枪瞄向制导、从非制冷向制冷、从红外向微波/激光扩展,随相关型号批产放量,有望进一步打开公司特种业务新空间。在民用领域方面,红外热像仪是公司民用领域的重要产品,其户外热像仪产品销量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行业领先。 凭借产品力和全产业链带来的成本优势,公司北美新开市场有望复制过去在欧洲市场的成功,此外无人机、车载等新应用也有望推动公司业务快速增长。 基于公司在特种装备及民用产品两大市场所具备的突出的优势,二者联动,未来公司业绩有望迎来高增长。 聚焦核心竞争力,研发投入不断增长。公司是研发驱动型企业,在非制冷红 外成像领域具备完善的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和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持续创新能力和项目市场化能力。公司已掌握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系统集成等非制冷红外成像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及生产工艺。2022年,公司重视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坚持以市场方向和客户需求为导向,实现了研发投入 5.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8.40%。在研发平台建设方面,公司持续重点投入红外、激光、微波等多维感知技术领域,建立了第一个红外开源平台,为保持技术和产品领先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基于业内领先的技术水平、可靠的产品性能及稳定的量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稳步增长。未来,公司将持续进行研发投入,进一步巩固核心竞争力,力争市场地位稳中求进。 投资建议:公司是领先的、专业从事专用集成电路、特种芯片及 MEMS 传感器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81亿元、6.66亿元、8.84亿元,对应的 EPS 分别为 1.08元、1.49元、1.98元,PE 为 48.1倍、34.7倍、26.2倍,维持“增持”的评级。 风险提示:订单交付不及预期;下游需求波动;市场系统性风险;
中无人机 航空运输行业 2023-05-12 48.94 -- -- 52.77 7.04%
53.20 8.70%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73亿元,同比增长12.01%;实现归母净利润3.70亿元,同比增长25.14%;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63亿元,同比增长25.69%。 主营业务收入提升,研发脚步加快。营收方面,公司主要业务按照产品分为无人机系统及相关产品、无人机技术服务两个板块,报告期内,无人机系统及产品业务实现营收26.64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11.20%;无人机技术服务业务实现营收1.09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36.27%,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12.03pct,系公司市场开发力度增加和技术服务项目构成变化所致。费用方面,管理费用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31.19%,系业务规模扩大和计提部分资产折旧所致。同时,公司加大研发力度,年度研发费用1.89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18.44%,报告期内新获得发明专利7个、实用新型专利8个、软件著作权3个,积累掌握18项核心技术,另外,公司凭借固定翼长航时无人机产品于本年度内被认定为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军民用无人机市场广阔,受益于下游多领域需求提升。军用无人机方面,公司的大型固定翼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属于中空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及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系统类,这两类无人机系统在整个军用无人机市场中的份额占比约为48%,根据蒂尔集团的报告,这两类无人机系统在2018年到2017年这十年的全球总产值预计达430.50亿美元,市场前景广阔,并且,军用无人机下游应用于侦察监视、火力打击和反潜巡逻等多个领域,发展空间广阔。民用无人机方面,公司的主要产品固定翼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应用于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产业和气象监测等多个领域,参与完成青海大通县泥石流、四川泸定地震等多个灾情的侦查和通信保障工作,受益于下游领域的高需求,民用无人机发展潜力向好。 公司自主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国内国际市场两手抓。研发方面,公司作为无人机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国家级人物带领的研发团队,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其生产的翼龙系列无人机在全球察打一体无人机市场的占用率位于世界第二、中国第一,该产品的无人机系统和技术曾获国防科技进步奖和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另外,公司凭借卓越的研发能力,于本年度完成翼龙-1E、翼龙-2D和新型指挥控制台等的阶段性科研验证,翼龙-3的研制也在有序推进。市场方面,公司在自主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依法取得军品出口经营权,在国际市场拓展新客户,并且已经将产品销往多个国家,有助于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共促进的发展格局。 23年全年经营工作目标重在“打造翼龙核心品牌,发挥企业主导作用”,全面提升公司能力。加快市场拓展步伐,树立“市场为大”理念;提供优质客户服务,健全针对客户的各项体系;发挥自主研发能力,打造无人机系统原创技术策源地;完善供应链规划,推行总装精益生产线建设;推动降本增效,全面实施低成本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注重人才培养,打造匹配高科技领军企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团队;提质增效,提高企业经营质量;深入推动党建,推进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的有机融合。 投资建议:公司是无人机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手握多项核心技术和翼龙系列等王牌产品,在发展国内业务的同时拓展国际市场,市场占有率表现优秀,受益于下游军用民用无人机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潜力向好。 根据模型测算,公司的业绩预计将保持稳定上升,预计2023年至202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19亿元、7.16亿元、10.14亿元,EPS分别为0.77元、1.06元、1.50元,对应P/E为66.3倍、48.1倍、33.9倍。首次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核心竞争力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行业风险;宏观环境风险。
航天电器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5-11 64.43 -- -- 65.98 2.41%
65.98 2.41%
详细
事件:2023年 4月 17日,公司公布 2022年年报。报告期内,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60.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6.9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5.5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3.59%。 报告期内业绩稳定增长,基本盘保持基本稳定。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0.2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6.96%的有如下两点原因:一是报告期公司紧跟前沿技术,以拓重聚型聚项为导向,持续加强重点市场、重点用户、目标市场与客户的产品推广,抢抓订单,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二是报告期公司系统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持续提升交付履约能力,有效保障了市场和客户需求。具体分产品而言,继电器实现增幅 11.07%,占总营业收入的 5.96%;连接器及组件实现增幅 16.66%,占总营业收入的 64.44%;电机实现增幅 18%,占总营业收入的 24.94%;光通信器件实现增幅 3.34%,占总营业收入的 2.06%,各项分产品收入涨幅良好,连接器及组件的占比持续增长,凸显公司聚焦主业,巩固在该产品方面的优势地位。公司属于电子元器件制造行业,国家重点支持新型电子元器件的发展,行业发展空间大,近年来电子元器件国内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受益于国防装备、通信、消费电子、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轨道交通等行业需求稳定增长,预计公司的业绩将持续增长。 持续增加科研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多年以来,公司持续推进“创新驱动、人才强企、智能制造、质量制胜”发展战略,聚焦主业,强化科技创新、市场营销、管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使公司持续保持良性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公司注重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新品研发投入,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激发技术骨干人员的科技创新动能,不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2022年公司入选国际创新管理体系与知识产权融合标准化试点实施单位;主导和参与国际、国家、行业等标准制修订 25项; 积极参与国家部委科技攻关项目,完成重点项目立项 35项,同时,研发人员占比相较于去年有所增长。公司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积累,公司在连接器、微特电机等等中高端机电组件领域掌握大量核心关键技术,在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形成系统集成互联一体化解决方案,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不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股权激励计划提上日程,为公司发展注入内动力。在年报中,公司提及了相应的将建立相应长期激励机制。2023年 3月公司官方披露股权激励计划修订草案,拟以 46.37元每股的价格授予 445万股限制性股票,总股本占比0.98%。预计 2023-2027年分别摊销费用 2086.61、2503.93、1547.57、718.72、98.53万元 2023年股份支付费用占 2022年归母净利润的 3.8%,影响有限。此计划对公司发展的积极效应明显,具体的考核指标为:以 2021年业绩为基数,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 14%、14.5%、15%。 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 11.2%、11.3%、11.4%,且两指标不低于对标企业 75分位值或申万军工平均业绩水平。除此以外,公司对参与的子公司和对象个人层面也分别制定详细业绩考核指标,股权激励计划范围较广,同时,公司也对回购原则和特殊情形做了详尽说明,预计该计划将对推动公司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市场欣欣向荣,赋予发展新活力。当前全球电子元器件行业处于稳步上升期,中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下游需求持续向好,5G、数据中心、电动&智能汽车、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国防装备信息化等领域成为新增长点,推动电子元器件产业细分领域增长,整个市场高景气也为公司发展创设了有利的条件。作为国内高端连接器、微特电机、继电器和光通信器件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公司在品牌、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绩效管理和成本管控等方面优势明显,且经营风格稳健、资产质量较高,注重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企业经济运行质量较好。从军用产品而言,公司作为军品连接器龙头,覆盖全部子领域,在航天和导弹领域市占率高,在信息化建设+实战演练背景下有望受益。从民用产品而言,中长期看 5G 建设连接器用量增加+中高端产品进口替代,公司新品用量大、附加值高,进一步扩大收入和利润体量。公司成功发行定增,募投项目扩充军民品产能,更好满足十四五期间的军民品需求。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我国高端连接器、微特电机、继电器和光电子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8.03亿元、10.64亿元、14.40亿元,对应的 EPS 分别为 1.77元、2.35元、3.18元,PE 为 34.9倍、26.3倍、19.5倍,维持“增持”的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系统性风险;下游需求及订单波动;公司盈利不及预期;产能扩充不及预期等
德方纳米 基础化工业 2023-05-11 95.07 -- -- 116.50 22.54%
132.90 39.79%
详细
事件:公司于近日发布2022 年年报与2023 年一季度报,2022 年公司实现营收225.57 亿元,同比增长355.3%,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3.80亿元,同比增长188.36%,实现扣非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3.19 亿元,同比增长191.70%,全年表现符合预期。23 年一季度受原材料价格迅速回落影响,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合计达7.19 亿元影响业绩表现,单季度实现营收49.45 亿元,同比上升46.56%,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7.17 亿元,同比下降194.17%。 车储景气支撑磷酸铁锂出货,碳酸锂价格波动扰动盈利水平。2022 年,全球电动车市场在新冠疫情反复扰动下仍然韧性十足,叠加电化学储能加速放量,锂电池出货量延续高增趋势, 根据EVTank 数据, 全球锂电池总出货957.7GWh,同比增长70.3%;而在碳酸锂价格大幅上行的背景下,性价比愈发突出的磷酸铁锂出货占比显著提升,国内动力汽车锂电池磷酸铁锂占比已达62.36%。下游需求景气带动公司产销两旺,全年生产正极材料18.55万吨,产能利用率达90.88%,外销17.23 万吨,同比增长88.88%。 而对于材料成本占比超90%的正极材料而言,碳酸锂价格的大幅波动显著影响其盈利水平,2022 年在供需紧缺的状态下,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一度涨至约60 万元/吨的历史高价,沉重的成本负担也让正极环节盈利承压,公司全年实现毛利率/净利率20.05%/10.67%,同比下滑14.73/12.33 个pct,全年单吨盈利约为1.35 万元。虽然在供给端产能释放,下游观望情绪发酵采购意愿下滑的影响下,碳酸锂价格已从22 年年底迅速回落至目前约18 万元/吨,但大量的高价存货让公司在23 年一季度陷入盈利低谷。结合公司业绩、市场行情,我们预计一季度德方纳米约出货4 万吨,单吨生产成本约为12.4 万元,测算对应碳酸锂执行成本为40 万元/吨以上,叠加磷酸铁锂现货价格迅速下行,单季度公司毛利率为0%,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后,净利率为-18.36%。 锂电材料迎来大化工时代,产品、成本、客户缺一不可。在各大厂商积极投建新产能的带动下,锂电池四大主材料已逐步进入供过于求的新周期,经营状态将从小规模、高毛利转变为大规模、低毛利的“大化工”模式。根据GGII统计,2022 年磷酸铁锂规划新增产能至少在525 万吨以上,按照1GWh 对应2000 吨磷酸铁锂材料测算,去年新规划产能需要2.6TWh 电池需求才能消化。而对于日渐白热化的行业竞争,我们认为竞争并不是单纯的产能堆砌,下游锂电池行业仍处于技术快速发展变革的阶段,锂电产业链各环节均有严格的客户认证壁垒,终端的储能与电动车更是对于成本及安全要求严格。当下市场对于磷酸铁锂降本增效、产品升级的诉求依旧十分强烈,兼备成本、客户优势,同时能持续迭代升级产品的厂商将有望持续保持可观的出货增速与市场份额。 困难时刻已过,铁锂龙头强者恒强。公司凭借其“自热蒸发液相合成纳米磷酸铁锂技术”打造了深厚的护城河,该工艺生产的磷酸铁锂颗粒较小、比容量大,能有效提升电池的倍率性能与低温性能,反应过程能在常温常压环境下进行,生产成本低,即便在原材料成本严峻的去年,公司产品毛利率横向对比仍然领先于业内其他厂商。出色的产品性价比让公司深度绑定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等龙头电池厂商,保障出货效率,2022 年继续保持国内TOP2 的磷酸铁锂出货量。公司在建产能达19 万吨,新产品磷酸锰铁锂与正极补锂剂产业化落地领跑行业,曲靖德方年产11 万吨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项目已于2022 年9 月底开始试生产,预计将从2023 年二季度开始规模放量,年产5000 吨的补锂剂项目也于23 年一季度正式投产,新产能与新产品正蓄势待发。碳酸锂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已在一季度出清,公司经营从沉重的经营成本中得到解放,稳定的原材料价格也将驱动下游补库开工。公司是磷酸铁锂行业的“六边形全能战士”,龙头地位稳固,乐观看好业绩与盈利逐步修复,出货与市占率持续成长。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实现营收分别为254.0 亿元、276.34 亿元和344.60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24 亿元、22.13 亿元和31.79 元,同比增长-69.6%、205.8%、43.7%。对应EPS 分别为4.16、12.73、18.30,当前股价对应的PE 倍数分别为39X、13X、19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扩张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天宜上佳 公路港口航运行业 2023-05-10 18.46 -- -- 19.28 4.22%
19.98 8.23%
详细
事件: 4 月28 日,公司发布2022 年年报与2023 年一季度报,2022 年公司实现营收9.87 亿元,同比增长47.05%,实现归母净利润1.79 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38 亿元,同比下降17.64%,全年表现符合预期。23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11 亿元,同比上升79.45%,实现归母净利润0.45 亿元,同比增长32.16%,业绩向好趋势渐显。 成本优势兑现,碳碳热场业务加速放量。2022 年碳碳热场行业进入供需宽松阶段,加上价格战影响,光伏碳碳热场行情快速回落,产品价格腰斩至当下的35-40 万元/吨,行业整体高毛利难以持续。公司作为碳碳热场领域的新兵,积极采用大尺寸规格沉积炉设备,叠加自身对于碳纤维处理以及自动化工艺的积累,成本优势后发而至,在产品价格下行周期,全年碳基复合材料实现毛利率51.87%,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优秀的性价比支撑公司加速开拓客户,目前已向高景太阳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阿特斯等14 家光伏硅片制造商正式供货,2022 年全年实现碳碳复合材料销量1332 吨,同比增长526.95%,量利表现均超预期。23 年一季度虽然受到行业淡季影响,规划效应下降导致盈利承压,但考虑到下游光伏硅片新产能将从Q2 逐步落地,我们对于后续碳碳热场的需求仍然保持信心,公司的成本优势是行业下行周期中最重要的竞争因素,在大尺寸设备、工艺持续升级的带动下,乐观看好碳碳热场板块今年出货以及盈利表现。 石英坩埚景气运行,业绩贡献有望独占鳌头。公司于2022 年11 月完成对光伏石英坩埚企业晶熠阳(现更名为新熠阳)的收购,协同碳碳热场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综合的辅材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上游高纯石英砂紧缺的影响下,高质量的石英坩埚价格水涨船高,预计一季度公司石英坩埚均价约为1.3 万元,单只净利超3000 元,而如今单只36 寸石英坩埚价格已突破2 万元,以此测算单只坩埚净利可达4000-5000 元,产品盈利弹性继续放大。 公司扩产节奏稳步推进彰显锁砂信心,新熠阳计划从4 条石英坩埚生产线扩至8 条,年化设计产能可达8.6 万只,同时计划年内在四川江油完成20 条石英坩埚生产线建设,达产后江油石英坩埚年化设计产能为21.6 万只,预计公司光伏辅材全年产销两旺,石英坩埚有望成为今年利润贡献最大的板块。 轨交闸片修复可期,静候碳陶刹车盘产业落地。在新冠疫情反复扰动的影响下,2022 年高铁开行量及出行旅客人数明显下滑,公司传统轨交闸片业务表现承压,全年实现营收2.26 亿元,同比下滑46.53%,毛利率下滑11.11 个pct 至58.07%。逆势之下公司持续强化技术与产品先发优势,在国铁集团组织的高铁动车组用粉末冶金闸片联合采购中获得较大份额,保持产品市场份额处于行业头部位置,有望充分享受高铁出行回暖的行业红利。碳陶刹车盘方面,新能源汽车推陈出新以及轻量化需求的迫切驱动车企加速相关布局,2022 年,公司已与15 家汽车主机厂商及供应链客户建立碳陶制动盘项目合作关系,获得头部新能源车企重点车型碳陶盘量产项目定点,并取得两家车企合格供应商资格以及一家车企试制供应商资格。碳陶刹车在国内正处于由0 到1 的阶段,公司产能、技术、客户兼备,先发优势显著,看好天宜上佳在碳陶刹车盘领域的持续领先与长期成长。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实现营收分别为22.49 亿元、31.17 亿元和38.86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8 亿元、7.54 亿元和9.33 元,同比增长150.1%、68.4%、23.7%。对应EPS 分别为0.80、1.34、1.66,当前股价对应的PE 倍数分别为25X、15X、12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扩张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吉林化纤 基础化工业 2023-05-08 4.01 -- -- 4.02 0.25%
4.02 0.25%
详细
近日,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及 2023年一季度报告。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6.70亿元,同比增长 2.50%,实现归母净利润-0.91亿元,同比增长 29.23%,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增长 76.8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3.29亿元,同比增长 94.51%。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7.41亿元,同比下降 20.87%,实现归母净利润 0.12亿元,同比增长 124.65%,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174.28万元,同比增长102.7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0.41亿元,同比增长 754.32%。 盈利能力方面,2022年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为 8.47%,同比下降 0.41pct,销售净利率为-2.36%,同比提升 1.35pct,2023年一季度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为13.07%,同比提升 3.63pct,销售净利率为 1.63%,同比提升 6.86pct。 分产品看,2022年,粘胶长丝实现营收 25.86亿元,同比增长 17.26%,其毛利率为 13.53%,同比提升 1.52pct;粘胶短纤的营收为 5.95亿元,同比下降 50.30%,其毛利率为-5.81%,同比下降 7.42pct,碳纤维产品的营收为1.27亿元,毛利率为 2.25%,其中产量为 1118吨,销量为 805吨。2023年年初,公司 12000吨碳纤维复材项目前端碳化线已达产,复材生产线正在有序安装中,最终产品拉挤板材的销售方向主要是以风电叶片为主的领域; 从长期来看对于未来碳纤维的产能利用率,公司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并且全资子公司凯美克小丝束碳纤维全面达产,吉林凯美克小丝束碳纤维实现收入1.27亿元。 风电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量或将迎来更大的增长空间。2022年全球碳纤维产业市场保持增长,我国总需求量在 7.4万吨左右,较上年增长约 20%,占据全球一半以上份额,未来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正在加快“绿色”能源转型进程,随着碳纤维产业链的日趋成熟和成本的下降,潜在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场景层出不穷,风电叶片目前是国内最大的碳纤维需求市场,高效、低成本、高质量的碳纤维拉挤梁片工艺,使得碳纤维使用成本大幅降低。叶片尺寸方面,为了提高风机效率,满足更广泛的风场条件,现在业界已经形成共识:风轮直径扩大是风电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叶片的长度逐渐增加,对于叶片的质量控制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叶片制造材料玻纤叶片重量比较大,已经无法满足风电叶片大型化的发展趋势。而碳纤维复合材料比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更低的密度,更高的强度,可以保证风电叶片在增加长度的同时,大大降低叶片重量,因此碳纤维材料应用在风电叶片上有着诸多无法代替的优势,我们认为届时其他风电叶片制造商将推出应用碳梁的风电叶片产品,将为碳纤维在风电领域贡献非常大的增量市场。 粘胶长丝行业强者恒强。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主要产品粘胶长丝,凭借突出的技术优势和质量优势,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粘胶长丝厂商,行业内竞争优势明显。近年来粘胶长丝全球总产能约为 25-28万吨之间,其中我国产能约 20万吨左右,公司前些年抓住机遇扩建产能,抢占了行业内陆续退出企业所空出的市场,使得市场份额逐步增加,当前公司粘胶长丝产能约 8万吨/年左右。近年来粘胶长丝产能和需求较为稳定,所以价格变化相对平稳,但随着消费升级和行业集中度继续提升,从长期来看,市场前景仍然良好。 投资建议:鉴于下游碳纤维维持高景气,且应用场景扩容,同时风电需求装机量增大+渗透率不断提升,公司碳纤维一体化布局,未来空间可期,我们预计 2023-2025年公司的 EPS 分别为 0.08元、0.13元、0.20元;对应2023-2025年 PE 分别为 50倍、31倍、20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速不及预期、贸易争端升级、制造业下游产业需求不及预期、碳纤维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统计误差、预测参数、假设等不及预期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9/36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