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胡华如

长城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证书编号:S1070520030003,曾就职于天风证券...>>

20日
短线
11.11%
(--)
60日
中线
5.56%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9/33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中航西飞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4-27 24.20 -- -- 26.95 10.91%
27.00 11.57%
详细
事件:2023年4月,中航西飞发布2022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6.6亿元,同比增长15.17%;实现归母净利润5.23亿元,同比减少19.84%;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18亿元,同比减少26.33%;实现毛利率7.7%,较上年下降0.51pcts。 装备放量,国产大飞机批产,军民品业务双轮驱动,国际转包业务向好。 中国商飞预计,到2041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单一航空市场。随着国产型号市占率的稳步提升,预计未来20年国产客机交付数量约为2488架,总价值超2万亿元,行业复合增速约15%。2022年12月20日,随着本年度最后一个试飞科目的完成,中航西飞2022年批生产试飞任务全面完成,实现了“2323”均衡生产目标和年度超产目标,全年任务完美收官。在军品业务方面,“十四五”是我国装备放量期,运-20及其延伸机型将实现产能爬坡,在研轰炸机的研发将带来持续发展动能,公司作为国内军用运输机和轰炸机总装平台有望得到长期受益。 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预期增强,未来民用航空市场需求依然强劲,民机零部件制造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公司在机身、机翼等部件集成制造核心技术的优势将持续显现,同时经营业绩将逐步受益于ARJ21飞机、C919飞机等国产民用飞机的批量化交付而进一步提升。 国际转包生产方面,公司保持与波音、空客等民用飞机制造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随着国际民用航空市场的逐渐恢复,完整领先的生产制造体系竞争力优势将进一步体现,研发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也将为丰富双方合作层级及内涵提供坚实基础。2022年3月24日,首架在我国完成总装的空客A321飞机正式交付给航空公司,该飞机机翼由中航西飞制造,空客A321机翼项目研制于2022年2月在中航西飞正式启动。至今,中航西飞已顺利交付7架A321机翼产品。空客A321机翼项目自投产以来,以稳定、优质、准时的交付品质赢得了客户信任,展现了中航西飞在国际合作中优秀的项目交付水平。 航空服务方面,随着人民军队训练强度与实战能力的不断提升,未来武器装备的维保需求潜力较大,航空服务产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公司将持续深入开展服务保障模式创新,打造以整机维修、零部件维修、定检和服务保障等业务为支撑的航空服务产业发展平台,全面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全要素能力、全区域布局的航空维修服务保障体系,以优质服务促进市场开拓。 提升单位精益运营能力,高质量完成均衡交付目标。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6.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3.18%。全员劳动生产率60.51万元/人,完成年计划的182.86%。在军机产品方面,按期完成了各型军机的生产交付任务,确保国家防务的需要。在民机产品方面,按计划节点完成了新舟系列飞机、AG600、C919、ARJ21等民机型号的大部件及零件交付任务。在国际合作项目上,A321机翼项目如期开工并完成首架产品交付,巩固了公司作为空客公司亚洲地区一级供应商的核心地位,对公司国际转包业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公司围绕“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准时化”的高级均衡交付目标,深入推进AOS管理体系3.0阶段建设,全面建立“流程所有者分级授权机制”;构建精益工厂建设2.0评价标准,推动精益工厂建设迈向持续改善阶段,并试点开展模拟经营业绩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内部单位精益运营能力,高质量完成2022年均衡交付目标任务。 股权激励激发员工积极性,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中航西飞发布10年期股权激励计划,并将2023年2月7日作为第一个限制性股票首次授予日,公司202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股权激励计划相关议案,并已经完成第一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首次授予登记工作,合计向公司高管等261人授予为1309.5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每股13.45元/股,占当前总股本比例0.4730%。激励计划首次及预留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授予时的业绩条件如下:①2021年度公司净资产现金回报率(EOE)不低于11%,且不低于对标企业50分位值;②2021年度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12%,且不低于对标企业50分位值;③2021年度公司经济增加值改善值△EVA大于0。限制性股票解除限售时的业绩条件为:①2023/2024/2025年净资产现金回报率不低于11.5%/12%/12.5%,且不得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对标企业75分位值;②以2021年度为基数,2021-2023/2021-2024/2021-2025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不低于15%/15%/15%;③2023/2024/2025年ΔEVA大于0。本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有助于充分调动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与骨干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促进经营业绩平稳快速提升,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投资建议:中航西飞是我国主要的大中型运输机、轰炸机、特种飞机等飞机产品的制造商,是我国最大的运输机研制生产基地,是新舟系列飞机、C919大型客机、ARJ21支线飞机、AG600飞机以及国外民用飞机的重要零部件供应商。十四五期间,航空装备需求放量,军机产品有望充分获益。另外,随着国产大飞机后续批量生产,民机业务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根据模型测算,公司的业绩预计将,预计2023年至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98/10.61/13.19亿元,EPS分别为0.29/0.38/0.47,对应P/E分别为89.0/67.0/53.9倍。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研发不及预期风险;订单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及供应风险、政府补助不及预期;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
钧达股份 能源行业 2023-04-27 88.18 -- -- 131.45 49.07%
161.00 82.58%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实现营收39.67亿元,同比增长94.84%;实现归母净利润3.54亿元,同比增加1535.94%;实现扣非净利润3.44亿元,同比增加1493.26%,业绩符合预期。 全面聚焦光伏电池片,业务转型成果显现。2023Q1公司业绩爆发主要受益于光伏电池片出货放量,单季度销售电池片4.81GW,同比增长达160.78%,其中N型TOPCon出货2.5GW,P型PERC出货2.31GW,预计一季度TOPCon单瓦净利约为0.09元,PERC单瓦净利约为0.05元,增厚公司利润。公司于2022年完成对捷泰科技剩余49%股权收购,实现对捷泰科技100%控股,加码光伏电池片业务,实现全面转型,N型电池布局厚积薄发,电池片业务助力公司焕发新生。 N型TOPCon性价比凸显,先进产能享受溢价红利。根据国内外多个电站项目数据实测,TOPCon电池片已能稳定实现发电增益,相较于PERC电站发电量可提升约5%,叠加降本迅速,TOPCon电池年内或将实现与PERC电池相当的成本、良率水平,产品性价比凸显,下游需求火热。目前TOPCon双玻组件对于PERC双玻组件的溢价在0.1元/W左右,结合行业内TOPCon产能规划以及各大厂商的出货指引,我们预计2023年全年TOPCon出货占比约为30%,有效、高质量的供给将持续紧缺,领先、可靠的TOPCon产能将有望全年享受价格、盈利溢价红利。 技术领先、成本优势明显,高盈利持续改善业绩表现。钧达股份为行业内首家掌握N型TOPCon电池量产技术的专业化电池厂商,在2022年末,公司已率先实现N型TOPCon电池的成本、良率与PERC相当,转化效率达25%以上,后续积极推进激光SE项目、LPCVD项目等研发应用,预计激光SE应用后将实现0.3%的效率提高,降本增效并行。产业化方面,截至2022年底,公司产能规模已达17.5GW,后续新建产能投产持续提速,滁州二期10GW项目、淮安涟水一期13GW项目有望在Q2-Q3稳定贡献出货,2023年年底产能规模将有望提升至40.5GW,且产品结构以N型为主,我们预计公司全年TOPCon出货量达20-21GW,领跑行业。虽然下游组件厂商自配电池产能比例持续提升,但在TOPCon产品渗透初期,我们认为以钧达为首的专业电池厂商在成本、规模、良率等方面都存在显著优势,下游客户的TOPCon组件出货仍将对专业电池供应商保持较高的依赖度。随着电池技术转型大势所趋,N型TOPCon电池高景气度有望延续,公司不断通过技术改进、产品降本加深护城河,产能规模领跑行业,优质客户充足,供货维持高水平,驱动业绩持续改善。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收分别为248.87亿元、298.71亿元和336.0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62亿元、27.01亿元和30.36亿元,同比增长201.5%、25%、12.4%,对应EPS分别为10.87、13.59、15.27,当前股价对应的PE倍数分别为8.5X、6.8X、6.1X。TOPCon电池正处于渗透率迅速提升阶段,行业高增速、产品高溢价,公司转型成功,TOPCon电池片产能规模、转换效率、性价比全面领先,兼备行业高贝塔与阿尔法属性,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扩张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波动;市场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技术开发进度不及预期。
振芯科技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4-27 21.67 -- -- 23.99 10.71%
23.99 10.71%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82亿元,同比增长49.0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0亿元,同比增长98.1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86亿元,同比增长133.46%。 营收快速增长,净利润创历史新高,未来业绩可预见。公司营业收入快速增长,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1.82亿元,同比增长49.01%。公司主要从事北斗卫星导航“元器件—终端—系统应用”全链条核心产品的研制、生产及销售运营,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及销售,以及视频光电、安防监控等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服务业务。受益于集成电路行业市场需求增长,公司着重开拓了信创、测试仪器等蓝海市场,集成电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0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28%,毛利率为60.37%。受益于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高景气度,公司保障重点客户北斗三号通用模块、终端产品交付,北斗导航综合应用业务实现收入3.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00%,毛利率为61.47%。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智能安防市场需求旺盛,公司在多个无人平台项目中承担了系统级、设备级产品的研制工作,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服务业务实现收入2.3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09%,毛利率为33.80%。核心业务营收高增长、高毛利叠加政府补助增加,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0亿元,同比增长98.13%,创历史新高。年报披露,2022年末已签订合同、但尚未履行或尚未履行完毕的履约义务所对应的收入金额为6.79亿元,其中,3.80亿元预计将于2023年度确认收入,1.91亿元预计将于2024年度确认收入,1.07亿元预计将于2025年度确认收入。 深耕北斗行业,市场空间广阔。公司深耕北斗行业多年,产品覆盖北斗卫星导航“元器件—终端—系统应用”全产业链条,是国内系列最全、种类最多、应用覆盖面最广的北斗厂商之一。公司已掌握卫星导航诸多先进核心技术,在高动态/高精度定位技术、抗干扰技术、罗兰C、伪卫星增强系统、组合导航等方向具有雄厚的技术储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公司北斗终端所需核心元器件均实现了100%国产化设计,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先进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北斗三号基带芯片新版的测试验证并开始推广,同时完成了北三RDSS芯片的原型验证;完成了北斗三号抗干扰处理模块研制,准备投入量产;完成了北斗三号多型号终端研制并已交付。公司持续推进技术与产品研发,有利于丰富产品种类,扩大市场占有率,维持公司在北斗行业的优势地位。从行业前景上看,卫星导航市场空间广阔,北斗产业将迎来机遇期。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数据,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同比增长16.29%至4,690亿元。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与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核心产业值达1,454亿元,同比增长12.28%。预计到2025年,综合时空服务的发展将直接形成5-10亿块/年的芯片及终端市场规模,总产值有望达万亿规模。北斗系统是全球目前唯一实现通、导、遥一体化的卫星导航系统,随着北斗二号的全面换代、北斗三号渗透率持续提升,北斗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新应用场景下的“北斗+”正不断拓展,产品出货量快速增长,从北斗芯片、模组、板卡、天线、终端、系统运营的产业链厂商迎来了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抓住行业机遇,公司2022年度不进行利润分配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未分配利润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发展及北斗产业园等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北斗产业园落地运行后,公司产能将进一步提升。受益于“十四五”规划与“新基建”的推进,北三全面替代及行业应用全覆盖,将为市场带来较大增量,北斗导航综合应用业务有望成为支持业绩增长的新主力点。 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技术优势与产品优势突出。公司主营业务均属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领域,近年来公司保持高研发投入,自2017年以来,公司始终保持着高研发投入,从6,570.88万元增长到1.4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36%,2022年度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12.37%。截至2022年末,公司研发人员411人,较上年同期增长17.43%,占公司总人数的41.81%。报告期内公司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公司及子公司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斗基础产品设计与实现、北斗三号海事移动终端研制及应用获得科学进步奖二等奖。2022年公司新申报专利27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新申请软件著作权5项。公司近20年不断增强核心技术的积累,推进新产品的更新迭代,保持在细分领域的技术优势。相较于行业内多数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公司构筑了应用于不同细分市场的立体化产品矩阵,产品系列全,种类多,软硬件结合,支撑公司从器件提供商向信息化、智能化方案服务商进行转变。由于产品种类多,其市场需求不易受单一产业景气变动影响,且公司产品主要面向行业级市场,因此公司集成电路业务受芯片行业降价潮影响较小,产品价格波动远没有存储芯片和逻辑电路等数字芯片的变化大,波动性弱于半导体整体市场,预计集成电路业务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此外,主要产品在性能、可靠性上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且集成电路核心产品与北斗终端所需核心元器件都已实现全国产化,产品市场空间广阔。 投资建议:公司深耕集成电路和北斗导航产业多年,订单充足,技术优势与产品优势突出。随着“十四五”规划与“新基建”的推进,公司有望受益于行业需求提升,业绩保持高增长。根据模型测算,公司的业绩预计将保持稳定增长,预测公司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1/5.74/6.77亿元,对应EPS0.75/1.02/1.20,PE31.2/22.9/19.4,首次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及供应风险、政府补助不及预期、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股东诉讼风险
东方电热 家用电器行业 2023-04-27 5.39 -- -- 5.75 6.28%
6.11 13.36%
详细
公司发布2022 年年度报告及2023 年第一季度报告。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8.19 亿元,同比增长37.01%,实现归母净利润3.02 亿元,同比增长73.6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75 亿元,同比增长166.03%;22Q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11.51 亿元,同比增长64.76%,实现归母净利润0.66亿元,同比下降28.95%,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58 亿元,同比增长191.34%。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07 亿元,同比增长21.60%,实现归母净利润0.67 亿元,同比增长16.77%,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62 亿元,同比增长16.76%。分产品看,家用电器电加热器的营业收入为13.07 亿元,同比-6.12%, 新能源汽车用电加热器的营业收入为2.42 亿元, 同比+135.46%,新能源装备的营业收入为14.58 亿元,同比+258.62%,锂电池钢壳材料的营业收入为0.57 亿元,同比-49.99%。盈利能力方面,2022 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20.17%,较上年同期增长2.7pct,销售净利率为7.95%,较上年同期增长1.92pct。近年来空调、厨卫家电等家用电器市场竞争激烈,公司持续巩固并深化与格力、美的、海尔等家电龙头企业的合作关系,促进家用电器业务保持稳定。2022 年,江苏九天实现营业收入81,975.60 万元,同比下降1.60%,实现净利润24.56 万元,同比下降99.39%。由于子公司江苏九天因个别客户应收账款金额较大且存在商业承兑汇票预期未兑付的情况,按照期末余额的70%计提坏账准备约3,850 万元,导致净利润大幅下降。 4680 有望迎来放量,公司预镀镍产能扩产推进顺利,成长可期。根据公司年报显示,随着特斯拉4680 电池投产、宣布扩产100GWh 产能、4680 版Model Y 在美重新上架等里程碑事件的发生,特斯拉4680 电池技术路线的确定性不断提升,4680 电池技术的变化和需求确定性的释放必将带来预镀镍电池钢带的增量需求。公司2022 年新建的年产2 万吨锂电池预镀镍钢基带项目预镀镍工序已试车成功,产出的产品质量性能指标达到客户要求,目前正在持续进行预镀镍工序的工艺优化和技术改进;连续退火线正在建设中,预计2023 年9 月建成。公司生产的预镀镍电池钢带产品目前已经通过了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如科达利、亿纬锂能、东山精密、无锡金杨等的材料性能验证,也与无锡金杨、东山精密签订了长期供货框架协议。公司与国外知名新能源汽车厂商也在积极开展业务对接。公司目前在项目建设、产能释放、市场推广验证和技术储备积累等方面都位于国内行业的前列。 熔盐储能相关业务值得关注,行业未来增长空间广阔。储能行业属于国家重点扶持行业,应用场景广泛,发展前景巨大,目前正处于市场起步阶段。2022年为西安热工研究院储能调峰项目生产的熔盐电加热器及其控制系统,该项目属于国内示范化项目,目前运行状态良好。此前,公司发行的定增项目中,1.09 亿元的资金用于年产50 台高温高效电加热装备项目,项目建成后将用于生产高还原势气体电阻加热装置、熔盐加热器等产品。目前公司正在洽谈的熔盐储能项目有200MW,正在对接、即将招标的项目2*75MW,今年有望全部落地,预期订单金额1 至2 亿元;除此之外,公司还在跟踪对接的处在前期规划的项目约5-600MW。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加热器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切入新能源业务,盈利能力得到不断增强,未来有望保持营收增长,预计公司2023 年-2025 年EPS 分别为0.34 元、0.42 元、0.49 元;对应PE 分别为16 倍、13 倍、11 倍。继续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预镀镍产品市场需求不及预期风险;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订单不及预期;光伏产业政策变化的风险。
阳光电源 电力设备行业 2023-04-27 99.79 -- -- 123.05 23.05%
126.30 26.57%
详细
事件:4月25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与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402.57亿元,同比增长66.79%;实现归母净利润35.93亿元,同比增长127.04%;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47.35%的近年最高水平,全年毛利率/净利率为24.55%/9.18%,同比去年+2.30/2.12个pct。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收125.80亿元,同比增长175.42%;实现归母净利润15.08亿元,同比增长266.90%,业绩持续亮眼。 产品结构优化,逆变器龙头表现优越。2022年公司核心主业光伏逆变器继续高歌猛进,全年实现出货77GW,同比增长63.8%,全球主流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实现收入157.17亿元,同比增长73.7%,对应单瓦售价0.204元。 公司持续加码布局欧美等高盈利海外市场,更贴近C端的分布式市场也继续保持高势增长,实现渠道发货90万台,叠加强大的核心部件IGBT保供能力,2022年光伏逆变器业务保持33%的高毛利水平,预计单瓦净利约为0.036元。同时在风电领域,公司2022年实现风电变流器发货23GW,同比增长53%,跑赢行业平均增速,毛利率同比去年提升3.69个pct至23.87%,风光共振巩固公司行业龙头地位。 深耕多年、优势显著,储能业务加速放量。作为国内最早涉足储能领域的企业之一,公司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均有深厚积累,2022年面向大型地面、工商业电站应用场景,推出业界首款“三电融合专业集成”的全系列液冷储能解决方案PowerTitan、PowerStack,解决电池“木桶效应”难题,进一步降低LCOS。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披露,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出货量已连续七年位居中国企业第一,2022年储能系统全球发货量7.7GWh,贡献营收101.26亿元,同比增长222.74%,实现毛利率23.24%,同比提升9.13个pct,量利齐升成为公司业绩第二支柱。 光储一季度表现强势,提振全年高增信心。一季度公司业绩大增主要受益于下游需求强劲、光储板块放量持续,预计光伏逆变器贡献营收约46亿元、储能系统贡献营收约36亿元,同时海外出货占比继续提升、成本压力下降驱动盈利走强,单季度毛利率28%,同比/环比-1.48/+4.46个pct,单季度净利率12.16%,同比/环比增长2.91/3.47个pct,预计逆变器单瓦盈利超0.04元/w、储能系统净利率超10%。在光伏、锂电产业链价格下降趋势下,光伏、储能产业链成本压力逐渐走缓,叠加政策端利好持续,国内外光伏、大储、工商业储能有望加速放量,一季度装机数据、出口数据力证需求旺盛、淡季不淡,公司逆变器、储能系统产品、技术、市场渠道优势兼备,龙头地位稳固,充分享受行业高景气贝塔,出货持续强劲。结合一季度行业情况、公司出货增速、一季度占比等因素考虑,我们预计2023年公司光伏逆变器出货120-140GW、储能出货16-20GW,相比2022年继续保持高成长。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收分别为710.94亿元、956.22亿元和1202.2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2.17亿元、97.43亿元和124.13亿元,同比增长100.8%、35%、27.4%。对应EPS分别为4.86、6.56、8.36,当前股价对应的PE倍数分别为21X、16X、12X,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扩张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安达维尔 航空运输行业 2023-04-27 11.06 -- -- 13.72 24.05%
14.35 29.75%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13亿元,同比降低 13.23%;实现归母净利润-0.46亿元,同比降低 539.45%;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50亿元,同比降低 631.97%。 业绩下降系项目进度滞后所致,未来发展向好。营收方面,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机载设备、航空维修、测控及地面保障设备以及一些新兴业务,机载设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1.2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是 30.71%,较上年同期同比降低 48.64%,系部分产品的项目启动、合同签订和产品交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滞后影响了销售业绩所致。费用方面,财务费用较上年同期同比降低 41.69%,系报告期内银行借款利息费用减少所致,同时,公司重视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民机制造方面,作为国内首个获得航空厨房插件 CTSOA适航证书的制造商,已将航空厨房插件产品交付应用于 ARJ21等客机型号并收获良好反馈;民航维修方面,公司已取得 CAAC、FAA、EASA 和 JMM 等完整的维修许可证书及体系,维修能力覆盖机型广泛。 防务民航领域高潜力,业务受益于产业繁荣。公司所处的航空航天与防务产业可以划分为防务和民航两大领域,防务工业方面,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军队的现代化进程,随着信息与智能技术的发展,民营企业将在我国航空航天与防务工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民用航空方面,作为拥有全球第二大民用航空市场的国家,根据《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2022-2041)》,预计到 2041年,中国将新引进 9,284架民航飞机,另外,目前民用飞机机载设备仍由跨国龙头企业垄断,但是国产化替代趋势明显,作为最早研制民航机载设备国产化产品的供应商之一,公司的民机制造业务受益于我国民航市场的扩大以及民航产业的国产替代进程,与此同时,航空维修业的随着政策优化的逐渐复苏也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另外,公司的新兴业务受益于我国工业制造数字化和智能化以及复合材料应用规模的扩大。 自主研发能力突出,业务领域广泛。机载设备方面,公司是国内排名前列的航空座椅与飞机客舱设备制造商和专业的飞机导航系统设备制造商,多个细分领域的产品线市占率领先,拥有多个完整的飞机客舱系统设备产品线,掌握 95%生存率抗坠毁技术、航空装甲等多项核心技术和工艺的同时,兼具客 舱整体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试验、适航取证和改装能力,公司自主研制的直升机模拟训练系统有望在未来成为核心产品组合;航空维修方面,公司经验丰富,拥有多项资质和 2,100余项维修项目的维修能力;测控及地面保障设备方面,公司作为专业的地面测控、保障与训练装备供应商,手握众多客户群体和产品系列;新兴业务方面,公司在工业软件和复合材料业务上都取得了进展。 23年全年经营工作目标重在“坚持内生增长和外延增长并行”。主营业务方面,打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全产业链产品与解决方案;新兴业务方面,通过“工业知识数字化”“技术同源”和“协同共享”等方式拓展更广泛领域的客户。2023年经营目标:销售收入 8-9亿元人民币,为实现经营目标,公司的经营计划包括:推动技术创新和战略级产品平台的打造;挖掘客户需求,进一步拓展业务;保证质量,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重视战略人才引进,打造高效能组织;细化成本控制,推进业财融合。 投资建议:公司在防务民航及新兴产业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积极拓展业务领域。预计公司 2023年至 202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16亿元、0.22亿元、0.23亿元,EPS 分别为 0.06元、0.08元、0.09元,对应 P/E 为172.2倍、131.1倍、125.0倍。首次给与“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战略新兴业务短期内增长速度未达预期的风险;高端人才缺失的风险;重点项目未中标的风险;库存风险
中复神鹰 基础化工业 2023-04-26 39.36 -- -- 39.47 0.28%
39.47 0.28%
详细
事件:公司披露2023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5.68亿元,同比增长23.68%;归母净利润为1.31亿元,同比增长11.28%;扣非净利润为1.18亿元,同比增长1.28%。对此点评如下:Q1业绩增速放缓,研发投入维持高增。Q1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3.68/11.28%至5.68/1.31亿元。1)毛利率有所下降。Q1公司毛利率为40.85%,同环比分别下降5.15/7.67pct。净利率为23.06%,同环比分别下降2.58/10.38pct,或由于碳纤维价格下降及西宁二期产能爬坡所致。2)经营性现金流有所下降。Q1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6242.21万元,同比下降60.37%,主要系本期销售商品收到现金减少所致。投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7.44/1.18亿元。3)费用率基本维稳,研发投入同比高增。Q1公司期间费用率同比增长0.31pct至15.72%,其中销售/管理(含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68/15.50/-0.47%,同比分别变动+0.57/+2.57/-2.84pct。Q1公司研发投入为4829.74万元,同比增长108.56%。 量价齐升带动全年业绩高增117.09%。2022年,碳纤维下游应用领域继续拓展,渗透率稳步提升,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公司紧抓行业机遇,连云港本部、神鹰西宁两地同时发力,全年产量破万吨,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70.00/117.09%。1)Q4业绩同比高增129.74%。单四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72%至5.43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9.74%至1.81亿元。2)碳纤维年产量首超万吨。2022年西宁万吨碳纤维项目全部投产,公司产销量皆大幅增长,全年碳纤维产量为1.06万吨,同比增长68.00%;销量为0.94万吨,同比增长52.65%。3)单价持续上扬,毛利率同比增长6.51pct至48.13%。成本端:2022年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高位震荡后逐步趋稳,公司成本压力逐渐缓解。价格端:公司干喷湿纺技术领先,产品品质较高,售价较同行高。同时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应用在航空航天、碳碳复材等高附加值领域的比例逐步提升,平均单价持续提升,根据我们测算,公司2022年碳纤维单价同比增长11.53%至21.12万元/吨,全年毛利率/净利率同比分别增长6.51/6.58pct至48.13/30.33%。4)规模效益逐步显现,单位成本同比下降10.26%至9.71万元/吨。碳纤维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随着公司产能的快速扩张,规模效益也在逐步显现,根据我们测算,2022年公司碳纤维单位成本为9.71万元/吨,同比下降10.26%。其中单位制造成本、单位材料成本预计均有下降。5)经营性现金流持续向好,各项费用率逐步走低。2022年由于西宁项目产能释放、政府补助增加以及增值税进项税留抵退税等原因,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177.63%至8.35亿元。2022年公司期间费用率为16.99%,同比下降0.73pct。其中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34/7.85/1.05%,同比分别下降0.00/2.23/1.21pct。 碳纤维国产替代加速,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有望率先受益。根据《2022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2022年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为13.5万吨,同比增长14.4%。中国碳纤维市场需求为7.44万吨,同比增长19.3%,国内碳纤维市场需求增速领先全球。具体来看,2022年我国碳纤维市场需求中,国产/进口碳纤维分别为4.5/2.9万吨,同比分别变动+53.8%/-11.2%,国产碳纤维供应量首次超过进口量,国产替代加速进行中。产能方面,公司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22年国内碳纤维理论产能中,公司位列第二,仅次于吉林化纤。随着下游风光氢等新能源领域市场需求的持续高增,以及碳纤维渗透率的提升,行业景气度或将持续,公司作为业内龙头,有望率先受益。 投资建议:Q1业绩增速趋缓,研发投入维持高增,维持增持评级。预计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9、13、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40%、27%,对应PE估值39、28、22倍。碳纤维行业高景气度持续,市场需求旺盛,公司是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未来发展可期;公司碳纤维产能过万吨,规模效应有望显现;率先突破干喷湿纺技术,产品品质对标国际龙头;实控人为中国建材集团,持续为公司注资输血,业务发展有支撑。 风险提示:产能推进不及预期风险;行业产能扩张过快风险;政策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等
亿晶光电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4-26 6.35 -- -- 7.76 22.20%
7.78 22.52%
详细
事件:4月24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100.23亿元,同比增长145.47%;实现归母净利润1.27亿元,上年同期值为-6.03亿元,扭亏为盈;实现扣非净利润1.26亿元,上年同期值为-3.74亿元。2022年Q4公司实现单季度营收42.31亿元,同比增长207.78%;实现归母净利润0.79亿元,同比增长119.61%,环比增长223.73%。 降本增效成果显著,电池片组件量利齐升。2022年公司太阳能电池组件业务业绩表现亮眼,营收达94.84亿元。组件出货量首次突破5GW,达到5.39GW;电池片产量达3.72GW,对外销售量为0.15GW。公司降本增效工作落地,硅片厚度、银浆耗量均有所降低,电池片转化率和良率均同比上升,2022Q4产业链上游硅料、硅片价格回落,公司组件电池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积极切入N型赛道,产能扩张构筑一体化护城河。N型电池放量在即,公司凭借老牌厂商的技术底蕴,在N型新技术研发方面重点发力,陆续开展了“新型TOPCon电池研究”、“高效电池(PERC、TOPCon、HJT)户外衰减测试及研究”、“高效HJT电池研究”等课题研究。同时积极扩张N型产能,常州5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处于建设中,滁州10GW高效N型TOPCon电池产线加速推进,预计于2023Q2末投产,届时将形成“15GW电池+10GW组件”的名义产能规模。由于电池片转化效率及功率提升,电池片和组件的实际产能或分别达到16GW和12GW,产能大幅提升。公司电池自供程度高,一体化布局领先,有望充分发挥产业链各环节协同效应,体现N型电池扩产优势。 海外市场突飞猛进,品牌渠道双璧合一。公司国内国际市场并举,海外业务全面铺开,组件销售量大幅增长。2022年公司出货的5.39GW组件中,国内出货3.33GW,同比增长89.35%,海外出货2.06GW,同比增长208.66%。 伴随产业链价格下行,国内集中式电站装机回暖,以大型发电央企客户为核心的国内市场稳中有进;海外分布式需求持续高涨,公司品质信誉和品牌渠道优势加持,海外销售比重有望持续攀升。由于海外分布式组件较国内市场有一定的价格溢价,组件出海盈利弹性显现。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收分别为165.99亿元、235.01亿元和295.2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9亿元、4.13亿元和5.37亿元,同比增长143.2%、33.5%、30.1%。对应EPS分别为0.26、0.35、0.45,当前股价对应的PE倍数分别为24.3X、18.2X、14X,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扩张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日月股份 机械行业 2023-04-26 20.64 -- -- 23.58 13.09%
23.34 13.08%
详细
事件1: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48.65亿元,同比增长3.25%;实现归母净利润3.44亿元,同比减少48.4%。虽然风电铸件产品销售仍然保持了增长,但2022年主要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固定资产增加导致折旧增加以及人力成本增加导致产品成本同比增加较为明显。 事件2:公司发布2023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10.73亿元,同比增长9.32%,环比减少30.31%;实现归母净利润1.31亿元,同比增长120.83%,环比减少24.45%。公司通过各种措施控制成本的效果持续显现,原材料及辅材价格有所回落,产品毛利率提升,净利润实现增长。 降本增效逐季凸显,单季毛利率重回20%。公司设备改造(冲天炉改造为电炉)和工艺改造(减少铸造树脂等材料用量)推进顺利,叠加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落,2022年Q1-Q4和2023年Q1单季度毛利率分别为8.7%、10.2%、11.9%、18.1%和20.4%,公司单季度毛利率持续提升,重回20%以上水平;公司期间费用率较为稳定,2022年Q1-Q4和2023年Q1单季度净利率分别为6.1%、4.0%、5.3%、11.3%和12.3%,公司单季度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我们预计在原材料价格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公司降本增效还有一定的空间。 顺利投产铸造新产能,提升精加工产能补短板。公司按照既定战略顺利推进了甘肃日月“年产20万吨(一期10万吨)风力发电关键部件项目”,于2023年1月进入试生产阶段;公司以自有资金建设的“年产13.2万吨大型海上风电关键零部件铸件项目”也处于建设中。公司在扩大铸造产能的同时,稳步推进精加工产能配套,以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盈利能力;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建设的“年产22万吨大型铸件精加工生产线项目”完成设计和规划,于2022年7月大规模建设;甘肃日月“年产20万吨(一期10万吨)风力发电关键部件项目”配套的10万吨精加工产能,2023年3月顺利完成首件产品(主机架)发货。另外,公司还充分利用自身设备资源和技术经验,实现了合金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65.44/78.85/89.34亿元,同比增长34.5%、20.5%和13.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79/10.94/12.79亿元,同比增长155.4%、24.5%和16.9%,对应EPS为0.85/1.06/1.24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24X、19X和16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风电装机不及预期,行业需求减弱;国际形势或经济走向引起大宗原材料价格较大幅度波动;行业政策变化;行业竞争加剧。
中兵红箭 机械行业 2023-04-25 19.39 -- -- 19.87 2.21%
19.82 2.22%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7.14亿元,同比下滑 10.6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8.19亿元,同比增长68.7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 7.74亿元,同比增长 64.53%。 超硬材料表现亮眼,股东增持彰显信心。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特种装备、超硬材料、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三大板块。从营业收入来看,特种装备实现营收35.50亿元,同比下滑 19.11%;超硬材料实现营收 26.83亿元,同比增长11.51%;专用汽车与汽车零部件实现营收分别为 2.32亿元与 2.48亿元,同比下滑 41.72%与 22.55%。特种装备与超硬材料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超硬材料收入呈现强韧性。从毛利率来看,特种装备毛利率为 16.13%,较上年增长 5.43个百分点;超硬材料毛利率为 50.95%,较上年增长 7.5个百分点。 特种装备业务盈利能力有所提升,超硬材料业务仍是公司主要盈利来源,贡献了公司主要业绩弹性,是公司在收入减少的条件下实现净利润逆势增长的主要原因。2022年 10月-11月,公司第二大股东中兵投资增持超 2550万股,彰显了中兵投资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股票长期价值的认可,公司业绩有望持续改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工业级+消费级需求提升,行业景气度高企。公司超硬材料业务主要包括人造金刚石、培育钻石、立方氮化硼等产品,要应用于传统工业领域、消费领域、高端及功能性领域,工业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产销量、综合竞争实力、技术能力均居全球第一。超硬材料行业处于国家经济整体向好的环境,工业金刚石作为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之一、现代工业最重要的工程材料之一,持续保持平稳态势。CVD 法工业金刚石因耐高温、射频大、耐高压等多项优异性能,未来有望在半导体和国防领域大幅放量。同时,由于部分超硬材料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使得工业金刚石市场短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消费领域,随着培育钻石合成技术的提高,以及市场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改变,培育钻石市场需求亦显著提升。目前,个性化年轻消费群体已经成为消费主力,钻石的消费不再局限于婚庆场景,而是逐渐出现在日常佩戴场景中,未来非婚情景的消费占比有望持续提升,是拉升钻石复购率的重要驱动力。此外,随着三四线城市的发展,消费水平提高,低线城市的钻石渗透率具有很大的提升潜力。贝恩咨询预测显示,2025年全球培育钻石市场规模将 从 2020年的 167亿元增至 368亿元,其中中国培育钻石市场规模将由 83亿元增至 295亿元。总体上看,超硬材料工业级应用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消费级市场逐渐崛起,行业景气度上行。 A 股稀缺弹药总装、智能弹药标的,或将受益于陆军弹药需求增长。远程火箭武器系统作为陆战新质作战力量,亦是陆军第四代骨干装备,性价比高且结构简单。在俄乌冲突中,美国提供的搭载 GMLRS 精确制导火箭弹的 M142“海马斯”对战争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远程火箭炮的重要性凸显。远火在2022年 8月份台海军演中同样表现优异,“既能打得远、打得准,还能打得起”。练兵备战拉动弹药消耗叠加海外需求,远火内销外贸空间广阔,景气度上行趋势明显。火箭弹作为耗材,将受益于远火产业链增长。公司特种装备业务涉及大口径炮弹、火箭弹、导弹、子弹药等产品的研发生产,是兵器集团下属唯一弹药上市平台,A 股稀缺弹药总装、智能弹药标的。2022年 8月,旗下子公司北方红阳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已经完成重点型号产品试制生产。在“十四五”积极备战的大背景下,公司未来或将受益于消耗性武器装备放量获取订单,成为新业绩增长点。 投资建议:公司是超硬材料行业龙头与 A 股稀缺弹药总装、智能弹药标的,未来将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度以及陆军建设快速发展,业绩有望持续改善。根据模型测算,公司的业绩预计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 2023年至 202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3.4/18.46/20.59亿元,EPS 分别为 0.96/1.33/1.48,对应 P/E为 23.2/16.9/15.1。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军品不及预期、汇率波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金盘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4-25 33.25 -- -- 36.70 10.38%
37.20 11.88%
详细
干式变压器龙头企业,高景气新能源+传统领域带动稳定增长。金盘科技是全球干式变压器头部企业之一,其产品应用场景多元,既包含传统领域也涵盖风电、光伏等前景更加广阔的新能源领域,成为海南省唯一一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新能源领域,公司是全球前五大风机制造商中的Vestas、GE、SimensGamesa的主要供应商,受益于风电和光伏装机的稳步增长、干式变压器在内陆风机装机渗透率提升、多晶硅的产能存在缺口,我们预计应用于新能源领域的干式变压器仍保持高增速。2022年实现新能源领域营业收入22.13亿元,同比增长49.88%。传统领域中,干式变压器应用于工业企业配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也为公司干变业绩的增长贡献较大力量,如2022年新型基础设施销售收入增长113.24%,工业企业配套销售收入增长122.17%。总体来看,公司干变产品业绩稳步提升,2022年实现营收47.46亿元,同比增长43.69%。 储能:开辟储能业务第二增长曲线,订单高速增长。公司以中高压直挂(级联)储能系统为核心,布局全场景应用储能产品;桂林储能工厂(1.2GWh)已于2022年7月正式入投产,预计武汉储能工厂2.7GWh产能于2023年投产,共形成3.9GWh产能;依托与原有高压SVG、逆变器等核心技术同源,以及下游客户与公司原有产品客户高度重合,有利储能市场开拓;2022年公司承接储能订单近3亿元,2023年3月12日披露储能在手订单3.4亿元,超过2022年全年总额,呈现高速发展趋势。 数字化:基于自身改造经验,对外输出解决方案。公司依靠自身研发团队已经完成建设5座数字化工厂,覆盖干式变压器、成套、储能、油浸式变压器4大产品业务,预计完成建设7座自身数字化工厂+2座对外输出工厂共同推动数字化板块发展。海口数字化工厂相较原来传统工厂产能提升约124%,产量提升超100%,单位kVA工费成本下降超15%;桂林数字化工厂改造后人均产量提升约53%。基于实际应用案例,公司可面向多个行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包括数字化转型规划咨询、工厂整体解决方案、自动化产线等7大业务,且2022年落地约3亿元数字化工厂订单。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5.61亿元、104.83亿元、131.2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7亿元、6.27亿元、9.07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09元、1.47元和2.12元。对应当前股价(2023年4月21日收盘价),PE分别为31X、23X和16X。公司干式变压器系列产品业务有望持续稳步增长,第二增长曲线储能系统业务有望迎来显著增长,第三增长曲线数字化业务也有望迎来突破。首次覆盖予以“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升风险;公司储能市场和数字化板块业务拓展不及预期;风光装机量不及预期;汇率波动风险。
天赐材料 基础化工业 2023-04-25 41.56 -- -- 47.68 14.73%
47.68 14.73%
详细
事件1:2023年4月10日,天赐材料发布2022年年报,公司2022年营业总收入为223.17亿元,同比增长101.22%;归母净利润为57.14亿元,同比增长158.77%;扣非净利润为55.39亿元,同比增长155.38%。对应公司4Q22营业总收入为58.88亿元,环比下滑2.92%;归母净利润为13.54亿元,环比下滑6.88%。 事件2:2023年4月17日,天赐材料发布2023年一季报,公司1Q23营业总收入为43.14亿元,同比下降16.22%;归母净利润为6.95亿元,同比下降53.62%;扣非净利润为6.86亿元,同比下降54.11%。 受益于下游需求快速增长,公司2022年锂离子电池材料板块营收高速增长。 公司2022年锂离子电池材料/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其他板块收入分别为208.22/11.35/3.60亿元,同比分别为113.94%/3.02%/40.46%,毛利率分别为38.55%/29.83%/29.94%,同比分别2.52/-3.75/28.71pcts。公司收入增长主要与锂离子电池材料板块受益于下游旺盛的需求销量大幅增长有关。 销售费用同比上升42.96%,系职工薪酬增加所致;管理费用同比上升54.20%,系职工薪酬和折旧增加所致;财务费用同比下降44.12%,主要是由利息收入增加所致。研发费用同比上升136.38%,系为保证技术优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所致。2022年公司净利润实现较大幅度增加,净利率为26.19%,同比增长5.39pcts,其主要是锂离子电池材料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持续上升所致。 公司2022年现金流量情况良好。经营性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41.64亿元,同比增长103.45%,主要由销售回款增加所致。投资性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51.07亿元,同比增加190.5%,系定期存款、购买固定资产支出及对外投资增加所致。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34.51亿元,同比增加122.27%,系发行债券取得资金增加所致。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46.58亿元,同比上升117.80%。应收账款同比增加36.87%,系随销售收入增加而增加,应收账款周转率有所上升,由4.69次变为5.57次。存货同比增加89.66%,主要由销量增加导致备货需求增加所致,存货周转率下降,由8.01次变为7.64次。公司2023年一季度毛利率与净利率同比均有所下滑。公司2023Q1毛利率为30.53%,同比下降9.51pcts,净利率为16.22%,同比下降13.48pcts。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44.34%,主要因职工薪酬减少所致;管理费用同比上升40.28%,系计提股权激励费用及职工薪酬增加所致;财务费用同比上升416.82%,系计提可转债利息所致;研发费用同比下降21.09%。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4.90亿元,同比下降186.29%,主要因销售回款减少所致;投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14.66亿元,同比下降49.90%,主要因购买长期资产支出增加所致;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4.59亿元,同比上升213.15%,主要因取得银行借款增加所致。存货同比下降6.50%,存货周转率同比由1.92次变为1.50次。应收账款同比上升64.61%,应收账款周转率同比由1.47次变为0.82次。 业务布局扩张叠加产能稳步提升,锂离子电池材料业务迎来增长。受益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储能等下游应用领域的高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及其上游电池材料等行业也迎来高速发展期。下游锂电需求韧性十足,但仍受疫情反复、汽车行业价格战、储能项目观望等负面因素影响,供需宽松,叠加原材料碳酸锂跌价,国内锂离子电池材料新增产能持续增加,六氟磷酸锂等锂盐价格下滑,锂电池电解液价格出现回调。公司凭借技术优势以及市场优势,纵横双向布局构建公司竞争优势,纵向方面,公司实现了电解液的核心关键原材料LiFSI,六氟磷酸锂的自产,同时通过副产品循环使用技术,构建循环产业链体系,获得持续的成本竞争优势。横向方面,公司完成在锂电材料的布局,成功进入正极材料,电池用胶类产品等市场。正极材料业务随着宜昌基地年产30万吨磷酸铁项目(一期)的落地及二期工厂的推进实现逐步放量。同时,公司于2022年正式发布锂离子电池粘结剂和PACK/模组用胶粘剂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并通过收购东莞腾威股权完成产品线的搭建。此外,公司还积极布局锂离子电池材料循环再生业务,增加低碳基本原材料供给的同时培育新的利润长点。我们认为随着业务布局的逐步扩张与各项产能的逐步达产,上述锂电新材料项目有望成为公司近期新的营收及利润增长点,锂离子电池材料业务将迎来进一步发展。 日化行业竞争加剧,公司多策略实现销售稳步增长。国内消费需求多元化以及个性化,国内日化行业市场竞争加剧。公司深度绑定洗护领域大客户,配合客户进行关键原材料的开发以及供应。同时,公司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利用云课堂、虚拟场景等手段与客户进行技术讨论与宣讲,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增加品牌曝光度,加强品牌影响力。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业务销售收入依旧实现稳步增长。 创新驱动长期发展。公司拥有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精细化工材料工作技术研发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同时具有高素质研发团队,在合成、提纯、过程反应控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小试、中试、工业化技术和工艺诀窍,具备创新研发优势。公司电解液以及关键原材料LiFSI、六氟磷酸锂浓缩液、二氟磷酸锂的生产合成方面具有技术优势,其中液体六氟磷酸锂工艺技术显著降低单位产能投资成本以及生产成本,并有效减少电解液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排放。公司目前积极进行46系列大圆柱电池、Ni90及以上软包电池以及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开发,我们认为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提升公司内在竞争力,有助于公司穿越价格周期,新产品的投放为公司提供新的业绩增长曲线。新建项目进一步扩大产能与业务布局,为公司扩张打下坚实基础。公司针对重点产品产能的提升以及业务布局的扩大进行持续项目投资。锂离子电池材料方面,在建项目包括年产15.2万吨锂电新材料项目、年产2万吨双氟磺酰亚胺锂项目、年产41,000t/a锂离子电池材料项目(一期)、年产9.5万吨锂电基础材料及10万吨二氯丙醇项目、年产20万吨锂电材料项目、年产30万吨电解液和10万吨铁锂电池回收项目、年产30万吨磷酸铁项目(二期)、年产30万吨锂电池电解液改扩建和10万吨铁锂电池拆解回收项目、年产20万吨锂电池电解液项目和10万吨锂离子电池回收项目、年产20万吨锂电池电解液改扩建和10万吨铁锂电池回收项目、年产75500吨锂电基础材料项目、年产25000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方面,包括年产18.5万吨日用化工新材料项目以及年产6万吨日化基础材料项目(一期)。们认为新建项目的逐步进入投产期,在锂电材料方面产品数量增加,从电解液逐步扩展至正极材料、电池用胶类等产品,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30.53/288.34/347.86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97/58.67/73.34亿元,对应EPS分别为2.28/3.04/3.81,当前股价对应的PE倍数分别为18X、14X、11X。我们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短期碳酸锂价格下跌,下游企业采购意愿下降,短期需求下滑,新能源板块表现相对较弱。随着未来碳酸锂价格探底,产业链采购意愿有望恢复,考虑碳中和背景下,全球锂电材料需求仍处于较快增长阶段,我们对电解液、正极材料、电池用胶等需求仍较为乐观,未来随着需求恢复,相关材料价格有望修复,利好公司未来业绩;2)公司LiFSI、磷酸铁、磷酸铁锂、电解液及电池回收等方面均有新产能在建,我们认为上述产品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未来产能逐步释放,有望增厚公司业绩;3)创新驱动公司长期发展,一方面公司持续改进工艺,液体六氟磷酸锂等产品工艺技术提升,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公司在46系列大圆柱电池、Ni90及以上软包电池以及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等方面进行新产品研发,我们认为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提升公司内在竞争力,有助于公司穿越价格周期,新产品的投放为公司提供新的业绩增长曲线。我们看好公司产品从电解液扩展至电解液、正极材料、电池用胶等锂电材料。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新建项目进展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风险。
比亚迪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4-21 249.93 -- -- 269.80 7.95%
275.86 10.37%
详细
事件: 4月3日公司发布2023年3月产销快报,新能源汽车总产量209,823辆,同比增长96.73%,环比增长3.27%。新能源汽车总销量207,080辆,同比增长97.45%,环比增长6.93%。其中乘用车总产量208,832辆,总销量206,089辆;商用车总产量991辆,总销量991辆。 行业竞争加剧,公司销量提升被动承压:3月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环比增长率( 6.93%)、同比增长率( 97.45%) 皆低于2月相关指标( 环比27.96%、同比119.36%)。一方面是由于公司作为行业头部企业,现已逐步稳定在月销过20万辆阶段,月度前期比较基数较高;一方面是由于今年以来,行业竞争环境仍不容乐观,呈加剧态势。继特斯拉、问界、小鹏等新兴车企通过降价促销等手段抢占市场空间之后,传统车企如上汽、一汽等也加入战局,令公司经营承压。新能源汽车作为非必选消费品和家庭大额支出,在2022年年底国家财政补贴退出后,各地虽纷纷出台地方性补贴政策。 3月公司纯电动乘用车销量为90,639辆, 占比47.29%, 环比增长27.06%; 混动乘用车销量为101,025辆, 占比52.71%, 环比增长28.16%。纯电车型与混动车型的销量比例长期维持在1:1左右。 中高端车型价格带上探受阻,公司灵活调整战术。根据乘联会公布的3月新能源车市场数据,公司当月零售销量市占率35.3%,遥遥领先市场排名第二位的特斯拉中国( 14.0%)。但从细分车型销量结构分析, 王朝网秦家族(价格区间9.98~14.58万元起)和元家族(价格区间13.98~16.78万元)3月销量分别为4.09万辆、4.04万辆,位居前二。而价格区间在20万以上,高配约30万的汉家族( 价格区间21.98~33.18万元起)、唐家族(20.98~34.28万元)在3月的销量均为1万出头。为此,公司近期推出汉EV 冠军版和唐DM-i 冠军版等主打性价比的新车型,在原有价格带区间对现有车型进行增配升级,以期吸引更多消费者的选择。 腾势3月单月销量10,398辆,环比增长42%,连续3个月位居35万以上新能源豪华MPV 销量前列的位置,单车成交均价41.5万元的数据,也展现出其作为“中国新能源豪华MPV 价值新标杆”的实力。 储能板块持续发力,获海外权威机构认可。2015年,BYD Battery-Box 开始走向全球市场,2020年1月,BYD Battery-Box Premium 系列隆重上市。在全球疫情发生的情况下,BYD Battery-Box Premium 系列因性能卓越,安装方便,受到了全球市场的高度关注,安装量实现逆势增长。2023年3月底,有着世界储能行业“风向标”之称的德国权威机构EUPD Research 再度将储能领域最高荣誉— “欧洲顶级储能品牌” 奖章授予公司。EUPDResearch 以提供国际级的权威市场信息在全球享有盛誉。该奖项证明公司为欧洲地区客户提供了可靠且通用的模块化储能解决方案,也代表了公司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储存等领域的卓越表现。 深耕英国市场,四家先锋门店同期开业。3月公司海外销售新能源乘用车13,312辆,环比略微下降约11%,已连续五个月出口过万辆,截至目前,公司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350万台,且早在2013年就进入英国,在纯电动巴士领域取得了亮眼成绩,市场底蕴深厚。3月初,公司在英国首款乘用车BYD ATTO 3正式开售,起售价3.6万英镑。首批位于伯明翰、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和米尔顿凯恩斯的四家先锋店将于3月中旬开业,消费者可前往门店体验新能源车产品。 投资建议:相较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的突出表现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交通出行体验,未来发展空间较大。公司宣布自 2022年 3月起停产燃油车,意味着公司今后将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在新能源车赛道发力。2022年年底新能源补贴取消导致的购车成本上升或有望被2023年初公司在原材料端更为强势的议价能力抵消。我们预测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3.01亿元、481.62亿元、653.64亿元,对应PE 分别为22倍、15倍、11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车型迭代升级较快、赛道竞争激烈、其他车企降价、智能化程度有待提升。
中闽能源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2023-04-21 5.22 -- -- 5.85 10.17%
5.84 11.88%
详细
事件: 2023年 4月 20日,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公司 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 17.91亿元,同比增长 14.84%;实现归母净利润 7.29亿元,同比增长6.9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7.25亿元,同比增长 6.72%;加权 ROE 为13.53%,同比减少 2.79个 pct;基本每股收益 0.38元,与上期基本持平。 2022Q4,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13亿元,同比增长 15.4%;实现归母净利润2.78亿元,同比增长 4.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2.76亿元,同比增长3.7%。 四季度风况较好叠加规模增长,发电量环比/同比显著提升。 2022年公司完成发电量 32.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7.72%,完成上网电量 31.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7.41%,其中福建风电/黑龙江风电/黑龙江生物质发电/新疆哈密 光 伏 发 电 完 成 上 网 电 量 27.91/2.68/0.267/0.307亿 千 瓦 时 , 同 比+17.61%/+7.88%/-/-6.37%。利用小时数方面,公司在福建地区陆风/海风的平均利用小时数为 3328/4038小时,同比+298/-186小时,黑龙江地区陆风平均利用小时数 2518小时,同比+233小时,新疆地区光伏平均利用小时数1583,同比-112小时。 2022年公司各项目参与市场化交易电量 8.08亿千瓦时,占总上网电量的25.94%,较上年同期增加 0.08个 pct,电量同比增加 17.8%,2022年公司平均年售电单价为 640.62元/兆瓦时,同比下降 2.73%,随着市场化交易电量的进一步加大,将带来平均售电单价下降风险。 2022Q4公司完成上网电量 11.28亿千瓦时,同比+20.25%/环比+167.35%,其中福建风电/黑龙江风电/黑龙江生物质发电/新疆哈密光伏发电完成上网电量10.30/0.87/0.053/0.056亿千瓦时,同比 +20.18%/+17.68%/-/-19.43%,福建及黑龙江地区风电上网电量环比 +184.34%/+85.90%。四季度来风基本达到预期,环比显著提升,弥补三季度来风不及预期带来的业绩下降,拉动全年业绩同比增长。 海上风电贡献业绩增量,期待后续优质项目注入。2022年公司电力行业营业收入 17.67亿元,占总收入 98.64%,毛利率 62.53%,同比下降 2.96个pct,其中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毛利率 65.05%/52.35%,同比下降 0.62/1.62个pct,期间费用率 11.74%,同比下降 3.73个 pct。 2022年公司平海湾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产能逐步释放,一四季度较好风况中和二三季度来风较差,陆海风利用小时数增减相抵作用,全年发电量实现正增长,在毛利率轻微波动的情况下业绩稳中有升。全资子公司福建中闽海上风电实现 4.2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 11.44%,中闽福清风电/连江风电/平潭风电 /平潭新能源四家陆上风电共实现 4.43亿 元净利润,同比增长 2.26%,净利润主要来自海上风电规模增加带来的售电业务增长。 截至 2022年底,公司控股并网装机容量 95.73万千瓦,陆风/海风/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并网装机容量分别为 61.13/29.6/2/3万千瓦。平海湾三期30.8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有望于今年开始注入公司,届时公司控股装机风电容量将增加 34%;集团控股的永泰抽水蓄能电站(4×300MW)已于3月 28日全面投产,运行满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内实现盈利并无其他合规问题,集团会将其注入公司。同时,公司作为福建省三家主要海风运营企业,有望陆续得到省内海风的资源分配。 投资建议:公司具备优质海风资源,平海湾三期海风项目注入在即,福建省第二批海风项目招标值得关注。预计公司 2023至 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23.86亿元、28.68亿元、29.81亿元,实现归净利润分别为 10.87亿元、11.93亿元、12.55亿元,同比增长 49.0%、9.8%、5.2%。对应 EPS 分别为0.57、0.63、0.66,当前股价对应的 PE倍数分别为 9.4X、8.6X、8.1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来风不及预期,电价下降超预期风险,自然灾害,用电需求不及预期,执行相关政策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新项目进程不及预期。
科达利 有色金属行业 2023-04-20 137.44 -- -- 147.00 6.72%
146.67 6.72%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和第一季度业绩预告。 业绩快速增长,盈利水平逐步修复。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54亿元,同比+93.70%,实现归母净利润9.01亿元,同比+66.39%,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46亿元,同比+64.2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38亿元,同比+30.78%。单第四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6.83亿元,同比+81.26%,实现归母净利润3.08亿元,同比+84.18%;其中22Q4毛利率为24.38%,同比+2.71pct,净利率为11.64%,同比+0.35pct。受春节因素的影响,公司1月排产环比有所下降,公司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3亿元左右,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20亿元至2.50亿元,同比+30.05%-47.78%,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1亿元-2.38亿元,同比+30.63%-48.05%。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为5.45亿元,同比增长98.07%。公司重点针对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新材料、高强度、轻量化、大容量、安全性以及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创新及优化。 全球动力电池厂商扩产进程加快,驱动供应链新一轮的配套扩产,公司产能扩张进一步加速。目前全球动力电池厂商扩产进程加快,包括CATL、中创新航、LG、亿纬锂能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动力电池企业,均宣布新的扩产计划,动力电池扩产需求的高速增长进一步驱动了动力电池供应链新一轮的配套扩产,公司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产能扩张需求进一步加速。公司目前的产能布局进度为:去年完成惠州新建项目、惠州三期项目、湖北荆门项目、福建二期项目以及科达利德国一期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并完成部分设备投入,促进公司产能逐步释放;同时,公司分别投资建江西一期项目、江苏三期项目、江门项目、山东一期项目、厦门项目及四川三期项目,进一步扩张公司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产能。截止目前,公司已在国内的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等锂电池行业重点区域布局了13个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生产基地以及欧洲3个生产基地。 定位高端市场及大客户战略,持续加大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力度。2022年,公司与宁德时代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双方在钠离子电池和麒麟电池等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合作,约定公司在同等条件下,宁德时代优先选择公司作为电芯机械件供应商,份额不低于40%;同时公司还加大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与法国客户ACC签订了产品供应合同,约定2024年至2030年期间,公司向客户ACC提供约3亿套方形锂电池壳体和盖板产品。此外,公司分别在德国、瑞典、匈牙利建设海外生产基地,以进一步满足海外客户产能配套需求,拓展海外市场。我们认为,公司在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领域拥有较大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形成了优势资源的聚集效应,未来将进一步提升公司持续盈利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增强其在全球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定增扩产持续推进,看好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此前,公司计划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6.00亿元投资建设江西科达利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湖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江苏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三期)、江门科达利年产7500万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公司的定增事项正在稳步推进中,未来随着新建产能的逐步释放,将有效辐射周边的下游客户,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有望进一步提高锂电池精密结构件的市场占有率,抓住行业需求增长的机遇。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锂电池结构件的龙头企业,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保持较高景气度、公司扩产产能释放、4680量产等因素,公司业绩有望继续增强。因此维持“增持”评级。预计2023年-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85亿元、21.42亿元、30.87亿元;对应PE分别为22倍、15倍、10倍。 风险提示:下游市场需求不及预期;产能释放不及预期;4680等产业推广不及预期;市场竞争格局恶化风险;部分统计数据存在一定的遗漏风险,各类预测参数、假设等等不及预期的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9/33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