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只看历史评测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页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钧达股份 能源行业 2023-04-27 88.18 -- -- 131.45 49.07%
131.45 49.07%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实现营收39.67亿元,同比增长94.84%;实现归母净利润3.54亿元,同比增加1535.94%;实现扣非净利润3.44亿元,同比增加1493.26%,业绩符合预期。 全面聚焦光伏电池片,业务转型成果显现。2023Q1公司业绩爆发主要受益于光伏电池片出货放量,单季度销售电池片4.81GW,同比增长达160.78%,其中N型TOPCon出货2.5GW,P型PERC出货2.31GW,预计一季度TOPCon单瓦净利约为0.09元,PERC单瓦净利约为0.05元,增厚公司利润。公司于2022年完成对捷泰科技剩余49%股权收购,实现对捷泰科技100%控股,加码光伏电池片业务,实现全面转型,N型电池布局厚积薄发,电池片业务助力公司焕发新生。 N型TOPCon性价比凸显,先进产能享受溢价红利。根据国内外多个电站项目数据实测,TOPCon电池片已能稳定实现发电增益,相较于PERC电站发电量可提升约5%,叠加降本迅速,TOPCon电池年内或将实现与PERC电池相当的成本、良率水平,产品性价比凸显,下游需求火热。目前TOPCon双玻组件对于PERC双玻组件的溢价在0.1元/W左右,结合行业内TOPCon产能规划以及各大厂商的出货指引,我们预计2023年全年TOPCon出货占比约为30%,有效、高质量的供给将持续紧缺,领先、可靠的TOPCon产能将有望全年享受价格、盈利溢价红利。 技术领先、成本优势明显,高盈利持续改善业绩表现。钧达股份为行业内首家掌握N型TOPCon电池量产技术的专业化电池厂商,在2022年末,公司已率先实现N型TOPCon电池的成本、良率与PERC相当,转化效率达25%以上,后续积极推进激光SE项目、LPCVD项目等研发应用,预计激光SE应用后将实现0.3%的效率提高,降本增效并行。产业化方面,截至2022年底,公司产能规模已达17.5GW,后续新建产能投产持续提速,滁州二期10GW项目、淮安涟水一期13GW项目有望在Q2-Q3稳定贡献出货,2023年年底产能规模将有望提升至40.5GW,且产品结构以N型为主,我们预计公司全年TOPCon出货量达20-21GW,领跑行业。虽然下游组件厂商自配电池产能比例持续提升,但在TOPCon产品渗透初期,我们认为以钧达为首的专业电池厂商在成本、规模、良率等方面都存在显著优势,下游客户的TOPCon组件出货仍将对专业电池供应商保持较高的依赖度。随着电池技术转型大势所趋,N型TOPCon电池高景气度有望延续,公司不断通过技术改进、产品降本加深护城河,产能规模领跑行业,优质客户充足,供货维持高水平,驱动业绩持续改善。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收分别为248.87亿元、298.71亿元和336.05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62亿元、27.01亿元和30.36亿元,同比增长201.5%、25%、12.4%,对应EPS分别为10.87、13.59、15.27,当前股价对应的PE倍数分别为8.5X、6.8X、6.1X。TOPCon电池正处于渗透率迅速提升阶段,行业高增速、产品高溢价,公司转型成功,TOPCon电池片产能规模、转换效率、性价比全面领先,兼备行业高贝塔与阿尔法属性,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扩张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波动;市场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技术开发进度不及预期。
钧达股份 能源行业 2023-04-21 95.50 -- -- 110.25 15.45%
131.45 37.64% --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3.3-3.8亿元,同比+1425%-1656%;扣非归母净利润3.2-3.7亿元,同比+1382%-1613%。 N型产品占比快速提升,N、P盈利能力分化凸显公司阿尔法。1)2023年Q1实现电池片出货4.81GW,Perc出货2.31GW,TOPCon出货2.5GW,其中Perc盈利在5-6分/瓦,TOPCon盈利在9-10分/瓦;2)根据Info_link产业链报价,N型产品终端需求快速提升,电池片报价坚挺,2023年Q2与H2盈利能力有望保持;3)根据产能规划以及建设进度,我们预计Perc/TOPCon出货约为9.3/19GW,N型产品出货占比大幅提升,营收与盈利将迎来高速增长。 产能投建顺利,效率引领行业。1)公司8GW项目已实现达产,投产经验丰富,预计2023年年底Perc/TOPCon电池片产能将达到9.5/31GW;2)已实现达产项目:上饶基地9.5GW的Perc产能,效率达到23.5%+;滁州一期8GW的TOPCon产能2022Q3达产,效率25%+,效率引领行业;3)爬坡以及建设中项目,滁州二期10GW产能设备调试中,预计5-6月份实现达产;淮安一期13GW产能开工建设中,预计4-5月会开始进设备,2023年三季度达产,预计这些项目将直接导入SE设备,实现0.2-0.3个百分点的增效。 市场对于N型产品的接受度强于预期,N型电池片报价持续坚挺。 1)海外市场对于N型产品订单量较大,N型电池片供应紧缺,因此体现出N型与P型价差拉大;2)在终端市场上,N型产品收益率优于P型产品,N型组件能卖高价,随之传导到N型电池片;3)从近几月产业链报价看,N型TOPCon电池片报价较为坚挺。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28.38亿元、302.30亿元、324.7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20亿元、28.60亿元、31.64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1.17元、14.38元、15.91元,维持“买入”评级。
钧达股份 能源行业 2023-03-23 111.09 -- -- 109.32 -1.59%
131.45 18.33%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 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15.95 亿元,同比增长304.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7 亿元,同比增长501.3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56 亿元,同比下滑73.1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65.37%,基本每股收益5.08 元/股。 点评: 捷泰科技电池放量,全年业绩高速增长。2022 年,公司剥离亏损的汽车装饰业务并收购捷泰科技剩余49%的股权,业绩取得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子公司捷泰科技的电池业务快速发展。捷泰科技2022年电池出货量10.72GW(PERC 产品出货量8.85GW,N 型TOPCon产品出货量1.87GW),同比增长88%;电池单瓦毛利0.12 元,单瓦净利0.07 元。值得关注的是,2022 电池片环节供需紧张,尤其是大尺寸、高效率电池得到市场青睐,公司盈利能力呈逐季改善趋势。公司业务转型,出售汽车装饰业务全部资产,确认2.12 亿元投资收益。 公司三大生产基地加紧TOPCon 电池产能建设,2023、2024 出货有望保持较高增速。面临光伏行业较好的市场机遇,捷泰科技凭借技术优势不断扩大新产能。公司建成及规划中的生产基地有 3处,合计年产能 53.5GW。其中,上饶基地拥有9.5GW 的大尺寸PERC 产能,处于运营状态。滁州基地规划18GW 的TOPCon 电池产能,一期8GW 的产线于2022 年三季度达产,二期10GW 的产线处于调试中,预计于2023 年5-6 月实现达产。淮安基地规划26GW 的TOPCon 电池,一期13GW 项目计划2023 年下半年达产。2023 年底,公司产能规模将达 40.5GW,N 型产能超过七成。 TOPCon 电池产业化进程加快,2023 年市场渗透率提升。随着PERC 电池转换效率和降本逼近极限,太阳能电池厂商均积极寻找下一代电池技术。截至2022 年底,经不完全统计,国内光伏企业披露的已投产、在建和规划的TOPCon 产能超过150GW。其中,晶科能源、捷泰科技等企业均逐渐形成批量供货。2023 年,随着TOPCon 电池生产工艺的简化,设备成熟度提升、银浆国产化以及用量降低,TOPCon 电池性价比将进一步提升。目前,TOPCon电池相对于PERC 电池存在明显溢价,行业先行者将获得产品差异化红利。 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7.76 亿元,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拟用于收购捷泰科技49%股权、高效N 型太阳能电池研发中试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借款。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到位前,公司将根据项目进度的实际情况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先行投入,并在募集资金到位之后予以置换。本次定增有利于提升公司的业务规模,扩充资金实力,降低资产负债率和财务风险。 目前,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处于证监会反馈意见回复阶段。 投资建议:暂时不考虑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摊薄效应,预计公司2023、2024 年、2025 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1亿元、26 亿元和32 亿元,对应每股收益为14.55、18.08 和22.47元/股,按照3 月20 日154.74 元/股收盘价计算,对应PE 分别为10.64、8.56 和6.89 倍。市场对光伏行业连续扩产以及海外市场自建产业链加剧竞争存在担忧,光伏板块估值持续走低,公司估值处于历史偏低位置。考虑到子公司捷泰科技在TOPCon 电池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产能规模的快速增长,2023 年公司有望享受量利齐升的行业红利。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扩产过快,竞争加剧,盈利能力下滑风险;技术迭代较快,产品被迭代风险。
钧达股份 能源行业 2022-12-20 177.62 -- -- 219.86 23.78%
219.86 23.78%
详细
核心观点完成对捷泰科技全部收购, 剥离汽车饰件业务并全面转型光伏领域。 公司成立于 2003年, 于 2017年登陆 A 股市场, 于 2021年收购捷泰科技,于 2022年完成捷泰科技的全部收购, 剥离亏损的汽车饰件业务, 全面转型光伏电池片行业。 捷泰科技是专业的电池片供应商, 2022年 H1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五; 2022年 Q1-Q3, 累计出货电池片 6.91GW, 同比+75.59%。 捷泰科技近三年营收呈快速增长趋势, 2019-2021年营收 CAGR 达到40.36%。 2022年 Q1-Q3, 捷泰科技实现营收 69.46亿元, 同比+106%, 同期实现净利润 3.75亿元, 同比+192%。 大尺寸电池片供需偏紧, 公司 PERC 产能均为大尺寸产能。 大尺寸电池可以有效提高组件发电功率与转换效率, 降低光伏发电系统成本, 是行业发展大势所趋。 目前, 大尺寸电池片供给偏紧, 预计明年仍将持续。 公司把握电池片大尺寸化的发展趋势, 于 2021年将原生产线改造成 182mm产品生产线并新建 5GW 大尺寸生产线。 公司上饶基地 PERC 9.5GW 产线均为大尺寸产能, 产品转换效率达 23.5%, 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供需偏紧的背景下, 今年以来电池片环节盈利能力持续向好, 公司电池片单瓦净利由 2022年 Q1的 0.03元以上提升至 Q3的 0.07元以上。 TOPCon 产能加速落地, 有望充分享受技术迭代红利。 电池 N 型技术呈现百花齐放局面, TOPCon 技术凭借其清晰的降本路径及较高的转换效率, 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 公司 TOPCon 技术进展领先, 从技术优势来看,目前公司 TOPCon 量产转换效率达 25%,良率与 PERC 持平;量产 TOPCon产品厚度为 130μm, 目前正在进行 125μm 的探索。 从产能角度来看, 公司目前已有滁州一期 8GW TOPCon 产能达产, 滁州二期 10GW 预计 2023年 H1达产,淮安一期 13GW 预计 2023年投产。到 2023年底,预计 TOPCon产能将达到 31GW, 共计规划 TOPCon 产能 44GW。 从订单角度来看, 公司率先实现 TOPCon 量产, 已签长单覆盖公司 80%以上产能。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 TOPCon 产能加速落地, 且大尺寸 PERC 供需仍偏紧。 我们给予公司 2022/23/24年 EPS 预测分别为 4.80/11.93/18.22元, 基于 12月15日股价 184.75元, 对应 PE 为 38/15/10X, 首次覆盖给予“推荐” 评级。 风险提示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新技术研发不及预期; 捷泰科技业绩不及预期风险。
钧达股份 能源行业 2022-12-06 210.13 -- -- 219.86 4.63%
219.86 4.63%
详细
1、技术团队研发功底深厚,转型以来营收与盈利齐升钧达股份于2021年收购捷泰科技51%股权, 于2022年7月28日完成对捷泰科技的收购,被收购的捷泰科技深耕电池片多年,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在TOPCon量产中位居行业前列。捷泰科技管理层实力雄厚,研发能力强。从2021年转型以来,公司营业收入以及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2、电池片环节盈利持续提升,公司TOPCon新产能阿尔法凸显公司TOPCon新产能阿尔法凸显,TOPCon技术与投产节奏位居行业前列。短期看,产业链利润加速往中下游转移,电池片环节盈利持续提升,结合公司TOPCon电池片出货占比持续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提升位于行业前列。中长期看,公司对新技术的理解位于行业前列,依托捷泰科技的技术实力,公司有望穿越周期,高速成长。 3、投资建议及盈利预测我们预计2022/2023/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22.41/289.13/393.57亿元,同比增长327.51%/136.20%/36.1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78亿元、20.68亿元、27.77亿元,同比增长-535.28%/165.96%/34.29%,对应EPS分别为5.49/14.61/19.62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38.16/14.34/10.68。首次评级,给予“买入”评级。 4、风险提升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不及预期、行业新技术迭代超预期、公司产能投放进度不及预期
钧达股份 机械行业 2017-05-12 31.94 19.39 98.70% 41.80 30.63%
41.72 30.62%
详细
深耕汽车塑料内外饰领域,逐渐加码一级配套领域。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塑料内外饰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分为五大类,分别为仪表板、保险杠、门护板、装配集成及其他饰件。公司作为一级配套商的主要客户包括海马汽车、长丰猎豹、川汽野马、南北大众、东风日产、郑州日产等;作为二级配套商的主要客户包括康奈可、广州河西、佛吉亚等;公司作为一级配套商业务逐年增加,到2016年达74%。近年公司盈利状况良好,财务费用和研发费用率均小幅下滑;2015和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7、9.2亿元,同比增长-7%、21%;净利润分别为0.46、0.56亿元,同比增长-18%、21%。此外,公司主要三类产品仪表板、保险杠、门护板的市场占有率分别约为2.5%、1.0%、1.9%,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绑定海马,广拓客户,保障业绩稳定增长。海马汽车为公司股东(4%股权),也是一直以来公司最大的客户。公司跟随海马的发展,先后于多地布局生产基地,目前公司产品近乎配套海马汽车所有的热销车型,2016年其贡献公司营收占比约为37%;近年,公司对海马的最低单车配套价值(营收/车企产量)逐年攀升,到2016年达约1,558元。2017年第一季度,海马汽车累计汽车销量为48,861辆,同比下降19%,预计2017年海马汽车销量或达20万辆,虽较2016年将有所下降,但依旧能为公司贡献3亿左右的营业收入,企稳公司业绩。此外,2017年一季度,2016年合计贡献营收比达13%的长丰猎豹和四川野马汽车销量可观,累计销量分别达29,497辆和6,712辆,分别同比增长37%、8%,两者最低单车价值分别约为942元、1,068元;除三大客户外,公司配套于东风日产、郑州日产、南北大众等整车厂,有效的分散单一客户业绩下滑的风险,保障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 就近布局配套+确定性研发项目,保障业绩持续增长。公司目前在在海口、苏州、开封、郑州、佛山、重庆、武汉、柳州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直接配套区域内的客户;其中,重庆、武汉、柳州基地为近期新增或计划新增基地,有望较快拓展新客户,从而增厚业绩。此外,公司目前与客户确定合作的项目多达34个,分别处于产品设计阶段(12)、产品试制阶段(15)以及模具开阶段(7),未来产品的逐步释放将助力公司业绩增长。 IPO助力公司克服产能瓶颈,缓解产能不均。公司门护板、保险杠类产品产能利用率一直处于高位,分别达83%和103%,而仪表盘的产能利用率仅有59%,产能不均现象严重。IPO募投项目将新增55万套高品质汽车塑料内外饰件产能,达产后将有效解决公司产能不均的境况。此外,目前已有多位客户对公司的预建产能存在合作意向,甚至已签订合约。预计项目正式达产后,将为公司年均新贡献增销售收入6.7亿元,净利润0.7亿元。 投资意见:预计2017年-2019年的EPS分别为0.60元、0.73元、0.83元,对应PE分别为42倍、35倍、30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环境不及预期,客户汽车销量不及预期等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转到 页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