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卫星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4-09-11
|
20.50
|
--
|
--
|
27.61
|
34.68% |
-- |
27.61
|
34.68% |
-- |
详细
投资要点卫星制造核心央企,受益商业航天景气上行,公司有望快速发展公司是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下属核心上市公司,主营宇航制造(包含卫星制造及宇航部组件制造,预计2024-2026同比增长7%/12%/10%),卫星应用(包含卫星应用设备制造及服务,预计2024-2026同比增长4%/8%/10%);2024H1受用户需求计划调整延迟、部分产品升级换代等因素影响,公司业绩有所下滑,实现营收10亿元,同比下降57%;归母净利润850万元,同比下降94%。后期有望随行业及订单恢复,公司有序安排产能,逐步兑现业绩。 公司核心优势:(1)背靠航天五院(第一任院长为钱学森,是我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我国航天核心骨干院所),股东背景雄厚;(2)技术实力强,国内领先;(3)品牌知名度高,参与研制服务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长期有望受益于行业上行,公司作为核心标的之一同步实现快速增长。建立新一代低轨卫星网络刻不容缓,卫星制造行业有望优先受益美国引领技术和市场发展,截至2024年6月1日,SpaceX公司已进行170次发射,累计发射低轨卫星6551颗;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也均提出低轨卫星组网计划;我国起步晚发展快,2023年我国实现火箭发射67次,位居世界第二;2024年计划发射约100次;我国2023年累计发射卫星270颗,其中137颗是商业卫星,2024计划发射近400颗。我国低轨通信卫星组网由国家队“星网集团”规划拟发射超1.2万颗卫星,以及上海垣信G60“千帆星座”拟计划发射超1万颗卫星,共同推进我国低轨组网建设。2024年8月,千帆星座在太原“一箭18星”首发成功,中国星链首次闪耀太空,未来行业发射布局有望加速,优先利好上游卫星制造核心企业。卫星制造市场百花齐放:卫星制造市场主要由航天五院为核心,研究院所及地方央国企(长光卫星等)、技术领先的民企(银河航天等)共同构成,中国卫星是五院核心上市公司,后期有望随行业发展获得订单快速增长。 行业核心驱动:(一)十四五+新基建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链发展;(二)国防安全刻不容缓,建立自主可控的低轨卫星网络;(三)轨道和频谱资源有限,抢占先机先到先得;(四)发射能力提升+发射成本降低助推行业发展。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1.7/2.1/2.7亿元,同比增长9%/22%/28%,PE为143/117/92倍,PB3.8/3.6/3.5,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业政策调整及客户集中、市场竞争等风险。
|
|
|
中国卫星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3-11-03
|
26.90
|
--
|
--
|
29.17
|
8.44% |
|
29.17
|
8.44% |
|
详细
事件:公司2023年10月30日发布了2023年三季报,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6.7亿元,YoY-30.5%;归母净利润1.7亿元,YoY-43.6%;扣非归母净利润1.6亿元,YoY-23.7%。公司收入下降主要是宇航制造类业务项目集中度及履约进度在季度间存在波动,影响了收入确认;归母净利润下降主要是收入下降,以及上年减持钛金科技产生了7240万元投资收益而本期无此收益等共同导致。综合点评如下:项目履约进度波动影响收入;3Q23利润率水平有所提升。单季度看,公司:1)1Q23~3Q23分别实现营收13.4亿元(YoY-4.8%)、10.7亿元(YoY-42.0%)、12.7亿元(YoY-37.9%);1Q23~3Q23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0.50亿元(YoY-5.4%)、0.90亿元(YoY-50.9%)、0.27亿元(YoY-55.1%)。季度间业绩有一定波动。2)3Q23毛利率同比增长3.03ppt至13.5%;净利率同比增长0.11ppt至3.4%。2023年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同比增长3.31ppt至15.1%,净利率同比减少0.36ppt至5.9%。 应收/存货/合同负债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或反映下游需求景气。费用端,公司2023前三季度期间费用率为9.4%,同比增长2.36ppt。其中:1)销售费用率1.3%,同比增长0.28ppt;销售费用0.5亿元,同比减少11.0%;2)管理费用率6.2%,同比增长2.27ppt;管理费用2.3亿元,同比增长9.5%;3)研发费用率2.8%,同比增长0.19ppt;研发费用1.0亿元,同比减少25.4%。钛金科技自2022年6月起不再并表,研发费用减少或主要因为钛金科技研发费用的减少;4)财务费用率-0.9%,上年同期为-0.5%。截至3Q23末,公司:1)应收账款及票据29.1亿元,较年初增长29.7%,与2Q23末基本持平,主要原因是由于公司所处行业特点,合同到款大多集中于下半年,一般会呈现应收账款余额年度前期增长、后期降低的态势;2)存货22.3亿元,较年初增长11.4%,较2Q23末减少4.6%;3)合同负债13.0亿元,较年初增加19.1%,较2Q23末增长6.4%;4)货币资金27.9亿元,较年初减少31.1%,主要是公司按照项目进度支付卫星应用及宇航研制类业务的材料外协款项增加导致;5)经营活动净现金流-9.8亿元,上年同期为-7.9亿元。 投资建议:公司是我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兼具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业务的上市企业,受益于“十四五”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等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及“科改示范企业”相关改革。根据下游需求节奏和项目履约节奏变化,我们调整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2.90亿元、3.51亿元、4.23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3~2025年PE为110x/90x/75x。我们考虑公司在国内小卫星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和发展潜力,维持“谨慎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产品交付不及预期等。
|
|
|
中国卫星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3-05-08
|
26.73
|
--
|
--
|
28.17
|
5.11% |
|
31.97
|
19.60% |
|
详细
事件:公司4月27日发布2023年一季报,1Q23实现营收13.4亿元,同比减少4.8%;归母净利润0.50亿元,同比减少5.4%;扣非净利润0.47亿元,同比减少2.1%。业绩符合市场预期。 净利率同比提升0.6ppt;费用管控能力有所提升。单季度看:公司1Q23毛利率为13.2%,同比下滑0.4ppt;净利率为4.9%,同比提升0.6ppt。盈利能力有所波动,费用率减少提升净利率。1Q23期间费用率同比减少0.5ppt至8.2%:1)销售费用率同比减少0.05ppt至1.1%;2)管理费用率同比增加0.4ppt至5.7%;3)财务费用率为-0.9%,去年同期为-0.5%;4)研发费用率同比减少0.6ppt至2.2%。 合同到款节奏影响应收;钛金科技不再并表影响现金流。截至1Q23末,公司:1)应收账款及票据29.0亿元,较年初增加29.5%;2)预付款项4.8亿元,较年初减少9.3%;3)存货22.6亿元,较年初增加12.6%;4)合同负债9.8亿元,较年初减少9.4%。1Q23,公司:1)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5.5亿元,去年同期为-4.4亿元;2)投资活动净现金流为-0.18亿元,去年同期为-0.19亿元;3)筹资活动净现金流为-0.6亿元,去年同期为0.5亿元,主要系公司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减少所致。公司联营企业东方蓝天钛金科技于2022年6月起不再并表,上年同期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主要为东方蓝天钛金科技为满足日常资金需求而取得的短期借款。 具备雄厚研究开发实力;22年营收规模创历史新高。公司具有天地一体化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能力,旗下有航天东方红、航天恒星科技等多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依托“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卫星及卫星应用装备制造等方面拥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同时具备关键系统、核心部组件与产品的研制交付能力以及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数据服务能力。 2022年实现营收82.4亿元,同比增长15.3%,营收规模创下历史新高。1)宇航制造:公司开发了覆盖1~1000KG完整序列的小/微小卫星公用平台型谱,2022年完成28颗小/微小卫星发射任务。2)卫星应用:打造了Anovo卫星通信系统、北斗三代宇航级芯片等具备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 投资建议:公司是我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兼具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业务的上市企业,受益于“十四五”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等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及“科改示范企业”相关改革。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3.42亿元、4.12亿元、4.95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3~2025年PE为92x/77x/64x。我们综合考虑公司在国内小卫星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和估值位置,维持“谨慎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订单增长不及预期、改革进展不及预期等。
|
|
|
中国卫星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3-04-03
|
28.42
|
--
|
--
|
30.58
|
7.30% |
|
30.50
|
7.32% |
|
详细
事件描述2023年 3月 31日,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披露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2.42亿元,同比增长 15.26%,归母净利润为 2.86亿元,同比增长21.89%。 聚焦于卫星通导遥一体化产业发展,业绩实现平稳增长公司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具有天地一体化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能力,旗下有航天东方红、航天恒星科技等多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依托“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卫星及卫星应用装备制造等方面拥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研制与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深圳、西安等地,同时具备关键系统、核心部组件与产品的研制交付能力以及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数据服务能力。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82.42亿元,同比增长 15.26%,净利润 3.59亿元,同比增长 10.37%,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86亿元,同比增长 21.89%,总体保持稳健发展趋势。 宇航业务板块圆满完成卫星发射任务宇航制造业务板块,公司开发了覆盖 1kg 至 1000kg 完整序列的小卫星/微小卫星公用平台型谱,产品涉及光学遥感、电磁与微波遥感、 通信、科学与技术试验等领域,具备复杂星座系统设计、全链路仿真、自主任务规划、星上智能处理、 AIT 一体化管控、组批生产等核心技术能力,可为航天器提供星上导航接收机、空间太阳电池片、星上电子通信设备等产品,产品质量稳定、性能可靠。2022年公司圆满完成了 28颗小/微小卫星发射任务。 卫星系统研制方面,北京三号 B 星延续并提升了北京三号 A 星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可快速高效的为全球商业市场提供超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数据和信息产品,在商业遥感卫星应用领域具有极强的国际国内竞争力;环境减灾二号 05星为防灾减灾救灾、环境保护业务化应用提供了基础保障,并同时服务于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地震监测等行业;澳门学生科普卫星一号通过中国空间站释放入轨,为内地和澳门青少年开展成像、无线电通联以及星上智能化等科普活动提供实践平台;四维四星与高景卫星在轨组网运行,提升了数据获取效率,进一步巩固了用户在卫星数据服务市场的占有率。同时,公司统筹资源保障、合理优化流程、强化计划管理、落实风险管控,持续开展科研生产模式转型,确保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任务有序推进,智能遥感卫星、新一代海洋水色卫星等数十个在研型号研制工作顺利开展。公司持续加强在轨数据判读和应急响应处置,提升型号在轨应用能力,确保在轨卫星稳定运行,提升用户使用效能,继续保持国内小卫星制造领域竞争优势地位。 宇航部组件制造方面,宇航单机产品、 星载导航产品、空间站交换机等产品按计划交付,有力保障了型号任务;完成了 55万余片空间太阳电池生产及交付,年产量创新高,保障了所服务的空间工程项目单体太阳电池的生产任务需求。 航天科技集团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3年 1月 19日新闻,披露发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简称《蓝皮书》)。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44、4.15、4.99亿元,同比增速为 20.4%、20.5%、20.4%。对应 PE 分别为 97.81、81.19、67.44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市场开拓不及预期。
|
|
|
中国卫星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2-11-02
|
22.35
|
--
|
--
|
24.78
|
10.87% |
|
24.78
|
10.87% |
|
详细
事件:公司10月28日发布了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2.9亿元,YoY+21.1%;归母净利润2.8亿元,YoY+31.5%;扣非归母净利润2.0亿元,YoY-1.7%。公司业绩表现符合此前市场预期。我们综合点评如下:单季度收入持续增长;3Q22业绩有所波动。单季度看,公司:1)1Q22~3Q22分别实现营收14.0亿元(YoY+0.5%)、18.4亿元(YoY+5.7%)、20.4亿元(YoY+66.4%);1Q22~3Q22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0.49亿元(YoY-14.2%)、1.8亿元(YoY+82.3%)、0.56亿元(YoY-7.6%)。 3Q22收入增幅显著,但利润有所波动。2)3Q22毛利率同比下降8.97ppt至10.5%;净利率同比下降3.07ppt至3.3%。2022年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2.98ppt至11.8%,净利率同比提升0.19ppt至6.3%。费用管控能力有所提升。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期间费用率为7.1%,同比减少1.54ppt。其中:1)销售费用率1.0%,同比减少0.31ppt;2)管理费用率4.0%,同比减少0.37ppt;3)研发费用率2.6%,同比减少0.48ppt,研发费用1.4亿元,同比减少0.22%;4)财务费用率-0.5%,去年同期为-0.13%,主要是日均存款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相应利息收入增加导致。子公司布局方面,1)2022年8月,中国卫星与受让方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上海市产权交易合同》,并收到全部产权交易价款8340.58万元。同月,神舟生物完成相应的工商登记变更,不再是中国卫星的参股公司。2)2022年9月28日,中国卫星参股公司钛金科技完成收购中国航发山西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51%股权在产权交易所摘牌,并于9月30日取得产权交易凭证。应收规模较年初增长152%;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下降较多。截至3Q22末,公司:1)应收账款及票据47.7亿元,较年初增加152%,由于行业特点,公司合同到款大多集中于下半年,一般会呈现应收账款前期增长、后期降低的态势;2)预付款项3.7亿元,较年初减少6.2%;3)存货30.4亿元,较年初增加18.1%;4)合同负债11.9亿元,较年初增加13.2%;5)经营活动净现金流-7.9亿元,去年同期为5.7亿元,主要因为上年同期子公司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预收款金额较大,本期收款不及上年同期。 投资建议:公司是我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兼具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业务的上市企业,或将受益于“十四五”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等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改示范企业”相关改革对公司的影响。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9亿元、3.26亿元、3.78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2~2024年PE为95x/82x/71x。我们考虑到公司在国内小卫星制造领域与卫星通信链领域的技术优势地位,维持“谨慎推荐”评级。风险提示:订单增长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
|
|
中国卫星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2-09-12
|
21.85
|
--
|
--
|
22.28
|
1.97% |
|
24.78
|
13.41% |
|
详细
事件: 近日,公司发布 2022年半年报,实现营业收入 32.45亿元,同比增长 6.08%,实现归母净利润 2.28亿元,同比增长 47.94%。 营收稳定增长,归母净利润因投资收益增多而大幅增长。公司毛利率12.60%,同比减少 0.32pct。公司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8.41亿元,同比增加 8.18%,环比增加 31.08%;实现归母净利润 1.79亿元,同比增加 83.51%,环比增长 265.31%,主要由投资收益较去年同期和一季度分别增加 0.74亿元、0.76亿元所致。报告期内,钛金科技引入发展资金,公司放弃对钛金科技本次增资扩股的优先认购权而丧失其控制权,不再将其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公司合并报表层面对于持有钛金科技的剩余股权按照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产生利得使得投资收益明显增加。 研发费用增加,研发成果丰富。2022H1公司期间费用率 7.50%,同比增加 0.21pct。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11%/4.35%/2.57%/-0.54%,分别同比-0.08pct/+0.54pct/+0.19pct/-0.45pct。公司研发费用 0.83亿元,同比增加 14.59%。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成果丰富。获得省部级各类技术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 7项,新增专利、软件著作权 102项。 存货和合同负债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减少。2022H1公司存货28.49亿元,同比增加 8.31%,较期初增加 10.58%。公司合同负债 11.23亿元,同比增加 10.78%,较期初增加 6.62%。公司存货和合同负债不断提升,表明下游需求旺盛。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6.87亿元,同比减少 288.87%,系上年同期子公司航天恒星科技预收新签合同款金额较大,报告期收款不及上年同期。 卫星型号研制工作不断推进,卫星应用中标多个项目。报告期内公司圆满完成 7颗小/微小卫星发射任务,电磁监测卫星 02星、天琴二号卫星等数十个在研型号研制工作顺利开展,公司继续保持国内小卫星制造领域竞争优势地位。卫星应用领域公司围绕系统集成与产品制造、卫星综合应用与服务和智慧产业三大领域开展工作。中标内蒙古自治区北斗高分综合应用示范项目,进一步扩大北斗应用领先优势。中标新援外遥感地面站项目,有力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另外,公司还配套中大型固定翼无人机、靶机等无人机平台,开展批量化产品销售。 投资建议:公司专注于宇航制造与卫星应用业务,具有天地一体化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能力。近年来,我国航天发射次数居世界前列,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国内卫星制造和应用产业有望快速发展,公司有 望 充 分 受 益 。 我 们 预 测 公 司 2022年 -2024年 净 利 润 分 别3.36/3.41/3.72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76.8/75.6/69.4,首次覆盖,给 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卫星应用领域拓展不及预期,疫情等因素影响产品研制、生产。
|
|
|
中国卫星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2-09-05
|
22.00
|
--
|
--
|
22.59
|
2.68% |
|
24.78
|
12.64% |
|
详细
事件:公司8月26日发布了2022年中报,1H22实现营收32.4亿元,YoY +3.4%;归母净利润2.3亿元,YoY+46.8%;扣非归母净利润1.5亿元,YoY -0.5%。公司中报业绩符合市场预期。上半年业绩增加较多主要是公司对钛金科技持股比例减少且不再并表,投资收益同比增加7358万元。 毛利率较为稳定;子公司发展向好。单季度看,公司:1)1Q22实现营收14.0亿元,YoY+0.5%;归母净利润0.49亿元,YoY-14.2%。2Q22实现营收18.4亿元,YoY+5.7%;归母净利润1.8亿元,YoY+82.3%。2)1H22毛利率为12.6%,同比下降0.32ppt;净利率为8.2%,同比提升2.19ppt。业绩提升主要是因为持股子公司钛金科技比例减少而产生了投资收益。子公司方面,1)航天东方红主营卫星研制及公用平台研发,1H22实现净利润1.2亿元,YoY+2.9%;2)航天恒星主营卫星综合应用集成、通信、导航、遥感及其他航天技术,1H22实现净利润0.7亿元,YoY+8.5%。子公司发展不断向好。 研发投入加大;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业务有序开展。费用端,公司1H22期间费用率为7.5%,同比增加0.21ppt。其中:1)销售费用率1.1%,同比减少0.07ppt;2)管理费用率4.4%,同比增加0.55ppt,主要是管理人员工资有所上涨;3)研发费用率2.6%,同比增加0.19ppt;研发费用0.8亿元,YoY+7.5%,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业务布局方面,1)2022年8月,国华卫星应用产业基金完成对钛金科技控股,公司对钛金科技的持股比例由29.19%减少至20.05%,后续不再并表。2)宇航制造方面,圆满完成7颗小/微小卫星发射任务,公司保持国内小卫星制造领域竞争优势地位;卫星应用业务整体发展平稳,围绕系统集成与产品制造、卫星综合应用与服务、智慧产业三大板块积极推进。 应收增长85%;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净额由正转负。截至2Q22末,公司:1)应收账款及票据35.5亿元,较年初增加84.9%,主要原因是公司合同到款大多集中于下半年,应收规模一般呈现全年前增后降的态势;2)预付款项3.7亿元,较年初减少4.7%;3)存货28.5亿元,较年初增加3.8%;4)合同负债11.2亿元,较年初减少2.0%;5)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6.9亿元,去年同期4亿元,主要因为去年同期子公司航天恒星预收新签合同款较多,本期收款不及去年同期。 投资建议:公司是我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兼具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业务的上市企业,或将受益于“十四五”期间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改示范企业”相关改革对公司的影响。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79亿元、3.26亿元、3.78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2~2024年PE为96x/82x/71x。维持“谨慎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订单增长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
|
|
中国卫星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2-05-09
|
18.49
|
--
|
--
|
20.96
|
13.36% |
|
22.95
|
24.12% |
|
详细
事件:公司近期发布2022年一季报,实现营收14.0亿元,YoY+0.53%;归母净利润0.49亿元,YoY-14.2%;扣非归母净利润0.44亿元,YoY-17.7%。 1Q22业绩表现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公开摘牌方式向关联方航天智慧增资8243万元,当前已达到对其实际控制条件。 利润率略降;研发投入持续加大。1)1Q22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下降0.60ppt至13.6%;净利率同比下降0.65ppt至4.3%,利润率略有降低,或受产品定价政策影响,宇航类产品毛利率降低所致。2)1Q22整体期间费用率同比增加0.75ppt至8.7%。其中销售费用率1.2%,较上期减少0.11ppt;管理费用率5.3%,较上期减少0.75ppt;研发费用率2.7%,较上期增加0.57ppt,研发费用3806.1万元,YoY+21.3%,公司重视技术和产品迭代更新,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应收规模增长较多,或预示下游需求景气。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公司1)应收账款及票据26.5亿元,较年初增加37.9%,或表明下游需求景气;2)预付款项3.9亿元,与年初基本持平;3)存货29.0亿元,较年初增加5.7%;4)合同负债11.6亿元,较年初增加1.1%。5)其他收益1360万元,YoY+74.9%,主要是子公司东方蓝天钛金科技有限公司确认的政府补助增加。6)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4.4亿元,去年同期-1.7亿元,主要是子公司到款低于去年同期。 宇航制造与卫星应用两翼齐飞;2022年公司入选“科改示范企业”名单。 1)宇航制造领域,公司累计完成150余颗卫星的研制发射任务,广泛应用于海洋观测、环境与灾害监测、对地遥感等多个方向;卫星应用领域,公司积极参与“新基建”获得发展动能,同时依托北斗产业发展,融合创新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多项技术,强化天地一体化技术优势地位。2)2022年3月22日,公司入选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或有利于促进公司深化市场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产业布局。 投资建议:公司是我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兼具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主业的上市企业,或将受益于“十四五”期间商业航天快速发展,以及“科改示范企业”的相关改革对公司的影响。我们考虑到公司在国内小卫星制造领域的龙头地位与技术优势,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是2.79亿元、3.26亿元、3.78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2~2024年PE为78x/67x/58x。维持“谨慎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订单增长不及预期风险;宏观政策变动风险;产品研发风险。
|
|
|
中国卫星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1-09-01
|
28.18
|
--
|
--
|
30.08
|
6.74% |
|
30.08
|
6.74%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期内营业收入30.59亿元,同比增长11.94%,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3.05%,扣非净利润1.48亿元,同比增长4.58%。 投资要点:投资要点:主业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规模扩大,毛利率轻微下滑。报告期公司有序开展生产经营,宇航制造类和卫星应用类业务收入均有所增加。 主营业务收入占比99.28%,毛利率较为稳定,同比轻微下滑0.19pct至14.43%。受其他业务毛利率波动影响,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下跌0.29pct至12.92%。 预收新签合同款大幅增加,预示订单充足。由于子公司航天恒星科技预收新签合同款增加,公司合同负债较期初增长104.86%至10.14亿;经营活动现金流大幅增长276.39%至4.05亿。航天恒星科技为公司卫星应用业务的主要支撑单位,业务覆盖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21H1实现营业收入9.25亿,同比增长9.79%;实现净利润约6355万,同比增长23.85%;经营活动现金流从去年同期-2729万大幅增长至5.37亿。此次预收合同款的大幅增长预示公司订单充足,全年业绩可期。 研制任务持续推进,公司迎来发展增长点。公司持续推进研制任务,上半年研发投入约7285万,同比增长79.73%。宇航制造业务方面,公司上半年成功发射12颗小/微小卫星;澳门科学一号等在研型号研制工作顺利推进,百余颗在轨卫星稳定运行;公司生产交付697万件高端紧固件,同比增长32.06%。卫星应用业务方面,公司以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为核心,打造了Aovo卫星通信系统、信息链终端等核心产品;民航北斗追踪监视设备首批加改装订单完成交付;获得车辆改装项目等各型北斗导航终端设备生产任务约2600台套等。公司作为我国卫星制造与应用领域龙头企业,随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公司有望迎来新的增长点。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预计2021-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4亿元、5.00亿元以及5.90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36元、0.42元及0.50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77倍、65倍及55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订单波动的风险;2)卫星应用市场推广不及预期的风险;3)盈利不及预期的风险;4)系统性风险。
|
|
|
中国卫星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1-03-29
|
29.75
|
39.56
|
59.64%
|
33.20
|
11.60% |
|
33.20
|
11.60% |
|
详细
事件:公司3月25日公告,2020年营业收入70.07亿元(+8.42%),归母净利润3.54亿元(+5.34%),毛利率13.80%(-0.69cts),净利率6.09%(+0.08pcts)。 投资要点:疫情影响有限,业务稳中有进202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繁重艰巨的各项任务,公司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70.07亿元(+8.42%)、归母净利润3.54亿元(+5.34%)平稳上升,营业利润4.77亿元(+15.34%),增速较快。 具体到业务层面,公司业务可分为宇航制造及卫星应用两大类业务。 宇航制造业务主要包括航天器系统集成商和部组件提供商,主要经营主体为子公司航天东方红及钛金科技等。其中,航天东方红是公司小卫星及微小卫星制造业务的主要经营主体,2020年净利润为2.75亿元(+1.50%),略有增长;钛金科技主要业务为钛合金紧固件,目前钛金科技正在进行钛合金紧固件二期项目建设,2020年高端紧固件完成1100万余件,同比增长28.35%。 卫星应用业务主要包括系统集成与产品制造、卫星综合应用与服务、智慧城市三大类,主要经营主体为子公司航天恒星科技等。 航天恒星科技2020年营业收入23.30亿元(+13.10%),净利润为1.28亿元(+10.94%),表明公司在卫星下游应用市场拓展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深度布局卫星应用,为未来蓄能从研发费用看,公司2020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2.57%,+0.86pcts),较上年同期增加59.17%。从研发总投入看(包含资本化投入),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2020年为7.32%(+0.88pcts)。主要原因为公司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持续进行技术和产品迭代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继续研发投入Anovo3.0卫星通信系统、导航芯片、基于北斗时空基准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平台等项目。其中Anovo卫星通信系统为公司拟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可控的高通量卫星通信领域产品和服务平台;导航芯片中宇航SOC芯片完成流片,专用SOC芯片完成研制开发;完成北斗时空基准服务业务软件v1.0版框架开发,完成远洋船舶能效管理系统搭建,完成数据柔性接入网关方案确认。 期间费用率下降,2020年期间费用率(4.88%,-0.98pcts),对应的销售费用率(1.23%,-0.14pcts)、管理费用率(4.26%,-0.73pcts)、财务费用率(-0.60%,-0.11pcts)均出现下降。其主要原因为公司2020年因疫情享受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政策,社会保险费减少,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费用支出相应减少,同时公司日均贷款额减少,相应利息费用减少。 现金流方面,公司2020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0.72亿元,+88.14%),主要原因是公司卫星应用类子公司的到款高于上年同期;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5.55亿元,-164.35%),主要原因一是上年同期子公司航天恒星科技收到增资款5亿元;二是子公司航天恒星科技和钛金科技年初偿还借款5.16亿元,而报告期新增借款仅142.89万元。 此外,2020年末,公司存货21.00亿元(+7.40%),仍旧保持较高的水平,主要构成为在产品8.78亿元、合同履约成本8.34亿元。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可能包括公司受疫情影响,部分项目延迟交付或验收,部分收入延迟确认;同时公司结合销售合同或者销售意向的项目提前投产、备货所致。 航天发射活动持续增加,卫星应用在各行业持续深化,公司迎来发展机遇公司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重要上市公司平台,公司致力于从事航天产业,具有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服务能力。公司业务主要分为两大类: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 ①宇航制造业务公司卫星研制业务主要包含小卫星制造、微小卫星研制、宇航部组件制造三大类。发射任务方面,全年共成功发射10颗小/微小卫星。环境减灾二号01组卫星大幅提升了我国环境保护、应急减灾数据的获取能力;海洋一号D卫星与当前服役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卫星星座,将为我国近海海域与海岛海岸带资源环境调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预警与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服务。同时,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生产任务有序推进,澳门科学一号、海南一号等数十个在研型号研制工作顺利开展,近百颗在轨卫星稳定运行,公司继续保持国内小卫星制造领域主导地位。 宇航部组件方面,宇航单机产品按计划交付,星载导航产品、空间站交换机等产品完成研制,有力保障了型号任务;完成45万余片空间太阳电池生产及交付,保障了多个空间工程型号用单体太阳电池的生产任务需求;高端紧固件完成1100万余件产品生产及交付,增长较快。 2020年,航天科技集团共实施34次发射任务,发射82个航天器。根据航天科技集团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0年)》,2021年,航天科技集团全年发射次数有望首次突破40次,创历史新高。我们认为,当前,小卫星及微小卫星星座组网计划不断被提出,小卫星及微小卫星星座组网的下游应用市场不断拓展将不断带动对各类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的研制需求,在此背景下,公司作为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国家队”,技术积淀深厚,宇航制造业务收入也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②卫星应用业务公司卫星应用业务包括卫星应用系统集成与产品制造、卫星综合应用与服务、智慧城市三大类。 卫星应用系统集成与产品制造方面,公司业务主要围绕卫星通信、导航及遥感等子领域。卫星通信方面,2020年公司持续加大了对Anovo3.0卫星通信系统及导航芯片等项目的研发投入,完成Anovo3.0系统技术改进,产品在主要高通量卫星运营商上线运行;某国际信关站首次实现在国际运营商系统的跨境远程安装,完成系统上线。卫星导航方面,2020年公司民航北斗机载终端设备完成首飞验证,通过适航认证,并获得首批订单;北斗终端产品成功进入某装备采购目录;某省北斗高分综合应用示范工程有序推进、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系统获工信部持续支持。卫星遥感方面,火星数据预处理工程化软件项目完成用户初步验收;完成轻小型机动站批采项目研制;以五型卫星运控系统改造项目为代表的20套地面应用系统研制工作顺利推进;成功中标海洋局南极站、气象局03批地面站等项目。 卫星综合应用与服务方面,公司完成祁连山遥感一站式平台验收交付,完成了西部卫星网三期建设项目各模块技术方案选型;无人值守系列产品型谱不断完善,实现小批量销售;完成共上百套广播电视节目总计超过百万小时传输,安全播出率达到99.9999%。 智慧产业方面,公司在城市管理信息化、工业(企业)信息化及智慧健康领域多个项目稳步推进。 2020年中央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范围。信息通信、广播电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减灾、交通运输、气象等诸多行业相继出台细分领域的卫星应用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助推卫星应用向各行业拓展。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将进入以政府和商业投资并行推动产业发展的新阶段,用天装备信息化需求为卫星应用业务提供了广阔天地,空间基础设施等国家重大专项,北斗应用及商业航天等发展热点为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卫星应用技术不断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深度融合,整合多种技术手段、多种信息资源、多种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应用服务,实现跨界融合应用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天基资源的日益丰富,卫星互联网、物联网加速推进,应用领域和场景迅速扩展,传统的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终端与系统集成也在向高度集成化、与信息服务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公司下属航天恒星科技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卫星应用的主力军,具备深厚的技术储备和持续迭代更新的技术产品。在卫星通导遥应用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公司有望取得先发优势,优先受益。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背靠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积淀深厚,2020年公司业绩平稳增长,新产品、新项目研发有序推进。航天科技集团在2021年次数有望首次突破40次,可能促使公司宇航制造业务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公司卫星应用上已取得较好的技术积累并持续迭代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在下一代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及导航芯片的研发升级布局,积极拓展在无人值守系统、电力领域、环境监测领域等行业应用,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伴随国家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概念,未来我国在卫星应用相关的空间基础设施及地面基础设施建设上或将长期加大投入力度,而公司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卫星应用业务的主力军,也有望优先受益。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11--2023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77.06亿元、8847.04亿元和和100.0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 12、亿元、84.88、亿元、15.81亿元。我们给予目标价格040.00元,对应22021--2023年的EPE为为5115倍、797倍及181倍倍PE。 风险提示:卫星应用市场推广不及预期;卫星产品研制周期较长
|
|
|
中国卫星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0-08-27
|
37.71
|
--
|
--
|
40.31
|
6.89% |
|
40.31
|
6.89% |
|
详细
1.事件8月25日,公司发布2020年半年业绩报告,上半年公司营收27.33亿元,同比下降12.94%,归母净利润1.49亿元,同比下降21.18%,扣非归母净利润1.41亿元,同比下降20.67%。 2.我们的分析与判断(一)合同负债大幅增长反映公司订单情况良好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27.33亿元,同比下降12.94%,主要原因是受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部分型号任务年内立项计划推迟,导致公司宇航制造业务收入有所减少。 由于公司年初开始采用新收入准则,对已收对价应向客户转让商品的款项未列入预收账款,而是列为合同负债,共4.69亿元,加上本期预收款项,本期公司的预收款项及合同负债共计4.72亿元,同比增长76.78%,表明公司未来履约订单较为充足。 受疫情及新收入准则影响,本期公司存货为25.5亿元,同比增长30.40%,下半年产品交付量有望提高。因此,公司下半年业绩增速有望发生反转,实现业绩同比增长。 (二)小卫星制造及通信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公司是国内小卫星制造龙头企业。公司宇航制造业务主要包括小卫星制造、微小卫星制造、部组件制造三大类。小卫星及微小卫星制造方面,公司专注于1,000公斤以下的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的研制与生产,产品和业务集系统开发、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在轨服务于一体。公司上半年成功发射4颗卫星,继续保持国内小卫星制造领域主导地位。 公司在卫星通信领域亦具有雄厚基础。公司的信息链批生产任务按计划推进,继续保持信息链领域的优势地位;车船载“动中通”产品按计划完成生产、交付,并获得持续订货;成功中标高通量网络技术项目、信关站Ka频段天线射频及配套设备等项目;获得某船载卫星通信终端采购合同;完成渔船Anovo卫星通信终端装船测试;为应急管理部提供高通量卫星通信终端用于业务测试,参与了多省应急指挥通信系统演练。 (三)卫星互联网兴起,公司迎来发展良机在国际上,Starlink(“星链”)、O3b等公司持续推进基于低轨通信卫星技术的卫星互联网计划,Starlink目前已经发射了10批低轨通信卫星,总数达到约600颗,并且有望在今年服务主要北美地区。在国内,前期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分别提出了“鸿雁”和“虹云”低轨通信卫星计划,并且均于2018年底发射了试验星。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正式列入“新基建”范畴,未来国内卫星互联网投资建设有望提速。 公司下属的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制造了第一颗“鸿雁”计划试验星,在国内低轨通信卫星制造领域走在了前列。同时,公司依托信息链、“动中通”、地面站等卫星通信项目积累的技术基础,能够全面覆盖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为卫星互联网建设、运营提供系统级支撑。 3.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0至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4.14亿元、4.85亿元、5.71亿元,EPS为0.35元、0.41元、0.48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10x、93x和79x,鉴于公司是我国小卫星制造及通信的龙头企业,稀缺性明显,并将长期受益于卫星通信领域发展,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卫星互联网建设不及预期,产品交付进度延迟的风险。
|
|
|
中国卫星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0-05-11
|
34.31
|
--
|
--
|
35.64
|
3.60% |
|
42.75
|
24.60% |
|
详细
事件:4月25日,公司发布2019年年报和2020年一季度报告。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64.63亿元,同比-14.77%;归母净利润3.36亿元,同比-19.64%;存货19.56亿,同比+50.76%。2020Q1公司营业收入11.1亿元,同比-16.59%;归母净利润0.48亿元,同比-26.83%;存货25.57亿元,同比+78.67%。受市场环境影响业绩短期波动,存货创历史新高,业绩有望延迟兑现2019年,受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市场调整和竞争等因素影响,公司部分型号任务年内立项计划推迟,部分国际合作项目未达预期进展,公司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4.77%/19.64%。叠加2020年疫情对交付的影响,2020Q1经营业绩持续承压,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同比下滑-16.59%/-26.83%。 公司存货创历史新高,预示未来持续放量。2020年Q1公司存货达25.57亿元,同比+78.67%,创公司上市以来历史新高。我们认为,随着疫情发展的缓解,公司存货或快速消化,业绩有望延迟兑现。 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有望进一步释放利润。2019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1.11亿元,同比+2.47%,主要用于Anovo3.0卫星通信系统、导航芯片、自然资源基础信息综合监管平台等项目,进行技术和产品迭代创新。我们认为研发投入增加有利于公司提升其科研实力及工艺水平,或进一步提高毛利率,从而释放利润。 背靠航天五院协同作用显著,看好天基系统建设机遇公司为我国小卫星及微小卫星龙头企业,其大股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实际控制人航天科技集团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公司或充分受益于其深厚技术积淀。公司制造业务涵盖小卫星、微小卫星及部组件制造;应用业务包括终端制造、系统集成及信息运营服务,具备全产业链布局。我们认为,公司背靠航天五院,协同作用显著,随着北斗三号系统全面组网完成以及“新基建”卫星互联网产业的有序推进,公司业务或充分受益于遥感、导航、通信等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的长期发展。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受疫情及市场环境影响,公司业绩短期有所承压。但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稳定以及“通导遥”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发展,公司业绩有望持续释放。在此假设下,20-21年营收从94.23/113.15亿元调整至77.13/89.03亿元,2022年营收为98.78亿元,调整归母净利润从5.39/6.57亿元至4.20/4.92亿元,22年归母净利润为5.41亿元,EPS为0.36/0.42/0.46元,PE为92.7/79.18/71.99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卫星应用市场发展不及预期;2.卫星应用产品研制周期较长;
|
|
|
中国卫星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0-05-01
|
31.67
|
--
|
--
|
35.64
|
12.22% |
|
38.47
|
21.47% |
|
--
|
|
|
中国卫星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0-04-29
|
31.04
|
34.60
|
39.63%
|
35.64
|
14.52% |
|
38.47
|
23.94% |
|
详细
市场环境导致业绩短期波动,盈利能力总体保持稳定。受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和市场调整等因素扰动,2019年和2020Q1营收分别下滑14.77%和16.59%,归母净利润分别下滑19.64%和26.83%。2019年和2020Q1销售毛利率分别为14.49%和13.50%,净利率分别为5.93%和4.74%,毛利率和净利率总体保持平稳。期间费用方面,2019年和2020Q1期间费用率分别为7.58%和7.70%,其中2020Q1受疫情导致市场拓展活动减少和延迟复工的影响,销售费用、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分别大幅降低35.05%和45.09%。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布局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根据2019年SIA发布的数,全球卫星服务和地面应用设备产业市场规模为2517亿美元,约为卫星制造业市场规模的13倍。国内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未来增长空间广阔,2019年全年公司费用化研发支出为1.11亿元,资本化研发支出为4.42亿元,研发支出合计5.27亿元,主要投入的项目包括Anovo3.0卫星通信系统、导航芯片、自然资源基础信息综合监管平台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相关项目,进一步加强在航天技术应用领域的竞争优势。 具备卫星应用全产业链布局优势,将受益于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公司大股东航天五院是国内空间飞行器研制的主导力量,公司现有业务涵盖卫星设计、部组件制造、(微)小卫星制造、应用系统集成、应用终端研制、卫星综合应用与服务全产业链,是市场唯一具备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服务能力的公司,未来将充分受益于通信、遥感、导航等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0-22年营收别为73.31/82.78/94.31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89/4.42/5.00亿元,EPS分别为0.33/0.37/0.42元,对应PE为95/84/74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型号立项进度不及预期;航天技术应用市场发展不及预期。
|
|
|
中国卫星
|
通信及通信设备
|
2020-04-29
|
31.04
|
--
|
--
|
35.64
|
14.52% |
|
38.47
|
23.94% |
|
详细
部分型号任务立项计划推迟,国际合作未达预期进展,导致业绩下滑 2019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4.63亿元,同比下降14.77%,实现归母净利润3.36亿元,同比下降19.64%。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市场调整和竞争等因素影响,公司部分型号任务年内立项计划推迟,部分国际合作项目未达预期进展,宇航制造类业务和卫星应用业务收入均有所减少。 重要控股子公司中,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2019年实现净利润2.71亿元,同比下降12%;航天恒星2019年实现净利润1.14亿元,同比下降36%。 公司小卫星制造主导地位稳固,通信卫星地面系统空间广阔 公司卫星制造业务目前专注于1000公斤以下的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的研制与生产,研发了包括CAST968、CAST2000、CAST3000和CAST4000多型小卫星平台。2019年,公司继续保持国内小卫星制造领域主导地位,全年共成功发射11颗小/微小卫星,包括“捕风一号”卫星、“天琴一号”卫星等。 在卫星应用领域,公司依托公司在高通量卫星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市场优势,研发下一代VHTS系统核心技术,建设以主站、终端站、数据中心(网络管理、运营支撑)为基础的地面系统,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可控的高通量卫星通信领域产品和服务。2019年,Anovo3.0产品成功实现与中国联通核心网互联。 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国内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建设将加速。公司Anovo3.0产品可用于高通量卫星系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航天五院优质院所资源注入值得期待 公司控股股东航天科技五院旗下有多家优质科研院所,2018年,航天科技五院的净资产为388.58亿,总资产为608.93亿,2018年实现净利润38.74亿,均数倍于上市公司,旗下拥有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等十余家研究所,均为优质资产。军工科研院所改制的持续推进将为研究院所资产上市扫除体制障碍,相关资产注入值得期待。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小卫星制造主导地位稳固,通信卫星地面系统空间广阔,维持增持评级 公司在国内小卫星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在卫星应用领域也占据重要地位,在航天强国建设过程中,公司业务将获得持续较快发展;公司控股股东航天科技五院旗下有多家优质科研院所,整体营收净利均数倍于公司,与卫星业务相关的资产有望注入中国卫星。预计公司2020年至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0亿元、5.27亿元、6.9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22%、31.74%、30.94%,相应20年至22年EPS分别为0.34、0.45、0.58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98、74、57倍,维持增持评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