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胡华如

长城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证书编号:S1070520030003,曾就职于天风证券...>>

20日
短线
11.11%
(--)
60日
中线
5.56%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33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多氟多 基础化工业 2023-04-07 22.75 -- -- 24.71 8.62%
24.71 8.62%
详细
事件:2023年 3月 23日,多氟多发布 2022年年报,公司 2022年营业总收入为 123.58亿元,同比增长 58.3%;归母净利润为 19.48亿元,同比增长54.6%;扣非净利润为 18.23亿元,同比增长 47.5%。对应公司 4Q22营业总收入为 30.62亿元,环比下滑 6.3%;扣非净利润为 2.19亿元,环比下滑 0.9%。 受益新能源行业快速增长,公司新材料和新能源电池板块收入快速增长。公司 2022年 铝 用 氟 化 盐 / 新 材 料 / 新 能 源 电 池 板 块 收 入 分 别 为17.59/78.07/19.80亿元, YoY+32.14%/91.85%/100.66%,毛利率分别为13.61%/38.36%/11.75%,同比分别-1.71/-12.42/-2.36pct。公司收入增长主要与新材料板块的六氟磷酸锂等锂盐下游需求较好,公司产能释放;新能源电池板块放量有关。2022年公司净利润实现较大幅度增加,主要与公司六氟磷酸锂等新材料价格处于高位相关。 行业竞争加剧,叠加原材料碳酸锂跌价,六氟磷酸锂价格回落。公司自主开发了利用工业级碳酸锂、无水氟化氢、三氯化磷法制备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具有纯度高、品质好、稳定性强等优点。截至 2022年底,公司已具备 5.5万吨六氟磷酸锂的生产能力。客户涵盖国内主流电解液厂商,并出口韩国、日本等国,产销量位居全球前列。2022年公司六氟磷酸锂出货量为 2.6万吨左右,公司规划 2023年出货量达到 5万吨。公司目前有 4万吨六氟磷酸锂产能、1万吨 LiFSI 产能在建,此外,公司在二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等新型锂盐上也有布局。国内六氟磷酸锂新产能从 2022年开始逐步大规模投产,下游锂电需求虽然韧性十足,但仍受疫情反复、汽车行业价格战、储能项目观望等负面因素影响,供需宽松,叠加原材料碳酸锂跌价,六氟磷酸锂价格下滑,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盈利。我们认为未来六氟磷酸锂等锂盐行业竞争加剧,市占率有望逐步向技术水平高、生产成本低、持续研发带来效率持续提升的行业龙头企业聚集,公司有望在此过程中受益。 电子化学品有望成为公司“第二价值曲线”。在湿电子化学品方面,公司是国内首批突破 UPSSS 级(G5级别)氢氟酸生产技术并具备相关生产线的企业,其纯度及颗粒指标可满足国内主流 8寸、12寸芯片生产的工艺要求,并在2022年通过台积电(TSMC)认证。电子特气产品方面,公司控股子公司中宁硅业是国内较早将硅烷国产化的企业,电子级硅烷、高纯四氟化硅等产品 已进入国内外知名半导体企业供应链和新能源材料供应链。公司现有电子级氢氟酸产能 5万吨/年,电子级硅烷产能 4,000吨/年,另有年产 3万吨超净高纯电子级氢氟酸(Grade 5级别)项目和年产 3万吨湿电子化学品项目已全面开工,公司预计 2023年内陆续投产.我们认为依托公司技术及资源优势,公司在电子化学品领域提前布局,并进入台积电供应链,具备先发优势,有望成为支撑公司未来发展的“第二价值曲线”。 创新驱动长期发展。依托创新驱动,公司走出了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特色创新之路,目前已获得授权专利 729项,其中发明专利 187项。主持制订、修订了 110余项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公司创新工艺“低品位氟硅资源高效利用”颠覆传统萤石法制氢氟酸和氟化铝,新工艺采用磷肥副产氟硅酸生产氟化铝。在锂盐工艺开发方面,公司已将新一代合成结晶耦合、超声波诱导、梯度降温结晶、双向流合成等最新技术应用在六氟磷酸锂生产过程中,我们认为新工艺开发将进一步降低公司制造成本,有助于公司穿越六氟磷酸锂价格周期,提升公司内在竞争力。 新能源电池持续布局,钠电池小步快跑。公司的锂电池布局焦作和南宁两地,有效产能合计 8.5GWH,另有 5GWH 产能在建。公司对钠电池及其材料体系进行布局,拥有完整的电池制造技术,且正极、负极、电解液等材料可实现部分自供。公司规划投产 5,000吨/年正极产线,2,000吨/年负极产线。钠离子电池已经装车试验,并已在黑龙江完成冬标测试,步入产业化阶段。我们认为公司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度较快,且对正极、负极、电解液等关键主材均有布局,随着储能市场的开拓,有望成为公司新能源电池业务新增长点。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173.70/204.36/255.98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7.79/26.28/36.57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2.32/3.43/4.77,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倍数分别为 14X、10X、7X。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1)短期碳酸锂价格下跌,下游企业采购意愿下降,短期需求下滑,新能源板块表现相对较弱。随着未来碳酸锂价格探底,产业链采购意愿有望恢复,考虑碳中和背景下,全球锂电材料需求仍处于较快增长阶段,我们对六氟磷酸锂、LiFSI、二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等锂盐需求仍较为乐观,未来随着需求恢复,价格有望修复,利好公司未来业绩;2)公司六氟磷酸锂、LiFSI、二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等锂盐,电子级氢氟酸、电子级硅烷等电子化学品、锂电池和钠电池等产品均有新产能在建,我们认为上述产品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未来产能逐步释放,有望增厚公司业绩;3)创新驱动公司长期发展,一方面公司持续改进工艺和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公司业务从最初的铝用氟化盐扩展到六氟磷酸锂,到 LiFSI、二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等新型锂盐,并扩展电子化学品领域,我们看好公司从无机氟化工行业龙头迈向多领域氟材料行业龙头。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新建项目进展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风险。
广电计量 社会服务业(旅游...) 2023-04-07 21.34 -- -- 23.30 8.37%
23.13 8.39%
详细
事件:近日,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 短期因素扰动,公司业绩承压。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6.04亿元,同比+15.89%;实现归母净利润 1.84亿元,同比+0.98%;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0.97亿元,同比-30.18%;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5.49亿元,同比+10.0%。分业务看,计量业务技术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实现营收 6.04亿元,同比+19.86%;可靠性与环境试验业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实现营收 7.64亿元,同比+17.29%;电磁兼容检测业务通过各项措施提升了实验室产能,实现营收 2.95亿元,同比+21.40%;化学分析业务实现汽车行业业务明显增长,期间实现营收 1.52亿元,同比+24.24%;食品检测业务实现营收 1.8亿元,同比+13.16%;生态环境检测业务实现营收 1.78亿元,同比+2.87%;EHS 业务受疫情等因素干扰业绩承压,实现营收 1.97亿元,同比-17.65%,其中公司的 EHS 评价服务主要由控股子公司中安广源提供,2022年,中安广源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1,070.26万元,未完成 2022年业绩承诺,对商誉减值测试的影响为 4,194.17万元。各项费用率方面,销售费用率为 14.27%,较上年同比+1.38pct;管理费用率为 6.86%,较上年同比-0.33pct;财务费用率为 0.71%,较上年同比-1.21pct;研发投入稳增,研发费用为 2.63亿元,同比+17.97%;研发费用率为 10.11%,同比+0.18pct。 多元化布局,驱动未来业绩向好。公司是以计量服务、检测服务、EHS 评价服务为主的全国性、综合性的独立第三方计量检测技术服务机构,公司是国内极少数同时通过 CMA、CNAS、CATL 及特殊行业资质等资质认证的第三方计量检测服务机构之一,经营资质的全面性代表了公司领先且全面的技术能力。公司在特殊行业、汽车、航空航天、通信、轨道交通、电力、船舶、石化、医药、环保、食品等行业已获得客户的认可。基于公司取得的大量资质,公司可向诸多行业的客户提供计量、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电磁兼容检测、化学分析、食品检测、生态环境检测、EHS 评价服务等“一站式”技术服务。 同时公司已在全国主要经济圈设立了计量检测实验室,拥有业务范围覆盖全国的多家分子公司,能够为全国各地的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总体来看,公司全国性、多元化布局,且拥有较强的品牌效应和较高的市场公信力,将帮助公司提升公司服务溢价,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 2023年-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06亿元、4.52亿元、6.25亿元,对应 PE 分别为 38倍、26倍、19倍。首次覆盖,予以“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公司公信力、品牌和声誉受不利事件影响的风险;政策和行业标准变动风险;业务增速不及预期的风险。
赛伍技术 基础化工业 2023-04-07 24.27 -- -- 25.12 3.50%
25.12 3.50%
详细
N型化趋势促进POE胶膜发力,成本控制和保供能力强。光伏装机高景气驱动胶膜需求旺盛,公司扩产完成,目前已拥有3.55 亿平方米胶膜产能,充分享受光伏高景气赛道红利。N 型化趋势显著,公司粒子保供能力强。我们预计公司将于2023 年开始胶膜出货放量,实现EVA 胶膜和POE 胶膜合计出货超2.5 亿平方米。公司具有良好的原材料成本控制能力和粒子保供能力,具有行业竞争力。 UV 转光膜抢占先机,有利于HJT 电池降本增益。公司率先开发UV 光转胶膜,能够有效规避HJT 在UV 紫外线照射下的光致衰减问题,提升组件功率,带来发电增益。2022 年公司获得华晟10GW 异质结HJT 组件转光胶膜长单,该产品有望成为HJT 标配辅材。我们预计公司将于2023 年公司UV 转光膜伴随HJT 放量出货,提高公司整体盈利水平。 背板业务保持行业前列,多产品并行提高毛利水平。2021 年公司共实现背板出货1.31 亿元,处于龙二地位。预计2022 年全年出货量近1.7 亿平。KPf背板随原材料PVDF 粒子价格回落而实现毛利率回升,涂覆型背板具有低成本属性。公司多种背板产品并行,提高对于原材料价格波动的抗风险能力,确保维持且提高毛利水平。 非光伏业务有待放量,差异化竞争打入市场。公司SET 业务毛利率处于各板块前列,2023 年有望继续保持。随着新能源车井喷式增长,公司交通电力业务随之乘风而上,热压膜等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进入各大整车厂。公司创新为道,技术领先,半导体业务及3C 业务也有待放量,实现业绩增长。 打造研发创新型平台企业,持续推出爆款产品。截至2022Q3,公司研发费用支出0.87 亿元,占公司前三季度营收的2.69%。公司坚持以创新研发为核心竞争力、以需求为导向,牵头起草《叠层母线排绝缘胶膜》和《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用绝缘背板》两项国家标准,并着力打造“大单品+多爆款”的产品矩阵。其领先的战略布局有助于实现“爆款”频出,打造膜材研发技术平台型企业。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5.12 亿元、70.61 亿元和103.69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1 亿元、5.34 亿元、7.82 亿元,同比增长35.7%、131.3%、46.5%。对应EPS 分别为0.52、1.21、1.78,当前股价对应的PE 倍数分别为47.9、20.7、14.1。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专注膜类高分子材料的全产品公司,在保持背板业务行业前列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光伏胶膜业务及非光伏业务,具有全面成长性。 行业层面,下游装机需求扩大带动辅材链条发展;公司层面,公司注重技术创新,领跑UV 转光膜,有望实现业绩增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光伏装机量下滑风险;上游材料价格大幅增长风险。
紫光国微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4-06 114.00 -- -- 125.67 10.24%
125.67 10.24%
详细
事件:2023年 3月 29日,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71.20亿元,同比增长 33.28%;实现归母净利润 26.32亿元,同比增长 34.71%;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24.62亿元,同比增长 37.09%。 推动特种集成电路新款产品研发,巩固行业领先地位。2022年,公司特种集成电路产品实现营收 47.25亿元,同比增长 40.42%,占营业收入比重66.36%,得益于特种集成电路业务规模快速增长,订单持续增加,产品出货规模继续增长。公司的 FPGA 产品继续在行业市场内保持领先地位,用户范围不断扩大,新一代更高性能的产品也进展顺利,即将完成研发。在特种存储器方面,公司继续保持着国内系列最全、技术最先进的领先地位,新开发特种 Nand FLASH、新型存储器等也即将推出。公司以特种 SoPC 平台产品为代表的系统级芯片已得到用户认可,三代、四代的产品也陆续完成研发,开始进行推广。公司在 MCU、图像 AI 智能芯片、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等领域的产品也即将完成研制,进入公司未来新的专用处理器产品系列。高速射频 ADC、新型隔离芯片等产品也在用户试用中,有望成为公司未来的新产品系列。 海外市场拓展成效显著,智能安全芯片业务稳中有进。2022年,公司智能安全芯片产品实现营收 20.80亿元,同比增长 24.99%,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9.21%,毛利率为 46.49%,比上年同期增长 15.32pct。毛利率大幅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公司运营管理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得益于境外市场的有效拓展,2022年,境外市场实现营收 6.37亿元,同比增长 90.35%,对收入贡献的占比增大。报告期内,公司智能安全芯片业务保持稳定增长,在金融、电信、身份识别、物联网等多个领域持续拓展行业市场。在身份识别领域,公司持续稳定供应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和电子旅行证件等证照类产品。在电信SIM 卡方面,得益于丰富的产品系列、积极的产能管理,良好的客户服务体验得到保障。在金融支付安全产品方面,公司凭借国内银行 IC 卡芯片出货量保持了稳定的行业地位;在社保卡市场,公司加大投入力度以拓展市场份额。公司金融终端安全芯片需求量加大,结合供给侧情况,实现了稳中有进。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为新产品研发提供保障。2022年全年投入 12.49亿元,比上年增长 44.32%。为产品升级及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充分的保障。 2022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产品储备,新增知识产权授权 107项。在特种集成电路领域,公司掌握了高可靠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设计、指令集设计和实现技术,建立了单片及组件总线产品的设计、验证和测试平台,还成功推出具备现场可编程功能的高性能系统集成产品(SoPC)。在半导体功率器件领域,公司可提供高中低压全系列高性能 MOSFET 产品,覆盖电压范围 20V-1500V,广泛应用于节能、绿色照明等领域。公司超结 MOSFET 技术研发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拥有多项核心专利,掌握深沟槽(DeepTrench)与多次外延(Multi EPI)双核心工艺。在石英晶体频率器件领域,公司是国内石英压电晶体龙头企业,也是国内少数掌握全系列石英压电晶体生产技术的企业之一,拥有多项自主研发的超高频、超稳定、超小型石英谐振器、振荡器核心技术,已完成 Q-MEMS 光刻实验线建设,成功推出 5G 终端用高基频晶体和小型化晶体、5G 通讯用 OCXO 1409恒温振荡器和小型化VCXO 振荡器等高端产品。 股份回购彰显信心,股权激励促进发展。公司发布拟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方案公告,公司决定用 2022年度未分配利润中不低于人民币 3亿元且不超过人民币 6亿元的资金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 130元/股。回购的公司股份将用于公司未来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有利于提高员工获得感、满意度和归属感,稳定核心团队,吸引关键人才,巩固公司发展潜力,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促进公司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股份回购彰显了公司对未来发展的强大信心。 投资建议:公司在智能安全芯片和集成电路领域处于行业龙头地位,我们看好公司不断研发新产品,保持较高成长性。预测公司 2023-2025年收入分别为 95.26、126.39、 166.06亿元,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5.36、47.32、61.41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4.16、5.57、7.23,PE 分别为 27.7、20.7、16.0,维持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宏观经济下行风险;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西部超导 2023-04-06 55.16 -- -- 84.36 7.78%
66.09 19.82%
详细
事件:公司于2023年3月27日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收42.27亿元,同比增长44.41%;实现利润总额12.38亿元,同比增长45.34%;实现归母净利润10.80亿元,同比增长45.65%;基本每股收益盈利2.33元,同比增加38.51%。 市场需求走高,主营业绩高增。据公司22年年报显示,22年实现营收42.27亿元,同比增长44.41%;实现毛利率39.45%,下降1.73pct;实现归母净利润10.80亿元,同比增长45.65%。其中,高端钛合金销售为主要收入来源,22年实现销售收入32.09亿元,同比增长30.56%,毛利率43.29%,下降2.02pct;超导产品实现收入6.23亿元,同比增长160.85%,毛利率30.44%,增加14.11pct;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实现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78.38%,毛利率3.29%,下降0.72pct。主要原因有:公司下游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带动高端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其中,由于超导线材、超导磁体外部市场需求量大增,22年超导产品销售量翻倍,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9.36%,公司规模效应显现以及超导产品毛利率的显著增长,推动超导产品以及整体业绩攀高。 研发持续发力,募投项目进展符合预期。据公司22年年报显示,2020年-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19亿元、1.76亿元、2.45亿元,占当期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63%、6.00%、5.80%;22年费用化研发投入达2.45亿元,同比增长39.48%,实现资本化研发投入5.87万元,持续高水平的研发投入为公司保持技术领先性奠定基础。2021年度定增募集资金净额达19.81亿元,截至2022年年底,累计投入资金速度为27.83%,公司现有募投项目五项,进展均符合预期,并陆续将在2023年、2024年落地投入使用,预计将进一步实现高性能材料的技术升级、产能释放以及产业化。 赋能装备制造,拓宽超导业务领域。根据公司相关公告显示,2022年4月13日,公司拟对优耐特增资,增资完成后将持有4%的股权,赋能优耐特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扩充当前产能瓶颈,有助于公司拓展公司产品在特种装备领域的应用,增加钛合金、高温合金、耐蚀合金等产品的销售。2022年度公司新设两家子公司,西安聚能超导线材科技有限公司和西安聚能医工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超导材料的制作、销售以及超导医疗装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在原有的超导磁体技术以及产品的优势积累下,预期将进一步拓宽超导业务的边界。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年至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5.46/70.50/88.5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62/18.72/22.56亿元,EPS分别为2.94/4.03/4.86元,对应PE分别为26.8/19.5/16.2倍,给与“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超预期;相关产业政策调整超预期;订单及收入确认进度不及预期;技术创新进展不及预期;募投项目进展及收益不及预期;生产能力扩张不及预期。
一拖股份 机械行业 2023-04-05 10.90 -- -- 11.95 7.46%
12.11 11.10%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 抢抓技术升级和市场机遇,提质增效成果显著。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125.64亿元,同比增幅 34.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6.81亿元,同比增幅 55.42%。公司抓住农业规模化作业需求增长、“国四”切换带来的市场需求前移以及行业技术升级的机会,通过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组合、持续强化渠道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提升大中型拖拉机市场综合竞争力,全年大中拖销售创历史新高,实现销售 8.84万台,同比增长 27.58%,市场份额和行业位势持续巩固和提升。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 17.07次,同比提升 4.98次,存货周转率 6.8次,同比提升 2.14次。盈利能力方面,公司全年销售毛利率为 15.72%,较上年同期下降 0.53pct,其中主要原因为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及能源价格大幅增长;销售净利率为 5.15%,较上年同期上升 0.44pct。 费用率方面,全年销售费用率为 1.78%,较上年同期下降 0.43pct;管理费用率为 3.17%,较上年同期下降 0.78pct;财务费用率为-0.34%,较上年同期下降 0.9pct。公司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将坚定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重点任务,持续实施“瘦身健体”、资源整合,提升企业资源配置及运营效率,并且强化业绩考核目标的刚性约束作用,通过工资与效益联动、正向激励等方式激发各层级能动性、释放经营发展活力。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大中型拖拉机销量稳增。分产品来看,公司农业机械实现营收 116.48亿元,同比+37.64%,毛利率为 14.05%,较上年同期减少0.23pct;动力机械实现营业收入 25.75亿元,同比+13.08%,毛利率为12.51%,较上年同期减少 0.13pct;分部间抵消为 17.68亿元。公司积极克服俄乌冲突等不利因素影响,通过增强策划能力、差异化营销,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适应性、强化渠道建设等举措,实现海外市场销量的持续增长,全年大中拖产品出口数量同比增长 37.80%;全年国外收入达到 7.17亿元,同比+81.68%。行业方面,受益于国家持续重视三农工作,稳定粮食生产、国内粮食价格保持高位波动以及 2022年底实施非道路柴油机“国四”排放等因素影响,国内拖拉机市场出现较大增长,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全年行业骨干企业大中型拖拉机销量 37.50万台,同比增长 17.2%。在“强化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背景下,龙头 企业的市占率有望进一步增长。 投资建议:考虑到农机市场的政策支持、国企改革的影响以及中大马力拖机市场的增长,公司作为龙头企业,预计未来公司的收入及毛利率有望持续提升,维持“买入”评级,预计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8.28亿元、10.76亿元、13.96亿元,EPS 分别为 0.74元、0.96元、1.24元,对应 PE为 15倍、11倍、9倍。 风险提示:农业、农机补贴等支持政策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改革效果不及预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材料及部件成本大幅增加的风险、统计误差、预测参数、假设等不及预期等等风险。
凯莱英 医药生物 2023-04-05 132.48 -- -- 154.72 15.11%
152.50 15.11%
详细
事件:3 月30 日凯莱英发布2022 年年报。公司2022 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2.55 亿元(同比+121.08%),归母净利润33.02 亿元(同比+208.77%),扣非归母净利润32.31 亿元(同比+245.44%)。Q4 单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44 亿元(同比+42.42%),归母净利润5.81 亿元(同比+55.09%),扣非归母净利润5.47 亿元(同比+61.39%),业绩符合预期。 小分子CDMO 业务增长强劲。大订单带动下,公司小分子CDMO 业务增长强劲,2022 年全年实现营收92.53 亿元(同比+118.32%)。拆分来看,商业化CDMO业务完成项目40 个(同比+2 个),实现收入75.87 亿元(同比+201.67%),实现毛利38.34 亿元(同比+220.38%),毛利率50.54%,创历史新高。与美国某药企签订的大订单2022 年完成并确认收入59.10 亿元,剩余21.59 亿元订单预计2023 年完成。小分子临床及临床前CDMO 业务共计完成项目359 个(同比+71 个),其中三期临床项目62 个(同比+7 个),实现收入16.66 亿元(同比-3.31%),剔除2021 年交付的两个与抗病毒相关的项目影响后,收入同比增长19.00%。 新兴业务驶入增长快车道,多业务板块齐发展。2022 年新兴业务实现收入9.96 亿元(同比+150.52%),化学大分子、临床研究服务、制剂、生物大分子等多业务板块加速发展。具体来看:1)化学大分子CDMO 业务:包括寡核苷酸,多肽,毒素-连接体、多肽-药物偶连体、药用高分子、阳离子脂质等细分业务,共计实现收入3.73 亿元(同比+138.71%),其中重点业务板块寡核苷酸CDMO 业务收入同比增加464%,完成数百公斤级生产线基建工作,已具备从临床阶段到商业化阶段生产能力。2)临床研究服务:实现收入2.64 亿元(同比+201.44%)。公司继续推进凯诺、有济医药、集团 CDMO 业务板块“GXP”一站式服务能力建设,同时建立波士顿临床研究服务团队,提升海外服务能力。3)制剂业务板块:实现2.29 亿元(同比+84.73%),承接项目超过100 个,多个项目逐步从早期向后期发展,制剂业务有望保持持续增长。4)生物大分子CDMO 业务:实现营收1.01 亿元,服务项目48 个,其中有11 个IND 项目,预计包括ADC 在内的各类偶联药物在未来的收入占比会进一步提升。不断推进研发平台建设,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公司作为“技术驱动”型CDMO 龙头企业,拥有全球领先的小分子化学工艺研发能力,连续性反应及生物酶催化等技术应用比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持续提升。 2022 年,在原有五大研发平台基础之上,完成组建了制药新材料研发中心(IAPM)、药物递送和制剂研发中心(CDDF)和生物科学技术中心(CBTI),继续保持对前沿技术的积极探索与应用,未来将持续提升公司服务能力。 坚持“做深、做广”的客户拓展服务策略,在手订单充沛。公司坚持“做深”,持续提高与大型制药企业的合作粘性和服务深度,2022 年来自大制药公司收入73.76 亿元(同比+150.45%);同时公司坚持“做广”,不断进行新市场和中小客户拓展,截至报告期末拥有订单客户561 家,活跃客户超过1000 家,来自中小制药公司收入28.79 亿元(同比+70.00%),小分子业务中国和日本市场增速均超过100%。截至报告披露日,公司在手订单11.50 亿美元(含2023 年已执行的订单)。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公司作为本土医药研发CDMO 龙头企业,始终坚持“技术驱动”的核心定位,通过研发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业务边际。小分子CDMO 龙头地位稳固,新兴业务发展驶入快车道,双轮驱动下公司业绩有望维持高速增长,公司成长性和确定性兼备。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 年营业收入为88.71/96.07/130.30 亿元, 同比增长-13.5%/8.3%/35.6%,归母净利润为22.31/23.74/34.83 亿元,同比增长-32.4%/6.4%/46.7%,EPS 分别为6.03/6.42/9.41,对应2023-2025 年PE 分别为22.9/21.5/14.7 倍。 风险提示:新业务拓展不达预期风险,全球医药行业研发投入下滑风险,国内外政策变化风险,外包服务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湖南黄金 有色金属行业 2023-04-03 14.69 -- -- 16.80 13.51%
16.68 13.55%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2022年度财务报告,2022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210.41亿元,同比增长6.02%;实现归母净利润4.37亿元,同比增长20.38%;扣非归母净利润4.14亿元,同比增加17.87%。2022年第四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8.77亿元,同比减少17.39%;实现归母净利润0.87亿元,同比增加0.36%,环比增加4.04%。 黄金及锑品价格上涨,毛利率提升贡献主要利润:2022年黄金、锑品市场价格均有一定上涨,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黄金全年加权平均价格为390.58元/克,较2021年同期的373.66元/克上升4.53%,2022年国内锑锭(99.65%)平均价格为79110元/吨,同比增加21.87%;三氧化二锑(99.5%)平均价格为69514元/吨,同比上涨19.02%。2022年公司黄金业务实现营收186.52亿元,同比增长5.48%,营收占比88.65%;该业务毛利率为4.00%,同比减少1.13pct,毛利占比46.52%。锑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带动公司盈利能力改善,公司锑品业务毛利提升较快,2022年公司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0.11亿元,同比增长8.14%,营收占比9.56%;该业务毛利率为38.57%,同比增加13.22pct,毛利占比48.39%。受安全事故等扰动因素影响,2022年公司黄金自产矿产量出现下降,黄金产品产量为48058千克,同比增长1.12%,其中自产金4.6吨,同比减少10.86%;公司锑品产量为30715吨,同比减少21.86%,其中自产锑1.86万吨,同比增加5.88%。 矿产资源整合项目稳步推进,力争完成“双十”目标:目前公司保有资源储量矿石量6,874万吨,金属量:金144,902千克,锑304,253吨,钨99,741吨,共持有和控制矿业权36项,其中勘探权24项、采矿权12项。公司“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公司目标实现自产黄金10吨,利润10亿元。 公司积极推进甘肃公司高度关注并持续推进甘肃加鑫采矿权证办理工作,现甘肃加鑫拥有的4个探矿权已完成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工作。公司下一步将继续推进以地南铜金矿和下看木仓金矿矿区划定和安评、环评及权益金评估等报告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公司与控股股东签订《行业培育协议书》,为推进平江县万古矿区黄金资源整合项目,预计公司黄金自产产量将提升。 新兴需求增加,锑资源龙头受益:公司作为全球锑矿开发龙头企业受益于锑价上行。锑在传统需求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其在防燃剂和铅酸蓄电池等关键领域的用量长期保持稳定。随着光伏等新兴领域成为锑新的需求增长点,预计全球锑需求将有所增加。从供给端看,锑精矿的供应由于环保,新矿山数量有限等因素供给趋于偏紧,公司有望受益于锑新兴需求的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7.06/8.82/11.68亿元,EPS分别为0.59/0.73/0.97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5.8/20.7/15.6,鉴于公司为所处行业龙头,随着矿产项目推进自产矿产量提升,业绩有望持续增长,首次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未达预期,矿区开发扩张进度滞后,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黄金、锑、钨价格大幅波动,矿区实际储量不及预期等。
时代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3-04-03 10.86 -- -- 11.65 6.10%
12.11 11.51%
详细
事件:公司 3月 31日披露 2022年年度报告,全年共计实现营业总收入 150.35亿元,同比增长 7.01%;实现归母净利润 3.57亿元,同比增长 96.51%。 公司业务结构不断丰富,业绩经营稳步提升。分业务情况来看营业收入,2022年,公司子公司新材德国(博戈)积极推进转型升级,主推维稳,汽车方面收入共计 55.72亿元,同比增长 2%;风电方面,共实现销售收入 53.67亿元,同比增长 7.54%;轨道交通部门主要依靠海外市场获得业务收入,报告期内收入为 18.54亿元,同比增长 9.11%,毛利率为 28.93%;新成立加入的工业工程业务部门对公司在轨道交通以外的减震降噪带来了提升,获得营业收入 16.49亿元,同比增长 11.71%;同年成立的新材料部门实现营业收入 5.94亿元,毛利率达到 50.29%。 研发项目推进产品结构改变,控费效果良好。公司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围绕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形成了减振技术、降噪技术、轻量化技术、绝缘技术及阻燃技术五大核心技术,产品及其系统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高铁、动车组及铁路干线新型机车和货车,城市轨道交通及工程机械行业,风电产业,汽车产业等领域,且仍在不断增大研发投入力度。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总计 6.78亿元,同比增长 8.95%,研发费用率为 4.51%。期间费用整体来看有所降低,管理费用方面出现增长,2022年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2.33%、3.85%、0.10%,同比变化-0.89pct、0.13pct、-0.48pct,其中管理费用增加是由于职工薪酬增长所致。 紧跟全球经济发展步伐,维持原有业务稳定,同步拓展新能源市场。在市场环境复苏的态势下,公司在 2022年以高分子材料研究及工程化应用为核心展开工作,并逐步向橡胶、塑料、符合材料等产品延伸,在轨道交通、风电、汽车、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等多个领域实现应用。目前公司在轨道弹性元件领域产品规模排在首位,根据公司 2023年经营战略,轨道交通市场领域要实现“稳增”,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2022年在海外市场的销售及新签订单额增长超过 30%,其中在近年新开拓市场如西欧、东欧等区域,新签订单额增长超过 300%。在高分子新材料领域,公司正处于研发突破阶段。2022年公司成立新材料事业部,高性能聚氨酯制品、聚氨酯组合料和先进有机硅材料等已经获得客户认可;另外,芳纶系列产品在轨道交通、新能源电机等多个 领域实现突破,收入增长,销售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公司将以进口替代为目标,持续加强对高端产品的研发,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 顺应风电行业机组大型化趋势,加快大型叶片研发。公司敏锐抓住市场叶片大型化趋势,加大产能,全年销售风电叶片 11.9GW,平均单套功率达每套4.56MW。风电叶型从 16X 系列快速迭代为 18X、19X 系列,推进大叶型的模具换型,提升满足客户大叶型交付需求的能力,赢得市场先机。公司新闻显示,2023年 3月 29日,公司首套 111.5米级海上风电叶片在射阳工厂顺利发货,目前生产该类型叶片的射阳工厂生产团队和动力谷工厂助勤团队已成为国内生产该叶型效率最快的叶片工厂。 投资建议:公司轨道交通减振业务敏锐抓住市场机会,实现海外订单大幅增长,维持原有业务稳定发展;同时在新材料领域持续以强劲的研发实力形成高质量产品,未来市场空间广阔。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发展空间大,因此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预计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44亿元、5.65亿元、8.23亿元,EPS 分别为 0.55元、0.70元、1.02元,对应PE 为 19.7倍、15.5倍、10.6倍。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风险;国际化经营及管理风险;供应链风险;产业投资风险;产品质量风险。
横店东磁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3-31 19.61 -- -- 20.80 6.07%
20.80 6.07%
详细
事件:公司于2023年3月9日发布2022年年报,报告期内共实现营收194.51亿元,同比增长54.28%;实现归母净利润16.69亿元,同比增长48.98%;实现扣非净利润16亿元,同比增长77.07%。四季度单季度实现营收53.26亿元,同比增长47.95%;实现归母净利润4.61亿元,同比增长96.29%,业绩略超预期。 光伏锂电产销两旺,新能源业务为业绩增长主要驱动力。光伏业务贡献公司最主要营收,2022年全年公司光伏业务板块实现营收125.93亿元,占总营收的64.74%,同比大增93.75%。光伏产品产量、销量均大幅增长,分别达8.3GW和8.01GW,该板块已成为驱动业绩增长主力引擎。公司光伏产品在产品结构、技术和渠道方面均持续优化,大尺寸电池出货占比攀升,PERC电池转化效率提升至24.01%,达到主流量产设备、物料和工艺PERC电池转换率行业最高水平。同时,公司深谙差异化竞争打法,其领先布局的海外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在深耕欧洲市场的基础上,对于日韩澳、拉美等市场全面推进,全球市场多点开花。公司2022年单瓦毛利水平约为0.23元/w,达到行业前列,我们预计2023年随着上游硅料价格回落,组件环节有望获得利润倾斜,而公司黑组件产品独特、海外渠道优势显著,伴随海外高毛利属性,将进一步带来组件利润增厚。锂电方面,公司2022年全年实现营收15.61亿元,占总营收的8.03%,同比增长79%。预计公司将进一步在小动力市场和便携式储能产品方面加速推广,领跑细分市场。 磁材器件稳中有进,产品突破打造新增长曲线。2022年公司磁材和器件共实现营收49.2亿元,同比保持稳健增长。尽管永磁的终端应用领域家电和燃油车产销较为低迷,公司依然通过优质新客户开发实现市占率提升。而软磁产品表现优异,紧跟新能源汽车、光伏、充电桩等应用场景扩张,出货量有所增长。随着新能源各场景的快速发展,软磁需求量将维持高景气。同时,公司加大新产品的开发,磁粉芯、纳米晶等产品取得新突破,叠加磁材板块自动化水平提升、降本增效,有望打开磁材器件板块第二增长曲线。 大力推进多元化制造布局,创新研发、产能扩张双线并行。新能源技术迭代、产品多元化是一贯的发展趋势,公司通过积极投入N型TOPCon、HJT电池组件技术开发、新型磁材器件研发、锂电产品开发等,提升了光伏锂电产品竞争力,巩固了磁材器件的一体化优势。公司于2022年致力于4GW高效电池片、2GW高效组件项目新建产能的快速爬坡,实现了电池片、组件的出货量高增。同时,公司持续积极布局扩产,在横店本地建设年产6GWh高性能锂电池项目、年产1.5万吨软磁铁氧体项目;在江苏建设年产2.5GW高效组件项目;在梧州建设年产2.2万吨永磁铁氧体项目;在四川建设年产20GW新型高效电池一期项目6GWTOPCon电池。预计2023年底公司将拥有14GW电池、12GW组件产能,随着新建产能释放,公司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磁性材料行业龙头,布局发展光伏、锂电业务,兼具稳健性与成长性,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公司稳健布局N型TOPCon电池,未来增长支持力度强。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收分别为241.8亿元、310.34亿元和400.16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77亿元、26.49亿元和34.14亿元,同比增长24.4%、27.5%、28.9%。对应EPS分别为1.28、1.63、2.10,当前股价对应的PE倍数分别为16X、12X、10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扩张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新宙邦 基础化工业 2023-03-31 49.24 -- -- 56.97 14.54%
56.39 14.52%
详细
事件:2023年3月28日公司披露2022年年报与2023年一季度业绩预报。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61亿元,同比增长38.98%;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7.58亿元,同比增长34.57%。23年一季度受春节假期延长、下游客户开工影响,产品销量与销售价格不及预期,预计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15-2.65亿元,同比下降57.98%-48.20%。 行业进入大化工时代,电解液盈利见底。国内各大厂商的电解液及六氟磷酸锂新产能从2022年开始逐步大规模投产,下游锂电需求虽然韧性十足,但仍受疫情反复、汽车行业价格战、储能项目观望等负面因素影响,供需宽松使六氟磷酸锂与电解液价格迅速下滑,根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目前磷酸铁锂用电解液、三元动力用电解液、六氟磷酸锂价格分别为3.5、5.6、10.5万元/吨,相较22年高点的12、14.4、57.5万元/吨大幅回落。行情景气度回落显著影响公司盈利表现,公司电池化学品板块22年产品上半年、下半年平均售价分别为63.73、42.71元/kg,同比下滑32.98%,毛利率下降5.52个pct至26.11%。在锂电池四大主材料中,电解液已率先进入供过于求的新周期,产品价格与毛利将在合理水平震荡运行,控费与降本成为竞争主旋律,各大龙头厂商将逐步拥有百万吨级别的超大规模产能,头部效应与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以新宙邦为代表的龙头电解液厂商因成本控制能力以及配套新电池开发产品能力而具备突出的阿尔法属性,看好在行业出清后实现盈利回暖。 把握机遇、产品优越,有机氟化学品成长加速。得益于国外主流的含氟冷却液供应商因环保原因供应不稳定错配国内半导体与数据中心冷却液需求旺盛,含氟冷却液产品在报告期内呈现供不应求的高景气行情,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实现营收11.74亿元,同比增长69.37%,2022年上半年、下半年平均售价分别为310.13、354.70元/kg,同比增长14.37%。公司三代有机氟化学品应用于医药农药、半导体清洗、数据中心冷却、集成电路蚀刻等高速发展领域,产品技术门槛高、附加值高,针对下游高端产品及替代品需求,提振公司成长性与盈利能力。 产能布局稳步推进,规模、渠道优势稳固。为贴近客户,公司已在广东、江苏、福建省、湖北、湖南、天津和欧洲波兰等地建立起生产基地,能快速响应需求,深度绑定下游。后续在建与新建项目布局合理,惠州宙邦项目、湖南福邦新型锂盐项目、淮安添加剂项目实现电池化学品价值链延伸,各大生产基地扩产有序推进,欧洲荷兰基地、美国基地等已处于前期筹建状态;海德福高性能氟材料助力氟化工一体化战略,高端氟精细化学品项目(二期)致力于扩大有机氟化学品和锂电池电解液产能。公司各大业务板块围绕“规模扩大、完善产业一体化、绑定客户”等战略有序扩产,乐观预期规模与渠道为公司带来长期竞争力。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06.56亿元、135.12亿元和174.0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23亿元、21.55亿元、29.39亿元,对应EPS分别为2.04、2.89、3.94,当前股价对应的PE倍数分别为25X、17X、13X。公司在电解液行业稳居龙头地位,后周期下竞争力愈发显著,短期盈利承压后有望贡献稳定的规模业绩,有机氟化学品、半导体化学品深耕高新领域替代需求,高成长、高盈利,多极发力驱动公司发展,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在建项目进展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风险。
中直股份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3-30 43.28 -- -- 43.53 0.58%
43.53 0.58%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 2022年实现营收194.73亿元,同比下降 10.63%;实现归母净利润 3.87亿元,同比减少57.6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3.43亿元,同比下降 62.06%。 平衡生产资源,效率稳步提升。公司通过科学制定生产计划、合理平衡生产资源,强化生产全流程管控机制,确保实现均衡生产目标。第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方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94.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23.1亿元,同比下降 10.63%;实现营业成本 174.6亿元,较上年同期 190.8亿元减少 16.1亿元,同比下降 8.45%。第二,在期间费用方面,销售费用较之上年有所增长,增长的幅度超过了 10%,管理费用、研发费用以及财务费用较之上年都有所减少,其中研发费用的下降幅度超过了 10%。随着公司生产经营逐步常态化,研发投入力度有望加大。第三,在其他重要影响利润因素方面,本年的其他收益较之上年有所增加,体现出政府对其的支持力度的加大。在 2022年,公司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型号科研稳步推进,并以年度总目标为牵引,实现了全面创收。 聚焦用户需求,完善产业谱系。公司发展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在积极开拓外贸市场的同时,公司致力于提升客户满意度,公司主动收集处理用户需求和市场反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将用户需求置于市场营销战略的重中之重,有利于在消费者群体中打造更好的口碑。同时,公司大型多用途直升机AC313A 在江西景德镇吕蒙机场成功首飞,产品由试制阶段转入试飞阶段; 中国民用航空局在哈尔滨颁发了先进中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 Z15(AC352)型“吉祥鸟”直升机型号合格证,填补了我国民用直升机谱系的空白;直8L 宽体直升机首次亮相珠海航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运 12E+飞机通过详细设计评审,标志着运 12E+飞机全面进入工程制造阶段。这些在技术层面的成就的取得,也体现出公司坚持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钻研核心技术,不断完善自身的产业谱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公司在科技研发方面的任务的顺利推进与高质量的完成,将会进一步拓宽未来的市场。 国内直升机领先地位稳固,军用市场有望突破发展。公司是国内直升机制造业的龙头,产业谱系全面、研发实力强劲、生产规模庞大,如今已形成“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产业结构。同时在 2022年 12月,公司以公司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昌飞集团 100%股权、哈飞集团 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两大直升机总装优质资产的注入,无疑会对巩固公司的领先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促进直升机相关资源和资产的整合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升机是我国的军工装备的短板之一,也是国防军工的重要建设领域,具有非常大的需求缺口。公司得益于旺盛的需求,加之自身在直升机领域实力强劲,有利于实现业绩的显著增长,进一步巩固自身在直升机领域的龙头地位。 股权结构调整,改革发展初有成效。2022年 2月 22日公告称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航直升机有限责任公司拟向中航科工按账面净值划转其持有的公司全部股份(分别持有 26.71%和 12.78%的公司无限售流通股)。本次调整后,中航科工直接+间接持有股份数量达到 2.9亿股,持股比例为 49.30%。2022年初的股权调整对公司在治理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司在战略规划上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建设,并推行产品创新战略,持续改善自身的经营效率,实现了全面创收。股权结构的调整使公司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为行稳致远,我们也预期其在未来会拥有更好的表现。 投资建议:公司的业务涉猎范围十分广泛,并进入高速发展期,下游市场需求不断提升。同时公司作为我国军用直升机核心供应商,未来有望充分获益、实现收入的提升。根据模型测算,公司的业绩预计将保持稳定增长,预计 2023年至 202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18亿元、6.94亿元、8.72亿元,EPS 分别为 0.88元、1.18元、1.48元,对应 P/E 为 52.4倍、39.2倍、31.2倍。首次给与 “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行业竞争风险;国际市场开拓风险;产品质量与安全生产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2023-03-30 -- -- -- -- 0.00%
-- 0.00%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一季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3.00-18.00亿元,同比增加139.31%到231.35%,环比变动-0.6%-37.51%。 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12.45-17.45亿元,同比增加153.60%到255.45%,环比变动-0.72%-39.16%。 光伏组件出货量高增,业绩表现亮眼。公司充分发挥全球化品牌优势、渠道优势以及在经销分销市场的优势,组件出货表现优异。我们预计公司2023Q1组件出货同比大幅增长。伴随光伏产品业务快速发展,二季度终端需求释放,预计公司2023年全年组件出货60-65GW。产能方面,公司先进产能大幅提升,大功率210系列光伏产品销售占比提高,行业引领者地位稳固。盈利能力方面,预计2023Q1公司组件单位盈利环比2022Q4提升2-3分/W。受益于上游原材料成本降低、海运成本降低等因素,公司盈利能力将有序改善。 分布式光伏持续高景气,跟踪支架产业化推进加速。国内新增装机结构调整,整县推进政策助力,分布式光伏装机需求高增。分布式光伏更贴近C端,与集中式项目的策略逻辑完全不同,叠加光伏产业链价格下行趋势,我们乐观预期分布式光伏装机增速。支架方面,公司跟踪式支架预计公司跟踪支架占比超行业平均水平。公司跟踪支架产品持续推进系统升级创新及产业化应用,带动电站发电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厚。 N型电池产能释放,光储融合同步发力。公司宿迁基地8GW210+N型i-TOPCon电池于2022年末成功下线,伴随TOPCon电池投产、产能释放,公司有望充分享受N型电池组件销售溢价带来的盈利增长。公司210×182组件产品定位户用、工商业场景,相比182尺寸组件具有更高功率和更低单瓦成本,相比210产品解决了海运集装箱的装箱规格问题,预计今年出货高增长。储能方面,公司同时专注储能电芯新技术开发和海内外销售推广,国内大储和海外户储均有发力,叠加公司品牌与渠道布局,出货增速高,开拓盈利新增长点。 组件龙头优势显著,一体化率提升盈利有望扩张。2022年光伏装机在上游硅料价格高企的压制下整体增速走缓,组件环节盈利承压明显,分布式装机量成为光伏下游需求主要增量,海外户用、国内工商业高速增长,公司凭借自身品牌优势以及海外渠道布局完善表现强势,持续的品牌打造以及公司一体化率提升有望进一步提升盈利水平。而在上游主辅材各环节供给宽松后,我们认为组件环节由于积累的品牌、渠道以及自身超高的一体化率而一跃成为竞争壁垒、战略地位最高的环节,有望留存可观的利润,天合有望进一步扩张盈利。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作为组件龙头一体化加深,海外渠道优势显著,组件出货高速增长,N型TOPCon推进加速,光储同步发力,考虑分布式光伏业务持续向好,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扩张,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37.14亿、72.32亿元、94.62亿元,同比增长105.9%、94.7%和30.8%。公司2022-2024年PE倍数分别为31X、16X和12X。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产能扩张不及预期;海外政策变动等。
硅宝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3-03-29 16.45 -- -- 17.86 6.69%
17.98 9.30%
详细
事件:2023年3月25日公司披露2022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94亿元,同比增长5.43%;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50亿元,同比下降6.48%;四季度出货仍受疫情扰动影响,单季度营收6.75亿元,同比下滑22.70%,而在下游需求回暖、原材料价格回落的带动下,公司产品景气度持续修复,单季度实现毛利率25.07%,环比/同比提升3.73/1.95个pct,净利率12.51%,环比/同比提升2.62/0.37个pct。 建筑胶最难时刻已过,工业胶接力成长。2022年以来,国内房地产竣工情况低迷、新冠疫情反复扰动等因素压制公司主业建筑胶的业绩表现,全年贡献销售收入16.73亿元,同比下降5.53%;逆境之下,工业胶产品在光伏、电子、电力、汽车等多领域发力支撑公司成长性,实现销售收入6.56亿元,同比增长30.74%。盈利能力方面,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波动显著影响公司产品的毛利水平,22年一季度主要原料107胶价格持续攀升,一度达到3.9万元/吨的历史高点,导致公司上半年实现毛利率15.89%,为上市以来最低水平。而在一季度后,上游有机硅新产能的释放让107胶价格快速回落至2万元/吨以下的合理水平,叠加高价库存的出清,公司毛利水平迅速回暖,全年综合毛利水平修复至19.48%。展望后续,上游有机硅、107胶在经历上一轮景气周期后预计进入一段较长的价格平稳期,下游房地产、消费电子在政策提振、宏观经济复苏的带动下向好可期,新能源领域景气持续,有机硅密封胶产品基本面最暗时刻已过,产品出货与盈利将持续修复。 新产能稳步推进落地,光伏、锂电业务未来可期。报告期内,公司已建成18万吨/年高端有机硅材料生产能力,成为亚洲最大的高端有机硅密封胶材料生产基地,后续在建项目全部投产后公司产能将超过26万吨/年,规模效应护城河愈发坚固。在国内房地产行业增速放缓后,光伏、锂电等新能源领域成为公司后续发展的主要发力点,公司光伏组件用密封胶、BIPV用胶、光伏逆变器灌封胶、光伏胶膜助剂、硅烷偶联剂等产品已成功应用于隆基、中环、正泰、尚德、海泰、福斯特等光伏头部企业,营收增长领跑其他细分领域;锂电业务除了结构粘接、线束粘接、导热填充、三防密封等动力电池组装用胶解决方案输出外,硅基负极业务的产业化落地已近在咫尺,并积极布局硅基负极专用粘胶剂与碳纳米导电管提供负极配套方案、增强产品竞争力,有望随着硅负极渗透率提升,充分享受从0到1的行业贝塔红利。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5.25亿元、44.80亿元和57.7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9亿元、6.16亿元、8.38亿元,同比增长75.3%、40.4%、36%,对应EPS分别为1.12、1.57、2.14,当前股价对应的PE倍数分别为15X、11X、8X。公司建筑胶龙头地位确立,逆势之下市占率持续提升,高附加值工业胶产能释放优化产品结构,下游建筑、消费电子、光伏、新能源汽车领域行业景气向好,硅碳负极业务放量可期、接力高增长,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在建项目进展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
火炬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3-29 40.55 -- -- 43.37 5.94%
42.96 5.94%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 35.59亿元,同比减少 11.75亿元,跌幅 24.83%;实现净利润 8.26亿元,同比减少 1.51亿元,跌幅 15.46%;实现归母净利润 8.01亿元,同比减少 1.55亿元,跌幅16.21%。 业绩短期承压,费用率整体上升。2022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加剧宏观经济波动,产业链在物料、交付、库存消耗等多环节承压,整体增速放缓。在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减少 24.83%,其中公司自产元器件及新材料业绩板块业绩稳定,公司贸易业务同比下降 36.76%。贸易业务拖累整体表现,消费类电子市场需求疲软是主要原因。在报告期内,公司费用率整体上升。其中销售费用率上升 1.43%,主要受薪酬增加及房产转固折旧摊销增加的影响;管理费用率上升 2.21%,主要受薪酬增加、房产转固折旧摊销及中介机构费增加的影响;财务费用率上升 0.36%,主要受银行贷款增加的影响;研发费用率上升 0.74%。 汇聚企业发展动能,形成较强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投入研发费用1.07亿元,持续开展自主创新,通过发展多元化产品线、稳定产品性能,提供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等一系列差异化竞争策略,积累了一大批下游用户,也推动了行业技术标准的提升,截止期末拥有 359项专利,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研发优势。电子元器件行业集中度较高、竞争格局较为稳定,报告期内公司以 31位荣登 2022年中国电子元件行业骨干企业榜单,在技术、产品、客户等方面具备优势地位。公司新设成都火炬电子有限公司,利用成都地区产业、人才、客户群等优势,为公司未来发展助力。公司着眼数智化转型,自 2019年投入新系统建设起,已完成多个子公司执行上线。股份公司于报告期内完成新运营系统的升级上线,为公司智能制造、数字化提升、自动化发展提供软件基础。同时,公司建设数字化试点产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未来,随着军工信息化的发展,公司自产业务或将获得较大盈利空间。同时若下游需求恢复,公司贸易业务也将迎来增长。 分拆子公司上市夯实主业,设立产业基金优化布局。2022年 6月子公司天极科技分拆上市获上交所受理。天极科技拥有自主可控的介质材料制备技术和半导体薄膜工艺,是国内少数实现从介质材料配方、制备到微波无源元器件生产全过程的企业之一。分拆上市后有助于双方夯实主业、获得长足发展。2022年 8月,公司与全资子公司立亚新材与福创投、华兴创投投资设立产业基金,产业基金将专注于国家支持的新材料领域战投,重点扶植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相关产业链标的。有利于通过股权投资促进新材料领域企业的稳步发展,对公司在新材料领域的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投资建议:公司是特种 MLCC 的领军企业,主要从事电子元器件、新材料及 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检测及服务业务。公司在复合材料领域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领先的行业地位,在电容器及陶瓷新材料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报告期内在科技研发、生产制造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报告期内业绩短期承压但行业景气度高,考虑到公司的发展潜力,预计公司未来业绩稳中向好。预测公司 2023-2025年 EPS 分别为 3.06元、3.65元、4.70元,对应 PE 分别为 13.5、11.3、8.8。维持“增持”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经营范围扩大导致的管理风险;供应配套风险;质量控制风险;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33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