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微公司
|
|
2022-08-17
|
139.82
|
--
|
--
|
142.65
|
2.02% |
|
142.65
|
2.02% |
|
详细
中微公司发布2022年中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9.72亿元,yoy+47.3%。归母净利润4.68亿元,yoy+17.9%,扣非归母净利润4.41亿元,yoy+615.3%。上半年综合毛利率45.4%,同比+3.0%,净利率23.7%,同比-5.9%。2022H1非经常性损益同比减少3.1亿元,其中主要是政府补助同比减少2.0亿元,股权投资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减少1.8亿元。刻蚀业务高速增长,MOCVD今年潜力巨大。2022H1刻蚀设备收入12.99亿元,yoy+51.5%,毛利率达到46.05%,其中CCP刻蚀设备8.86亿元,yoy+14.0%,ICP刻蚀设备4.13亿元,yoy+414.1%。miniLED终端市场新品迭出,渗透率快速增长,行业投资火热。上半年MOCVD设备收入2.41亿元,yoy+9.9%,毛利率达到35.4%,同比提升4.7%,UniMax订到超过180腔,今年MOCVD业务有望实现高增长。 ICP放量增长强劲,产品更新迭代,多领域布局。2021年公司付运298腔CCP、134腔ICP。2022年初至今交付292个反应台,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设备累计付运台数达2654个反应台。此外公司不断进行产品迭代并开发新品:【刻蚀】新品开发进展良好,将陆续进入市场。1)逻辑:新一代刻蚀设备、大马士革等刻蚀工艺;2)3DNAND:200层以上极高深宽比的关键刻蚀应用;3)截止2022年6月底,PrimoNanova顺利交付超过220台反应腔,正在开发ICP下一代新品。【MOCVD】:1)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用MOCVD已在客户产线上验证;2)MicroLED用MOCVD以及用于SiC功率器件的外延设备等正在开发中。【CVD】:1)LPCVD已通过关键客户工艺验证,积极推进量产验证;2)ALD研发中,可满足先进存储和逻辑器件金属阻挡层,以及先进逻辑器件中金属栅极的应用。【EPI】:用于28nm及以下的逻辑、存储和功率器件锗硅外延生长工艺,已进入样机制造和调试阶段。大力研发,人均创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3.5亿元,同比增长20.9%,占营收比重17.6%。截至6月底研发人员数量496人,占员工总数41.4%,上半年人均年化营收已达到350万元。公司2022H1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61.8%达30.6亿元,6月底公司合同负债15.9亿元,公司在手订单饱满,南昌、临港等产业化及研发基地今明年陆续投产后,新增产能及研发空间将有力支撑长期增长。半导体刻蚀设备龙头,内生外延打造旗舰平台型企业。 公司成功打造一支具有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团队。MOCVD持续升级迎来MiniLED拐点,CCP产品涵盖国内外一线客户,ICP产品快速迭代并放量,并布局沉积等新产品线,打造半导体设备旗舰企业,通过外延投资拓荆科技、睿励仪器、天岳先进等推进平台型建设。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10.4/14.0/17.2亿元,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产品开发进展不及预期
|
|
|
鼎阳科技
|
|
2022-08-17
|
91.71
|
--
|
--
|
92.21
|
0.55% |
|
120.90
|
31.83% |
|
详细
公司发布2022中报。22H1公司实现营收1.64亿,同比增长21.14%,归母净利润0.57亿,同比增长39.41%,22H1公司综合毛利率56.28%。其中22Q2公司实现营收0.96亿,yoy37.16%,mom41.41%;归母净利润0.36亿,yoy67.81%,mom81.99%;22Q2公司综合毛利率56.80%,环比提升1.26pct。高端占比不断提升,带动营收高速增长。公司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四大主力产品全线进入高端领域的公司,其产品线已能满足大部分应用场景的测试需求。22H1售单价以及毛利率均较高的高端产品销售收入呈现高速增长。22H1公司高端产品销量同比增加119%,远高于中低端产品增速,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端产品占比达到16%,相较于2021全年提升5pct。产品价格上移趋势明显。随着公司高端产品的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公司持续发布相关新品,公司逐渐呈现出高价位、高增速的发展态势。 22H1公司小于1万元的产品销量同比增长5.15%,3~5万售价的产品销量增速225.64%,大于5万售价的产品销量增速达439.55%。公司现有四大类产品平均售价同比提升16.47%,其中矢量网络分析仪售价同比提升43.23%,射频信号源产品售价平均提升25.74%。国内市场持续发力,工业市场增速亮眼。目前国内测量仪器具有较大的国产化替代空间,22H1公司依托自身的综合实力在国内市场取得亮眼成绩:22H1国内市场营收同比增长53.90%,其中工业市场增长86.97%,远高于公司整体营收增长水平。产品结构方面,国内高分辨率数字示波器系列产品同比增长241.89%,射频微波类产品同比增长89.40%,增长尤为明显。 持续发布新品,产品线逐渐步入高端。2022年3月22日公司发布高端数字示波器SDS6000L填补了国产8通道示波器的空白;测量频率26.5GHz的矢量网络分析仪加速优化了公司的产品结构。22H1公司研发投入0.21亿,同比增长40.65%,营收占比12.67%。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3/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4.15/6.02/8.61亿,归母净利润实现1.21/1.75/2.54亿,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78.6/54.1/37.4x,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产品开发不及预期。
|
|
|
海康威视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8-16
|
31.55
|
--
|
--
|
31.83
|
0.89% |
|
34.88
|
10.55% |
|
详细
事件: 2022年 8月 12日晚,公司发布 2022年半年报。 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372.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9.90%;实现归母净利润 57.5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11.14%。 公司收入增速符合预期,净利润端承受压力。 直面宏观经济压力, 疫情影响带来三大 BG 业绩阶段性承压, 海外业务与创新业务是拉动增长的最大功臣。 1) 2022H1,疫情给国内宏观经济带来巨大压力,使得大量 G 端、 B 端需求出现延后。上半年公司 PBG 业务同比下降 1.40%, EBG 业务同比增长 2.58%, SMBG 增长 3.97%。 2)值得注意的是,海外由于正逐步走出疫情,因而海外业务需求有所复苏, 2022H1海外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达到 18.89%;同时,创新业务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虽然智能家居业务受宏观经济影响而承受压力,但机器人、 汽车电子等业务仍然表现出同比 40%以上的高增态势,使得整个创新业务板块上半年同比增长 25.6%。创新业务与海外业务共同拉动了公司上半年的业绩增长。 随着下半年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我们预计国内三大 BG 业务将会出现回暖,带动公司整体业绩走向复苏。 供应链风险为毛利率与现金流带来压力, 公司通过保持战略存货水位积极应对。 2022H1,国内市场遭遇疫情挑战,境外遭遇负面舆情,对公司供应链带来冲击,造成上半年毛利率相比去年同期下降 3.16个 pct,经营性净现金流同比增速达到-209.97%,显著下降。 为应对内外挑战带来的不确定性,公司通过保持战略备货水位的方式应对,截止 2022H1公司存货达到 206.7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上升近 37%,保障业务稳健推进。 积极投入以把握产业机遇, 费用端刚性增长为未来打下基础。 2022H1,公司持续在国内外营销网络上加大投入,营销费用同比增长 8.25%;人员及规模增长,带来管理费用同比增长 36.28%; 持续聚焦技术创新, 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20.56%。虽然费用端及费用率有所增长,但大多为战略机遇期刚需,公司仍处于产业机遇窗口,公司积极的投入将为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股权激励维持收入 15%CAGR 和 20%ROE 要求, 彰显公司长期稳健增长信心。 2021年 10月 7日公司发布新一轮股权激励,通过长达五年的完整解锁周期绑定核心人才,本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条件基本与公司 2018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大体一致(CAGR 从 20%调为 15%), 彰显出公司管理层在长期发展中所秉持的一致的稳健风格。随着公司沿着光谱的波长通过多维感知技术拓展产品组合,我们认为创新业务有望拉动公司收入增长,传统业务维持稳健,对公司长期稳健增长抱有积极信心。 维持“买入”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实现收入 932.96/1120.61/1339.6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174.37/216.54/268.54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国内需求不确定性;贸易关系扰动风险;原材料涨价风险; AI 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创新业务孵化不及预期的风险。
|
|
|
扬杰科技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8-16
|
65.32
|
--
|
--
|
68.27
|
4.52% |
|
68.27
|
4.52% |
|
详细
公司发布 2022年中报。22H1公司实现营收 29.51亿,yoy 41.92%;归母净利润 5.87亿,yoy 70.61%;扣非归母净利润 5.73亿,yoy 72.35%;综合毛利率36.57%,同比提升 2.51pct。其中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15.34亿,yoy 34.84%,mom 8.21%;归母净利润 3.11亿,yoy 64.68%,mom 12.36%。我们认为公司在 2022上半年实现业绩的快速增长,一方面的得益于行业景气的延续,同时公司加速新建产能释放,积极推进新产品开发,2022H1公司关键产品销量情况较好,在光伏领域业绩突出并获得大批量订单。 重视产能扩充及新品研发。产能方面:22H1公司持续扩充和拓展核心业务领域的产能,IGBT、FRD 晶圆产能实现 3倍以上增长。MOSFET、TMBS 晶圆产能实现50%以上增长,车规级封装产能实现 5倍以上增长。研发方面:公司 22H1研发投入 1.60亿,同比提升 42.21%,目前基于 8吋平台的 Trench 1200V IGBT 芯片已经完成 10~200A 全系列开发,对应模块已同步投放市场。在光伏领域通过Trench Field Stop 型 IGBT 技术成功推出 650~1200V 产品,获得光伏领域优质客户认可。 SiC+车规,多领域产品储备。汽车领域:22H1公司首颗产品通过了公司和客户双重 2000小时可靠性验证,其他车规产品已陆续进入流片阶段,未来将不断扩展产品细分应用领域,加大对于 CLIP、TOLL 等先进封装研发投入。SiC 领域:公司成功研发 650V、1200V SiC SBD 产品,并已完成光伏领域批量出货,1200V 80毫欧姆 SiC MOS 产品得到客户认可并实现量产,公司计划在 22Q4推出 1200V 40毫欧姆产品。目前公司在各领域客户拓展顺利,以陆续获得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SOLAREDGE、阳光电源等公司的认证和订单。 优化晶圆结构,收购楚微半导体。公司在 22H1通过公开摘牌方式收购楚微半导体 40%股权,获得其经营管理权及相关产能,进一步完善晶圆制造能力,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 5寸、6寸、8寸完备的晶圆产品制造能力。根据公司公告,目前楚微半导体已建设一条 8英寸 0.25μm~0.13μm 集成电路成套装备验证工艺线,8寸线月产达 1万片,产能持续爬坡中。 产品持续突破,IDM 模式具有交付优势。公司 8寸 1200V Trench IGBT 芯片及模块开始量产,并获得大量订单。公司采用 IDM 模式,具有全产业链的成本优化优势及完善的技术、工艺优势。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3/2024营收分别为62.01/81.24/111.70亿元,归母净利为 11.90/15.05/19.53亿元;对应 PE27.8/22.0/16.9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开发不及预期风险,产能扩充不及预期风险。
|
|
|
景嘉微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8-10
|
65.01
|
--
|
--
|
65.01
|
0.00% |
|
68.68
|
5.65% |
|
详细
公司发布2022半年报。公司发布2022半年报,公司实现营收5.44亿,yoy 14.47%;归母净利润1.25亿,yoy -0.86%。其中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82亿,yoy -30.68%,mom -49.66%;归母净利润实现0.47亿,yoy -38.36%,mom -38.63%。2022H1公司研发投入1.35亿,同比增加23.58%,占营收24.73%。公司2022上半年实现营收的稳步增长,得益于图形显控产品和小型化雷达的收入的增加,我们认为后续随着JM9系产品的放量以及国产化替代的稳步推进,加之小型化雷达的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公司核心竞争力将持续提升。 JM9第二款芯片进展顺利。根据公司公告,目前JM9系列第二款图形处理芯片已经完成流片、封装阶段工作。第二款JM9系列芯片采用PCIE 4.0接口,显存带宽达到25.6GB/s,现存容量为8G,能够支持X86、ARM、Linux等操作系统且功耗低于15W。我们认为JM9系列第二款芯片的成功研发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线,提高了图形显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其后续相关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未来对于业绩的贡献值得期待。 拟采购10万片,高性能图形处理产品订单不断!3月17日公司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景美与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含对手方公司拟采购10万片高性能图形处理芯片及显卡产品并负责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销售。作为图形显示卡国内龙头企业,公司持续斩获协议和订单。公司显示板卡持续斩获订单,根据招标网公开数据显示,2022H1上电所累计采购1600块图形显示板卡,合计金额1.60亿;长风航空采购96块显示板卡;七〇九所累计采购42块显示板卡,单价3.20~4.18万元。 与某信息化公司在公安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协议中景嘉微负责提供GPU、显卡的技术文档、开发手册等技术资料,对手方负责发挥自身公安信息化领域优势,进行公安专用PC、服务器和行业需求调研。与深耕公安信息化的公司发布战略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公司的市场拓展,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公司在国内GPU领域的技术优势,我们认为后续公司有望在国内市场中持续拓展,不断给公司输送成长动能。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景嘉微为A股唯一GPU芯片设计公司,图形显示卡产品研发顺利,公司2022H1订单情况较好同时JM9系列第二款芯片进展顺利。我们预计公司2022E/2023E/2024E年实现营收12.0/15.1/19.6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17/4.19/5.91亿元,目前股价对应PE为103.7/78.5/55.7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产品研制进展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
|
|
和而泰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8-08
|
20.87
|
--
|
--
|
22.49
|
7.76% |
|
22.49
|
7.76% |
|
详细
事件:公司披露2022非公开发行预案,拟募集6.5亿元,其中2.5亿元用于汽车电子全球运营中心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3.97亿元),1.0亿元用于数智储能项目(项目总投资1.24亿元),3.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本次发行实际控制人刘建伟先生拟以现金方式一次性全额认购,彰显公司发展信心,本次项目有望显著提升公司汽车电子业务的全球服务能力以及在储能变流器、电池管理系统、数智储能物联网控制系统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 加码汽车电子,增强全球影响力。汽车电子全球运营中心建设项目有望完善公司全球产业化布局,提升汽车电子市占。目前,公司分别在深圳、杭州、越南、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布局了生产基地。在汽车电子业务领域,公司注重积累优质战略客户资源,目前与全球知名汽车电子零部件厂商博格华纳、尼得科等全球Tier 1 供应商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终端汽车品牌涉及奔驰、宝马、吉利、奥迪、大众等;同时,公司迅速展开了与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红旗、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广汽等整车厂的直接研发合作。在汽车电子智能控制器领域,公司累计项目订单充足,营业收入预计迅速增长。 布局储能关键技术,储能系统产品快速落地。数智储能项目建设周期为三年,该项目有望提升公司在储能变流器、电池管理系统、数智储能物联网控制系统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加快产品方案测试进度,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全球储能装机量高速增长。根据BNEF数据,2021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量约10GW/22GWh,同比增长84%/105%,预计 2030 年增长至 58GW/178GWh,复合增长率达 22%/26%。 国内智能控制器龙头,汽车领域动能正盛,T/R芯片业务发展迅速。和而泰2000年成立于深圳,以智能控制器起家,2010年登陆深交所。目前公司主营业务分智能控制器及微波毫米波射频芯片两大块。2018年收购铖昌科技切入微波毫米波射频T/R芯片业务,已攻克模拟相控阵雷达T/R芯片高成本问题。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E/2023E/2024E,营收为7728/9915/12502百万元,归母净利为707/961/1214百万元,yoy+ 27.75%/35.88/26.43%,对应PE为24.4/18/14.2。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拟定增募投项目建设不及预期、汽车电子需求不及预期。
|
|
|
可立克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2-08-03
|
22.41
|
--
|
--
|
24.15
|
7.76% |
|
24.15
|
7.76% |
|
详细
公司发布2022半年报。22H1公司实现营收10.38亿,yoy 39.43%;归母净利润0.62亿,yoy 42.6%;扣非归母净利润0.59亿,yoy 156.0%。其中二季度营收5.74亿,yoy 39.7%,mom 23.41%;归母净利润0.41亿,yoy 69.6%,mom 100.3%。 磁性电子器件预计将迎来行业需求加速和经营周期改善的双重拐点共振:1)行业随着新能源车及光伏等行业增长,有望新增数百亿市场成长空间。2)行业毛利率2021年受上游铜价等大幅上涨影响较大,2022 年行业毛利率有望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趋稳及下游新能源车及光伏行业规模效应迎来拐点。 汽车电子磁性需求爆发,磁性器件单车价值量有望达到1500元以上,随新能源汽车800V平台渗透周期,新的市场成长空间打开。公司前瞻布局,已经成为绝大部分主流厂商的核心供应商。公司为大众MEB平台主要供应商,从海外高端客户向国内市场开拓。公司主要生产销售 OBC、DC-DC、逆变器、电驱动、电控、BMS 等关键部件的磁性元件。公司新能源车领域直接或间接配套的客户主要有大众、奥迪、 比亚迪、现代、长城、小鹏、理想、蔚来等。 光伏:行业性装机需求持续加速,公司主打品牌逆变器和储能客户,自动化改造+产线规模效应带动非线性增长。磁性元件是光伏储能核心部分逆变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大比特产业研究测算,预计全球光伏储能逆变器市场磁元件空间由2020年48.9亿元提升至2025年114.2亿元,CAGR+18.49%。目前公司已成功研发了320KW级别的大功率光伏逆变器用升压电感和逆变电感,同时直接或间接客户包含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古瑞瓦特、上能电气等主流光伏、储能公司。我们认为公司未来整合、协同海光电子相关业务后,有望进一步完成客户的拓展。 外延:拟收购海光电子,磁性行业本土龙头整合在即,进入强者恒强时代。2021年12月,公司对价1.86亿元向天津光电收购海光电子54.25%股权;2022年3月与海光电子股东李东海签署协议,拟收购海光电子10%股权。两次收购成交额总计2.08亿元,预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持有海光电子64.25%股权,获得实际控制权。海光电子在变压器领域深耕多年,和可立克同为行业协会评价为国内排名前3的电子变压器企业,产品丰富同时涵盖华为、艾默生等优质客户。未来可立克与海光电子完成产业整合后,有望进一步打开国内市场,同时结合海外大众MEB纯电平台客户,双方在细分市场和国内外客户方面未来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海光电子拟收购落地后,预计收入利润有望继续增厚。根据我们预计,2022年海光电子营收约14~16亿,维持之前稳步增长态势。预计整合后海光电子盈利能力有继续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可立克海外依托大众等优质客户,国内随着光伏、充电桩放量以及海光未来的协同作用,前景向好。产能方面安远可立克目前在产能爬坡、安徽可立克预计22Q4投产。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3/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22.1/29.9/41.6亿,归母净利润实现2.2/3.6/5.0亿,对应当前股价PE为44.8/27.7/19.6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上涨风险、汇率波动风险、产能爬坡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风险、收购进展不及预期风险。
|
|
|
宁德时代
|
机械行业
|
2022-08-03
|
521.49
|
--
|
--
|
575.00
|
10.09% |
|
574.13
|
10.09% |
|
详细
高研发造就行业壁垒,产品及技术路径全面领先。2016以来,宁德以超高强度研发投入不断缩小与日韩竞争对手差距,并最终实现全面赶超。2021年,宁德研发投入约12亿美元,远超全球同业。公司竞争力及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在行业连续发展阶段,行业龙头优势越来越大,从研发、规模效应、行业上下游看公司驱动力。动力电池行业是资本密集的科技制造行业,宁德资本开支于行业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21年约68亿美元,在手现金流超百亿。参考晶圆代工行业资金&技术壁垒高耸,强者恒强格局,我们认为宁德重磅资本开支及充沛现金流将形成正循环,强者愈强。 宁德时代强调四大创新:材料体系创新,系统结构创新,极限制造创新,商业模式创新。(1)材料体系:通过打造数字化平台,加速电池新化学体系方面研发进程,提高电池能力密度等一系列电池性能。(2)系统结构:首创CTP麒麟电池,针对续航、安全性、低温环境等痛点,优化系统;通过结构创新,采用BMS新算法、AB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实现优势互补,全面覆盖更多方案。(3)极限制造:安全失效率从ppm级别下降到ppb级别,通过制造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打造“TWh”交付能力。(4)商业模式:通过用电场景,构建车电分离下的租购、换电、回收等商业模式,打造电池全生命周期服务闭环。 规模化降本优势,大幅拉大和友商差距。动力电池组价格下降大势所趋,成本管控重要性日益凸显。宁德积极扩产,规模效应持续扩大,成本竞争力的根源来自产品超强实力塑造的产业话语权、对上游资源的布局、与下游共建产能等。对比宁德、LG化学、三星SDI营业利润率,宁德盈利水平持续领先。 综上,我们从格局、产品矩阵、公司经营维度持续展望公司三大拐点。 拐点1:行业格局优化。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发布为公司新产品发展的里程碑,抢占行业制高点话语权,随着创新技术标准陆续推出,公司拉大行业差距;公司新品继续加大投入,高强度研发投入及高效研发转换效率有望维持公司持续领先竞争力。 拐点2:宁德产品矩阵高中低端全系具备降维竞争能力。公司竞争力及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麒麟电池抢占行业话语权、高端市场盈利能力大幅提升;AB型解决方案及钠离子进一步夯实中低端及储能优势。 拐点3:公司经营拐点,碳酸锂传导机制形成及成本优化(公司加大对上游参股控股,保证供应链安全),而产品矩阵全系列竞争力提升,营收有望快速成长,毛利率有望持续提升。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剖析动力电池四大行业属性,我们持续看好宁德维持电池(风光电储核心)霸主地位,预计公司2022E/2023E/2024E营收3301.91/5002.40/7003.36亿元 ;归母净利304.57/501.67/751.36亿元,yoy+ 91.17%/64.72 %/49.77%;对应PE 42.87/26.02 /17.38 x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短缺,市场竞争加剧,新品及技术开发验证不及预期。
|
|
|
奥比中光
|
|
2022-08-01
|
39.31
|
--
|
--
|
45.13
|
14.81% |
|
45.13
|
14.81% |
|
详细
奥比中光为行业领先的 3D 视觉感知整体技术方案提供商。 奥比中光成立于 2013年, 公司布局 3D 视觉感知技术, 为国内少数研发一系列深度引擎数字芯片及多种专用感光模拟芯片并实现量产的公司。 全栈式自主研发包括深度引擎芯片、感光芯片、专用光学系统等底层技术,以及 SDK、行业应用算法等。 在产品方面布局消费及工业级设备,应用结构光、 iToF、dToF、 Lidar、工业三维测量等软硬件技术。公司全球已服务全球客户超过1000家, 多款产品销量已突破百万。 国家扶持人工智能发展,多领域布局产品空间可期。 人工智能发展, 3D 视觉感知技术迎来机遇,根据 IDC 数据, 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规模有望增至 2218.7亿美元,五年 CAGR 约为 26.2%。中国市场规模将以 24.4%的 CAGR 增长,有望在 2025E 年超过 184.3亿美元,硬件占比将达到54.37%。 根据 Yole 发布数据, 2025E 年全球 3D 成像和传感器市场将达到 150亿美元,其中 2025E 年预测消费电子行业中 3D 成像及传感器市场将达到 81.65亿美元,占比 54%,汽车行业将达到 36.73亿美元,占比 25%。 奥比中光全栈式技术发展+全领域技术布局,突显技术创新硬实力。 公司以全栈式技术研发能力为牵引,涵盖系统设计、芯片设计、算法研发、光学系统、软件开发、量产技术等底层核心技术,基本覆盖了产品从设计、研发到制造的全周期研发流程。 全领域技术路线布局, 基于不同应用场景对 3D 视觉感知技术要求不同的现状,梯次开展包括结构光、 iToF、双目、dToF、 Lidar 以及工业三维测量等六种主流 3D 视觉感知技术路线的研发布局。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综上, 我们预计公司 2022E/2023E/2024E 营收8.04/12.76/18.80亿 元 ; 归 母 净 利 -1.98/-0.66/1.18亿 元 ,yoy+36.28%/66.48%/277.99%; 公司 2021年尚未盈利,但未来成长空间广阔,适用于 PS 估值, 公司 2022E/2023E/2024E 对应市销率为18.8/11.92/8.08。选取寒武纪-U、睿创微纳、 云从科技-UW 为可比公司,公司具备估值优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产品开发或客户验证不及预期风险,供应商及客户集中度高风险,国内外疫情风险
|
|
|
铖昌科技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7-21
|
104.99
|
--
|
--
|
131.00
|
24.77% |
|
133.78
|
27.42% |
|
详细
国内相控阵T/R芯片民营企业龙头,多业务领域布局。铖昌科技成立于2010年11月,2018年由和而泰收购80%股份,再到2022年6月独立拆分上市。公司深耕相控阵T/R芯片领域,面向下游企业提供完整的相控阵T/R芯片解决方案。公司主营产品目前已在某系列卫星中实现了大规模应用。同时,在5G毫米波通信方面,公司已经和主流生产厂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支撑5G毫米波相控阵T/R芯片国产化。公司积极拓展产品市场及产品品类,努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及行业壁垒。 中共中央国防预算2022年达到万亿投入,军用装备占四成,下游覆盖多应用场景。为适应现代化军事作战能力,国防信息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国防信息化主要包含五大领域:雷达、卫星导航、信息安全、通信设备、电子设备,而雷达作为重要领域之一,截至到2019年全球雷达销售额达到510亿美元,其中有源相控阵雷达占比14.16%。对比传统雷达,有源相控阵雷达以成为雷达的发展主流趋势,未来空间可期。公司拥有可覆盖L波至W波频段的各类相控阵T/R芯片,可支持星载、地面、舰载、车载、机载等领域,已在星载及地面卫星通信成功推出相控阵T/R芯片全套解决方案。同时,积极支撑5G毫米波相控阵T/R芯片研发生产。 相控阵T/R芯片作为核心器件,公司持续加大投入创新。公司持续累积核心技术,提高行业领先地位,其产品具有功耗低、高效率、低成本、高集成度等特点。由于行业特殊的准入资质,公司订单拥有较强的持续性,且对比其它公司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公司拟募资用于积极研发下一代相控阵T/R芯片及卫星互联网相控阵T/R芯片,提高套片性能及拓展市场应用。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综上,我们预计公司2022E/2023E/2024E营收2.8/3.72/4.91亿元;归母净利1.95/2.55/3.31亿元,yoy+22.1%/30.4%/29.8%;对应PE49.3/37.8/29.1x。选取紫光国微,及复旦微电作为可比公司,公司具备估值优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开发或客户验证不及预期,芯片制造供应紧张,客户集中度高。
|
|
|
纳思达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2-07-20
|
54.53
|
--
|
--
|
54.80
|
0.50% |
|
58.99
|
8.18% |
|
详细
事件:7月18日,公司发布公告,境外控股子公司利盟与12家银行组成的项目银团签署《信贷协议》,该贷款已于2022年7月15日发放。 获国际大行银团贷款,将极大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1)根据公告,借款人利盟与12家银行组成的贷款人项目银团签署《信贷协议》,贷款人提供总计本金额不超过10.5亿美元定期贷款额度和1亿元的循环信用贷款额度,贷款金额主要用于臵换利盟存量银行贷款和补充利盟的营运资金。本次贷款利率采用Adjusted Term SOFR+3%或Base Rate+2%,在5年内进行分期还款,每一年还款比例分别为5%、10%、10%、15%和60%。2)前期为完成对利盟国际的收购,2016年纳思达向中信银行申请了财团贷款。同时,为补充利盟国际的营运资金,2021年利盟国际再次组建了流动资金贷款。截至2022年6月末,利盟国际的存量贷款余额约等值10.8亿美元,将于2023年、2024年到期偿还。3)为解决利盟国际 2023年、2024年还款压力,保证利盟国际未来5年的流动性安全,改善存量银团的担保条件,解除公司担保的系统性风险,降低对外担保余额,公司通过国际市场组团再融资(Refinance)对存量银团进行了重新安排,新的银团贷款以美国 Morgan Stanley Senior Funding, Inc.(摩根士丹利高级基金公司)为牵头行,由全球12家银行组成的项目银团作为贷款人签署了《信贷协议》,该贷款已于 2022年7月15日发放。4)本次再融资使公司解除了对利盟国际承担的由中信银行牵头的存量银团债务的连带担保责任,同时解除了赛纳科技以其持有的 1.26 亿股纳思达股票所提供的股票质押担保,以及公司实际控制人汪东颖先生为存量银团中流动资金贷款所提供的无限连带责任保证担保。5)我们认为此次《信贷协议》由国际顶级银行牵头组团,体现国际市场对利盟资产质地的认可,同时也极大缓解国内资本市场对公司质押和还款压力的担忧。另外,从利盟国际经营角度,将缓解2023年、2024年还款压力,为未来五年的经营发展提供流动性保障。根据2022H1业绩预告,利盟(LEXMARK)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1.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0%,利盟打印机销量同比增长约18%,表明利盟进入业务恢复期,且销量增速实现突破。 2022H1业绩预告超预期,自主打印+利盟+芯片业务驱动加速成长。1)根据公司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000万元-115,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96%-118.4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85,000万元-100,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2.60%-338.36%。公司业绩总体超出市场预期,全年实现股权激励的业绩目标更确定,自主打印领军进入成长加速点。2)打印机业务:2022年上半年奔图(PANTUM)营业收入约21.13亿元,同比增长约14%,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且收入结构优化;打印机整体销量同比增长超30%,考虑上半年疫情对供应链和发货影响,预计全年或完成400万台出货;原装耗材出货量随着打印机装机量的提升同比增长约48%,高毛利率产品占比持续提升,长期商业模式升级的体现;利盟(LEXMARK)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1.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0%,利盟打印机销量同比增长约18%,表明利盟进入业务恢复期,且销量增速实现突破。3)集成电路业务:2022年上半年,集成电路业务营业收入约10.5亿元,同比增长约55%。4)打印机通用耗材业务:2022年上半年,供应链虽受疫情一定影响,但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业务整体呈现向好态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16%。 利盟经历全球疫情考验,经营状况逐步恢复。1)2021年欧美打印市场从2020年疫情谷底中逐步恢复,利盟全年营业收入21.7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8.75%。管理层报表数据口径下,利盟全年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达2.735亿美元,同比增长18%,扣除无形资产摊销、固定资产折旧等费用后,实现净利润1300万美元(2020年为亏损8000万美元)。2)在全球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欧美国家对疫情的管控逐步放宽,市场办公打印需求恢复明显,有效拉动全球激光打印机和耗材的销售。同时在全球范围半导体元器件紧缺的大环境下,虽然未能全部满足市场的订单需求,利盟全年打印机销量仍取得14%的增长。另外,也大力发展与其他厂商的战略合作关系,新增的OEM订单在2021年开始陆续出货。 维持“买入”评级。根据关键假设及近期财报,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总收入为275.01/327.71/387.41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9.90/29.94/41.03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打印业务需求不及预期;汇率波动风险;商誉减值风险。
|
|
|
宁德时代
|
机械行业
|
2022-07-15
|
534.69
|
--
|
--
|
563.45
|
5.22% |
|
574.13
|
7.38% |
|
详细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重磅发布,有望抢占行业话语权制高点。我们从格局、产品矩阵、公司经营维度展望公司三大拐点。 点拐点1:行业格局优化。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发布为公司新产品发展的里程碑,抢占行业制高点话语权,随着钠离子电池量产,4C充电、换电等标准推出,公司拉大行业差距;固态、半固态、凝聚态等新品继续加大投入,高强度研发投入及高效研发转换效率有望维持公司持续领先竞争力。 点拐点2:宁德产品矩阵高中低端全系具备降维竞争能力,公司竞争力及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麒麟电池抢占行业话语权、高端市场盈利能力大幅提升;AB型解决方案及钠离子进一步夯实中低端及储能优势。 点拐点3:公司经营拐点,碳酸锂传导机制形成及成本优化(公司加大对上游参股控股,保证供应链安全),而产品矩阵全系列竞争力提升,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营收有望快速成长,毛利率有望持续提升。 需求端:大幅提价传导之后,由于宁德强大的供应链话语权,市场接受度有望超预期,三四季度旺季排产值得期待。 供给端:且随着明年自给率提升,成本压力将继续降低;中游降价,中游由去年涨价逻辑演变到放量、集中度提升逻辑。 毛利率优化:随着供需问题短中长期的解决,二季度毛利率有望改善,三四季度有望迎来毛利率提升甜蜜点。长期来看,随着产业链配套完善与新产品梯队发展,护城河不断提升,毛利率具备持续提升能力。 公司高中低端全系列产品矩阵具备降维打击优势:高端麒麟电池,抢占行业制高点,进一步夯实性能优势。中端AB型解决方案将为客户提供更具性价比产品,结合目前产品,继续保持优势。低价钠离子电池有望在明年量产,形成对于储能等性价比领域的战略制高点。4c高压充放电+换电模式,配合产能优势,有望从标准定义的角度形成更高维度的产品打击,并带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E/2023E/2024E营收3301.91/5002.40/7003.36亿元;归母净利304.57/501.67/751.36亿元,yoy+91.17%/64.72%/49.77%;对应PE44.07/26.76/17.87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短缺,市场竞争加剧,新品及技术开发验证不及预期。
|
|
|
纳思达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2-07-15
|
51.42
|
--
|
--
|
55.70
|
8.32% |
|
58.88
|
14.51%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业绩预告,2022年半年度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00亿元至11.5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9.96%-118.45%。业绩超出市场预期。 2022H1业绩预告超预期,自主打印+利盟+芯片业务驱动加速成长。1)根据公司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0,000万元-115,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96%-118.4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85,000万元-100,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2.60%-338.36%。公司业绩总体超出市场预期,全年实现股权激励的业绩目标更确定,自主打印领军进入成长加速点。2)打印机业务:2022年上半年奔图(PANTUM)营业收入约21.13亿元,同比增长约14%,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且收入结构优化;打印机整体销量同比增长超30%,考虑上半年疫情对供应链和发货影响,预计全年或完成400万台出货;原装耗材出货量随着打印机装机量的提升同比增长约48%,高毛利率产品占比持续提升,长期商业模式升级的体现;利盟(LEXMARK)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1.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0%,利盟打印机销量同比增长约18%,表明利盟进入业务恢复期,且销量增速实现突破。3)集成电路业务:2022年上半年,集成电路业务营业收入约10.5亿元,同比增长约55%。其中,打印行业芯片业务新推出高价值产品,持续贡献业绩,体现公司在全球打印耗材芯片市场统治地位,行业总体进入价格回升期;非打印通用耗材芯片(工控与安全、汽车与新能源、消费电子)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120%,车规级芯片需求高景气,高增速有望持续。特别是极海半导体持续推出更多车规级芯片,32位通用MCU批量供货汽车前/后装市场(车身域控制器、智能座椅、中控、BMS控制板、汽车EDR等场景)。4)打印机通用耗材业务:2022年上半年,供应链虽受疫情一定影响,但市场需求逐步恢复,业务整体呈现向好态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16%。 利盟经历全球疫情考验,经营状况逐步恢复。1)2021年欧美打印市场从2020年疫情谷底中逐步恢复,利盟全年营业收入21.7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8.75%。管理层报表数据口径下,利盟全年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达2.735亿美元,同比增长18%,扣除无形资产摊销、固定资产折旧等费用后,实现净利润1300万美元(2020年为亏损8000万美元)。2)在全球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欧美国家对疫情的管控逐步放宽,市场办公打印需求恢复明显,有效拉动全球激光打印机和耗材的销售。同时在全球范围半导体元器件紧缺的大环境下,虽然未能全部满足市场的订单需求,利盟全年打印机销量仍取得14%的增长。另外,也大力发展与其他厂商的战略合作关系,新增的OEM订单在2021年开始陆续出货。 对标全球领军企业,“打印机+原装耗材”的销售模式盈利能力升级空间巨大。1)公司打印机实行“奔图+利盟”双品牌战略,形成全面产品线,并发挥技术、供应链、销售网络等方面的强协同作用,随着公司技术品牌竞争力提升,长期提升空间巨大。2)2021财年,惠普打印机业务中,耗材业务收入占比达62.76%。随着公司打印机市场份额提升,原装耗材业务将实现长期盈利模式升级。3)另外,公司在全球通用耗材市场份额居首,且专利布局不断加深,巩固其竞争壁垒。 维持“买入”评级。根据关键假设及近期财报,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总收入为275.01/327.71/387.41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9.90/29.94/41.03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打印业务需求不及预期;汇率波动风险;商誉减值风险
|
|
|
洁美科技
|
计算机行业
|
2022-07-07
|
25.44
|
--
|
--
|
26.34
|
3.54% |
|
28.50
|
12.03% |
|
详细
坚守深耕细分行业,持续深化横纵一体化布局,“薄型载带/离型膜—>上游材料”纵向 布局夯实公司壁垒,“纸质载带—>胶带—>塑料载带—>离型膜”横向布局拓宽发展空 间。 洁美科技成立于 2001年, 2017年 4月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上市。公司为元器件上 游配套耗材供应商,主要产品包含纸质载带、上下胶带、塑料载带及配套盖带、离型膜、 CPP 膜等,下游面向 IC 半导体器件、片式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坐拥韩国三星、日本村田、 国巨电子、 华新科技、 太阳诱电、风华高科、顺络电子等国内外知名客户。通过多年发 展和技术积累,公司在薄型载带的设计制造水平、业务规模、配套服务能力处于同业前 列,是国内唯一能提供电子元器件封装用薄型载带一站式服务的企业。 天津扩产提上日程,离型膜再造新成长极。 公司拟投资 14.5亿元建设天津华北产研总部 基地。 一期投资 8亿元,建设离型膜、薄型载带及封装胶带产线,预计 2022年启动, 2024年初投产;二期投资 6.5亿元,建设离型膜基膜( BOPET 膜)产线,计划 2025年启动、 2027年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天津基地预计拥有年产 4.8亿平米离型膜、 2万吨基膜 等产能。 MLCC 离型膜技术壁垒高,对应 2022年 267亿空间。 MLCC 通过减小电介质层厚度或 增加 MLCC 叠层数来增大容值,高容化趋势下,目前村田、太阳诱电等日系供应商普遍 实现 1μ m 薄膜介质超 1000叠层,三星可实现 600层工艺,国内厂商普遍在 300至 500层。为确保陶瓷膜片的薄膜化及厚度均匀性,每一层陶瓷介质的形成均需要相同的离型 膜,因此 MLCC 离型膜对表面平滑性要求高( 表面突起高度往往要控制在 0.2微米以内), 且随层数增长及小型化趋势日趋严苛,再加之对材料匹配、表面张力匹配、离型力的稳 定性、厚薄均匀度等极高的要求,技术壁垒高耸。 我们测算 2022~2025年全球 MLCC 离 型膜市场规模将从 267亿元增至 335亿元, CAGR 约 8%。 日企主导,替代空间广阔。 MLCC 离型膜供应商主要包括日本帝人杜邦、三井化学、东丽、 东洋纺,韩国 COSMO,中国台湾南亚塑胶等,其中日本企业接近垄断地位。 公司率先实现一体化及量产突破,唱响国产替代最强音。 ( 1) 材料自制: 2021年底公 司基膜试生产,当前自供基膜的离型膜已陆续送样客户。 原膜自产将使离型膜产品打通 产业链,实现纵向一体化, 具备成本优势、及时响应等多重优势,有望助力客户端快速 导入。 ( 2)本土配套机遇: 国际 MLCC 大厂大多在中国设有工厂, 但 MLCC 离型膜依赖 进口, 引入本土供应商对供应链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且可充分响应需求,缩短交期。 ( 3) 客户资源积淀: 公司长期为全球 MLCC 知名企业提供薄型载带一站式服务,积累了良好 的客户基础, MLCC 离型膜借力原有客户渠道迅速拓展,目前华新科技、 国巨电子、 风华 高科、三环集团等均为公司离型膜主要客户,日韩客户突破可期。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营收 18.60/29.12/39.29亿元; 归母 净利 3.52/6.50/9.13亿元, yoy-9.6%/+84.7%/40.5%, 对应 PE 29.7x/16.1x/11.4x,维 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 MLCC 景气不及预期,上游成本波动, 空间测算存在误差。
|
|
|
共达电声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7-01
|
14.21
|
--
|
--
|
15.80
|
11.19% |
|
15.80
|
11.19% |
|
详细
专注电声技术二十年,车载声学国内领先。 公司车载麦克风持续突破,获得客户高度认可。公司车载麦克风模组支持 HFM/ANC/RNC 各类麦克风设计及生产制作。 产品端,公司 2007年开始车载麦克风供货; 2008年 MEMS MIC 量产; 2016年MEMS 麦克风用于车载,同时车载发货突破 1000万只; 2020年公司 A2B 车载麦克风批量交付, MIC 阵列模组首次应用到无人驾驶汽车。客户方面,共达电声在H 客户端的年度 supplier rating,连续 5年均为 A 持续获得奖励及认可。 2021年无锡韦感成为控股股东,公司 RNC 加速度计正式量产出货,车载衍生电子产品同步扩展。 车载语音交互渗透有望驱动麦克风需求。 车辆控制方面,车载语音较按键或触控方案,能避免驾驶员分心并提升驾驶体验。另外,车载语音作为连接车联网的入口,如智能音箱一样具有重要意义,众多汽车品牌积极布局语音交互。据 ICVTank预测,我国车载智能语音前装市场, 2020年将达 20.2亿元,同比增速 36.49%。 2021至 2022增速较高,分别为 17.33%, 18.14%;规模将分别达到 23.7亿元,28亿元。 车载资质布局充分,客户资源优渥。 公司车载领域资质布局早。公司于 2007年首次通过 TS16949汽车行业认证,并于 2013年开始大规模量产车载电子产品配件; 公司与车企合作皆存在认证周期, 向客户供货都需首先取得相应资质,相对于手机业务,车企类客户对产品的可持续性供货、产品的性能、可靠性等的要求更为严格,但项目存续时间也更长,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给公司带来收入。公司目前在车载领域的产品主要包含车载麦克风以及麦克风模组等产品,后续公司将进一步拓宽产品品类,逐渐布局防水、降噪、加速器传感器、无线充电/K 歌模组等,不断提升单车价值量。 具备完整的 MEMS 半导体封测能力和设备,一体化实力突出,车载产品质量水平控制优异。 公司自主开发自动化组装线、自动化测试线、模具自主加工,零件自制。公司主要产品的零部件自制配套,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公司独立研发生产的自动组装线和自动检测装置,提高了产品的一次合格率、一致性和稳定性,也减少了人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公司全自动封装设备均采用国际一流品牌,可实现在线 100% AOI 及 MES 物料追踪功能。 MEMS 产线方面,公司具备 1000㎡百级净化封装车间,覆盖 Wafer 切割、 DB、 WB、 CT、贴壳、测试、贴膜、包装环节。公司具备自动化设备改造优化能力。公司拥有独立的自动化部门,在改进现有自动化生产设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组装、测试基础上,将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新型设备。公司 MEMS 产线自动化率达 100%。 盈利预测与估值建议: 公司是专业的电声元器件及电声组件制造商、服务商和电声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在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手机等领域,为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智能声学产品和服务,构建“万物有声 万物互联”的世界。 我们预计共达电声 2022E/2023E/2024E 年营收 14.99/22.48/31.48亿元;归母净利 1.37/2.34/3.60亿元, yoy+108.6%/71.0%/53.8%;对应 PE33.2/19.4/12.6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