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马良

安信证券

研究方向:

联系方式:

工作经历: 执业证书编号:S1450518060001, 曾就职于东北证券...>>

20日
短线
42.86%
(第27名)
60日
中线
0%
(--)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19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长城汽车 交运设备行业 2022-09-15 31.45 44.98 71.94% 32.00 1.75%
32.60 3.66%
详细
事件:长城汽车发布8月销量数据:共销售8.8万台,同比增长19%,环比下降13%。 高温短暂影响销量,哈弗加快新能源转型。8月受重庆工厂高温限电影响,坦克销售1.0万台, 同比增长67%,环比下降20%;皮卡销售1.6万台,同比增长41%,环比下降5%。后续随着电力恢复、行业旺季来临,坦克和皮卡产能有望回升。哈弗销售5.0万台,同比增长24%,环比下降18%,我们预计其主要由于:1)产品即将向新能源切换、主动减少燃油车批发量;2)哈弗进行渠道变革、为转型做准备。后续随着H6、H-DOG等更多混动车型交付以及行业旺季来临,哈弗销量有望提升。WEY销售3091台,同比下降31%,环比增加2%,我们预计拿铁PHEV销量仍在爬坡。欧拉销售9161万台,同比下降25%,环比增长4%。 H6混动版、好猫低配版竞争力强,标志新车定价策略调整。H6 DHT(售价14.98万元)仅比同配置的油车贵2万元,性价比优势显著(省油30%、驾驶体验类似纯电);与合资车相比,性价比优势非常显著。H6 PHEV(110km版)预售17.68万元,与同配置的宋PLUS DM-i价格相当,有望热销。9月9日好猫推出低配版(售价12.99万元),较此前最低价降低1.11万元;从全行业看,10-20万纯电动车优质供给稀缺、供不应求,好猫销量有望明显提升。这几款新车型均采取高性价比、对标竞品的定价策略,后续新车型众多,若延续这一策略,整体销量规模提升可期。 WEY运营逐步改善,新品驱动品牌向上。WEY完成品牌定位向高端新能源转型,运营有望逐步改善,具体措施包括店面形象改造、销售队伍重塑、高层全面toC、建设直营店等。此外,智能豪华SUV、MPV、轿车等重磅新品即将上市,有望显著提升销量规模、驱动品牌向上。 超强产品周期开启,新能源销量有望高增长。公司开启新能源时代:1)多品牌混动车型矩阵即将推出:哈弗系列HEV&PHEV、WEY系列多款长续航PHEV(智能豪华SUV、梦系列、MPV、轿车等众多品类)、坦克系列混动车型,同时哈弗、WEY品牌渠道和营销焕新,公司混动车销量有望实现高增长;2)欧拉闪电猫、纯电SUV等新车型将面向更大众的纯电市场,具有较大的销量潜力。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A”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0、131.9、179.2亿元,对应当前市值,PE分别为34.4、23.8和17.5倍,维持“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45.5元/ 股。 风险提示:芯片持续短缺,新车型销量不及预期,海外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歌尔股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9-09 32.96 41.12 135.78% 33.45 1.49%
33.45 1.49%
详细
事件: 公司发布 2022年半年报, 22H1实现营业收入 436.03亿元,同比增长 43.96%;实现归母净利润 20.79亿元,同比增长 20.0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20.14亿元,同比增长 42.90%。 22Q2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34.92亿元,同比增长 44.48%;实现归母净利润 11.78亿元,同比增长 53.9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1.36亿元,同比增长 40.56%。 同时, 公司发布三季度业绩预告, 预计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8.32-43.32亿元, 同比增长 15%-3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34.71-37.73亿元,同比增长 15%-25%。预计 22Q3单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7.54-22.53亿元,同比增长 9.50%-40.7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4.57-17.59亿元,同比增长-9.44%-9.32%。 业绩持续增长, 毛利率短期承压: 22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36.03亿元, YoY+43.96%, 主要由于 VR 头显、智能游戏主机等智能硬件业务实现快速增长。 由于销售结构变化和部分新项目处于爬坡上量阶段,毛利率略有下滑, 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 12.95%, YoY-2.52pct;净利率为 4.81%, YoY-0.95pct。费用管控效果明显,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 率 分 别 为 2.45%/10.46%/ 19.36%/-0.17% , YoY-0.43pct/-0.41pct/-0.65pct/-0.35pct。 22Q3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 17.54-22.53亿元,YoY+9.50%-+40.71% ; 实 现 扣 非 归 母 净 利 润 14.57-17.59亿 元 ,YoY-9.44%-+9.32%,处臵参股公司股权取得投资收益约 2.9亿元。 VR/游戏机需求向好, 智能硬件业务快速扩张: 一方面, 受宏观经济下行、疫情、欧美通胀、加息、手机销量下滑等多重因素压制, 2022年消费电子表现疲软,公司智能声学整机与精密零组件业务均受到一定影响,上半年收入同比略减。 另一方面,受益于 VR、游戏机、智能穿戴等需求旺盛,公司智能硬件业务保持高速增长,收入占比显著提升。具体而言,1) 智能硬件: 22H1实现营收 248.11亿元, YoY+112.10%, 营收占比由 21H1的 37.01%跃升至 22H1的 56.90%;毛利率 12.79%,YoY-1.32pct。 2) 智能声学整机: 22H1实现营收 123.38亿元, YoY-1.24%, 营收占比28.30%, YoY-12.95pct;毛利率 9.12%, YoY-1.33pct。 3) 精密零组件: 22H1实现营收 56.81亿元, YoY-6.13%, 营收占比13.03%, YoY-6.95pct;毛利率 22.20%, YoY-1.16pct。 深耕不辍 XR 赛道,研发+市场+制造并驾齐驱: 公司将高成长性的XR 产业作为核心成长的主赛道,作为整机龙头有望深度受益于产业发展。 据 IDC 数据, 22Q1全球 VR 头显出货量约为 356.3万台,YoY+241.6%,预计全年出货量将达到 1390万台, YoY+26.6%; 据 VR陀螺数据, 22H1全球 VR 头显出货量约 684万台,其中 Quest2系列产品出货量约 590万台, Pico 销量约 37万台。 公司秉承研发、市场、制造三驾马车的宗旨,持续深耕 XR 领域: 从研发方面来看, 公司 22H1研发费用为 19.36亿元, YoY+25.68%,主要在 VR 及其他精密零组件领域内增加投入;从市场方面来看,公司聚焦大客户战略, 与 Meta、Pico、苹果等全球头部客户展开深度合作, 随着 XR 产品的性能提升和市场渗透,公司相关业务有望持续成长;从制造方面来看,公司现有超过几千人的自动化团队和 IT 团队, 制造的数字化水平、测试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同时深度探索 XR 赛道的关键技术包括声光电、显示、结构件多年。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1003.85亿元、1243.13亿元、 1577.2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52.86亿元、 65.90亿元、89.68亿元,EPS 分别为 1.55元、 1.93元和 2.63元,对应 PE 分别为 21.3倍、 17.1倍和 12.6倍,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VR 终端需求不及预期;客户开拓不及预期;产品研发不及预期;市场开拓不及预期。
华兴源创 2022-09-09 36.89 49.82 52.82% 36.25 -1.73%
36.25 -1.73%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公司2022上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1.02亿元,同比增长30.3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21.69%;扣非归母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16.13%。从Q2单季度来看,2022年Q2实现营收7.29亿元,同比+29.48%,环比+95.44%;实现归母净利润1.3亿元,同比+15.04%,环比+217.0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1.26亿元,同比+16.67%,环比+366.67%。 22H1营收同比大增,欧立通一次性激励影响利润表现: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大增,主要系公司对国内外客户开发力度加大所致,其中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半导体检测设备均有大幅成长。从盈利能力来看,22H1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55.96%、15.96%,同比分别+2.13pct、-1.11pct。22H1公司产生财务费用-0.23亿元,主要原因系人民币贬值,产生汇兑受益。另外,22H1公司的子公司欧立通产生0.56亿元的一次性超额业绩奖励费用,此次激励费用的计提主要是基于此前收购欧立通的业绩对赌协议(2022年是业绩对赌最后一年),欧立通一次性激励费用对上半年净利润有一定拖累。 龙头公司相继入局,MicroOLED放量在即:根据Digitimes报道,苹果MR有望在2022年底-2023年初启动量产,主要放量将落于2023年,上、下游供应链已经过小量出货及验证,目前陆续进入设计验证测试、展开整机验证的重点阶段。苹果MR预计将采用MicroOLED屏幕,高通也发布了采用MicroOLED屏幕的AR眼镜参考设计,小米官宣正式发布搭载索尼Micro OLED的米家眼镜相机,龙头消费电子厂商相继入局MicroOLED。另外,据韩媒朝鲜日报7月31日报道,三星显示和LG显示正计划建设MicroOLED生产线,目标是2024年实现量产。Micro OLED技术将OLED附着于硅晶圆上,可实现超高分辨率,是目前最契合AR/VR近眼显示的技术,有望深度受益虚拟现实发现。公司是全球领先屏幕检测设备厂商,MicroOLED检测设备布局业内领先,相关产品已经获得了下游国际知名CMOS芯片厂商以及消费电子厂商验证,正在配合下游客户为后续的产品量产进行前期的研发试做,未来有望充分受益Micro OLED在AR/VR/MR应用中的普及。 电动车检测快速成长,半导体soc测试机进展顺利:在电动车上,公司已经获得了特斯拉的供应商资格,并且已经有设备交付给上海特斯 拉。除特斯拉以外公司也在积极推进国内一线电动车厂的合作,匹配客户需求,电动车检测设备业务迎来快速成长期。在半导体测试机上,公司T7600测试机频率达到400MHZ,已经达到了主流中档soc测试机水平,营收快速成长,目前已在指纹、图像传感、MCU等芯片测试上实现了量产,有望打开soc测试机国产替代市场空间。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华兴源创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4.12亿、32.85亿、43.17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7亿、6.03亿、8.42亿,维持“买入-A”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客户拓展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国产替代不及预期
清溢光电 2022-09-09 20.12 24.32 16.36% 20.75 3.13%
23.89 18.74%
详细
二十年磨一剑,国内最大掩膜版厂商之一:深圳清溢光电创立于1997年,从事于掩膜版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业务,是中国大陆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掩膜版厂商之一。提高二十多年的努力,公司产品完成了从低精度、小尺寸到高进度、大尺寸的跨越。 2020年公司以3.87亿元销售额以及 7.12%市占率在全球平板显示掩膜版市场位居第四。 目前,公司客户包含了国内外的领军企业,比如平板显示领域的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群创光电、瀚宇彩晶、龙腾光电、维信诺等等; 半导体芯片领域的客户包括中芯国际、英特尔、艾克尔、顾邦科技、长电科技、士兰微等等。 合肥子公司产能释放, 产销规模增长助力净利率回升: 公司 2021年营业收入达到 5.44亿元,同比增长 11.64%;归母净利润为 4,453万元,同比下滑 41.63%。 公司利润率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主要是因为合肥子公司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整体产销规模较小,而折旧等固定成本相对较大,加之公司研发费用、财务费用等同比增加,最终导致净利润下降。 根据公司 2022半年报, 2022H1合肥子公司产能释放,产销规模迅速增长,因此公司营收实现较高增长,净利率回升。 22H1营业收入 3.42亿元,同比增长 50.22%; 归母净利润为 3,899万元,同比增长 88.30%。 22H1公司毛利率为 23.70%,同比下降 6.03个百分点;净利率为 11.40%,同比上升 2.30个百分点。 面板新品开发引领上游掩膜版高景气度, 产能释放抢占市场份额: 今年上半年全球面板行业景气度下降,面板厂商为提升产能利用率,加速新品开发, 导致上游掩膜版需求的快速增长。 公司合肥工厂于二季度末实现量产,紧跟市场需求的扩大,顺势增强供应能力,抢占市场份额。 22H1公司平板显示掩膜版领域营收达到 2.55亿元,同比增长 71%。 合肥工厂聚焦 AMOLED/LTPS 用高精度掩膜版等中高端产品, 部分产品分辨率达到 1,600pixels per inch (ppi)并已应用于 VR产品。 公司计划新引进平板显示掩膜版光刻机,进一步提升合肥工厂的综合产能。 产能的增加有望进一步降低单位成本,并且提高该项业务的利润率。 半导体芯片掩膜版产销规模持续增长, 静待疫情缓解提升产能: 公司通过提升半导体芯片掩膜版的产能以及缩短交付周期,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细分市场的市占率。该项业务的产销规模持续增长。 22H1公司半导体芯片掩膜版领域营业收入达到 4,995万元,同比增长25.82%。 目前,深圳工厂新引进的半导体芯片用掩膜版光刻机已经到位。然而受疫情影响,配套的清洗和检测设备交付时间延后。预计相关设备到齐后将提升公司在 IC Bumping 和 Mini LED 芯片掩膜版等产品的产能。与此同时,国内一家半导体芯片掩膜版保护膜的主要供应商受疫情影响停产,给国内供应链带来负面影响。 半导体芯片掩膜版业务的增速暂受产能的限制, 预计以上短期负面因素缓解之后,公司产能将大幅增长,有望快速提高细分市场占有率。 不断推进两大领域技术进步, 客户测试与导入进行中: 平板显示领域, 公司 G8.5高精度 TFT 掩膜版以及 G6中精度 AMOLED/LTPS 掩膜版已经进行量产;同时, 初步实现了掩膜基板涂胶工艺量产以及半透膜掩膜版版(HTM) 产品的多家客户供货; 正在有序推进 G8.6高精度 TFT掩膜版和 G6高精度 AMOLED/LTPS 掩膜版的客户导入及后续逐步量产计划,同步进行 G6超高精度 AMOLED/LTPS 掩膜版的研发和高规格半透膜掩膜版版(HTM) 规划开发。 半导体芯片掩膜版领域, 公司已实现 250nm 的 6英寸和 8英寸掩膜版的量产,正在推进180nm 掩膜版的客户测试认证,同步开展 130nm-65nm 掩膜版的工艺研发和 28nm 所需的掩膜版工艺开发规划。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8.65亿元、11.44亿元、 14.3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93亿元、 1.33亿元、 1.85亿元, EPS 分别为 0.35元、 0.50元和 0.69元,对应 PE 分别为 56.7倍、39.6倍和 28.5倍, 予以“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上游材料价格不稳定; 下游客户出货量不及预期;扩产进度不及预期; 掩膜版价格不稳定;疫情防控不及预期。
比亚迪 交运设备行业 2022-09-05 268.77 358.43 79.71% 286.69 6.67%
286.69 6.67%
详细
事件:比亚迪公布了2022年8月的销售数据,共计销售新能源乘用车17.4万辆,同比增长了187.5%、环比增长了7.3%。 8月销量表现优异:公司2022年8月共销售新能源乘用车17.4万辆,同比增长了187.5%、环比增长了7.3%,销量成绩优异。其中纯电车型销量为8.27万辆,环比增长2%;插电式混动车型销量为9.13万辆,环比增长12.4%。在多地高温、限电、疫情、行业淡季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依旧表现亮眼。分车型看: 1)高端车型销量稳定:2022年8月汉系列共销售26003万辆,再次创下新高;唐系列销量为10815辆,其中唐EV同比增长了230.6%,高端车型表现稳定。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以及行业销售淡季的背景下,非常难得。预计海豹将继续拉动20W以上车型销量,其单车利润较高,能够公司带来更显著的业绩弹性。 2)中端车型高速增长:宋家族销量为42500辆,环比增长9.8%;秦家族销量为39512辆,环比增长15.8%。我们认为,随着合肥等新基地的产能逐步投放,中端车型的销量稳步增长,有望持续攻占10-20万之间的主力家用轿车的市场。 3)DM-i超级混动持续热销:汉DM销售量同比增长351.6%、宋DM同比增长321.9%、秦PLUS DM-i同比增长85.9%、驱逐舰05 DM-i8月销售8725辆,环比增长15.6%,拉动比亚迪插电混动车8月销量环比增长了12.4%。DM-i车型性价比高、驾驶体验好,预计未来将持续替代同级别燃油车,带来明显的销量增长。 4)e平台3.0车型表现亮眼:元家族8月销量为18265台(主要为元PLUSEV);海豚8月销量为23469辆,环比增长11.7%,e平台3.0车辆景气度依旧较高,我们认为主要由于:技术领先带来显著的产品优势、市场优质车型供给较少。此外,即将正式发售的海豹产品力强,预计将为公司纯电车带来更大的销量弹性。 量价齐升持续兑现,下半年业绩有望再超预期:我们认为,公司下半年业绩有 望持续高速增长:1)目前在手订单充足,后续随着新车型的上市、产能逐步扩张,月度销量有望持续创新高;2)下半年高附加值车型,如汉dmi、海豹、护卫舰07、腾势D9 等车型销量占比有望不断提升,进一步改善公司产品结构、 盈利结构,量价齐升有望持续兑现;3)随着收入的进一步扩张,费用率有望持续下行;4)一季度提价的效果将在下半年有明显的效果体现,驱动盈利上行。 看好公司业绩长期潜力:展望未来3-5年,三大要素有望持续驱动公司业绩高成长:1)品牌向上:从汉开始,公司一方面通过产品升级(众多定价20 万以上的车型)实现品牌升级,另一方面通过精准营销、优质服务等措施实现品牌的持续向上。长期看,品牌的崛起有利于产品溢价的形成;2)技术创新:不断的技术创新可使公司产品持续领先,也可降低现有产品成本,实现盈利的持续向上;3)规模效应:随着总量以及收入的扩张,单车折旧摊销、费用率有望持续下行,进而实现较高的盈利弹性,因此我们对公司未来几年的业绩较为乐观。 投资建议:继续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2024年的收入增速分别为39.40%、29.90%、26.19%,归母净利润为110.5、165.9、248.3 亿元,对应当前股价,PE 分别为74.3、49.5、33.1倍,6个月目标价360元。 风险提示:补贴大幅退坡;新品推进力度不及预期
长川科技 计算机行业 2022-09-05 66.99 72.00 82.00% 70.80 5.69%
70.80 5.69%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公司2022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88亿元,同比增长76.5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2.45亿元,同比增长173.74%;扣非归母净利润2.19亿元,同比增长202.51%。从Q2单季度来看,2022年Q2实现单季营收6.51亿元,同比+71.97%,环比+21.00%;实现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285.54%,环比+145.0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1.57亿元,同比+422.49%,环比+153.23%。 营收高速成长,Q2盈利能力大幅提升:22H1公司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同比均有大幅增长,主要系受半导体测试设备投资需求旺盛,销售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较快所致。从营收结构来看,22H1分选机、测试机分别实现营收6.43亿元/4.79亿元,同比+68.32%/+90.08%,毛利率分别为45.67%/67.79%,同比+2.79pct/-1.67pct。从Q2单季度来看,公司盈利能力提升明显,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58%、25%,其中净利率同比和环比均有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高毛利测试设备产品加速放量,在收入中占比持续提升。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测试、分选机份额持续提高: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2H1研发经费投入达2.7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的23.28%,同比+2.12pct。公司测试机和分选机在核心性能指标上已达到国内领先、接近国外先进水平。从客户来看,目前公司测试机和分选机等产品已获得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士兰微、华润微电子、日月光等多个一流集成电路厂商的使用和认可,逐步实现进口替代,提高产品市场份额。 收购STI完善探针台布局:公司通过收购STI完善未来产略布局,在技术研发、客户和销售渠道等方面与STI形成了优势互补和良性协同。通过与STI在研发方面的深度合作,为公司探针台等产品在光学领域技术难题的突破提供有力支持;通过STI与德州仪器、安靠、三星、日月光、美光、力成等多家国际IDM和封测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公司进入国际知名半导体企业的供应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持。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2024年收入分别为28.49亿元、39.68亿元、49.7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78亿元、8.63亿元、11.06亿元,给予“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衰减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产品研发不及预期,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至纯科技 医药生物 2022-09-05 36.55 35.59 37.04% 43.78 19.78%
47.53 30.04%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公司2022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20亿元,同比增长21.6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0.81亿元,同比下降48.92%;扣非归母净利润0.97亿元,同比增长128.12%。从Q2单季度来看,2022年Q2实现单季营收5.72亿元,同比-16.99%,环比+4.38%;实现归母净利润0.59亿元,同比-21.27%,环比+168.1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0.59亿元,同比+48.26%,环比+51.28%。 半导体设备营收同比大增,在手订单饱满:公司2022年H1营收11.20亿元,同比增长21.67%, 主要系半导体设备业务板块收入大幅增长所致。从营收结构来看,2022H1半导体设备业务实现营收4.66亿元,同比+73.09%,毛利率35.11%,同比提高11.21pct;高纯工艺系统实现营收约5.93亿元,同比提高22%;光传感及光器件业务实现营收0.61亿元,同比-12.5%,半导体设备营收及毛利率同比均有较大提高。从Q2单季度来看,营收以及归母净利润同比均略有下降,主要系受上海疫情管控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从订单来看,22H1公司新增订单总额为23.62 亿元,同比增长37.33%,年初定下的年度新增订单40 亿元的目标未因受疫情扰动而改变。22H1公司半导体制程设备新增订单8.06 亿元,2022全年公司制程设备的新增订单目标为20 亿元,同比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长。 湿法设备发展迅速,先进制程顺利推进:目前市场主要的湿法设备厂商以日本和欧美为主,而国内厂商的市场占比在逐年上升。根据公告,公司目前已可以提供28nm节点的全部湿法工艺设备,已经覆盖国内主流晶圆制造企业。在先进制程领域,公司已陆续在今年度交付4 台14 纳米以下制程的设备,并且14 纳米以下制程的其他工艺机台的研发也在进一步有序开展。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2024年收入分别为30.54亿元、41.01亿元、51.3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3亿元、5.06亿元、6.37亿元,EPS分别为1.17元、1.59元、2.00元,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半导体景气度不及预期;晶圆厂资本开支不及预期;国内设备公司技术研发不及预期;国产化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新莱应材 钢铁行业 2022-09-05 76.98 48.57 46.96% 104.49 35.74%
115.50 50.04%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2H1半年报,22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4亿元,同比增长36.57%;归母净利润1.56亿元,同比增长129.91%。 22H1净利润同比大增,医药、半导体毛利率大幅提高:公司22H1净利润位于此前业绩指引中值,其中半导体、医药、食品营收分别为3.17亿元、2.89亿元、6.19亿元,毛利率35%、41%、18%,同比分别+2pct、+14pct、-2pct,其中医药、半导体毛利率同比均有较大提高,主要原因为订单饱满,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以及规模效应持续凸显。食品类业务毛利率有所下滑,主要原因为上游大宗商品原纸等涨价影响。 产能提高叠加品类拓展,持续看好公司半导体发展:公司是国内半导体零部件龙头,阀门、管道、腔体等零部件国内技术领先,在国产替代的推动下,公司在国内设备以及晶圆厂份额快速提高。公司在真空产品已经基本实现海内外客户全面覆盖,未来气体产品将会是公司攻克重点。与真空产品相比,气体产品半导体制程所用的气体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产品的表面耐腐蚀电解抛光(EP)处理非常重要,技术难度更加大,公司技术已通过美国美商应材认证。从中长期来看,公司有望凭借其在不锈钢零部件的技术积累,向铝制品等新品拓展,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在产能方面,公司也在积极扩产,满足下游客户需求,随着公司新增产能释放,半导体营收有望持续高增。 食品业务毛利率有望迎来拐点:22H1,公司食品业务上游的纸张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公司食品业务的盈利能力有较大影响。目前,原材料价格已经处于高位,预计随着原材料价格回落,公司食品业务毛利率有望迎来拐点。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2024年收入分别为26.74亿元、34.43亿元、42.0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41亿元、4.92亿元、6.07亿元,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客户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国产替代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上涨的风险;募投项目进展不及预期风险;股东减持风险。
经纬恒润 2022-08-31 210.94 219.90 78.71% 232.00 9.98%
232.00 9.98%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2022H1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6.7亿元(同比+21.24);归母净利润1.00亿元(同比+266.30)。其中,单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61亿元(同比+48.12%、环比+35.67);实现归母净利润1.32亿元(同比+2745.62%、环比+515.63%)。此外,受益于公司营业收入增加毛利上升、投资的上下游产业链新一轮融资估值变化等因素,上半年公司实现非经常性损益6542.20万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3472.94万元(同比+60.94%)。分拆业务来看:2022H1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实现收入12.95亿元(同比+4.22);研发服务及解决方案业务实现收入3.72亿元(同比+190.48);高级别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业务实现收入51.91万元(同比-59.05)。 业绩超预期,疫情扰动之下核心产品保持高景气度、斩获多家客户定点 2022H1,受各地疫情持续、商用车销量大幅下滑等因素影响,公司整体经营情况承压,但汽车电子产品等核心业务仍旧保持着同比正向增长,业绩整体超我们预期。根据公司公告,上半年以来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持续发力,其中行泊一体域控制器、AR-HUD、区域控制器ZCU等高价值量的核心产品已相继斩获合众、广汽、吉利等多家客户定点。此外,在软件研发领域,公司功能安全合规测试解决方案亦获得首个订单,自研自动化测试软件已成功适配英伟达Orin和芯驰E3系列,进一步夯实公司在自动驾驶工程化落地环节的优势。 舱驾研发储备项目充沛,未来有望成长为国内少有的智能驾驶平台型Tier1 公司多年以来维持15%左右的研发费用率,前瞻布局汽车智能化趋势下多个方向的新技术、新产品。根据公司公告,当前4D毫米雷达研发已处于样机项目阶段;组合导航模块将于今年底首次量产;千兆以太网网关已处于装车试制阶段;可满足L4级安全性能的重载平板线控底盘已量产至无人驾驶商用车。我们认为,公司此前的高研发投入现已逐步进入收获期,伴随智能汽车行业景气度的持续上行,未来公司有望成长为该领域国内少有的平台型Tier1。 投资建议:我们上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4.0、5.4亿元,对应当前市值,PE分别为78.9、52.3以及38.7倍,维持“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219.9元/股。 风险提示:汽车行业缺芯情况加剧;产能投放进度不及预期
斯达半导 计算机行业 2022-08-29 395.51 462.65 162.35% 431.60 9.12%
431.60 9.12%
详细
事件:8月26日,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4亿元,同比增长60.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7亿元,同比增长125.05%;基本每股收益2.03元/股。 新能源行业景气,带动营收大幅增长: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工业领域的需求大幅增加,中国IGBT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据集邦咨询数据,到2025 年中国IGBT 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22亿人民币。公司客户目前主要分布于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及电源、变频白色家电等行业,半年报披露,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412.62万元,较2021年上半年同期增长60.5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654.42万元,较2021年上半年同期增长125.0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3,153.09万元,较2021年上半年同期增长134.10%。其中,公司新能源行业营业收入为54,678.0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7.89%。 车规级IGBT产品持续放量,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9万辆和59.6万辆,同比均增长1.3倍。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1.6%。半年报披露,2022年上半年,公司生产的应用于主电机控制器的车规级IGBT模块持续放量,合计配套超过50万辆新能源汽车,预计下半年配套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其中A级及以上车型超过20万辆。公司在用于车用空调、充电桩、电子助力转向等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器件份额进一步提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已成功跻身于国内汽车级IGBT 模块的主要供应商之列,与国际企业同台竞争,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车规级SiC模块大批量装车,推动公司持续成长:半年报披露,2022年上半年,公司车规级SiC模块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始大批量装车应用,并新增多个使用车规级SiC MOSFET模块的800V系统的主电机控制器项目定点。据IHS 数据,受新能源汽车行业庞大的需求驱动,以及光伏风电和充电桩等领域对于效率和功耗要求提升的影响,预计到2027 年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00 亿美元。碳化硅模块的大批量装车将对公司2024-2030年主控制器用车规级SiC MOSFET模块销售增长提供持续推动力。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2024年收入分别为29.18亿元、41.73亿元、60.5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7亿元、9.84亿元、13.24亿元,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产品研发不及预期风险。
新益昌 2022-08-29 125.58 150.48 54.51% 144.68 15.21%
155.00 23.43%
详细
事件:公司于2022年8月26日发布2022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2,153,157.61元,同比增长22.8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3,885,631.31元,同比增长18.95%。 行业景气度持续,推动公司业绩增长:公司主要从事LED、电容器、半导体、锂电池等行业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经成为国内LED 固晶机、电容器老化测试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领先企业。据Yole Development数据,预计2024年全球固晶机市场规模为13.89 亿美元。半年报披露,公司在行业中继续保持优势,固晶机收入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加;半导体固晶设备近年来客户导入顺利,受到业内认可,业务收入得到快速增长;国内超级电容器市场渗透率较低,发展潜力大;我国锂电池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据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锂电池产能约占世界产能77%,是全球最大锂电池制造市场。公司聚焦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主线,半年报披露,2022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501.52 万元,同比增长30.58%。 积极扩张产能,扩大产品品类:公司主要产品按照应用领域可分为LED 固晶机、半导体设备、电容器老化测试设备和锂电池设备,此外,公司部分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核心零部件如驱动器、高精度读数头、直线电机及音圈电机等已经实现自研自产。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利用在设备领域积累的研发技术和品牌优势,协同开拓原有下游行业客户半导体固晶机的需求,丰富公司的产品矩阵。半年报披露,公司逐步推进中山产业园产能增长,加快公司针对定制化订单的反应速度,提升公司生产效率。公司通过收购开玖自动化,切入半导体焊线机市场,拓展产业链长度,发挥协同优势提升附加值,为公司持续贡献业绩。 持续加强研发投入,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半年报披露,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4,004.00 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44.25%,在LED 和半导体固晶机领域,公司已掌握高速精准运动控制技术、新式双臂同步运行技术、微型(Mini)芯片转移技术等核心技术;在电容器设备领域,公司已掌握新一代恒流恒功充电技术、静态测试系统、高速整型进料系统等核心技术;在锂电池设备领域,公司已掌握凸轮式自动双摇臂切压隔膜技术、机械剪刀技术及工业电脑控制系统技术等核心技术。公司较强的研发实力与部分核心零部件自产能力,使得公司能够快速响应客户个性化需求、加快交货周期,巩固公司的行业领先地位。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2024年收入分别为14.3亿元、17.77亿元、22.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7亿元、3.56亿元、4.58亿元,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产品研发不及预期;市场开拓不及预期。
国芯科技 2022-08-29 48.50 43.74 45.12% 58.66 20.95%
58.93 21.51%
详细
事件:2022年8月23日,公司发布2022年度半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9亿元,同比增长49.16%;归母净利润0.61亿元,同比增长1823%;扣非归母净利润0.19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布局高景气赛道,业绩持续增长。2022H1,公司受益产品能级提升及下游高景气度需求,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汽车电子和云安全应用,持续开拓市场及新客户,克服疫情影响,实现营业收入2.09亿元,同比增长49.16%;归母净利润0.61亿元,同比增长1823%;扣非归母净利润0.19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公司实现基于“M*Core指令集”、“PowerPC指令集”和“RISC-V指令集”的8大系列40余款CPU内核,主要应用于信息安全、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边缘计算和网络通信三大关键领域,与国内CPUIP厂商相比,公司产品丰富,能够适应不同领域的产品需求。 对标国际汽车电子龙头NXP、ST,加速推出汽车全域MCU产品。根据公司公告,公司产品已经覆盖车身控制、动力总成控制、域控制器、新能源电池BMS 控制、车规级安全MCU等领域:车身控制领域,新推出的CCFC2012BC中高端车身及网关控制芯片,可对标国外产品如NXP(恩智浦)MPC5604BC、MPC5607B系列以及ST(意法半导体)的SPC560B50、SPC560B64系列,拓展多家Tier1模组厂商和国内主要汽车品牌厂商,截至2022年6月底,新一代中高端车身/网关控制芯片已获得超过200万颗订单,覆盖新能源车和传统乘用车等;动力总成控制领域,与汽车发动机领域头部客户和动力总成控制模组头部厂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产业化规模应用有望提速;域控制器领域,汽车域控制器芯片CCFC2016B进展顺利,产品定义过程得到国内头部新能源汽车厂商意见;新能源电池BMS 控制领域,源电池管理控制芯片CCFC3008PT研发进展顺利;车规级安全MCU芯片方面,产品已涵盖高、中、低产品系列并实现批量供货。 深耕云安全、服务器存储控制Raid芯片,构建“大核”芯片竞争壁垒。公司面向服务器、VPN 网关、防火墙、路由器、密码机、智能驾驶路测设备、视频监控、电力隔离设备、可信计算和5G基站等领域,推出集成了多种高速加解密算法的产品,加解密性能最高可以达到 30Gbps,可实现工艺有65nm、28nm和14nm,主要客户有深信服、信安世纪以及格尔软件等。服务器存储控制芯片方面,公司已成功开发基于公司C*Core CPU 内核C8000的第一代Raid 芯片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图形工作站、服务器数据库存储、金融数据库存储等领域。我们认为,公司核心团队对指令集、CPU内核有深刻理解及长期积累,且在PowerPC等多种内核方面构建了核心竞争力,受益汽车智能化、国产替代等迫切需求,公司下游需求有望保持较高景气度,且公司在汽车电子、云安全、Raid芯片、重大需求领域定制芯片设计、端安全领域等多条线的耕耘有望加速进入收获期。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2024年收入分别为8.35亿元、15.03亿元、26.3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2亿元、2.95亿元、5.71亿元,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研发进度不及预期;中游市场开拓进度不及预期。
汉威科技 机械行业 2022-08-29 19.24 22.22 23.65% 19.27 0.16%
19.90 3.43%
详细
事件: 8月 26日,公司发布 2022年半年度报告。 2022H1公司实现营收 11.81亿元,同比增长 7.28%;实现归母净利润 1.44亿元,同比增长 3.8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0.97亿元,同比减少 2.28%。 业绩稳定增长,公司经营稳健: 2022H1公司业绩增速放缓,主要受疫情及宏观经济因素扰动,部分供应链、产品发货受影响,物联网解决方案等项目进展延后, 公司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后归母净利润为 1.56亿元, 同比增长 12.32%,高于业绩预告中枢(yoy+10%),表现出经营韧性,下半年有望随着疫情影响减缓而提升业绩增速。 Q2单季度看,22Q2营收为 5.86亿元, YoY+2.66%, QoQ-1.35%;归母净利润 0.93亿元,YoY-4.01%,QoQ+80.07%。上半年毛利率 32.95%,同比减少 0.37pcts,环比减少 0.52pcts。 分业务看,传感器、智能仪表、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及公用事业的毛利率分别为 44.21%/44.26%/25.99%/18.47%, 同比+1.72/+2.78/-4.40/-7.73pcts。 传感器业务持续拓展,车载及柔性增长可期: 根据公司公告,公司传感器业务在深耕传统安防、环保业务板块的同时,加强拓展智能安防等高附加值领域,实现向华为、小米等头部客户批量供货。汽车领域陆续取得车企定点,参股子公司新立电子在理想、小鹏、蔚来等车企定点。热失控安全监测领域产品已实现批量稳定供货,截至上半年在热失控安全检测相关市场的出货量已达到 30万支以上。柔性传感器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控股子公司苏州能斯达积极拓展柔性微纳传感器的应用场景,与小米科技、九号科技、科大讯飞、深圳科易机器人等合作。 在“双碳”目标及全社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背景下,将加快传感器、 物联网纵深发展,公司业务有望进一步增长。 智能仪表业务发展向好,安全仪需求持续上升: 公司智能仪表业务表现稳定, 22H1营业收入 4.15亿元,同比增长 61.20%。根据公告,报告期内工业安全仪表产品入围中海油三年框架,并中标海上平台招标项目。在新《安全生产法》的出台和地方燃气通知落地实施的双重作用下,工商业报警器、家用报警器及控制器订单量同比实现翻倍增长。同时,随着行业客户数字化改造、安全的重视及国产替代进程不断加快,公司持续推进工商业安全仪表的全景产品链升级迭代,加快业务生态整合,实现收入、利润、客户数量大幅增长。工业安全仪表持续扩大差异化产品优势,引入粉尘、超声等新仪表产品。当前下游市场渗透率较低,且公司具有国产龙头先发优势,短期内将维持相对高的毛利率及增速。伴随安全意识的提升及国产替代的加速演进,仪器仪表市场释放需求,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2024年收入分别为27.95亿元、34.98亿元、 44.8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34亿元、 4.24亿元、 5.69亿元,EPS 分别为 1.03元、 1.31元、 1.75元, 对应 PE 分别为 18倍、 15倍和11倍。 给予买入-A 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新冠疫情反复的风险; 物联网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创新能力不足的风险;集团化管控能力不足的风险;车载传感器定点项目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大华股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8-26 14.77 20.85 7.98% 14.90 0.88%
14.90 0.88%
详细
事件: 8月 19晚,公司发布 2022年半年度报告, 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40.87亿元,同比增长 4.31%;实现归母净利润 15.20亿元,同比下降 7.5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2.56亿元,同比下降 12.78%。 零跑投资损失 2.09亿元,扣除后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4.36%。 疫情导致业绩阶段性承压: 根据中报, Q2单季度营收为 82.39亿元,YoY-1.81%;归母净利润 11.64亿元, YoY-10.14%。 22H1业绩疲软主要受国内宏观因素扰动影响,疫情反复导致需求疲软、经营活动受限、项目延期等。 22H1毛利率 37.51%, 同比下滑 3.91pcts,运费计入成本端影响毛利率 1.61%。 Q2单季度毛利率为 36.44%,同比下滑 5.30pcts。 受疫情冲击经营性现金流同比较弱, YoY-98.34%。 存货方面有所回落,供应链稳定性及成本改善向好。 费用端: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的同比变化为 YoY-0.94%/+5.98%/11.18%/-453.52%,费用端基本持平, 财务费用变化主要由于汇兑收益 2.62亿元,同比增加 1.3亿元。 下半年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及前期延期项目逐步落地,公司业绩有望迎来企稳回升。 B 端、 G 端需求收缩递延, 创新、海外业务高增长: 根据中报, 22H1公司国内业务实现营收 72.96亿元, YoY-6.19%; To B、 To G 业绩表现有所下滑, To B 业务实现营收 20.30亿元, YoY-6.92%, To G 业务实现营收 21.81亿元, YoY-1.59%。 疫情封控导致商务活动受限, 社会投资需求有所减弱, 部分项目延期。 B 端: 结构化特点显著,传统建筑、金融等行业受宏观环境影响承压; G 端:地方财政紧张,疫情导致项目递延。随着疫情冲击的减弱以及行业数智化转型趋势的确定性, 国内智慧物联方向业务仍将体现成长韧性。 创新业务: 公司创新业务增长强劲,实现收入 16.86亿元, YoY+40.84%, 收入占比为 11.97%。 创新业务目前主要包括移动机器人、乐橙家用、汽车电子、智慧安检、智慧存储、智慧消防等, 依托视频物联行业的技术积累以及供应链整合能力, 实现快速发展。 创新业务赛道持续高景气,预计未来持续贡献业绩增量。 海外业务: 22H1海外业务营收 67.91亿元, YoY+18.56%。 随着公司海外市场本地化策略的不断深化,以及持续导入更多非视频类新业务和产品解决方案,海外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中移动合作优化渠道下沉, 合作生态体系建设夯实业务结构: 公司持续强化渠道优势,国内业务下沉至县、乡镇一级,提升中小企业客户覆盖率, 同时积极拥抱互联网,全面布局电商、云商以及云睿业务,协同发展挖掘客户。公司通过和中国移动开展战略合作,实现渠道互通,进一步打通乡村级销售网络,根据业绩交流会,上半年合作订单、商机金额增速达 40%左右。我们认为,随着产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不断加速,公司通过持续引入合作伙伴以及不断强化建设营销体系,有望在 AIoT 浪潮下进一步提升行业市占率,巩固自身领先优势。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2年-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 360.19亿元、 419.49亿元、 482.6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35.72亿元、 44.15亿元、 50.87亿元, EPS 为 1.19元、 1.47元、 1.70元,对应 PE 为 13倍、 10倍、 9倍,维持买入-A 的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新冠疫情风险; 地方财政支付能力下降风险; 国际化经营风险; 地缘政治风险; 技术更新换代风险; 商业模式转变风险; 产品安全风险;供应链安全风险。
法拉电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8-23 200.08 246.95 177.38% 210.44 5.18%
210.44 5.18%
详细
事件:8月19日,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7.63亿元,同比增长37.46%;实现归母净利润4.32亿元,同比增长18.8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30亿元,同比增长24.74%。公司Q2单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23亿元,同比增长31.48%;实现归母净利润2.28亿元,同比增长14.8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26.75%。 新能源、工控高景气拉动增长,毛利率短期承压:受益于光伏、工控及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22H1公司实现营收17.63亿元,YoY+37.46%;实现归母净利润4.32亿元,YoY+18.82%。公司毛利率为38.52%,YoY-5.13pct,主要由于基膜、有色金属等原材料涨价以及产品结构变化所致。公司各项费用率均有所下降,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69%/4.31%/-1.22%/3.50%,YoY-0.34pct/-0.81pct /-0.64pct /-0.44pct,主要得益于公司营收高速增长,规模效应逐渐凸显。 薄膜电容下游端重心转变,新能源领域需求强劲:传统家电、照明领域需求疲软,新能源领域(光伏、风电、新能源车)成为薄膜电容下游应用主要的增量来源。根据公司在上证e互动披露数据测算,2021年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收入占比已达到58%(光伏风电31%,新能源车27%),YoY+10pct(光伏风电+1pct,新能源车+9pct)。公司在半年报中表示正在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工控、轨道交通、家电等领域中高端客户,通过技术研发、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优化供应链管理、完善信息化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全球薄膜电容龙头厂商,在新能源赛道具备先发优势,有望成为新能源蓬勃发展趋势下的核心受益者。 新能源领域产品性能要求提高,技术、品牌稳固龙头地位:相对于家电、照明领域,新能源领域涉及的工艺更加精密,对薄膜电容产品可靠性、生产管控要求更高。展望未来,薄膜电容行业的市场竞争预计将从产线扩张转向技术服务的强化和品牌的提升,超薄化、耐高温、高能量密度、安全可靠性将成为主要发展趋势,简单、大批量生产将向小批量、定制化方向发展,高端产品占全部产品的比重将逐年增大。公司深耕薄膜电容行业已逾五十载,兼具技术与品牌优势。公司已实现金属化膜的自主研发生产,通过合作开发和内部创新建立了独有的设备和材料供应链体系,能紧跟市场需求,实现产品迭代升级以及产品原创性开发;公司建立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拥 有先进的试验装备,覆盖电学、光学、化学、材料分析、环境测试等各方面,实现了产品性能的周期性试验和监控,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公司拥有一支完善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技术服务队伍,为客户选择、设计适用的产品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公司凭借技术、品牌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8.34亿元、50.11亿元、63.4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24亿元、13.12亿元、16.64亿元,EPS分别为4.55元、5.83元和7.40元,对应PE分别为41.8倍、32.6倍和25.7倍,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光伏装机不及预期;原材料涨价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19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