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20日
短线
60日
中线

旗下研究员(前十):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0/26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东方电缆 电力设备行业 2022-11-15 74.07 -- -- 75.88 2.44%
75.88 2.44%
详细
公司是电线电缆龙头企业,业绩表现亮眼。公司业务覆盖海缆、陆缆、海洋工程三大系统,集海底电缆和陆地电缆的研发制造、安装运维为一体,填补多项线缆行业技术空白。受益于海上风电和电网的高速发展,2022 年H1 公司营收为38.59 亿元,同比增长13.96%,2021 年归母净利润为11.89 亿元,同比增长33.98%。 公司海缆业务受海上风电高景气带动,技术优势作用下,业绩有望持续增高。2021 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为21.11GW,同比增长208.03%, 据GEWC 预测, 预计2026 年全球海上风电将新增装机31.4GW。我国方面,2021 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为16.90GW,同比增长339.53%,2021 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约占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总量的80%,大力推动海上风电发展。公司提供包括脐带缆、动态缆、超高压海陆缆、智能配网等工程在内的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在电线电缆招标愈发趋向于总包的趋势下,公司可提供的EPC 总包等系统服务优势凸显。2022 年公司接连中标国家级项目,竞争优势显著。客户方面,公司与多家大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具有稳定优质的客户资源。 海上风电三大发展趋势下,公司高压柔性直流海缆业务有望受提振。目前,海上风电正向深远海化、单机大容量化和平价化演变。其中,深远海化因传输距离长、海缆敷设环境复杂,需要柔性直流海缆替代交流海缆;单机大容量化对海缆电压等级提出更高要求;高压直流海缆可减少海缆敷设回路和变流站数量,加快海风平价化进程。预计未来我国海上风电平均离岸距离有望超100km,2022 年我国10MW 以上单机容量风电机组已批量形成,预计到2028 年我国海上风电平均LCOE 可降至409RMB/MWh。随海上风电三大趋势来临,公司生产的高压柔性直流海缆需求有望高增。 投资建议伴随海上风电装机扩张,电网投资不断加码,公司业绩或稳步增长。 我们预期2022/2023/2024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75/18.78/22.88 亿元,对应的EPS 分别为2.15/2.73/3.33 元。以2022 年11 月10 日收盘价75.23 元基准,对应PE 分别为35.07/27.54/22.61 倍。结合行业景气度,看好公司发展。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海上风电装机量不及预期、电网投资额不及预期、海外供应增速超预期。
三孚新科 2022-11-15 93.00 -- -- 101.48 9.12%
101.48 9.12%
详细
事件点评企查查官网数据显示, 2022年 11月 8日三孚新科与深圳市三理智光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京理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简称“京理创新” ) 、广州朗程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合资成立了深圳市三孚北理新材料科学研究有限公司(简称“三孚北理” ) , 三孚新科为第一大股东, 持股比例达 46%。 其中, 京理创新由北京理工大学深圳研究员全资持股。 三孚北理经营范围包含: 自然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 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 新材料技术研发等。 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不仅包括研发费用, 还包括与研究所、 高校的外部协作。 研发投入方面, 根据 Wind 数据,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 2024万元, 同比增长 50.8%。 截至 2022年上半年, 公司累计获得 52项发明专利和 35项实用新型专利,在研项目 18项。外部协作方面,公司于 2022年 8月宣布收购广州市二轻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二轻所” ) 100%股权。 同时, 公司成立了三孚研究院, 构建外部顾问团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联合实验, 与广东工业大学建立“3+1” 联合培养机制。 叠加此次与北理工合作成立三孚北理, 公司未来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 公司的化学镀铜技术取得显著进展, 有望助力复合铜箔产业化。 公司推出的一步法是一种化学镀铜法, 通过对基膜进行活化、 沉铜, 获得镀层均匀的复合铜箔材料。 该工艺具备简洁、 自动化程度高, 生产出的复合铜箔具有均匀性好、 高良品率等优势。 公司表示目前复合铜箔电镀工艺正处在中试阶段, 预计明年可以规模化应用, 预期良率目标可以达到 95%。 此外, 公司业务加码设备, 提出复合铜箔一站式解决方案, 支持下游客户降本增效。 综合以上, 公司紧贴市场需求, 研发驱动创新, 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 公司重视研发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有望打开未来业绩成长空间。 投资建议虽然短期业绩承压, 我们认为长远来看公司的业务布局和研发投入均有望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提供驱动力。 我们维持之前报告中的盈利预测, 预期 2022/2023/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74万元/4392万元/1.62亿元, 剔除股权激励支付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 8074万元/1.01亿元/1.75亿元。 结合公司在复合铜箔及相关设备领域的进展, 我们看好公司未来发展, 维持“强烈推荐” 评级。 风险提示研发和成果转化不及预期、 原材料价格异常波动、 国内疫情反复等。
金种子酒 食品饮料行业 2022-11-11 24.10 -- -- 28.62 18.76%
31.48 30.62%
详细
核心观点品牌历史悠久, 集中精力聚焦白酒业务。 金种子作为安徽四杰之一的名酒, 公司现有“金种子” 、 “种子” 、 “和泰” 、 “醉三秋” 和“颍州” 五大品牌, 现行产品主要包括醉三秋 1507、 地蕴醉三秋、 金种子馥合香、 柔和经典种子酒、 徽蕴金种子等, 公司产品具有较强知名度。 经过多年发展, 白酒业务已成为营收主要贡献点。 2012年以来, 公司营收持续下滑, 直到 2020年公司营收实现两位数正增长, 2021年公司延续2020年稳增长趋势, 实现营收 12.11亿元, 同比增加 16.67%。 中高档酒成主力, 盈利能力改善空间大。 2021年公司酒类业务实现营收 7.38亿元, 其中普通白酒营收 3.95亿元, 中高档酒营收 3.43亿元,同比分别增加 18.62%、 34.23%。 长期来看, 中高档酒有望助力公司业绩持续提升。 2012-2021年, 公司毛利率由 64.88%下滑至 28.80%, 与徽酒其他三家上市公司相比, 公司盈利能力明显落后, 具备很大的改善空间。 持续创新品类, 品牌形象不断升级。 前有醉三秋开启绵柔口感味道白酒, 现有馥合香区别于浓香型、 酱香型和清香型白酒类别, 金种子于2020年推出“一口三香” 的馥合香系列产品。 馥合香涵盖浓、 酱、 芝三种香型, 独创白酒新口味, 满足消费者日益丰富的多层次口感需求。 建设“线上+线下” 一体化营销体系, 持续进行品牌传播, 品牌形象处于不断升级中。 徽酒空间广阔, 公司积极入局次高端。 白酒行业历经多轮更迭, 当前迈入量减价增新局面, 人均收入和高净值人群增加助力白酒高端化。 安徽省综合实力较强, 白酒消费具备经济与人口基础, 省内白酒市场容量持续提升, 徽酒占据主导地位。 金种子积极入局次高端, 打造馥合香系列产品, 定位次高端差异化香型领导品牌, 深受消费者喜爱, 公司有望实现业绩提振。 引入华润战投, 公司长远可期。 华润系高管参与一线经营, 内部管理架构搭建完善。 全新经营班子搭建有助于金种子内部管理体系建设,华润系高管参与一线经营有望实现股转后的加速整合。 基于金种子良好的品牌传播方式, 叠加华润渠道可助力公司全国化布局。 作为头部啤酒品牌华润经销商资源丰富, 对于中低端白酒而言渠道对于产品销售具备更强的推动作用, 金种子中低端产品有望依赖华润渠道快速打开通道。 中高端产品本身产品力和品牌力较强, 叠加华润渠道赋能, 有望实现产品全国化铺设。 投资建议白酒消费升级趋势下, 金种子积极布局次高端并引入华润战投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华润系高管参与公司一线经营, 将有效整合内部管理体系, 叠加华润啤酒优秀渠道赋能, 金种子有望迎来第三次辉煌期。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 12.49/17.00/23.96亿元, 同比增长分别为 3.14%/36.08%/40.94%; 归母净利润为-0.90/0.62/3.06亿元, 同比增长分别为 46.04%/169.40%/391.74%, EPS 分别为-0.14/0.09/0.47元/股。 对应 11月 8日股价, 公司 2022-2024年 PE 分别为—/252.28X/51.30X。 首次覆盖, 给予“推荐” 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不景气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内部改革不及预期风险; 疫情反复风险。
三孚新科 2022-11-10 90.28 -- -- 102.80 13.87%
102.80 13.87%
详细
公司点评短期催化: 加码设备, 提出复合铜箔一站式解决方案, 支持下游客户降本增效。11月 2日公司公告宣布拟在经营范围中增加机械设备研发,专用设备制造, 机械设备销售等项目。 同时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的新型复合铜箔电镀专用化学品对电镀设备有特殊的设计和配置要求, 为了给公司新型复合铜箔电镀专用化学品的推广提供配套的生产设备, 为下游客户提供复合铜箔制造的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 实现下游客户降本增效, 公司或将开展复合铜箔电镀设备的研发、 生产及销售业务。 在设备的技术积累方面, 公司目前有核心团队, 也有相应的设计方案。 长期逻辑: 行业格局优势明显, 引领高端化产品国产替代。 公司主营产品为电子化学品和通用电镀化学品, 是一家表面工程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 电子化学品方面, 该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 常年被外资垄断, 公司是推动国产替代的先行者。 公司的 PCB 水平沉铜专用化学品和PCB 化学镍金专用化学品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当, 并且正在积极拓展其他产品线。 通用电镀化学品方面, 行业正在向园区化、 环保化、 智能化的方向转型。 公司自主研发了无氰、 无磷等环保型表面处理产品, 并与电镀园区开展战略合作, 同时也在积极推进部分高端化产品的国产替代。 公司重视研发创新, 增加研发投入, 加强外部协作。 无论是短期的突破还是长期成就都离不开公司对研发创新的投入。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超 2000万元, 同比增长超 50%, 占同期营业收入的 7.2%。 同时,公司于 2022年 8月宣布拟收购广州市二轻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二轻所” ) 100%股权。 二轻所是从事表面处理技术研究开发的专业科研所, 为行业内享有知名的应用型研发机构。 此次收购对提高公司研发实力, 提升品牌形象, 拓展公司业务具有积极影响。 此外, 为引入外部协作机制, 建立协同发展的创新联合体。 公司成立了三孚研究院, 构建外部顾问团队, 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联合实验, 与广东工业大学建立“3+1” 联合培养机制, 并通过与电镀园区保持密切协作, 精准服务客户服务市场, 共同推动电镀行业升级进步。 投资建议结合以上短期催化和长期逻辑, 我们看好公司未来发展, 维持“强烈推荐” 评级。 虽然短期业绩承压, 我们认为长远来看公司的业务布局和研发投入均有望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提供驱动力。 由于股权激励费用摊薄, 我们调整了之前报告中的盈利预测, 预期 2022/2023/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74万元/4392万元/1.62亿元, 剔除股权激励支付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 8074万元/1.01亿元/1.75亿元。 风险提示研发和成果转化不及预期、 原材料价格异常波动、 国内疫情反复等。
锦江酒店 社会服务业(旅游...) 2022-11-09 55.30 -- -- 59.26 7.16%
66.70 20.61%
详细
锦江酒店为酒店行业龙头,门店总数超过万家,中高端市占率优势明显。公司从2010年资产置换后聚焦酒店业务,2015年并购卢浮集团,快速布局海外市场。2016年收购铂涛酒店、维也纳酒店,2018年收购丽笙集团,三年间中高端酒店数量由503家快速提升至2463家,实现向中高端品牌的重心切换。2019年推行“一中心三平台”建设,2020年成立锦江酒店中国区,公司不断内部改革,组织架构升级,以延续增长动能。 公司2021年营收113.4亿元,同增14.6%,疫情下利润端仍然承压。加盟模式稳步推进,其占总营收比例由2015年的20.54%提升至2021年的47.31%。公司通过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期间费用得以控制,净利率水平疫后较同业实现反超。 酒店行业集中趋势确定,中高端酒店成长空间广阔。酒店行业供给持续出清,连锁化率、集中度持续提升。2020年、2021年我国酒店行业连锁化率同比分别提升5pct/4pct,酒店行业CR3由2019年的37.80%上升至2022年的48.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且中高收入人群对应增速更快,对中高端酒店需求形成有力支撑。近年来头部酒店集团加码布局中高端酒店,2015-2021年,其数量由4.05万家上升至4.86万家,市占率由12.74%上升至19.24%。 锦江酒店中高端品牌的扩店进度领先同业,公司通过改善获客能力,单店盈利能力得以提升,投资方加盟意愿随之增强,公司在量、价两方面的竞争力得以强化。 1)扩店:公司按照2016年开店万家,2021年新开7000家的规划,围绕中高端品牌有序进行门店扩张,近两年新开业门店中90%以上为中高端品牌,中高端酒店占比快速上升。目前中高端酒店市场中,公司体量最大,且拥有大体量的拳头品牌。且公司聚焦重点中高端品牌成长,其品牌效应日益突出,有望培育出高人气的酒店品牌巨头。 2)竞争力:酒店集团的获客能力是其展业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竞争要素之一,品牌效益提升、自有会员渠道升级可提升酒店的自主获客能力。 品牌效应提升方面,公司通过门店升级改造,深耕优势区域、优势品牌等策略扩大品牌影响力。会员渠道方面,会员渠道升级可提升锦江酒店的自主获客能力。锦江酒店通过WeHotel发展、整合自有会员体系。公司重点布局企业会员、中高端品牌会员体系,企业会员规模更大,中高端品牌会员粘性更高,均可贡献稳定的流量来源。 3)边际改善:更强的获客能力直接指向客房入住率提升,进而公司的盈利能力得以增强。我们通过对比各酒店集团中高端酒店OCC水平,发现2020年以后锦江酒店的中高端酒店OCC中枢发生趋势性上移,其主要由新开酒店入住率提升所拉动。获客能力提升还有益于吸引业主加盟,从而为酒店的规模扩张提供动力。业主吸引力提升一方面来源于RevPAR水平上升,另一方面来源于CRS渠道占比提升催化下的业主方综合抽佣费用降低。 投资建议近年以来,公司扩店速度不减,积极布局中高端酒店;往后看,公司围绕中高端开店的逻辑清晰。加之单店盈利能力提升叠加投资方加盟意愿增强,锦江酒店在量、价两方面的竞争力得以强化。随未来疫情对行业的边际影响进一步减弱,公司有望迎来长景气周期。我们预计公司在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20.25/167.22/184.39亿元,YoY+6.04%/+39.06%/+10.27%,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98/18.06/22.17亿元,YoY+96.28%/+814.47%/+22.73%。基于11月3日收盘价56.61元,对应2022/2023/2024年PE分别为306.71X/33.54X/27.33X,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波动风险;新开门店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永和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2-11-08 41.30 -- -- 45.87 11.07%
56.99 37.99%
详细
公司为氟化工行业领军企业,盈利能力有所恢复。公司于2021年成功上市,主要产品包括氟碳化学品单质、混合制冷剂、含氟高分子材料以及上游氟化工原料等,其中多项产品产能位居行业前列。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7.20亿元,同比增长28.87%;实现归母净利润2.28亿元,同比增长28.52%。2021年公司毛利率为23.62%,同比增长2.59pct,盈利能力有所修复,其中氟碳化学品毛利率为21.56%,同比增长3.86pct。 制冷剂行业有望景气回暖。受环保、成本和专利等因素影响,三代制冷剂HFCs将成为未来我国主流制冷剂。随着《基加利修正案》基线年接近尾声,三代氟制冷剂价格战与产能扩张已基本结束。目前空调和汽车保有量稳步上升,拉动三代氟制冷剂需求提升,其盈利能力有望持续修复。制冷剂行业或将迎来发展拐点。 含氟高分子材料下游多点开花。PTFE方面,由于PTFE具备化学稳定性和耐高低温性等多种优异性能,因此具有了广泛的用途,石油化工和机械为其主要消费领域。PVDF方面,随着动力锂电池和光伏行业迎来爆发,PVDF市场成长空间较为广阔。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为226GWh,同比增长182.5%。2012-202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从361万千瓦增长到5298.5万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4.8%。此外HFP和FEP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体化平滑成本,高端化布局加速。公司是我国氟化工行业中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之一,产品覆盖上游萤石到下游含氟材料。截至2021年底,公司拥有萤石精粉年产能8万吨,具备原料自供优势,可平滑原料价格波动。公司致力于拓展高端含氟化学品业务,截至2022年6月底,内蒙永和1.2万吨/年HFP、0.5万吨/年R227ea项目已进入试生产前最后阶段。公司重视研发投入,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为2878.14万元,同比增长75.14%。 投资建议新能源行业长期景气趋势不改,制冷剂行业景气复苏。随着公司产能持续扩张,我们预计2022/2023/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40/5.97/8.17亿元,对应的EPS分别为1.26/2.21/3.03元/股。以2022年11月4日收盘价40.98元为基准,对应PE分别为32.52/18.52/13.54倍。 结合行业景气度,我们看好公司发展。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项目扩产进度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国内疫情反复等。
海光信息 2022-11-08 44.00 -- -- 50.37 14.48%
57.01 29.57%
详细
事件点评事件: 公司发布 2022年三季报, 2022年前三季度, 公司实现营收38.20亿元, 同比+180.88%, 实现归母净利润 6.52亿元, 同比+424.16%。 其中, 2022Q3单季度实现营收 12.9亿元, 同比+63.6%, 归母净利润 1.76亿元, 同比+6.06%。 收入与利润高增, 持续高研发投入。 1) 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 38.2亿元, 同比+180.88%, 实现归母净利润 6.52亿元, 同比+424.16%, 公司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满足了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下游客户对国产高端处理器的需求持续增加。 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主要是由于收入快速增长, 以及费用增速低于收入增速所致。 Q3单季度,实现营收 12.9亿元, 同环比+63.6%/-17.4%, 实现归母净利润 1.76亿元,同环比+6.06%/-46.93%, 业绩增速环比下滑, 主要是由于公司收入结构变化, 新产品海光 3号正处于市场推广阶段所致。 2) 公司收入增速高于费用增速, 各项费用率均呈现下降态势。 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率、 管理费用率、 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1.45%、 2.56%、 26.96%, 分别同比减少 1.04pct、2.31pct、 10.3pct。 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 10.3亿元, 同比+103.22%; 研发投入 13.91亿元, 同比+25.24%, 占营收的比例达 36.42%, 处于同行业较高水平。 公司坚持高研发投入, 秉承“销售一代、 验证一代、 研发一代” 的产品研发策略, 新品开发有序推进。 x86生态优势显著, 海光产品性能突出。 公司在国内率先完成了高端通用处理器和协处理器产品的商业化应用, 产品性能对标国际一线大厂, 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CPU 系列海光 1、 2、 3号产品基于 x86架构,多款产品性能比肩 Intel、 AMD 等大厂产品, 安全可靠, 已顺利导入浪潮、 联想、 新华三、 同方等多家国产服务器厂商。 IDC 预计 2025年中国x86服务器出货量将达到 525.2万台, 2022-2025年 CAGR 将达 8.74%。 海光 DCU 采用 GPGPU 架构, 兼容“类 CUDA”环境, 软硬件生态丰富,能够较好地适配、 适应国际主流商业计算软件和人工智能软件, 目前深算一号已实现小批量生产。 公司产品兼容主流生态, 成立“光合组织” ,打造以海光为核心的国产生态体系, 加速拓展国产 CPU 优势市场。 信创国产化浪潮下, 短期冲击不改长期成长趋势。 美国出台新出口管制政策将公司列入“实体清单” , 短期对公司股价造成一定冲击。 根据公司反馈, 该事项不会对公司短期内运营及财务状况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长期影响需要公司进一步评估。 我们认为, 此次事件将加速公司自主研发的投入力度, 并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行业信创市场国产替代潜在空间广阔。 目前海光 CPU 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电信、 金融、 互联网、 教育、交通等重要领域。 2022年既是党政信创收官之年, 也是行业信创元年,党政信创将从电子公文向电子政务推进、 从省市下沉到县乡街道; 行业信创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金融、 电信进入落地关键阶段; 央国企信创推广工作计划有望于明年启动。 中长期看,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推出,“十四五” 国家信息化规划有望开始逐步落地, 未来三年, 党政信创、行业信创以及央国企信创的建设将迎来全面加速。 公司作为国内 X86架构 CPU 厂商领军者, 将充分受益于信创国产替代巨大机遇。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稀缺的 X86架构 CPU 厂商, 生态优势显著, 产品性能突出, 新品有序推出, 在主营业务领域的国产替代中具备较大竞争优势,信创国产化浪潮下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良好。 考虑到公司产品结构变化, 我 们 略 调 整 盈 利 预 测 , 预 计 2022-2024年 营 业 收 入 分 别 为53.01\76.72\129.18亿元,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0.21\15.14\23.78亿元, 对应 EPS 分别为 0.44\0.65\1.02元/股, 对应 2022年 11月 4日 44.34元/股收盘价, PE 分别为 100.93\68.06\43.33倍, 维持“推荐” 评级。 风险提示相关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新产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 中美关系恶化无法使用授权技术。
诺唯赞 2022-11-08 68.00 -- -- 78.01 14.72%
78.01 14.72%
详细
公司是平台型的国产分子试剂龙头,底层技术扎实,跨赛道拓展能力强。诺唯赞是兼具底层技术和原料开发能力以及终端产品拓展潜能的平台型生命科学上游企业。公司掌握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已经形成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基于单B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规模化多系统重组蛋白制备及量子点修饰偶联与多指标联检四大核心技术平台,是公司技术创新的源头和起点。基于扎实的底层技术积累,公司具有较强的跨赛道布局能力,先后进入生命科学、体外诊断和生物医药三大应用领域,拥有200余种酶和1000余种抗原抗体原料,1000多个终端产品,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高通量测序、体外诊断、医药及疫苗研发和动物检疫等领域,服务了1000多家科研院所、1600多家工业企业以及2200多家医疗机构。 生命科学:“基本盘”业务,竞争力强。公司从成立初就进入该领域向科研用户提供生物试剂,目前涉及科研试剂、测序试剂和诊断原料试剂三大领域,形成PCR、qPCR、分子克隆等多个产品系列。在该领域,公司具有较好客户基础,通过向科研用户提供直销服务以及借助新冠诊断原料进入工业客户供应链,公司有望实现常规试剂产品在科研端和工业端的双增长;其次公司产品性价比较高,性能与进口产品类似的情况下价格更低;公司横向拓展能力强,不断推进新产品开发和原有产品更新升级,动检和NGS测序等新领域将为公司带来增量。 体外诊断:正值成长期,手握原料优势,试剂+仪器协同发展。公司聚焦POCT诊断,基于自主开发的三大技术平台,开发出心脑血管、炎症感染、呼吸道等八个系列试剂产品及配套的诊断仪器,获得证书超百项。公司POCT试剂核心原料自产率超过95%,不仅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还能提前自主开发稀缺指标检测试剂。疫情期间,公司新冠检测产品在海内外多个市场实现销售,并带动板块销售收入爆发式增长。随着公司POCT试剂种类不断丰富以及销售渠道拓展,常规POCT诊断试剂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生物医药:布局新药/疫苗研发和mRNA等多个领域,潜力巨大。 生物医药事业部拥有新药/疫苗研发试剂、疫苗临床CRO服务和疫苗原料三大产品线,公司提供的疫苗免疫原性评价服务拥有对mRNA、DNA、灭活等多个技术路线的评价经验,业务逐渐拓展至常规疫苗项目。此外公司能够提供mRNA疫苗生产的主要酶原料,目前主要应用于客户研发阶段,公司已经建立符合GMP标准的生产工厂,随着相关项目进入临床后期,对于公司原料需求将持续变大。 厚积薄发,未来增长空间广阔。新冠疫情期间,公司通过提供检测用原料及试剂盒产品实现销售收入快速增长,2020和2021年,来自于新冠业务的收入达到11.8和11.5亿元,为拓展新业务、招募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可以看到,2022年公司陆续成立多家子公司完善产业布局,进入了数字微流控、动保、新型膜材料、合成生物学、一次性耗材等领域,逐渐形成平台化的产业布局。此外公司更是加大对研发和销售人员的招募,Q3单季度新增人员超千人,为未来发展储备人才资源。2022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分别为3.45/2.70亿元,同比增长71.5%/82.4%,主要是职工薪酬的提高。借助销售新冠产品带来的现金流,公司从产品和人才多个维度布局后疫情时代的发展,虽然短期业绩有所影响,但厚积薄发,未来成长空间广阔。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将实现营业收入31.39/29.28/31.20亿元,同比变化68.0%/-6.7%/6.6%,归母净利润9.85/8.84/9.77亿元,同比变化45.2%/-10.3%/10.5%,对应EPS为2.46/2.21/2.44元。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平台型分子试剂龙头企业,上游底层技术和下游产品协同布局,是优质且稀缺的生命科学上游标的,我们给予一定估值溢价。根据2022年11月4日收盘价,对应公司PE为28/32/29倍,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变动风险,研发失败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
海德股份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2-11-08 15.23 -- -- 15.70 3.09%
18.71 22.85%
详细
转型困境资产管理,市场前景广阔。在全球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攀升,保守估计2022年不良资产市场规模将达6.7万亿元以上。公司于2016年取得地方AMC牌照,从此确定了不良资产管理的发展方向。公司转型后业绩提升显著,2017-2021年净利润CAGR高达51%。公司是稀缺AMC上市标的,有望持续受益于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目前,公司杠杆水平仅为0.45倍,远低于同业,为未来业务留出广阔空间。 方地方AMC重要性凸显,依托股东产业背景实现错位竞争。我国AMC行业呈现“5+2+AIC+外资系+N”格局,进入壁垒较高。随着我国不良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地方AMC作为化解区域下沉风险、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排头兵”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公司控股股东永泰集团具有能源、地产等产业背景,助力公司开展收购重组类业务,精准聚焦于能源地产等赛道。目前,公司收购重组类业务底层资产中,煤炭能源类管理规模占比约为85%。集团的产业资源为公司指导企业经营纾困提供了有力支持。控股股东实体产业优势有助于增强公司差异化竞争能力,未来管理规模有望持续提升。 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快速抢占个贷不良市场先机。2021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开启,个贷不良资产行业供给持续增长,也为AMC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预计潜在市场规模可达万亿以上。公司于2022年8月增资控股西藏峻丰数字技术有限公司,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个贷不良资产管理,实现前端资产收购与后端处置的串联。增资的完成有效地提升了公司个贷不良管理的处置能力和效率,有望在行业建立起先发优势。 进军储能领域,实现产业+。资管双轮驱动。公司致力于打造“全周期、全链条”式资本管理,确立了资本管理+资产管理的双轮驱动战略。2022年8月,公司与集团旗下永泰能源共同出资设立储能科技公司。布局储能领域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也进一步强化了公司产业与资管的协同,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有望持续提升。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1.9亿元、15.6亿亿元、2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5%、31.3%、31.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为7.64亿元、10.47亿元、13.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3%、37.0%、、32.8%。以2022年年11月月4日收盘价为基准,对应2022年年PE为17.22x。 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环境变动风险、监管趋严、行业竞争加剧。
顺鑫农业 农林牧渔类行业 2022-11-07 24.23 -- -- 32.98 36.11%
35.68 47.26%
详细
公司聚焦白酒和猪肉两大核心业务,股权集中且管理层经验丰富。 白酒产业拥有“牛栏山”和“宁城”两大品牌;公司猪肉业务主要包括“小店”牌种猪及商品猪、“鹏程”牌生鲜及熟食制品。管理层年中更替,彰显公司战略信心。新任管理层均在顺鑫集团任职多年,对公司业务具备较深的熟悉度,有利于公司未来业务战略的统一贯彻和执行。 营收规模持续扩大,盈利能力长期有望改善。2012-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由83.42 亿元上升至148.69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6.63%,收入规模呈稳健增长趋势。2012-2019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由1.26 亿元上升至8.09 亿元,CAGR 为30.43%;2019-2021 年归母净利润由8.09 亿元下滑至1.02 亿元,归母净利润有待提升。2012-2021 年公司白酒业务收入占比由38.90%增加至68.77%,外埠地区收入占比由20.07%提升至67.06%,全国化进程效果明显。当前公司毛利率与净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随着房地产业务剥离及白酒产品结构升级、生猪价格回升与养殖成本逐渐下降,盈利能力长期有望改善。 中国光瓶酒市场扩容空间大且具备较高增速,竞争格局较分散。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统计,2013-2021 年中国光瓶酒市场规模由352 亿元增长至988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3.77%。目前市场上光瓶酒品牌众多,竞争格局分散,名酒企业入局促使竞争愈发激烈。需求端:消费升级助力中高端光瓶酒发展。我国人均GDP、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居民消费更加多元化,产品力更强的中高端光瓶酒将受益。同时,光瓶酒消费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年轻消费群体也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这为中高端光瓶酒的发展奠定基础。供给端:名酒企业入局打开光瓶酒价格上升空间。光瓶酒向全价位带发展,价格上升空间打开,行业想象空间进一步加大。在众多厂商的加入下,光瓶酒在价格重构和消费者培育上,都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白酒看点:积极推进全国化,产品升级竞争力强。市场上,公司深耕北京区域,积极布局全国化,提出“一城两洲三区”、“1+4+5”、“2+6+2”、“1+4+N”逐步打开外埠市场,全国化进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产品上,公司产品横跨高中低端,建立丰富产品矩阵,持续进行品牌建设,坚持“民酒”中的“名酒”,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同时不断进行产品升级,推出金标陈酿顺应新国标,并发力超高端领域,布局多线产品策略,创造新的业绩增长点。在研发上,公司积极进行新工艺试验,建立产学研体系,独创“牛栏山”酒风格。 猪肉总体业绩稳定,房地产业务待剥离。公司猪肉业务已形成一体化产业链,北京地区具备较强的品牌力。从历年数据来看,猪肉业务整体保持比较稳健的经营状态,2012-2021 年猪肉业务营收稳定在30 亿元左右,毛利率保持在个位数。2022H1 由于疫情影响生猪调运,叠加生猪价格回落及养殖成本居于高位及产能去化速度放缓等因素,猪肉业务毛利首次出现亏损,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公司整体业绩。未来随着养殖成本逐步下降,叠加生猪价格回升及需求回暖,公司猪肉业务反转可期。当前公司坚定剥离房地产业务,并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地产业务转型发展,若公司顺利剥离地产业务将进一步促进公司聚焦主业,推动酒肉业务长期发展。 投资建议公司聚焦酒肉主业,产品结构持续升级有望迎来业绩改善。我们预 计公司2022-2024 年营收分别为126.27/142.52/159.53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5.08%/12.87%/11.94%;归母净利润为1.70/4.19/5.27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6.46%/145.79%/25.83%,EPS 分别为0.23/0.56/0.71 元/股。对应11 月2 日收盘价, 公司2022-2024 年PE 分别为104.06X/42.34X/33.65X。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不景气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疫情反复风险;生猪价格大幅下降或养殖成本大幅上涨风险。
科大国创 计算机行业 2022-11-07 18.57 -- -- 19.38 4.36%
28.35 52.67%
详细
老牌软件厂商切入BMS,车&储联动为公司注入新增长动能。公司是国内资深软件服务厂商,2018年收购国创新能切入新能源BMS领域,并由此进入高成长的“新能源车+储能”赛道,目前形成“行业应用用+软硬件产品+平台运营”“一体两翼”的业务格局。其中,一体做大存量:行业应用奠定公司坚实基本盘,2021年收入12.7亿元,占比达74%,2011-2021年收入CAGR为22%;一翼做实增量:依托BMS核心产品,不断优化完善“智能网联+智慧能源”业务布局,2021年BMS相关业务收入为3.05亿元(YoY+54%);二翼探索平台运营新模式:持续完善智慧物流云平台,创新数智物流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平台能力。 能近期来看,公司业务增长主要依靠传统软件、智能BMS等业务的推动。传统软件业务受益于运营商、政企等重点行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有望维持稳健增长、贡献稳定盈利。公司作为第三方专业BMS厂商,深耕奇瑞产业链,是奇瑞新能源两款A00级车型(小蚂蚁、冰淇淋)的主要供应商,持续受益于核心客户的高速成长。奇瑞新能源车2021年销量达10.9万辆,实现翻倍以上增长,2022年1-9月累计销售18.85万辆,同比增长191%。公司BMS业务的核心增长逻辑包括:((1))持续深耕奇瑞,伴随奇瑞A00级车销量增长而稳步增长,2022年1-9月国内A00级纯电动车销量前三中,宏光Mini累计销售29.7万辆,“小蚂蚁+冰淇淋”累计共销售13.9万辆,对标宏光Mini,奇瑞A00级车远未到销量天花板;目前奇瑞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约为21%,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奇瑞通过技术转型、与华为合作等多举措向品牌高端化转型、寻求向上突围,为公司BMS业务拓展打开想象空间。 ((2)横向拓展客户,积极拓展各类新客户,在新能源乘用车、低速车、商用车领域多点发力,覆盖20余家客户;低速车下沉市场潜在需求大,传统低速车厂商向高速车(主要为A00级)转型升级,为BMS业务带来新发展机遇,公司发挥其在系统安全及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拓展了吉麦新能源、雷丁汽车等一批客户。 ((3)纵向延伸产业链,围绕BMS核心产品持续加大PACK、BDU、线束、OBC等相关产品研发,融合至动力总成系统中,动力总成系统过渡产品PACK已在上半年量产出货,涵盖乘用车、商用车、特种车、微型车等多车型;公司拟定增布局电芯,新增年产3GWh动力/储能电池产能,可以为下游客户提供“智能BMS+电池”软硬件一体化产品与服务,将大幅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及市场影响力。 远期来看,储能项目落地打开长期成长性,物流云平台培育另一增长点。储能方面,公司以“新型光储充一体化示范工程”为切入点,积极推动储能业务的市场推广,携手三峡集团推动某储能项目落地。公司长期服务于运营商、能源集团等大型客户的数字化转型,依托广泛的潜在客户基础,储能业务拓展值得期待。云平台方面,公司以“平台+服务”模式创新数智物流应用场景,面向货主、物流企业及货车司机提供数智ETC和数智供应链等服务,为公司培育新的增长点。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5.25/35.52/51.5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4/2.50/3.70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59/1.02/1.51元/股。对应2022年11月1日收盘价,PE分别为31.20/18.00/12.15倍。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评级。风险提示业务拓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募投项目进展不及预期。
三美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2-11-04 26.48 -- -- 31.43 18.69%
31.94 20.62%
详细
氟化工领军企业,盈利持续修复。公司深耕氟化工二十余年,主要从事氟制冷剂、氟发泡剂、AHF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正加快PVDF、LiPF6等氟化工新材料领域布局。2021年以来公司业绩持续修复,2021年、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6亿和4.62亿,分别同比增长141.69%和90.03%。公司产品毛利率显著提升,2021年公司氟制冷剂毛利率为25.10%,同比增长16.2pct。 三代制冷剂行业景气复苏。目前二代氟制冷剂HCFCs和三代氟制冷剂HFCs应用较为广泛。由于HCFCs会对臭氧层造成一定破坏,用于制冷剂的HCFCs应用量目前处于削减阶段。而当前四代氟制冷剂尚未成熟,我国三代氟制冷剂应用量要到2029年才削减10%,因此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HFCs将成为我国主流制冷剂。随着《基加利修正案》基线年接近尾声,三代氟制冷剂价格战已基本结束,行业景气复苏。 锂电和光伏行业高速发展,驱动氟化工新材料需求提升。电解质锂盐方面,目前六氟磷酸锂为主流锂盐。双氟磺酰亚胺锂为新型锂盐,未来发展潜力较大。2017-2021年,我国电解液产量从11.92万吨增长到47.93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1.61%,电解液行业高速发展拉动锂盐需求量持续提升。PVDF方面,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达226GWh,同比增长182.5%;2012-202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从361万千瓦增长到5298.5万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4.8%。随着动力锂电池和光伏行业迎来爆发,PVDF市场成长空间较为广阔。 公司制冷剂产品品类丰富,布局氟化工新材料实现多元发展。公司三代氟制冷剂合计产能16.7万吨,R134a、R125a、R32产能分别占全国总产能的19.4%、15.2%、8.0%。公司持续布局新材料业务,5000吨/年PVDF项目、6000吨/年六氟磷酸锂项目和500吨/年双氟磺酰亚胺锂项目稳步推进。此外,公司实现AHF原料自供,平滑原料价格波动。 投资建议基于公司主营业务景气上行、公司新建产能逐步投产,打开新的增长空间。我们预计2022/2023/2024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9.70/56.71/77.8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51/8.30/14.59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07/1.36/2.39元/股,以2022年11月2日收盘价26.27元为基准,对应的PE为24.65/19.33/10.99X。结合行业景气度,看好公司未来发展。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安全环保政策升级,国内疫情反复等。
兆威机电 机械行业 2022-11-03 60.50 91.02 42.75% 65.70 8.60%
74.97 23.92%
详细
公司是国内微型传动系统龙头,下游应用领域众多,以定制化商业模式为主,多数产品需要基于客户需求提供设计和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因此需要较高水平的设计开发能力、修模能力以及客户响应能力。 在定制化的商业模式下,我们判断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三个方面:1)面对定制化商业模式下的大量非标准项目,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表现在经验积累的先发优势上, 即拥有在设计和制造环节的“Know-how”能力;2)公司向平台化转型,在工艺流程中主要体现在设计平台的自主开发、以及提高自动化加工和装配能力上。公司不断提高各环节的标准化模块化能力,平台化发展有助于提高工艺的可迁移性,将公司在“Know-how”上的核心竞争力复制和拓展到更多应用领域;3)打造头部客户示范效应,是公司保持市场份额和技术领先的重要因素,为客户的进一步开拓建立背书。三点核心竞争力是公司成为行业龙头并维持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 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公司未来将积极进行产品端、市场端和应用端的延展。在产品端,公司纵向布局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有望成为中国的“美蓓亚”;市场端,凭借公司核心竞争力,海外业务的拓展也将为公司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应用端,我们判断VR/AR 和汽车电子领域将成为公司大规模可持续性的应用场景。 在VR/AR 领域,公司作为微型传动系统龙头,已经具备向头显厂商规模化供应电驱IPD 调节系统的能力(齿轮+电机+电子控制部分),预计有望凭借其领先的精密齿轮技术和对客户快速的响应顺利打入苹果、Pico 等大客户供应链。我们对MR 产品的未来备货量做出谨慎和乐观两种假设:谨慎情况下,若下游新品因为新方案导入而延迟发布,且市场接受度不及预期,我们预计2023-2025 年MR 备货量约40/200/600万台;乐观情况下,MR 正常发布且市场接受度良好,我们预计2023-2025年MR 备货量约150/500/1000 万台。在乐观条件下,公司在XR 领域的布局有望于2025 年之前再造一个兆威。 在汽车电子领域,公司的微型传动系统在汽车上可应用点非常多,未来将受益于单车价值量的提升和配套客户的增加,公司在汽车电子领域收入未来3 年有望实现约40%的年均复合增长。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微型传动系统行业龙头,核心竞争力突出,未来无论是单位产品价值量还是应用场景的拓展都有显著可提升空间,尤其是随下游VR/AR 客户的放量和汽车电子领域的拓展,都有望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收入弹性。 我们基于公司未来XR 业务的两种假设进行业绩预判:谨慎情况下,预计公司2022/2023/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8/2.97/4.27 亿元;乐观情况下,预计公司2022/2023/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8/3.28/5.11 亿元。我们采用两种情况下的EPS 平均值,给予公司2023 年50 倍PE,对应目标价91.2 元/股,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竞争格局恶化,VR/AR 市场热度不及预期,汽车电子业务推进缓慢。
中国中免 社会服务业(旅游...) 2022-11-03 178.00 -- -- 215.80 21.24%
239.99 34.83%
详细
2022Q1-Q3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3.64 亿元,YoY-20.47%;实现归母净利润46.28 亿元,YoY-45.48%;扣非归母净利润45.83 亿元,YoY-45.36% 。其中Q3 单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7.14 亿元,YoY-16.17%,QoQ+7.78%;实现归母净利润6.90 亿元,YoY-77.96%,QoQ-49.78%;扣非归母净利润6.56 亿元,YoY-79.01%,QoQ-52.12%。 点评Q3 业绩承压,但仍然呈现出较强韧性。2022Q1-Q3,国内疫情对公司冲击较明显,其中8 月、9 月的海南疫情对于公司线下经营影响最大。 2022 年7-9 月海南省接待游客总人数946.15 万人次,YoY-34.21%,其中8 月/9 月仅183.79/158.20 万人次,受疫情影响,前三季度公司线下门店多次闭店,业绩承压,但仍保持了Q3 单季度的盈利,公司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叠加线上业务提振,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 受疫情扰动,毛利率短期承压。2022Q1-Q3 公司毛利率31.22%,YoY-5.12pct,Q3 单季度公司毛利率24.69%,YoY-6.58pct,QoQ-9.26pct。 毛利率下滑主要受疫情影响线下门店占比下降,毛利率偏低的线上业务占比增加所致。费用方面,2022Q3 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为6.45%/3.98%/ 0.73%,同比分别+15.30pct/+1.13pct/+0.42pct。2022Q1-Q3公司净利率为14.03%,YoY-8.52pct,2022Q3 公司净利率为8.60%,YoY-24.74pct,QoQ-6.10pct。2021 年公司海南地区子公司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首都机场租金减让,去年同期净利润基数较高导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降幅较大。 公司免税项目进展持续突破,市场优势不断巩固。1)海口免税城:海南离岛免税方面,海口国际免税城于10 月28 日开业运营,超过800个品牌进驻,包括25 个海南免税店首进以及78 个海南离岛免税cdf 独家品牌,开业当日海口国际免税城进店人数超4.4 万人次,销售额超6000万元。2)太古合作项目:10 月24 日,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免投资与太古地产子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成功竞得三亚海棠湾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发展三亚免税城三期项目,项目预计于2024 年起分阶段落成,有望与海棠湾一期、二期项目形成协同,进一步完善免税品牌矩阵,巩固公司的市场优势。 展望未来,公司长期成长逻辑不变:1)线下新项目稳步推进:海口免税城开业首日客流量和销售额表现优异,三亚海棠湾三期项目与太古合作,有望充分发挥太古在招商等方面优势,形成双方资源互补,进一步丰富新店的品牌与体验项目,有望进一步扩大中免的市场份额。2)线上业务发展势头不减:截至2022Q3,中免会员数超过2400 万,10月28 日中免线上商城独立访客达200 万人,创历史新高,购物人数超12 万,销售额超5 亿元,公司在疫后较早推出线上业务,表现亮眼,随会员规模扩大,领先地位有望得到巩固。3)供应链优势持续巩固:海南国际物流中心一期已投入使用,新增5 万平米仓储面积,提高商品丰富度、有货率及物流配送效率;首个箱式电商机器人项目上线试运行,供应链效率实现提升。公司在疫后注重内功修炼,从物流、仓储、配送方面完善供应链管理,运营效率显著提升,持续强化经营韧性。 投资建议公司新项目不断突破,国内市场优势持续扩大,公司港股上市后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伴随疫情扰动逐渐降低、预期转好,新店开业以及国外业务的不断扩张,公司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预计2022/2023/2024年公司EPS 为3.63/6.94/9.18 元/股,基于11 月1 日收盘价176.40 元,对应PE 为48.66X/25.44X/19.22X,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防疫政策收紧风险;行业政策变化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新项目落地不及预期。
澜起科技 2022-11-03 61.31 -- -- 74.49 21.50%
74.49 21.50%
详细
事件点评10月 31日公司发布三季度业绩报告, Q3及前三季度实现营收分别为 9.53、 28.81亿元, 同比增长分别为 9.82%、 80.88%; 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18、 9.99亿元, 同比增长分别为 55.42%、 94.94%;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73、 7.66亿元, 同比增长分别为 49.23%、 112.39%。 营收及盈利能力环比略有下滑, 互连类芯片持续稳健增长。 单季度营收环比有约 7%下滑, 主要系津逮?服务器平台部分项目受疫情影响交付延迟所致, 其中互连类芯片营收仍保持超 8%环比增长。 归母净利润的降低则主要受股份支付费用及投资收益所累, 剔除之后经营性收益环比提升。 随着 DDR5内存产品渗透率攀升, 公司互连类芯片成长空间巨大。 服务器领域, DDR5内存接口芯片渗透率在 2022年上半年持续提升, 待支持 DDR5的主流服务器 CPU 上量后将更快打开市场。 桌面端, Intel及 AMD 分别推出了支持 DDR5的 Alder Lake 及锐龙 7000系列处理器,将显著加速桌面端向新世代切换, 带动相关配套芯片销售。 公司是全球唯三(公司、 瑞萨电子和 Rambus) 可以提供 DDR5第一子代量产产品的公司, 第二、 第三子代产品已在研发中, 相关内存模组配套芯片也已经提前布局, 未来有望继续保持该领域优势。 高研发投入保持 Fabless 公司竞争优势, 新产品研发有序推进即将放量。 公司 Q3研发投入达 1.18亿元, 占营收 12.37%。 公司已试产的第二子代 RCD 芯片适用于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数据密集型场景, 预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将有成规模的需求。 今年 9月推出的第一代 CKD 芯片目前已送样, 下游场景为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内存。 另外, 公司推出的全球首款 CXL 内存扩展控制器芯片(MXC) 已被三星电子和 SK 海力士采用来作为内存扩展控制器。 诸多新品有序推进, 预计 2023年开始陆续放量, 带动公司互连类芯片成长。 投资建议目前全球服务器 CPU 市场发展放缓, 公司营收及毛利率季度环比略有下滑, 但考虑到 2023年服务器与 PC 市场将迎来 DDR4向 DDR5的更新迭代周期, 公司的内存接口芯片(RCD、 DB 等) 有望迎来规模放量,且公司研发的新品(CKD 芯片、 MCR RCD/DB 芯片、 第一代 MXC 芯片等) 也有望于 2023年开始出货拉动成长。 基于以上原因, 我们调整了原有盈利预测, 预计 2022-2024年期间公司营业收入为 38.23亿元、 61.65亿元、 82.30亿元, 归母净利润为 12.36亿元、 20.70亿元、 27.42亿元,以当前股价(2022年 11月 1日收盘价 57.35元) 对应 2022-2024年 PE分别为 52.61x/31.41x/23.71x, 维持“推荐” 评级。 风险提示DDR5渗透率增速不及预期; 中美矛盾激化导致 EDA 工具、 IP Core等 CPU 相关领域受阻的风险; 新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0/26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