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6/56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中科星图 计算机行业 2022-04-15 62.39 35.68 25.77% 67.28 7.84%
70.49 12.98%
详细
事件:4月13日,公司披露2021年年报,2021年公司营收10.40亿元(+48.03%),归母净利润2.20亿元(+49.41%),扣非归母净利润1.50亿元(+22.04%),毛利率49.48%(-5.13pcts),净利率23.30%(+1.72pcts)。 投资要点:军民市场拓展成果显著,毛利率下降不改公司业绩快速增长趋势报告期内,受益于公司营销网络的升级,基于集团化架构兼顾了行业拓展和区域市场覆盖,同时加强细分市场开拓力度并在产业链延展、核心技术积累、应用拓展以及生态布局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公司营业收入(10.40亿元,+48.03%)延续了近三年以来的快速增长。而公司毛利率(49.48%,-5.13pcts)出现下降,从公司外协成本(2.78亿元,+82.59%)出现高速增长来看,我们认为可能与公司部分产品在相关产业链的延伸拓展有关。同时,公司归母净利润(2.20亿元,+49.41%)增速基本与营收增速同步,净利率(23.30%,+1.72pcts)有所提升,我们认为主要与公司三费费率(18.63%,-0.46pcts)有所下降,且政府补助(0.56亿元,+304.58%)大幅提升等因素有关。 从产品上看,公司主要产品为GEOVIS技术开发与服务、GEOVIS一体机产品销售、系统集成、GEOVIS软件销售与数据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GEOVIS技术开发与服务业务收入(7.83亿元,+47.31%)、GEOVIS软件销售与数据服务收入(0.89亿元,+119.32%)及系统集成业务收入(1.15亿元,+143.43%)均实现翻番,我们认为主要原因系公司业务规模扩大,产品订单持续增长所致。而公司GEOVIS一体机产品销售收入(0.52亿元,-37.01%)有所下降,主要系“十四五”开局之年,部分一体机项目尚在申请阶段所致。 公司产品的应用领域也可以分为特种领域以及民用领域(包括智慧政府、气象生态、企业能源及其他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民用领域收入(4.89亿元,+112.44%)翻番,占总收入的比例(37.73%,+8.49pcts)显著提升,特别是智慧政府收入(2.37亿元,+105.68%)与气象生态领域收入(0.91亿元,+107.26%)均出现大幅增长,体现出公司数字地球业务在民用领域的拓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与此同时,公司特种领域整体收入(6.48亿元,+30.27%)也延续了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其中的航天测运控领域收入(0.97亿元,+289.30%)大幅增长,而智慧政府领域毛利率(42.72%,-5.55pcts)与航天测运控领域的毛利率(54.87%,-12.51pcts)下滑明显,我们认为可能是以上两个领域,在拓展力度加大进而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外协成本出现大幅增长所致。 整体来看,我们认为,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在军民市场拓展成果显著,特别是民用领域收入的大幅提高是公司全年收入维持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未来公司在部分遥感领域市场的拓展过程中,受到对细分多样化遥感数据采购规模的增长或者产业链拓展引起相关业务成本的提升影响,导致部分业务毛利率的波动是大概率事件,但我们判断,在收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毛利率的下降对公司整体利润快速增长的大趋势影响有限。 拟通过定增实现数字地球线上运营,云服务有望奠定公司中长期快速发展基石2021年11月,公司公告,拟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5.50亿元,用于GEOVISOnline在线数字地球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公司拟投入募集资金13.00亿元用于GEOVISOnline在线数字地球建设项目,该项目具体包括GEOVISOnline研发中心建设、智能数据工厂建设和在线数字地球研发等,项目建设期4年,项目目标包括实现数字地球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在线数字地球产品;实现公司数字地球产品的线上运营,提供全球服务和运营能力;2028年底前实现不低于2亿的注册用户,成为国内用户规模最大、体验最佳的在线数字地球服务入口。 我们认为,数字地球从概念上看,融合了包括卫星“通导遥”等卫星应用技术,是卫星应用产业与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融合过程中的基础工具,公司通过本次募投项目,将公司积累的数字地球产品由线下向线上进行布局,对数字地球应用领域的拓展将起到重要的影响,而从项目建设期及公司目标来看,我们判断,数字地球云服务是公司对数字地球业务中长期发展上的布局,对公司业绩产生的积极影响预计在“十四五”中后期才会逐步体现在公司利润表中。 公司费用管控能力较强,多个财务数据显示公司在手订单充足费用方面,报告期内,公司三费费率(18.17%,-0.46pcts)有所下降,体现出了公司在拓展市场过程中,对费用管控能力较强。其中,财务费用率(-0.85%,-0.80pcts)下降明显,主要系利息收入增加所致。 而公司研发费用(1.42亿元,+59.97%)增长明显,主要系公司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持续加大GEOVIS6数字地球等产品研发投入所致。而从公司研发人员数量(739人,+31.49%)快速增长来看,公司当前仍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大数据与可视化、人工智能、云计算与高性能计算、空天大数据处理、空天大数据应用、北斗数据引接及应用等方向新增申请知识产权188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2项,软件著作权86项;新增获得知识产权170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86项,从公司报告期内在研项目投入1.59亿元,累计投入2.02亿元,占公司预计总投资规模的14.50%,我们判断,未来公司研发投入规模还将保持在较高增长水平,这也是公司数字地球业务在下游应用市场拓展中维持竞争力的保障。 现金流量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67亿元,+110.13%)大幅增长,主要原因系公司加大应收款项催收力度,强化日常资金管控所致;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98亿元,较2020年下降0.73亿元)有所下降,主要系公司支付的投资款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所致;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88亿元,-88.15%)下降明显,一方面系公司2021年无新增募集资金到账所导致的减少,另一方面系公司支付的分红款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所致。 其他财务数据方面,报告期末,公司存货(1.67亿元,+68.52%)显著增长,其中库存商品(0.49亿元,+525.61%)大幅增长、合同履约成本(1.15亿元,+25.30%)也有所提高,同时,公司在2021年12月披露与特种领域业务相关的销售合同,总金额达到5.07亿元,其中截止报告期末,已收到合同款0.84亿元,我们认为,以上数据表明公司当前在手(或意向)订单较为充足,在公司特种领域以及民用领域业务快速拓展背景下,未来将持续兑现至利润表。“导遥一体”新一代数字地球时空引擎完成研发,奠定公司“十四五”快速发展基石公司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投资的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数字地球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公司长期专注数字地球行业,持续研发数字地球相关产品和核心技术,陆续推出GEOVIS数字地球基础软件系列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特种领域、智慧政府、气象生态、航天测运控、企业能源、线上业务六大板块业务为核心的GEOVIS数字地球应用软件系列产品,为政府、企业、特种领域以及大众等用户提供软件销售与数据服务、技术开发与服务、一体机产品,以及系统集成等业务。 公司的软件与数据服务业务,主要包含数字地球基础软件平台、数字地球应用软件平台和数据产品。 其中,数字地球基础软件平台是公司核心软件产品,其以遥感测绘数据为基础框架数据,基于统一的时空基准重建三维虚拟地球框架模型,为各类行业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共性服务支撑;同时,公司根据行业需求,承载融合各行业空间信息、扩展行业应用,打造行业专属的应用软件平台,直接为用户销售成套软件产品;数据服务,是公司依靠自主研发的处理软件将基于原始数据处理后的数据产品销售给用户。 技术开发与服务,是公司基于数字地球相关产品和核心技术,针对特定用户的定制化需求,通过采购第三方插件、与第三方软硬件进行适配等,为用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定制化应用系统。 一体机产品销售,是公司针对客户对数字地球产品的软硬件一体化需求,通过将数字地球软件产品装载在专用硬件产品中,为用户提供快速交付的一体机产品。 公司系统集成业务主要是出于为维系部分客户业务,提供基于第三方软硬件的系统集成业务。 总体来看,公司四大业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在于GEOVIS数字地球基础软件平台以及GEOVIS数字地球应用软件平台。 ①GEOVIS数字地球基础软件平台GEOVIS数字地球基础软件平台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了新一代数字地球GEOVISiBASE北斗网格时空引擎,打造了“北斗为体、高分为象”的新一代数字地球GEOVIS6,为打造更为丰富的数字地球产品形态和应用模式提供了基础,为我国自主可控数字地球生态构建提供了助力。其中,数字承载方面,公司打造形成了自主可控的GEOVISiBEST-DB时空数据库V6.0,而GEOVISiCenter空天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V6.1,作为数字地球网格引擎对外统一服务输出,提供数字地球时空大数据的引接、存储、组织、分发、共享、分析等能力,可为新一代数字地球各行业应用提供稳定、高效的数据服务和应用支撑服务。 数据处理方面,公司研制了GEOVISiFactory空天大数据智能处理平台V6.1,形成了海量多源异构影像数据的筛选、组织以及数据处理的调度平台,同时,构建了集空天数据引接、在线计算、在线编辑、成果发布一体化的GEOVISiBrain空天大数据智能解译平台V6.0。 数据可视化方面,开发了GEOVISiExplorer空天大数据可视化平台V6.1,面向中宏观场景开发者,研制了拖拽式数字地球低代码开发平台;面向精细化场景开发者,研制GEOVISiReal视景仿真可视化引擎V6.0;面向内容生产者,研制了GEOPPT时空场景编辑器产品,同时,借助云原生技术实践了从线下数字地球到在线数字地球的技术探索,为GEOVISOnline在线数字地球的研发积蓄了深厚的技术储备。 数据方面,构建了“基础数据+专题数据”空天大数据体系,形成了数字地球数据标准规范,可作为建设数字孪生、数字地球时空大数据标准体系的基础。同时,形成新一代GEOVISiDataBox时空大数据云盒产品,以“数据+软件+硬件”的产品形态,提供全面、精准、轻量的多源时空大数据产品及服务,可实现二、三维平台地图框架模型的快速搭建、并满足灵活更新的数据需求,为各行业的业务应用提供轻便高效的数据服务。 ②GEOVIS数字地球应用软件平台报告期内,公司不断丰富和拓展数字地球产品的应用领域,在应用软件平台中不断扩展应用插件,在原有特种领域、气象、交通、商业航天等行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农业、林业、应急等民用市场以及大众等方向的布局。 具体产品包括面向农业、应急、交通、水利、林草和智慧城市等行业应用,基于GEOVIS6数字地球基础平台,打造“GEOVIS+智慧管理”产品线;面向气象、海洋、环境等行业应用,构建了气象观探测设备研发生产、软件技术开发和专业信息服务的闭环产品体系;面向航天测运控系统与服务领域,基于GEOVIS6数字地球基础平台,研制了洞察者-空间信息分析平台;面向特种领域应用,基于GEOVIS6数字地球基础平台,开发了特种数字地球应用平台;面向企业应用,在GEOVIS6数字地球基础平台的基础上,根据线性资产管理企业(如石油、燃气、电力等)的需求,开发了GEOVIS企业数字地球应用平台;面向大众应用,公司正在基于自主的数字地球理论、自主的空间基础设施、自主的数字地球软件和自主的IT基础设施,研制GEOVISOnline在线数字地球产品,将向大众用户提供更智能、更精准、更高效的数字地球应用。 我们认为,供给侧方面,GEOVIS数字地球基础软件平台以及GEOVIS数字地球应用软件平台是公司主营业务的核心基础,公司在该领域的研发进展,对公司未来各业务领域的收入以及利润规模的提升方面影响重大。2021年,公司打造了“北斗为体、高分为象”的新一代数字地球GEOVIS6,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新一代GEOVIS数字地球基础软件平台,以及面向行业应用的GEOVIS数字地球应用软件平台。我们判断,GEOVIS6数字地球项目研发的完成,将为公司四大产品线,六大下游应用市场快速拓展奠定了基础,也将是公司“十四五”期间业绩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保障。 需求侧方面,公司数字地球业务位于我国卫星导航与遥感的下游应用领域,从上游来看,2021年,我国发射遥感卫星数量超过60颗,较2020年的34颗接近翻倍,而在未来,仍有大量遥感卫星星座有望开始建设。卫星遥感产业上游遥感卫星发射领域的高度景气,充分印证了当前卫星遥感领域下游应用市场增长的预期较高。而北斗导航领域,随着北斗三代导航的市场推广拓展,北斗导航应用市场增速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具体到公司产品应用的各领域中,特种领域方面,公司产品与军工信息化及智能化密切相关,有望伴随“十四五”期间军工信息化及智能化进入高速成长期;民用领域方面,伴随我国多个地理信息产业政策的出台及具有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正式使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正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我国“卫星导遥+”下游应用市场规模的增长有望加速,同时,伴随中美关系的变化,地理信息产品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的进程也有望提速。在此背景下,我国市政、气象、资源以及其他商用卫星测运控领域的市场需求有望快速提升。 综上,我们判断,在公司产品所处卫星导航、遥感应用市场需求侧快速增长的外部环境下,公司内部供给侧数字地球产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将促使公司进入一个业绩持续快速增长的阶段。 推行集团化战略及营销服务网络建设,公司各下游应用板块市场的拓展进程有望再提速2021年,基于公司集团化发展的战略,依托“营销服务网络建设项目”的实施,公司进行了营销网络的升级,将大区和办事处为主体的营销网络,转变为以北京、西安、青岛、合肥四个管理总部为核心,38家参控股分子公司为主体,全国20多个办事处为补充的集团化架构。同时,公司已形成以特种领域、智慧政府、气象生态、航天测运控、企业能源、线上业务六大板块为核心的集团化发展态势。并针对专业领域形成专业子公司。 我们认为,目前来看,在公司集团化战略的推行以及IPO募集项目中营销服务网络建设项目的落地下,六大下游应用领域有望实现更为细分具体的个性化管理,各下游应用板块市场的拓展进程也将再提速。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背靠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是国内较早从事数字地球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在以GEOVIS数字地球产品为核心的各项业务中具有较强的技术竞争力,具体观点如下:①2021年公司民品领域收入大幅提升,军品收入快速增长,未来伴随公司集团化战略以及营销体系的持续发力,公司产品应用领域及产业链位置的不断拓展延伸,公司收入有望维持快速增长,而部分业务盈利能力的波动是大概率事件,但对公司整体利润的快速增长的影响有限;②在公司产品所处卫星导航、遥感应用市场需求侧快速增长的外部环境下,公司内部供给侧数字地球产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将共同促使公司进入一个业绩持续快速增长的阶段;③尽管公司定增募投项目中,数字地球云服务在短期内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可能较小,但如果项目进展顺利,将有望快速提升公司业务覆盖领域的拓展速度,为公司业绩中长期维持快速增长奠定基础;④2020年股权激励的开展将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公司中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⑤在公司集团化战略的推行以及IPO募集项目中营销服务网络建设项目的落地下,六大下游应用领域有望实现更为细分具体的个性化管理,各下游应用板块市场的拓展进程也将再提速。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92亿元、18.35亿元和23.9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9亿元、3.41亿元、4.49亿元,我们给予目标价格80.00元,对应2022-2024年的PE为65倍、52倍、39倍。 风险提示:公司毛利率可能存在波动性,卫星应用下游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下游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普莱柯 医药生物 2022-04-14 24.85 -- -- 24.40 -1.81%
28.49 14.65%
详细
行业扩容、研发创新成行业竞争核心,有望迎来行业重塑1)近年动物疫病频发、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和市场苗推广等因素提升了动保产品量和价,带动兽药行业持续扩容。2)兽药生物制品行业门槛高。 审批门槛:兽用疫苗需要严格的研发许可和生产资质,新版GMP 认证等标准进一步提高了门槛。技术门槛:兽用疫苗在研发储备、生产工艺等方面具有较高壁垒。销售门槛:行业逐渐向提供动保综合解决方案转型,配套服务、营销能力要求高。3)研发创新将成为行业竞争核心,支撑企业更快应对疫病、开发更好的产品和提供更全的服务,立足全球市场。 普莱柯以创新为基,扬帆动保蓝海二十载守正创新,悉心经营。公司成立以来专注兽药创新研发和生产,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的稳健提升,成为国内兽用药品研发生产领先企业之一。 研发创新能力是普莱柯竞争基石。1)内外并举提高研发实力。公司对内设立3大国家级研发机构进行自主创新,对外积极推进哈兽研、兰兽研等机构的合作。2)研发团队实力突出。公司持续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学历背景持续优化,为企业科研创新建立了充足的人才储备。3)研发投入行业领先,产出成果颇丰。公司近3年研发费用率均超过10%,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促进研发成果高产,截止2021年半年报,公司累计提交发明专利申请已达503项。 品线扩展,业绩成长可期。1)猪苗:普莱柯猪圆环疫苗系全国首创,且多年精耕系列产品,产品壁垒渐成,2021H1部分产品销售收入同比翻番。 成功切入口蹄疫市场,把握猪苗市场规模最大的单品,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2)禽苗:公司禽流感疫苗基因工程技术优势突出,禽苗实现多联多价升级,主要产品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2019年取得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生产资质,并进行产能扩充,业绩增量贡献可期。 3)宠物:公司依靠资金和技术积淀加速切入宠物药品市场,优先开发高使用频率的宠物疫苗产品,全面布局营销体系,有望在宠物药品国产替代中优先发力。 非瘟亚单位疫苗进展顺利,望率先获得红利。普莱柯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研发合作项目已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农业农村部对应急评价征求意见已结束,后续将完善实验研究,加快推进上市进程。若获批上市,预计每针剂终端用户价在30元左右,每头猪接种两针后的免疫成本预计60元,或将带来300亿以上的猪疫苗潜在市场空间,公司有望先发获益。 投资建议普莱柯公司是以研发、生产、经营兽用生物制品及药品为主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与综合实力位居行业前列。近年公司在猪用、禽用、宠物用生物制品大单品布局开发和市场扩展上进展顺利。目前,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的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项目已取得积极进展。普莱柯多条品线业务有望发力。 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1.23百万元、301.71百万元、362.94百万元,EPS 分别为0.78元、0.94元、1.13元,对应 PE 分别为30.25、25.19、20.94倍,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公司猪用、禽用、宠物疫苗相关产品研发推进和审批进展不及预期,产品落地推广节奏放缓的风险。 2、下游养殖周期波动带来的养殖行业利润缩减,部分养殖户动物疫病防疫投入意愿降低,公司业绩间接受到影响的风险。 3、兽用生物制品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动物安全问题,引发诉讼、赔偿等事件的风险。
铂力特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2-04-14 72.41 -- -- 82.07 13.34%
102.93 42.15%
详细
业绩概要: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亿元(+33.9%),实现归母净利润-5330.6万元(-161.5%),对应EPS为-0.67元。不考虑股权激励费用1.7亿元,2021年实际实现归母净利润1.2亿元;具备产业链深度的金属增材制造专家: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工业级金属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全套方案提供商,深度布局产业链,具备“粉末制造-打印设备-打印服务-软件支持”的全流程能力。主要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医疗等多个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公司深度参与“弹、箭、星、机”等重大型号研制项目,主要客户包括国内外该领域知名厂家;多领域协同并进,实现业绩快速发展:主营业务分行业来看,航空航天领域仍为公司业绩主要来源且持续深耕,实现营收3.2亿元(+45.8%),占总营收比例为57%,毛利率为53.5%(-6.4pcts),主要系员工薪酬提高、资产折旧及材料成本上升所致;工业机械领域营收为1.8亿元(+53.9%),占总营收比例32%,毛利率为38.2%,较上一年基本持平。 业务分产品来看,打印服务占比50.4%,自研打印设备占比39.5%,两项业务分别同比增长29.6%、44.4%,其中3D打印服务毛利率为48.9%(-11.3pcts),主要由于二期项目尚处于产能爬坡阶段,成本增加较快。归母净利润-0.53亿元,主要由于股权激励拖累,不考虑股权激励影响下,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2亿元;财务数据: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同比增长51.5%,主要系公司销售人员数量、薪酬增长及公司对外宣传投标等投入增加所致;管理费用同比增长306.6%,主要系公司2021年度计提股份支付费用所致;财务费用同比增长30.9%,主要系公司规模扩大,银行借款增加所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67.4%,主要由于研发人员数量及其薪酬增长以及研发项目增加;经营现金流同比降低69.8%,主要系公司采购设备、原材料及职工薪酬增加所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股权激励绑定核心团队:公司重视研发投入,2021年研发投入为1.1亿元,同比增长67.4%,占营业收入比例20.7%,相较上一年同期提升4.1pcts。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研发费用的支出,研发人员由2020年的197人提升至267人。公司股权激励计划覆盖董事长、副总经理及核心技术骨干人员,总共授予400万股,占当时总股本5%,通过股权激励绑定核心技术团队,在行业高速成长期增强凝聚力,公司将保持竞争优势;加快产能布局,助推业绩快速增长:公司IPO募投项目目前已于2021年11月投入使用,此外2021年7月公司公告三期扩产计划,拟使用自筹资金20亿投资建设各类厂房共19万平米,本次项目达产后可达到年产金属3D打印商用化装备200套、金属3D打印定制化产品50000套(件)的生产规模,体现公司对行业的信心。 随着公司在建工程转固,产能不断爬坡,业绩将加速释放;投资建议:公司作为金属3D打印行业的龙头企业,近年来随着下游应用的快速发展,公司深度布局航空航天领域,持续高强度研发,随着预研型号的落地和规划产能的逐步释放,业绩将实现跨越式发展。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9.0/12.6/17.5亿元,同比增长63.0%/40.4%/38.6%,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24/2.18/3.99亿元(预计股权激励影响全年利润1.69/0.42/0.09亿元),同比增长146%/792%/83%,对应PE472X/53X/29X。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增项目投产进度不及预期等。
光威复材 基础化工业 2022-04-13 30.54 42.75 58.57% 32.86 7.60%
38.32 25.47%
详细
事件:公司4月12日发布2021年度报告,2021年实现营收26.07亿元(+23.25%),归母净利润7.58亿元(+18.18%),毛利率44.42%(-4.81pcts),净利率29.00%(-1.28pcts)。 投资要点:军用碳纤维主力供应商::公司是我国最早实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民营企业,公司以碳纤维为核心,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为主线,发展以军用为牵引的国产碳纤维产业链,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为我国国防装备提供有力保障,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主力供应商。公司积极开发民用碳纤维产品,实行“寓军于民、军品优先、军民共用、以民养军、军民品互动发展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业绩稳步提升,盈利能力稳步增强:2021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3.25%,归母净利润增长18.18%,公司ROE(摊薄)为18.29%(+0.64pcts),业绩持续创新高。在2021年产品降价的影响下,公司净利润和扣非后净利润均保持稳定增长,公司五大业务板块中增量利润主要来源于新增其他非定型碳纤维业务、预浸料和复合材料。 具体业务来看:1.碳纤维及织物:2021年实现收入12.75亿元(+18.32%),毛利率为70.05%(-5.11pcts)。这一板块公司今年拆分为维定型纤维(主要为0T300,级,收入993.03亿元,占比7711%%,毛利率882.69%%)和非定型纤维(主要为TT0700系列、0T800系列、JMJ系列,收入332.72亿元,占比2299%%,毛利率339.36%%)),2021年该板块整体毛利率承压主要源于量产定型碳纤维的降价及低毛利率的非定型纤维贡献比例提高所致。而新增的非定型纤维业务今年贡献了较大的利润增量,对业绩增长的贡献达到70.33%。 量产定型碳纤维业务虽然产品价格下降,但是由于业务规模增大,盈利能力或对利润形成的贡献保持基本稳定,业绩增长贡献为0.91%。我们认为新增非定型纤维未来随着批产交付,有望带动公司新型碳纤维销售,成为公司新的成长动力。 2.碳梁:2021年实现收入8.08亿元(+12.56%),毛利率为15.07%(-5.49pcts),对业绩增长的贡献为-22.09%。碳梁业务受上半年主要原材料碳纤维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以及疫情影响,产品订单交付不足,产品盈利能力下降,2021H1毛利率降至11%。下半年公司进一步强化工业链管理,盈利能力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毛利率有所恢复。后续随着涨价压力缓解,公司该板块业务盈利将持续恢复。 3.预浸料:2021年实现收入3.59亿元(+51.94%),毛利率为28.15%(+1.26pcts),对业绩增长的贡献为32.16%。2021年公司预浸料在风电领域拓展顺利,成功开发出适合风电叶片制造的碳纤维半预浸料,成为预浸料板块业务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同时公司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拓展产品在航空、航天、兵器、电子、船舶等领域的高端预浸料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断提高。4.复合材料:2021年实现收入0.96亿元(+141.00%),毛利率为23.17%,对业绩增长的贡献为17.75%。随着公司先进复材中心一期、二期的陆续投入使用,业务开发和能力建设也取得快速进步,公司复合材料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多款无人机复材结构、航空复材部件的开发成功,同时也带动公司业务向下游应用领域延伸,公司取得了多家航空主机厂所部分零部件的供应商资质,为提升公司与主机厂所的合作范围和深度,取得了良好开端。 5.光威精机:2021年实现收入0.48亿元(+60.46%),毛利率为21.85%,对业绩增长的贡献为1.57%。光威精机以高端航空市场为目标,重点研发各类纤维缠绕装备、自动铺丝铺带装备和地面保障装备。公司研制的“高效高柔性大型数控铺丝系统”获得首届山东省新材料产业智能制造大赛一等奖,公司主持起草的《碳纤维生产用高温碳化炉技术》、《高模量碳纤维生产用石墨化炉技术》两项碳纤维装备行业标准获得国家工信部批准,为复合材料板块研制的首台套“双工位自动铺丝机”,并通过商飞《国产铺丝机性能鉴定》。 公司经营效率持续增强: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稳定增长的同时,三费率(4.69%,-1.84pcts)大幅降低。具体来看,管理费用(0.95亿元,+5.93%)上升,基本维持稳定;销售费用(0.17亿元,-7.64%)出现回落,主要系公司广告业务宣传费用大幅下降(40.15万元,-81%);财务费用(0.10亿元,-44.39%)减少,主要系无追索权保理及贴现同比减少5.2亿所致;研发费用(2.32亿元,-15.25%)有所回落,主要系T800H级项目碳纤维研制任务已基本完成及M40J级项目结题。 存货增加,备产备货,未来业绩有望进一步增厚:公司存货4.12亿元(较期初+43.88%),主要系生产备料及产成品增加所致,其中原材料1.85亿元(较期初+43.24%)、在产品0.47亿元(较期初+75.28%),库存商品1.37亿元(较期初+25.79%),未来转化至利润表将增厚业绩。 疫情叠加降价影响,220022221Q1业绩承压:公司公告2022Q1业绩预告,实现收入5.91亿元(-5.46%),归母净利润2.07亿元(-5.37%)。主要系批量供货的定型碳纤维产品价格同比下降,影响该产品盈利;以及受疫情影响,部分业务板块停工停产,物流中断,影响生产和产品交付。具体来看,碳纤维(含织物)业务实现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长约为7%;风电碳梁业务实现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约为2%;预浸料业务因上年同期贡献较大的风电预浸料阶段性订单结束,实现收入0.48亿元,同比下降约为56%。 募投项目投产,产能开始释放:2021年公司碳纤维设计产能达到2655吨(+43%,在建5030吨),碳梁产能1020万米(+20%,在建170万米),预浸料产能1375万平方米(持平,在建85万平方米)。公司持续产能建设:①OIPO募投项目《高强高模型碳纤维产业化项目》和《军民融合高强度碳纤维高效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在2021年全部建设完成,并达到预期投资目标;②完成某定型碳纤维产品原丝产能异地重建的等同性验证工作,使该型号生产线碳纤维产能增加至每年500吨左右;③2021年,公司利用自有资金新建和改建两条碳纤维生产线,一是新建以年产30吨QM4035/QM4050为目标的多功能碳纤维生产线,以满足航天工程以及高端民品对高强高模碳纤维应用需求的快速增长。二是通过技改在原实验线基础上形成一条新的千吨级产业化生产线,用于湿法工艺800级/700级等产品的生产,为两款产品在下游航空装备领域的应用需求或潜在的订单做产能储备,计划2022年内建成;④内蒙古光威低成本碳纤维项目(规划11)万吨),一期在建产能4000吨,预计2022年建成投产。公司对项目目的进行了一定调整,项目原初衷是为公司碳梁业务提供碳纤维原材料保障,同时兼顾民用市场增长预期。未来公司内蒙古光威项目会形成多种丝束规格产品共存、高低端搭配的产品结构,并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必要调整。 ⑤碳梁产能方面,公司继续按计划稳步推进碳梁产能建设,完成10条合计年产170万米碳梁生产线,并新增10条合计170万米碳梁产能建设项目,建成后公司将拥有70条碳梁生产线,合计年产1,190万米碳梁生产能力,为后期国内主机厂基于碳梁工艺形成的增量风电市场储备必要合理产能。 ⑥先进复材研发中心方面,2021年公司以自有资金投资建设的先进复材研发中心二期建设基本完成,先进复材中心已基本形成以一期研发中心为主体的热压罐工艺及配套的高端复材业务的科研生产线、以二期厂房为主体的模压型材、管材和无人机等业务的批量化生产线。 全产业链布局,坚持“两高一低”碳纤维发展战略:公司致力于成为碳纤维全产业链生产企业,2021年公司拟承接各类复合材料的生产装配及各种高端精密仪器的研发,纵向布局,目前公司全产业链雏形已现。公司全产业链布局有利于公司快速开展系统研究并及时获取评价及反馈信息,在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新产品的应用开发、工艺的成熟稳定以及产品质量的跟踪反馈、装备保障等方面形成综合技术能力;公司坚持高强、高模、低成本的“两高一低”碳纤维发展战略,紧跟国际前沿和国家所需,形成系列化、多元化碳纤维产品。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主力供应商,目前正处于新老产品交替的过渡期,未来公司单一产品或单一领域的依赖将会逐步降低,产品的多元化和业务的多元化将会为公司实现稳定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公司持续做好产业链整体战略布局,抢抓重点市场,不断向下游及民品延伸,此外募投项目的完成以及包头项目未来的落地将打开公司产能上限。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2.97亿元、40.94亿元和50.5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72亿元、11.78亿元和14.28亿元,EPS分别为1.88元、2.27元和2.76元,我们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70元,对应2022-2024年预测EPS的37倍、31倍及25倍PE。 风险提示:产能投产不顺,原材料价格上涨,技术研发进度不及预期
科德数控 机械行业 2022-04-12 67.19 75.61 25.41% 70.75 5.30%
82.85 23.31%
详细
事件:公司4月11日公告,2021年营收2.54亿元(+27.99%),归母净利润0.73亿元(+106.81%),扣非归母净利润0.26亿元(+28.25%),毛利率43.14%(+0.99pcts),净利率28.72%(+11.02pcts)。 投资要点:高端数控机床业务持续发力,归母净利润翻倍增长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2.54亿元(+27.99%),近五年复合增速达35.82%,表现亮眼。2021年公司在原有航空航天等领域优质客户持续采购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下游市场,订单量快速增加,营收规模稳步增长。归母净利润0.73亿元(+106.81%),扣非归母净利润0.26亿元(+28.25%),归母净利润表现亮眼,较上年同期翻倍增长,主要系公司报告期内计入当期损益政府补助约为45371.04万元。毛利率43.14%(+0.99pcts),净利率28.72%(+11.02pcts),均保持较高水平,且净利率较上年有大幅提升,主要系公司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与关键功能部件自给率高,成本端有明显优势,且报告期内收到以前年度已费用化的国拨项目后补助资金,冲减了本期研发费用,期间费用进一步下降,上述因素综合影响所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97%(+4.33pcts),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从产品上看,公司主要产品为高端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与关键功能部件。报告期内,高端数控机床实现营业收入2.33亿元(+35.88%)实现快速增长,主要系公司市场化进程加快,在保证航空航天领域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产品向精密模具、汽车、清洁能源等诸多领域拓展,从而带动整机产品销量进一步增加所致;高档数控系统实现营业收入181.53万元(-45.50%),关键功能部件实现营业收入574.15万元(-43.82%)规模较小,且有一定程度下滑,主要系公司目前自主研制的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现阶段优先配套整机,单独对外销售量较小。我们认为,未来伴随着公司高端数控机床整机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能够辐射到包括电动汽车、机械、工业自动化等在内的更多领域,收入规模将实现快速增长。 费用方面,公司三费费用率为18.93%(-5.87pcts),降幅明显,其中销售费用率10.41%(+0.51pcts),管理费用率8.59%(-6.25pcts),财务费用率-0.07%,报告期内公司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积极参加行业展会,市场拓展力度加大,业务发展持续向好,销售费用率小幅提升;同时得益于公司持续多年的经营战略优化,管理效率明显提升,费用率显著下降;募集资金到位有助于公司优化资本结构,进一步缩减财务费用。 从研发费用看,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349.13万元(-74.66%),较上年有明显下降,主要系报告期收到以前年度已费用化的国拨项目的后补助资金,冲减了当期的研发费用所致,不考虑补助资金的影响,研发总费用(2012.18万元,-6.95%)降幅趋缓。从研发投入看(包含资本化投入),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7757.61万元(-27.60%),在营收中占比约30.59%(-23.49pcts),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系经过多年高研发投入,公司现阶段基础研发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将主要以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以及新机型的研发为主,整体研发投入较早期会更为稳定。 报告期末,公司存货为3.01亿元(+63.67%),其中占比较大的在产品(1.24亿元,+59.58%)与库存商品(0.49亿元,+81.13%)均保持高速增长,一方面是公司销售订单增加,积极备货,组织生产,以应对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整机自主化率高,关键功能部件均为自主研发,自制率高,所以导致库存商品余额相对较高。 专精特新“小巨人”,双研发体系构建公司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对于作为工业母机的机床需求日益增加,公司主要产品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档数控系统类产品、高端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是国内极少数具备高档数控系统及高端数控机床双研发体系的创新型企业。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目前在航空航天、清洁能源、汽车等国家重点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并处于领先地位。下游客户覆盖包括航发集团、航空工业、航天科工、航天科技在内的多个军工央企及科研院所,以及包括无锡透平、航亚科技在内的优质民营企业。报告期内公司整机产品复购率达40%以上,进一步说明公司整机产品与数控系统协同性良好,产品品质得到客户广泛认可。 研发成果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专利授权37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同时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04专项)的主要参与方之一,公司已承担29项相关课题项目与9项其他国家级课题项目,其中,其中包括“精密刀具五轴磨削柔性制造单元的研制与示范应用”、“超大口径光学元件超声磨抛加工技术及装备”等在内的11项已通过国家验收评审。 另外,公司核心技术团队2021年新增参与制定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5项,新增参与的国标中包括五轴联动加工中心RTCP精度检验(GB/T39953-2021)、五轴联动加工中心S形试件精度检验(GB/T39967-2021)等,其中后者是由航空工业成飞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牵头起草的国家标准,公司此次参与到成飞自主发明设计的S试件五轴机床检测的标准制定过程,进一步印证公司长期致力于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的技术突破、设计创新、精细制造及标准制定,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一步奠定了公司在国内高端机床制造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 得益于完整的底层技术支持,公司从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到整机一体化具有较强的协同性,能够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升级,在新产品研发及储备方面,除年报中提到的五款在研新品外,公司预计在今年举办CCMT2022机床展上展出六款新机型,包括五轴立式加工中心800系列新机型、新一代紧凑型德创机床、大型车铣复合加工中心、KD系列800台面的五轴卧加产品以及大型五轴翻板铣削加工中心等,其中大型五轴翻板铣削加工中心目前已与国内某主机厂对接,现处于工艺验证阶段。航空航天技术优势逐渐显现,新业务发展可圈可点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是复杂曲面加工的唯一解决方案,也是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必备的制造装备。在航空航天领域,公司在与其相关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整机、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可满足航空航天发动机叶轮、叶片、机匣等关键零部件/长轴类、盘类、套筒类等回转体类复杂结构零件/大型结构件、壁板类件的加工制造。具体销售的产品及机型方面,公司主要是在通用平台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做定制化设计,所以目前销售的设备类型以通用设备为主;专用设备方面现阶段主要是五轴叶片机以及即将投产的五轴翻板铣削加工中心。 新业务方面,伴随着包括航发集团及航空航天领域配套民营企业等在内的下游客户对高精度、高效、多任务加工模式需求日益提升,公司针对性的开展了柔性化自动产线业务,以高端数控机床为核心,整合夹具与刀具方案,配合自动物流、仓储系统等,依托计算机管控,将多种生产模式结合。报告期内公司共签订四笔柔性自动化产线合同(金额共计计3,117.50万元),订单以航空航天领域为主,其中一条产线在2021年四季度已交付,其余三条产线预计于今年交付完成。 总体来看,公司在航空航天领域凭借技术领先,价格优势突出,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在手订单情况方面,2021年全年及2022年年1-2月,公司航空航天新增订单占比分别为47%/60%。未来伴随着航空航天领域批量化制造进程的推动,对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需求会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公司也针对飞机结构件、起落架及航空发动机升级产品进行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验证,从而进一步拓展产品的深度与广度,推动公司航空航天领域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民用领域多点开花,打造公司新增长点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民用行业基于高速高精、工艺复合、加工高效、生产稳定、智能化等需求开始转向五轴加工技术,在此背景下,公司依托德创系列产品切入民品领域,积极拓展下游新型产业应用市场,在新能源汽车、能源电力、工程机械、刀具等领域领域的逐步发力。从在手订单情况来看,2021年公司在非航空航天领域新增订单占比超过50%,并且在报告期内在半导体晶圆减薄机、环保设备等领域已实现零的突破。 从具体案例来看,风电领域方面,公司在该领域典型客户为银川威力传动,银川威力传动通过引入公司的8台五轴铣车复合中心,设备共计计1,269.42万元,用于风电减速机壳体加工。通过应用公司设备,银川威力实现多工序一体化生产,产能提升至原有的的三倍以上,并且人员减少至原先的1/3,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经营成本。 募投项目稳步推进,多力齐发驱动产能高速提升募投项目方面,面向航空航天高档五轴数控机床产业化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投资总额为4.62亿元,建设期为3年。该项目达产后预计共新增年产能503台(现有年产能约为158台,+218.35%),新增年收入7.68亿元,净利润1.57亿元。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公司规划按照每年新增100台产能的扩产节奏,预计十四五末年实现年产500台五轴数控机床的产能目标。短期来看,公司2021-2022年规划产能分别为150-200台/250-300台,2021年公司实际生产入库158台(+56.4%),已完成既定目标。 从扩产建设情况来看,公司生产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自主化率较高,产品链较长,相关的功能部件均需同步扩产,才能满足整机产能释放,针对上述问题,公司从厂房扩建出发,报告期内厂房面积由1万平方米扩充至4万平方米,同时通过:①外购SMT贴片机产线、电机自动化产线等设备以及自建五轴立加、龙门加工中心设备加强功能部件的机加制造能力;②引进电机自动化产线和银川电主轴生产基地,实现关键功能部件均的同步扩产;③在山东、沈阳等地梳理外协资源,协同配合公司扩产计划。多方齐发力,为公司产能的稳步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总体来看,公司针对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在现有产品上将不断进行升级换代,形成多规格布局,同时积极布局扩产,以应对下游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我们认为,伴随着十四五期间,以航空航天为首的军工行业下游需求以及对于进口替代需求快速提升,公司有望通过加深绑定既有客户,积极发掘新增客户,以此实现稳定存量、确保增量,进一步提高公司面向航空航天高档五轴数控机床产业化的能力。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①目前国内用户对五轴机床的采购依然以进口为主,我国五轴机床行业亟需解决进口替代问题。公司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在航空航天、清洁能源、汽车等国家重点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并处于技术领先地位,部分产品进入“军工领域国产高档数控机床供应目录”,实现批量进口替代;②在航空航天领域,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是复杂曲面加工的唯一解决方案,也是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必备的制造装备。公司在与其相关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整机、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同时积极开展柔性自动化产线等新业务,进一步拓展产品的深度与广度,推动公司航空航天领域市场份额稳步提升;③公司依托德创系列产品切入民品领域,积极拓展下游新型产业应用市场,在新能源汽车、能源电力、工程机械、刀具等领域逐步发力,民品业务多点开花,有望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4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4.07亿元、25.72亿元和67.3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96亿元、01.30亿元、1.565亿元,SEPS分别为51.05元、11..444元、21.82元,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格975.89元,分别对应272倍、353倍及242倍PE。 风险提示:产品项目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宏观环境低迷,公司产品下游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科伦药业 医药生物 2022-04-12 16.10 -- -- 17.51 8.76%
19.99 24.16%
详细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27,740.75万元,同比增长4.94%;利润总额117,761.57万元,同比增长23.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0,255.43万元,同比增长32.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03,761.37万元,同比增长65.14%;基本每股收益0.78元,同比增34.48%。 核心业务平稳增长,新批药品快速放量。报告期内,公司输液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80,030.02万元,同比增长6.74%;毛利率66.05%,较去年同期持平。非输液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13,587.73万元,同比增长2.74%;毛利率43.14%,较去年同期上涨了2.77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11项产品入选第五轮集采,累计25项产品入选国家集采,为公司收入提供有力支撑。公司近年新获批药品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2.51亿元,同比增长19.37%。其中,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盐酸达泊西汀片、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等非输液产品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驱动公司业绩平稳增长。 研发投入持续提升,在研产品进展顺利。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达到179,953.47万元,同比增长18.68%,占营业收入比重的10.42%。创新药研发领域上,公司目前在研创新药项目已有12个进入临床阶段,KL060332胶囊和KL590586胶囊报告期内均取得重大进展,其余项目顺利推进。一致性评价方面,公司报告期内获得16项药品一致性评价批件,其中7项为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公司创新、仿制研发进展顺利,随着公司研发产品不断落地,有望持续丰富自身产品管线,为公司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股权激励促进发展。2021年11月29日,公司发布股权激励方案,计划向416名核心员工开展激励方案,方案拟授予股票数量500.2634万股,占公司股本总额万股的0.35%。长期来看,公司开展股权激励,有利于留住核心人才,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摊薄后的EPS分别为0.91元、1.04元和1.20元,对应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18.12倍、15.76倍和13.64倍。科伦药业是我国输液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同时向创新药企业转型,公司研发进展顺利,新批药物持续放量,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研发风险、创新药研发低于预期。
航发动力 航空运输行业 2022-04-12 40.52 -- -- 40.45 -0.17%
53.61 32.31%
详细
事件: 公司 4月 9日公告, 2021年营业收入 341.02亿元(+19.10%),归母净利润 11.88亿元(+3.63%),扣非归母净利润 7.06亿元(-19.05%),毛利率 12.49%(-2.48pcts),净利率 3.61%(-0.46pcts)。 投资要点: 营收增速稳健增长,产品交付提速;毛利率下滑,盈利增速放缓2021年营业收入 341.02亿元(+19.10%) , 营收增速自 2014以来首次突破 19%,出现增速拐点; 归母净利润 11.88亿元(+3.63%) ,增幅小于营收增速, 毛利率 12.49%(-2.48pcts) , 净利率 3.61%(-0.46pcts),均出现一定程度下滑; 扣非归母净利润 7.06亿元(-19.05%),同比下滑,主要原因包括售后保障任务增加、社保减免变少以及期间费用增加等。 毛利率方面,公司业务规模扩大,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占比增加,营业成本增幅较快;同时营业成本中直接材料占总成本比例 65.27%,增加 2.18pcts, 原材料涨价或对公司毛利率造成了一定影响。 公司三费费用变化较大, 财务费用减少 2.34亿元,销售费用增加1.81亿元、管理费用增加 2.08亿元。 销售费用 4.84亿元(+59.93%),其中销售服务费 2.7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 1.44亿元,销售费用率1.42%(+0.36pcts);管理费用 18.84亿元(+12.41%),其中职工薪酬较去年增加 1.39亿元,主要原因或为社保减免减少,无形资产摊销同比增加 0.45亿元,管理费用率 5.52%(-0.33pcts)。 财务费用 0.73亿元(-76.22%), 收到大额合同负债后, 公司现金流大幅改善,借款减少、利息支出同比减少 1.13亿元,现金管理增多,利息收入同比增加 0.91亿元,财务费用率 0.21%(-0.86pcts) 。 研发费用 4.73亿元(+5.77%),研发费用率 1.39%(-0.17pcts)。 综合下来,期间费用率 8.54%(-1.00pcts)。 分业务来看, 航空发动机制造及衍生产品营业收入 318.85亿元(+21.87%), 营收占比 93.50%,持续聚焦主责主业;外贸转包生产营业收入 12.92亿元(-14.42%), 受全球疫情及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大量外贸转包撤销或推迟,外贸转包业务持续萎缩;非航空产品及其他业务营业收入 4.89亿元(-17.55%),传统的非航业务市场竞争力不强,面临较大的压力,后续公司将对低附加值产品将采取收缩战略。 从子公司维度看, 黎明持续稳健增长;黎阳、南方增收不增利, 利润率下滑。 黎明公司主要产品为 WS-10系列发动机,广泛装备我国多款高性能军机,营业收入为 186.35亿元(+17.05%),利润总额 5.63亿元(+18.17%), 延续增长态势,利润率 3.02%(+0.03pcts) 。南方公司主要产品为涡轴 8、涡桨 6和活塞式发动机等,广泛应用于各型号直升机,营业收入 80.31亿元(+11.70%),利润总额 3.16亿元(-9.02%),利润率 3.94%(-0.90pcts)。黎阳公司主要产品为三代中等推力航空发动机等产品,报告期营业收入 30.20亿元(+33.22%),利润总额 0.57亿元(-36.67%) , 利润率 1.88%(-2.08pcts)。 多指标表明下游需求持续增加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存货 205.15亿元(+9.45%),其中在产品 146.89亿元(+13.21%),维持高位; 合同负债 217.52亿元(+675.34%),同比增加 189.47亿元; 已签订合同、但尚未履行或尚未履行完毕的履约义务所对应的收入金额为 484.88亿元,与去年同比新增 134.78亿元;其中 207.61亿元预计将于 2022年确认收入。公司 2022年预计对航空工业集团下属单位销售商品的关联交易合计为 180.00亿元,较 2021年预告值增长 18.50%,较 2021年实际发生增长 28.05%。 航空发动机龙头企业,短期产品结构调整影响盈利能力;长期增长逻辑清晰航空发动机技术是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体现,是现代航空技术的战略制高点,是现代国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外部来看,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能力较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航空发动机发展水平滞后于航空装备发展需求,不能完全满足军民用市场需求,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国际格局仍未发生根本变化。国内来看, 国内航空动力装备将形成一、二代机加速淘汰,三代机批量稳定交付、四代机研制、五代机预研加速的局面,为公司军用航空发动机产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公司是国内唯一能够研制涡喷、涡扇、涡轴、涡桨、活塞等全谱系军用航空发动机的企业,是中国航发旗下航空动力整体上市唯一平台。在国际上,公司是能够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公司具备涵盖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设计、制造、总装、试车整套技术和发动机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具备一、二、三代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的总装试车能力以及四、五代机试制能力。 公司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品牌认可度, 受公司产品研制周期长、技术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公司规模增长需要一定周期。但公司将保持长期持续和稳定的增长态势。长期来看, 随着公司产品结构不断升级,人员结构持续改善,将有力促进公司经济运行质量持续向好。 投资建议: 航空发动机技术是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体现,从国内航空动力装备的趋势来看, 将形成一、二代机加速淘汰,三代机批量稳定交付、四代机研制、五代机预研加速的局面, 公司是国内唯一全谱系军用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企业,航发旗下航空动力整体唯一上市平台公司, 将迎来发展机遇期。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 402.90亿元、 481.30亿元和 575.35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3.07亿元、 15.07亿元及 18.39亿元, EPS 分别为 0.49元、 0.57元、 0.69元, 我们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产品结构调整不及预期;疫情持续影响国际合作业务等。
斯达半导 计算机行业 2022-04-11 337.65 285.07 260.39% 362.04 7.22%
400.25 18.54%
详细
公司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17.07亿元(同比增速77.22%),归母净利润3.98亿元(同比增速120.49%);其中,2021Q4单季度公司实现收入5.10亿元(同比增速72.94%,环比增速6.69%),归母净利润3.98亿元(同比增速120.49%,环比增速49.47%)。人均创收约165万元,同比增长21.7%。 车规级IGBT模块持续放量:公司生产的应用于主电机控制器的车规级IGBT模块持续放量,合计配套超过60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A级及以上车型配套超过15万辆。乘联会公布的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328.8万台,A级以上201万台,假设公司的主电机控制器IGBT模块大部分销售额在国内,则国内搭载率约18.2%,A级以上车型搭载率约7.5%,公司在国内具备广阔的上升空间。同时,公司在车用空调,充电桩,电子助力转向等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器件份额进一步提高,并且主电机控制器IGBT模块开始大批量配套海外市场。公司2021年新能源领域的销售额增速为165.95%,国内电动乘用车销量增速179.6%,说明公司搭上了国内新能源高景气的顺风车,看好公司车载IGBT市占率持续提升的前景。 碳化硅模块获客户认可,加码SiC芯片研发:公司继续布局宽禁带功率半导体器件。在机车牵引辅助供电系统、新能源汽车行业控制器、光伏行业推出的各类SiC模块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公司车规级SiC模块已获得国内外多家车企和Tier1客户的项目定点,截至到2021年9月8日为止,公司已经获得总金额为3.4亿元的车规级SiCMOSFET模块订单,订单约定交货期间为2022年至2023年。公司积极推进SiC芯片自主化,2021年定增完成后,预计投入5亿元进行SiC芯片的研发,进一步提高公司车规级SiC模块的供货保障能力以及产品竞争力。公司新增多个使用全SiCMOSFET模块的800V系统的主电机控制器项目定点。根据IHS数据,预计到2027年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美元,2018-2027年的复合增速接近40%,看好公司SiC的成长潜力。 巩固工控市场,推进高压功率芯片国产化:公司将充分利用公司650V/750V、1200V、1700V自主芯片产品的优势,在工控和电源领域持续发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公司计划利用定增的15亿资金,打破3300V、4500V等高压功率芯片的进口依赖,实施高压特色工艺功率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项目达产后,预计将形成年产30万片6英寸高压特色工艺功率芯片生产能力,年创收约9亿元。 投资建议:公司在高景气的新能源市场推广顺利,在碳化硅、高压芯片领域加大研发力度。我们看好公司的市占率持续提升,以及实现高端芯片自研自产的能力。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8.11亿元、40.84亿元、56.84亿元,同比增长64.68%、45.30%、39.19%,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32亿元、9.04亿元、12.48亿元,同比增长58.57%、43.09%、38.04%,当前(2022年4月8日)对应PE93.91、65.63、47.54,给予公司2022年110倍PE,对应目标价407.29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国际形势恶化的风险、疫情反复的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扩产项目不及预期的风险
湘电股份 机械行业 2022-04-11 13.10 17.00 70.17% 15.85 20.99%
21.17 61.60%
详细
事件:4月8日,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26亿元(-14.28%);归母净利润0.79亿元(+5.60%);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15亿元,去年同期为-2.83亿元。综合毛利率19.15%(+5.75pcts)。 投资要点:摘星脱帽迎来业绩拐点,盈利能力稳步增长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26亿元(-14.28%),主要是2020年7月30日后,湘电风能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2021年营业收入不含风电整机收入以及风力发电机销量有所减少所致。根据公司年报披露,2020年公司风力发电系统项目营业收入28.71亿元,2021年公司无风力发电系统项目营收,剔除风力发电系统业务,同口径相比增长120.60%。归母净利润0.79亿元(+5.60%),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15亿元,增加2.98亿元,为2018年后首次为正。同时在报告期内,公司于2021年4月1日成功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完成“摘星脱帽”。毛利率19.15%(+5.75pcts),创2013年以来新高;净利率2.91%(+0.67pcts),创2011年以来新高。 特种产品及备件营收增速较快,电机产品毛利率回升2021年公司产品主要分类为机械行业,2021年公司机械行业营业收入39.47亿元,为总营业收入的98.06%,机械行业中主要业务可分为电机类、电控类与特种产品及备件类等三类产品,具体来看:1.电机业务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25.93亿元(-7.70%),营收占比64.42%,收入小幅下降,主要为风电电机销量有所减少。但电机类产品毛利率回升,2021年为18.84%(+1.59pcts)。 2.电控产品收入1.53亿元(+42.21%)上升明显,毛利率13.25%(-3.97pcts)3.特种产品及备件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2.02亿元(+125.91%)大幅上升,毛利率19.7%(-5.19pcts)大幅下降但仍为公司主营三类产品中最高。 2021年公司费用情况变动较大,其中销售费用1.08亿元(-50.90%),大幅下降,主要是公司于2020年处置湘电风能股权,2021年销售费用不再包括风能公司数据;管理费用2.10亿元(-5.91%),略有减少同样因为2021年管理费用不再包括风能公司数据;财务费用1.48亿元(-42.58%),大幅下降,主要是本期降低贷款规模、下调贷款利率节约财务费用所致。 现金流方面,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2.01亿元,较2020年减少3.51亿元,其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85亿元,2020年同期为0.84亿元,大幅下降,主要是定增收到现金,减少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所以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减少;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86亿元,2020年同期为8.80亿元,大幅下降,主要是子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增加了投资活动流出;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29亿元(+96.40%),主要是归还银行借款所致。 特种产品及备件有望成为公司下一阶段最大增长点电磁能产品是公司“三电”(电磁能+电机+电控)主业之一,也是公司以军工产业发展作为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公司主要聚焦海军新型装备建设需求,在海军工程大学创新团队的技术引领下形成了综合电力、电磁发射两大核心技术,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公司是我国舰船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特种发射系统唯一承制单位,相关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产品技术与制造能力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多项研制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具备独一无二的优势,相关产品市场占有率100%。 公司特种发射和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已进入批量订货阶段,结合公司特种发射系统与舰船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唯一承制单位的背景,放量后有望成为公司下一阶段最大增长点。从特种发射来看,公司于2022年1月25日公布定增预案,拟募集30亿元进行车载特种产品,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产业化建设,收购湘电动力少数股权及补充流动资金,具体如下表所示:其中投资总额最多的项目为车载特种发射装备系统系列化研制及产业化建设,公司已为下一阶段特种产品及备件产业的研制、生产布局。同时,公司年报披露公司与知名院士团队合作,新培育孵化的车载特种某装备系统正逐步向系列化和产业化转化。特种发射相关产品也是公司融合一体的军民共同建设、优势互补、快速发展的模式的应用,公司正在开展民用卫星发射技术和产品研发。 从船舶综合电力系统来看,公司正加快推进船舶综合电力系统产业化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民船综合电力系统获得东莞自卸砂船综合电推项目,在国内砂船行业树立了标杆效应。公司年报口径披露公司主要聚焦海军新型装备建设需求,主要为我国未来主战舰艇提供高性能的电气动力装备;如果后续公司综合电力系统可以供应于我国未来主战舰艇,有望对公司产品未来的市场空间与盈利能力整体带来提升。 “双碳”战略有望推动公司电机、电控产品发展公司积极践行“双碳”策略,在公司电机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电机行业产品配套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的背景下,抓住“双碳”政策的新发展机遇,提升电机能效等级提升至世界先进水平,力争构建抢抓机遇的高端产业体系。从电机产品来看,公司背靠“双碳”政策的高效节能电机业务增长明显,2021年市场订货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订货同比增长40%,重点产品及成套业务订单翻倍。同时公司积极推动相关节能产品产业化发展,未来重点开发飞轮储能电机、余热发电系统等节能产品,目前已与知名院士及其团队合作完成315千瓦ORC系统样机制造。风力发电机方面,公司拥有海上风力发电技术与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风力发电机研发实验中心等两个风力发电相关国家级创新平台;公司也是国内最先自主研发大型风电装备研制企业,拥有领先的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公司在6兆瓦及以下直驱、半直驱、双馈风力发电机以及风电变频器、风电辅机等配套市场推广上位于行业前列,未来在存量风场改造、大型风场建设、海上风场建设等领域将面对广阔配套市场。 从电控产品来看,公司在机电一体系统替代方面已开发出矿用浮选机、球磨机、摇床直驱系统产品,并已实现小批生产,经运行验证,节电率同比传统产品高达50%;公司正推进全国零碳矿山、绿色矿山建设,并将进一步将机电一体系统替代装备推广到工业传动、交通运输等领域,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储能等应用微网系统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首套大功率智能微网储能系统于2021年12月成功下线并交付使用,同时公司正在积极探索工程总承包、建设运营-出售、与电力及电网企业组建新公司等模式,市场空间广阔。 公司全面推进改革,完善企业治理、增加市场业绩公司在完成对亏损子公司湘电风能的剥离后,全面推进改革行动,抢抓三大机遇(国防现代化、“双碳”目标、重大民生工程),实施“三新”(智造+服务+成套)业务模式;实施《员工绩效管理办法》,健全员工末等调整机制,探索核心团队中长期奖励,全面激发员工积极性。目前已初现成效,2021全年新拓展客户400余家,“三新”市场订货同比增长84%。 投资建议:○1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26亿元(-14.28%);归母净利润0.79亿元(+5.60%);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15亿元。综合毛利率19.15%(+5.75pcts)。剔除风力发电系统业务,同口径营业收入相比增长120.60%,同时成功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完成“摘星脱帽”。 ○22021年公司特种产品及备件类产品为公司营业收入增速最快、毛利率最高的主营业务,且公司年报披露多类特种产品进入批量订货、安装调试阶段。未来特种产品及备件类业务有望成为公司下一阶段主要增长点。 ○3公司积极践行“双碳”策略,作为高效节能电机行业最早推广单位之一,产品已覆盖多个工业领域,累计已实现推广量行业第一。随着“双碳”战略的推动,公司电机、电控产品有望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6.18亿元、64.42亿元和70.47亿元,归母净利润2.01亿元、2.59亿元以及2.93亿元,EPS分别为0.17元、0.22元和0.25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格17.00元,对应目标价2022-2024年135、105和92倍PE。风险提示:产能建设推进不及预期;特种放量进度不及预期等。
臻镭科技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4-11 56.93 -- -- 61.63 8.26%
70.50 23.84%
详细
事件:4月7日,公司披露2021年年报,2021年公司营收1.91亿元(+25.28%),归母净利润0.99亿元(+28.48%),扣非归母净利润0.90亿元(+23.86%),毛利率88.46% (+0.31pcts ),净利率51.86%(+1.29pcts )。 投资要点:毛利率维持在高位,IPO募投项目致力于产品品类及应用领域拓展报告期内,受益于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客户,销售规模增加,公司营业收入( 1.91亿元,+25.28%)快速增长,而毛利率( 88.46%,+0.31pcts )依旧延续了近年来的较高水平,我们认为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公司产品和服务主要领域为车用无线进1B方个八司产品存在多品对产品可靠性,性能等要求较高所致,另一方面,公司产品存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定制化程度较高导致毛利率较高。 分业务来看,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终端射频前端芯片、射频收发芯片及高速高精度ADC/DAC、电源管理芯片、微系统及模组等,同时围绕相关产品提供技术服务,具体情况如下:1终端射频前端芯片收入(1772.51万元,+17.30%)稳定增长,毛利率(86.39%,+1.43pcts )稳中有升,产量(4.83万颗,+114.39%)实现翻倍,销量( 3.60万颗,+37.78%)快速增长;射频收发芯片及高速高精度 ADC/DAC收入(0.63亿元,+2.14%)略有增长,毛利率( 94.90%,-1.26pcts)略有下降,但依旧维持在高位;③电源管理芯片收入( 0.66亿元,+122.98%)显著提升,成为公司收入规模最大的业务,同时该业务毛利率(89.01%,+3.96pcts )也出现了增长,但销量( 31.13万颗,+39.03%)并未出现大幅增长,我们预计可能与公司电源管理芯片的品类有所拓展有关;微系统及模组收入( 837.21万元,+3841.86%)出现大幅增长,毛利率( 57.12%,-25.11pcts )出现明显下滑,从公司该产品销量( 158颗,+7800%)与产量( 177颗,+145.83%)大幅提升来看,我们预计毛利率的下滑,可能与公司部分微系统产品由研发阶段进入到小批量的量产阶段有关。 技术服务收入( 0.35亿元,-22.38%)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毛利率(84.39%,+4.01pcts)有所增长,我们认为可能是公司技术服务多为科研、课题类的研究项目,存在一定的收入波动性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四大产品业务的库存量均出现显著提升(翻倍),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包括公司部分库存用于研发领用等,同时由于军工产品生产存在以销定产的特性,也侧面反映出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另外,公司于2022年1月27日上市,募集资金7.05亿元,用于射频微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可编程射频信号处理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固态电子开关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总部基地及前沿技术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实际募集资金15.36亿元(超募资金8.32亿元),超募资金中的2.47亿元拟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从公司IPO募投项目来看,项目建设期均为3年,多个项目的内部收益率超过20%,且覆盖了四大产品业务线,以拓展现有产品品类及应用领域为主,预计将为公司“十四五”中后期公司收入规模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整体来看,2021年,公司各产品销售收入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而毛利率依旧可以维持在较高水平。伴随公司新研产品的落地,产品品类不断拓展,公司终端射频前端芯片、射频收发芯片及高速高精度ADC/DAC、电源管理芯片业务收入也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尽管微系统及模组产品收入体量目前仍偏小,但伴随公司未来相关产品型号的定型也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我们判断,2022年,公司整体收入水平有望在维持高毛利率的情况下,继续实现快速增长。
康辰药业 医药生物 2022-04-08 29.55 -- -- 29.00 -1.86%
31.66 7.14%
详细
4 月6日,公司发布《关于购买中药创新药资产的公告》,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向北京和睦中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收购“金草片”的知识产权及项下全部权利。此次针对金草片的收购价格为1.34 亿元,分四期进行,分别于技术成果资料交接后交付30%费用;专利权人变更后交付30%费用;临床Ⅲ期试验报告披露后交付30%费用和国家药监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后交付10%费用。 金草片是1.2类中药新药,“全球新”布局持续推进。金草片属于我国在研中药1.2类新药(原中药第5类新药),其主要成分是总环烯醚蓓苷,由筋骨草全草提取获得。金草片物质基础和作用更为明确,主要的应用场景为针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从产品特性来看,金草片作为1.2类中药新药,符合公司“全球新”的标准。叠加KC1036等产品的研发推进,公司新药产品管线有望进一步丰富,增厚公司业绩。金草片临床Ⅱ期顺利完成,即将进入Ⅲ期试验。目前,金草片已顺利完成遗症慢性盆腔痛有效性和安全性的Ⅱ期临床试验,即将进入临床Ⅲ期。有效性方面,从目前披露的临床Ⅱ期数据来看,金草片的镇痛效果优秀,在高剂量和低剂量组的疼痛消失率为53.45%和43.33%,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11.86%,临床表现优异。安全性方面,已公布的数据显示,金草片具备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良事件发生率在高剂量和低剂量组中分别为3.45%和1.67%,低于安慰剂组的5.08%。整体来看,金草片临床效果明确,临床试验进展顺利,预计将于2024年获批上市。 销售体系完善,助力金草片上市后放量。公司销售体系和模式完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若2024年金草片上市后,公司有望通过自身销售平台为其快速放量奠定基础。根据公告,预计2024-2026年金草片将实现营业收入1806.35万元、5020.94万元和11056.80万元;预计实现净利润568.10万元、1579.09万元和3477.37万元,并且有望在2034年达到60068.26万元的销售峰值。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摊薄后EPS分别为1.38元、1.63元和1.91元,对应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21.18倍、17.93倍和15.30倍。康辰药业作为我国血凝酶制剂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受益于医疗机构手术人次恢复增长,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和产品引入丰富产品管线,公司研发项目顺利推进,同时引入创新中药,管线进一步丰富,未来公司有望迎来创新成果的多样化兑现,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研发不及预期风险、并购低于预期。
航发控制 交运设备行业 2022-04-06 23.40 31.03 56.17% 25.36 8.38%
28.94 23.68%
详细
事件:公司4月2日公告,2021年营业收入41.57亿元(+18.25%),归母净利润4.88亿元(+30.67%),扣非归母净利润4.66亿元(+50.17%),毛利率28.24%(-0.80pcts),净利率12.39%(+1.77pcts)。 投资要点:盈利能力创新高,成本压降成效显著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41.57亿元(+18.25%),归母净利润4.88亿元(+30.67%),扣非归母净利润4.66亿元(+50.17%),营收增速为十年新高,归母净利润连续两年保持30%以上增速,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超50%。毛利率28.24%(-0.80pcts),小幅下降;净利率达到12.39%(+1.77pcts),提升至历史最佳水平,公司盈利能力再创新高。其中2021Q4实现收入11.18亿元(+3.84%),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归母净利润0.90亿元(+113.80%),实现翻倍增长。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及衍生产品、国际合作业务、非航空业务及其他三大类: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控制系统,全方位参与国内所有在役、在研型号的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研制生产;收入规模稳健增长,毛利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国际合作主要为国外航空企业提供民航精密零部件的生产,受全球疫情的影响毛利率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非航空及其他业务主要以动力控制系统核心技术为依托,重点向兵器、汽车等领域拓展,收入稳健增长,毛利率小幅下滑。 报告期内,公司期间费用为5.37亿元(-4.92%),期间费用率为12.91%(-3.17pcts),公司压降成本费用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变动较大的为管理费用3.55亿元,管理费用率8.55%(-2.39pcts),随着营收规模增加,规模效应显现,管理费用率持续下降,为近十年最低;研发投入1.51亿元(+4.09%),研发费用率3.65%(-0.52pcts);销售费用0.03亿元,销售费用率0.70%,与去年持平;财务费用22万元(-97.53%),随着合同负债、定增募集资金落地,财务费用明显减少。合同负债激增,存货维持高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合同负债8.70亿元,较上年期末新增7.71亿元。 存货10.98亿元,保持高位,其中原材料及在产品分别为3.35亿元(+15.82%)、5.47亿元(+20.33%),规模持续加大;库存商品2.27亿元(-13.55%)。 此外,公司持续精简人员,员工人数为近10年最低;同时调整员工结构,报告期内,技术员工新增147人,生产人员减少107人。 根据公司预告2022年预计向关联人销售产品、商品金额为43.00亿元(+30.30%);公司预计2022年营收51.00亿元,相较于2021年营业收入增速为22.68%。 42.98亿元大额定增落地,各募投主体子公司2021年经营业绩增速较快公司于2021年10月21日公告,公司42.98亿元定增落地,发行价格25.35元/股,其中中国航发以资产认购9.28亿元,航发集团下属航发资产以现金认购9.00亿元,控股股东及关联方持续加码,彰显对公司业务的认可。其他投资人包括国家军民融合基金(7.00亿元)、国新投资(6.00亿元)等等。公司本轮募投主要用于全面加强西控科技、北京航科、贵州红林及长春控制四家核心子公司能力建设。随着国家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等多项政策落地实施,对军民用发动机发展的全面规划,将为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产品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公司本轮定增覆盖了公司及子公司各项科研生产能力建设项目,有助于快速有效对接“两机”专项任务,补充短板、提升能力,也将有力支撑公司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产品盈利能力提升,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 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龙头企业,深度受益于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放量公司为中国航发核心业务板块之一,作为国内主要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研制生产企业,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细分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市占率99%以上。公司全方位参与国内所有在役、在研型号的研制生产,具备行业领先的研制技术和能力,细分领域属于垄断地位。 随着国家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落地实施和国产民用飞机的发展,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产品市场和业务空间巨大。下游主要增速来源包括:1)部分二代机升级,三代机性能提升,相关机型的国产化动力换装,现役发动机寿命到期换装;2)我国周边局势复杂,我国高性能的三代半、四代机的产量需要适当提升;3)新研型号如运输机、轰炸机、新型舰载机等需求迫切,在科研经费上会持续投入;4)随着作训实战化要求对装备使用频次、消耗的增加以及新机维保等推动维修业务增加。 整体来看,未来几年我国军用飞机从需求层次和数量上将会显著增加,以技术升级和创新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推动航空装备升级换代,构成了未来行业趋势。在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双轮驱动下,航空发动机行业迎来发展机遇,公司作为我国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国家队和领军企业,将优先深度受益。 投资建议:1.公司营业收入41.57亿元(+18.25%),归母净利润4.88亿元(+30.67%),扣非归母净利润4.66亿元(+50.17%),营收增速为十年新高,归母净利润连续两年保持30%以上增速,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超50%;盈利能力再创新高,成本压降成效显著2.大额定增42.98亿元落地,控股股东、关联方及产业资金加码,全面加强能力建设,将有力支撑公司业务规模扩大,产品盈利能力提升,4家募投项目实施主体、核心子公司2021年均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 3.未来几年我国军用飞机从需求层次和数量上将会显著增加,以技术升级和创新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推动航空装备升级换代,构成了未来行业趋势。在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双轮驱动下,航空发动机行业迎来发展机遇,公司作为我国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国家队和领军企业,将优先深度受益于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放量。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1.32亿元、63.14亿元和77.7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66亿元、8.33亿元及10.32亿元,EPS分别为0.51元、0.63元、0.78元,我们给予目标价格31.42元,分别对应62倍、50倍及40倍PE。 风险提示:科研生产能力建设不及预期;疫情持续影响国际合作业务等。
中船防务 交运设备行业 2022-04-06 16.71 20.81 -- 17.14 2.57%
17.93 7.30%
详细
事件:3月31日,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72亿元(+0.54%);归母净利润0.79亿元(-97.8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51亿元。综合毛利率10.23%(+3.74pcts)。 投资要点:接单量提升明显,实际盈利能力稳步增长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72亿元(+0.54%);归母净利润0.79亿元(-97.83%),同比减少35.83亿元,主要是非经营性损益的影响;2020年公司处置广船国际部分股权,丧失广船国际控制权后剩余股权按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投资收益合计33.90亿元;处置中船澄西扬州船舶有限公司股权收益3.22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51亿元,减亏2.32亿元。本期公司资产减值损失(0.99亿元,-64.29%)明显下降。 伴随着2021年全球造船产业复苏,公司实现经营接单325.24亿元,同比增加248.3%,提升明显。同时,公司2021年9月30日披露子公司黄埔文冲签订10.43亿美元的合同,2021年已履行金额2.07亿美元,尚有8.37亿美元待履行。此外,公司披露2021年末已签订合同、但尚未履行或尚未履行完毕的履约义务所对应的收入金额为436.58亿元,其中95.95亿元预计将于2022年度确认收入。我们判断,公司主营业务造船业务订单饱满,虽然船舶制造周期相对较长,可能并非全部订单都在2022年完成,但是对2022年及2023年公司的业务收入规模与利润会带来积极的影响。特种船营收增速较快,散货船、集装箱船毛利率大幅回升分业务来看,公司主要业务可分为造船业务、钢结构工程业务、海工业务、修船业务、机电产品及其他业务。具体情况如下:1.造船业务为公司最主要收入来源,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91.92亿元(-2.83%),收入小幅下降,主要为2020年收入包括广船国际1-2月收入。毛利率(9.22%,+5.59pcts),较2020年的3.63%毛利率提升明显。 2.钢结构工程业务收入(16.37亿元,+0.89%)略有上升,毛利率(10.68%,+0.86cpts)略有增加。 3.海工产品收入3.56亿元,20年收入为-2.92亿元,毛利率(0.69%,+0.35pcts)。 4.修船业务收入(1.24亿元,-72.45%)下滑明显,主要因为21年公司修船完工量较20年大幅下降,毛利率(7.87%,-10.59pcts)有所减少主要因为产品结构调整,成本上升。 5.机电产品及其他业务收入(1.45亿元,-8.47%)略有减少,毛利率(36.52%,+1.63pcts)为公司所有品类业务中最高。 2021年公司费用情况变动较大,其中销售费用(1.32亿元,+837.23%),大幅增长,主要是2021年完工舰船较多,计提的保修费增加较多;财务费用(-0.41亿元,-270.99%),大幅下降,主要是2021年汇率变动引起汇兑净损失减少;管理费用(4.84亿元,-5.65%),略有减少主要是2020年数据包含广船国际1-2月数据;研发费用(6.17亿元,+4.59%)、研发费用率(5.29%,+0.2pcts)显示出公司2021年持续加大研发力度。 现金流方面,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3.02亿元,+93.92%),较去年提升明显,但仍为负。 其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提升明显,从2020年的-10.24亿元提升到43.65亿元,为公布该数据以来最高,改善明显,主要是21年收到的船舶进度款较多。 其他数据方面,报告期末,公司合同负债(93.49亿元,+80.75%)大幅增长。公司主营造船业务涉及军、民船两类船舶建造增长逻辑,“十四五”期间业绩有望进一步兑现造船业务为公司最主要业务,2021年造船业务营业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78.76%。公司采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融合一体的军民共同建设、优势互补、快速发展的模式,履行保军首责,全力承接军工任务,同时把握军民船市场回升态势。公司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链中主要处于总装建造环节,在产业链前端已延伸到船海配套产品,在产业链后端已延伸到船舶全寿命保障。 ○1军品业务上看,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下属大型骨干造船企业和国家核心军工生产企业,控股子公司黄埔文冲创建于1851年,有130多年的军工史,是国内军用舰船、特种工程船和海洋工程的主要建造基地;公司主要军品包括以军用舰船、海警装备、公务船等为代表的防务装备产品,是中国海军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军用舰船生产和保障基地及国内重要的公务船建造基地。我们认为,海军力量是中国国防力量、中国军备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在《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被定义为“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军船建设对海权、对中国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提升,向远洋发展,向蓝水海军发展无疑是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一带一路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对我国海运极其重要的马六甲海峡航行自由的保护都需要我国拥有一支强大的远洋蓝水海军作为支撑,这也是保护我国海外经济利益、人民安全至关重要的一道防线。在构建强大海军力量的过程中,军用船舶的建造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这也是公司军船业务增长的核心因素。 ○2民船业务上看,公司拥有支线集装箱船、疏浚挖泥船等特色产品,科考船等高附加价值产品;同时拥有特种船等船舶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公司在多功能深水勘察船、支线集装箱船及疏浚工程船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散货船领域,2021年公司散货船毛利率达到了28.59%(+20.15pcts),增加显著,主要是海运行情好转,主力船型新船价格增长。根据公司2021年半年报显示,21年上半年部分散货船、集装箱船新船价格累计涨幅超过20%;同时公司积极投入散货船研发,报告期内,公司在散货船项目上的开发支出包括2159.65万元的85000吨新巴拿马型新型散货船设计建造关键技术研究、1517.96万元的95000吨散货船设计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和332.49万元的85000DWT散货船优化升级研究。 集装箱船领域2021年毛利率达到了9.24%(+18.26pcts),上半年部分集装箱船新船价格累计涨幅超过20%;同时公司自主研发的1900TEU、3000TEU支线集装箱获得市场认可,科技驱动对经营开拓形成支撑,公司支线型集装箱船为高附加价值船型同时公司已经成为我国支线集装箱船最大最强的生产基地。 对于我国民船市场,我们认为,目前主要有2大增长逻辑,一是民船市场的下一轮景气周期可能正在到来,从船龄上看,上一轮新船交付高峰期为2003-2011年,在船龄老化了接近20年的当下可以预计船只的交替期正在到来;二是我国向高技术船舶产业领域迈进趋势明显,我国船舶产业正在从低附加价值船型向高附加价值迈进,未来民船产业的毛利率有望迎来整体提升。投资建议:○12021年公司实际盈利能力提升,公司当前主营业务订单饱满,2021年实现经营接单325.24亿元,同比大增248.3%;截至2021年末在手订单436.58亿元,其中95.99亿元预计在2022年转化为收入。公司作为国内军用舰船、特种工程船和海洋工程的主要建造基地,在行业中地位稳固,我们认为公司未来的业绩整体确定性较高。 ○2公司主营造船业务增长逻辑明显,“十四五”期间业绩有望进一步兑现.军船业务伴随对保护我国海外经济利益、人民安全等带来的海军装备建设需求;民船业务伴随着可能来临的民船市场景气大周期与我国造船产业对高附加价值船型的迈进,支撑公司主营业务业绩持续增长。 ○3中船集团整合进程进一步推进,同时中船集团2021年6月30日出具《关于避免与中船海洋防务与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同业竞争的承诺函》,承诺稳妥推进符合注入上市公司的相关资产及业务整合以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8.81亿元、121.86亿元和125.83亿元,归母净利润0.98亿元、1.38亿元以及2.60亿元,EPS分别为0.07元、0.10元和0.18元。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格21.00元,对应目标价2022-2024年300、210和116.67倍PE。风险提示:船舶市场景气度不如预期、海工行业景气度不如预期。
航天电子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2-04-04 6.42 12.40 66.67% 6.56 2.18%
6.62 3.12%
详细
事件:公司3月31日公告,2021年公司营收159.89亿元(+14.14%)、归母净利润5.49亿元(+14.79%)、扣非归母净利润4.89亿元(+20.85%)、毛利率20.07%(+1.08pcts)、净利率(3.72%,-0.06pcts)。 另外,2022年财务预算方面,公司收入预算为170亿元(+6.32%),利润总额预算为7.30亿元(+14.03%)。 投资要点:公司毛利率创近五年新高,无人装备系统业务处于快速发展期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159.89亿元,+14.14%)稳定增长,增速在2017年后再次突破两位数,主要系公司有序开展生产经营,航天产品及民用均增加所致。受到毛利率(22.62%,+2.07pcts)较高的航天产品收入占比(73.30%,+1.35pcts)有所提升,公司整体毛利率(20.07%,+1.08pcts)稳中有升,创下2015年以来的新高。但受到销售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增长和疫情补贴减少,公司营业利润率(3.93%,-0.60pcts)出现了一定下降。而公司归母净利润(5.49亿元,+14.79%)仍保持稳定增长,扣非归母净利润(4.89亿元,+20.85%)快速增长,我们认为主要系公司各子公司所得税退税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变化影响下,所得税费用(0.46亿元,-59.26%)出现了明显下降所致。 具体来看,公司业务可以分为航天产品以及民用产品两大类。 2021年,公司业务情况有如下特点:①航天产品方面,公司收入(117.20亿元,+16.28%)增速在2019-2020年10%左右的增速基础上出现了明显提升。受益于公司加强技术创新、精细化管理等措施,毛利率(22.62%,+2.07pcts)也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的22%以上,体现出了报告期内公司航天产品业务整体收入增长稳健,盈利能力有所恢复。 从公司具体几个传统航天产品业务子公司业绩来看,从事航天测控、传感器与卫星导航相关业务的子公司航天长征收入(24.40亿元,+10.03%)稳定增长,但净利率(5.54%,-2.96pcts)下滑明显;公司从事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测试发射控制系统和平台惯性器件的专用电子设备制造子公司航天光华的收入(14.51亿元,+25.71%)快速增长,净利率(4.45%,+1.30pcts)显著提升,我们认为是我国弹箭等航天装备近年来需求旺盛,订单充足的体现。 公司无人装备系统业务方面的子公司中,无人机子公司航天飞鸿收入(7.80亿元,-10.99%)略有下降,但净利率(7.41%,+1.02pcts)有所提升,我们认为可能与公司无人机型号产品结构与收入确认节奏有所变化所致,而精确制导装备子公司飞腾装备的收入(2.24亿元,+101.50%)及净利率(5.30%,+0.57pcts)均有显著提升,整体来看,公司“机”“弹”两个子公司合计收入(10.04亿元,+1.68%)略有增长,净利润合计(0.70亿元,+13.69%)实现了快速增长,净利率(6.94%)也远大于公司整体的净利率(3.72%)。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航天飞鸿与飞腾装备的研发费用率分别高达8.45%与11.19%,结合公司在2021年的珠海航展上首次向社会发布“飞鸿”无人机品牌、同时无人机与精确制导装备之间具有较强的协同性,我们判断,公司的无人装备系统业务仍然处于高研发投入的快速成长期。 ②民用产品方面,公司收入(41.12亿元,+10.16%)实现稳定增长,但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019年收入45.06亿元),毛利率(11.32%,-0.51pcts)略有下降,主要系原材料价格涨价、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所致。 综上,我们认为,2021年,航天产品整体收入增长稳健,盈利能力有所恢复,民品业务收入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而在近年来航天产业整体高景气发展的背景下,各航天装备产业下游的需求有望维持在较高水平,公司传统航天产业业绩也将维持稳定增长态势,而公司无人系统装备业务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伴随“十四五”未来几年无人装备系统业务的快速放量,规模效应有望带来利润的持续快速增长,无人装备系统业务将逐步成为公司航天产品收入与业绩增速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研发费用率再创近年新高,两金占比依旧较高值得重点关注费用方面,报告期内,在公司收入稳定增长背景下,公司三费费用率(10.94%,+0.81pcts)有所增长,其中,公司销售费用率(1.98%,+0.26pcts)与管理费用率(7.40%,+0.37pcts)受到人工费用增加影响,有所提升;财务费用率(1.56%,+0.18pcts)也略有增长,主要系本期短期借款增加相应的借款利息增加以及因新租赁准则的执行本期租赁负债确认的财务费用增加所致。同时,由于公司加大了研发投入,费用化研发支出增加,研发费用率(4.49%,+0.41pcts)也延续了近两年的增长,再创近年新高。 现金流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8.67亿元,-429.28%)显著下降。其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39亿元,-50.26%)大幅下降,主要系本期支付的各类人工费用及缴纳的各项税费增加;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5.75亿元,-342.83%)显著下降,主要系本期偿还的短期借款、超短融资券增加以及根据新租赁准则调整支付租金现金流量表列报项目所致。 其他财务数据方面,报告期末,公司存货与应收账款(两金)的占总资产比例(59.99%,-0.79pcts)略有下降,但依旧维持在高位,而较高的两金占比也是公司资产减值损失与信用减值损失合计达到1.14亿元(+67.67%)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两金占比较高目前仍对公司的净利润造成较大影响,建议重点关注。 另外,公司的合同负债(25.32亿元,+42.17%)增长明显,2022年预计关联交易金额也依旧维持在45.00亿元,反映出公司当前订单依旧饱满,航天产业下游的高景气度没有发生改变。 公司拟定增投向多个航天航空产业化项目公司是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从事航天电子专业产品研发与生产销售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主要业务为航天电子、无人系统及高端智能装备、电线电缆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2021年12月11日,公司发布公告,拟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不超过41.36亿元,用于智能无人系统装备产业化、智能电子及卫星通信产品产业化、惯性导航系统装备产业化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目前,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已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为加快部分项目建设,公司拟将以自有资金对部分项目进行先期投入,这也反映出“十四五”期间,航天产业下游需求面临快速增长,公司对部分业务产业化及扩产的需求迫切。公司详细募集资金投向及具体项目建设情况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公司定增投向的多个项目与公司无人系统装备及高端智能装备、航天电子产品两大业务密切相关。具体业务情况及我们的观点如下:①无人系统装备及高端智能装备产品公司无人系统及高端智能装备产品业务主要包括无人机系统、精确制导产品系统、智能感知、特种电机和其他无人和高端智能装备等系统级产品和服务,主要应用于国防装备、物流运输、智慧生产、安防等国防和国民经济领域。 公司在无人系统及高端智能装备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储备和资质条件,航天科技集团智能无人系统总体技术研发中心获航天科技集团批复并进入试运行阶段。无人系统具有相关主管部门核发的无人机研制生产资质,是全军无人机型谱项目研制总体单位及无人机系统集中采购合格供应商名录单位;“飞腾”系列精确制导产品是航天科技集团唯一总体单位,该产品具有小型化、高精度、复合模式、低成本、智能化、模块化、系列化的明显优势并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知名度;高端智能装备领域依托公司先进传感器、信息通信等专业优势,在相关领域的定制化支持和服务、系统解决方案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公司募集8.35亿元投向的智能无人系统装备产业化项目,主要涉及到无人机、无人机航电系统及动力系统、无人水下航行器以及无人智能保障系统等等,我们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我国明确提出了要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而无人机与精确制导装备作为当代信息化战争中不可缺少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在十四五期间国内的需求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在近年来的亚阿冲突、美伊冲突和俄乌冲突中,无人机与精确制导武器结合的作战效果多次得到了验证,在2021年9月的珠海航展上,包括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在内的一批无人装备集中亮相,也印证了未来全球军贸市场中无人系统装备的贸易热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体来看,公司无人系统装备及高端智能装备所处产业市场需求充足,技术积淀深厚。本次定增投向的智能无人系统装备产业化项目,将有助于公司无人系统装备及高端智能装备产能进一步得到提升,产业链横向和纵向覆盖范围进一步得到拓展,结合公司在相关分系统配套上的传统优势,我们判断,公司无人系统装备产品有望保持在“十四五”期间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参考公司项目建设周期,在“十四五”中后期,公司无人装备系统收入将进一步迎来高速成长期,构成公司重要的收入增长点和利润贡献点,同时也将与公司传统航天电子产品的业务产生协同发展效果。 ②航天电子产品业务公司航天产品业务为航天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主要包括军民用测控通信系统、遥感信息系统、卫星应用等系统级产品;军民用惯性导航产品、卫星导航产品、遥测遥控设备、精确制导与电子对抗设备、计算机技术及软硬件等专业设备;军民用集成电路、传感器、继电器、电连接器、微波器件、精密机电产品等器件产品,产品主要应用于运载火箭、飞船、卫星等航天领域。 从公司拟募集资金13.00亿元投向的智能电子及卫星通信产业化项目来看,公司业务将进一步向军工信息化与航天电子产业交叉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领域拓展。我们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我国提出要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以及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背景,均将拉动我国对电子信息系统以及卫星通信市场的需求。整体来看,该项目相关子公司航天长征以及上海航天已经具有一定规模(2021年收入合计35亿元左右),从本次定增项目建设期来看,“十四五”中后期,公司该业务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而公司募投项目中的惯导系统装备产业化,主要为公司传统航天电子产品中的惯导器件及系统集成,可以看出,公司惯导系统装备产业化聚焦于产品品类、技术以及产能的提升。同时,公司惯导系统装备业务也与无人系统装备业务存在着协同关系。我们认为,公司航天电子产品业务所处的市场与我国航天重大工程以及商业航天的发展关联密切,而航天测控通信、机电组件、集成电路、惯性导航等航天电子产品业务是公司传统的优势专业,竞争实力较强。当前,“十四五”期间我国众多航天重大工程即将开展,各类航天装备需求有望迎来快速增长,在以上背景下,作为航天军工央企“国家队”中的核心配套企业,公司以上航天电子产品业务收入将保持稳定增长,而本次定增带来的无人系统装备的产能提升,也将进一步拉动“十四五”中后期以惯导为代表的航天电子产品业务收入增速。 继无人机业务子公司航天飞鸿实施股权激励后,航天物联网公司与飞腾装备实施股权激励计划2020年12月31日,公司曾公告对无人机系统业务子公司航天飞鸿开展股权激励。2021年,公司持续推进“双百行动”改革,飞腾装备、航天物联网公司实施了核心员工股权激励,飞腾装备实施了原股东及战略投资者的增资,加快了所属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 总体来看,公司航天物联网公司和飞腾装备本次股权激励的开展将有望进一步调动公司无人系统与高端智能装备技术产业人才队伍的积极性,释放企业活力,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公司中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公司作为航天科技集团所属被纳入“双百行动”的企业之一,2022年为国企三年改革行动最后一年,未来公司也有望开展更多的国企改革举措,或将促使公司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改善。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作为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从事航天电子专业产品研发与生产销售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公司在我国航天装备配套领域中具有较强的技术竞争力,具体观点如下:①2021年公司军品业务营收接近120亿元,在军工配套企业中位居前列,毛利率创近五年新高。②在A股无人机公司中,公司无人机业务体量较大且处于迅速发展阶段,航天九院(航天九院经营性资产已基本注入公司)也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无人作战体系的牵头抓总单位。未来伴随公司无人机业务的快速放量,规模效应有望带来利润的快速增长,同时,公司对无人机业务平台航天飞鸿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并增资,也有助于激发公司无人机业务创新活力;③公司精确制导产品业务在A股军工上市公司中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在全球精确制导武器军贸热度有望提升的背景下,该业务或将成为公司未来航天产品业务新的收入增长点,同时,飞腾装备也实施了核心员工股权激励,以及原股东及战略投资者的增资,将更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并提升发展速度;④公司拟通过定增投向多个航空航天产业化项目,从军工产品以销定产的特点以及公司募投项目建设周期来看,“十四五”中后期公司产能有望快速提升,公司业绩也有望迎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⑤公司是航天科技集团所属被纳入“双百行动”的企业之一,在无人机业务子公司航天飞鸿、精确制导武器业务子公司飞腾装备以及物联网公司相继实施股权激励,未来也有望开展更多的国企改革举措,进一步激发公司各业务平台创新活力,并促使公司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改善。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2--2024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676.56、亿元、2205..8888亿元和2253..33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6..535亿元、77..646亿元、99..020亿元,我们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格1122..060元,对应220222--20244年的EPE为为454倍、343倍、3355倍。 风险提示:航天发射任务存在风险;公司无人系统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天士力 医药生物 2022-04-04 14.31 -- -- 14.64 2.31%
14.64 2.31%
详细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95,,195..66万元,同比减少41..43%%;利润总额272,,354..03万元,同比增长86..9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235,,886..5500万元,同比增长1109..55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60,875..64万元,同比减少2266..84%%;基本每股收益11..57元,同比增长109.33%%。公司四季度非经常性损益--3.25亿元,主要系公司TT101项计提减值影响所致医药工业平稳增长,核心中药产品增速可观。报告期内,公司中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08,002.33万元,同比增长13.74%;毛利率72.94%,较去年同期上涨了2.25个百分点。 化学制剂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5,539.11万元,同比减少23.78%;毛利率78.18%,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29个百分点。 化学原料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729.56万元,同比增长25.55%;毛利率59.24%,较去年同期上涨了8.68个百分点。 生物药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5,138.15万元,同比增长16.52%;毛利率65.35%,较去年同期上涨了4.81个百分点。医药商业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4,440.01万元,同比减少82.53%;毛利率28.85%,较去年同期上涨了18.83个百分点。受集采影响,蒂清、文飞等产品销售出现下滑,导致了化学制剂药板块收入下滑。公司核心中药产品增速可观、化学原料药和生物药业务的快速增长,驱动医药工业稳中有增。医药商业收入下滑系去年处置子公司天士力营销所致。 研发管线丰富,创新提供发展动力。公司目前拥有在研项目94个,其中46个为1类创新药项目,已有52个项目进入临床期。报告期内,公司坤心宁颗粒、复方丹参滴丸糖网适应症等8款品种获得注册证书及补充申请。此外,公司重磅产品普佑克为新一代特异性溶栓药物,该产品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适应症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顺利报批,新适应证大概率2022年获批,增加新适应症有助于产品销售快速放量,增厚业绩。新冠疫情不确定性增加,催化治疗需求。近期我国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和《中成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共识》中针对新冠肺炎的治疗模式,再次明确中成药治疗新冠方案,公司藿香正气滴丸、醒脑静注射液等多个产品纳入诊疗方案。目前随着奥密克戎BA.2亚型毒株在全球快速蔓延,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不确定性再次提升,催化治疗需求。 中医药“十四五”规划发布,行业景气度值得期待。3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我国顶层政策对于中医药行业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同时,《规划》明确中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慢病领域的市场规模会进一步提高。复方丹参滴丸等产品在心血管领域扎根多年,在心衰和心梗领域,公司积极布局创新中药加参片,中药板块收入有望持续增长。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摊薄后(暂不考虑转增股本的影响)的EPS分别为0.83元、0.89元和1.00元,对应的动态市盈率分别为18.09倍、16.85倍和14.95倍。 公司作为我国品牌现代中药企业,在创新和传统中药领域均有良好布局,目前中药行业受益于行业政策和新冠需求双重加持,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研发风险、市场不及预期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6/56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