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欣旺达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5-06
|
21.89
|
--
|
--
|
29.32
|
33.64% |
|
34.93
|
59.57% |
|
详细
发布 2022一季报,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使得一季度短期承压,动力电池收入端增长迅速。 公司 2022Q1实现营业收入 106.21亿元,同比增长 35.11%;实现归母净利润 0.95亿元,同比下降 26.13%;扣非归母净利润 1.01亿元,同比下降 38.09%。由于 2022年一季度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给公司成本造成压力,对公司短期业绩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收入端公司仍然实现较快增长。 2021年公司营收、净利实现稳步增长。公司 2021年实现收入 373.59亿元,同比增长25.82%;实现归母净利润 9.16亿元,同比增长 14.18%。2021年公司积极与客户合作,配合客户需求,实现了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的稳步上升。公司消费类锂电池业务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消费类电芯业务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稼动率稳步提升,动力电池业务进展顺利。 动力电池业务发展迅猛,毛利率优化显著。根据 GGII 数据,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 637万辆,同比增长 100%;动力电池装机量约 292.13GWh,同比增长 114%,预计 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 500万辆,同比增长 42%。2021年公司动力电池收入 29.33亿,同比增长 584.67%,营收占比 7.85%,出货量达 3.52GHW,产品聚焦方形铝壳电芯,覆盖BEV、HEV、48V 等应用市场,客户包括雷诺、日产、易捷特、吉利、东风、广汽、上汽通用五菱、上汽乘用车等。2021年动力电池类产品毛利率-0.87%,同比提升 13.98pct,得益于公司全球范围内与知名车企的合作不断加深,产能逐渐爬坡,部分产品的批量交付使得整体业务盈利能力较去年同期优化十分显著。2022Q1公司综合毛利率 13.45%,同比下降 2.40pct,主要原因系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 储能迈入规模化发展,多款产品顺利量产出货,有望成为锂电池下一个风口。根据 GGII数据,2021年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 48GWh,同比增长 2.6倍,预计 2022年国内储能电池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出货量有望突破 90GWh,同比增长 88%。公司专注于电力储能、网络能源储能、家庭储能和便携储能等业务。公司已与多家主设备商达成合作,家庭储能方面,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锂电池标准模块与集成系统,多款产品已经批量出货。 锂威高速成长,电芯自给率持续增加。公司积极布局消费类电芯,锂威迅速放量,电芯自供率逐年提升。目前公司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 HMOV、Moto、联想、亚马逊、谷歌、传音等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公司扩产计划已经顺利完成,子公司浙江锂威一期已实现量产,出货量和市场份额持续创新高。 强强联合,生态布局持续突破。欣旺达与上游公司强强联合,与川恒股份共同投资建设新能源材料循环产业项目,与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孵化成立的西安金藏膜签署协议,有利于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欣旺达在锂电池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及川恒股份的磷矿资源,加快磷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扩大电池用磷酸铁等产品生产规模,利于公司持续开拓上游产业链。 盈 利 预 测 与 估 值 建 议 : 我 们 预 计 公 司 2022E/2023E/2024E 实 现 营 业 收 入474.06/592.58/711.09亿 元 , 同 比 增 长 26.9%/25.0%/20.0% , 实 现 归 母 净 利 润10.91/25.43/31.96亿 元 , 同比 增 长 19.2%/133.0%/25.7% ;目 前 股 价 对 应 PE 为35.1/15.0/12.0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成本压力加大。
|
|
|
圣邦股份
|
计算机行业
|
2022-05-06
|
185.30
|
--
|
--
|
308.99
|
10.95% |
|
205.59
|
10.95%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年报及一季报。2021营收22.38亿元,yoy+87.07%,归母净利6.99亿元,yoy+142.21%;归母扣非净利6.48亿元,yoy+145.48%。全年毛利率55.50%,同比提升6.76pt,归母净利率31.25%,同比提升7.11pt。其中信号链产品营收7.09亿元,yoy+103.38%,占营收31.67%,毛利率60.77%,同比提升2.15%;电源管理产品15.29亿元,yoy+80.27%,占营收比68.29%。 毛利率53.03%,同比提升8.36%。2022Q1实现营收7.75亿元,yoy+96.81%,归母净利润2.60亿元,yoy+244.98%,归母扣非净利2.47亿元,yoy+241.78%,单季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60.62%,净利率33.58%。2021全年及22Q1营收业绩大幅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市场需求旺盛背景下,公司持续推出新产品拓展客户,2021年公司推出新产品数量增至500款,此外公司信号链及电源管理产品毛利率均持续提升,22Q1综合毛利率创新高。 持续大力研发投入,稳固提升核心竞争力。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3.78亿元,yoy+82.6%,占营收比达到16.9%,全年新申请专利达184件。截至2021年底,公司员工总数858人,较上年同期增加50.0%,其中研发人员达到602人,占总员工数的70.2%,同比增加59.3%。公司始终重视研发,研发费用率多年保持在15%以上高水平,是公司持续积累核心技术、推出新产品的重要保障。 产品孵化换挡提速,新品技术水平世界领先!21年公司料号新增500余款,较2017-2020年均推出二、三百款新品数大幅增加!新增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产品,包括高压高精度低噪声仪表放大器、电荷泵模式AMOLED屏电源芯片、高效功率限制热插拔控制器、集成可调负压稳压器的负压电荷泵电源、35nA超低静态电流带看门狗功能的系统计时器、140dB大动态对数电流—电压转换器、3.8V~55V输入1.5A输出可调频率高达2MHz的高压DC-DC降压电源转换器、DDR终端稳压器、集成PGA的高速高精度24位Sigma-DeltaADC等。 产品分类方面,电源管理类产品同比+80%至15.3亿元,信号链产品同比+103%至7.1亿元,双双取得大幅成长,且平均单价来看,2021年ASP0.47元(22.38/47.5)较2020年0.36元(11.97/32.9)亦有较大幅度提升,体现公司产品结构及均价升级!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作为国内模拟IC龙头,公司专注高性能、高品质模拟集成电路芯片,产品结构持续改善,盈利能力持续增强。预计公司2022/2023/2024营收37.16/51.09/69.23亿元;归母净利11.01/15.53/21.13亿元,对应PE60.2/42.7/31.4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品研发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
|
|
长电科技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5-06
|
22.91
|
--
|
--
|
24.77
|
8.12% |
|
27.37
|
19.47% |
|
详细
事件:公司22Q1营收81.4亿元,同比+21%;归母净利8.6亿元,同比+123%;扣非净利7.8亿元,同比+124%;Q1毛利率,同比提升约3pt;净利率,同比提升约5pt。公司业绩大幅高增主要系公司持续聚焦高成长、高附加值产品,积极优化客户及产品结构,提升盈利水平。同时,公司持续降本增效,减轻材料、动力及运输成本等上涨压力,持续强化盈利能力。 公司持续攻坚技术,2021各应用领域多点突破。2021公司获专利授权127件,新申专利196件。1)5G通讯:已通过77.5x77.5mmfcBGA测试认证,开发了基于高密度Fanout技术的2.5DfcBGA产品,认证通过TSV异质键合3DSoC的fcBGA。2)5G移动终端:毫米波天线AiP产品等已验证通过并量产。3)汽车:公司全球六大生产基地皆通过IATF16949认证。智能车77GhzRadar系统的eWLB方案已通过验证;用于车载安全系统、驾驶稳定检测系统的传感器的SOIC方案、用于LiDAR的LGA封装方案皆已量产;4)高性能计算领域,长电科技已推出XDFOI全系列产品,可提供业界领先的超高密度异构集成解决方案。国内封测行业龙头企业,差异化竞争实力较强。从营收规模预估,2021长电科技全球前十大OSAT厂商中排名第三,中国大陆第一。2022年公司将面向5G/6G射频高密度系统的封装及系统级测试,超大规模高密度QFN封装,2.5D/3Dchiplet,高密度多叠加存储技术等开展前瞻研发,尽快完成产品验证并量产。 公司重视先进封装投入,布局高密度SIP、FC、Bumping、晶圆级封装、FOWLP。另外,公司亦积极拓展高端计算、汽车电子应用领域业务。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绑定核心员工,共谋长期发展!公司2022股权激励计划拟授予3113万份股票期权,约占股本总额,覆盖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业务骨干1382人。员工持股计划筹集资金上限1.83亿元,覆盖对公司整体业绩和中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董监高及其他核心经营管理骨干,人数不超过46人。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营收340.28/374.31/410.25亿元;归母净利31.23/36.15/40.27亿元,yoy+5.5%/15.7%/11.4%,对应PE12.3x/10.6x/9.6x,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中美贸易风险。
|
|
|
三安光电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5-06
|
18.17
|
--
|
--
|
21.65
|
18.63% |
|
25.25
|
38.97% |
|
详细
2021年实现业绩高速增长。 2021年,公司实现收入 126亿元,同比增长49%;归母净利润 13亿元,同比增长 29%;扣非归母净利润 5.2亿元,同比增长 78%。 2021年资产减值计提约 3.35亿元,回购股份用于第三期员工持股形成的股份支付费用 1.51亿元。其中, 2021Q4,公司实现收入 30亿元,归母净利润 0.3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0.9亿元。 集成业务显著放量。 2021年子公司厦门三安集成营收 22.3亿元,同比增长129%;净利润 3.8亿元。 2022Q1,公司集成电路业务收入 6.2亿元,净利润 1.5亿元(含非经营性损益 2.2亿元)。 2022Q1集成业务受情管控、年度检修及下游客户节奏调整影响。 22Q1滤波器部分客户无法顺利完成验厂,发货受到影响,仅实现销售收入 0.16亿元。根据与客户初步沟通情况,随着疫情影响的消除,未来将逐步补足。 集成业务湖南 SiC、泉州滤波器通线,持续向产能规划推进! 湖南三安 SiC产线,泉州三安滤波器产线均已通线,进入试量产,集成电路业务总在职员工规模已近 5000人。未来随着泉州三安 GaAs、滤波器以及先进封装产线、湖南 SiC 全产业链产线的相继投产,产能逐步释放,产品交付能力大幅提升,公司营收规模将持续扩大。根据公司产能规划:砷化镓射频产能将扩充到 3万片/月,滤波器将扩充到 500KK/月产能,电力电子碳化硅配套产能扩充到3万片/月、硅基氮化镓产能扩充到 0.4万片/月,光技术产能扩充到 2600片/月。 Mini LED 两大客户进展突破。 公司 LED 细分领域产品收入金额同比去年增长 175%,其中 mini/micro LED 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 247%。公司 Mini LED与国际大客户深入合作,产品即将放量。公司 Mini LED 国际客户的其中单一客户的量在持续释放,另一客户的出货量已从 4月开始增加。根据 2021年底取得的 Mini LED 意向性订单,公司 2022年订单金额约 2.2亿元/月(美元按照 6.5汇率折算)。 三安光电是唯一集成四大板块、且全产业链布局的平台型企业。 我们根据逻辑推演公司集成业务放量迭代,有望实现持续增长。 2020~2021年公司 GaN受益 5G 行业增长, 2021~2022年 GaAs、滤波器受益射频行业增长,2022~2023年 SiC 受益新能源车行业增长。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3/2024年实现营收 180.9/244.6/320.9亿,归母净利润 26.0/32.9/39.4亿,对应 PE31.5/24.9/20.8x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
|
|
彤程新材
|
基础化工业
|
2022-05-06
|
24.98
|
--
|
--
|
29.60
|
18.16% |
|
33.21
|
32.95% |
|
详细
彤程新材发布 2022年一季报。 公司 2022Q1实现营收 5.72亿元,同比降低 0.42%,归母净利润 7200.3万元,同比下降 50.47%,扣非归母净利润6827.4万元,同比下降 43.25%。 2022Q1毛利率 25.5%,环比提升 11.0%,且高于 2021Q3的 22.4%, 2022Q1净利率 12.6%,环比提升 4.1%。一季度业绩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疫情影响物流不畅,导致原材料及产品运费上涨,其中最主要原材料苯酚 2022Q1采购单价达到 9612.2元/吨,yoy+50.5%, qoq+13.4%(占公司 2017年主要原材料采购成本的 38%)。 此外公司始终重视研发, 2022Q1研发费用 3380万元,同比增长 37.4%,占营收比 5.9%,持续大力研发投入是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分产品来看, 公司特种橡胶助剂单季销量 3.16万吨,营收 5.15亿元,占总营收 90.1%, ASP 1.63万元/吨, yoy+4.1%, qoq+9.15%;电子化学品销量 1426.2吨,营收 5633.3万元,占总营收 9.8%, ASP 3.95万元/吨,yoy-13.9%, qoq-32.1%,其中光刻胶均价及销量均上涨,但单价较低的电子酚醛、溶剂销售占比上升导致均价下降;可降解塑料 2022Q1销量 11.2吨,营收 25.1万元, ASP 2.2万元/吨, yoy+5.1%, qoq+1.7%。可以看到目前占公司营收比重仍最高的橡胶助剂平均单价同比环比均有提升趋势,传统业务逐步向好。 光刻胶新品持续突破,自产上游原材料增厚盈利水平。 公司 2021年半导体光刻胶收入 1.15亿元, yoy+28.8%,其中 K 胶 21年新增 10支新品通过客户验证并获得订单,营收同比增长 265.8%, K 胶及 I 线已批量供应 13家12寸客户和 17家 8寸客户(20年分别为 5家/10家)。北旭面板光刻胶全年营收 2.56亿元, yoy+22.7%,高性能新产品在京东方验证效果积极, 2022年有望实现量产销售, 下游大客户占比进一步提升。 此外公司积极布局光刻胶上游, 自下而上整合产业链, 有望从树脂到感光剂及其他原材料逐步突破,实现卡脖子材料突破的同时提升盈利水平。 彤程新材当前电子材料、可降解材料、及汽车/轮胎特种材料三大业务线,横向在专业范围内进行多品类拓展,纵向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已初步实现新材料平台战略。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3/2024年将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4.0/6.1/9.3亿元,对应当前估值 37.3/24.8/16.1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产品研发及客户导入进展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
|
|
拓荆科技
|
|
2022-05-06
|
117.49
|
--
|
--
|
158.58
|
34.97% |
|
218.70
|
86.14% |
|
详细
国内唯一PPECVD、SSDACVD产业化供应商,打破外资垄断。拓荆科技成立于2010年,十余年来专注于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国内唯一一家产业化应用PECVD和SACVD设备的供应商,主要产品包含PECVD设备、ALD设备及SACVD设备三个系列,产品已适配国内最先进的28/14nm逻辑芯片、19/17nmDRAM芯片及64/128层3DNANDFLASH晶圆制造产线,并应用于中芯国际、华虹集团、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厦门联芯、燕东微电子等国内主流晶圆厂,累计发货超150台,打破外资厂商在国内的垄断局面。 营收连续高增,盈利能力快速提升。受益于国内半导体设备需求快速增长,公司持续研发投入进行产品迭代,提升竞争力,公司营收自2018年0.71亿元增长至2021年7.6亿元,归母净利润由2018年的-1.0亿元,到2021年扭亏为盈6848.7万元。 此外随着规模化逐步体现、工艺技术提升、先进工艺机台推出,公司毛利率快速提升,由2018的31.67%提升至2021年44.0%,2022Q1进一步提升至47.4%。 2020年全球薄膜设备市场达到138亿美元,占IC制造设备21%;其中主要是CVD和和PVD,合计占IC制造设备18%。CVD市场规模达到89亿美元,主流是设备包括PECVD、TubeCVD、LPCVD和ALD等。整个薄膜市场市占率最高的是AMAT。 高端领域如ALD受ASM、TEL和Lam等海外龙头主导。根据Gartner,全球CVD市场前五大供应商包括AMAT(28%)、LamResearch(25%)、TEL(17%)、Kokusai(原日立高新,8%)、ASM(11%)。 国内薄膜厂商加速导入,国产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招标网数据统计,长江存储在2019~2020年采购薄膜类设备约每年200多台(主要是CVD和PVD),主要类别以CVD为主,其中原子层沉积70~80台。从国产替代率而言,溅镀(PVD类)北方华创供应数量比重较高,合计达到将近20%;CVD类国产替代率较低,主要国产供应商拓荆科技供应占比约2~3%。北方华创、拓荆科技在华虹无锡、华力集成项目合计国产化率约10~15%。 国产产PPDECVD领军者,研产销均有先发优势,充分受益国产化进程。在PECVD、ALD及SACVD设备领域,拓荆科技产品总体性能和关键性能参数已达国际同类设备水平。作为国内唯一实现PECVD及SACVD设备产业化应用的厂商,2019至2020年公司PECVD设备中标机台数量占长江存储、上海华力、无锡华虹和上海积塔四家招标总量的16.65%;同时公司还已与某国际领先晶圆厂建立业务联系,发货两台设备至该厂先进制程研发产线,奠定全球市场基础。我们预计公司将在2022年至2024年实现收入11.87/17.64/23.27亿元,归母净利润1.12/2.26/3.56亿元,对应当前估值135.0/66.7/42.4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国产替代进展不及预期、全球贸易纷争影响、下游需求不确定性
|
|
|
纳芯微
|
|
2022-05-03
|
263.39
|
--
|
--
|
319.18
|
21.18% |
|
459.30
|
74.38% |
|
详细
深耕近十载,聚焦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IC研发和销售。纳芯微专注于围绕各个应用场景进行产品开发,由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芯片出发,向前后端拓展并推出了集成式传感器芯片、隔离与接口芯片以及驱动与采样芯片,形成了信号感知、系统互联与功率驱动的产品布局,目前已能提供800余款可供销售的产品型号,广泛应用于信息通讯、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公司营收结构趋于多元化,目前三业务齐头并进。2021公司隔离与接口芯片营收占比43%,驱动与采样芯片占比31%,信号感知芯片占比26%。隔离接口产品自19年来迅速放量;驱动与采样芯片2021年营收占比迅速提升;目前三大类产品营收贡献已较均衡。22Q1营收归因来看,隔离驱动与隔离采样实现1.6亿元,同比增幅较大,数字隔离及接口与信号感知类产品亦稳健成长!公司隔离充分布局,车载占比拾级而上!公司作为国内隔离芯片龙头,目前在汽车级领域已经形成NSi81xx、NSi82xx数字隔离系列、NSi1300/1306/1311隔离采样系列、NSi6602/6601隔离驱动系列,应用于汽车主电驱动、OBC、DC/DC、BMS等模块,车载占比逐年迈上新台阶!除隔离芯片外,ASIC及传感器亦在汽车客户陆续取得重大突破。 隔离行业增速高,单车价值大幅提升。隔离芯片主要应用领域聚焦新能源车、光伏逆变器、数据中心、基站等领域,当前国内40-50亿人民币/全球20亿美金市场,行业增速高,同时从单车价值量看,纯电车相比燃油/混动车有5-6倍价值量提升,考虑到ASIC及传感器亦开始放量,公司车载弹性有望继续大幅提升。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3/2024营收15.43/22.07/30.10亿元,yoy+78.98%/43.01%/36.42%;归母净利4.72/7.49/11.01亿元,yoy+110.9%/58.8%/46.9%;对应PE57.4/36.1/24.6x。公司较可比公司具备估值优势,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公司产品矩阵拓展不及预期
|
|
|
紫光国微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4-21
|
127.73
|
--
|
--
|
141.16
|
10.51% |
|
152.09
|
19.07%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 年年报。2021 年公司营收53.42 亿元,同比+63.35%;归母净利润19.54 亿元,同比+142.28%;扣非归母净利润17.96 亿元,同比+158.10%。单季度来看,2021Q4 公司实现营收15.53 亿元,同比+63.42%,环比+3.69%;归母净利润4.96 亿元,同比+307.33%,环比-14.69%;扣非归母净利润4.37 亿元,同比+510.42%,环比-21.52%。 1、特种集成电路:2021 年国微电子营收33.65 亿元,同比+101.11%,净利润18.31 亿元,同比+108.74%,占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高达93.72%,主要系特种集成电路下游需求爆发。从盈利能力来看,2021 年特种集成电路净利率54.41%,同比+1.99pct,规模效应下净利率明显提升。 公司持续高研发投入,未来有望打造国产特种芯片大平台。公司主流数字芯片产品如特种微处理器和配套芯片、特种FPGA、特种存储器、网络总线、接口产品均在国内市场保持领先优势,模拟芯片产品如电源芯片、电源模组、电源监控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此外公司持续大力投入研发,2021 年上市公司研发支出8.66 亿元,同比+43.42%,占营收比高达16.21%,带动公司特种芯片产品线不断拓展,比如特种SoPC 平台产品广泛应用并带动系统级芯片以及周边配套产品不断发展,此外公司持续研发数字电源、高性能时钟、高速高精度ADC/DAC、保护电路、隔离芯片、传感器芯片等新型模拟芯片,部分型号已开始销售,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2、智能安全芯片:2021 年营收16.64 亿元,同比+22.11%,从盈利能力来看,2021 年智能安全芯片实现毛利率31.17%,同比+6.34pct,我们认为主要系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比如NFC-SIM、大容量SIM、eSIM 等附加值更高)叠加规模效应。 2021 年公司智能安全芯片多点开花:SIM 卡芯片海外市场份额持续提升;银行IC 卡芯片国内市场份额继续提升,同时海外销量持续增长;第三代社保卡在多个项目中取得突破,发货量大幅增长;数字货币芯片及解决方案在试点地区被广泛应用;智能三表(电表、燃气表、水表)、智能穿戴领域多个项目落地;车规级安全芯片方案已导入众多车企并批量供货。此外可转债募投项目高端安全芯片和车载控制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进程顺利,有望成为公司新增长点。 3、通用FPGA:2021 年紫光同创营收7.82 亿元,同比+147.75%,净利润(0.41 亿元,去年同期为-2.61 亿元)。产品应用端:2021 年公司大规模FPGA 量产发货,中小规模FPGA 型号谱系持续完善,在视频图像处理、工控和消费市场领域发货快速增长。产品研发端,2021 年第一代SoPC 系列产品研发进展顺利,拥有控制运算处理、智能运算处理、高性能计算等多个子系列产品分支,为嵌入式终端、工控、图像视频、通讯等领域提供极具竞争力的系统级解决方案;并且第二代面向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领域SoPC 启动研发。 特种集成电路仍是上市公司主要业绩来源,上市公司2021 年业绩高速增长,且2022Q1 业绩同比+57.54%~69.90%,环比+2.74~10.80%,这反映国内特种芯片的持续高景气度,同时国微电子作为国内特种芯片的核心卡位企业,其业绩表现也进一步验证了下游特种装备的高景气度。此外智能安全芯片、通用FPGA 等也实现快速发展。 1、国微电子:国产特种芯片龙头,是特种装备高增长细分赛道的核心卡位企业,未来将打造国产特种芯片大平台。 1)特种芯片行业高速增长:我国特种装备进入放量建设期,机械化向信息化升级带来装备信息化价值量不断提升,此外叠加特种芯片国产化,我们预计“十四五”国内特种数字芯片行业规模CAGR 超40%。 2)高壁垒:特种芯片有严格市场准入壁垒及至少5~7 年研制周期,因此国微电子特种芯片在航空、通信等细分赛道上拥有高市占率,未来将迎来高确定性的高增长。 3)业绩弹性:作为IC 设计企业,规模效应下拥有很高的业绩弹性。 2017~2021 年国微电子营收复合增速60.00%,净利润复合增速73.78%,是特种装备板块中增长动力最为强劲的企业之一。 4)产品不断拓展:持续高研发投入带动产品线不断拓展(比如特种SoPC平台型产品和新型的模拟芯片),未来公司有望打造国产特种芯片平台型企业,并长期受益于信息化建设。 2、同芯微:国家治理数字化的尖兵,产业生态规模持续扩容,形成包括安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车载控制芯片、NFC 芯片、智能识别芯片在内的日趋完整品牌矩阵。 1)立足当下:同芯微已成为金融、通信、电子证件等行业主要安全芯片供应商之一。SIM 卡产品:随着海外竞争者的退出,以及NFC-SIM、大容量SIM、eSIM 等推动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未来业绩增长可期;银行卡芯片:国内银行卡10 年换卡周期来临带动增长。 2)展望未来:正在布局国家治理数字化的多个领域(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车载控制、支付领域等),或将成为国家治理数字化的尖兵。 可转债募投项目布局高端芯片和车载控制器芯片:高端安全芯片项目满足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市场对安全芯片的需求日益增长;车载控制器芯片项目,旨在实现车载控制器芯片自主可控。 3、紫光同创:参股子公司,国内FPGA 领军企业。据elecfans 数据,2018年国内通用FPGA 市场规模约100 亿元,但是主要由海外企业供应,国内厂商市场份额仅3%。紫光同创作为国内通用FPGA 领导者,已实现技术突破并在通信等领域批量供货,2021 年在视频图像处理、工控和消费市场领域发货快速增长、SOPC 系列产品研发进展顺利,并且公司已实现盈利,以其在FPGA 的国内领军地位我们认为其价值不容忽视。 投资建议:公司未来发展主要来自,国微电子的特种芯片高速增长、同芯微在国家治理数字化领域攻城略地、紫光同创是全国通用FPGA 的领军企业。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84、42.03、56.38 亿元,对应估值为34X、25X、19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集团债务问题,特种装备高景气度、智能安全芯片应用领域拓展不及预期。
|
|
|
彤程新材
|
基础化工业
|
2022-04-21
|
30.88
|
--
|
--
|
30.23
|
-2.10% |
|
33.21
|
7.55% |
|
详细
彤程新材发布2021年报。公司全年实现营收23.08亿元,yoy+12.83%,归母净利润3.27亿元,yoy-20.44%。单四季度营收5.94亿元,yoy+8.9%,qoq+9.6%,归母净利润0.51亿元,yoy-37.7%,qoq+30.0%。半导体光刻胶方面,公司2021年营收1.15亿元,yoy+28.8%,其中G/I线营收同比增长50.2%,G线市占率达到60%;K胶营收同比增长265.8%,K胶及I线已批量供应13家12寸客户和17家8寸客户(20年分别为5家/10家)。2021年新增21支新品通过客户验证并获得订单,其中K胶10支,I线9支,LED及先进封装用光刻胶2支。面板光刻胶方面,北旭全年营收2.56亿元,yoy+22.7%,销量yoy+21%,国内市占率约19%,同时高性能新产品在京东方验证效果积极,2022年有望实现量产销售,在下游大客户占比进一步提升。 汽车/轮胎用特种材料业务公司全年营收21.67亿元,yoy+5.9%,受海外疫情影响,毛利率承压,同比下降6.3%至24.9%。持续研发投入,电子领域专利增长迅猛。2021年公司在电子领域申请的专利数量达到93件(20年13件),获得授权37件(20年4件),增长迅速。面向光刻胶、电子酚醛等产品公司积极布局,截至21年底公司在光刻胶、电子酚醛领域申请专利约40件,获得授权9件。上游延伸布局,研发实力及盈利能力齐升。公司当前积极布局光刻胶(IC+面板)上游,自下而上的产业链整合一方面大幅提高公司光刻胶研发实力,还将提升公司利润水平,实现卡脖子材料突破的同时盈利丰厚。电子材料、可降解材料、及汽车/轮胎特种材料,彤程新材横向在专业范围内进行多品类拓展,纵向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已初步实现新材料平台战略。多业务同步成长及拓展,打造平台化目标。 我们复盘全球化学平台型龙头信越化学的成长,信越化学自始至终都坚持多元发展、产品/销售/发展三位一体、以及使用最核心的技术实现上下游全链条打通的战略进行发展及成长。而彤程新材当前也实现了三大业务的并驾齐驱,且与信越化学样坚持上下游整合,基于同源技术的横纵拓展,以及有产品终端向上反溯的基因,因此我们认为彤程新材同样有望成为中国内的大型平台型厂商。公司当前三大业务线:橡胶助剂、PBAT、以及最核心的电子材料。公司基于自身核心技术,打通上下游全链条发展,配合团队、方向、技术、资源整合才得以发展至今,此外公司当前持续扩产,产能逐步释放降维公司带来重要成长支撑。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3/2024年将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4.0/6.1/9.3亿元,对应当前估值45.8/30.5/19.8x,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及客户导入进展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
|
|
新洁能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4-21
|
92.40
|
--
|
--
|
111.49
|
20.66% |
|
139.98
|
51.49% |
|
详细
公司发布2022一季报。公司2022Q1实现营收4.21亿,同比增长30.79%;归母净利润1.12亿,同比增长50.11%;扣非净利润1.10亿,同比增长48.29%。 根据公司激励公告,2022全年股权激励分摊费用7631.88万,其中一季度分摊1907.97万,考虑加回每个季度接近2000万摊销的股权激励费用,单季度经营性净利润预估超过1.3亿元,环比增长超过20%。公司继续延续2021年高速增长态势,主要原因系受下游汽车电子、光伏逆变器、光伏储能等应用场景的飞速发展,带动功率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日趋升高。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毛利持续显著。2022Q1公司毛利率39.72%,同比提升6.23pct,毛利率相较于去年同期大幅提升,盈利能力不断优化,在行业高景气度加持下,公司持续优化自身的产品结构,分配更多资源到SGT-MOSFET和IGBT等具有更高盈利能力的产品中并实现快速放量。公司2021年SGT-MOSFET产品占比为38.96%,同比提升7.27pct;IGBT产品实现8051.44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29.44%。 持续布局新业务,构建MOSFET、IGBT、第三代化合半导体及部分驱动IC多产品线能力。公司产品电压覆盖12V~1700V的全系列产品。12寸1200VIGBT五个系列产品量产;650V高密度沟槽栅IGBT产品已初步开发完成;12寸SGT-MOS产品已成功进入新能源车、电动工具、锂电保护、高端电源等头部企业客户,新开发高可靠性产品可靠性达到通信行业要求,并进入量产阶段;1200V新能源汽车用SiCMOS平台开发进行顺利,1200VSiCMOSFET首次流片验证完成,产品部分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光伏逆变、光伏储能为2022主要增长点。2021年公司积极拓展汽车电子、5G基站、工业自动化、光伏逆变和光伏储能等中高端行业,在汽车电子中成功导入比亚迪并且实现十几款产品的大批量供应。根据公司公司年报披露,2022年公司将重点发展光伏逆变、光伏储能市场,并将其作为2022年业绩的主要增长点。目前公司IGBT和MOSFET产品已经在国内主要的光伏逆变、光伏储能的头部企业中实现大批量销售。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新洁能是国内功率半导体设计龙头企业之一,产品线丰富,应用广泛,并逐步布局功率器件的封测环节。公司深耕MOSFET和IGBT设计,积累深厚,保持较强研发技术优势,赛道增速较快,同时深化国产替代进程,公司有望提升份额。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55/6.71/9.72亿元,对应PE33.6/27.8/19.2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产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
|
|
|
纳思达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2-04-20
|
42.77
|
--
|
--
|
45.89
|
7.29% |
|
55.77
|
30.40%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关于回购公司股份方案的公告》,拟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发行的A股股票,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并表“奔图”大幅增厚业绩,大额回购用于激励彰显管理层长期发展信心。1)纳思达专注打印行业二十余年,已成为全球第四的激光打印机厂商。业务覆盖“打印机+耗材+芯片”全产业链,在上下游构筑起复合保护壁垒,是拥有核心技术的国产打印龙头,也是行业领先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企业。2)根据业绩快报,2021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27.92亿元,同比增长7.94%,归母净利润为11.63亿元(包含奔图2021年1-9月39.31%份额的净利润及10-12月100%份额的净利润),同比增长701.22%(追溯调整后)。奔图2021Q4并表后对业绩增厚明显。3)本次回购股份的资金总额为不低于人民币20,000.00万元(含)且不超过人民币40,000.00万元(含),回购价格为不超过人民币63.00元/股(含),具体回购资金总额以回购结束时实际回购使用的资金总额为准。本次回购期限为自董事会审议通过本次回购股份方案之日起不超过12个月。 公司在考虑经营情况、业务发展前景、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盈利能力的基础上,拟以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份,并将用于实施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或者股权激励,彰显公司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立体化品牌、产品力驱动、市占率先行,或为中国高端制造在打印机行业的成功实践。1)公司打印机业务实现了“奔图+利盟”双品牌协同,开启打造全球领先原装打印机品牌的新征程。2)从信息安全以及产品性价比角度看,打印机国产替代是必然趋势。奔图作为国产打印机领军,曾中标多个重要信创项目,消费级市场的销量和口碑持续提升。3)利盟面向中高端市场,将与奔图一起形成公司的全面产品线,同时借助利盟的技术、供应链、销售网络等积累,充分发挥强协同作用。4)中国高端制造已在诸多领域形成全球级竞争力。公司基于立体化品牌、产品力驱动、市占率先行,或将成为在打印机行业的又一成功实践。原装+兼容耗材双管齐下,长期盈利模式升级空间巨大。1)打印耗材作为高频消耗品,可为打印机厂商带来持续业绩支撑。2021财年,惠普打印机业务实现营收201.28亿美元,其中耗材收入126.32亿美元,占比达到62.76%,成为惠普打印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2021年全球耗材市场规模已达1400亿美元。2)参考海外打印巨头的盈利模式,通过打印机出货带动原装耗材(毛利率较高)销售。随着公司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提升,原装耗材业务将实现长期盈利模式升级。3)公司在全球兼容耗材市场份额居首,且专利布局不断加深,巩固其竞争壁垒。突破打印机芯片关键技术,构建长期护城河及第二成长曲线。1)公司成功自研了多款打印机主控SoC芯片、耗材芯片等,摆脱了打印机核心组件对国外厂商的依赖,提高信息安全与供应链安全。2)旗下艾派克微电子具有20多年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经验,已具备通用MCU与物联网安全芯片的自主研发能力,曾承担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2021年公司不仅在打印行业推出芯片新品,同时还积极拓展新能源,工控,汽车等行业,并与知名厂商(通力电梯、汇川、长虹、美的、上汽五菱、小鹏、长城等)达成稳定合作,实现批量供货。MCU产品方面,极海半导体在2021年共计推出32位MCU新产品超过10款。 维持“买入”评级。我们预测公司2021-2023年营业总收入为227.90/285.17/358.4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1.65/20.39/29.28亿元。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打印业务需求不及预期;汇率波动风险;商誉减值风险。
|
|
|
韦尔股份
|
计算机行业
|
2022-04-20
|
132.84
|
--
|
--
|
121.81
|
-8.30% |
|
134.08
|
0.93% |
|
详细
韦尔股份发布年报,2021年公司延续稳健高成长。公司全年实现营收241.04亿元,yoy+21.59%,归母净利润44.76亿元,yoy+65.41%,扣非归母净利润40.03亿元,yoy+78.30%,综合毛利率34.5%,较上年提升4.6%,净利率18.6%,较上年提升4.9%。在整体营收增长的情况下,公司半导体设计业务产品的销售量同比小幅下降8.6%,体现公司将产品组合更加聚焦于单价较高的中高端产品,相应地削减了单价较低的低端产品的销售。2021Q4营收57.89亿元,yoy -1.13%,qoq -1.32%,2021Q4归母净利润9.58亿元,yoy -2.23%,qoq -24.88%,2021Q4扣非归母净利润9.35亿元,yoy+41.92%,qoq -15.15%,2021Q4综合毛利率36.5%,qoq+1.0%。 分业务看,半导体设计总营收203.8亿元,占总营收比84.6%,yoy+18.02%。其中CIS营收162.6亿元,占总营收比67.5%,yoy+10.7%,毛利率33.64%,较上年+2.27%;TDDI营收19.63亿元,占比8.1%,yoy+163.90%,毛利率60.90%,较上年+36.87%。半导体分销营收36.60亿元,占比15.2%,yoy+47.3%,毛利率15.05%,较上年-0.7%。具体到CIS细分品类营收:智能手机96.7亿元,安防监控30.5亿元,汽车电子23.8亿元,PC笔电10.2亿元。CIS:手机方面,2021年智能手机高阶像素CIS收入占比提升,并成功推出业界领先的应用于智能手机的2亿像素全球最小0.61微米像素尺寸产品。公司在维持智能手机CIS营收规模情况下,汽车及安防领域CIS营收实现大幅增长。汽车方面,公司深耕汽车CIS十余年,作为全球车载 CIS 核心供应商,已推出从 VGA 到 800 万像素可满足舱内和舱外不同应用场景的多种型号产品,深度受益汽车电动化智能化驱动的车载 CIS 市场整体需求快速增长,公司2021年车载 CIS 实现营业收入约 23 亿元,同比增长约85%。安防领域,公司持续发力中高端产品,全年安防CIS营收同比约增长70%。此外,公司在笔电、医疗、AR/VR等领域市场份额领先,营收也有较大幅度提升。 保持高研发投入水平,提升综合竞争力。2021年公司半导体设计业务研发投入26.2亿元,yoy+24.79%,占设计业务收入12.86%。截至2021年底研发人员数量大幅提升至1947人,占员工总数43.3%。存货方面,本期期末存货达到87.8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达27.4%。我们认为公司存货数量增加主要是对未来半导体市场需求及供应链分配的战略性提前布局。 韦尔股份作为全球竞争力的芯片平台龙头,在过去一年手机相对疲软情况下持续取得高速增长,主要在于战略、研发效率、产品矩阵、客户及供应链五大关键要素一直持续快速发展,我们认为未来五年的成长动能和脉络布局已经非常清晰:2018-2020主要依靠手机CIS业务的增长再次奠定全球龙头地位;我们预计2021-2023主要依靠汽车CIS和触控显示驱动业务的增长,2024-2026主要依靠汽车非CIS的其他产品业务和AR/MR技术方案的增长。此外,公司在模拟电路产品大类、在新兴市场(医疗、IOT、工业检测、物联网等),在传统的安防、物联网市场,都会有全方位不同幅度的持续增长的表现。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3/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3.3/70.4/93.5亿元,对应当前PE 30.1/22.7/17.1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新产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
|
|
|
华峰测控
|
|
2022-04-20
|
259.97
|
--
|
--
|
266.89
|
2.66% |
|
289.63
|
11.41% |
|
详细
一季度延续业绩高增长态势。公司发布一季报,2022Q1营收2.59亿元,同比+124.05;归母净利1.22亿元,同比+355.74%;扣非归母净利1.22亿元,同比+195.19%。一季度延续业绩高速增长态势,主要系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持续向好和下游封测厂加速扩产仍在进行;同时公司成立东南亚全资公司,强化对东南亚和国际市场产品推广,测试系统销售额持续提高。2022Q1公司毛利率80.03,同比-0.70pct;扣非净利率46.83,同比+11.29pct;利润率稳定于较高水平。 新产能顺利释放,加大新产品布局投放。2021年9月,公司天津产业基地正式启用。随着新基地的投入使用,公司产能瓶颈问题将得到大幅解决,并为公司研发、生产能力更上一台阶奠定基础。公司持续推出新产品、新测试模块,以适应于SoC、GaN、大功率测试等更多增量需求,进一步拓宽测试能力。重视研发,持续高研发投入。2022Q1研发投入2642万,同比增长33.85%。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9404万元,同比高增;公司持续引进优秀研发人员,2021研发人员133人,较同期新增21人。目前公司海淀研发中心、与天津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正式启用;新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业务快速放量,传统业务有望支撑。新业务方面,公司今年PIM模块发货有望大幅增长,STS8300出货进一步放量,GaN有望持续贡献,奠定公司增量业务。 传统业务方面,参考今年泰瑞达指引2022年全球soc测试设备增速为12%,我们预计未来全球capex仍处于稳步增长态势,且国内下游设计公司占比持续提高,新应用需求增长,预计持续贡献增长。公司研发效率及产品力较强。公司在传统模拟混合领域国内领先,产品竞争力强,具有较高的装机存量和客户服务基础;在新兴应用领域(GaN、PIM)获取先机,具有较强竞争力;在更大的soc测试市场持续发力,迭代测试板卡增加覆盖目标市场,打开soc测试国产替代空间。公司专注耕耘于测试领域,产品从模拟和混合信号测试设备拓展至SoC测试,持续受益于国产替代突破。下游封测行业景气延续,化合物半导体成为重要市场增量。公司整体订单饱满,STS8300机台持续放量,有望维持较高增长。预计公司2022/2023/2024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6.13/8.38/11.26亿元;对应PE36.1/26.4/19.6,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全球贸易纷争风险、下游需求不确定性。
|
|
|
海康威视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4-19
|
39.86
|
--
|
--
|
43.13
|
5.20% |
|
41.93
|
5.19% |
|
详细
事件:2022年4月15日晚,公司发布2021年报及2022年一季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14.20亿元,同比增长28.21%;实现归母净利润168.00亿元,同比增长25.51%。2022Q1,公司实现营收165.22亿元,同比增长18.1%;实现归母净利润22.84亿元,同比增长5.29%。 2021年年PBG、EBG业务实现稳健增长,SMBG快速成长,AI落地景气度持续验证。 落地景气度持续验证。2021年年报中,公司对收入披露口径有所调整,使得公司三大BG、海外业务、创新业务不再相互交叉。调整后,公司2021年PBG业务增速达到19.85%,EBG业务同比增长12.94%,SMBG同比增长46.49%,持续验证AI行业景气度。 创新业务近翻倍增长,机器人、汽车电子、存储等业务进入高增收获期。创新业务近翻倍增长,机器人、汽车电子、存储等业务进入高增收获期。2021年,公司创新业务同比增速高达98.93%,接近翻倍,进入收获期,其中:1)机器人业务同比增长103.26%,2021年公司已形成新的四大硬件产品系列,并发布了第一代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2)汽车电子业务同比增长118.92%,2021年乘用车前装业务继续达成翻倍增长,同时新增定点项目数量实现翻倍,其中新增合同预期销售额较2020年末翻两番,自动泊车系统取得了长城、吉利、长安等头部自主品牌的十余个量产车型定点。3)存储业务同比增长74.94%,客户数量稳定持续增长,2021年总客户数超过3000家。 直面宏观经济压力,直面宏观经济压力,2022Q1收入增速仍略超市场预期,体现公司稳健内生增长能力。 收入增速仍略超市场预期,体现公司稳健内生增长能力。2022Q1,宏观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而公司EBG业务面向千行百业、PBG业务面向政府部门,难以避免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正是在这种压力下,公司2022Q1收入仍略超市场预期的增速,利润增速符合预期,再度验证了公司稳健的内生增长动力。我们认为,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担忧当前已基本体现在股价中,风险释放充分;公司以这一业绩验证了自身的增长能力与动力,伴随着近期市场风险偏好转向低估值品种,有望率先受益。 股权激励维持收入股权激励维持收入15%CAGR和和20%ROE要求,为长期稳健增长保驾护航,“脱钩”安防,估值体系有望稳步上行。 要求,为长期稳健增长保驾护航,“脱钩”安防,估值体系有望稳步上行。2021年10月7日,公司发布了新一期股权激励,覆盖23.36%的员工人数,通过长达五年的完整解锁周期绑定核心人才,本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条件基本与公司2018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大体一致(CAGR从20%调为15%),也显示出公司管理层在长期发展中所秉持的一致的稳健风格。随着公司沿着光谱的波长通过多维感知技术拓展产品组合,我们认为创新业务有望再造一个海康,同时和创新业务有望再造一个海康,同时和EBG业务的持续深入将持续带来公司和传统安防硬件公司的市场刻板印象和估值体系的全面“脱钩”。 业务的持续深入将持续带来公司和传统安防硬件公司的市场刻板印象和估值体系的全面“脱钩”。 维持“买入”评级。维持“买入”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收入975.02亿元、1148.83亿元、1367.3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00.08亿元、237.12亿元、281.81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国内需求不确定性;贸易关系扰动风险;原材料涨价风险;AI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创新业务孵化不及预期的风险。
|
|
|
紫光国微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2-04-13
|
177.38
|
--
|
--
|
197.88
|
11.56% |
|
213.20
|
20.19%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和2022Q1业绩预告。 2021:2021年公司营收(52.43亿元,同比+63.35%),归母净利润(19.54亿元,同比+142.28%),扣非归母净利润(17.96亿元,同比+158.10%)。 单季度来看,2021Q4公司实现营收(15.52亿元,同比+63.42%,环比+3.69%),归母净利润(4.96亿元,同比+307.34%,环比-14.69%),扣非归母净利润(4.37亿元,同比+510.43%,环比-21.52%)。 2021年公司收入、盈利能力均实现大幅增长。特种集成电路、智能安全芯片等下游需求持续增长,同时规模效应、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等因素驱动下,公司盈利能力不断提升,2021年实现净利率(36.58%,同比+11.93pct)。 具体来看,主营特种集成电路的国微电子保持高速增长,持续贡献稳定利润;主营智能安全芯片的同芯微收入规模增长的同时,盈利能力不断改善;主营通用FPGA的紫光同创收入增长迅速,扭亏为盈。 2022Q1:实现归母净利润(5.10~5.50亿元,同比+57.54%~69.90%,环比+2.74~10.80%),扣非归母净利润(4.90~5.30亿元,同比+59.01%~71.99%,环比+12.10%~21.25%)。公司业绩同比大幅增长、环比实现增长,一方面,在国微电子贡献上市公司主要业绩的情况下,这反映了特种集成电路的高景气度,而国微电子作为国内特种芯片的核心卡位企业,其业绩表现也进一步验证了特种装备的高景气度;此外同芯微和紫光同创也实现快速增长。 1、国微电子:国产特种芯片龙头,是特种装备高增长细分赛道的核心卡位企业。 1)特种芯片行业高速增长:我国特种装备进入放量建设期,机械化向信息化升级带来装备信息化价值量不断提升,此外叠加特种芯片国产化,我们预计未来5年国内特种数字芯片行业规模CAGR超40%。 2)高壁垒:特种芯片有严格市场准入壁垒及至少5~7年研制周期,因此国微电子特种芯片在航空、通信等细分赛道上拥有高市占率,未来将迎来高确定性的高增长。 3)业绩弹性:作为IC设计企业,规模效应下拥有很高的业绩弹性。 2017~2020年国微电子营收复合增速48.24%,净利润复合增速63.48%,是特种装备板块中增长动力最为强劲的企业之一。 4)产品拓展:高研发投入带动产品线拓展(如SOPC),长期受益于信息化建设。 2、同芯微:国家治理数字化的尖兵,产业生态规模持续扩容,形成包括安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车载控制芯片、NFC芯片、智能识别芯片在内的日趋完整品牌矩阵。1)立足当下:同芯微已成为金融、通信、电子证件等行业主要安全芯片供应商之一。SIM卡产品随着海外竞争者的退出,迎来业绩反转:2021H1同芯微实现营收6.39亿元(同比+29.22%),净利润0.38亿元(同比+238.11%)。 2)展望未来:正在布局国家治理数字化的多个领域(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车载控制、支付领域等),或将成为国家治理数字化的尖兵。 可转债募投项目布局高端芯片和车载控制器芯片:高端安全芯片项目满足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市场对安全芯片的需求日益增长;车载控制器芯片项目,旨在实现车载控制器芯片自主可控。支付领域:同芯微已经布局的NFC-SIM卡支付方式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测算NFC芯片的每年市场空间约30亿元规模。 3、紫光同创:参股子公司,国内FPGA领军企业。据elecfans数据,2018年国内通用FPGA市场规模约100亿元,但是主要由海外企业供应,国内厂商市场份额仅3%。紫光同创作为国内通用FPGA领导者,已实现技术突破并在通信等领域批量供货,2021年在视频图像处理、工控和消费市场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并且已实现盈利,以其在FPGA的国内领军地位我们认为其价值不容忽视。 投资建议:公司未来发展主要来自,国微电子的特种芯片高速增长、同芯微在国家治理数字化领域攻城略地、紫光同创是全国通用FPGA的领军企业。 我们基于公司2021年业绩预告,再度上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54、30.53、40.87亿元,对应估值为54X、35X、26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集团债务问题,特种装备高景气度、智能安全芯片应用拓展不及预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