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432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华致酒行 食品饮料行业 2023-05-26 26.20 -- -- 25.30 -3.44% -- 25.30 -3.44% -- 详细
事件:4月28日,华致酒行发布《2023年一季度报告》,公司一季度实现营收37.43亿元,同比增长5.32%;实现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降59.35%;基本EPS为0.24元/股,同比减少60.0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74%,同比减少4.30pct。 营收规模实现增长,盈利能力环比改善,反弹趋势有望延续。一季度销售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10.27%/2.79%,同比/环比分别-4.99/-3.77pct及-4.27/+1.39pct。由于春节旺季主要以高端名酒及中低端地产酒修复为主,名酒产品的强劲动销保障营收实现增长,毛利率受到部分名酒毛利下降及结构压力影响;环比来看,销售/管理费用率分别下降4.60/1.89pct,净利率得到环比改善。经营性现金流大幅好转,同增322303.49%,主要系本期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增加,同时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减少所致。全年来看,23年整体环境较22年改善,主要是消费场景修复确定及经济修复趋势确定,精品酒销售有望逐渐回暖。费用上,22年大量扩张销售队伍,整合打造“华致铁军”,人员招聘现已基本到位,预计相关费用的增加也已达峰。 23年确定“两点一线”工作战略,抓好华致酒行的开发,以及金蕊天荷等精品酒销售。1)公司已开始着力发展3.0门店,引进高净值客户加盟合作,走大店模式、高端模式、精品模式,尽快实现品牌形象上的大幅提升,抓住时间窗口实现定位卡位。公司未来将重点开发酒行,优化酒库,与其他连锁酒行相比定位更高,打造全球范围内的高端名酒一站式采购。2)金蕊天荷产品是公司去年成功开发的高品质差异化产品,荣获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全场最高奖项“大金奖”及“中国最佳烈性酒”称号;1.5L差异化包装贴近实际消费需求,元素寓意更丰富适合多场景选用,上市以来获得良好反馈,今年有望帮助荷花酒整体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坚持“名酒厂金牌服务员”定位不动摇,经历疫情考验厂商关系进一步加强。 对上游,公司与酒厂保持密切联系,坚持维护酒厂利益和市场秩序,最大化保证名酒畅销动力;对下游,公司通过畅销名酒加强与下游网点的粘性,精准服务B端及C端客户,是联通小B端的最好渠道。名酒配额稳中有升,显示了认可与信任,厂商合作走向深化。长期看,名酒厂加强扁平化和直销渠道建设并不意味着放弃经销商,而将加速渠道洗牌和整合;华致酒行拥有遍布全国的广泛渠道力,并打造独立的消费号召力,随着公司酒类流通份额持续增长,厂商关系持续加强,名酒配额有望匹配公司成长持续增加。 投资建议:公司凭借多年对产品“保质保真”的坚持所积累的消费者信任以及不断扩大的品牌影响力有望带动公司进入正向循环,公司在精品酒和自有品牌的发力具备一定基础和可延续性。22年公司逆势实现规模和占有率提升,核心价值得到加强,利润端压制因素正在消解,23年盈利能力有望修复。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EPS为1.69、2.31、2.93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5.6x、11.4x、9.0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风险;消费修复不及预期;价格走势不及预期;食品安全问题;市场波动风险;消费税政策可能发生变化。
珍宝岛 医药生物 2023-05-26 16.79 -- -- 17.71 5.48% -- 17.71 5.48% -- 详细
事件:1)公司发布2022 年年报,公司实现营收42.19 亿元(+2.17%),实现归母净利润1.85 亿元(-44.18%)。其中Q4 实现营收8.99 亿元(-36.93%),实现归母净利润0.32 亿元(-64.43%)。2)公司发布2023 年一季报,23Q1 实现营收15.34 亿元(+52.67%),实现归母净利润2.54亿元(+60.87%)。 22 年受疫情影响利润端承压,23Q1 开门红业绩亮眼。22 年公司实现营收42.19 亿元(+2.17%),实现归母净利润1.85 亿元(-44.18%)。主要系疫情影响核心工业板块销量下滑,产品结构变化导致综合毛利率下滑至17.55%(-15.48pct),归母净利率下滑至4.39%(-3.65pct)。具体表现为毛利率较高的中药制剂/生物制剂实现营收8.72/0.56 亿元,分别同比-35.23%/-29.50%;毛利率较低的中药材贸易/药品贸易/化学制剂实现营收28.06/3.20/1.22 亿元,分别同比+28.16%/-23.33%/+39.06%。公司坚持以制药工业为基础,积极应对中成药集采的趋势,加快心脑血管和呼吸领域口服产品的布局和推广,产品结构更加均衡。同时向上游产业链延伸整合,形成中药、化药、仿制药、创新药全产品线格局。23Q1 实现营收15.34 亿元(+52.67%),实现归母净利润2.54 亿元(+60.87%),业绩表现超预期,毛利率回升至44.25%(+4.38pct)。 注射剂+口服药双轮驱动,二次开发释放产品活力。注射剂主要有注射用血塞通(冻干)、舒血宁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22 年公司完成了注射用双黄连等38 个品种的并购,丰富了产品管线。其中,注射用血塞通和舒血宁注射液均为心脑血管领域用药,分别在公立医疗机构排名第6/12 名。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心脑血管患病率及死亡率处于上升阶段,22 年心脑血管在各类疾病用药中排名第一。22 年新版医保目录中,取消了注射用血塞通(冻干)和血塞通注射液的适应症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产品使用场景。22 年注射用血塞通/ 舒血宁注射液销量分别同比增长20.70%/0.95%。此外,公司加大产品二次开发:一方面,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产品安全性、有效性,推进注射剂再评价工作,实现舒血宁注射液达到“689 技术”标准;另一方面,通过增加有效成分以提高单次费用。口服药主要有血栓通胶囊、复方芩兰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小儿热速清糖浆等,22 年口服品种快速增长,产品去库存效果明显。公司通过提高含量和中标价格,增大市场推广力度,不断提升产品市场份额。复方芩兰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并作为十余个省市防治新冠病毒感染的推荐用药。复方芩兰口服液是公司独家品种,通过增加适应症、人群和规格对产品进行二次开发,目前正在进行儿童剂量的临床研究,增加了无糖型品种,相较其他对标产品,规模较小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围绕肿瘤领域重点布局ADC 产品,两款重磅生物药进展较快。公司于2021 年参股浙江特瑞斯药业,聚焦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等重大肿瘤疾病领域,以ADC 为核心产品,同步布局单抗、双抗产品,打造生物药重磅产品线。特瑞斯是由海外归国专家吴幼玲博士领导的海外归国精英联合浙江民营企业家创立的生物制药企业。根据公司披露,进展较快的2 个核心品种是TRS005 和TRS003。TRS005 拟用于复发或难治的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竞争格局较好,获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并获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滚动支持。 去年完成了Ib 期后决定对非霍金奇淋巴瘤的其中一个亚型往II 期进行推进。有望今年能完成病例的补充,明年初启动II 期的工作。TRS003 是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治疗大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疾病。公司以“股权投资+引进合作+自主研发”模式,围绕肿瘤领域重点开展ADC 产品创新研发。 聚焦抗病毒和抗肿瘤领域,化药研发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22 年底,公司拥有在研化药创新药项目4 个,化药仿制药项目34 个,其中ZBD1042项目作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用于预防和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1 类创新药,为全身用抗病毒药,对标药物是国内首个新型抗流感新药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是国内唯一上市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注射剂,目前已完成国内I 期临床研究。 从中药材源头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神农采”+“神农仓”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中医药是我国民族瑰宝,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中药材是中医药的基础,古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古人依靠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治疗疾病,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逐步搭建起中医药理论框架。在现代,中医药依旧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但是由于中药材品质不稳定、产地分散化、渠道复杂化、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中医药行业在曲折中发展。公司为解决行业痛点、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升级和转型,2014 年在四大药都之首亳州市投资成立了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2018 年中药材大宗电子交易平台上线运营,2019 年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盛大开业,2020 年全国首创中药材仓储式大卖场·神农仓开业运营,同年8 万??2神农谷中药材交易园区正式开业,2021 年第三方中药材电商平台·神农采上线运营,同年哈尔滨中药材商品交易中线电商平台正式上线运营,2022 年国际香料网上线运营。 1996 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设立全国17 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全国首家大宗中药材现货交易平台。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不仅仅是依靠四大药都之一亳州的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还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共安徽省委与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举措》,鼓励做优做强现代中药产业,明确指出依托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国家级中药材物流中心和储备库,做活中药商业。根据中研网估计,2020 年中药材行业市场规模约1437 亿元,2022 年预计达到1708 亿元,2024 年超过2000 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速近10%。 22 年公司中药材贸易收入为28.06 亿元(+28.16%),主要系公司扩大营销规模及改善营销方式所致。该业务毛利率为2.23%(-3.21pct),主要系中药材受季节性、区域性价格波动影响所致。22 年公司随着公司将业务延伸至香料领域,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我国20 年香精香料销售规模为511.3 亿元(+2.5%)。香料本身属于中药材的一大类,公司打造亳州神农谷(国际)香辛料市场,填补了这一空白市场。公司未来将根据战略布局,增加新业务模式,毛利率仍有提升的空间。 供给端:打造“N+50”中药材产业资源体系,直接对接全国道地中药材产区。交易中心的“N+50”中药材产业资源体系,即在亳州、哈尔滨、成都等“东南西北中”五大片区建立中药材交易中心,通过在全国50 个主要道地中药材主产区建立趁鲜加工、仓储物流、质检溯源、信息站点等项目。 需求端:行业竞争加剧,集中度有望提升。平台目标用户范围广泛,涵盖制药企业、饮片厂、食品厂、保健品厂、药妆厂等。 根据中研网,2017-2020 年我国中药饮片市场规模由1843.4 亿元增至2646.7 亿元,预计22 年规模达3441.5 亿元。中药饮片行业集中度较低,龙头企业市场份额仅2%-3%。2023 年1 月4 日,国家药监局发布《进一步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提出持续加强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和中成药监督检查。随着国家质量监管的进一步推进,中药饮片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带动上游中药材市场集中度提升。 统一化:全产业链溯源体系保障商品质量稳定。公司以“统一质检、统一仓储、统一包装、统一购销、统一结算、统一管理”的“六统一”运营模式,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新交易体系,从种植源头开始对种植基源、种植过程、采购、加工、仓储、物流全过程追溯,确保中药材来源可溯、去向可查。 信息化:“神农采”+“神农仓”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神农仓”是全国首创的中药材仓储式大卖场,“神农采”是中药材第三方线上交易平台。 客户既可以线下抽样检查商品品质,又能随时线上看货下单。“互联网+”的创新商业模式有助于降本增效,扩大销售范围。 投资建议:公司深耕中药领域近30 年,打通上下游全产业链,顺应政策导向积极布局化药、生物药新赛道。预计公司23-25 年实现营收60.69/73.35/86.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4%/21%/17%;实现归母净利润6.01/7.71/9.16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4%/28%/19%;对应PE 估值分别为28/22/18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研发不及预期,医药政策及药品集采风险,销售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国投电力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 2023-05-25 12.62 -- -- 12.96 2.69% -- 12.96 2.69% -- 详细
事件: 2023年 4月 29日,公司发布 2022年年报及 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04.89亿元,同比增长 15.36%(调整后,下同);实现归母净利润 40.79亿元,同比增长 66.1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39.50亿元,同比增长 80.40%;加权 ROE 为 8.25%,同比增加 2.86个 pct;基本 EPS 为0.5213元,同比增加 01984元。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2.56亿元,同比增长 20.05%;实现归母净利润 16.14亿元,同比增长 55.5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16.06亿元,同比增长 61.39%。2023年 1~4月,公司境内控股企业发电量 51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1.21%,其中,雅砻江水电发电量 283.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30.92%。 雅砻江两杨产能释放,水电有望延续量价齐升。2022年公司水电上网电量为986.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2.37%;平均上网电价为 0.272元/千瓦时(含税,下同),同比增长 6.75%;截至 23Q1水电总装机 2128万千瓦,2022年新增装机 51.5万千瓦(两河口 50万千瓦+小三峡机组扩容 1.5万千瓦),雅砻江流域梯级优化调度、两杨电站投产以及大朝山上游水库库容消落,一定程度上弥补流域来水偏枯情况。其中,两杨水电站投产带动雅砻江水电全年上网电量同比增加 13.71%,平均上网电价 0.279元/千瓦时,同比增长 6.61%;贡献净利润 73.61亿元,同比增长 15.73%。此外,锦官电源组(占雅砻江 1920万千瓦装机的 56.25%)送江苏上网电价自 2023年 1月 1日起由 0.277元/千瓦时上调至 0.3195元/千瓦时,水电有望保持量价齐升态势。2023年 1-4月,公司水电上网电量为 307.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4.66%,根据中电联 4月电力数据,全国水电发电量前三位的省份为四川、云南和湖北,其合计水电发电量占全国水电发电量的 64.2%,增速分别为 6.5%、-11.4%和-33.0%,公司主要水电机组所在雅砻江流域来水情况较好,业绩有望持续稳中有升。 电力供需紧平衡叠加供给侧成本改善,火电盈利能力回弹。2022年公司火电受水火互补影响,上网电量为 473.23亿千瓦时,同比减少 14.61%;平均上网电价为 0.481元/千瓦时(含税),同比增长 23.75%,燃煤价格下降叠加电价上涨,同比亏损明显收敛,盈利能力改善。截至 23Q1火电总装机 1188万千瓦,在建项目有华夏一期 60万千瓦等容量替代、钦州 3期 2×66万千瓦燃煤机组(预计分别于 23年 11月、24年 2月投产);已核准项目有钦州三期(3、4号机组)、湄洲湾三期共计 4×66万千瓦火电、浙江舟山 2×74.5万千瓦燃 气发电。2023年 1-4月公司火电上网电量为 164.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4.11%,平均上网电价同比增加 1.21%,在电力供需紧平衡的现状下,我们认为今年火电电价仍将较燃煤标杆电价保持上浮约 20%的水平,随着供给侧煤炭库存量增加、燃料成本价格松动,火电盈利能力有望显著提升。 新能源建设加速,风光项目增量明确。 2022年公司风电/光伏上网电量为47.57/18.18亿千瓦时,同比+1.85%/+13.80%;平均上网电价 0.508/0.845元/千瓦时,同比+5.02%/-7.92%。截至 23Q1,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 298/165万千瓦,22年新增风电/光伏发电 75/31.2万千瓦。2023年 1-4月公司风电/光伏发电上网电量为 21.91/6.78亿千瓦时,同比+45.5%/+13.57%;平均上网电价0.483/0.815元/千瓦时,同比-9.73%/-8.2%。雅砻江腊巴山 19.2万千瓦风电与柯拉 100万千瓦水光互补一期项目,计划于 2023年全容量并网,有望在四季度贡献利润,其中柯拉光伏发电将利用两河口水电站现有电网通道进行送出消纳,降低发电成本、平滑发电曲线。 投资建议:雅砻江流域来水情况较好,规模提升及梯级调度带动水电业绩稳中有升;电力供需紧平衡下,受益于供需侧煤价成本下行,火电盈利能力恢复;新能源增量明确,水光互补模式保障项目消纳与收益水平。预计公司 2023至 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 546.7亿元、575.42亿元、607.8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54.83亿元、66.15亿元、78亿元,同比增长 34.4%、20.6%、17.9%。对应 EPS 为 0.74、0.89、1.05元,对应 PE 为 17.4X、14.4X、12.2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来水不及预期,电价下降超预期风险,自然灾害,用电需求不及预期,执行相关政策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新项目进程不及预期。
侯宾 6
瑞可达 计算机行业 2023-05-25 53.86 -- -- 55.22 2.53% -- 55.22 2.53% -- 详细
事件。5月15日,公司发布公告宣布获得欧洲某知名车企的项目定点通知,CCS产品被成功定点。5月22日,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子公司美国瑞可达与美国某知名光伏发电跟踪系统提供商签订共计1.06亿美元的销售合同。 全面布局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领域,海外市场拓展助力业绩提升。5月15日,瑞可达宣布于近日收到欧洲某知名车企的项目定点通知,公司CCS产品被客户成功定点。该产品生命周期预计1-15年,生命周期前8年预计可实现30亿元收入,并预计于2026年开始量产。5月22日,公司发布签订重大合同公告,宣布其子公司美国瑞可达与美国某知名光伏发电跟踪系统提供商签订1.06亿美元的销售合同,预计合同生效日起两年内全部旅行完成。公司积极进行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领域布局,大力推进国际化市场战略规划建设,完善产业链布局,进一步助力公司未来业绩提升。 国际市场加速布局,产品技术不断创新。公司逐步落地实施国际化战略,2022年新增新加坡瑞可达、墨西哥瑞可达及美国瑞可达子公司,加大国际业务开拓力度;同时,公司于成都和西安设立研发中心,推出高压连接器升级迭代产品及车载高速全系列产品,实现了高压连接器、换电连接器、车载智能网联连接器、5G板对板射频连接器等产品处于国际领先或国内领先的水平。 新能源汽车连接器市场,公司开发了全系列高压大电流连接器及组件、充换电系列连接器、智能网联系列连接器和电子集成母排等产品,形成了在新能源汽车配套市场丰富的产品线,逐步打开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场。公司将加大车载连接器市场的开拓,随着高压连接器国产化加速推进,更新迭代的高压连接器在新车型上逐步选用将进一步提升公司高压连接器的市场占有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3.44/4.98/6.96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7/19/13倍。随着公司国内外业务加速拓展,项目订单落地,连接器产品加速创新升级,我们看好公司未来业绩发展,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高速连接器拓展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技术迭代风险。
炬芯科技 计算机行业 2023-05-23 36.77 -- -- 37.50 1.99% -- 37.50 1.99% -- 详细
事件:公司于4 月24 日发布了2022 年年报,2022 年实现营收4.15 亿元,同比-21.20%;实现归母净利润0.54 亿元,同比-35.97%;实现扣非净利润0.31 亿元,同比-48.05%。并于4 月29 日发布2023 年一季报,2023 年Q1实现营收0.81 亿元,同比-6.23%,环比-23.99%;实现归母净利润0.08 亿元,同比-23.68%,环比+57.17%;实现扣非净利润0.01 亿元,同比-89.55%,环比扭亏为盈。 消费电子疲软影响Q1 营收,高研发投入保障产品迭代:2022 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欧美通货膨胀和国际形势紧张,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等多方面影响,公司全年营收降幅明显。2023 年,因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Q1 营收略降。2023 年Q1 公司毛利率为41.00%,同比-1.52pcts,环比+4.34pcts;净利率为9.84%,同比-2.24pcts,环比+5.08pcts。费用方面,23年Q1 销售费用率/ 管理费用率/ 研发费用率/ 财务费用率分别为3.87%/7.96%/32.60%/-10.65% , 同期变动分别为-0.35/-0.03/-1.28/+0.29pct。因23 年Q1 公司加大研发力度,研发费用同比+10.39%,保障产品系列持续迭代升级。 蓝牙SoC 芯片产品导入顺利,有望持续受益蓝牙市场增长:蓝牙音频SoC芯片系列是公司最主要的产品系列。其中,蓝牙音箱芯片是公司的主力产品和重要收入来源,主要服务于SONY、哈曼、安克创新、华为、小米、罗技等国内外一二线终端品牌;TWS 蓝牙耳机SoC 芯片是公司布局蓝牙穿戴市场的第一个落地点,产品已进入荣耀、realme、传音、JBL、倍思、TOZO、QCY、百度等终端耳机品牌供应链;智能手表SoC 芯片是公司重点布局方向,第一代智能手表芯片已实现大规模量产,并作为主控芯片应用于印度头部品牌Noise、Fire-Boltt、boAt 等多款终端手表机型中,下一代智能手表芯片已进入流片阶段,预计将于2023 年推向市场。根据SIG 预测,2027 年全球蓝牙音频传输设备年出货量将达18.4 亿台,2023 年到2027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6%。尽管受宏观经济、国际形势和全球通胀等影响,蓝牙音频仍持续出现线性增长。其中,蓝牙音箱2023 年出货量预计将达3.6 亿台,蓝牙智能手表2023 年出货量预计为1.43 亿块。公司的蓝牙音频SoC 芯片系列产品已进入各细分市场的国内外一二线终端品牌,有望受益于持续增长的蓝牙市场,保障公司的蓝牙音频SoC 芯片营收稳步提升。 智能语音市场前景广阔,AI发展带动业绩成长:智能语音交互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公司持续开拓可配合语音技术落地的智能语音交互产品应用,当前芯片主要落地在智能办公和智能家居方面,其中智能录音笔芯片已覆盖科大讯飞、飞利浦和汉王等终端品牌。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 年全球智能语音市场规模将达399.2 亿美元,其中Nuance、谷歌、苹果市场份额占比较高;2023 年我国智能语音市场将达382 亿元,其中科大讯飞与百度占据较高市场份额。随着ChatGPT 等生成式AI 的兴起,语音技术也在快速进步。公司密切关注语音技术及AI 行业的发展趋势,智能语音交互SoC 芯片有望受益于智能语音这一广阔市场,为公司营收带来新的增长点。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公司主营业务为中高端智能音频SoC 芯片的研发、设计及销售,主要产品有蓝牙音频SoC 芯片系列、便携式音视频SoC芯片系列、智能语音交互SoC 芯片系列等,广泛应用于蓝牙音箱、智能手表、蓝牙耳机、蓝牙收发一体器、无线麦克风、电竞耳机、蓝牙语音遥控器、智能办公、智能家居等领域。公司通过智能蓝牙音频芯片升级及产业化项目、面向穿戴和IoT 领域的超低功耗MCU 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发展与科技储备资金等项目的实施,可对现有产品系列进行持续优化升级,并迭代更为先进的芯片产品,有望把握蓝牙和智能语音的市场机遇,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保障。预计2023-2025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8 亿元、1.08 亿元、1.23 亿元,EPS 分别为0.56 元、0.89 元、1.01 元,对应PE 分别为61X、39X、34X。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核心人员流失风险、技术开发和迭代升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
佰维存储 计算机行业 2023-05-23 81.88 -- -- 81.20 -0.83% -- 81.20 -0.83%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 年报及2023 年一季报,2022 年全年公司实现营收29.86亿元,同比增长14.44%;实现归母净利润0.71 亿元,同比下降38.91%;实现扣非净利润0.66 亿元,同比下降-44.37%。公司2023 年Q1 实现营收4.25 亿元,同比下降39.41%,环比下降46.84%;实现归母净利润-1.26 亿元,同比转亏,环比亏损扩大;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29 亿元,同比转亏,环比亏损扩大。 营收逆势增长,销售价格承压拖累利润:在全球通胀高企、经济下行、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的背景下,公司整体营收逆势保持稳定增长,主要系公司调整营销策略,拓宽营销渠道。分产品来看:2022 年公司嵌入式存储营收21.77亿元,同比增长29.85%,营收占比72.90%;2022 年公司消费级存储模组营收6.18 亿元,同比下降-5.59%,营收占比20.72%;2022 年公司工业级存储模组营收0.96 亿元,同比下降8.91%,营收占比3.23%。2022 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13.73%, 同比减少3.82pct;净利率为2.39%,同比减少2.08pct;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均有下降,主要原因是:(1)公司基于经济形势和市场供需情况,主动采取降价策略以巩固市场份额;(2)研发费用增长导致期间费用率提升。费用方面,2022 年全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3.34%/2.35%/4.23%/0.52% , 同比变动分别为-0.44/-0.15/+0.13/-0.12pct。2022 年研发费用增长主要系公司持续加大新项目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对存储解决方案研发、先进封测、芯片IC 设计、测试设备研发等核心技术的费用投入。 惠州工厂优势凸显,封测制造能力显著提升:公司以子公司惠州佰维作为先进封测及存储器制造基地。惠州佰维专精于存储器封测及SiP 封测,目前主要服务于公司的封测需求。惠州佰维封装工艺国内领先,目前掌握16 层叠Die、30~40μm 超薄Die、多芯片异构集成等先进工艺量产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2022 年,公司着力强化惠州工厂的管理水平和IT 能力,并不断增强公司在超薄Die,多芯片堆叠等方面的先进封测工艺能力。惠州佰维目前可提供Hybrid BGA(WB+FC)、WB BGA、FC BGA、FC CSP、LGA、QFN等封装形式的代工服务。公司通过芯片封装设备、模组制造设备以及测试设备系统的一体化智能联机运行,实现高度自动化。芯片封测生产模块目前可达到98.7%自动化生产水平,模组制造测试模块目前可达到91%自动化生产水平。2022 年,惠州工厂顺利通过国内外各大一线客户的现场审核,推动公司业务的发展,并出色完成了公司产品的按期、保质交付。国产存储芯片目前占比较小,国产存储行业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国内存储器厂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未来,随着产能不断扩充和国产替代不断加速,惠州佰维利用富余产能向存储器厂商、IC 设计公司、晶圆制造厂商提供代工服务,并有望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存储芯片行业复苏在即,深化布局汽车电子领域:根据CFM 闪存市场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存储市场规模为1,391.87 亿美元;其中,全球NAND Flash市场规模为601.26 亿美元,全球DRAM 市场规模为790.61 亿美元;NANDFlash 和DRAM 存储器领域的规模占整个半导体存储器市场比例达到95%以上。2022 年存储市场持续走弱,存储行业萎靡不振。近期,存储龙头镁光和三星纷纷宣布拒绝进一步降价,存储芯片价格有望止跌,存储市场有望加快复苏。根据汽车之家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 年,中国L2 及以上智能汽车销量破千万辆,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达49.3%。公司深化布局汽车电子领域,嵌入式存储、工业级存储器产品均有用于汽车上。汽车存储从基本的动力系统、传感器、连接器采用的SRAM、Nor Flash、EEPROM、MCP、小容量eMMC 和LPDDR4,转向以ADAS、信息娱乐系统驱动的大容量eMMC、UFS、LPDDR4X/5、BGA SSD 等存储产品。公司BGA SSD 已通过Google 准入供应商名单认证,公司eMMC、UFS、LPDDR 等产品及车载SD 卡适用于智能汽车市场。公司于2018 年获得IATF16949:2016 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进一步布局车规级存储器产品应用市场。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公司主要从事半导体存储器的研发设计、封装测试、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嵌入式存储、消费级存储、工业级存储及先进封测服务。公司在移动智能终端、PC、行业终端、数据中心、智能汽车、移动存储等六大应用领域持续创新,打造了全系列、差异化的产品体系及服务,主要包括嵌入式存储、消费级存储、工业级存储、先进封测服务四大板块。受益于存储器国产替代的发展趋势,随着存储器行业复苏,下游需求回暖,公司业绩有望更上台阶。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7 亿元、1.34 亿元、1.77 亿元,EPS 分别为0.25 元、0.31 元、0.41元,PE 分别为306X、244X、185X。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技术开发和迭代升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
五粮液 食品饮料行业 2023-05-22 170.89 -- -- 179.06 4.78% -- 179.06 4.78% -- 详细
事件:4 月28 日,五粮液发布《2022 年年度报告》和《2023 年一季度报告》,2022 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9.69 亿元,同比增长11.72%;实现归母净利润266.91 亿元,同比增长14.17%;基本EPS 6.876 元/股,同比增长14.16%;2023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1.39 亿元,同比增长13.03%;实现归母净利润125.42 亿元,同比增长15.89%;基本EPS 3.231 元/股,同比增长15.89%。 疫情大考结束,双位数增长顺利实现,需求韧性亮眼。22 年公司整体销售毛利率小幅提升0.07 pct 至75.42%,销售 /管理 /研发 /财务费用率分别同比-0.57 /-0.23 /+0.05 /-0.12 pct,费用率优化使销售净利率同比提升0.79 pct至37.81%。单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0.3%,归母净利润增长10.8%,毛利率同比降低1.90 pct。 1)分产品:普五放量,浓香优化。五粮液产品收入同比增加12.67%,销量同比增加12.21%,毛利率同比上升0.97 pct;其他酒产品收入同比减少3.11%,销量同比减少38.13%,毛利率同比上升1.00 pct。疫情影响下流通大单品需求韧性高,普五动销出色,出厂价有中个位数提高,但经典五粮液放弃考核重培育,五粮液产品吨价整体小幅提升0.4%。浓香公司优化产品结构,向中高价位产品聚焦,其他酒产品量减价增,吨价大幅提升56.6%。 2)分渠道:直销占比突出。经销模式收入同比增加7.19%,直销模式收入同比增加13.00%, 由于专卖店调整至直销模式, 21 年直销占比调整为38.8%,22 年提高1.26 pct 至40.1%。在行业进入挤压式增长的新阶段,销售重心从渠道向消费者转移,公司加快推进智慧门店2.0 建设,提升消费终端服务能力,进一步将专卖店作为直接服务C 端客户的核心阵地,前瞻布局,直销占比居行业前沿。公司全年增加专卖店数量85 家,其中华东优势地区增加32 家。经销商队伍亦加速扩张,经销商数量全年增加488 家至3144 家,其中五粮液/五粮浓香分别增加435/53 家(有重叠)。 3)分区域:基本盘稳中有升。22 年公司在所有区域均实现增长,其中西部区域实现26.85%增长;另一主要市场东部区域前两年增长迅速,年内受疫情影响较大,仍保持增长1.08%。22 年公司实施“总部抓总、大区主战”营销策略,21 个营销战区调整为26 个营销大区,市场反应更迅速、策略更精准、服务更贴心,在疫情压力下,维持全国盘面稳固,区域贡献高光,实现开瓶扫码的双位数提升,全国化进一步提升。 一季度修复情况乐观,现金流及合同负债大幅好转。按春节农历同比口径,五粮液产品发货量和动销量均同比实现增长两位数,结合去年年底至今年的特殊情况,以及春节期间动销的良好反馈,认为一季度实际修复情况乐观。 一季报经营性现金流表现大幅好转,主要系消费逐步复苏现金回款比例提高及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叠加去年基数综合影响所致。一季度合同负债同比增长53.5%达到同期最高水平。 23 年设定目标稳健,达成确定性高,关注超预期潜力。23 年发展目标与上年相同,营收两位数增长,但行业整体环境好于22 年,主要是消费场景修复确定,高端酒需求韧性在疫情中已经得到验证。二季度进入淡季,主要以消化库存为主,批价压力尚存,预计下半年将逐渐好转;经济复苏强度波动影响预期,趋势仍然确定,下半年随着三季度旺季到来,公司在春季营销工作会议上提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和“切实转化为市场份额和价格优势”将有望逐渐得到体现。 投资建议:23 年白酒行业将有望在拉经济、扩内需的工作定调,以及疫情防控结束后场景和需求回升的带动下迎来拐点,五粮液作为行业晴雨表有望顺势而为率先驶入快车道,并且乘势而上在动销、批价、产品结构等方面强化优化。公司围绕“三性一度”、“三个聚焦”原则,坚持稳中求进,以高质量的市场份额提升为核心,发展向好,新班子锐意进取,有效率、有信心,新一轮国企改革呼之欲出,看好五粮液改革潜力。我们预测公司2023-2025 年EPS 为7.94、9.18、10.63 元/股,对应当前股价PE 分别为21.5x、18.6x、16.1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风险;消费修复不及预期;价格走势不及预期;食品安全问题;市场波动风险;消费税政策可能发生变化。
华亚智能 钢铁行业 2023-05-22 54.15 -- -- 56.55 4.43% -- 56.55 4.43%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全年公司实现营收6.19亿元,同比增长16.83%;实现归母净利润1.50亿元,同比增长35.25%;实现扣非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42.61%;公司2023年Q1实现营收1.17亿元,同比下降11.65%,环比下降26.85%;实现归母净利润0.23亿元,同比下降16.32%,环比下降24.7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19亿元,同比下降25.30%,环比下降27.91%。 精密金属结构件业务稳健增长,成本增加影响22年利润:2022年公司业绩同比增长,下游客户订单增加,公司核心主业精密金属结构件产品销量同比增长带动整体业绩增长。分产品来看:2022年,公司精密金属结构件营收6.11亿,同比增长17.22%,营收占比98.61%,毛利率37.43%;半导体设备维修营收0.06亿元,同比下降7.44%,营收占比1.03%,毛利率45.64%。 2022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37.67%,同比下降1.75pct;净利率为24.26%,同比增长3.29pct,毛利率短期承压,主要系公司精密金属结构件产品成本增加、产品毛利率下滑影响公司整体毛利率。费用方面,2022年全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86%/6.59%/3.39%/-6.06%,同比变动分别为-0.13/+0.29/+0.23/-7.18pct。公司财务费用变动主要系汇率变动导致汇兑损益增加。受半导体领域需求下滑等影响,公司2023年Q1业绩同比下滑。 为了提升营收,降本增效,公司积极开拓国内半导体新客户和开发新产品,提升国内的订单需求增加半导体领域的营收,并利用新释放的产能增加了其他领域的产品加工制造能力,同时缩减部分其他方面的开支。 深耕精密金属结构制造领域,积极开拓新能源业务:公司深耕全球精密金属结构制造市场,为下游客户提供多样化、多品种、工艺复杂、精密度高的精密金属制造服务。公司专注于向国内外领先的高端设备制造商提供“小批量、多品种、工艺复杂、精密度高”的定制化精密金属结构件产品,可为全球客户提供多品种、高质量、反应快速的精密金属结构件及集成装配产品。在新能源领域,公司积极开拓逆变器、储能、充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用等国内应用市场业务。2022年度公司新能源的销售占比约25%,是公司第二大的业务。公司新能源及电力设备领域的产品目前主要应用在光伏逆变器、储能逆变器、储能设备上。随着产能得到释放,公司已拓展了不同型号、不同功率的储能柜、储能逆变器等新能源电池用的结构件。随着公司业务在新能源领域不断开拓,公司新能源业绩有望能进一步提升。 积极布局新产能,半导体零部件国产替代加速:公司精密金属结构件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设备领域。据Gartner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全球半导体市场总收入为5320亿美元,市场空间较广阔。2021年,公司发布IPO项目,拟投资3.50亿元用于“精密金属结构件扩建项目”和“精密金属制造服务智能化研发中心项目”;“精密金属结构件扩建项目”预计在2024年6月30日后正式投产,预计项目满产产值能达4.10亿元,项目达产后,预计每年新增产能可达到:半导体设备结构件0.39万套、新能源及电力设备结构件7.18万台、通用设备结构件4.40台、轨道交通结构件250列、医疗设备结构件2.70台;“精密金属制造服务智能化研发中心项目”预计在2023年12月31日后完工并投入使用。2022年,公司发布可转债项目,拟投资3.40亿元用于“半导体设备等领域精密金属部件智能化生产新建项目”,该项目预计在2024年12月31日后投产,预计项目满产产值能达4.56亿元,项目达产后,年产半导体设备等领域精密金属部件约2.30万套/件。随着公司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在半导体零部件领域的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针对半导体设备领域的精密金属制造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有望受益于半导体行业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通过不断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逐渐发展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国,半导体等行业对高端精密金属产品需求急速增长,促使上游精密金属制造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受益于国产代替进程的加速,公司的市场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公司主要从事高端精密金属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的主要产品或服务为晶圆刻蚀气体输送中心结构件、晶圆(清洗、沉积)控制平台结构件、晶圆成膜设备(PECVD)气体输送装置结构件、超高亮度LED和功率器件外延片、芯片薄膜沉积设备零部件、晶圆检测设备(AWX)成像检测平台结构件等,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设备领域、新能源及电力设备领域、医疗器械领域和通用设备领域。随着公司在半导体零部件领域和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公司新产能的不断释放,下游市场需求回暖,国内半导体零部件进口替代提速,公司业绩有望更上台阶。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6亿元、2.11亿元、3.29亿元,EPS分别为1.70元、2.64元、4.12元,PE分别为32X、20X、13X。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技术开发和迭代升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
侯宾 6
易华录 计算机行业 2023-05-22 31.99 -- -- 32.99 3.13% -- 32.99 3.13% -- 详细
事件:易华录发布2022 年年报及2023 年一季报。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04 亿元,同比下降20.60%;归母净利润0.12 亿元,同比增长106.92%。2023 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9 亿元,同比下降37.47%;归母净利润-0.52 亿元,同比下降251.24%。 业务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公司秉持“筑牢国家数据安全绿色存储底座,促进数据要素汇聚治理开发共享”的战略方针,经营重点由数据湖建设转向数据要素运营的战略调整顺利推进。公司业务转型升级带动收入结构优化,业务收入构成中政企数字化与数据运营及服务取得稳步扩张,两类业务占比高达57.88%,同比提升7.82pct。 三费费率略增, 综合毛利率提升。公司销售/ 管理/财务费用分别为1.87/2.82/2.68 亿元,三费总额同比下降0.24 亿元,受收入总额减少影响,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上升2.97/2.58/2.72pct。公司综合毛利润率取得显著提升。其中,政企数字化类业务中纯软项目占比增加,毛利率为40.37%,同比提升19.95pct,数据运营及服务类毛利率为 49.82%,同比提升6.43pct。 两金压降成效明显,现金流向好。公司两金压降取得明显成效。2022 年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为5.98 亿元(2021 年为-1.00 亿元)。公司持续加强回款工作,应收账款和存货较年初减少4.23 亿元。 先发优势明显,数据湖前景广阔。易华录具备超前布局的先发优势。公司从2017 年开始基于华录集团蓝光存储大规模推广应用,从政务大数据产业基础设施开始,搭建政务大数据底座,6 年时间里在全国建设了32 个数据湖,先发优势明显。截至目前,数据湖累计部署蓝光存储规模近3900PB,已建成和规划的机架数超2 万架,通过部署的大型行业级蓝光光盘库和光磁电智能存储系统,面向政府、企业、个人提供可规划、可延展、具有时效性、经济性和持续服务能力的本地化存储服务。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进,我们看好公司数据湖业务未来不断扩展。 数据要素政策推进,数据湖前景广阔。国务院在2022 年发布数据二十条等政策,并组建国家数据局,从法规、行政层面为数据要素基础制度打下基础。伴随着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及数据要素市场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地方数据存储底座将成为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公司推出立体式、全链路数据要素价值化方案易数云。易数云通过构建数据全套数据价值化、全栈国产化的云服务能力,实现一站式政企数据资产化体系建设,以云服务的模式面向政务云、国资云、行业云市场提供数据全生命周期资产化方案,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融通交易,助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面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投资建议:公司坚定以数据湖战略为中心,围绕绿色安全自主可控存储底座和数据要素汇聚治理开发共享两大主线,通过蓝光数据湖及易数云不断深化自主可控的国产存储技术,并持续释放海量多元的数据要素生产力。我们看好公司不断推动业务转型升级,实现业绩增长。预测公司2023-2025 年实现营收25.26 亿元、37.97 亿元、55.13 亿元;归母净利润1.98 亿元、3.67 亿元、5.97 亿元;EPS 0.30、0.55、0.90,PE 115X、62X、38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推广效果不及预期;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转化不及预期。
富瀚微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5-22 57.20 -- -- 60.00 4.90% -- 60.00 4.90%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报及 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全年公司实现营收 21.11亿元,同比增长 22.92%;实现归母净利润 3.98亿元,同比增长 9.42%;实现扣非净利润 3.57亿元,同比增长 4.81%;公司 2023年 Q1实现营收 4.16亿元,同比下降 19.22%,环比增长 6.92%;实现归母净利润 0.59亿元,同比下降 42.42%,环比增长 15.4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0.57亿元,同比下降 39.53%,环比增长 109.07%。 22年业绩逆势增长,成本及费用影响利润: 2022年,宏观经济放缓,行业周期下行,贸易争端、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业务开展;公司业绩逆势增长,主要系公司稳扎主业,不断突破创新,坚持技术进步和产品迭代双轮驱动。 分产品来看: 2022年,公司视频监控多媒体处理芯片营收 15.44亿,同比增长 23.43%,营收占比 73.14%,毛利率 37.62%;智能硬件产品营收 3.14亿元,同比增长 12.72%,营收占比 14.87%,毛利率 33.16%;汽车电子产品营收 2.12亿元,同比增长 21.10%,营收占比 10.05%,毛利率 40.67%。 2022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 38.09%,同比下降 4.36pct;净利率为 17.93%,同比下降 4.33pct,毛利率和净利率双双承压,主要原因是: (1)产品成本同比上涨, (2)公司运营费用增加。费用方面,2022年全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0.60%/5.41%/14.26%/0.31%,同比变动分别为-0.07/+0.22/-0.32/+0.40pct。2022年公司财务费用变动主要系可转债利息费用同比增加。公司表示,在 23年下半年推出新产品,预计 23年全年会是一个逐季向好的趋势。 收购眸芯实现协同发展,推进新技术提速升级:近日公司发布停牌公告,拟向不超过 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收购眸芯科技 49%股权本次交易前公司持有眸芯科技 51%股权,眸芯科技为公司控股子公司,本次交易后眸芯科技将成为公司全资子公司。眸芯科技主营业务为后端 DVR/NVR SoC芯片产品设计开发,与公司的主营业务契合。公司正积极推动和眸芯科技在研发、市场等方面的融合与发展,实现业务有效整合与协同发展。公司长期深耕视觉领域,是以视频为中心的芯片和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商。面向专业视 频处理领域,公司拥有专业全系列产品,从模拟到数字、从前端摄像机到后端录像机,公司及子公司推出一系列高性能、低功耗产品及解决方案,具有优质的图像处理和编码性能,基于自研 NPU 开发一系列高性能算法,支持专业级人形/车形检测等智能功能,具备专业智慧视频芯片和解决方案一站式供应能力。公司继续投入在新一代 ISP、智能 ISP 技术、智能降噪技术、H.266视频编码技术、高性能多核异构 SoC 架构设计、先进工艺平台等先进技术研发,持续优化改善,推进新技术提速升级。公司图像处理 ISP 为十多年自研专业图像处理引擎,目前已演进到第 7代,融入 AINR 降噪等,可实现全方位功能,进一步提升图像效果;完全自研的视频编解码器,目前演进到第 3代,进一步提升编码效率和实际视频体验。 物联网和汽车领域打开成长空间,持续完善产品布局:据 IoT Analytics 预测,从 2022年到 2027年,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以 19.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4830亿美元;ICVTank 预测, 2025年全球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将达到 273亿美元, 2020~2025年 CAGR 为 16.0%。物联、车载摄像头市场前景仍十分广阔。公司拥有面向智慧物联、智慧车行等应用领域多个系列芯片产品及解决方案,产品包括系列化端侧 ISP/IPC 芯片、系列化边缘侧 XVR/NVR 芯片,已形成前、后端协同,具备完整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供应能力。在智慧物联领域,公司不断关注新兴应用场景,拓展与头部品牌的合作,建立一定的规模和品牌优势;公司产品继续推陈出新,高性能低功耗相机在客户获得大规模量产,公司利用 Turnkey 方案、RTOS 方案等在客户实现量产,公司推出多款针对消费场景的智能摄像机芯片产品,轻松实现智能功能,推进普惠智能的全面落地。在智慧车行领域,公司具备专业车规 ISP+模拟视频链路芯片+车载 DVR 芯片,及一系列车载视频产品及解决方案。形成从车载后装到车载前装,从舱内到舱外的一系列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公司推出了新一代车载 ISP产品,可应用于 AVM/DMS/OMS/DVR 等产品,运用新一代车载 ISP 算法并首次采用先进制程工艺,产品具备高性能、低功耗等业内领先优势;公司产品完成 AEC-Q100车规认证;同时,公司加速推进 ISO-26262功能安全体系认证,提供车载摄像的完整解决方案并实现量产,推进车载传输的技术变革和推广。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以视频为核心的智慧安防,智慧物联,智能驾驶领域芯片的设计开发,为客户提供高性能视频编解码 SoC芯片,图像信号处理器 ISP 芯片及产品解决方案,以及提供技术开发,IC 设计等专业技术服务。主要产品是专业视频处理产品、智慧物联产品、智慧车行产品、技术服务。公司长期深耕视觉领域,是以视频为中心的芯片和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产品进入多家知名视觉厂商的供应链体系。随着公司在物联和车载领域的不断拓展,下游市场需求回暖,公司业绩有望更上台阶。 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63亿元、5.45亿元、6.85亿元,EPS 分别为 2.01元、2.37元、2.98元,PE 分别为 30X、25X、20X。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技术开发和迭代升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
智立方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5-22 100.00 -- -- 108.00 8.00% -- 108.00 8.00%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全年公司实现营收5.08亿元,同比下降7.35%;实现归母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1.48%;实现扣非净利润1.08亿元,同比下降3.42%;公司2023年Q1实现营收1.39亿元,同比增长21.69%,环比增长16.36%;实现归母净利润0.29亿元,同比增长1.77%,环比增长29.1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28亿元,同比增长1.61%,环比增长28.76%。 工业自动化设备销量下滑影响22年营收,23年Q1业绩稳定增长:2022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主要系公司工业自动化设备产品销量同比下降拖累了整体营收下滑。分产品来看:2022年,公司工业自动化设备业务营收3.90亿,同比下降18.26%,营收占比76.83%,毛利率42.62%;技术服务业务营收0.77亿元,同比增长45.77%,营收占比15.25%,毛利率44.29%;自动化设备配件业务营收0.40亿元,同比增长127.47%,营收占比7.93%,毛利率46.80%。2022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43.21%,同比增长2.28pct;净利率为22.96%,同比增长2.02pct,毛利率和净利率同比增加,主要原因是:(1)受公司产品结构及汇率变动影响,公司整体毛利率上涨;(2)公司接受到的政府补助收入增加带动整体净利率增加。费用方面,2022年全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4.73%/7.12%/9.50%/-2.80%,同比变动分别为+0.93/+1.72/+1.15/-2.94pct。公司财务费用变动主要系利息收入增加及汇兑受益增长。公司2023年Q1业绩同比增长,随着宏观经济逐渐向好、在手订单量逐渐增加,公司业绩有望稳健增长。 深耕光学自动化测试领域,AR/VR业务提供成长动能:公司深耕光学自动化测试及组装细分领域,细分领域技术优势及先发优势明显,具有一定的行业竞争地位;同时,公司主要客户以优质的头部客户为主,与苹果公司等主要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持续获得头部客户的认可,奠定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地位。AR/VR业务是公司重点布局的业务,公司在AR/VR等头显设备配套检测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公司核心产品以光学识别测试设备、光学感应测试设备为主,公司在研的AR/VR摄像头检测系统,已经进入样机验证阶段,该系统应用于AR/VR、手机等消费类电子端的摄像头模组性能检测。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公司预计虚拟现实产业在未来5年将快速发展。公司持续跟进消费电子虚拟现实新品的风向,加快AR/VR渗透进程。随着苹果MR新品的发布,公司在苹果的订单有望得到增加,公司光学检测设备业绩有望实现进一步增长。 积极布局半导体市场,半导体设备打造第二成长曲线:根据SEMI预计,到2030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增长至1400亿美元,成长空间十分广阔。 公司产品线积极向半导体等领域延伸、拓展。公司主要布局半导体封装测试环节设备,下游芯片类型主要涵盖miniled、micro-led、光通类(如高功率激光芯片)等,测试设备类型主要涵盖AOI设备、分选机设备。公司着重将战略资源配置于半导体等行业,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高效、节能的设备和技术服务,顺应日新月异的产品制造需求。2022年,公司使用自有资金人民币500万元投资设立了全资子公司苏州市智方达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进一步加码布局半导体领域。公司光通类半导体设备已在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主要客户包括海思,海信等,其应用于通信和数据存储方向。2023年初,公司在半导体等新领域技术研发项目投入及客户开发成效进一步显现,来自Mini-LED领域等半导体客户订单规模增加,增速较明显。因产品成熟且市场需求逐步增长、项目进展顺利,公司半导体设备产品芯片分选机已优先放量。 公司的激光芯片六面光学缺陷检测设备已小批量出货,主要应用于光电子芯片领域。公司兼顾原有设备拓展以及新领域研发,向半导体的显示类应用领域拓展,保持国内细分市场优势前提下,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实现进口替代,半导体设备领域有望开启公司第二成长曲线。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公司核心业务为自动化测试设备及自动化组装设备业务,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电子烟、工业电子、汽车电子、半导体等领域客户产品的光学、电学、力学等功能测试环节,以及产品的组装环节,帮助客户实现生产线的半自动化和全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良品率。 公司坚持“3×2”战略,即在三个赛道(消费电子、半导体、雾化电子)和两个关键工艺(自动化测试、自动化组装)进行深度拓展和延伸的发展规划。 公司除专注传统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外横向已经延伸雾化电子、AR/VR、汽车电子等新兴电子产品应用场景。随着公司在光学自动化测试领域的不断发展、半导体市场布局不断扩大和苹果MR新品发布,公司订单有望进一步增加,公司业绩有望更上台阶。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1亿元、2.22亿元、2.90亿元,EPS分别为2.57元、3.54元、4.64元,PE分别为36X、26X、20X。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技术开发和迭代升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
侯宾 6
用友网络 计算机行业 2023-05-22 20.08 -- -- 20.12 0.20% -- 20.12 0.20% -- 详细
事件:用友网络发布2022 年年报及2023 年一季报。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62 亿元,同比增长3.69%;归母净利润2.19 亿元,同比下降69.03%。2023 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75 亿元,同比增长15.29%;归母净利润-3.97 亿元,同比下降0.92%。 整体业绩承压,云服务业务快速增长。2022 年,公司在前三季度实现了云服务与软件业务收入的较快增长,在占公司全年业绩比重最大的第四季度,客观环境的扰动叠加部分客户行业景气度下行,对公司第四季度和全年收入增速产生较大影响。2022 年全年,公司主营的云服务与软件业务实现收入92.01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云服务业务保持较快增长,实现收入63.53亿元,同比增长19.4%,总营收占比提升9pct 至68.6%,已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软件业务继续战略收缩,2022 年实现收入28.48 亿元,同比下降14.2%。受收入增速不高、持续加大战略投入与业务结构升级等影响,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9 亿元,同比下降69.0%。 分层经营各市场业务稳健增长,核心产品续费率持续提升。2022 年,公司面向大型、中型和小微企业的企业客户市场业务保持稳健增长,云服务与软件业务实现收入80.78 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针对大型企业客户市场,公司抢抓企业数智化与信创国产化市场机遇,云服务与软件业务收入62.51亿元,同比增长6.5%,云服务核心产品续费率达105.5%;针对中型企业客户市场,公司加快推进云转型,战略增强公有云订阅业务,云服务与软件业务收入11.42 亿元,同比增长25.8%,云服务核心产品续费率达82.0%;针对小微企业客户市场,实现云服务与软件业务收入6.85 亿元,同比增长15.0%,云服务业务累计付费企业用户数达到50.3 万。 持续加大战略投入,为未来业绩增长打下关键基础。公司抢抓企业数智化与信创国产化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持续加大战略投入。一方面,公司加大研发投入,2022 年公司研发投入29.30 亿元,同比增长24.5%,占营业收入的31.6%。另一方面,公司加快高级人才的引进,2022 年公司员工数量为25,383 人,较2021 年末增加4385 人,其中研发人员数量已超过9000 名,占公司员工总数的35.7%。我们认为,公司持续加大对研发的战略投入有利于提升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并为未来业绩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订阅优先策略见成效,生态伙伴发展策略加速推进。公司注重业务收入结构的高质量升级,全面贯彻订阅优先策略,成效显著。2022 年,公司合同负债实现24.6 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云服务业务相关合同负债实现19.2 亿元,同比增长21.5%,订阅相关合同负债实现13.2 亿元,同比增长55.8%,公司云服务业务ARR 实现20.4 亿元,同比增长23.8%。此外,公司积极培养专业服务生态伙伴交付能力,后续公司将逐步加大实施与客户化开发交付的分签比例,进一步推动业务收入结构向更高质量转型。 投资建议:公司云服务业务增长稳健,研发战略投入持续加大,产品全面突破领先。在数智化与信创国产化市场的战略机遇下,我们看好公司生态伙伴发展策略对收入结构高质量转型的助力作用。预测公司2023-2025 年实现营收110.35 亿元、135.18 亿元、165.52 亿元;归母净利润4.74 亿元、7.57亿元、12.10 亿元;EPS 0.14、0.22、0.35,PE 153X、96X、60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市场效果不及预期;生态扩展成效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人员成本过高。
侯宾 6
星环科技 计算机行业 2023-05-22 139.00 -- -- 128.88 -7.28% -- 128.88 -7.28% -- 详细
事件:星环科技发布 2022年年报及 2023年一季报。公司 2022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3.73亿元,同比增长 12.62%;归母净利润-2.71亿元,同比下降10.90%。公司 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0.43亿元,同比增长 76.38%; 归母净利润-0.85亿元,同比增长 2.36%。 外部环境影响+内部战略投入,业绩持续承压。公司专注于大数据与云基础平台、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开发与智能分析工具等基础软件领域研发。 2022年,公司持续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产品及服务的交付及验收部分受到影响,给公司的业绩增长带来增长压力。此外,公司处于战略投入阶段,营业收入规模相对较小,不能完全覆盖各项期间费用及成本的投入,持续投入人员和资金进行产品研发也使得公司利润端承压。2022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94亿元,研发费用率为 52.06%,同比提升 9.60pct。2023年 Q1,公司收入确认节奏恢复正常,部分推迟项目获得验收,营业收入重新实现较高增速。 产品竞争力提升,受益信创机遇发展。在高研发投入的支持下,公司产品技术不断突破,发布了全系列新版本产品,进一步提升公司三大类基础软件产品的竞争力。在信创的浪潮下,公司积极推进基础软件国产化替代进程,助力金融、能源、制造、交通等行业多个用户实现了数据分析场景中对国外主流厂商大数据平台产品的国产替代。其中,大数据基础平台 TDH9.0产品的新版本能更好地实现更平滑的国产化迁移,与国外开源软件及商业版本相比有更强的功能和性能上的优势。我们看好随着信创市场范围扩展,公司产品有望在更多行业中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多行业覆盖,客户稳步增长。2022年,公司在交付验收受阻的情况下仍保持订单增长,新签订单金额约 4.98亿元,同比增长 36.45%,高于公司营收的增速,为后续业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公司累计签约的终端用户数约 1400家,客户遍布金融、政府、能源、电信、交通、教育、制造等十几个行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客户基础。公司确认收入的客户数量为514家,相比上年同期的 447家,同比增长 14.99%。公司的订单及用户规模持续提升,广泛的客户使用场景有助于公司持续打磨基础软件产品,为市场份额扩展打下基础。 费用管控优化,服务毛利率提升。2022年,公司销售/管理/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55.08%/32.56%/-0.29%,同比下降 6.34/8.33/0.35pct。公司通过推广标杆案例、打造品牌效应等措施,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率,优化三费投入,保障充足的研发投入。 投资建议:公司持续战略投入阶段,内外影响业绩持续承压。在信创浪潮下,公司优化三费发力产品研发,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部分产品已取得技术及市场领先地位。公司通过多行业广泛覆盖,不断打磨产品,培育客户基础,我们看好公司未来市场份额的拓展带动业绩提升。预测公司 2023-2025年实现营收 5.61亿元、8.14亿元、11.93亿元;归母净利润-1.83亿元、-0.84亿元、0.69亿元;2025年 EPS 为 0.57,PE 为 231,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技术转化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人员成本过高;经营性现金流波动风险。
和林微纳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5-22 89.70 -- -- 104.55 16.56% -- 104.55 16.56%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全年公司实现营收2.88亿元,同比下降22.06%;实现归母净利润0.38亿元,同比下降63.11%;实现扣非净利润0.24亿元,同比下降73.53%;公司2023年Q1实现营收0.43亿元,同比下降52.48%,环比下降24.56%;实现归母净利润-0.07亿元,同比下降137.06%,环比下降10.2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13亿元,同比下降172.48%,环比下降1.13%。 需求静待复苏,存货减值及费用增加影响22年利润:2022年公司业绩同比下滑,主要原因是:(1)国内外终端市场呈现阶段性需求疲软;(2)公司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而导致研发费用增加。分产品来看:2022年,公司半导体芯片测试探针营收1.21亿,同比下降22.21%,营收占比42.10%,毛利率45.52%;精微屏蔽罩营收1.17亿元,同比下降25.07%,营收占比40.64%,毛利率35.97%;精密结构件营收0.25亿元,同比下降21.01%,营收占比8.54%,毛利率21.68%;精微连接器及零部件营收0.10亿元,同比下降9.87%,营收占比3.36%,毛利率42.71%。2022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38.97%,同比下降4.70pct;净利率为13.22%,同比下降14.70pct,毛利率和净利率双双承压,主要原因是:(1)MEMS精微零组件业务毛利率下滑拖累公司整体毛利率,(2)公司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增和运营费用增加影响净利率。费用方面,2022年全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4.86%/8.77%/18.66%/-1.36%,同比变动分别为+0.78/+4.72/+11.09/-1.37pct。公司研发费用变动主要系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从而引起的研发薪酬、设备投入及研发机物料消耗增加所致。 芯片测试探针放量在望,布局高端测试探针领域:,受益于ChatGPT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浪潮,AI芯片的需求量将逐渐提升。受益于AI芯片需求增长,英伟达A100、H100系列GPU在台积电的代工订单迅速增长。英伟达是公司海外重要客户,公司主要为英伟达供应中高端FT测试探针及相关零组件。英伟达芯片需求增加有望带动公司测试探针订单增长。公司不断强化半导体芯片测试探针及MEMS精微零组件领域等方向技术实力,精微金属制造、精微模具设计以及微型复杂结构加工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公司重视自身产品技术和性能的不断升级,不断在MEMS精微零组件和半导体测试探针延伸方向积累优秀人才,积极开发基于精微和微纳为底层制造技术的高附加值精微产品。 公司积极扩充MEMS晶圆测试探针、高端基板测试探针、超精密航空连接器等产品品类;大力拓展电子、半导体等核心市场,构筑竞争壁垒,同时开启全球化布局战略,积极寻求可持续突破发展。 MEMS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国产化替代空间广阔:根据Yole的数据,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23亿美元,2021-2027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9%,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态势。未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成熟,MEMS新产品、新功能、新应用也将不断涌现带动MEMS行业规模持续增长。随着全球半导体产能不断向中国大陆地区转移,封装测试业已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中最具竞争力的环节,其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半导体测试探针的市场需求。在迫切的产业自主可控需求、本土晶圆产线建设、5G新基建带来的本土设备需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国半导体尤其是集成电路设备国产替代速度加快,空间巨大。2021年,公司发布定增公告,拟募集7亿元用于“MEMS工艺晶圆测试探针研发量产项目”、“基板级测试探针研发量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通过再融资募投项目的实施,公司将发挥自身研发创新优势,加速提升公司在精密制造行业和半导体测试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从而推动半导体测试产业国产化,保障产业链安全,加快国产替代、自主可控进程。随着AI、ChatGPT的发展,MEMS行业将迎来新的春天,进而带动公司MEMS业绩成长。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公司主要从事微型精密电子零组件和元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是半导体芯片测试探针系列产品及微机电(MEMS)精微电子零组件。公司深耕MEMS精微零组件及半导体芯片测试探针等领域,主要产品覆盖MEMS声学、MEMS压力传感器、MEMS光学及半导体测试耗材等下游应用场景,公司的各类精微零组件产品广泛应用于芯片封测、TWS耳机、智能手机、助听器等高科技终端产品。随着公司在MEMS领域的不断发展,下游市场需求回暖,公司业绩有望更上台阶。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9亿元、1.70亿元、3.11亿元,EPS分别为0.88元、1.89元、3.46元,PE分别为86X、40X、22X。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技术开发和迭代升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
工商银行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3-05-19 5.00 -- -- 5.15 3.00% -- 5.15 3.00% -- 详细
事件:工商银行发布2023 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2276 亿,同比-1.1%,实现归母净利润902 亿,同比+0%;不良贷款率1.38%,环比持平,拨备覆盖率213.57%,环比+4.1pct。 营收仍负增长但降幅收窄,净利润同比基本持平。1)公司一季度营收同比-1.1%,营收已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主要是受2022 年降息影响息差同比降幅较大;但一季度营收增速环比2022 年小幅修复1.5pct,主要得益于债市回暖带动其他非息收入有所恢复;2)净利润同比+0.02%,环比-4.8%,客观反映一季度营收压力,并未通过拨备释放利润(拨备覆盖率环比提高4pct)。 展望未来几个季度,我们认为一季度的营收和利润增速均为底部,未来有望逐步回暖。 息差环比企稳回升,同比降幅有望逐渐收窄。测算公司1Q22-1Q23 五个季度单季净息差分别为2.10%、1.96%、1.88%、1.74%、1.77%,同比来看,由于去年息差逐季下行的累积效应,一季度息差同比下降33bp、收窄幅度较大;但环比来看,边际上已回升3bp。往后看,资产负债两端的积极变化有望使得息差环比持续企稳。1)资产端:公司表示3 月份起贷款定价略微有所回升,后续伴随经济回暖、信贷需求同步恢复,贷款定价改善趋势有望延续。 2)负债端:如果剔除外币存款,人民币存款付息率已经下行,随着美元加息渐进尾声,整体存款成本有望趋于稳定。 不良率环比持平于1.38%,地产、城投风险可控。1)房地产业务: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仍在攀升,较年初上升27bp,但开发贷仅占贷款总量的3%,占比较低且风险可控;2)城投业务:总体投向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等重点战略区域,对于部分出险或债务负担较重的市县区的资产,已及时纳入不良管理范围内并积极主动开展后续重组工作,资产质量总体可控。 投资建议: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保持稳健,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7%/5.3%/5.5%, 目前股价对应0.52x23PB,股息率6.3%,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经济超预期下滑、息差继续下滑、债市大幅波动、资产质量恶化。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432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