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432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联赢激光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5-19 26.35 -- -- 28.03 6.38% -- 28.03 6.38% -- 详细
公司发布2023年一季度报告。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7.66亿元,同比增长106.33%,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88亿元,同比增长489.9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0.70亿元,同比增长542.08%。 公司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28.22亿元,同比增长101.64%,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67亿元,同比增长190.11%,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40亿元,同比增长248.0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99亿元,主要是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存货采购、人员薪酬等支出较上期增加所致。 动力及储能电池业务实现快速成长,新签订单充足奠定未来增长趋势。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精密激光焊接设备及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及储能电池、汽车制造、消费电子、五金家电、光通讯、医疗器械、传感器、继电器等制造业领域。分行业看,动力及储能电池业务实现营收为23.35亿元,同比增长134.20%,毛利率为32.88%,同比增长1.14个百分点;汽车及五金业务实现营收为2.37亿元,同比增长38.70%,消费电子业务实现营收为1.34亿元,同比下降13.35%,光通讯业务实现营收为808万元,同比下降31.86%。盈利能力方面,2022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35.94%,同比下降1.1pct,销售净利率为9.46%,同比增长2.88pct;23Q1公司销售毛利率为36.02%,同比下降2.42pct,销售净利率为11.49%,同比增长7.46pct。 费用率方面,规模效应凸显,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4.28%,同比下降1.71pct,管理费用率为14.18%,同比下降4.73pct,财务费用率为-0.14%,同比下降0.03pct,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85%,同比下降0.53pct,公司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研发费用1.93亿元,公司针对46系列圆柱电池焊接设备的市场需求,与多家行业头部客户合作,进行46系列圆柱电池焊接设备的研发,以满足高速自动化生产为目标,完成焊接站样机设计生产并取得完整焊接工艺数据,已具备产业化条件。在手订单方面,根据公司2022年报,公司新签订单及在手订单均保持增长,客户占比更加均衡,报告期末公司在手订单45.31亿元(含税),同比增长了32.40%,为公司后续业绩增长提供了支持。 动力电池仍然处于扩产周期,新技术不断涌现,为设备行业带来新的机遇:据GGII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锂电池出货655GWh,同比增长100%。其中,动力电池市场出货量480GWh,同比增长超1倍;储能电池出货量130GWh,同比增长1.7倍。动力电池市场方面,2022年我国电池装机量约260.94GWh,同比增长86%。根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达26%,预计2023年将超过三成以上,达到36%,新能源车渗透率逐年提高,动力电池仍然处于扩产周期。公司市占率方面,2020年中国激光焊接成套设备市场销售收入为51.2亿元,2022年中国激光焊接成套设备市场销售收入约为83.1亿元,公司的在激光焊接成套设备市场占有率从2020年的17%增长至30%左右,公司在激光焊接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同时,行业内新技术不断涌现,如特斯拉提出的4680大圆柱电池,4680圆柱电池由于结构的改变对激光焊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极耳焊接工艺难度更高、焊接及装配节拍要求更快,公司在激光焊接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对解决4680电池焊接难题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进而可以转化为市场优势。 在强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下,众多电池企业将大圆柱电池作为未来开发的重点方向,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远景动力、比克电池等。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年-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92亿元、7.01亿元、8.89亿元;对应PE分别为18倍、13倍、10倍。考虑到公司作为激光焊接龙头,动力及储能电池业务实现快速成长,相关市场占有率实现稳步提升,在手订单丰厚,客户占比均衡,同时下游锂电行业仍然处于扩产周期,叠加新技术不断涌现,未来随着46系大圆柱电池有望迎来放量,公司提前布局相关技术储备,已具备产业化条件,先发优势明显,因此首次覆盖予以“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环境风险、下游电池扩产项目进程不及预期的风险、产能释放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等。
精工科技 机械行业 2023-05-19 20.26 -- -- 23.87 17.82% -- 23.87 17.82% -- 详细
公司发布2022 年年度报告及2023 年一季度报告。2022 年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23.57 亿元,同比增长36.37%,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93 亿元,同比增长171.99%,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2.70 亿元,同比增长875.0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20 亿元,同比增长113.61%。 2023 年一季度报告:期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3.79 亿元,同比增长2.27%,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48 亿元,同比增长89.76%,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0.46 亿元,同比增长115.99%,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220.36万元,同比下降149.09%,主要原因在于报告期公司新增材料款项支出增加以及各项税费支出增加较多等所致。 碳纤维生产设备龙头,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分产品看,2022 年,新材料成套生产线和新材料单台套设备分别实现营收为14.28 亿元/1.08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为102.24%/152.24%;太阳能光伏装备实现营收为0.36 亿元,同比增长55.19%;建筑建材专用设备、轻纺专用设备、智能装备分别实现营收为1.59 亿元/3.96 亿元/0.20 亿元,分别同比下降42.69%/23.52%/53.30%。 盈利能力方面,2022 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27.48%,同比增长5.97pct,销售净利率为12.68%,同比增长6.69pct;23Q1 公司销售毛利率为32.33%,同比增长8.05pct,销售净利率为13.01%,同比增长6.44pct,期间公司加强新材料装备核心部件的“国产替代”以及降本增效,同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节流创收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及经营业绩水平。费用率方面,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1.81%,同比下降0.42pct,管理费用率为4.87%,同比下降1.63pct,财务费用率为-0.17%,同比下降0.58pct,降本增效成果凸显;研发投入方面,2022 年公司研发费用为1.08 亿元,同比增长11.24%,期间公司加强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公司千吨级碳纤维成套生产线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和销售,具备年产千吨以上碳纤维生产能力,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公司还是国际上唯一能同时生产从铸锭到切片环节的多晶硅铸锭炉、剖锭机、多线切割机等三大核心设备的企业。 公司拟定增19.5 亿元,增强碳纤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近日,公司发布2023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预案,拟定增19.5 亿元,将用于“碳纤维及复材装备智能制造建设项目”、“高性能碳纤维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碳纤维及复材装备智能制造建设项目”将对公司现有碳纤维及复材装备生产车间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并通过增加生产场地、优化生产布局、购置先进生产设备与智能管理系统,提高公司碳纤维及复材装备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提升公司对下游客户的配套能力。 “高性能碳纤维装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将进一步提高公司在碳纤维及复材装备领域的技术能力并且将在碳纤维装备领域的前瞻性技术研究布局,提升高性能碳纤维装备的进口替代能力并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持公司技术领先优势。 碳纤维产业国产替代加速,市场需求旺盛。2015-2022 年,中国市场碳纤维需求量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3.71%;2022 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需求达到74,429吨,相较2021 年同比增长19.32%。随着下游风电、航空航天、军工、碳碳复材,压力容器等传统及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碳纤维市场有望保持较快增速。根据赛奥碳纤维研究报告预测,预计到2025 年,中国市场碳纤维需求量将达到132,171 吨。2022 年国内碳纤维7.44 万吨需求量中国内产量为4.5 万吨,国产化率猛增至60.5%,首次超越了进口量;预计到2025 年,我国碳纤维国产化率将超过80%,国产替代有望持续加速。在碳纤维下游需求持续增加,叠加碳纤维产业国产替代加速的产业背景下,我国碳纤维企业扩产意愿强烈。随着扩产带来碳纤维企业资本开支的增加,碳纤维生产设备需求预计将保持增长态势。 投资建议:受益于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十四五期间产能扩张与需求放量并行,同时设备产线进口替代加快,进口替代有望迎来加快。预计公司2023年—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2 亿元、5.42 亿元、6.88 亿元;对应PE分别为21 倍、17 倍、13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速不及预期、贸易争端升级、下游产业需求不及预期、统计误差、预测参数、假设等不及预期风险。
国轩高科 电力设备行业 2023-05-19 28.88 -- -- 28.68 -0.69% -- 28.68 -0.69% -- 详细
事件:4月 28日,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及 2023年一季度报告。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 2,305,170.15万元,同比上升 122.59%;实现营业利润19,869.35万元,同比上升 408.87%;实现利润总额 25,896.39万元,同比上升 442.69%;实现净利润 36,564.02万元,同比上升 376.03%,其中,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31,157.64万元,同比上升 206.15%。 2023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 717,700.10万元,同比上升 83.26%;实现净利润 7,560.94万元,同比上升 134.78%。 营业收入高速增长,市占率稳定在行业前列水平。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2,305,170.15万元,同比增长 122.59%,远高于 2021年的 54.01%。主要受益于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市场需求旺盛,公司产能逐步扩张且正在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成本控制能力有所提升。 2022年公司装机量为 13.33GWh,市占率 4.52%,同比增长 66.2%。其中,三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1.43GWh,市占率 1.30%,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11.89GWh,市占率 6.47%;2022年公司储能业务出货 5.5GWh 左右,占总出货量约 20%,以家用储能、商用储能、电网级储能三大产品平台,重点布局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备电侧四大储能领域,持续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然而 2022年公司全年扣非净利润为负,主要是因为锂电上游原材料上涨,成本提升;研发投入增多,合计 24多亿,员工股票期权摊销近 6亿。 2023年 1季度公司营业收入 717,700.10万元,同比增长 83.26%;净利润7,560.95万元,同比增长 134.78%,主要是因为本期销售规模增加所致。根据研究机构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2023年 1季度公司装机量为 2.65GWh,市占率 4.03%。其中,三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0.15GWh,市占率 0.7%,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2.5GWh,市占率 5.57%。公司整体装机量长期稳定在国内行业前五水平。 技术引领企业发展,持续优化客户结构。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 24.16亿元,同比增长 107.09%,连续 4年占营收比重超过 10%。证明公司长期以来以实际行动不断投入技术研发,大力提升产品效能。面对锂电行业竞争格激烈的 现状,公司秉承“做精铁锂,做强三元,做大储能”产品路线。高镍三元 7系电芯市场应用成功,低温铁锂材料实现全面量产;铁锂电芯和半固态三元电芯研发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104Ah 铁锂电芯、储能万次循环寿命 300Ah电池实现量产,成功开发零热失控电池包。对于制造业面临的转型问题,公司研发了电池制造数字化平台,通过提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以提升制造水平、研发能力、品质管控能力,其中包括自主研发智能诊断系统,保证产品全生命周期可靠性。 2022年公司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金额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为 41.34%。根据研究机构电池中国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国内市场车企客户数在行业排名第二。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数量不断提升。对于公司营业收入占比较高的动力电池领域(80.18%),今年以来新能源整车终端客户受整体市场以降价换销量的风潮影响较为严重,存在显著的头部集中、尾部或被淘汰的趋势。如公司对单一或若干客户的依赖度过高、过于集中,易形成较大的风险敞口,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且锂电行业以定制化产品为主,很难将专为某一客户生产的电芯或电池 PACK 等产品转售给其他客户。 储能业务潜力较大,积极开拓市场进行中。2022年公司储能业务出货 5.5GWh左右,占总出货量约 20%。储能电池业务营业收入 350,797.41万元,同比增长 186.49%,高于同期动力电池业务的同比增长率(116.40%);占总体营业收入的比重为 15.22%,较 2021年提升约 3个百分点。 公司储能产品已通过 GB、UL、IEC、日本 JET 等标准认证,并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美国、日本等全球重要储能市场。公司将持续深化与已有客户如华为、中国铁塔、国家电网、中电投、上海电气、中国电力、苏美达、Inenergy、Jinko、Borrego、Edison、Freyr、Nextera、Moxion 等国内外企业的战略合作,继续开拓海内外重点储能市场,为大储、家用及商用储能提供系统解决方案,预计 2023年的储能业务出货将明显提升。随着储能产业发展,其相比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空间将更大。 依托大众入股优势,扬帆出海正当时。2022年,公司海外销售收入为 29.80亿元,同比增长 464.76%,占总体营业收入的比重为 12.93%,较 2021年大幅提升约 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海外定点客户超 15家,包括海外乘用车、商用车、储能等战略性客户。公司海外运营、市场团队达 800余人,为公司全球化战略落地提供强力支撑。公司于 2022年 7月在瑞交所成功发行 GDR,募资约 6.85亿美元,伴随国际资本的引入,公司国际化战略迎来跨越式发展。 2021年公司与大众中国签署《附条件生效的股份认购暨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明确表示公司与大众中国及其关联方在主营业务领域(如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关联交易可能将进一步增加。虽大众中国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公司原实控人仍为持有公司第一大表决权的股东。2022年 3月,公司正式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在华电池供应商并于同年取得大众标准三元和铁锂电芯定点。6月,公司收购德国博世哥廷根工厂并逐步完成各项改造后成立的德国国轩奠基,标志公司首个开发、制造和服务于欧洲市场的新能源基地正式启动。除此之外,2022年大众集团新能源车的全球销量仅次于比亚迪和特斯拉,位居第三。双方稳固和谐的合作模式,是公司国内国外业务继续高速发展的基石。 公司规划到 2025年全球产能达到 300GWh 左右,其中国内 200GWh,海外100GWh;目前,国内已建立十大生产基地,海外地区在德国哥廷根、印度、越南等地有布局,未来海外布局将按照美洲区、欧非区、亚太区的规划持续 推进。 投资建议:受新能源车降价潮影响,动力电池终端客户需求仍在缓慢恢复过程中。重点关注动力电池版块中的非龙头企业,因新能源车整车板块竞争加剧,为控制成本,料整车厂会在现有动力电池供应商的基础之上增加备选方案以期提高利润率,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且公司在储能领域持续深耕,技术体系成熟,已实现储能电池循环达到 12000次,计划积极拓展全球储能市场,成为国际一流的储能电池及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我们预测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4.63亿元、23.09亿元、32.06亿元,对应PE 分别为 34倍、22倍、16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需求下降、海外政策风险、电池原材料价格变动、动力电池行业竞争加剧。
歌尔股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5-19 18.96 -- -- 18.95 -0.05% -- 18.95 -0.05%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和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8.94亿元,同比+34.10%;实现归母净利润17.49亿元,同比-59.08%;实现扣非净利润16.27亿元,同比-57.54%。2023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1.22亿元,同比+19.94%,环比-21.53%;实现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同比-88.22%,环比+105.08%;实现扣非净利润0.15亿元,同比-98.28%,环比+100.81%。 大客户某项目短期扰动,计提减值损失影响当期利润:受益于VR虚拟现实、智能家用电子游戏机及配件等产品业务增长,2022年公司营收显著增长。 2022年公司毛利率为11.12%,同比-3.01pcts,净利率为1.71%,同比-3.80pcts。2022年利润端大幅承压,主要原因是公司收到通知暂停生产境外大客户一款智能声学整机产品,该款产品在2022年度内无法恢复正常生产发货,造成:1)直接损失(包括直接利润减少和停工损失等)9亿元;2)合并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7.83亿元。2023年Q1该款智能声学整机产品仍未复产,订单量大幅减少,产能利用率下降,单位制造成本上升导致智能声学整机业务毛利率急剧下滑,影响23年Q1净利润。分业务板块来看,2022年智能硬件营收630.82亿元,同比+92.27%,显著拉动整体营收正向增长;智能声学整机营收258.81亿元,同比-14.58%;精密零组件营收140.04亿元,同比+1.18%。我们认为,长期来看公司仍具备AR/VR产品的零组件组装优势,有望受益大客户相关新品发布获得增量订单,助力公司业绩后续得到修复。费用方面,2022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52%/2.19%/4.98%/0.14%,同比变动分别为-0.05/-0.31/-0.35/-0.07pct,费用整体管控良好。 先进技术储备丰富,看好AR/VR持续贡献增量:AR/VR作为消费电子市场近年来的新增长点,有望成为后移动时代中核心的智能硬件产品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IDC预计AR/VR将在2023年同比增长14%至1010万台,2023-2027年CAGR为32.6%。多个品牌厂商今年有望发布多款新机,其中索尼的PSVR2及苹果有望今年发布的MR头显将有助于拉动需求明显增长。 Meta和Pico预计在今年年底发布的新品将引领2024年VR设备需求增长势头。公司为VR产品提供光学透镜、光学模组、显示模组等零组件和产品的解决方案。在光学透镜上,公司在非球面、菲涅尔、Pancake折叠光路等产品方案上都具有成熟的研发制造能力,并且有丰富的量产交付经验。公司是全球头部的VR光学器件及模组供应商之一,在众多客户产品中占据显著份额,将直接受益于核心客户产品销量增长。同时,公司已有AR/VR多个在途研发项目,有助于提升公司在AR/VR精密光学器件及模组领域内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提升公司为客户提供AR/VR定制化光学解决方案的能力,提高公司在AR/VR领域内的垂直整合能力和盈利水平,公司AR/VR业务有望延续高速增长态势,持续成长确定性大。 TWS长期增长趋势明朗,大客户项目扰动不改经营韧性:伴随着新型人工智能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智能语音交互技术的结合,TWS智能无线耳机产品体验有望持续改善,在全球耳机市场中的渗透率有望继续提升。据CounterpointResearch最新数据,全球TWS耳机的增长态势将持续至2025年,2020-2025年CAGR为21%。2020年至202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19.8%。 公司2020年发布可转债募投项目,其中23.46亿元用于TWS耳机项目产能扩充,目前项目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2022年已实现0.27亿元的微量收入。公司表示,2022年境外大客户某智能声学整机产品所造成的短期经营扰动具有偶发性,不会削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会动摇公司的业务基础,公司与该客户除该款产品之外的其他零组件和整机业务合作均在正常开展中。 公司正在配合客户完成多款新一代TWS智能无线耳机产品的研发、验证和量产应用,随着下游客户未来推出新一代产品以及公司产能逐步释放,公司TWS耳机业务将充分受益,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维持“增持”评级:公司在声学制造和XR制造领域均处于全球龙头领先地位,公司以传统声学零组件业务为基础,精准布局AR/VR、TWS耳机等新兴业务。公司在声学、光学、微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竞争优势,在智能声学整机和智能硬件领域内,公司为多个行业领先企业的产品代工,有丰富的精密制造经验。在“零整协同”战略下,公司利用声、光、电三位一体的协同优势有望助力公司AR/VR、TWS及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游戏机等多硬件贡献利润。预估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20.34亿元、28.15亿元、38.75亿元,EPS分别为0.59元、0.82元、1.13元,对应PE分别为31X、22X、16X。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环境波动风险,VR/AR出货量不及预期,TWS耳机销量不及预期,大客户订单不及预期
侯宾 5
方直科技 传播与文化 2023-05-19 13.21 -- -- 15.13 14.53% -- 15.13 14.53% -- 详细
专注教育 30年,积极进行教育数字化转型:自 1993年开展教育业务以来,公司积累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公司以教育软件开发销售为核心,深入布局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战略方向,面向中小学教育及智能教育打造一系列产品,并与多家教育高校深入合作,得到客户的广泛好评。 盈利能力同比向好,业务营收集中: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1.08亿元,同比下降 3.32%,降幅收窄;利润端,公司归母净利润 0.23亿元,同比增长 2.02%,对比 2021年实现增速由负转正;扣非归母净利润 0.18亿元,同比增长 11.17%,对比 2021年同步实现增速扭转。分业务来看,公司“方直金太阳教育软件”,实现 0.8亿元营收,占总营收比 74.22%,整体营收来源集中。 在校学生数量增加,教育政策托底行业发展:近年来,中小学在校学生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为教育资源消费量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双减”等政策的推出以及国家对教育数字化建设的一系列资金支持,教育数字化、智慧化得到强而有效的托底支撑。 AI 应用场景多元,公司具备独特竞争力:将 AI 嵌入教育,是实现教学、管理、学习三方协同的重要一步。对比传统教育,AI 加持的教育对教学过程的质量与效率提升均大有裨益。公司较早进入线上教育行业,积累了庞大资源及合作渠道。公司不断完善自身产品线,目前已有海量产品资源储备。2018年,公司开拓人工智能及数字化建设领域,成立全资子公司木愚科技。依靠专业的团队配置,以及一系列技术和产品支持,公司将持续深耕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向新的教育模式转型。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在保持自身传统教育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将持续深耕人工智能及数字化建设,为新式教育模式赋能。 提前布局的木愚科技有望成为公司转型升级,实现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我们看好公司发展,预测公司 2023-2025年营业收入为 1.29亿 元、1.55亿元及 1.89亿元,归母净利润 0.32亿元、0.39亿元及 0.47亿万元,对应 PE 83X、69X 及 57X,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风险、人才流失风险、业绩季节性波动风险、持股 5%以上股东拟减持公司股份的风险。
全志科技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5-18 26.50 -- -- 32.81 23.81% -- 32.81 23.81% -- 详细
事件:公司于3 月21 日发布了2022 年年报,2022 年实现营收15.14 亿元,同比-26.69%;实现归母净利润2.11 亿元,同比-57.32%;实现扣非净利润1.09 亿元,同比-69.95%。并于4 月21 日发布了2023 年一季报,2023 年Q1 实现营收2.39 亿元,同比-42.62%,环比-30.46%;实现归母净利润-0.41亿元,同比-153.97%,环比-277.94%;实现扣非净利润-0.58 亿元,同比-175.49%,环比-81.79%。 需求下降影响Q1营收,高研发投入致利润承压:2022 年在宏观环境影响下,下游消费市场需求下降,公司营收短期受挫。2023 年,受包括消费电子市场在内的多个细分应用市场客户需求下降影响,公司营收短期降幅较大。2023年Q1 公司毛利率为31.88%,同比-12.58pcts, 环比-3.97pcts;净利率为-17.38%,同比-35.86pcts,环比-14.18pcts。费用方面,23 年Q1 销售费用率/ 管理费用率/ 研发费用率/ 财务费用率分别为5.59%/5.47%/48.09%/-2.90% , 同期变动分别为+3.24/+2.22/+25.62/-0.67pct。因23 年Q1 市场推广费比上年同期增加,销售费用同比+36.63%。因23 年Q1 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研发费用同比+22.84%。 下游应用领域多点布局,持续推进产品智能化迭代升级:公司持续拓展智能产品线,推动相关产品智能化迭代升级,相关产品在AIoT(智能音箱、智能扫地机、智能家电、智能视觉)、智能工业等领域持续渗透。智能音箱领域,公司与行业头部一线标杆客户保持产业深度合作,R 系列芯片产品已实现带屏、无屏音箱全面量产。智能扫地机领域,公司围绕激光、视觉、ITOF&DTOF、线激光、双目等传感器品类的扫地机产品应用需求,持续推动新技术的落地应用,配合客户中高端新产品推出,实现了中高端产品份额的大幅增长。智能家电领域,公司围绕家电智能化升级的需求,相继推出R 系列芯片新品应用方案,已获得家电和互联网智能家居头部客户的认可和定点合作。智能视觉领域,新一代视觉芯片V853 已成功在多家行业头部客户中完成全面落地量产。智能工业领域,公司推出了T 系列AI 处理器新品,并继续深化与头部客户的合作,与标杆客户打造的easy系列工业PLC 控制器获得良好市场表现,成为工业客户相关产品线的主力平台,有望为后续公司多元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多款车规新品量产,有望受益汽车智能化浪潮:根据IHS 数据,预计2025年全球汽车SoC 市场规模将达到82 亿美元,并且L3 级别以上自动驾驶预计2025 年之后开始大规模进入市场,配套高算力、高性能的SoC 芯片将会带来极高附加值。在智能汽车电子领域,公司在多核异构、hypervisor、硬件虚拟化、ISO 26262 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布局,产品涵盖了智能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全数字仪表、流媒体、AR-HUD、智能激光大灯、智能辅助预警等形态。针对智能车载人机交互需求,发布T113 芯片产品及解决方案,已在车载人机交互和仪表类应用落地。搭载公司产品的AR-HUD,APA 类智能化产品已与前装市场客户合作实现量产上市。公司针对车载SoC 芯片的布局,将有望受益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持续渗透。 维持“增持”评级:公司主营业务为智能应用处理器SoC、高性能模拟器件和无线互联芯片的研发与设计。主要产品为智能应用处理器SoC、高性能模拟器件和无线互联芯片。公司产品满足消费、工业、车载领域的应用需求,产品广泛适用于智能硬件、智能家电、智能物联网、智能汽车电子、平板电脑、网络机顶盒以及电源模拟器件、无线通信模组等多个产品市场。公司通过多元化产品布局,以大视频为基础构建智能应用平台,通过AI 全面赋能,与多家行业标杆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时公司在2022 年导入了IATF16949 车规质量管理体系与ISO 26262 功能安全体系,并在ISO 26262 功能安全的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公司拓展车规及工业级应用领域的业务提供强力保障,未来公司有望长期受益于AIOT 和汽车智能化发展浪潮。 预计2023-2025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6 亿元、5.02 亿元、5.83 亿元,EPS 分别为0.53 元、0.80 元、0.92 元,对应PE 分别为50X、34X、29X。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技术开发和迭代升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
必易微 计算机行业 2023-05-18 55.61 -- -- 67.71 21.76% -- 67.71 21.76% -- 详细
事件:公司于3月25日发布了2022年年报,2022年实现营收5.26亿元,同比-40.72%;实现归母净利润0.38亿元,同比-84.16%;实现扣非净利润0.19亿元,同比-91.79%。并于4月22日发布了2023年一季报,2023年Q1实现营收1.32亿元,同比-21.20%,环比+5.95%;实现归母净利润-0.02亿元,同比-107.92%,环比-163.04%;实现扣非净利润-0.12亿元,同比-143.25%,环比-114.57%。 Q1延续营收回暖趋势,研发人员增长致利润承压:2022年在宏观环境影响下,终端应用领域需求减少,公司前三季度营收短期受挫。对此,公司积极开拓新领域,持续推出新产品,于22年Q4扭转了前三季度营收不断下滑的趋势。23年Q1延续营收回暖的趋势,实现营收环比小幅增长。2023年Q1公司毛利率为22.44%,同比-14.94pcts,环比+6.82pcts;净利率为-4.00%,同比-21.03pcts,环比-3.23pcts。费用方面,23年Q1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67%/5.75%/24.40%/-0.67%,同期变动分别为+1.04/+1.48/+9.71/-0.55pct。因23年Q1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人员同比增长超过33%,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0.91%。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营收提升:电源管理芯片是公司最主要的产品。在新型消费电子领域,公司持续突破高功率快充市场,推出可支持PD3.1最高240W功率等级的高性能方案;在中大功率LED照明领域,公司凭借“PFC+LED驱动”的高性能国产方案,成功进入崧盛股份、英飞特、莱福德、天宝电子等行业头部客户供应链;对于DC-DC芯片,公司于2022年推出了4.5-40V电压段、0.6-6A电流范围DC-DC芯片全系列产品并实现量产,广泛应用于电工照明、家用电器、网络通讯、安防监控等领域,已向行业标杆客户持续供货;在电池管理芯片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已形成可支持高达18串“高精度锂电池监控及保护”核心技术。据Frost&Sullivan预测,2025年中国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235亿美元,CAGR达到15%。公司的产品逐步形成AC-DC、DC-DC、栅极驱动、电池管理芯片等高性能模拟芯片一体化解决方案,有望受益于快速增长的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获得电源管理芯片营收的持续增长。 核心技术保障产品竞争力,成熟研发团队巩固技术优势:2022年,公司新增五项核心技术:高压半桥自适应电流模式栅极驱动技术、高精度锂电池监控及保护技术、电流模式-恒定导通时间控制技术、三相高压BLDC栅极驱动技术、直流有刷功率级驱动技术,并升级了高压集成工艺开发技术,从原来的高压700V-BCD工艺升级为900V-BCD工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掌握了19项主要核心技术,覆盖了各个产品领域,使得产品能够满足高集成度、低谐波、低功耗、高可靠性等的特性。此外,公司持续引进优秀的研发人才,截至2022年12月31日已有研发人员229人,同比增加81人,共占公司总人数的72.01%。公司高力度的研发投入,有望拓展DC-DC、电机驱动控制等产品领域,巩固AC-DC、LED驱动的技术优势,最大程度保证新产品研发进程的推进,为产品营收的持续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公司主营业务为高性能模拟及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的设计和销售,主要产品为电源管理芯片。公司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注于模拟及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的研究、开发、销售以及相关技术服务,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完备的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成熟的研发团队有助于持续对产品线进行更新迭代,并推出新产品对其他领域进行拓展,有望受益于快速增长的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使公司营收获得持续增长。预计2023-2025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7亿元、1.13亿元、1.75亿元,EPS分别为0.82元、1.64元、2.53元,对应PE分别为68X、34X、22X。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技术开发和迭代升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
东芯股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5-17 31.65 -- -- 39.50 24.80% -- 39.50 24.80%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 2022年报及 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全年公司实现营收 11.46亿元,同比增长 1.03%;实现归母净利润 1.85亿元,同比下降 29.17%;实现扣非净利润 1.65亿元,同比下降 35.42%;公司 2023年 Q1实现营收 1.24亿元,同比下降 64.05%,环比下降 37.54%;实现归母净利润-0.34亿元,同比下降 131.21%,环比增长 59.8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38亿元,同比下降 134.15%,环比增长 58.54%。 业绩短期承压,存货计提减值影响 22年利润: 受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全球经济下滑、半导体行业周期性波动等宏观经济的影响,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主要原因是: (1)随着研发项目的新增和现有项目的展开,研发人员、研发设备同比增加; (2)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增长。 分产品来看: 2022年,公司 NAND 产品营收 7.08亿,同比增长 7.27%,营收占比 61.75%,毛利率 46.93%;MCP产品营收 2.25亿元,同比增长 26.38%,营收占比 19.66%,毛利率 22.14%;DRAM 产品营收 0.82亿元,同比增长3.22%,营收占比 7.12%,毛利率 33.98%;NOR 产品营收 0.72亿元,同比下降 61.47%,营收占比 6.30%,毛利率 20.35%。2022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 40.58%,同比下降 1.54pct;净利率为 18.97%,同比下降 6.08pct,毛利率和净利率双双承压,主要原因是: (1)受下游应用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公司部分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滑, (2)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增加, (3)公司运营费用增加。费用方面,2022年全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1.31%/5.12%/9.63%/-6.94%,同比变动分别为-0.09/-0.14/+3.03/-6.14pct。公司研发费用变动主要系随着研发项目的新增和现有项目的展开,研发人员、研发设备等同比增加。公司表示, 2023年Q1存储价格还延续了 22年 Q3、Q4下滑的趋势,但降幅减小,整个中小容量存储器的价格已经到比较稳定状态。公司预计,随着整体的市场回暖,23年下半年客户需求的提升,存储价格有望企稳。 股权激励彰显发展信心,创新技术驱动发展:近期,公司发布 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本次激励计划合计 500.00万股,约占公司股本总额 4.42亿股的 1.13%。其中,首次授予 401.70万股,约占公司股本总额的 0.91%;预留 98.30万股,约占公司股本总额的 0.22%。计划拟首次授予激励对象合计 117人,占公司员工总数 234人(截至 2022年 12月 31日)的50.00%。授予价格不低于 22.00元/股,考核要求 2023-2025年度营收同比增长率不低于 25%。本次股权激励方案充分彰显了公司的发展信心。公司高度重视并始终保持高水平研发投入,坚持技术创新,保证公司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在 NAND Flash 方面,公司 NAND Flash 产品核心技术优势明显,公司采用了业内领先的单颗集成技术,将存储阵列、ECC 模块与接口模块统一集成在同一芯片内,有效节约了芯片面积,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 NOR Flash 方面,公司的 NOR Flash 产品在力积电的 48nm制程上持续进行更高容量的新产品开发,目前 512Mb、1Gb 大容量 NOR Flash产品都已有样品可提供给客户。在 DRAM 方面,公司研发的 DDR3(L)具有高带宽、低延时等特点,在通讯设备、移动终端等领域应用广泛。公司在研的LPDDR4x 以及 PSRAM 产品均已为客户提供样品,可用于基带市场和模块类客户。在 MCP方面,公司的 NAND MCP产品集成了自主研发的低功耗 1.8v SLCNAND Flash 闪存芯片与低功耗设计的 DRAM。 存储市场需求回暖在望,制程迭代助力公司发展:据 Omdia 预测,预计 2023年全球 NAND 闪存市场规模达 585.13亿美元,预计 2023年 DRAM 市场规模达 595.82亿美元;预计到 2025年,NAND 闪存市场规模将达到 843.78亿美元,DRAM 市场规模将达到 833.97亿美元。在 2022年下半年,存储市场经历着“寒冬”,但是随着镁光、三星电子表示拒绝进一步降价,存储价格有望止跌,存储市场需求回暖在即。随着制程的不断推进,SLC NAND Flash产品将进入更多的应用领域,在网络通讯、机顶盒、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领域市场容量将进一步增加。公司的 SLC NAND Flash 量产产品以中芯国际38nm、24nm,力积电 28nm 的制程为主,公司在 28nm 及 24nm 的制程上持续开发新产品,不断扩充 SLC NANDFlash 产品线,部分新产品已达到量产标准。公司基于先进制程的 1xnm NAND Flash 产品已完成首轮晶圆流片及首次晶圆制造,并已完成功能性验证。在 SLC NANDFlash 方面,公司不断提升2xnm 产品良率;在 NOR Flash 产品方面,公司逐步实现 55nm 工艺产品全面量产;在 DRAM 方面,公司持续开发更先进工艺制程下的 DRAM 产品,进一步扩大公司存储器产品的种类与规模。随着存储市场需求的回暖,公司业绩有望得到回升。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公司主营业务是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存储产品及服务。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存储芯片、NAND Flash、NOR Flash、DRAM、MCP、技术服务。公司是目前中国大陆少数能够同时提供 NAND Flash、NORFlash、DRAM 等存储芯片完整解决方案的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网络通信、监控安防、消费类电子、工业与医疗等领域。公司致力于用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和高可靠性的产品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存储产品及服务。随着公司在存储领域的不断发展,存储市场需求回暖,公司业绩有望更上台阶。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22亿元、3.72亿元、5.34亿元,EPS 分别为 0.50元、0.84元、1.21元,PE 分别为 62X、37X、26X。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技术开发和迭代升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
希荻微 计算机行业 2023-05-17 21.41 -- -- 23.08 7.80% -- 23.08 7.80% -- 详细
事件:公司于4 月20 日发布了2022 年年报,2022 年实现营收5.59 亿元,同比+20.86%;实现归母净利润-0.15 亿元,同比-159.08%;实现扣非净利润-0.28 亿元,同比-280.01%。并于4 月28 日发布了2023 年一季报,2023年Q1 实现营收0.40 亿元,同比-73.15%,环比-55.68%;实现归母净利润0.54 亿元,同比+461.04%,环比+230.43%;实现扣非净利润-0.66 亿元,同比-974.49%,环比-53.46%。 市场持续低迷影响Q1 营收,研发费用率同比提升明显:2022 年在宏观环境影响下,消费电子市场需求持续低迷,而公司通过不断拓展客户,深化品牌合作,并持续丰富产品类型,公司营收实现逆势增长。2023 年,受消费电子市场持续低迷,消费电子产品需求疲软,以及主要客户需求的季节性波动影响,公司营收短期降幅较大。2023 年Q1 公司毛利率为43.56%, 同比-7.71pcts, 环比+0.39pcts;净利率为133.60%, 同比+127.21pcts, 环比+179.01pcts。费用方面,23 年Q1 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3.78%/69.50%/148.21%/0.34%, 同期变动分别为+22.02/+56.70/+117.66/+1.39pct。因公司完成了与NVTS 的股权转让以及技术许可授权的交易,共产生损益约1.39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上升。 因23 年Q1 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研发费用同比+30.23%,又因23 年Q1营收同比明显下降,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大幅上升。 客户拓展顺利,消费电子需求有望复苏: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电源管理芯片。 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主要产品已进入三星、小米、荣耀、OPPO、vivo、传音等品牌客户的供应链体系,覆盖包括中高端旗舰机型在内的多款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此外,公司对消费电子领域进行了布局。消费电子相关的公司在研项目有高性能DC/DC 变换芯片研发项目、锂电池快充电路研发项目、电荷泵超级快充电路研发项目等项目,研发完成后的新产品将达到与国际龙头厂商相当的技术水平。而根据IDC 预测,2023 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会低于12 亿台,同比下降1.1%;到2024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望恢复6.2%的增长。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布局的完成,有望随着市场需求恢复,为产品营收带来提升。 高标准车规产品完成出货,车电蓝海市场提供营收成长空间:在车载电子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车规级电源管理芯片产品达到了AEC-Q100 标准,且其DC/DC 芯片已进入Qualcomm 的全球汽车级平台参考设计,实现了向YuraTech 等汽车前装厂商的出货,并最终应用于奥迪、现代、起亚、小鹏、红旗、问界、长安等品牌汽车中。据高盛预估,2025 年全球汽车销量将达到1.2 亿部。此外据Yole Development 的报告估算,随着汽车CASE 潮流,单车芯片价值将会在2026 年达到700 美元。据此估算,车规级模拟芯片是一个超百亿美元市场规模且有较大增长空间的广阔市场。公司车规新品的量产应用,有望随着汽车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给营收带来新增长。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公司主营业务为包括电源管理芯片及信号链芯片在内的模拟集成电路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为服务于消费类电子和车载电子领域的电源管理芯片及信号链芯片等模拟集成电路,现有产品布局覆盖 DC/DC 芯片、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端口保护和信号切换芯片、电源转换芯片等,具备高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良好性能。公司在现有消费电子及汽车电子应用领域的基础上,积极布局汽车电子领域,有望受益于汽车电子蓝海市场,建立新的收入增长点。预计2023-2025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5 亿元、0.50 亿元、0.78 亿元,EPS 分别为0.14 元、0.12元、0.19 元,对应PE 分别为155X、172X、110X。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技术开发和迭代升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
恒烁股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5-17 55.29 -- -- 90.72 64.08% -- 90.72 64.08%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全年公司实现营收4.33亿元,同比下降24.76%;实现归母净利润0.21亿元,同比下降85.63%;实现扣非净利润0.04亿元,同比下降97.35%;公司2023年Q1实现营收0.72亿元,同比下降42.02%,环比下降13.99%;实现归母净利润-0.19亿元,同比下降173.57%,环比增长26.5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22亿元,同比下降207.84%,环比增长11.86%。 需求疲软影响业绩,费用及晶圆成本上升导致利润承压:2022年公司业绩承压,主要原因是:(1)消费市场需求萎缩、竞争加剧,公司产品量价齐跌;(2)期间费用增长。分产品来看:2022年,公司NORFlash产品营收3.50亿,同比下降29.54%,营收占比80.76%,毛利率25.75%;MCU产品产品营收0.82亿元,同比增长6.61%,营收占比18.97%,毛利率31.25%。2022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26.99%,同比下降13.84pct;净利率为4.89%,同比下降20.73pct,毛利率和净利率双双承压,主要原因是:(1)公司产品单位成本变动滞后,主要产品的晶圆采购价格仍相对较高;(2)公司运营费用同比增长显著;(3)公司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增加。费用方面,2022年全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72%/7.10%/14.95%/-1.69%,同比变动分别为+0.94/+1.69/+6.78/-1.73pct。公司研发费用变动主要系公司研发人数增加特许使用权摊销额增加以及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使流片开发费增加所致。 公司表示,目前来看晶圆代工厂的价格有一定松动,产品成本压力有望减轻,若未来行业景气度回暖,预计2023年的经营状况和毛利率有一定好转。 推进“存储+控制”战略布局,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公司聚焦“存储+控制”领域,经过不断自主研发,公司已掌握高可靠性、高速、低功耗55/50nmNORFlash和55nmMCU设计技术,基于上述技术不断升级迭代相关产品。NORFlash和MCU作为基础电子元器件,主要应用场景和客户群体相似,公司部分NORFlash客户同时有MCU产品需求。在NORFlash存储芯片领域,公司开展多个产品线的研发,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先进ETOX工艺制程(50nm和55nm)的持续迭代开发,缩减芯片面积,设计优化以覆盖更宽的操作电压,极低的待机功耗和快速唤醒功能,实现超高速的数据传输速率(133MHz),以及双边沿采样技术的研究等。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公司完善了产品线,使公司产品实现了从1Mb至256Mb多容量多电压等级全系列覆盖。在MCU控制芯片领域,公司研发项目主要涉及实现高性能和低功耗的关键技术,包括:使用最新的55nm工艺制程,使用GatingClock技术保证芯片同时具备宽压工作范围和低功耗特征,设计出独立可调整的LDO电源等。同时针对不同市场开发优先性能的高速芯片和具备高性价比的低功耗芯片。公司已研发出基于CX32L003产品升级迭代的系列产品(L030和L032),提升运算速度,增加外设功能,同时成本及功耗进一步降低,丰富了现有产品线,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MCU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AI推理芯片前景广阔,发力研发存算一体化AI芯片:根据亿欧智库数据,预计AI芯片国内市场规模将于2025年达到1780亿元,2022-2025年CAGR将达到27.9%,AI推理芯片前景广阔。公司致力于开发基于NOR闪存技术的存算一体终端推理AI芯片。公司已掌握存算一体CiNOR技术、高精确度设计技术、系统级三维集成互连技术等3项核心技术。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入合作,展开了基于NOR闪存技术的存算一体终端推理AI芯片的研发,设计用于IoT应用的超低功耗CiNOR芯片,使用创新的存算一体化架构,极大优化芯片的能效比,实现超低功耗的AI卷积运算,并持续推进基于MCU的AI应用部署和模型量化研究。公司研发的AI芯片主要聚焦于小算力、低功耗应用场景,主要专注在边缘和终端设备上,终端市场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人脸识别、语音关键词识别、心电图检测及电力设备故障声纹检测。公司的CiNOR芯片中有高精确度的电流减法电路,可以降低功耗并减小负载效应,并且实现电流的线性相减,提高了运算精确度。公司的CiNOR存算一体AI芯片目前处于研发阶段,正稳步推进中。受益于chatGPT等智能AI交互的发展,CiNOR存算一体AI芯片有望成为公司未来业绩新的增长点。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公司主营业务为存储芯片和MCU芯片研发、设计及销售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公司现有主营产品包括NORFlash存储芯片和基于ArmCortex-M0+内核架构的通用32位MCU芯片。公司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可同时提供NORFlash和MCU产品的芯片设计公司,可为客户提供基于“存储+控制”的产品综合解决方案。同时未来随着公司在研的CiNOR存算一体AI推理芯片项目的顺利推进,将会形成立足“存储”,发展“控制”,布局“AI”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随着公司在存储、控制、AI领域的不断发展,下游需求复苏,公司业绩有望更上台阶。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3亿元、1.22亿元、1.79亿元,EPS分别为0.76元、1.47元、2.16元,PE分别为74X、38X、26X。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技术开发和迭代升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
芯海科技 计算机行业 2023-05-17 33.16 -- -- 36.45 9.92% -- 36.45 9.92%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2 年报及2023 年一季报,2022 年全年公司实现营收6.18亿元,同比下降6.28%;实现归母净利润0.03 亿元,同比下降97.08%;实现扣非净利润-0.40 亿元,同比下降138.89%;公司2023 年Q1 实现营收0.62亿元,同比下降58.60%,环比下降53.27%;实现归母净利润-0.49 亿元,同比转亏,环比亏幅扩大;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58 亿元,同比转亏,环比亏幅扩大。 需求疲软拖累业绩,采购成本及费用上升导致利润承压: 2022 年公司业绩同比下滑,主要系受疫情、国际形势动荡和消费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8 位MCU、消费电子领域呈现营收及毛利下滑的态势。分产品来看: 2022 年,公司MCU 芯片产品营收2.89 亿,同比下降2.09%,营收占比46.79%,毛利率30.90%;模拟信号链芯片产品营收1.71 亿元,同比增长40.36%,营收占比27.69%,毛利率49.49%;健康测量AIOT 芯片产品营收1.47 亿元,同比下降35.99%,营收占比23.73%,毛利率42.44%。2022 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39.19%,同比下降12.99pct;净利率为0.47%,同比下降14.04pct,毛利率和净利率双双承压,主要原因是:(1)市场需求疲软,竞争加剧及上年度行业产能紧张致采购成本增长综合所致,(2)公司营运费用同比增长。 2022 年全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7.35%/12.00%/30.13%/-0.41% , 同比变动分别为+3.23/+0.88/+4.47/+1.04pct。公司研发费用变动主要系22 年研发人员规模增加致薪酬费增长,同时研发资产投入、办公场所扩大致折旧摊销等固定费用增加,以及研发辅助材料试制检验检测费增加所致。公司预计2023 年下半年的需求高于上半年,需求大概率逐季复苏。公司将继续开拓新产品的增量市场,将于Q3 及Q4 推出新品,目前正在导入多家细分市场的标杆客户,公司业绩有望得到修复。 完善产品布局,工业+汽车板块双轮驱动:公司围绕着模拟信号链,MCU 和健康测量AIOT 三大产品线,推出诸多新产品,进一步巩固并保持公司在全信号链领域的领先优势,公司的业务战略布局重心转向高端消费、工业、通信与计算机、汽车等市场。公司在BMS、工业测量与控制、智能仪表、PC、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市场拓展取得重大突破,与客户A、客户B 等国内外多家优质客户达成合作,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在工业电子领域:公司应用于工业测量和信号调理的SmartAnalog 系列高精度SOC 芯片已正式发布,正在拓展品牌工业客户的导入;多颗应用于工业控制的高性能MCU 以及应用于工业、汽车领域的高精度SD-ADC 计划今年上市;专业应用于工业领域的高速高精度SAR-ADC 预计将于23 年推出。在汽车电子领域:公司已有三款通过AEC-Q100 的车规芯片,已推出产品覆盖人机交互、智能驾舱、车身电子和车载快充等多个应用场景,并在客户端实现量产出货,导入多家汽车主机厂,同时,23 年公司还将陆续推出多个车规芯片,包含符合ASIL-D 功能安全等级的12-18 节BMSAFE 芯片和功能安全车规MCU 芯片。 下游应用多点开花,信号链产品加速放量:据IC Insights 数据,全球信号链模拟芯片的市场规模2020 年到2025 年,将从88.02 亿美元增长至113.7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5.3%,信号链模拟芯片前景广阔。公司深耕20 年的高精度ADC 及高可靠性MCU 核心双平台技术,拥有完整的信号链芯片设计能力。公司在模拟信号链领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拓展新的应用市场。模拟信号链产品主要应用于包含工业测量、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在内的诸多物联网感知领域,包括人体参数测量、人机交互、设备参数测量及环境参数测量等。在生理参数测量方面,公司应用于穿戴设备、BIA 测量的模拟前端,支持动态接触阻抗测量,有效提升测量重复性和准确性,已在头部客户批量供货;在人机交互方面,公司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除了传统的手机、TWS 耳机等市场之外,公司的压力触控芯片进入了笔记本领域,并在头部客户获得量产;在锂电管理领域,公司推出的单节锂电管理BMS 芯片,已实现大规模出货,出货量达到数千万颗,同时,公司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无人机等领域的2-5 节BMS 产品顺利推出,并导入头部客户开始小批量验证,预计将于2023 年量产。随着下游需求回暖,公司信号链产品有望成为公司业绩新的增长点。 维持“增持”评级:公司产品和方案广泛应用于工业测量与工业控制、通信与计算机、锂电管理、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慧家居、智能仪表、智慧健康等领域。未来,公司的产品布局有望持续优化。我们看好公司在产品线规划上的布局和不断拓展的研发能力。随着公司在汽车、工业领域的不断拓展,下游需求复苏,公司业绩有望更上台阶。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1 亿元、1.70 亿元、2.15 亿元,EPS 分别为0.71 元、1.19 元、1.51元,PE 分别为48X、28X、22X。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技术开发和迭代升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
侯宾 5
海能达 通信及通信设备 2023-05-17 5.63 -- -- 6.20 10.12% -- 6.20 10.12% -- 详细
事件:4月28日,海能达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2023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57亿元,同比下降18.21%;实现归母净利润-5,632.52万元,同比增长23.36%。 夯实窄带基本盘业务,产品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围绕“2+3+1”的业务战略,持续夯实窄带基本盘业务。2022年公司H系列数字对讲机在全球多个项目中应用并形成规模订单,并持续聚焦公共安全等核心行业及客户,不断夯实行业领先地位,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根据QYResearch数据统计,公司2022年全球市场主要厂商对讲机销量市场份额约占1.5%,与占比最大的摩托罗拉(约43%)相比,公司渗透率有很大提升空间。2019-2023年海能达对讲机产品单价持续提升,2023年预计达到161美元/台,在全球对讲机厂商中处于领先地位,与摩托罗拉(73美元/部)相比,有进一步下沉市场的空间。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工商业,推动市场下沉,2023年3月推出G32、G36等商业机型,机身轻薄,可满足户外运动者便携易用的需求,标志着公司产品布局从高端行业客户进一步下沉,叠加公司对渠道及数字化营销系统的布局,下沉市场份额将持续提升,助力营收稳步提升。 成长型业务齐头并进,提高第二成长曲线增长确定性。公专融合方面:公司与全球的行业客户及20多家运营商合作搭建300余个公专融合平台,面向海外发布《公专融合白皮书》和《安防白皮书》,实现从业务、平台、网络到终端多层面的融合通信,满足客户持续升级的业务需求。随着专网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公司将加速产品技术升级迭代,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宽带业务方面:全方位布局运营商公网、5G工业互联网及应急无人通信等宽带业务,提供“云-管-端”全业务解决方案,打造核心竞争力。指挥调度方面:公司利用算法叠加AI智能化技术,提供一体化、可视化公共安全调度系统,大幅提高用户决策与处置效率。随着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趋势加速,公司产品技术与方案不断研发升级,公司第二成长曲线确定性将进一步增强。 与福建国资达成战略合作,深化新能源汽车电子领域业务发展。2023年4月,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海能达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海”)与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及国闽投资签订《海能达新能源汽车电子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围绕汽车电子、动力电池及储能等领域核心部件的研发、设计、销售等环节整合资源,进行深入合作,进一步提升深海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公司大力提升EMS领域技术,叠加与福建国资的战略合作推动,业务体量将进一步扩大,带动整体业绩持续增长。 诉讼进展:公司一季报披露,2017年4月,摩托罗拉向德国杜塞尔多夫地区中级法院提起海能达及其德国子公司的专利侵权诉讼,该案件已于2023年3月16日在杜赛尔多夫高等法院二审开庭,并于2023年4月20日结束审理,法院判决海能达胜诉,海能达不构成专利侵权。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4.84/5.79/6.88亿元,2023-2025年EPS分别为0.27/0.32/0.38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21/17/15倍。随着公专融合需求提升,公司成长型业务快速发展,我们看好公司未来业绩发展,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发展不及预期风险;专用通信行业竞争加剧风险;技术迭代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闰土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3-05-16 7.03 -- -- 7.05 0.28% -- 7.05 0.28% -- 详细
事件1:2023年4月28日,闰土股份发布2022年年报,公司2022年营业总收入为62.68亿元,同比增长12.49%;归母净利润为 6.07亿元,同比下降27.42%;扣非净利润为4.19亿元,同比下降30.96%。对应公司22Q4营业总收入为14.02亿元,环比下降3.07%;归母净利润为0.56亿元,环比上升11.52%。 事件2:2023年4月28日,闰土股份发布2023年一季报,公司1Q23营业总收入为13.43亿元,同比下降14.98%,环比下降4.17%;归母净利润为0.09亿元,同比下降95.63%,环比下降83.62%。 染料板块承压,其他化工原料板块发力推动整体营收增长。公司2022年染料/助剂/其他化工原料板块收入分别为36.61/3.00/18.72亿元,YoY 分别为2.06%/18.39%/24.79%,毛利率分别为14.42%/20.28%/31.20%,同比分别-11.25/-9.29/-0.84pcts。公司营收增长主要与其他化工原料板块销售量上升所带来的收入增长有关。销售费用率为1.09%,同比下降0.05pcts;管理费用率为7.05%, 同比下降1.33pcts; 财务费用率为-1.29%, 同比下降0.62pcts,主要系本期汇兑收益增加所致;研发费用率为3.92%,同比下降0.56pcts。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出现明显下滑,净利率为10.06%,同比下降4.31pcts,其主要原因为各版块毛利率均出现下滑。 2022年公司现金流量情况良好。经营性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8.83亿元,同比增长48.64%,主要系本期收到的税费返还增加及支付的各项税费减少所致;投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1.25亿元,同比上升85.80%,主要系本期投资支付的现金减少所致;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0.62亿元,同比上升109.50%,主要本期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及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减少所致。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19.35亿元,同比上升78.99%。 应收账款同比增加15.58%,主要系本期赊销增加所致,应收账款周转率有所上升,由2021年底的6.68次变为7.90次。存货同比增加32.23% ,主要系本期库存商品增加所致,存货周转率变化不大,由2021年底的3.80次变为3.88次。 公司2023年一季度毛利率与净利率同比均有所下滑。公司业绩符合市场预期, 1Q23销售毛利率/ 净利润率分别为15.06%/1.35%, 同比分别-8.56/-11.67ppt。销售费用同比上升9.00%,销售费用率为1.25%,同比增加0.27pcts;管理费用同比下降4.00%,管理费用率为9.34%,同比增加1.07pcts;财务费用同比下降509.85%,财务费用率为-0.70%,同比下降0.60pcts,主要系利息收入较去年同期增加所致;研发费用同比下降38.36%,研发费用率为3.30%,同比下降1.25pcts,主要系公司基于降本增效,优化新产品研发项目所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0.52亿元,同比下降91.62%,主要系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较去年同期减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较去年同期增加所致;投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2.62亿元,同比下降260.21%,主要系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较去年同期减少所致。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为-0.03亿元,同比上升18.77%。存货同比上升13.54%,存货周转率同比由2022年一季度的1.00次变为0.78次。应收账款同比上升3.94%,应收账款周转率同比由2022年一季度的1.72次变为1.35次。 下游需求低迷叠加行业内供给增加,染料业务板块承压。据中国印染行业协会数据1,2022年1-12月,印染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印染布产量556.22亿米,同比下降7.52%。全年来看,一季度,行业生产形势基本良好,印染布产量维持正增长,二季度开始,俄乌冲突加剧、欧美加速收紧货币政策、国内疫情多发频发等因素对终端消费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印染布产量增速逐季回落。 总需求不足是印染行业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印染布产量下滑导致染料需求不足。同时,染料行业内部新增产能的陆续投产也进一步加剧了竞争,染料产品价格受到影响,不断下滑。此外,公司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多出现大幅度上涨,增加了生产成本,对产品毛利率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不利背景下,公司依托自身品牌优势以及规模化优势,实现染料业务稳定经营。2022年染料产量 16.60万吨,同比增长 14.32%;染料销售量 15.78万吨,同比增长6.89%,销售量的增长成功抵消了产品价格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染料业务板块营收规模依旧稳定。公司产品销售市场占有率继续稳居国内染料市场份额前二位,规模化优势降低了产品单位成本,并推进了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 同时,公司积极向上延伸产业链,形成了从热电、蒸汽、氯气、烧碱,到中间体、滤饼、染料等完善的产业链,其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避免染料中间体价格波动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增强公司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我们预计,公司将凭借其规模化优势以及产业链优势,仍有望在激烈竞争保持较高市场占有率,在未来染料行业的复苏的趋势下迎来发展。 公司研发能力突出,新建项目有条不紊顺利推进。公司持续投入研发,闰土研究院获得省级企业重点研究院,成为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第三家省级重点研究院,编写的尖兵领雁项目指南成功列入浙江省科技厅的申报目录,并最终获得浙江省科技厅尖兵项目。公司在在染料、中间体、生产工艺等领域积极进行研发投入,2022年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2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17项,新申请发明专利 27项,新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8项。研发成果有效推进了公司产业链延伸,降低了公司环保成本及生产压力,增强公司竞争力。同时,公司各项目顺利推进,进度符合预期,迪邦公司 4.78万吨/年高强度环保型分散染料项目完成验收,并投入生产;年产 500吨分散蓝项目中硝化工段技改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并开展试生产;染料公司阳离子染料项目完工,试生产期间各项指标平稳;嘉成公司中 F 硝化连续化改造项目运行良好;泰邦公司多效冷凝水项目稳定运行,缓解了污水生化处理系统负荷;闰华数码年产 10440吨数码印花商品染料项目一期建设完成并开始投产;闰智公司年产 20000吨助剂桶、托盘制品项目稳步推进。我们认为公司研发将推动公司持续发展,各项目的稳步实施也将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55.34/60.26/65.18亿元, 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1/6.02/7.80亿元, 对应 EPS 分别为0.33/0.52/0.68,当前股价对应的 PE 倍数分别为22X、14X、11X。我们认为短期染料价格处于底部,染料价格复苏仍需等待行业复苏。公司实现向染料产业链上游延伸,同时具有规模化以及品牌优势,有望在未来染料行业的复苏中占得先机,进一步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以及占有率。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染料需求不及预期;染料/中间体产能大幅扩张;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安全风险,环保风险。
先导智能 机械行业 2023-05-16 36.80 -- -- 38.46 4.51% -- 38.46 4.51% -- 详细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9.32亿元,同比增长38.82%,实现归母净利润23.18亿元,同比增长46.25%,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2.56亿元,同比增长47.2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6.91亿元,同比增长25.85%;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为32.74亿元,同比增长11.88%,实现归母净利润5.63亿元,同比增长62.64%,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5.51亿元,同比增长61.6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7.08亿元,同比下降41.03%。 盈利能力方面,公司2022年销售毛利率为37.75%,同比提升3.69pct,销售净利率为16.63%,同比提升0.84pct。2023年一季度,销售毛利率为41.46%,同比提升10.66pct,销售净利率为16.68%,同比提升4.84pct。 分产品看,2022年,锂电池智能装备业务实现营收99.44亿元,同比增长42.96%,毛利率为39.04%,同增4.41pct;智能物流系统业务实现营收为16.95亿元,同比增长60.53%,毛利率为19.05%,同增4.27pct;光伏智能装备业务实现营收为4.63亿元,同比下降22.76%;3C智能装备业务实现营收为6.06亿元,同比增长2.51%。 费用率方面,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为2.95%,同比提升0.21pct,管理费用率为5.16%,同比下降0.06pct,财务费用率为-0.47%,同比下降0.45pct。2022年研发投入为14.0亿元,同比提升23.57%,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0.05%,同比下降0.61pct。去年,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向高端新能源装备领域发展,公司自主研发的首条全新技术GW级TOPCon光伏电池智能工厂产线,经过行业Top客户端的验证,其量产电池片转换效率突破25%,日产能达30万片以上,良率和碎片率均达业内领先水平,整线运营成本再创行业新低。并且在驱动电机的工艺选择上,先导智能探索行业顶尖的扁线电机制造工艺,成功开发出Hairpin三代线成型技术,一举实现技术领先。结合对扁线定子产线、转子产线、多合一电驱系统组合装配、EOL测试台架等关键工艺的开发,先导智能迭代推出新能源电驱动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订单方面,2022年公司新签订单金额达260亿元(不含税),创历年新高,其中海外订单占比为15%左右。去年锂电池公司陆续公布了的扩产规划,并展开了大规模的扩产招标。同时光伏智能装备、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和汽车智能产线等非锂电业务行业态势良好,公司已与诸多国内外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全球化布局,平台化发展,打造未来核心竞争力。目前公司已在美国、瑞典、德国、土耳其、法国、匈牙利、日本、韩国等地设立分/子公司,并与全球领先的知名品牌保持良好而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全球知名汽车厂商和电池企业提供装备和服务,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一、欧洲第一。同时公司全资收购自动化装备制造商Ontec,建立海外技术能力中心,成为第一家在欧洲本土建设技术中心的中国锂电装备企业,将为海外市场开拓提供强劲的战略支持和动力。2022年,公司累计为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知名电池企业提供超过300GWh的锂电产品;获得大众、ACC的量产战略合作,并将海外订单覆盖扩展到美国、德国、瑞典、斯洛伐克、希腊、土耳其等更多欧美国家;公司在立足锂电池智能装备的背景下,还布局了光伏智能装备业务、3C智能装备、智能物流系统、汽车智能产线、氢能装备、激光精密加工装备等新业务,经过发展,这些业务目前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平台型公司的特征越发明显。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3年-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82亿元、48.15亿元、58.40亿元,EPS分别为2.29元、3.07元、3.73元,对应PE分别为17倍、12倍、1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电池厂商扩产不及预期的风险、全球经济恶化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易天股份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3-05-16 17.30 -- -- 23.18 33.99% -- 23.18 33.99%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了2022年年度报告、2023年一季度报告,2022年全年公司实现营收6.55亿元,同比增长35.44%;实现归母净利润0.44亿元,同比下降36.83%;实现扣非净利润0.41亿元,同比下降33.65%。公司2023年Q1实现营收1.36亿元,同比下降3.28%,环比下降30.80%;实现归母净利润-0.03亿元,同比下降124.34%,环比下降190.19%;实现扣非净利润-0.04亿元,同比下降126.18%,环比下降242.71%。 需求低迷叠加产能爬坡,显示业务盈利能力下滑:2022年,公司客户开拓取得新进展,中山基地产能逐步释放,营业收入同比实现高速增长。然而,受全球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影响,公司主营产品平板显示专用设备盈利能力下滑,致使公司全年业绩承压。2022年全年公司毛利率为31.54%,同比-12.34pcts;净利率6.55%,同比-7.75pcts。2022年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双下滑,原因主要系:一是受消费电子需求低迷影响,平板显示专用设备订单毛利率不及预期;二是中山基地仍处于产能爬坡阶段,未实现盈亏平衡,拉低公司整体业绩;三是,公司持续加大对半导体设备领域相关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 2023年Q1,公司毛利率为28.12%,同比-4.45pcts,环比-3.43pcts;净利率为-3.42%,同比-12.76pcts,环比-5.76pcts。其中,Q1毛利率同比下滑,主要系面板行业需求恢复不及预期所致。费用方面,2022年全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及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0.25%/7.11%/10.90%/-0.62%,同比变动分别为-1.85/-0.59/-0.47/-0.04pcts。其中,2022年财务费用为-4034841.77元,同比下降42.93%,主要系美元汇率上升,汇兑收益增加所致。 新品研发多方位突破,显示、半导体业务齐头并进:公司主要从事平板显示专用设备及半导体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为LCD显示设备、柔性OLED显示设备、VR/AR/MR显示设备、Mini/MicroLED设备及半导体专用设备。1)LCD显示设备方面,2022年,公司自主研发设计了65寸H型和88寸RTP偏光片贴附生产线,产线整体性能指标达行业领先水平,有效提升清洗良率和稳定性,并研发面板磨边后75寸端子水洗设备、75寸切割后盘刷清洗设备,提升了后段邦定良率,解决了切割后面板玻璃屑及检测干扰问题。此外,针对车载显示模组组装设备的市场需求,公司升级迭代了现有12/17/24寸偏贴生产线,满足了车载显示屏高精度、高分辨率、高耐候性的良率要求。2)柔性OLED显示设备方面,针对折叠产品的发展需求,公司在现有小尺寸柔性OLED贴附技术上研发了10/20寸柔性OLED-POL/OCA/UTG/贴附生产线,满足柔性OLED工艺的其他终端产品应用需求。3)VR/AR/MR显示设备方面,公司与客户共同研发了2寸以下真空全贴合设备和POL/OCA贴附设备,目前各项功能已通过客户验证进入试量产阶段;并研发推出1-8寸清洗偏贴专用线,目前此VR专线精度和良率指标已通过验证进入量产阶段。此外,公司与偏光片生产厂家深入合作,研发了17寸POL+IQPS+QWP多种膜材贴附设备,目前各项技术指标已经通过客户验证实现量产。4)Mini/MicroLED设备方面,2022年,子公司易天半导体推出了第三代MiniLED巨量转移设备,子公司微组半导体研发了第三代MiniLED直显产品返修设备及第二代MiniLED背光产品返修设备。 此外,为扩大MiniLED市场份额,微组半导体在不同工艺段分别开发了MiniLED外观检测设备、MiniLED底胶填充设备、MiniLED底胶固化设备,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线。5)半导体专用设备方面,公司积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研发出半导体相关附膜设备,如晶圆减薄前附膜机、晶圆切割前附膜机、Strip附膜机等,并且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显示面板国产化趋势渐明,多元化布局打开长线空间:近年来,我国在显示面板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面板生产国,以京东方、华星光电为首的国内面板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成为全球面板市场的主要竞争者。2022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发布的《中国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洞察》报告显示,我国显示面板年产能达到2亿平方米,有力支撑智能手机、电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领域应用,且产业规模跃居全球第一,成为升级信息消费、壮大数字经济的重要力量。目前公司业务已覆盖LCD显示设备、柔性OLED显示设备及VR\AR\MR显示设备等领域,并依靠自身优势获得了国内一线平板显示设备厂商的认可。在LCD显示设备领域,公司已与国内众多的面板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在柔性OLED显示设备领域,依托于公司在面板贴附领域的领先技术,公司已成为国内柔性面板制造厂商的首选合作厂商之一;在VR/AR/MR显示设备领域,公司生产的MicroOLED(硅基OLED)晶圆显示偏光片贴附设备、PF膜材贴附设备、OCA贴合设备、HTH全贴合设备等设备,基本涵盖了VR/AR/MR工艺段中模组组装和后段组装工艺段所需的相关设备,相关产品现已取得合肥视涯等客户的认可。此外,在Mini/MicroLED设备领域,公司子公司微组半导体加大在MiniLED制程工序中的研发投入,开发了MiniLED固晶后修复技术、回流焊接后修复技术、膜压后一体化修复技术,已在技术创新、产品优化和市场准入方面取得突破;在半导体专用设备领域,公司已开发出半导体相关的覆膜设备,子公司微组半导体开发的探测器模块微组装生产线,在医疗器械断层扫描CT机生产工序中起到了重要的国产化替代作用,获得了航卫通用等客户的认可。未来随着OLED面板产能逐渐向国内转移、公司半导体设备领域技术创新持续突破,公司业绩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公司主营业务为平板显示专用设备及半导体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同时具备平板显示专用设备及半导体设备研发和制造能力的企业之一。2022年,公司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平板显示专用设备及半导体设备领域的市场份额;此外,公司中山基地厂房竣工达产,产能逐步释放,公司产品交付能力进一步增强。未来随着消费电子需求回暖、显示面板国产化趋势加强,公司有望迎来新的增长机遇。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3亿元、1.01亿元、1.27亿元,EPS分别为0.38元、0.72元、0.91元,PE分别为46X、24X、19X。 风险提示:技术更新迭代滞后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管理风险。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432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