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3/55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扬杰科技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2-06-09 76.42 90.63 153.87% 73.49 -3.83%
73.49 -3.83%
详细
公司发布收购楚微半导体40%股权的公告:公司确认受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持有的湖南楚微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40%的股权,转让底价为29,500万元人民币。摘牌成功后,受让方需以货币方式将转让方未实缴的8,000万元出资向标的企业实缴到位。双方已于2022年6月6日签署了《产权交易合同》。交易完成后,公司预计成为楚微半导体第一大股东,楚微半导体将成为公司的参股子公司。扬杰科技负责筹措楚微半导体二期建设资金,确保楚微半导体最迟在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增加建设一条月产3万片的8英寸硅基芯片生产线和一条月产0.5万片的6英寸碳化硅芯片生产线。我们认为,此次交易扩充了扬杰科技8英寸片的供应,并且加强了碳化硅的生产研发能力。 携手国内先进设备供应商,升级8英寸片产能:中电科四十八所是中电科集团的半导体设备研发核心力量,生产的半导体设备包括离子注入机、扩散/氧化/退火设备、CVD设备、PVD设备等,涵盖薄膜制备、掺杂、刻蚀、烧结、激光焊接等领域。楚微半导体已建设一条8英寸0.25μm-0.13μm集成电路成套装备验证工艺线。据我们测算,扬杰科技目前的产能以4至6英寸片为主,换算成8英寸片的等效产能约4.7万片/月。目前楚微半导体已实现8寸线的规模化生产,月产达1万片,产能持续爬坡中。加上公司负责在2024年建设完成的3万片/月的8英寸芯片产线,此次交易或能使扬杰科技在2024年增加近一倍的8英寸片供应,将增强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巩固公司功率半导体头部IDM供应商的地位。 加速碳化硅研发进度:中电科四十八所已实现碳化硅芯片制造关键装备的重点突破,并形成局部成套应用态势。产品包括SiC外延生长炉、高温氧化炉、离子注入机、高温激活炉等设备。扬杰科技已成功开发并向市场推出SiC模块及650VSiCSBD、1200V系列SiCSBD全系列产品,SiCMOS已取得关键性进展。公司负责在2024年建设完成月产0.5万片的6英寸碳化硅芯片生产线,增强了公司在SiC设计生产一体化的能力,加速在三代半导体的布局楷体投资建议:看好公司与楚微半导体强强联合,加速功率半导体国产化进度,实现芯片尺寸升级,以及碳化硅一体化的布局。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78亿元、12.52亿元、16.01亿元。预计楚微半导体将给公司带来长期的增长动力,调高公司估值,给予2022年48倍PE,对应目标价91.68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消费疲软的风险、新产品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产线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疫情扩散的风险、国际形势恶化的风险
宇晶股份 机械行业 2022-06-02 42.02 -- -- 57.53 36.91%
81.80 94.67%
详细
多线切割机设备先驱,光伏专机逐渐获得客户认可公司成立于1998 年,以高端数控设备制造、配套核心耗材为主营业务,目前主要产品包括三部分:1)高硬脆性材料切割、研磨抛光、真空镀膜等高硬脆性材料加工设备;2)高硬脆性材料切割耗材;3)热场系统系列产品, 主要应用领域报告消费电子、光伏等材料制造环节。 2021 年公司营收4.57 亿元,同比+25.08%;归母净利润-0.07 亿元,同比-13.23%,主要系公司计提了较大金额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导致公司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合计约0.29 亿元;毛利率26.31%,同比+0.99pct。2022Q1 公司营收1.84亿元,同比+135%;归母净利润0.18 亿元,同比+827%;毛利率26.19%、净利率11.30%。 在线切设备方面,公司在2003 年研发出中国大陆第一台多线切割机(XQ120)、2008 年开发出国内第一代砂浆型硅片多线切割机,是国内多线切割机设备先驱企业;公司2017 年开始为晶澳、协鑫、环太等著名光伏制造企业提供梅耶博格改造机业务,同年开发出第一代金刚线专机;自2021 年以来,公司光伏切割专机(YJ-XQL921B)逐渐获得客户认可,取得近500 台订单。 布局切割耗材及热场系统,实现硅片加工业务协同共振在深耕光伏切割设备的同时,公司不断实现产品类型和领域的拓展。公司于2020 年收购益缘新材、2021 年设立宇星碳素,目前持股比例均为51%。益缘新材主营切割耗材,主要产品金刚线在硅材料、宝石材料、磁性材料、陶瓷材料、碳化硅等高精端产业的硬脆材料切割中广泛使用。宇星碳素主营碳素热场系统,产品主要为单晶拉制炉的坩埚、保温筒、热屏、支撑环、加热器等;多晶炉的顶板、盖板、护板、紧固件等。两家子公司有利于公司完善硅片加工环节的整体布局,2021 年公司自产金刚线收入约0.66 亿元,毛利率39%、热场系统收入约0.3 亿元,毛利率34%。 大尺寸硅片产能紧俏,切片代工有望助力打开新增长极切片代工不是新事物,但是由于近年来切片环节技术快速进步,代工模式的价值应该被重新评估。我们认为以下原因促使代工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1)硅片在朝大尺寸化快速前进,新投资的切片设备可能因无法生产大硅片而迅速落伍;2)薄片化叠加大尺寸导致硅片良率难以控制,需要企业对切片设备、切割耗材和工艺有深刻的理解;3)大尺寸硅片供不应求,我们测算22 年市场对182 以上硅片需求或将超过220GW,而21 年年底182 及210 产能合计约180GW,产能不足以覆盖需求在硅片环节是不常见的,大尺寸产能紧俏导致许多拉晶产能来不及配备切片产能,转而选择和有切片能力的代工厂家合作。我们认为大尺寸硅片供不应求的现象仍将持续,同时,当这一阶段拉晶+切片代工的表现优于拉晶切片一体厂商时,代工模式有可能成为市场未来的主流选择。 公司2022 年4 月7 日发布公告,拟与双良节能合作,在江苏盐城设立子公司“江苏双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立25GW 大尺寸切片产能,其中公司持股70%,双良持股20%。切片代工业务有望成为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 新增装机量创新高,光伏高景气有望持续2021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170GW,创历史新高,中国光伏新增装机54.88GW,同比增长13.9%,累计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8GW,同比增长25.1%,新增和累计装机连续9 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气候目标,发展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再加上光伏发电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电源形式,预计全球光伏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而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业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我们预计2022-2030 年全球光伏年均新增装机量有望超430GW,光伏市场持续繁荣将为公司带来稳定业绩增长。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4 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5 亿元、3.22 亿元、4.41 亿元,对应目前PE 分别为49X /13X /9X,重点推荐。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市场需求下滑;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光伏行业政策变动风险等。
中农立华 批发和零售贸易 2022-06-01 29.53 -- -- 33.94 14.93%
35.79 21.20%
详细
农药行业扩容,种植周期乘风1)粮食价格持续强势,种植意愿提升,农药行业迎来景气周期。 2)行业稳步扩容,有望持续集中。国际农化巨头垄断局面基本形成,国内分散格局持续改善,头部企业有望把握行业集中度提升机遇,成长速度和业绩表现将优于行业。3)我国是农药大国,生产、出口和消费分列全球第一、第一和第三。 头部农药流通企业深扎农药大国沃土,既面向巨大的消费市场又网罗全面的原药供应,凭借优势受益行业集中,向海内外广阔市场挖掘价值。 中农立华——农药大国的农资流通国家队农药流通国家队,业绩步入快车道。公司是中农集团下唯一的农药流通平台,国家队优势助力与知名农药厂商建立了长期深度合作。近年公司业绩高速增长,2019-2021年公司营收 CAGR 高达 43%,2020年销售额增速位居全球农化企业 Top20的榜首,增长势头强劲。 核心优势突出:1)信赖品牌:公司始终承担着农资流通重任,忠实服务三农,获得多项荣誉资质,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价值高。2)全域网络:公司是行业中少数拥有覆盖全国销售和服务网络的流通企业,综合竞争力行业领先。3)优势产品和服务:公司注重农药产品研发创新,与日本领先企业合作推出的专利持续增加,具备领先的产品竞争力。同时,加快向综合性服务商转型,不断提高农药供应链、数据信息和植保技术服务水平,积极抢占农资服务竞争高地。 公司发展看点:1)海外业务顺利推进:公司承接红太阳外贸渠道资源,国际业务呈爆发式增长,未来加快开拓海外市场,迅速打开业务范围,业绩有望再创新高。2)作物健康板块有望发力:公司深耕作物健康板块多年,团队、技术等积累深厚,多渠道提供作物健康解决方案,未来有望业绩兑现,大幅提升市场份额。3)平台转型平抑周期:平台模式替代贸易模式,能够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集中采购,规模效益和客户满意度提升,同时以销定购能加强库存管理,平抑价格波动,保障利润稳定实现。4)农资协同可期:中农集团种业板块改制有序推进,集团大农资各板块与公司流通主业存在较强协同,公司业务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投资建议: 中农立华是中农集团下唯一的农药流通平台,专注从事农药流通及植保技术服务等业务。公司有望获益全球粮价高位下的农药景气周期,我国农药广阔市场行业集中度提升带来的机会。近年,公司国际业务拓展顺利,作物健康业务板块有望持续成长,化工业务加快向平台转型。此外,中农集团种业等大农资板块有望和中农立华形成更好协同,公司跨越式发展可期。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04.22百万元、235.30百万元、304.57百万元,EPS 分别为 1.06元、1.23元、1.59元,对应 PE 分别为 28.00、24.30、18.77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 疫情持续、地区贸易摩擦加剧、汇率变动,农药进出口成本增加,增加国际业务不确定性。 2. 其他区域性农资流通企业加快布局全国市场,市场竞争加剧。 3. 农药产品、植保农服效果可能受气象等因素干扰,影响公司商业信誉和品牌形象,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4. 集团种业板块布局和协同效应不及预期。
大北农 农林牧渔类行业 2022-05-31 7.49 -- -- 8.23 9.88%
9.05 20.83%
详细
事件:5月27日下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大北农集团正式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落地项目包括“二中心、一园区、一集群、一基金”,即生物工程育种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农科院-大北农(黑河)国际大豆研究中心;黑龙江现代农业食品产业园;大北农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集群;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基金。 投资要点: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各项禀赋齐备。产业基础:黑龙江是种植大省。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黑龙江省耕地总面积为2.579亿亩,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约占该省国土调查总面积的37%,耕地增幅近8%。黑龙江是全国玉米、大豆种植大省。黑龙江玉米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的13.3%,大豆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的42.4%。科研要素,拥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农业科技要素。种质资源方面,黑龙江建有2个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4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政策扶持,黑龙江大力发展生物经济,黑龙江省先后制定出台了《黑龙江省“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和《黑龙江省支持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相关政策文件。 大北农与黑龙江合作有望助力主业占据战略高地、加深协同合作。 看点一:公司与黑龙江深入合作有助于生物技术业务做大做强。大北农生物育种优势明显。目前公司转基因玉米性状产品DBN9936、DBN9501、DBN3601T 等及大豆DBN9004等获安全证书。公司在国内已与一百多家种子公司合作,对应推广面积约1亿多亩,有望率先转化可观的生物育种业务收入。黑龙江既是玉米和大豆种植大省,也是农业生物技术和资源强省。公司有望与黑龙江在科研开发、产品推广上深入合作,把握战略机遇。看点二,公司与黑龙江深入合作有助于饲料养殖链传统业务的提升。大北农深耕黑龙江20余年,公司在黑龙江省布局了饲料、畜牧养殖、粮食贸易、食品加工等业务,总计投资达60亿,是集团投资最多、单省投资最大、累计利润回报最突出的省份。 总对总的战略合作落地,有望为公司相关业务提供支持。 投资建议大北农是涵盖饲料、动保、种业等领域的农业科技优质标的。未来公司养殖、饲料周期压力有望缓和、生物育种蓄势待发。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8亿元、22.76亿元、26.37亿元,EPS 分别为0.02元、0.55元、0.64元,对应PE 369、13.41、11.5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饲料原料价格波动、猪周期波动、政策不及预期等风险。
斯达半导 计算机行业 2022-05-30 371.00 404.71 187.80% 400.33 7.91%
450.00 21.29%
详细
世界前十的ITGBT龙头,自研产品迎丰收:公司长期致力于IGBT芯片及模块的设计、制造和测试,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和电源、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白色家电等领域。2021年,IGBT模块的销售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94%以上,是公司的主要产品。据Omdia,公司2020年IGBT模组收入在全球占比2.8%,排名第六,是国内唯一进入世界前十的IGBT龙头公司。2021年,公司IGBT产品持续放量,实现营收17.07亿元,同比增速77.22%,归母净利润3.98亿元,同比增速120.49%。2022年一季度,公司业绩保持高速增长,实现收入5.42亿元,同比增长66.96%,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101.54%。 车载TGBT实现突破,市场空间广阔:据我们测算,我国2021年新能源车电驱动逆变器IGBT市场规模约55.6亿元。随着我国A级以上的电动车渗透率增加,高端电驱动IGBT市场份额在2021年超过50%,是未来国产替代的主要目标。斯达半导生产的应用于主电机控制器的车规级IGBT模块持续放量,2021年合计配套超过60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A级及以上车型配套超过15万辆。公司在国内搭载率约18.2%,A级以上车型搭载率约7.5%。国内2019年汽车IGBT出货量占比排名,英飞凌处于绝对领先位置,占比49.2%;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分别是比亚迪和斯达,份额分别为20.0%和16.6%。作为国内IGBT龙头供应商,公司在国内还有广阔的替代空间。 自建SiC、高压芯片产能,布局未来成长空间:公司转向IDM模式,有助于公司对芯片质量的把控,更快进入汽车供应链,保证芯片供应稳定。募投项目瞄准被国外垄断的高压IGBT,以及处于规模化应用前夕的碳化硅模块。公司车规级SiC模块已获得国内外多家车企和Tier1客户的项目定点,截至到2021年9月8日为止,公司已经获得总金额为3.4亿元的车规级SiCMOSFET模块订单,订单约定交货期间为2022年至2023年。公司有望通过早期布局,提前卡位高成长赛道,打开未来成长空间。投资建议:公司在高景气的新能源市场推广顺利,在碳化硅、高压芯片领域加大研发力度。我们看好公司的市占率持续提升,以及实现高端芯片自研自产的能力。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8.11亿元、40.84亿元、56.84亿元,同比增长64.68%、45.30%、39.19%,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32亿元、9.04亿元、12.48亿元,同比增长58.57%、43.09%、38.04%,当前(2022年5月27日)对应PE99.94、69.85、50.61,给予公司2022年110倍PE,对应目标价407.29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国际形势恶化的风险、疫情反复的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扩产项目不及预期的风险
韦尔股份 计算机行业 2022-05-19 121.77 162.34 64.49% 181.68 10.11%
134.08 10.11%
详细
公司发布向激励对象授予股票期权的公告: 本次激励计划股票期权授予数量为1500万份,占计划公告日股本总额1.71%。授予人数2349人,占公司员工总数4493人的52.3%,行权价格166.85元/份。公司设置2023、2024、2025年的行权比例分别为40%、30%、30%。业绩考核目标为:股票期权第一个行权期,以2021年为基础,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12%;股票期权第二个行权期,以2021年为基础,2023年的归母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35%;股票期权第三个行权期以2021年为基础,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50%。 二季度高增长指引,业绩有望恢复:公司2022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8.96亿元,伴随着公司产品结构的积极调整以及主要细分市场的逐渐恢复,公司给出较乐观的二季度预期,归母净利润有望实现不低于50%的季度环比增长,即二季度预期净利润高于8.96*1.5=13.44亿元,较2021年二季度也有约11%的增长。据IC Insights,2021至2025年全球车载和安防CIS 的市场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0%和20%以上。随着公司产品结构不断转化,有望弱化手机出货量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公司还有较广阔的市场提升空间。 投资建议:看好公司打开车载和安防CIS 成长空间,实现稳定、高质量发展。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92.96亿元、367.92亿元、456.76亿元,同比增长21.54%、25.58%、24.15%,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14亿元、70.78亿元、84.50亿元,同比增长23.19%、28.36%、19.38%,当前(2022年5月17日)对应PE 25.89、20.17、16.89倍,给予公司2022年35倍PE,对应目标价220.15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消费电子疲软的风险、汽车供应链复工缓慢的风险、疫情扩散的风险、国际形势恶化的风险
双良节能 家用电器行业 2022-05-13 11.09 -- -- 13.64 22.99%
19.56 76.38%
详细
新增增61.56亿还原炉模块++91.39亿撬块++70.67亿换热器订单公司于2022年5月11日晚间发布公告,①获得甘肃瓜州宝丰硅材料开发有限公司1.56亿元的多对棒还原炉模块订单,本项目为甘肃瓜州宝丰硅材料开发有限公司多晶硅上下游协同项目一期硅材料项目,设计年产5万吨多晶硅;②获得新特硅基新材料有限公司1.39亿元的多对棒还原炉物料撬块及汽化器撬块订单,本项目新特硅基新材料有限公司准东工业园10万吨多晶硅建设还原炉撬块竞争性谈判项目,设计年产10万吨多晶硅;③获得新特硅基新材料有限公司0.67亿元的换热器设备订单。 硅料迅猛扩产,公司保持高额市占率,还原炉设备持续受益2022年以来公司还原炉及撬块系统订单合计约为22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19.38亿元。光伏硅料目前仍在高位维持,最新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为258.7元/kg,供不应求依然是当下硅料市场现状,这也刺激了硅料企业持续扩产。2021年全球硅料有效产能约为60万吨,2022年有望增至110万吨,同比增加50万吨;按照目前一万吨多晶硅料产能所需还原炉设备的价值量测算,公司2022年以来签订的还原炉订单约35万吨,在新增产能中占比达到70%,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 预计到2025年底,中国多晶硅产能将达到300万吨/年,持续的硅料产能扩张以及高额市占率或将为公司还原炉设备提供充分业绩保障。 撬块、换热器持续向新能源领域渗透,有望实现快速增长本次公司公告中预计向新特硅基新材料有限公司提供约1.39亿元的“多对棒还原炉物料撬块及汽化器撬块”和0.67亿元的“换热器设备”,公司在2022年5月9日发布的公告中同样披露了将向新特硅基新材料提供3.24亿元的还原炉设备,预计本次的撬块及换热器与之前的还原炉将配套使用。自2021年以来公司撬块、换热器越来越多在光伏领域得到运用,截至目前相关订单已超过5亿元。本次新签换热器设备金额占公司2021年换热器全年收入的16.28%,随着撬块、换热器持续向新能源领域渗透,该领域业绩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单晶硅业务推进速度加快,组件业务提高产业链协同能力目前公司包头单晶一厂处于满产满销状态,二厂建设进度也超预期,二厂配备1600型单晶炉1000余台,根据一厂的产能情况,2022年年内公司有望实现超过22GW的单晶硅产能。同时,公司计划在包头稀土高新区共建设20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项目将分期实施。一期5GW光伏组件项目总投资预计15亿元,建设期两年,项目产品主要规格包括550W和660W。 公司在节能节水业务领域深耕40年,积累了大量电力客户资源,包括国电投、国家能源集团国电电力、国家电网、大唐集团、华能集团等,可以协同光伏组件业务的市场拓展。硅片、组件也有望协同共振,进一步推动硅片业务的销售,帮助公司在光伏产业链最大化收益。 新增装机量创新高,光伏高景气有望持续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170GW,创历史新高,中国光伏新增装机54.88GW,同比增长13.9%,累计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8GW,同比增长25.1%,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气候目标,发展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再加上光伏发电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电源形式,预计全球光伏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而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业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CPIA预计2022-2025年全球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将达到232-286GW,光伏市场持续繁荣有望为公司带来持续的业绩增长。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6亿元、17.00亿元、21.34亿元,对应目前PE分别为19X/11X/8X,继续重点推荐。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市场需求下滑;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光伏行业政策变动风险等。
捷强装备 机械行业 2022-05-12 38.21 -- -- 39.86 4.32%
40.78 6.73%
详细
事件:公司5月11日发布公告,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王启光等持有的卡迪诺科技合计100%的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其中,公司拟向全体交易对方分别以发行股份方式支付73%的交易对价,以现金方式支付27%的交易对价,最终的股份和现金的支付比例将由交易各方协商后,另行签署补充协议明确约定。公司股票于5月12日复牌。 点评:收购核辐射检测设备企业,将显著增强公司竞争力,增加资产和业绩规模。本次交易拟购买的标的公司卡迪诺科技的主营业务为核辐射检测与监测设备以及核辐射防护的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下游客户涵盖军方、核工业、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海关商检、国土安全、科研院校、工矿等众多领域。标的公司在2020/2021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83亿元/2.92亿元、净利润2,018万元/6,556万元。本次交易完成后,一方面,捷强装备将与标的公司将通过研发、专利、产品、市场、管理等方面实施有效协同,开展协同研发与创新,持续完善产业布局并扩展优势产品组合,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公司可通过整合核辐射检测与监测设备、核辐射防护等产品线和研发能力,大幅提升核生化安全侦察装备的市场占有率,加强核心竞争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和优化产品结构,多重原因导致此前业绩下滑和股价承压。捷强装备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98亿元,同比减少26.1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0.31亿元,同比减少69.03%。业绩下滑和股价承压主要由于以下三个因素:第一,作为十四五开局的第一年,受社会经济环境和客户订购计划变化的影响,2021年部分产品订单延迟落实;第二,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和营销拓展,研发支出4,041.35万元,同比增长43.50%,销售费用978.16万元,同比增长125.25%;第三,因新厂房投入使用产生的折旧费用增加等原因,管理费用同比增长83.18%。公司注重外延增长,积极布局全产业链,加快军转民用进程。公司主营业务方向为核生化安全装备及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2021年,公司通过收购弘进久安、上海仁机、华实融慧,参与瑞莱斯定向增发、投资建设捷强装备军民两用制造中心(绵阳)项目等进行战略布局,核生化安全产业布局初见成效。公司初步建全核生化安全装备领域“侦察、防护、洗消”系列产品,发展潜力不断增强,业务协同效应将在未来逐步形成和持续释放,进一步助力公司“从主要为军事需求提供核生化安全装备到为核生化公共安全、环境保护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与专业化服务”的未来发展战略。 投资建议:公司是军工行业核生化安全领域的领军企业,具备核生化安全领域“侦察、防护、洗消”等各个专业方向的完整技术体系。由于核生化威胁的现实性、复杂性和严重性对军事装备的特殊要求,叠加消防、武警、应急救援等特种安全领域的需求升级,将推动核生化安全行业市场空间进一步提升。公司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拓展市场渠道的内生增长手段,组合核化生全产业链布局的外延式发展,有望实现营收规模和盈利质量的逐步改善。 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67/4.84/6.2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29/1.57亿元,对应EPS为1.3/1.68/2.05,PE为33/26/21倍。维持“买入”评级,继续重点推荐。(未计入收购标的对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导致市场需求下降:技术研发不及预期的风险;民品市场开拓不及预期的风险。
天融信 电力设备行业 2022-05-05 9.22 -- -- 9.88 6.93%
10.58 14.75%
详细
事件:公司2021年营收33.52亿元(-41.24%),归母净利润2.30亿元(-42.52%)。22Q1公司实现营收3.78亿元(+42.80%);归母净利润-0.65亿元(+32.14%)。 投资要点:剥离低效资产扰动营收增速,网络安全主业持续快速成长。2020年9月公司剥离电线电缆业务,主业聚焦至网络安全领域。网络安全业务2017-2021年CAGR30.39%,持续快速增长。剔除2020年电线电缆业务影响,2021年收入33.52亿元(+18.33%),剔除系统集成子公司同天科技(2021年4月剥离)的影响,营收同比上升36.42%,新增订单金额同比增加48.09%。根据2021年业绩快报修正公告,因个别客户已履行合同的应收票据逾期情况,公司对部分合同已确认的收入调减,导致利润也有较大下调,调减营收1.90亿、归母净利润1.93亿。目前,客户逾期款项已全部收回,预计该部分合同在2022年度可确认收入。22Q1实现营收3.78亿元(+42.80%),归母净利润大幅扭亏,延续高速增长。从营收结构上看,基础产品与服务保持稳健增长,新赛道产品快速成长: (1)基础安全产品营收22.52亿元(+14.63%),营收占比67.18%; (2)大数据与态势感知产品及服务营收3.89亿元(+20.77%),营收占比11.61%; (3)基础安全服务营收4.31亿元(+19.33%),营收占比12.87%; (4)云计算与云安全产品及服务营收2.77亿元(+53.38%),营收占比8.25%。新赛道业务上,国产化业务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近10倍,数据安全收入2.01亿元(+192.68%),云计算收入1.38亿元(+244.02%),安全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6.21%。我们认为,公司近年来持续布局、升级新兴场景业务的技术及产品,新赛道业务加速成长,有望带动整体营收规模的快速增长。 12021年研发及销售费用压强性投入,今年或净利润大幅提升。网络安全业务方面,公司21年四项费用率合计55.20%(+6.98pcts),主要系研发与销售费用投入高增。其中研发费用8.03亿元(+47.35%),主要用于夯实基础网络安全业务,布局及完善数据安全、云计算、云安全与安全云服务、态势感知等新方向和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新兴场景业务的技术及产品,在新方向进行了压强性投入并获得相应成果产出。销售费用7.19亿元(+33.56%),主要用于行业深耕、地市下沉和渠道拓展,销售人员数量增幅为15.89%,渠道销售人员数量在销售人员数量中占比为10.91%,为进一步实现市场覆盖打下较好基础。在渠道营销网络方面,公司拥有近1000家金银牌认证合作伙伴覆盖地市政府、医疗、教育、企业市场,地市县市场覆盖面达到666个。2021年股权激励计提费用1.37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59.40%;预计2022-2025年股权激励需摊销的费用分别为0.46亿元、0.45亿元、0.23亿元和0.05亿元。公司已完成新方向新场景布局投入的阶段性目标,未来仍会保持新方向和重点需求侧的持续投入,但预计整体费用增速会有所放缓。我们认为,公司营收规模持续扩大,股权激励费用摊销较221021年减少较多,研发、销售费用压强性投入成效渐显,预计整体费用率将放缓,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的确定性较强。 在新技术、新场景等实现前瞻布局及落地。(11)数据安全:截止2021年公司数据安全累计主导或参编数据安全相关国家/行业标准35项,申请专利50余项,覆盖了12个行业。(22)物联网安全:公司具有涵盖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共12款专用产品的全面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共参与5项物联网安全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白皮书编制,在《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层接入通信网的安全要求》国家标准编制中,天融信是唯一参编的网络安全厂商。(33)工业互联网安全:根据迪赛顾问,公司10款工控安全产品/服务入围领导者格局。公司凭借广泛的技术覆盖与实践能力打造了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数据安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等21个业务场景的完整解决方案,产品与方案在电力、石油、轨道交通、冶金、煤炭、机械制造等32个行业广泛落地实践。(44)云计算:公司已拥有云计算专利34项,参与9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白皮书编制,牵头或参与多项国家项目攻关。(55)云安全:公司安全云服务平台已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政府、金融、教育等17个重点行业客户提供服务。(66)国产化业务:公司基于国产软硬件的天融信昆仑系列国产化产品已有53款168个型号,在信创产品入围中保持品类与型号数量领先,目前产品与解决方案已在党政、金融、能源、交通等23个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我们认为,公司在传统网安与新赛道业务方面实力均衡、技术全面,具备行业领先的攻防实战及覆盖全业务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可以有效满足行业客户全方位的网络安全市场需求。 股权激励计划、2222年经营目标彰显公司发展信心。公司2022年4月15日完成“奋斗者”第一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首次授予,2022-2024三年业绩考核目标值为:以2021年净利润为基数的年度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30%、60%、100%;以2021年营业收入为基数的年度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不低于20%、40%、60%,按净利润增长率与营收增长率完成的目标值确定行权比例。2021年净利润及营收基数以业绩修正前的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2亿元、营收35.41亿元作为业绩考核指标基数。此外,根据公司经营目标,2022年营业收入目标为30%增长,其中数据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和云计算业务收入目标为不低于100%增长,国产化、云安全及安全云服务收入目标为不低于50%增长,渠道业务收入目标为不低于50%增长。 在保持研发持续投入基础上,力争控制研发费用的增幅不超过25%;加大行业营销和渠道开拓,销售费用保持35%左右的增幅。我们认为,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业绩目标、、经营计划显示公司对未来发展具有较强的信心。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已连续22年稳居国内防火墙市场占有率第一,基本盘稳定。同时,新方向、新场景业务的大力拓展将为公司带来快速成长新空间。预测公司2022、2023、2024年营收分别为43.91亿元、55.77亿元、70.9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4亿元、7.67亿元、9.98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51元、0.65元、0.84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8倍、14倍和11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风险提示:技术快速迭代升级,产品推广不及预期。
立航科技 航空运输行业 2022-05-02 38.26 -- -- 50.50 31.17%
53.97 41.06%
详细
事件:公司4月29日公告,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3.05亿元(+4.12%),归母净利润0.70亿元(+0.71%),扣非归母净利润0.66亿元(-0.97%),毛利率48.57%(-0.88pcts),净利率22.88%(-0.78pcts)。2022Q1公司营业收入0.34亿元(+176.79%),归母净利润245.09万元(+156.13%),扣非归母净利润227.15万元(+151.44%)。 投资要点:营收小幅增长,产品交付结算进度影响业绩释放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3.05亿元(+4.12%),营收小幅增长,归母净利润0.70亿元(+0.71%),扣非归母净利润0.66亿元(-0.97%),毛利率48.57%(-0.88pcts),净利率22.88%(-0.78pcts)小幅下滑。公司产品最终用户集中在军方及军工企业,交付验收往往集中于年末,因此收入及利润主要集中于第四季度,并主要集中于12月。 2021Q4公司营业收入1.79亿元(-8.94%),收入占比58.53%;公司或受客户产品验收进度影响,营业收入有所下滑,从而影响了全年业绩表现。分业务来看:①①飞机地面保障设飞机地面保障设备及工装公司地面保障设备主要包括挂弹车、发动机安装车、发动机运输车、APU安装车、千斤顶及液压千斤顶操纵箱等,产品广泛配套于我空海军现役及新一代战斗机、轰炸机及运输机。公司设计和生产的飞机工艺装备主要包括飞机装配生产线配套的传统工艺装备和数字化装配工艺装备。 报告期内,公司飞机地面保障设备及工装业务营业收入1.73亿元(-10.22%),收入占比56.75%(-5.65pcts),毛利率50.07%(-2.50pcts)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主要系伴随公司业务发展,保障设备产品结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与此同时,保障设备产品中包含已批产及试制阶段产品。其中批产产品价格及毛利率方面较为稳定,但试制产品会受客户具体技术指标要求影响导致其试制投入相应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飞机地面保障设备业务整体经营业绩。 ②②飞机飞机零件加工及部件装配公司飞机零部件加工业务主要集中于飞机前缘肋、中段肋、隔框、梁、大梁、盖板、薄壁件等机体零部件的机加制造,下游覆盖多款战斗机、轰炸机以及包括ARJ21、C919等在内的民机机型。公司部件装配业务主要包括多款军机、民机的机翼、尾翼、随动舱门等;如翼龙机翼装配,云影尾翼、外翼、垂尾的装配,枭龙垂尾、平尾装配等。 报告期内,公司飞机零件加工及部件装配业务营业收入1.16亿元(+29.61%),收入占比37.98%(+7.47pcts),毛利率43.55%(+3.14pcts)明显提升。受益于下游需求提升、产品结构变化及工艺优化等多重因素;飞机零件加工及部件装配业务无论是从收入规模还是盈利能力表现比较亮眼。 费用方面,公司三费费用率为11.40%(+0.95pcts),出现小幅提升,其中销售费用率2.76%(+0.24pcts),管理费用率8.37%(+0.43pcts),财务费用率0.27%(+0.28pcts);销售费用率与管理费用率小幅提升;新增贷款及票据贴现利息支出提升,财务费用小幅增加。员工人数(658名,+29.78%)有所增加。 公司研发费用0.08亿元(-15.21%),较上年有明显下降,主要系公司根据客户的需求承担受托研发项目,相关成本并未计入研发费用,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合计0.15亿元(+5.94%)。 报告期末,公司存货为1.02亿元(+86.91%),受下游客户结算进度影响,发出商品(0.48亿元,+71.56%)明显增加,另外,占比较大的在产品(0.37亿元,+116.43%)、原材料(0.15亿元,+96.29%)均大幅提升,原材料及在产品的增加也表明公司积极备货,组织生产,以应对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 一季报业绩全面向好,有望延续高增长态势。2022Q1公司营业收入0.34亿元(+176.79%)归母净利润245.09万元(+156.13%),均较上年翻倍增长,扣非归母净利润227.15万元(+151.44%),扭亏为盈。 多样化、多层次产品布局拓展公司潜力公司形成了以飞机地面保障设备为核心,航空器试验和检测设备、飞机工艺装备、飞机零件加工、飞机部件装配等多样化的产品结构,可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为公司提供了多个利润增长点。 具体而言:①飞机地面保障设备重要供应商,成功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公司自2005年开始从事飞机地面保障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在飞机地面保障设备领域取得了六十余项相关专利,并在电液伺服控制、传感器与检测、基于PLC液压缸同步控制、多轴运动机构同步控制技术、轮式全方位运动控制、大型结构件焊接变形控制、机电液一体化,六自由度运动调姿、智能挂装、飞机装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深厚的技术积淀。 飞机地面保障设备是军用飞机的重要保障设备。现代化的地面保障设备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技术储备,潜在竞争者很难在短期内与先入者进行竞争;军品市场还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即产品一旦装备部队,将不会轻易变更产品型号和供应商,虽然有持续不断的技术改进,一般也由原厂商完成。因此即使有潜在竞争者进入该领域,在军品使用寿命期内也不会对先入者产生较大影响。公司在此领域具备较强的先发优势。 同时,公司紧跟型号研发,持续更新改进保障设备,推动产品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更加契合下游客户需求。公司目前参与研制生产的某型号自动运挂一体挂弹车为国内首台,成功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②工装、零部件加工以及部装业务协同发展,巩固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自2010年开始从事飞机零件加工业务,2013年开始从事飞机工艺装备研发和生产以及飞机部件装配业务。 工装业务方面,凭借在工装设计制造领域多年经验积累,公司已形成自身的工装设计制造能力,具体产品主要包括飞机装配生产线配套的传统工艺装备和数字化装配工艺装备。目前已为各类机型提供了上百套各类型工装,其中包括某型号战斗机中机身数字化装配系统、某型号运输机起落架安装站位数字化测量调姿系统等。 零部件加工业务方面,公司飞机零部件加工业务主要集中于飞机前缘肋、中段肋、隔框、梁、大梁、盖板、薄壁件等机体零部件的机加制造,下游覆盖多款战斗机、轰炸机以及包括ARJ21、C919等在内的民机机型。 部装业务方面,公司部装业务覆盖包括翼龙、云影、枭龙、ARJ21等在内的多种军、民及无人机型号,目前已承制完成的各机型大部件装配生产已达百余架次,涉及飞机机翼、垂尾、尾翼等部件装配。飞机部件装配业务门槛较高,对操作人员的装配技能、工艺编制及质量检验能力均有较高要求,公司2013年起便逐步切入部装业务,目前已建立共计一百余人的业务团队,基于自身在航空工装及零部件加工等领域多年研发优势,已掌握了包括复合材料结构装配、大部件对合精加工在内的多项关键技术,在部装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总体来看,公司依托自身工艺技术积累以及成熟稳定的业务团队,通过飞机工装、零部件加工以及部装业务协同发展,完成“工装→零部件→部组件装配”的配套层级提升。 引入外部优势资源,铸就多样化多层次产品竞争优势公司立足航空领域,最初以飞机地面保障设备业务为主,逐步切入飞机零件加工、工装及部件装配业务,目前形成多业务并行发展的业务布局,公司积极引入外部优势资源,与包括航空工业集团及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单位、中电科五十四所等在内的国内优质科研院所深入开展研发合作,在研项目方面,主要包括某型号飞机起落架、某型号飞机武器挂架、某型号侦察吊舱以及天翼-1无人机项目。其中,在研的天翼-1无人机主要聚焦通航领域,该机型设计起飞重量120kg,续航时间在4-8小时。伴随上述在研项目的有序推进,公司在航空领域产品线有望进一步拓展,未来有望成为利润新增长点。 募投项目稳步推进,产能提升谋长远发展公司航空设备及旋翼飞机制造项目总投资额为5.50亿元,建设期为两年,截至2021年12月31日,项目资金投入进度为14.99%,在稳定推进中,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年收入/利润总额4.5亿元/1.44亿元。 在公司业务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现有产能难以满足生产经营需求,此次募投项目预计新增设备160台(套),通过加大设备投入以及厂房扩建,助力公司飞机零件制造、工艺装备及飞机保障设备等核心业务产能提升,进一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①公司紧跟型号研发,持续更新改进保障设备,推动产品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②工装、零部件加工以及部装业务协同发展。工装业务方面,公司已形成自身的工装设计制造能力,目前已为各类机型提供了上百套各类型工装,零部件加工业务方面,已实现多款机型零部件加工制造,部装业务方面,现阶段已建立共计一百余人的业务团队,并掌握多项关键即使,处于行业领先地位;③公司积极引入外部优势资源,与包括航空工业集团及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单位、中电科五十四所等在内的国内优质科研院所深入开展研发合作,在航空领域产品线有望进一步拓展,未来有望成为利润新增长点。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4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696亿元、55..707亿元和6.34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888亿元、1.111亿元、1.040亿元,SEPS分别为1.11747元、11..9439元、1.6816元,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格48.177元,分别对应4422倍、3333倍及2277倍PE。 风险提示:产品项目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宏观环境低迷,
航天宏图 2022-05-02 58.27 52.70 148.82% 66.46 13.90%
80.79 38.65%
详细
事件:公司4月28日公告,2021年营收14.68亿元(+73.43%),归母净利润2.00亿元(+55.19%),扣非归母净利润1.51亿元(+31.81%),毛利率51.97%(-1.48pcts),净利率13.61%(-1.59pcts)。2022Q1营收1.95亿元(+179.26%),归母净利润-0.50亿元(较2021Q1下降0.05亿元)。另外,公司披露2021年全年新签订单21.70亿元(+88.70%),2022Q1新签订单5.98亿元(+269.14%)。 投资要点: 公司收入净利润持续高速增长,新签订单高速增长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14.68亿元,+73.43%)与归母净利润(2.00亿元,+55.19%)均实现高速增长,主要系公司四级营销体系完善,地方市场放量,全年新签订单创新高,同时公司特种领域信息化建设收入稳步增长所致。在公司营收高速增长之下,公司毛利率(51.97%,-1.48pcts)与净利率(13.61%,-1.59pcts)略有下降,主要系公司三费费用率(21.48%,+2.25pcts)有所提升,同时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增加带来的信用减值损失(-0.77亿元,较2021年增长0.40亿元)增长所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近三年的收入复合增速达到56.29%,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达到54.73%,凸显公司当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2022Q1,公司营业收入(1.95亿元,+179.26%)翻番。归母净利润(-0.50亿元,较2021Q1下降0.05亿元)基本与2021Q1持平,我们认为与公司业绩存在季节性,同时公司在一季度较往年加大了营销及研发投入力度,且新业务领域拓展带来的毛利率(52.83%,-2.55pcts)略有下降有关。 具体到公司各产品线,2021年,公司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产品线收入(1.57亿元,-56.54%)有所下滑,而PIE+行业产品线收入(12.68亿元,+174.37%)以及云服务产品线收入(0.44亿元,+80.67%)均实现了大幅增长。另外,2021年,公司新签订单(21.70亿元,+88.70%)高速增长,其中,2021年末公司以总体单位身份通过单一来源方式获得特种领域2.79亿订单。2022Q1新签订单5.98亿元(+269.14%),体现出公司业务拓展成果显著,在手订单充足,将支撑公司2022全年业绩维持快速增长。 公司业务也可分为系统设计开发、数据分析应用服务、自用软件销售三大板块。其中,2020年,公司系统设计开发业务收入(7.49亿元,+14.61%)快速增长,毛利率(50.92%,-1.59pcts)略有下降;数据分析应用服务业务收入(7.06亿元,+280.65%)大幅增长,毛利率(52.24%,-2.58pcts)略有下降;而自有软件销售收入(0.14亿元,+72.74%)高速增长,毛利率(95.44%,-2.93pcts)略有下降。 可以看出,公司的收入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数据分析应用服务业务在公司PIE+行业产品线的快速拓展下,收入占比大幅提升。而公司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产品线的收入出现下滑,我们认为可能与国家对卫星应用产业的投资规划及项目招投标安排存在波动性有关。另外,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公司毛利率略有下降,也是公司拓展卫星遥感下游应用领域早期阶段中难以回避的,伴随公司在各行业应用领域的拓展模式成熟,可复制性加强,公司的毛利率有望在中长期出现恢复;同时,公司2022Q1业绩略有下降,与公司净利润一般存在季节性特征,加大营销和研发投入有关,但这也将有助于公司在业务拓展中提高竞争力,进而为公司全年净利润的快速增长奠定基础,以上判断从公司2022Q1新签订单大幅增长中即可得到验证。 综上,我们判断,公司当前仍处于业务高速扩张阶段,收入有望维持快速增长,而在此之下,公司综合毛利率存在短期下降的可能,但下降空间有限,且不改公司净利润快速增长的大趋势。 定增完善卫星遥感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竞争优势有望加强2021年7月,公司通过公开发行A股票募集资金7.00亿元,用于分布式干涉SAR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系统项目、北京创新研发中心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其中,公司在分布式干涉SAR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系统项目(项目建设期2年)中将投资3.64亿元,项目具体包括委托第三方研制、发射及运维自主可控的SAR遥感卫星星座,建设SAR遥感卫星数据服务平台,对外提供各级基础数据服务和数据处理增值服务、软件平台服务以及行业应用服务。目前,“航天宏图一号”卫星星座已完成频率资源申请和大部分频率协调工作,完成了产品供应商遴选及方案详细设计工作,完成大部分卫星零部件投产、地面及应用系统方案设计及原型系统开发等工作,卫星工程研制工作按计划顺利推进,预计2022年下半年出厂。卫星星座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个商业InSAR星座,提供商业化自主雷达遥感数据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地形测绘、成像观测和沉降监测任务。 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公司遥感卫星系统项目的推动,将完善公司上游的遥感卫星数据来源,打通卫星遥感产业链。一方面有望降低公司主营业务成本,另一方面也有望使公司基于商业化的自主遥感数据源,在下游卫星遥感应用领域的市场拓展过程中取得更大竞争优势。 公司加大营销投入及研发投入力度,各业务领域的客户拓展成果显著费用方面,2021年,公司三费费率(21.48%,+2.25pcts)整体有所增长,主要系公司加强业务拓展、开拓市场,销售费用率(9.42%,+2.17pcts)出现明显增长所致。另外,公司加强了高水平研发人员的引进和高校产学研合作,加大核心产品的研发投入,研发费用(2.11亿元,+61.86%)与研发人员数量(476人,+31.49%)均出现快速增长。伴随公司定增募投项目中北京创新研发中心项目的推进,公司研发投入力度或将进一步加强。我们认为,长期来看,研发投入的增长有望加强公司在卫星遥感下游各应用领域的竞争力,中长期上有利于公司未来的市场拓展。 现金流量方面,2021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9亿元,较2020年下降1.94亿元)出现下降,主要系公司业务量增大,收入增幅较大,但采购增幅大于回款增幅,同时公司不断完善营销网络建设和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导致费用增幅较大所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78亿元,较2019年下降4.07亿元)明显下降,主要系公司购买房产等研发资产所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07亿元,+3279.29%)大幅增长,主要系本期收到定向增发的募集资金所致。 其他财务数据方面,2021年末,公司预付账款(0.44亿元,+51.62%)、应付账款(1.93亿元,+118.04%),存货(2.90亿元,+59.62%,全部为合同履约成本)及合同负债(1.86亿元,+109.19%)等财务数据均出现高速增长,2022Q1末,存货继续增加至5.22亿元,侧面印证了公司在手订单增长迅速,正在加大采购力度,未来将兑现至公司业绩。同时,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由2020年的37.96%下降至12.87%,下降幅度达25.09个百分点,客户集中度的下降凸显出公司在各业务领域的客户广度拓展成果显著。另外,公司2021年末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达到12.02亿元,其中11.45亿元来自于军方、政府部门、国企、大专院校及政府所属事业单位,我们认为,尽管以上客户信誉较好,产生坏账的可能较小,但回款进度如若缓慢,未来仍将会对公司净利润产生不利影响(2021年应收账款坏账损失0.75亿元),建议重点关注。 公司身处卫星遥感应用朝阳行业,布局卫星遥感应用全产业链公司自创建以来,始终扎根于卫星应用产业,以卫星数据处理软件为核心,按照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交付模式的升级迭代,结合不同行业应用场景,同时向产业链上下游探索延伸,陆续推出了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行业应用服务以及云服务三条产品线。 ①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产品线随着“新基建”的有关规划持续推进,空间基础设施产品线内涵进一步丰富,公司该业务从单一的卫星领域延展到感知能力、数据中心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订单持续放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公司逐步承担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任务。 空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服务方面,公司重点围绕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面向相关国家重点、重大专项建设,开展涵盖卫星运营中心、卫星星座、数据中心、重大对地观测基础设施,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站网设施等“新基建”范畴的方案论证和咨询设计服务。2021年,公司在已有的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论证设计服务基础上,陆续开展了卫星运营中心、行业大数据处理中心、空天地一体化治理平台等专项能力建设在内的咨询设计论证服务。 空间基础设施系统建设方面,公司主要围绕高效的空天数据处理、多维度立体化的时空大数据分析,多行业深层次综合应用和服务,提供观测数据分析、云端算力基础,高效算法模型、信息可视化产品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同时挖掘数据深层价值,为产品提供二次赋能、探索提高服务质量的方式方法。公司自主研发的智慧地球云服务平台“PIE-Engine”是一套包容性强、普适性广的成熟产品集。集成了公司自主开发的光学、微波、光谱、雷达等多种数据算法,在支撑大气海洋环境,陆地资源环境,陆海空导航等卫星应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替代。 ②PIE+行业产品线公司拥有可对标Google Earth数字地球平台的PIE-Engine。随着公司业务向平台化发展,融合接入的细分行业逐渐增多,PIE-Engine平台作为公司经营发展的核心产品,已从单一的多源遥感数据处理工具,发展成为承载海量地球观测数据、开展时空智能分析、实现物理世界孪生建模的新一代数字地球平台;基于平台形成的解决方案覆盖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生态环境、气象海洋、农业林业、环境咨询、水文水利、防灾减灾、城市规划等十多个行业,为政府实现信息化综合治理及国防信息化建设提供空天大数据分析利器。2021年,公司快速推动PIE平台及解决方案在全国省、市、县等单位的落地应用,精准对接地方部门的卫星应用服务市场。同时,公司在持续拓展气象海洋、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优势行业应用的基础上,重点提升了特种行业、应急管理等领域卫星应用服务热点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实景三维中国的建设,参与相关试点工作并开发了相应产品。 ③云服务产品线2021年,公司坚持加大云服务产品线研发投入和推广力度。继公司发布了PIE-Engine云平台公测版后,公司集合前沿技术成果,面向细分行业方向,采用云原生技术架构,引接国内外数十颗卫星数据资源,形成了全面对标美国Google Earth Engine的数字地球平台,平台目前注册用户近7万,主要功能涵盖了空天信息专业处理平台PIE-Engine Factory、时空数据实时分析计算平台PIE-Engigne Studio、人工智能解译平台PIE-Engine AI以及PIE-Engine Earth智慧地球可视化终端。 数据源方面,公司目前已和国内外有关数据源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接入卫星遥感数据及专题产品120余种,总量超6PB,日更新10TB以上,覆盖气象、海洋、植被、农业、水利、生态、大气等十余个领域。 同时,2021年,公司面向电力、保险、农业等商业公司提供了订阅式SaaS服务;面向政府客户,推出城市遥感监测云平台,并在标准化云平台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需求做了定制服务,目前该平台已陆续与鹤壁、嘉兴南湖、黄冈、佛山等政府签订整体合作框架意向协议。同时,公司也在积极开发潜力巨大的大众市场应用产品,通过PIE-Engine平台高效的云计算和集成处理能力,面向大众提供气象灾害预警,空气质量实况、疫情监测报告实时支持等服务,为大众健康状况,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我们认为,供给侧方面,在公司当前的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产品线、PIE+行业产品线以及云服务产品线中,公司深耕多年,技术较为深厚的PIE软件及云平台是各业务开展的核心基础及核心竞争力。从公司新签订单高速增长来看,公司正在不断通过营销体系的推广以及研发投入的加强,提升公司对卫星遥感各下游应用领域的覆盖广度与深度。 需求侧方面,从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遥感卫星制造发射)来看,2021年,我国发射遥感卫星数量超过60颗,较2020年的34颗接近翻倍,而在未来,仍有大量遥感卫星星座有望开始建设。卫星遥感产业上游遥感卫星发射领域的高度景气,充分印证了当前卫星遥感领域下游应用市场增长的预期较高,我国卫星遥感应用产业正处于早期的快速成长阶段,具体从行业应用的需求来看,特种领域方面,公司现已成为为数不多的承担研制总体的民营企业,2021年12月,公司以总体单位身份通过单一来源方式获得特种领域2.79亿订单,在“十四五”期间军工信息化及智能化进入快速成长期,公司特种领域下游需求有望维持快速增长;民用领域方面,新基建中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正式使用,我国卫星遥感(以及“卫星遥感+卫星导航”产业融合)应用市场规模的增长有望持续提速,同时,伴随中美关系的变化,地理信息产品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的进程也有望提速。在此背景下,我国气象海洋、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其他商用卫星遥感领域的市场需求有望持续提升。 因此,我们判断,我国卫星遥感(及卫星遥感+卫星导航为代表的产业融合)市场需求有望在“十四五”期间迎来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公司收入及利润均有望维持快速增长态势,而伴随公司募投项目的推进,卫星遥感产业链的完善也将有助于公司的市场开拓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以卫星数据处理软件为核心,按照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交付模式的升级迭代,结合不同行业应用场景,同时向产业链上下游探索延伸,陆续推出了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行业应用服务以及云服务三条产品线。具体观点如下:①近年来,公司收入与净利润持续高速增长,新签订单高速增长。当前,公司正在不断通过营销体系的推广以及研发投入的加强,提升公司对卫星遥感各下游应用领域的覆盖广度与深度;②公司通过募投项目向产业链上游拓展,一方面有望降低公司部分产品成本,另一方面也有望使公司基于商业化的自主遥感数据源,在下游卫星遥感应用领域的市场拓展过程中取得更大竞争优势;③公司所处卫星遥感应用赛道“十四五”呈现高景气发展,公司目前处于业务高速扩张阶段,在手订单充足,收入有望维持高速增长,而在此之下,公司综合毛利率存在短期下降的可能,但下降空间有限,且不改公司净利润快速增长的大趋势;④公司多次开展股权激励,将有望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团队稳定性,并有效激发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经营效率,有利于公司的业绩实现中长期的持续增长。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0.40亿元、26.20亿元和33.1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2亿元、3.37亿元、4.55亿元,我们给予公司“买入”评级,目标价格74.00元,对应2022-2024年的PE为52倍、40倍、30倍。 风险提示:航天发射任务存在风险;卫星应用产业下游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业务拓展过程中毛利率可能出现波动。
西部超导 2022-05-02 75.99 -- -- 92.51 21.74%
104.72 37.81%
详细
业绩概要: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3亿元(+38.5%);实现归母净利润7.41亿元(+100%),对应EPS为1.68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6.54亿元(+123%)。每股派发现金红利1.00元(含税),股息率为1.32%。 2022Q1营业收入为8.87亿元(同比+66.5%),归母净利润为2.15亿元(同比+67.4%,环比+5.39%),对应EPS为0.46元;年报业绩翻倍,,业内持续领先:2021年,公司克服了原材料上涨和疫情等诸多不利因素,实现了“十四五”业绩开门红!受益于航空产业,尤其是军品领域高景气度,全年产品订单充沛,高端钛合金、超导产品和高性能高温合金产品产销量持续提升,营收处于快速上升通道,规模化效应的凸显助推净利润实现翻倍式增长。分产品来看,钛合金销量为6813吨(+41%),实现收入24.6亿(+38%),为业绩核心贡献点;超导线材和高温合金营收分别达到2.4亿、1.0亿(+23%、+197%),尽管高温合金仍处发展初期,但产品下游“两机”领域的高速发展为产能释放提供了强力支持,待更多牌号进入批产阶段后,高温合金有望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产品盈利性方面,公司全年毛利率为40.8%(+2.9pct),净利率25.5%(+8.0pct),净利率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管理和财务费用的下降。分产品来看,钛合金毛利率为45.3%(+2.3pct),单位产品的降本增效抵消了原材料海绵钛全年均价同比上涨带来的影响(+9.5%);超导产品毛利率为16.3%(+11.8pct),毛利率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产品工艺优化及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其中MRI用NbTi超导线材已开始向国家项目(CRAFT聚变堆)供货,磁控直拉单晶硅用MCZ、核磁共振谱仪用Nb3Sn均实现批产;高温合金产品毛利率为4.0%(+15.4pct),主要得益于规模化效应,销量为503吨(+104%),已在三年内实现扭亏为盈,其盈利性将随产能逐步投放而持续改善;财务数据:2021年,公司的销售/财务/研发费用分别同比变动+46.8%/-59.4%/+42.3%,主要原因分别为购买新材料应用保险与员工薪酬增加、汇率波动致汇兑收益增加、研发项目推进相应费用增加。公司应收账款为11.7亿(+77.2%),主要是由于销售额增加。合同负债为2.68亿(+54.3%),主要由于合同签订预收货款增加。以上数据的持续增长说明公司在手订单充沛,公司未来业绩持续提升可期;20221Q1业绩超预期:尽管在2022年年初,由于西安疫情公司生产活动受到了一定影响,产品上游原材料海绵钛价格高位横盘,电解镍价格不改上行趋势,但公司通过规模化效应提升以及产品结构优化,依然实现了营收和盈利双双环比增长,一季度毛利率为40.8%(环比+6.1pct)。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在2022Q1同比下降739%,主要是受购买原材料接受劳务支出增加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原材料端的价格波动对公司业务的影响有望在产业链协同的进程下被逐步削弱。2021年年度报告中显示,公司于2021年10月认购金钛股份新增的216万股股份,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以确保原材料高端海绵钛能够保质保量稳定供应。因此,我们对公司未来在成本端的控制能力持乐观态度;募投项目持续推进,打开中长期成长空间:据公司2021年11月公告,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20.13亿元,其中拟投入9.71亿元于“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化项目”,项目计划在2024年建成后共计增加5050吨钛合金年产能及1500吨高温合金年产能,同时进一步提升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稳定批产能力;拟投入4.74亿元于“高性能超导线材产业化项目”和“超导产业创新中心”,前者预计于2023年项目建成后,公司MRI用超导线材年产能将达到2000吨,后者有望推动低温超导线材的产业化进程。随着三项主营产品的扩产计划齐头并进,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得以稳步提升,中长期成长空间将逐步打开;投资建议:伴随着国防现代化建设提速以及关键材料的国产替代趋势,航空装备领域的景气度将持续升温,国内高端钛合金和高温合金材料将维持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公司的新增产能能够被完全消化,未来业绩有望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和规模化效应的提升而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7.2/49.2/60.7亿元,同比增长27%/32%/23%,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55/13.4/17.2亿元,同比增长29%/40%/29%,对应PE37X/26X/20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抬升风险、募投项目不及预期、下游需求及国产替代进程不及预期、疫情影响超预期等。
中简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2-04-29 42.76 59.57 137.52% 50.33 17.70%
52.29 22.29%
详细
事件:公司4月28日公告,2021年实现收入4.12亿元(+5.72%),归母净利润2.01亿元(-13.38%),毛利率77.08%(-6.81pcts),净利率48.88%(-10.77pcts)。 2022Q1实现收入1.73亿元(+135.91%),归母净利润0.91亿元(+183.83%),毛利率69.25%(-8.91pcts),净利率52.47%(+8.86pcts)。 投资要点:22Q1业绩快速增长,快速放量抵消降价影响:虽然2021年公司碳纤维及织物销量提升(156.06吨,+34.35%),但受产品降价影响,2021年公司营收仅增长5.72%,而归母净利润下滑13.38%,毛利率(77.08%)同比下降6.81pcts。受益于公司产能释放、以及下游客户需求量的增加,公司2022Q1业绩实现了大幅增长,营收增长135.91%,归母净利润增长183.83%,降价影响一定程度被放量抵消,毛利率虽然表面出现大幅下滑(69.25%,-8.91pcts),但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新建产能折旧转移至成本所致。分产品看,2021年公司碳纤维实现收入3.20亿元(-2.96%),毛利率76.57%(-7.58pcts);碳纤维织物实现收入0.92亿元(+53.39%),毛利率78.81%(-3.61pcts),公司2021年新增了碳纤维织物设备,产能同比提升了2倍,一定程度促进了织物收入的快速增长。 费用率进一步降低:公司2021年三费率(15.50%,-6.85pcts)快速下降,其中销售费用为327.49万元(+35.43%),主要系销售部门资产折旧费用增加所致;管理费用为0.62亿元(-26.68%),主要系计入管理费用的折旧、修理费用减少;财务费用为-96.38万元(-229.27%),主要系利息支出减少。对于公司净利率(48.88%,-10.77pcts)的快速下滑,一方面是降价影响毛利率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2021年其他收益(1155.91万元,-74.93%)减少所致。 持续加大科研力度,新产品是公司未来业绩的保障:公司2021年研发费用为4448.79万元(+44.98%),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10.80%,+2.92pcts)。公司按“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批产一代”的研制思路,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公司研发的更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已提供给客户进行新产品验证工作,奠定了公司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在航空航天领域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此外公司持续开发新的碳纤维项目,包括国产T1100级、9H、8E、ZM40H碳纤维制备以及国产M60J超高模量碳纤维核心技术攻关等项目。 “千吨级”项目通过验证评审,定增继续扩建1500吨产能:公司IPO募投的1000吨产能(12K)项目已于2021年9月份通过验证评审,可以正式投产交付,同时公司2022年3月完成增发,募集资金20亿元,价格为50.55元/股,主要用于《高性能碳纤维及织物产品项目》及补充流动性,继续扩建1500吨产能(12K),建设期为4年。我们认为公司的持续扩产,一定程度凸显了下游航空航天领域需求旺盛,未来产能落地,将持续打开公司盈利空间。 大单合同签订,公司业绩确定性提高:2022年3月14日,中简科技公告与客户A签订2022年至2023年碳纤维、碳纤维织物《产品订货合同》,合同金额为21.69亿元,为2021年营业收入的5.27倍。我们认为大单合同的签订主要有以下几个意义:①确定了合同价格,继续降价的利空消除;②扩产即满产,从公司订单周期和公司产能匹配来看,订单要顺利交付,基本就要满负荷生产;③进一步印证下游航空航天景气度无忧;④新产能建设有望加速,在目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公司产能瓶颈突破有望加速。 航空航天发展持续带动高性能碳纤维需求: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飞速发展将持续带动碳纤维需求,尤其是军机换代对高性能碳纤维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国产高性能碳纤维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需求结构进一步向高端应用领域靠拢。公司主要生产ZT7及以上级高性能碳纤维系列产品,与一般民用产品有所不同,是航空航天高端碳纤维应用高技术壁垒和高起点竞争的体现,随着公司产能进一步提升,将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巩固公司在国内航空航天领域及民用中高端市场的地位。 投资建议:作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性能碳纤维及相关产品研发制造商,公司成功打破发达国家对宇航级碳纤维的技术封锁,深度绑定军工供应体系,随着航空航天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大单合同的签订,公司业绩有望得到持续增长。同时“千吨级”产能正式投产以及募投1500吨产能的扩建,公司产能水平不断提升,打开市场空间,有望继续增厚盈利水平。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17亿元、13.07亿元和16.5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2亿元、6.75亿元和8.54亿元,EPS分别为1.07元、1.54元和1.94元。我们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60.00元,对应2022-2024年预测EPS的56倍、39倍及31倍PE。 风险提示:军品市场需求低于预期、新增产能投产不畅、原材料价格上涨,碳纤维降价、军品增值税政策调整、疫情反复等。
中船科技 建筑和工程 2022-04-29 10.33 14.91 -- 12.80 23.31%
13.44 30.11%
详细
事件:4月 23日,公司发布 2021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4.09亿元(+28.51%);归母净利润 0.80亿元(-44.20%);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0.78亿元,去年同期为-0.28亿元。综合毛利率 14.04%(-0.05pcts)。 投资要点: 营业收入稳步增长,扣非归母净利润创历史新高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4.09亿元(+28.51%)为公司执行新收入准则以来最高;归母净利润 0.80亿元(-44.20%),同比减少 0.63亿元下降明显,主要是因公司全资子公司中船华海完成其持有江南德瑞斯 100%股权处置确认投资损失所致,影响金额约为 6,695.00万元。 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0.7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 1.06亿元,为公司披露以来最高值。 从公司产品及收入结构来看,公司业务主要包括工程设计勘察咨询和监理、工程总承包、土地整理服务和船舶配件四类。
晶盛机电 机械行业 2022-04-29 46.49 -- -- 57.49 23.03%
72.22 55.35%
详细
年报、一季报业绩亮眼,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2022年4月26日晚间,公司发布了《2021年年度报告》,2021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61亿元,同比+56.44%;归母净利润17.11亿元,同比+99.46%;扣非归母净利润16.32亿元,同比+99.07%;毛利率39.73%,同比+3.12pct;净利率28.99%,同比+6.64pct;期间费用率9.56%,同比-0.72pct;ROE 25.04%,同比+8.67pct;资产负债率57.85%,同比+7.87pct;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7.37亿元,同比+82%。单看2021Q4,公司营收19.70亿元,同比+48.62;归母净利润6.01亿元,同比+79.87%;毛利率42.86%,同比+0.89pct;净利率30.80%,同比+5.59pct。本期公司业绩保持高速增长,毛利率、净利率同比均有较大提高,盈利质量进一步提升。 公司同日发布了《2022年一季度报告》,2022Q1,公司实现营收19.52亿元,同比+114.03%;归母净利润4.42亿元,同比+ 57.13%;毛利率39.94%,同比+3.59pct;净利率23.59%,同比-7.61pct;期间费用率9.10%,同比-4.01pct。本期公司净利率降低的原因是去年同期公司政府补助大幅增长,其他收益超过1亿元,而本期其他收益同比-90.44%。剔除此因素,本期公司毛利率上升、期间费用率降低,盈利能力是持续提高的。 先进材料+先进设备齐头并进,在手订单大幅提高分业务看,2021公司设备及服务实现收入49.77亿元,同比+51.93%,其中晶体生长设备收入34.75亿元,同比+32.47%、智能化加工设备收入11.39亿元,同比+106.61%、设备改造服务收入3.62亿元,同比+258.20%;材料收入3.89亿元,同比+100.78%,其中蓝宝石材料收入3.89亿元,同比+100.78%。公司依托于多年来对半导体材料和装备技术及工艺的深刻理解,逐步形成了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双引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 公司订单充足,为未来业绩提供充分保障。截至2021年末,公司未完成设备合同总计200.85亿元(含税,下同),同比+242%,其中未完成半导体设备合同10.68亿元,同比+174%。公司2022Q1新签设备及其服务合同超40亿元。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公司未完成设备合同总计222.37亿元,其中未完成半导体设备合同13.43亿元。2022年计划新签半导体设备及服务订单破30亿元、全年营收突破百亿。 光伏高景气有望持续,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需求强烈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170GW,创历史新高。全球发展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预计全球光伏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CPIA 预计2022-2025年全球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将达到232-286GW,光伏市场持续繁荣有望为公司带来持续的业绩增长。 根据SEMI,2021年硅晶圆出货量达到141.65亿平方英寸,同比+14.17%,创历史新高。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额1026亿美元,同比+44%;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296亿美元,同比+58%。然而我国半导体设备自给率低,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替代蕴含巨大的市场空间。 公司将抓住全球光伏增长的扩产需求,把握半导体设备国产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机遇,巩固晶体生长设备领域技术和规模优势,进一步延伸产品体系,在晶体生长、切片、抛光及CVD 四大关键环节设备布局。 材料业务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极公司2021年材料收入为3.89亿元,5年复合增速高达62.56%,远超设备及服务的复合增速(40.85%)。 在蓝宝石材料方面,公司已成功生长出全球领先的700Kg 级蓝宝石晶体,并实现300Kg 级的规模化量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碳化硅材料方面,公司已建设6英寸碳化硅晶体生长、切片、抛光环节的研发实验线,产品已通过下游部分客户验证。GGII 预测2025年全球蓝宝石衬底需求量有望达到25000万片(折算为2英寸),相比2020年增长72.41%;而碳化硅市场需求预计2026年将达到46亿美元,2022-2026复合增长率为30%。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2-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6亿元、33.8亿元、42.9亿元,YOY 分别为38%、43%、27,对应目前PE 为24X /17X /13X,推荐。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市场需求下滑;光伏行业遭受制裁;半导体行业政策变动等。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3/55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