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兴制药
|
医药生物
|
2023-09-11
|
17.21
|
25.03
|
43.03%
|
18.26
|
6.10% |
-- |
18.26
|
6.10% |
-- |
详细
科兴制药生物制药实力雄厚,具备核心竞争力。科兴制药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主要从事重组蛋白药物和微生态制剂的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公司营收端增长稳健,2023H1,受疫情放开影响,公司营收加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6.49亿元,同比增长3%。利润端短期承压,2023H1归母净利润亏损0.48亿元,同比扩大1741%,净利润下滑主要源于公司研发费用增加和引进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未来随着集采影响逐步出清,海外市场新产品的放量,研发投入资本化和销售端控费力度加强,公司净利润有望恢复并加速增长。 “四大金刚”各具优势构建公司营收主体,产品毛利基本稳定。公司主要产品“四大金刚”包括:人促红素(依普定)、人干扰素α1b(赛若金)、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白特喜)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常乐康)。2022年分别实现收入7.22、2.76、1.80、1.22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54.8、21.0、13.7、9.3%。2017-2022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9.0、81.1、81.5、80.0、79.4%、75.4%,整体基本保持稳定。四款产品各具优势,依普定是价格优势显著的抗贫血临床一线用药,赛若金是具备儿童用药优势的短效干扰素,白特喜具备价格和适应症优势的升白一线用药,常乐康是老幼孕产妇均可使用的独家益生菌产品。 聚焦生物药出海,引进品种海外市场放量在即。科兴制药拥有20多年海外商业化经验,海外商业化经验深厚。截至2023年H1,公司已引进7款出海品种,聚焦肿瘤和自免生物类似药治疗领域,出海地区涵盖法规及新兴市场。其中,靶向VEGFR的贝伐珠单抗,靶向TNF-α的英夫利西单抗和阿达木单抗,重点聚焦海外新兴市场国家,有望于2023Q4开始上市销售。自产品种白蛋白紫杉醇具备剂型优势,出海欧洲竞争格局良好,有望成为欧洲第二家白紫仿制药企业,预计2024H1实现海外商业化。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4/2025年将分别实现营收15.69/21.82/29.0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3/-0.92/0.49亿元。按照公司业务的绝对估值情况,我们给予公司整体估值49.85亿元,对应目标价25.03元。考虑到公司克癀胶囊销售放量以及未来还有多款在研和引进产方正中等线简体品将持续推进临床和海外商业化,管线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原材料成本上升风险。公司主要产品原材料价格存在上升风险。2)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公司在研项目众多,存在研发进度低于预期的风险。3)海外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公司引进品种众多,存在海外上市进度低于预期的风险。4)行业政策变化风险。国家基药目录及医保目录会不定期调整。
|
|
|
亿纬锂能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9-07
|
49.39
|
--
|
--
|
50.20
|
1.64% |
-- |
50.20
|
1.64% |
-- |
详细
公司技术积累深厚,电池产品多样化发展。公司以锂原电池起家,加码动力和储能电池;营收和利润实现持续高增,2022年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63.04/35.09亿元,2018-2022年 CAGR 分别为 69.96%/57.45%; 净利率探底回升,2023H1上升 0.91pcts 至 11.02%;控本能力不断增强,期间费用率持续下降;技术积累深厚,研发费用率相对较高;产品多样化发展,三大封装技术路线全面开花,加码大圆柱三元动电和大方形铁锂储电;股权结构稳定,股权激励到位;强化上游供给布局,实现保供和降本; 拓展下游增收空间,持股思摩尔国际、沃太能源等,提供稳定投资收益。 方形动力电池开始放量,大圆柱差异化路线放量在即。市场方面,全球动力电池需求持续高增,2022-2025年 CAGR 达到 30.2%;大圆柱动力电池有望在 2024年实现突破;多家车企看好 46系圆柱电池市场应用;根据SNE Research 数据,公司 2023H1全球装机量达6.6GWh,同比+153.8%,市占率 2.2%,同比+0.9pcts,全球排名提升两位至第八。产品方面,公司三元大圆柱电池有望今年四季度量产出货,加强研制“π”电池系统,提升大圆柱电池产品价值量;起步于软包动力电池,软包出货量已居国内前列;三元方形动力电池是公司近期快速放量产品。客户方面,合众新能源、广汽乘用车、小鹏汽车是公司主要动力电池客户;进入电动乘用车市场较晚,积极拓展乘用车市场;2023年独资工厂加速放量,方形三元电池装机市场份额有望提升;客户需求亮眼,据公司 23H1半年报公告,公司未来 5年 46系大圆柱客户意向性订单合计约 472.31GWh,年均市场需求近千亿元;产品路线多元化,新建产能保障供给。 确定性高增长赛道,大储小储齐发力。市场方面,政策持续助力新型储能发展,市场机制逐步完善;风电和光伏装机量规模大幅增长,新型储能行业进入快车道;国内锂电企业发力抢占全球市场份额。产品方面,公司 280Ah 储能电池布局较早,产品质量有保障;发布 560Ah 超大叠片储能电池,成本和生产效率方面优势突出;储能电池销售业绩突出,23H1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三。客户方面,公司深耕电力储能、户用储能、通信储能多年,客户广泛;强化全球布局,极力打造品牌优势;在手订单充裕,相继收到美国 Powin Energy、ABS 大额订单,未来储能电池需求有望持续高增。 深扎传统消费领域,高毛利率夯实公司抗风险能力。小圆柱锂离子电池方面,公司积极拓展电动两轮车、电动工具、机器人应用,市场规模稳步提升;锂原电池方面,锂原电池龙头地位稳固,高毛利率夯实公司抗风险能力。 盈 利 预 测 与 投 资 建 议 : 预 计 2023-2025年 公 司 营 收 分 别 达 到 548.46/811.03/1120.99亿 元 , 毛 利 率 分 别 为16.21%/15.91%/15.79%。考虑公司产品路线丰富 ,大圆柱 与大铁锂分 别进一步 打开“动力+储能”增 长空间, 对应2023/2024/2025年平均 PE 为 22.3/16.5/12.5倍,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市场竞争加剧风险: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市场快速发展,不断吸引新进入者参与竞争,同时现有动力储能电池企业纷纷扩产,随着行业产能规模的不断扩大,锂电池行业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2)技术路线变化风险:全球众多知名车企、电池企业、材料企业、研究机构等纷纷加大对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技术路线的研发,若因这些新兴电池技术快速发展并挤压现有锂离子电池的市场份额,而公司未能及时在相应新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并开发出具备竞争优势的新产品,则公司将面临新产品技术替代风险。3)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动力电池材料受锂、镍、钴等大宗商品和化工原料价格的影响较大,若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对公司成本将形成较大压力。4)国际贸易政策变化的风险:公司出口产品主要销往欧洲、亚洲、北美洲等境外地区,近年来,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增速的不同变化,各国政府针对进出口贸易的不同类别陆续实施相关贸易保护政策。不排除未来相关国家对锂电池的进口贸易政策和产品认证要求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进而对公司的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
|
|
上海新阳
|
基础化工业
|
2023-09-07
|
36.69
|
--
|
--
|
40.91
|
11.50% |
-- |
40.91
|
11.50% |
-- |
详细
核心电镀清洗技术升级,外购拓展涂料业务。公司成立于 1999年,以半导体用电子化学品和配套设备起家,发展前十年自研第一代电子电镀和清洗技术,半导体封装引线脚工艺取得重大突破;成立后十年,突破第二代电镀和清洗技术,填补我国芯片制造铜互连工艺材料的空白,是目前国内唯一能满足芯片 90-14纳米铜制程全技术节点对电镀清洗产品要 求的企业,同时开发蚀刻液、研磨液、光刻胶等半导体材料。此外,公司于 2013年通过收购江苏考普乐进军氟碳涂料领域,涂料成为公司主要业务之一。 聚焦半导体电子化学品,新建产能待释放。公司正在推动子公司江苏考普乐(经营涂料业务)新三板独立挂牌,本部将集中资源布局半导体材料。 公司现有上海本部、合肥第二工厂和上海化学工业区三大生产基地,2022年在产的上海本部基地电子化学品产能达 1.9万吨/年;合肥第二生产基地一期 1.7万吨/年(含 500吨光刻胶)预计于 23Q4投产,总投资 3.35亿元,二期 5.3万吨/年产能预计 24H2投产;上海化学工业区拟建设 3万吨/年电子化学品、500吨/年光刻胶,预计 2025年底前竣工,2026年 6月底前投产。公司电子化学品规模保持强劲增势,三大基地产能释放后,核心业务将进一步聚焦半导体材料。 高分辨率光刻胶量产在即,部分产品订单陆续落地。公司合计规划 I 线、KrF、ArF干/湿法半导体光刻胶产能 1513吨,包括上海本部 513吨,合肥基地 500吨,上海化学工业园 500吨,同时规划有 10000吨光刻胶稀释剂。公司目前已有 ArF干法、ArF浸没式、KrF、I线等产品超 10种款式,30项验证进行中。其中,I 线、KrF 光刻胶已在超 10家客户端提供样品进行测试验证,部分产品已获得晶圆制造企业小批量连续订单;KrF 厚膜光刻胶于 2022年如期实现稳定量产;ArF 干法光刻胶于 2022年开始小批量销售,目前正处于客户认证阶段,预计 2023年开始稳定量产;ArF 浸没式光刻胶的研发进展顺利,ASML-1900光刻机安装调试基本结束。 行业前景:终端基本面有望修复,国产半导体材料空间广阔。WSTS 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下降 10.3%,2024年同比上升 11.8%。今年下半年半导体企业的重点仍是去库存,预期 2024年库存去化、供应格局改善、需求回暖带来的整体基本面趋好和企业业绩回升趋势有望显现。同时,当前国内芯片仍高度依赖进口,全球晶圆产能正逐步向国内转移,国产半导体材料市场空间广阔。未来随着终端半导体产业基本面渐修复、国产大尺寸晶圆产能不断扩张、先进封装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集成电路用湿电子化学品、光刻胶、电镀封装材料等的需求量也将不断增加。 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新建电子化学品项目投产在即,功能性湿电子化学品和光刻胶及配套试产能释放、产量逐步增长,叠加下游半导体、显示面板产业基本面逐渐改善带来需求上行,预计公司业绩将实现持续增长,预计 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13.45、18.49、24.8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 1.57、2.05、2.88亿元。对应 2023年 9月 4日收盘价 PE73.5、56.2和 39.9倍,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1、终端需求增速不及预期。若半导体等终端产业基本面修复不及预期,需求难回暖,则公司电子化学品业务增速可能受限。2、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大幅下行的风险。若可比公司实现技术突破、大幅提高产能规模,则可能造成部分产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进而导致相关产品价格下行,毛利被大幅压缩。3、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若基础化工原料受极端气候、海外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厂家开工受阻,供需基本面和库存结构出现较大变动,则原料价格可能出现较大波动,从而造成公司生产成本的大幅抬升。
|
|
|
舍得酒业
|
食品饮料行业
|
2023-09-05
|
144.00
|
--
|
--
|
150.83
|
4.74% |
-- |
150.83
|
4.74% |
-- |
详细
事项:2023年9月1日,舍得酒业发布2023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本次涉及股票标的不超过277.08万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0.83%,首次授予215.18万股,占持股计划的77.66%,预留剩余的22.34%为后续激励留下空间。本次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人数不超过247人(不含预留),受让股票价格69.86元。 平安观点:持股计划覆盖人员较广,预留部分为后续激励留下空间。公司公告,本次持股计划涉及股票总数不超过277.08万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0.83%,首次授予份额为215.18万股,占持股计划的77.66%,预留份额为61.90万股,占持股计划的22.34%,预留部分为激励现有及未来引进的人才留下空间。本次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总数不超过247人(不含预留),其中董监高13人,其中董监高拟认购份额占比14.6%,其余员工占比63.1%,整体激励范围较广。 持股计划股票来源于前期回购,有效提升公司凝聚力。截至2023年8月24日,公司已实际回购277.08万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0.83%,回购均价为133.52元/股,使用资金总额3.70亿元。本次受让股票价格为69.86元,筹集资金上限为1.94亿元。 完善解锁期内个人业绩考核,促进公司健康发展。据公司公告,本次持股计划首次授予标的股票分3期解锁,分别为股票过户至本员工持股计划名下后12/24/36个月,每期解锁比例分别为33%/33%/34%。公司将结合经营业绩的目标达成情况,若持有人在解锁考核期内个人绩效考核结果为“C-待改善”及以下,相应的权益将会被公司回收。 产品渠道改革持续推进,看好长期前景,维持“推荐”。市场方面,公司坚持聚焦川冀鲁豫及东北,突破华东华南,提升西北市场,逐步推进品牌全国化。产品方面,公司将“双品牌战略”升级为“多品牌矩阵战略”,聚焦大单品打造。渠道方面,公司强化C端投放,加强消费者认知。我们认为此次股权激励有望进一步提升公司凝聚力,促进公司健康发展。我们维持公司2023-25年EPS预测为5.71/7.20/8.98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宏观经济不确定性风险。当前,国内经济虽呈现出稳中恢复、稳中向好的态势,但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给白酒行业发展带来一定风险。2)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白酒市场总体呈现挤压态势发展,随着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行业将逐步进入加速竞争阶段,白酒企业间的竞争将愈加激烈。3)政策风险。白酒行业需求、税率受政策影响较大,如相关政策出现变动,可能会对企业营收、利润有较大影响。
|
|
|
中鼎股份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9-04
|
12.12
|
--
|
--
|
12.54
|
3.47% |
-- |
12.54
|
3.47% |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3年上半年业绩报告。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9亿元,同比增加24.6%。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3亿元,同比增长12.9%,上半年扣非归母净利润达到4.5亿,同比增长13.3%。 平安观点:空气悬架/底盘轻量化/冷却系统/密封系统/橡胶减震收入同比增长19%/18%/43%/23%/17%,国内/国外收入同比增长28%/22%。由于底盘轻量化尚处投入期,未达规模效应,轻量化总成毛利率较低,仅8.6%,空悬业务收入3.6亿(+19%),毛利率提升至23.1%,随主要客户车型产销增长,该业务下半年有望保持高增长。海外贡献主要增量,导致冷却业务收入增幅高但毛利率有下降。分国内外看,海外业务毛利率有改善,达15.9%。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较2022年上半年均有所下降。 客户结构优化,理想汽车首次进入中鼎前十大客户。比亚迪配套额仅次于第一名大众,至此公司前十大客户包含比亚迪、理想、长安三家自主品牌车企。前十大客户收入占比52.1%,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达33%。国内新能源领域业务销售额占同期国内营收比例为46%。 空气悬架业务进展顺利。AMK在手订单充足。空气弹簧产线设备已落地。 公司旗下德国AMK作为空气悬挂系统的高端供应商,是行业前三的领导者,国内空悬市场处于起步阶段,AMK中国在空气供给单元产品组装及生产线相继落地,截至目前AMK中国已获订单总产值为78.4亿元,目前空气弹簧产品已经生产完成,产线设备已落地,相关业务合作正在加速推进中。同时公司也在加速空悬其他系统硬件总成产品的研发进度。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根据各业务板块最新情况,我们调整公司业绩预测,预测2023/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12.4/15.0/19.4亿(前次预测值为12.4亿/15.8亿/19.4亿)。中鼎股份具备丰富的海外拓展+本土落地经验,非轮胎橡胶件盈利能力强,新业务开拓进展顺利,在空气悬架领域具备较高的进入壁垒,随着空悬本土化进一步推进,该业务盈利能力将有提升,我们维持对公司的“推荐”评级。风险提示:1)海外业务恢复程度不达预期;2)新业务面临激烈竞争,导致盈利能力不达预期;3)主要配套客户产量不及预期;4)空悬系统渗透率不达预期;5)商誉减值风险,公司海外并购多家企业,累积的商誉较高,如果海外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将导致商誉存在减值风险。
|
|
|
贵州三力
|
医药生物
|
2023-09-04
|
15.39
|
--
|
--
|
16.01
|
4.03% |
-- |
16.01
|
4.03% |
-- |
详细
事项: 公司公布2023年半年报,实现收入6.31亿元(+46.74%),归母净利润1.01亿元(+57.7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97亿元(+58.26%)。公司业绩符合预期。 平安观点: 核心品种开喉剑快速放量,23H1盈利能力有所提升。2023H1公司收入6.31亿元(+47%),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核心品种开喉剑的快速放量。 自2022年12月以来,咽喉类疾病发病率大幅提升,带动相关产品放量。 分季度来看,23Q2实现收入2.82亿元(+3.90%),归母净利润0.46亿元(+14.28%),二季度收入增速下降预计与发病率下降有关。23H1公司毛利率72.47%(+2.66pp),净利率15.89%(+2.06pp),盈利能力有所提升。期间费用率整体稳定,销售费用率47.76%(+0.16pp),管理费用率5.52%(-0.90pp),研发费用率1.65%(+1.08pp),财务费用率-0.20%(+0.62pp)。 持续推进外延并购战略,并表带来表观业绩增长。公司22年5月并表德昌祥药业,23H1德昌祥收入5808万元,净利润447万元。23年1月收购好司特60.98%股权,23H1好司特收入1744万元,净利润341万元。公司参股企业汉方药业(持股25.64%)23H1收入2.31亿元,净利润1953万元。我们看好公司通过外延并购持续扩充产品管线,同时带来表观业绩的快速增长。 开喉剑市场空间广阔,外延并购提升天花板,维持“推荐”评级。公司核心品种开喉剑喷雾剂2022年收入首超10亿,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同时外延并购持续补充产品管线。我们看好公司长期发展。暂维持对公司2023-2025年净利润分别为2.55亿、3.15亿、3.81亿元的预测,当前市值对应2023年PE仅25倍,维持“推荐”评级。风险提示。1)核心产品降价风险:公司核心产品存在医保降价风险。2)产品集中风险:公司产品集中度高。3)整合不及预期风险:公司外延并购标的存在整合不及预期可能。
|
|
|
鹏辉能源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9-04
|
35.60
|
--
|
--
|
35.94
|
0.96% |
-- |
35.94
|
0.96% |
-- |
详细
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75亿元,同比增长7.62%;实现归母净利润2.51亿元,同比增长3.05%。第二季度,公司实现单季营收18.79亿元,同比/环比分别下降21.79%/24.69%;实现归母净利润0.69亿元,同比/环比分别下降55.10%/62.09%。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 10股派发现金红利 1.5元(含税),送红股 0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 平安观点: 公司第二季度营收和毛利率略承压。1)收入端: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3.75亿元,同比增长7.62%,收入增速放缓主要由于动力电池业务营收有较大幅度下降。第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8.79亿元,同比/环比分别下降 21.79%/24.69%。 2)毛利率:公司上半年销售毛利率18.84%,同比增长1.11pct;第一、第二季度毛利率分别为19.96%、17.36%,二季度毛利率略有下滑。3)费用端:2023年上半年,公司销售 、 管 理 、 研 发 、 财 务 四 费 费 率 合 计 为 9.81% , 与 2022年 全 年(9.79%)相比基本持平;其中销售费用率有所摊薄,管理、研发费用率小幅增加,系股权激励费用增加所致。4)净利率:2023年上半年,公司扣非后销售净利率5.38%,较上年同期(6.12%)减少0.74pct。 储能业务增长强劲,业务重心更加明确。上半年,公司储能电池业务同比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消费电池业务保持稳定增长,动力电池业务有较大幅度下降。公司坚持“聚焦储能,做强储能”,上半年储能业务占总收入比例提升至 64%(2022年为54%),上半年储能业务营收规模约28亿元,收入同比增幅约40%(据公司2022年8月调研公告,22H1储能营收占比约50%,即约20亿元)。其中,公司大储电池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家储电池在下游企业去库存、家储市场增速阶段性放缓等情况下,收入同比依然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公司加大海外储能市场开拓力度,在欧洲、北美、日本设立办事处,并先行布局非洲储能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上半年,公司境内/境外业务收入分别为37.97亿元(同比增长6.53% )和5.78亿元(同比增长15.41%)。 把握储能机遇,扩产稳步推进。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年化产能40.44亿Ah,按照平均标称电压3.2V估算规模约12.9GWh;在建产能37.33亿Ah。上半年公司产能利用率93.40%。公司柳州制造基地规划储能与动力电池产能 20GWh,项目一期 5.5GWh 已建成投产,项目二期 5GWh 预计将于本年下半年投产;衢州制造基地规划储能电池总产能 41GWh,项目一期10GWh项目已于 2023年 6月点火投产,项目二期也于 7月份开工建设;青岛制造基地规划储能电池总产能36GWh,项目一期预计年底开工建设。公司战略聚焦储能,重视储能市场高速增长机遇,稳步扩产提升交付能力,有望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工商储产品顺利应用,提供增长动能。公司已推出工商业储能Great系列产品,包括 Great One 户外储能柜、Great Com储能集装箱和 Great E 智慧云平台。公司已将液冷系统技术应用在工商业用户侧 10兆瓦时级储能项目,该项目是液冷系统在国内工商业储能领域几乎最早的大规模应用案例,目前已实现高压侧并网,并投入运营。公司工商业储能新产品顺利问世并投入使用,为下半年及后续大规模拓展工商业储能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投资建议:公司聚焦储能电池赛道,实力出色。公司大储电池业务增速强劲,家储市场地位领先;下半年工商业储能业务亦有望发力。考虑到上半年家储市场存在消化库存、需求放缓等因素,以及公司业务结构调整、动力电池贡献收入下降,一定程度影响公司全年业绩总和,我们下调公司2023/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7.6/15.9/24.0亿元(前值为12.7/18.5/25.3亿元),对应8月30日收盘价PE分别为23.3/11.2/7.4倍。综合考虑海外户储需求恢复速度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大储电池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出于审慎原则,我们下调公司评级由“强烈推荐”至“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 全球储能需求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国内大储、工商储项目收益模式仍在探索中,收益的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若后续年度储能项目商业回报不及预期,相关市场装机增速可能受到影响;海外市场方面,若欧美电池产业链相关政策产生变化,国内企业海外储能业务开展可能受到影响。2.电芯价格竞争加剧的风险。碳酸锂价格下降、招标企业集中采购模式的普及等因素下,国内储能电池出货价格持续下降,公司国内业务毛利率可能受到影响。3.应收账款坏账的风险,随着公司销售规模扩大,公司应收账款规模随之增加,应收账款存在潜在的坏账风险。
|
|
|
深信服
|
计算机行业
|
2023-09-04
|
110.11
|
--
|
--
|
107.99
|
-1.93% |
-- |
107.99
|
-1.93% |
-- |
详细
事项: 公司公布2023年半年报。2023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34亿元,同比增加4.22%;净亏损5.54亿元,扣非净亏损5.88亿元。 平安观点: 议价能力+新方案驱动毛利率上行,人均能效提升推动费用率优化。 2023H1,公司毛利率为64.48%,较上年同期提升3.16个百分点,主要系公司对上游厂商议价能力提升以及新方案起量所致。2023H1,期间费用率为89.38%,较上年同期下降2.79个百分点。其中,销售、管理和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8.01%、6.37%和38.79%,较上年同期分别上升3.22个、下降1.30和下降4.50个百分点,费用率下降主要系公司人均效能提升,管理与研发费用有所减少。 业绩同比有所复苏,企业客户IT建设需求展现韧性。2023上半年,国内经济仍处于逐步复苏过程,下游客户需求完全恢复仍需时间,同时市场竞争出现加剧,2023H1公司营收同比仅增长4.22%,但Q2公司订单增速同比、环比均有一定提升,部分下游客户需求有所回暖。分客户行业而言,公司上半年企业客户收入增速达到14.73%,高于整体收入增速,企业客户IT建设需求展现较强韧性,其中能源、交通等行业客户订单增长较快。 安全主业依旧承压,积极推出安全GPT有望注入长期增长动能。 2023H1,公司网络安全业务收入约15.09亿元,同比持平,占收入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3.95%下降至51.44%,安全业务承压主要由于全网行为管理AC、态势感知SIP、应用交付AD等成熟产品线的新增订单不够理想,同时XDR、SASE 等战略业务仍处于市场探索阶段,收入体量仍较小,对安全板块增长拉动作用尚不明显。此外,公司是国内率先推出自研大模型——安全GPT,安全GPT是基于公司多年安全领域AI研发积累的高质量数据、算力、人才优势,并通过多款开源基础大模型训练得到 的垂直领域大模型,后续公司规划将安全GPT技术应用赋能于XDR平台并逐步扩展到其他核心安全产品,安全GPT的赋能或有望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和价值量,为公司长期业绩注入增长动力。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较为领先的ICT厂商,在网络安全、云计算和基础网络等方面都有着较强的竞争力。虽然近年来,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公司业绩出现一定波动,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存在。结合公司的半年报和行业发展趋势,我们调整了公司的盈利预期,预计2023-2025年EPS分别为0.54元(前值为0.89元)、0.74元(前值为1.13元)和0.94元(前值为1.39元),对应8月30日收盘价的PE分别为197.8X、144.6X和114.8X。虽然短期业绩承压,我们依然看好公司的行业地位和中长期发展,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技术风险。公司一直以来在研发投入强度较高,安全和云计算业务的新产品也在持续推出,但如果这些产品后续长期未能给公司增长带来贡献,可能影响公司的收入增长,并且造成资源浪费。2)市场风险。网络安全和云计算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市场同质化也开始趋于明显,如果公司在转型调整方面动作迟缓,可能在竞争中被甩下。3)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如果政府和企业IT支出依然保守,公司收入和业绩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
|
|
|
一品红
|
医药生物
|
2023-09-04
|
20.19
|
--
|
--
|
20.88
|
3.42% |
-- |
20.88
|
3.42% |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3半年报,实现收入12.66亿元(+39.84%),归母净利润2.05亿元(+32.5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46亿元(+35.61%)。公司业绩符合预期。 平安观点:23H1业绩表现亮眼,固定资产折旧影响成本端。23H1公司收入12.66亿元(+40%),归母净利润2.05亿元(+33%),业绩表现亮眼。23H1末公司固定资产达到13.16亿元,较22年末7.06亿元增加幅度较大,固定资产折旧增加影响成本端表现。23H1公司毛利率83.49%(-3.79pp),净利润15.02%(-0.65pp)。利润端基本持平,我们认为主要得益于销售费用率的下降,23H1公司销售费用率49.38%(-6.31pp),其他期间费用率均有所提升,其中管理费用率9.83%(+1.07pp)、研发费用率10.29%(+2.55pp)、财务费用率0.99%(+0.47pp)。 儿童药板块高速放量,集采持续贡献增量。23H1公司儿童药收入7.87亿元(+49%),其中核心产品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分散片同比增长18%,芩香清解口服液、益气健脾口服液、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滴剂、孟鲁斯特纳颗粒、盐酸氨溴索滴剂、小儿咳喘灵口服液等品种同比快速增长。23H1慢病板块收入3.67亿元(+20%),保持快速增长。集采中标帮助公司带来新增量,第八批国家集采中公司氨甲环酸注射液和托拉塞米注射液中选,持续带来光脚品种放量。 加大研发投入,AR882顺利进入全球3期。23H1公司研发投入1.30亿元(+86%),累计获得6个品种10个批件。目前公司在研管线共有85项,仿制药管线的持续丰富将帮助公司持续通过集采获取增量,创新药管线则进一步打开长期成长空间。核心创新药品种AR882全球2b期临床数据亮眼,具备BIC潜力,公司和实控人持续对其增资。根据公司公告,2023年8月,AR882已经获得FDA同意进行全球3期临床。公司主业高速增资,创新药贡献弹性,维持“推荐”评级。公司是儿童药行业龙头,政策支持力度大,主业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同时创新药研发进展顺利,进一步提升天花板。我们暂维持对公司2023-2025年净利润分别为3.92亿、5.28亿、7.01亿元的预测,当前市值对应2023年PE仅23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政策风险:医药反腐等政策短期或对公司产品销售产生不利影响。2)产品降价风险:核心产品随着规模扩大,存在医保谈判降价可能性。3)研发风险:公司在研品种较多,存在进度不及预期或失败可能。
|
|
|
上汽集团
|
交运设备行业
|
2023-09-04
|
14.35
|
--
|
--
|
14.99
|
4.46% |
-- |
14.99
|
4.46% |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 2023 年半年度业绩报告。2023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265.5亿元(同比+3.3%),实现归母净利润 70.9 亿元(同比+2.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56.7 亿元(同比-7.2%)。单二季度看,公司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806.4亿元, 同环 比分 别增 长 35.3%/23.8%,归母净 利润 43.0 亿元 ,同 环比208.6%/54.6% , 实 现 扣 非 归 母 净 利 润 35.1 亿 元 , 同 环 比 分 别 增 长203.5%/62.1%。 平安观点:上半年新能源车结构调整,海外出口业绩亮眼。上半年公司实现整车销量207.2 万台,同比下降 7.3%,其中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 五 菱 分 别 销 售 50.3 万 /45.1 万 /41.1 万 /52.0 万 , 同 比 增 长-12.4%/-11.0%/+12.3%/-16.4%。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 37.2 万台,同比下滑 5.3%,主要是由于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车结构调整所致,上汽乘用车凭借新能源出口,上半年新能源车批发销量达到 15.5 万台,同比增长102.3%(乘联会数据)。出口方面,公司上半年海外销量 53.3 万台,同比增长 40.0%,其中 MG 品牌深耕欧洲市场,上半年销量 11.5 万台,同比增长 143%。 合资新能源转型侵蚀利润,国内自主亏损扩大。上半年公司投资收益达到62.4 亿元,根据公司业绩电话会内容,上半年公司整车投资收益为 18.9亿元,同比下降 22.1%,主要是由于两大合资公司上汽大众、上汽通用新能源车亏损,燃油车销量下滑所致。公司上半年自主业务毛利率为 0.8%,根据母公司报表口径,剔除投资收益后,上半年集团自主业务净亏损达到19.6 亿元,同比 22 年同期由盈转亏,根据公司半年度业绩电话会信息,这主要是由于 22 年同期成本基数较低以及 23 年上半年海外业务的盈利并未体现在母公司报表中。 新能源转型坚决,自主、合资双循环。公司在上海车展期间发布了全新的新能源战略,提出到 2025 年实现新能源车销量 350 万台,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 70%,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2023 年下半年智己 LS6 将上市交付,荣威品牌将推出品牌旗下的重磅车型荣威 D7,提供插混和纯电两种动力类型。 我们预计以上两款车型将具备较强的价格优势,有望加强和塑造智己、荣威的新能源声浪。合资品牌方面,上汽大众通过 ID.3降价已打开销量规模,上汽通用预计在四季度将推出凯迪拉克第二款奥特能平台车型 OPTIQ。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上半年业绩情况以及下半年汽车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依然存在,我们调整公司 2023~2025年净利润预测为 124.1 亿/135.1 亿/147.9 亿元(原净利润预测为 128.9 亿/142.9 亿/151.1 亿元)。我们认为公司目前估值水平低,如果下半年新能源车能够取得成功,公司估值有望得到提升,此外公司在海外市场领先优势大,海外市场有望成为公司改善自主盈利的重要抓手,依然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燃油车销量下滑程度可能超预期,导致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承压;2)智己、飞凡两大新能源品牌销量可能不达预期;
|
|
|
智飞生物
|
医药生物
|
2023-09-01
|
45.12
|
--
|
--
|
47.69
|
5.70% |
-- |
47.69
|
5.70% |
-- |
详细
事项: 公司发布2023年中报,上半年实现收入244.45亿元(+33.19%),实现归母净 利 润 42.60亿 元 ( +14.24% ) , 扣 非 后 归 母 净 利 润 为 42.11亿 元(+13.53%)。符合预期。 平安观点: Q2增长迅速,重磅产品支撑上半年业绩公 司 23Q2实 现 营 收 132.73亿 元 ( +39.53% ) , 毛 利 率 为 28.92%(-4.33pct),实现归母净利润22.28亿元(+23.34%),扣非后为21.80亿元(+20.23%)。 上半年自主产品销售8.60亿元(-48.44%),收入下滑主要系因为上年同期有新冠疫苗销售(估计收入规模有10亿元),剔除该因素后,其他自主产品销售继续增长。不再供应新冠疫苗后,公司自主产品毛利率上升1.78pct,达到86.74%。 上半年代理产品销售235.83亿元(+41.35%),根据该销售规模及各产品批签发情况,推测上半年销售9价HPV1300万支左右、4价HPV550万支左右、RV500万支左右,HPV疫苗与RV疫苗销售数量上升加上HPV9价苗占比提升,带动代理产品收入规模显著增长。产品结构的变化也引起了代理产品毛利率的下降(-2.90pct)以及费用率的下降。 微卡销售渐入正轨,在研产品稳步推进微卡在3月时恢复销售,配套推广的EC试剂宜卡也一并进行推广。5月初微卡纳入诊疗指南,大大加强了医护人员使用产品的动力。尽管近期医疗与疾控系统的学术推广受到了一定短期影响,中长期看微卡销售已逐步进入正轨。 公司在研产品继续推进,PPSV23和4价流感疫苗均在上市审评中,估计能在24年上市。MRC-5细胞狂苗完成临床试验,PCV15、 MCV4等重磅在研产品在3期临床推进中,这些产品有望在25年左右上市,成为公司中期业绩来源。 维持“推荐”评级。根据当前新冠疫苗接种政策,调整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86.51、106.63、128.65亿元(原93. 12、111.68、135.54亿元),同时考虑6月的分红送转股,调整2023-2025年EPS预测为3.60、4.44、5.36元。当前估值已具备性价比,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新品上市审批具不确定性,若进度不及预期可能导致放量滞后;2)公司产品推广或生产不达预期,可能影响业务增长;3)疫苗产品受众广泛,若出现行业负面事件可能导致大众对疫苗产生不信任,进而影响疫苗市场需求。
|
|
|
江苏银行
|
银行和金融服务
|
2023-09-01
|
7.05
|
--
|
--
|
7.14
|
1.28% |
-- |
7.14
|
1.28% |
-- |
详细
事项:8月29日,江苏银行发布2023年半年报,营业收入实现388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归母净利润170亿元,同比增长27.2%。截至2023年半年末,总资产规模达到3.2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6%,其中贷款较年初增长8.84%。 存款规模较年初增长13.8%。 平安观点:盈利持续亮眼,非息拉动营收。江苏银行2023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7.2%,较1季度24.8%的增速水平进一步提升,预计表现继续位于上市银行领先水平。江苏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0.6%(vs23年1季度,10.3%),继续保持双位数增长,其中主要受其他非息收入增长拉动,上半年同比增长50%,预计主要与利率下行环境下金融市场收益提升有关,手续费上半年同比负增24.2%,我们判断仍受财富管理市场低迷影响,与之相关的代理和托管业务分别负增30.2%/12.0%。利息收入方面,受息差收窄的影响,上半年同比增速从1季度10.3%收窄至半年末6.4%。总体而言,在行业普遍面临增收乏力的情况下,江苏依旧体现出较为优异的盈利表现,体现其深耕本土所积累的竞争力持续提升。 息差降幅好于同业,存贷扩张保持稳健。江苏银行上半年净息差2.28%(vs22年2.32%),虽较上年有所收窄但降幅优于同业,尤其是在贷款定价端,公司上半年贷款收益率5.32%(vs22年5.36%),整体保持稳定,存款方面付息率稳步下行,上半年付息率2.26%(vs22年2.34%),推动公司存贷利差不降反升。规模方面,江苏银行上半年规模同比增速14.8%(vs1季度,15.3%),整体保持稳定,其中贷款增长13.8%,结构上对公和零售贷款分别增长18%/14%,零售贷款投放明显优于同业,除信用卡贷款余额微降外,按揭、消费贷和经营贷均保持稳健增长,为公司稳定贷款定价提供支撑。存款方面,上半年同比增长13.4%,其中定活结构整体稳定,半年末活期存款占比较年初微降0.6个百分点至27.9%。资产质量优异,拨备继续夯实。江苏银行23年上半年末不良率环比下降1BP至0.91%,我们测算公司上半年加回核销年化不良生成率为0.88%(vs22年0.76%),保持低位。前瞻指标方面,公司关注贷款率环比上行5BP至1.29%,逾期贷款率和90天以上逾期与不良比率分别为0.99%和67%,未来潜在风险压力可控。拨备方面,公司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环比提升12pct和7BP至378%/3.45%,拨备水平继续夯实。 投资建议:看好公司区位红利与转型红利的持续释放。江苏银行位列国内城商行第一梯队,良好的区位为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过去两年随着公司新5年战略规划的稳步推进,江苏银行一方面扎实深耕本土,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零售转型,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全方位提升,位于对标同业前列。考虑到公司资产质量的持续改善,我们维持公司2023-2025年盈利预测,对应EPS分别为1.94/2.31/2.70元,对应盈利增速分别为22.0%/18.9%/16.9%。目前公司股价对应23-25年PB分别为0.60x/0.53x/0.46x,我们看好公司区位红利与转型红利的持续释放,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3)房企现金流压力加大引发信用风险抬升。
|
|
|
隆基绿能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9-01
|
26.81
|
--
|
--
|
28.45
|
6.12% |
-- |
28.45
|
6.12% |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 2023 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646.52 亿元,同比增长 28.36%;归母净利润 91.78 亿元,同比增长 41.6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90.60 亿元,同比增长 41.46%。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363.34 亿元,同比增长 14.32%;归母净利润 55.41 亿元,同比增长 45.18%。 平安观点:主营业务量利齐升推动业绩较快增长。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 28.36%,主要因为组件和硅片出货量实现较快增长;尽管毛利率相对偏低的组件业务营收占比提升,公司上半年综合毛利率达到 19.08%,同比提升 1.47 个百分点,在硅料价格快速下行的背景下,估计硅片业务和组件业务毛利率均有较明显的提升。公司对组件质量保证金计提相关的会计估计进 行变更,使上半年销售费用减少 9.7 亿元;受益于利息收入和汇兑收益增加,上半年财务费用同比减少 9.1 亿元;公司参股的硅料企业业绩高增,推动上半年公司投资收益同比增加 8 亿元;这些方面对公司上半年业绩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另外,由于存货跌价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上半年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 14.2 亿元,一定程度拖累业绩。 组件和硅片出货均实现较快增长,稳步推进新产能建设。上半年,公司实现单晶硅片出货量 52.05GW,同比增长 31%,其中对外销售 22.98GW,同比增长 14%,自用 29.07GW;实现单晶电池出货量 31.50GW,其中对外销售 3.28GW,自用 28.22GW;实现单晶组件出货量 26.64GW,同比增长 48%,其中对外销售 26.49GW,同比增长 50%,自用 0.15GW。上半年公司实现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收入 482.7 亿元,硅片及硅棒收入 145.2亿元,海外业务营收占比 44%。基于产业周期和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公司强化危机和忧患意识,实施相对稳健的扩产策略。上半年,公司鄂尔多斯 46GW 单晶硅棒硅片项目、丽江(三期)年产 10GW 单晶硅棒项目和越南年产 3.35GW 单晶电池项目已实现投产,鄂尔多斯年产 30GW 单晶电池项目按原计划推进,西咸乐叶年产 29GW 单晶电池项目和泰州乐叶年产 4GW 单晶电池项目加快爬坡,马来西亚年产 6.6G W 单晶硅棒、马方正中等线简体 来西亚年产 2.8GW 单晶组件等项目稳步推进。 强化研发投入,蓄势打造差异化产品。公司着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上半年研发投入达 34.20 亿,占当期营业收入的 5.29%,多项高效电池技术和产品已处于开发、储备和中试阶段,在商业级绒面 CZ 硅片上实现了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 33.5%的转换效率。上半年,公司 HBPC(高效复合钝化背接触技术)电池投入量产,经过爬坡调试过程已达到设计的良率和效率目标,随着基于 HPDC 技术的高功率组件新品 Hi-MO 7 的发布,公司已形成在大型地面电站市场应用的“Hi-MO 5+ Hi-MO 7”和专注应用于分布式市场 Hi-MO 6 的产品组合,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 投资建议。维持公司盈利预测,预计 2023-2025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 181.81、224.62、268.12 亿元,动态 PE 11.2、9.1、7.6倍。光伏行业景气向上,公司在硅片、电池片、组件等环节具有核心竞争力,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硅片行业竞争加剧,公司在硅片环节的竞争压力可能加大并影响盈利水平。(2)公司组件业务出口占比较大,如果海外贸易保护现象加剧,可能造成不利影响。(3)公司新型电池等新兴业务推进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
|
|
明阳智能
|
电力设备行业
|
2023-09-01
|
15.19
|
--
|
--
|
16.22
|
6.78% |
-- |
16.22
|
6.78% |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 2023 年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105.59 亿元,同比减少 25.84%;归母净利润 6.54 亿元,同比减少 73.2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5.37 亿元,同比减少 76.66%。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78.40 亿元,同比增长 10.23%;归母净利润 8.80 亿元,同比减少 15.30%。 平安观点:公司二季度盈利情况实现明显修复。二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78.40 亿元,归母净利润 8.80 亿元,相对一季度实现扭亏;经营情况的改善主要与公司风机制造相关业务盈利水平修复有关。二季度,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海上风机实现批量交付,陆上风机由于成本端的优化也实现毛利率的较大幅度提升。另外,二季度公司通过 BT 等模式转让风电场 350MW,估计贡献利润超过 5 亿元,对二季度业绩形成支撑。 上半年风机交付和新增订单规模有所下滑,海外拓展实现突破。上半年,公司实现风电机组对外销售 3.45GW,同比下降 52.87%,其中陆风机组销量 2.94GW,海风机组销量 0.51GW;二季度,公司风机销量 2.50GW(其中陆风 1997MW、海风 502MW),环比明显增长。上半年风电机组及相关配件收入 94.49 亿元(含电站 BT 转让收入),同比下降 28.64%,毛利率 14.25%(其中一季度约 5%),同比下降 3.52 个百分点。上半年公司风电机组新增订单 7.58GW,同比下降 59.36%,公司在韩国市场实现突破并获得海上风机订单;截至上半年公司累计在手订单 34.56GW,领先主要竞争对手。预计下半年公司风机交付节奏加快,全年风机出货量有望同比较快增长。 新能源电站在建规模快速增长,电站转让及销售有望贡献丰厚利润。上半年公司实现电站运营收入 8.33 亿元,同比增长 18.49%,电站运营业务毛利率 64.32%,同比上升 4.44 个百分点。截至上半年,公司在运营的新能源电站装机容量 1.67GW,同比增长 11.04%;在建项目容量 4.02GW,同比增长 87%,其中包括阳江青洲四 500MW 和海南东方 1500MW 海上风方正中等线简体 电项目。2023 年 8 月,明阳汕尾红海湾四海上风电示范项目(500MW)顺利核准获批,目前广东正在开展 2023 年海上风电项目竞配,公司后续有望进一步获得海风项目指标。公司实施“滚动开发“模式,2023 年风电场转让收益有望成为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 加快推出风机新品,光伏异质结电池组件实现量产。上半年,公司发布了全球最大海上风电机组 MySE18.X-28X,并下线全球最大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 MySE16.X-260;发布并下线了陆上超大单机容量风电机组 MySE10.X-23X;采用公司 MySE7.25-158 漂浮式风机的中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已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这是国内已投运的单机容量最大的漂浮式机组。上半年公司发布全新一代“朱雀”系列高效 HJT 光伏电池组件,首期产能已经完全达产,产品转换效率和成本控制达到行业优秀水平,光伏异质结以及钙钛矿有望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潜在增长点。 投资建议。考虑当前风电市场需求和风机竞争形势等因素,调整公司盈利预测,预计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 40.57、55.35、73.13 亿元(原值 44.83、58.52、77.71 亿元),对应的动态 PE 分别为 8.4、6.1、4.6 倍。公司风机业务竞争力突出,新能源电站业务有望持续成长,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海上风电需求受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2)2022 年以来海上风机招标价格大幅下降,公司海上风机产品毛利率可能承压。(3)国内海上风机竞争加剧和公司市占份额下降的风险。
|
|
|
莱特光电
|
电子元器件行业
|
2023-09-01
|
17.18
|
--
|
--
|
18.24
|
6.17% |
-- |
18.24
|
6.17% |
-- |
详细
事项:公司发布2023年半年报。2023年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1亿元,同比下降6.42%;实现归母净利润0.44亿元,同比下降23.2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32亿元,同比下降26.71%。 平安观点:产品结构调整导致业绩短期承压,核心业务OLED有机材料平稳增长。 2023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归母扣非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6.42%、23.23%、26.71%,其中营业收入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公司调整客户及产品结构,核心业务OLED有机材料收入同比增长15.71%,较上年同期增长1768.81万元,保持了较好的上涨趋势,但医药中间体收入及其他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分别减少1969.51万元、768.60万元,拉低了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分别减少1323.38万元、1177.43万元,主要原因是公司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803.80万元、政府补助同比减少613.36万元所致。2023年上半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64.87%,较去年同期小幅提高2.75个百分点,处于较高水平,主要原因为公司高毛利OLED材料的业绩表现较为优异,维持了较强的盈利能力。 公司OLED终端材料产品结构不断丰富,努力推进客户全覆盖。公司紧抓材料国产化机遇,持续推进OLED终端材料产品的系列化发展和客户的全覆盖,RedPrime材料、GreenHost材料稳定量产供应,新产品RedHost材料、GreenPrime材料、BluePrime材料、BlueHost材料在客户端积极推进国产替代,形成多样化及系列化产品布局,为公司未来业绩快速增长奠定基础;客户方面,公司持续供货头部客户,新增视涯等硅基OLED客户,目前正在量产测试,同时公司持续向维信诺等新客户送样测试,合作进展良好。公司OLED终端材料具备较强的产品优势及客户粘性,更新迭代速度较快,综合竞争力较强,随着下游客户的不断拓展,业绩提升潜力较大。公司坚持自主创新,重点推进红、绿、蓝三色主体材料和发光功能材料的开发。公司量产产品RedPrime材料持续迭代升级,新一代产品通过头部客户的验证测试,使得客户器件亮度、发光效率显著提升;GreenHost材料率先在客户端实现混合型材料的国产替代,稳定量产供应,相关性能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新产品RedHost材料、GreenPrime材料等在客户端验证进展良好,同时公司与京东方合作开发BlueHost材料,加快推进国产替代。公司重视研发,成果可观,上半年公司新增82件发明专利申请,获得55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护城河越发稳固。 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OLED终端材料龙头企业,RedPrime材料已量产多年,Green、Blue材料的布局也渐趋完善,且与OLED面板龙头企业京东方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客户粘性较强,随着公司产品在其他下游客户的不断导入,公司业绩有望长期向好。根据公司2023年中报和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我们调整了公司的业绩预测,预计2023-2025年公司净利润将分别为1.25亿元(前值为1.31亿元)、1.51亿元(前值为1.56亿元)、1.73亿元(前值为1.71亿元),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EPS分别为0.31元、0.38元、0.43元,对应2023年8月29日的收盘价,公司在2023-2025年的PE将分别为53.5X、44.1X、38.6X,维持对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消费电子市场回暖不及预期: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终端,若消费电子市场持续低迷,可能对公司的业绩增长带来不利影响。(2)客户拓展不及预期:公司下游客户拓展速度若放缓,可能使公司面临对单一客户依赖度过高的风险。(3)产品迭代速度不及预期:公司产品研发节奏若慢于下游客户的产品迭代速度,可能会导致公司订单丢失,客户粘性减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