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39/294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拓尔思 计算机行业 2023-05-18 23.47 -- -- 33.85 44.04%
34.80 48.27%
详细
垂类大模型成为 AI 行业落地关键,行业数据的积累与大模型调优是“胜负手”通用型大模型在带给用户广泛认知方面具有极大优势,但是在垂直领域层面,通用大模型需要根据行业数据进行调优,且存在数据安全性、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等短板。 基于行业数据的“再训练”与“调优”,是构建出高品质行业大模型的关键,因此行业大模型落地需要两项关键能力:行业数据的积累与大模型调优。 其中,行业数据指的是在金融、传媒、政府、医疗等特定领域内的公开和非公开的知识、经验和数据。丰富的行业数据可以迅速提高行业大模型的学习能力,并将其与后来者的差距持续拉大,为厂商提供先发优势。 在垂类大模型落地方面,全球最大的财经咨询公司彭博社发布了专为金融领域打造的大语言模型 Bloomberg GPT,大语言模型在金融这一垂直领域的迎来里程碑。同时,国内外厂商也纷纷发力垂类大模型。 数据&客户优势明显,领跑“专业大模型”根据公司 4月 2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2023年开年公司启动了“209”工程,力争在短期内推出 trsGPT 及基于trsGPT 生成的系列 AIGC 产品,目前相关产品研发及测试工作正在进行中。公司正在研发的 trsGPT 是在基础大模型之上进行训练和精调,研制面向政务、金融、媒体三个行业的专业大模型,提供公文辅助写作、投研自动报告生成、智能投研问答、新闻资讯知识型搜索、以文生图配稿等服务。关于 trsGPT的预计推出时间,公司表示计划在今年上半年推出。 根据公司年报,公司已经在媒体、政府等行业深耕了 20年以上,在金融、安全行业也厚植了 15年以上,积累了一大批行业头部标杆和优质用户。 拓尔思 2010年自建大数据中心,以长期服务多行业用户持续累积的公开信源数据为基础,拥有了规模及质量均位列业界前茅的公开信源大数据。数据总量 1400亿条以上,每日新增数据量高达 1亿多条,秒级采集更新。数据采集覆盖面、数据存储量及日均增量都明显高于业内水平。 下游行业应用场景丰富:以文生图、知识搜索和辅助写作(媒体行业),政策研读和比对(政府行业),智能投研问答与产业报告生成(金融行业),公司同时具有客户、数据、行业 Know -How 等多重优势,AI 时代快速发展可期。 投资建议根据公司年报数据,我们下调公司 23-24年营收 15.06/19.48亿元的预测,新增 25年营收预测,至 23-25年营收预测12.20/15.44/19.35亿元;下调 23-24年每股收益(EPS)0.60/0.78元的预测,新增 25年每股收益(EPS)预测,至23-25年分别为 0.43/0.63/0.83元,对应 2023年 5月 15日26.88元/股收盘价,PE 分别为 61.8/42.8/32.6倍,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下行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盈利水平下降,核心技术突破进程低于预期,公司核心人才团队流失风险
中复神鹰 基础化工业 2023-05-18 36.28 -- -- 39.39 8.57%
39.39 8.57%
详细
事件概述事件一:2023年 3月 21日,公司发布 2022年报。2022年公司实现总收入 19.95亿元,同比+70%;归母净利润 6.05亿元,同比+117.09%事件二:2023年 4月 25日,公司发布 2023年一季报。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总营收 5.68亿元,同比增长23.68%;归母净利润 1.31亿元,同比+11.28%。 分析判断: 下游需求旺盛产品实现量价齐升,利润率维持较高水平。 2022年受益于行业下游需求高景气持续,公司碳纤维产品量价齐升,盈利水平再上台阶,2022年公司碳纤维实现销售 9374吨,同比+52.7%;据百川盈孚,T300(12k)/T300(24k)/T700(12k)2022年均价分别为 168/144/254元/千克,同比+4%/+4%/+18%;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 48.13%、30.33%,同比+6.51、6.58pct。各项费用方面,公司 2022年期间费用率 9.24%,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0.34%/7.86%/1.05%,同比-0/-2.23/-0.21pct。公司同时也积极扩大研发支持,2022年研发费用 1.55亿元,同比+162%;研发费用率7.8%、同比+2.7pct。2023Q1公司期间费用率进一步下降至 7.21%,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0.68%/7.00%/-0.47%。我们认为,当前碳纤维价格已经下降到具有相当性价比的位置,下游行业需求有望进一步增加,公司业绩预计将再上台阶。 产能扩张规模化降本,高端碳纤维龙头充分受益行业增长。 据赛奥数据,2022年碳纤维需求持续增长,其中全球碳纤维需求量 13.5万吨,同比+14%;中国碳纤维需求量7.4万吨,同比+19%,预计 2025年国内碳纤维需求达到 13.2万吨,2022-2025年 CAGR 21%。公司现有单套 5000吨/年 PAN 原液的稳定化均质化制备产线,高品质 PAN 原丝纺丝速度达 400m/min,单线规模 5000吨/年;高强型碳纤维和中模型碳纤维性能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单线规模 3000吨/年。公司在国内高性能碳纤维市占率达到50%以上,其中 T800级碳纤维已获中国商飞 PCD 预批准,预浸料应用验证进展顺利。根据投资者问答,截至2022年底,公司碳纤维产能 1.45万吨/年,其中连云港本部 3500吨,神鹰西宁 1.1万吨.此外神鹰西宁二期 1.4万吨正处于收尾阶段,部分装置试运行中,预计 2023年实现投产,投产后单吨成本将持续下降。据连云港政府,公司连云港 5万吨碳纤维项目一期 3.1万吨预计 2025年投产,二期 2万吨目前处于规划中;此外根据公司2023年 1月公告,2023年 4月拟在连云港基地设立全资子公司建设 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预计 2026年投产。据澎湃新闻,公司 SYT55S-24k、SYT45S-48k 正式亮相 2023年巴黎 JEC 复合材料展,其中 SYT45S-48K 是全球首家采用干喷湿纺技术制备的大丝束产品,兼具小丝束工艺性能及大丝束成本优势,并实现了工艺性能升级、成本降低,可适用于风电叶片、CNG、汽车等应用领域。该产品目前已实现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我们预计,随着公司西宁二期全面投产,公司规模化产能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作为国内小丝束碳纤维龙头,有望持续提升市占率并逐步打入高端军工产业链。 投资建议公司产能投放进度加快,我们调整之前 2023、2024年盈利预测,并新增 2025年预测,预计 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31.09/43.76/56.65亿元(此前 20232024年、分别为 30.98/43.2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01/12.65/17.05亿元(此前 2023、2024年分别为 8.78/12.23亿元),EPS 分别为 1.00/1.41/1.89元(此前 2023、2024年分别为 0.98、1.36元),对应 2023年 5月 16日收盘价 36.16元 PE 分别为 36/26/19倍。我们认为碳纤维价格下降促进下游市场景气度持续上行,公司为国内小丝束碳纤维龙头,随着 1.4万吨产能今年年中建成投产,公司规模化成本进一步下降,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的成长,维持 “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项目投产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吉林化纤 基础化工业 2023-05-17 3.86 -- -- 4.01 3.89%
4.01 3.89%
详细
2023年4月28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和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70亿元,同比+2.50%;归母净利润-0.91亿元,同比+29.23%。2023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41亿元,同比-20.87%,归母净利润由负转正,为0.12亿元,同比+124.65%。 分析判断:盈利能力“V”字反弹,利润水平同比大幅改善2022年,纤维行业面临着能源及物料成本高涨与需求疲软、消费不振之间的矛盾,利润空间收窄,经营压力增大,头部企业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优势进一步凸显,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公司在原辅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市场恢复较慢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加快新项目建成投产,实施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全年销售总额稳步增长,下半年经营业绩有效止损,2022年公司粘胶长丝/粘胶短纤/碳纤维产品分别实现销售70669/47345/805吨,其中粘胶长丝和短纤售价均随成本上调。分产品收入来看,2022年公司长丝/短纤/碳纤维产品分别实现销售25.86/5.95/1.27亿元。分别同比+17.26%/-50.30%/+100%;毛利率分别为13.53%/-5.81%/2.25%,分别同比+1.52/-7.42/+2.25pct。公司在原材料成本高企态势下积极实现成本优化,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分别为0.93%/2.42%/5.36%,分别同比-0.09/-0.42/-0.23pct。2023年Q1,公司盈利能力改善,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分别为13.07%和1.63%,较2022年全年分别上升4.60、3.99pct。我们认为,随着疫情影响逐渐退潮,经济逐渐回暖和原材料价格回落,公司盈利水平有望持续向好。 碳纤维项目即将达产,大丝束龙头有望业绩高增长据赛奥碳纤维数据,2022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需求为7.44万吨,同比增长19.3%,其中进口量为2.94万吨(占总需求的39.5%),同比-11.2%,国产纤维供应量为4.5万吨(占总需求的60.5%),同比+53.8%,整体市场仍供不应求。公司碳纤维产线最终产品拉挤板材的销售方向主要以风电叶片为主。从风电行业来看,据国家能源局、环氧树脂产业蓝发展研究中心和GWEC数据,2022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量约37.6GW,累计风电装机量约为365.2GW,同比增长11.5%;预计2023年我国风电装机量达70-80GW,到2026年我国累计风电装机量将达635.2GW,2022-2026年4年CAGR14.8%。据赛奥碳纤维,2022年,受国外风场补贴以及成本因素影响,我国风电用碳纤维需求仅3.47万吨,同比+5.2%;预计2025年风电叶片碳纤维需求为5.28万吨,2030年达19.59万吨,2022-2030年8年CAGR达24.2%。根据投资者问答,截至2022年底,公司拥有长丝/短纤/碳纤维复材/小丝束碳纤维产能分别为8/12/1.2/0.06万吨,此外参股公司吉林宝旌(49%)大丝束碳纤维产能8000吨;另在建碳纤维复材产能1.2万吨,前期碳化线已达产,复材线正有序安装。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大丝束龙头,当前在建产能逐渐达产,2023年常规碳纤维价格已在历史低位,未来风电碳纤维有望重回高增长,公司业绩有望持续兑现,利润率水平预计持续上升。 投资建议由于今年风电装机规划超预期,公司一季度盈利情况修复,我们上调此前2023、2024年盈利预测,并增加2025年预测,预计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3.13/51.72/62.20亿元(此前2023、2024年为42.61、47.1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1/3.28/4.86亿元(此前2023、2024年为1.77、3.15亿元),EPS分别为0.08/0.13/0.20元(此前2023、2024年为0.07、0.13元),对应2023年5月13日收盘价3.83元PE分别为47/29/19倍。当前碳纤维原材料价格逐渐回落,下游尤其是风电对碳纤维需求有望增长,公司为国内大丝束碳纤维龙头,随着项目逐渐投产,规模效应逐渐显著,碳纤维拉挤板业绩有望兑现,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的成长,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项目投产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伟星新材 非金属类建材业 2023-05-17 20.43 -- -- 22.11 8.22%
22.59 10.57%
详细
2022年S业绩实现逆势增长,23Q1启蓄力出发。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69.54亿元,同比增长8.86%,归母净利12.97亿元,同比增长6.06%。分季度看,22Q1/Q2/Q3/Q4收入依次为10.06/14.96/16.61/27.90亿元,同比+12.21%/+0.39%/+1.31%/+18.18%,归母净利依次为1.17/2.48/4.04/5.28亿元,同比+3.87%/-17.68%/+12.49%/+17.33%,可以看到公司在22Q4收入和利润端均大幅提升,逆势突围,判断公司在22Q4有系列促销活动,增速亮眼。公司在2022年行业地产行业下行(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10.0%,新开工面积同比-39.4%,竣工面积同比-15.0%)叠加疫情干扰的情况下逆势上涨,领先行业,体现公司优异的经营韧性。我们判断,公司在2022年业绩的增长主要是来持续推进零售业务(渠道不断下沉,“星管家”持续深耕),加大零售业务比重,在零售端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同步推进同心圆战略扩产品类,以实现经营稳健增长;工程端则优化客户结构,风险有效把控,现金流回款方面有效保证。23Q1实现营收8.96亿元,同比减少10.87%,归母净利1.74亿元,同比增加8.19%,扣非后归母净利1.71亿元,同比增加51.55%;我们判断23Q1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受到22Q4促销后需求集中释放,加上有部分的春节和疫情等干扰因素造成,Q1利润增长判断主要得益于联营企业投资受益增加所致,一季度投资收益同比增加8976万元,因此我们测算剔除投资收益影响后净利润约9800万元同比降低16.5%,基本跟收入下降趋同,我们认为符合市场预期。我们认为公司Q2开始将进入刚需新房和二手房装修拉动的新一轮成长周期中。 管材业务提升明显,净水防水未来可期。公司通过加快渠道下沉及拓展空白市场,实现整体销售量的逆势增长,公司2022年管道销量为32.46万吨,同比增长8.89%,公司市占率也在不断提升。年度拆分来看,1)PPR:业务营业收入为32.85亿元,同比+6.43%,毛利率54.62%(同比-0.53pct),占全年收入比重47.24%;2)PE:营业收入为17.80亿元,同比+3.69%,PE业务毛利率为30.66%(同比-0.67pct),占全年收入比重25.61%;3)PVC:业务营业收入为10.99亿元,同比+7.93%,PVC业务毛利率为15.14%(+3.26pct),占全年收入15.8%;其中PVC业务毛利率增加主要是因为原材料价格同比下降,以及公司的工程客户质量较优所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39.76%,同比下降0.03%。分地区看,西部地区占比13.42%,同比增加13.16%,除西部外其他区域收入增速均低于华东,华南地区占比3.24%,收入同比增加5.73%;华北地区占比13.83%,同比增加1.00%,华中地区占比9.53%,同比增加6.97%,东北地区占比5.27%,同比增加4.82%。4)其他产品:公司防水及净水等新业务收入实现6.76亿元,同比增加64.82%,主要因为防水、净水业务增长明显、整体配套率的提高以及并表新加坡捷流公司所致。23Q1公司由于原材料采购金额增加,经营现金流净流出1.42亿元,同比增加0.71亿元。 产品研发强扩品类,“同心圆”战略提升成长空间。公司共获得400多项专利,主编或参编了18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其中113项已经发布)。2022年公司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多项国家奖项;公司通过不断研发高性能新产品、系统配套水平研发速度加快,与公司的“同心圆”战略相互契合。营销方面,充分利用在全国设立的40+家销售分公司、1700+名营销人员及30000+个营销网点,在防水、净水等业务方面,吸收公司零售端的“产品+服务”模式优势,以安内特和咖乐防水定位高端增加产品单价,施工+检测服务与传统管材“星管家”专业化服务具备高度协调性,“同心圆”产品链将得到大力发展,同时实现配套率不断提升。 竣工端或迎新机,优异企业优先获益。23Q1住宅竣工面积14396万平米,同比增+16.8%,而住宅新开工面积为17719万平米,同比-17.8%;我们判断住宅竣工端和开工端的这种分化将会是中周期的趋势,而住宅竣工面积将攀升回到中周期的出清位置,保交楼推进和现房交房占比上升等因素会促进竣工面积与销售面积的差距出现弥合,预计今年开始竣工端将迎来底部修复的机会,而基本面优异的竣工端企业将优先受益。 投资建议考虑到今年竣工端的有效改善,地产后端的消费建材市场需求将得到有效提升,我们对应上调2023-2024年收入预测至79.48/90.75亿元(原:77.43/88.44亿元),但同样考虑到今年原材料价格有一定不确定性,我们审慎并下调归母净利润16.00/18.04亿元(原16.23/18.42亿元),新增2025年收入和归母净利润为103.00/20.76亿元;2023-2025年EPS预测至1.00/1.13/1.30元,对应5月15日21.06元收盘价20.96/18.59/16.15xPE,考虑到近期股价回调较多且公司业绩韧性良好,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大幅度波动,产能投放不及预期,系统性风险。
美瑞新材 基础化工业 2023-05-17 22.12 -- -- 24.34 10.04%
24.34 10.04%
详细
事件概述: 2023年 4月 25日,公司发布 2022年年度报告和 2023年一季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4.75亿元,同比+13.66%;实现归母净利润 1.11亿元,同比-6.60%。2023年 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18亿元,同比-18.78%;实现归母净利润 0.24亿元,同比+4.68%。 分析判断: 国内中高端 TPU 龙头,新产能即将投产我国 TPU 行业处于较快成长阶段,据公司公告和中国石油化工储运罐区技术大会数据,2022年我国 TPU 消费量为 56.9万吨,预计到 2026年将增至 90万吨,2022-2026年 4年 CAGR12.15%。公司为国内 TPU 中高端市场龙头企业,现有 TPU 产能 8.65万吨,在建产能 20万吨,预计 2023年底能部分投产。2018年以来,公司营业收入保持增长态势,2020-2022年营业收入 CAGR 达 39.60%。公司在隐形车衣等高端 TPU 领域领先国内市场,通过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新产能释放,将持续巩固在国内 TPU 市场的竞争优势。 聚氨酯一体化项目开工,打破国外原材料垄断壁垒近年来,公司生产特种 TPU 所需的核心原材料市场价格较高,影响下游需求,据天天化工网,截至 2022年底全球 HDI 产能仅38.4万吨,其中海外巨头合计 30.4万吨,占比超过 79%。 2022年 3月 15日,公司发布公告,投资子公司美瑞科技建设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据环评报告,项目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项目投资 15亿元,建设年产 12万吨特种异氰酸酯(其中HDI10万吨,CHDI1.5万吨,PPDI0.5万吨),;二期项目投资 37亿元,建设年产 20万吨特种异氰酸酯(HDI)。项目一期 2022年底已开工建设,预计 2024年建成投产。我们认为,随着 HDI主要原料己二腈生产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其价格将回归合理区间,有利于 HDI 产业链快速放量;公司聚氨酯一体化项目能够实现特种 TPU 部分核心原材料的自供,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特种 TPU 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和市场推广,同时能够延伸公司产业链,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为研发导向企业,在研项目丰富2022年公司研发投入 0.70亿元,同比+24.72%;研发费用率达4.77%,同比+0.42pct。截至 2022年底,公司在核心设备、工艺、产品方面拥有授权专利 89项,其中美国、欧洲韩国等境外授权发明专利 25项,国内发明专利 51项,实用新型 13项。截至 2022年底公司共有研发人员 86人,占比达 24.02%。公司当前在研产品包括 PBS、PUR、PUD、TPU 线缆材料和 HDI三聚体等,涵盖汽车、木工、控制、特高压等多种领域,且所有产品均实现小试,部分产品实现量产推广。我们认为,公司通过扩大研发投入,在研项目推广并应用后将能为公司提供更大的业绩弹性和收益质量,打开未来成长空间。 投资建议公司弹性体一体化项目 20万吨 TPU 和聚氨酯一体化项目 12万吨特种异氰酸酯 23年底将进入陆续投产期,我们预计 2023-2025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17.48/33.14/51.8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42/4.12/6.04亿元,EPS 分别为0.71/2.06/3.02元,对应 2023年 5月 15日收盘价 33.28元PE 分别为 47/16/11倍。公司为业内少数能够生产高端特种TPU 的企业,预计未来原材料价格有望回落,公司盈利水平修复;同时 HDI 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大幅提升公司利润,成为公司重要的业绩增长点,我们看好公司未来成长,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项目投产不及预期。
长城汽车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5-17 28.15 -- -- 27.48 -3.51%
31.55 12.08%
详细
事件概述北京时间 5月 15日,长城正式发布紧凑型 SUV 哈弗枭龙以及中 型 SUV 哈 弗 枭 龙 MAX。 哈 弗 枭 龙 车 身 尺 寸 为4,600/1,877/1,675mm,轴距为 2,170mm;哈弗枭龙 MAX车身尺寸为 4,758/1,895/1,725mm,轴距为 2,800mm。哈弗枭龙分为三个版本,指导价分别为 13.98万元/14.98万元/15.68万元;哈弗枭龙 MAX 分为三个版本,指导价分别为 15.98万元/16.98万元/17.98万元。 分析判断: 定位中型 SUV 有望成为新旗舰哈弗枭龙/枭龙 MAX 定位中型 SUV,相比竞品在空间和价格上有明显优势。我们认为主流家用市场需求在优质供给下将快速扩容,对标主要竞品包括比亚迪 宋 Plus-DMI、途观 L等。哈弗枭龙 MAX 在空间及价格方面(轴距 2,800mm vs2,765mm、四驱领航版价格相比宋 Plus-DMI 便宜 3.8万元)具有优势,有望成为哈弗新旗舰。 1)舒适空间:定位中型 SUV,外观内饰彰显设计感。外观上整体设计感强,车身方面具备同级领先的车身尺寸,头部空间 909mm,腿部空间 970mm,臀部到地板空间324mm,门框面积比同类城市 SUV+13%。同时座椅采用高净化环保材质,植入香氛;座椅采用双密度发泡工艺,兼顾舒适与支撑,后悬架采用三联杆独立后悬架前风挡及前门采用双层夹胶隔音玻璃。 2)极致安全:定位家庭,极致用料高标准打造安全。高强钢比例为 73.6%,超高强度钢比例为 11.4%,热成型钢应用比例为 13.4%;全框式副车架,含前下防撞梁和吸能盒;镀锌钢板比例 57.6%;双预紧安全带增加预紧端片总成,防止碰撞时成员前移:侧气帘额外提供 6s 保压,以高于国家标准的技术树立行业标杆。 领先智能:辅助驾驶同级标配,硬件软件“双剑合璧”。全新一代 Coffee OS 系统实现 NOH、HWA 等 30项 L2+级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可实现复杂路口通行,自动变道超车等功能。核心技术持续进阶,从安全,轻松,简便多维度大幅提升驾驶体验。同时配备多项智能设备:车规级芯片多媒体主机,12G 主机内存,副驾娱乐专属屏,50w 无线充电。 Hi4平台引领 技术加速输出四驱体验两驱价格、四驱性能两驱能耗,推动四驱加速渗透。 Hi4实现了三动力源双轴分布的“新构型”、iTVC 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的“新突破”、机电耦合传动系统的“新高度”的三大革新,拥有 3擎 9模智能动态切换,实现性能、效能的完美平衡,极致拓宽用户用车场景,能够实现“全工况效率最优,全场景驾驶无忧”;发动机热效率达到 41.5%,实现 WLTC综合油耗 1.78L,WLTC 综合油耗 5.5L。 战术积极调整 2023深蹲起跳品牌管理整合,2023深蹲起跳。2023年,公司坚定转型决心,全力抢占份额:销量目标不低于 160万辆,净利润不低于60亿元,快速调整战略布局: 1)整合品牌重回主航道:扭转产品定位思路,调整产品回归主流市场,全力打造大单品; 2)整合组织架构:由一车一品牌到聚焦一个长城,高管自上而下迎来调整; 3)整合渠道:推出哈弗新能源龙网,全新独立渠道有望快速建立用户认知; 4)全新产品&全新技术:全新技术 Hi4主打两驱价格+四驱性能,首搭新车枭龙 Max上市,有望驱动需求增长; 我们判断公司低谷时刻已过,随疫后复苏、搭载全新 Hi4技术的新品推出,行业及公司周期共振,公司需求有望边际改善,以价换量全力抢占份额。 投资建议公司新产品国内外推广进展顺利,智能电动化新周期开启,新能源智能化车型占比快速提升,豪华化领跑地位愈发清晰,非车业务收入有望加速释放。维持盈利预测,预计 2023-2025年营业收入为 1,994.6/2,437.8/2,807.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72.1/116.3/149.3亿元,对应 EPS 为 0.81/1.31/1.68元,对应2023年 5月 15日收盘价 28.14元/股 PE 为 35/21/17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车市下行风险;WEY、沙龙、哈弗等品牌所在市场竞争加剧,销量不及预期。
恩华药业 医药生物 2023-05-16 26.71 -- -- 31.98 19.73%
31.98 19.73%
详细
公司是国内静麻制剂领先企业之一,业绩稳健增长公司是国内静麻制剂领先企业之一,拥有国内最丰富中枢神经药物的产品线,据2022年董事会经营评述,公司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领域获批上市新药制剂56个,品规89个,拥有7个独家上市品种,13个首家上市品种,25个产品销售市占率国内第一并拥有10个亿元品种;此外公司中枢神经类重要品种均拥有从原料药合成到成品药制剂的全部生产流程,主要原料均为初级化工产品,纵向延伸也保证了经营利润率较高。2018-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约2.74%、14.46%,整体业绩在疫情影响扰动下仍保持稳健增长,利润率受益于毛利率相对较高的麻醉业务线结构占比提升也大幅提高,盈利能力提升。 高壁垒精麻制剂行业竞争格局稳定,存量产品集采风险基本缓解据米内网样本医院数据,2021年神经系统化药销售规模约743亿元,预期随着手术量及无痛内镜诊疗量增加规模持续扩增。精麻药物领域政策壁垒较高,尤其是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的生产经营受到国家严格管控,且由医保局定价,保障了领域内企业的稳定格局。公司依托咪酯、咪达唑仑对应细分品类样本医院市占率超80%(米内网数据),且持续镇痛类产品扩充已实现镇静和镇痛并驾齐驱,且集采影响基本缓解:1)已集采产品:公司主要产品如右美托咪定、利培酮、氯氮平、阿立哌唑、度洛西汀等产品自2018年开始已经纳入国家带量采购,收入占比已由2017年的22%下降至2022上半年的8.8%(样本医院);2)未来可能集采产品:公司未纳入集采品种竞争格局较好,距国家集采标准规定(通过一致性评价(含原研)至少5家)尚有距离,咪达唑仑目前仅3家过评,依托咪酯脂肪乳剂(长链)为公司独家产品无集采风险,精神和神经类产品丁螺环酮、齐拉西酮等收入占比较小,且竞争格局较好短期内集采可能性较小,羟考酮、瑞芬太尼、舒芬太尼、阿芬太尼为麻醉管制类产品纳入集采风险较低。 TRV130获批打开空间,在研管线丰富5月8日公司公告富马酸奥赛利定注射液(TRV130)获批,适用于成人患者严重到需要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的急性疼痛,也可作为替代疗法效果不佳时的选择,其原研药具有与吗啡类似的镇痛效果且副反应低,2016年获突破性疗法认定,2020年8月获FDA批准上市。据米内网数据阿片类止痛化药2021年样本医院销售规模约115亿元,约占为止痛药的82%,需求刚性且持续增长,TRV130作为靶点专一、安全性高的麻醉镇痛品种契合临床需求趋势,潜在空间庞大,有望借助公司多年销售渠道成为重磅单品。 此外公司注重市场潜力大、技术壁垒高的新产品开发,近5年获批1类创新药临床批件9项,同领域创新药批件数量全国第一。 2022年公司投入科研经费4.95亿元,同比增长23.10%,研科研项目70多项,夯实公司可持续发展。 盈利预测公司是国内静麻制剂领先企业之一,当前集采影响基本缓和且持续有新品加持,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52.60/62.84/74.7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4%/19.5%/19.0%,对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15/13.79/17.0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8%/23.6%/23.4%,对应每股收益分别为1.11/1.37/1.69元,对应2023年5月10日26.83元收盘价,PE分别为24/19/16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化超预期风险,药品研发创新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进步不及预期风险,质量控制风险,环保风险,高端人才缺乏的风险。
大金重工 建筑和工程 2023-05-16 34.82 -- -- 37.06 6.34%
37.02 6.32%
详细
5月10日,公司发布《关于签署日常经营合同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蓬莱大金与某欧洲能源开发企业签署了某海风项目供货合同;蓬莱大金将作为承包商为业主提供单桩产品。 5月8日,公司发布《关于签署日常经营合同的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蓬莱大金与某欧洲能源开发企业签署了《海上风电单桩基础优选供应商协议》;按照合同约定,蓬莱大金将作为优选供应商向某海上风电集群项目提供单桩。 海外单桩优选供应商,管桩龙头领衔出海根据公司公告披露:ü蓬莱大金与某欧洲能源开发企业签署的某海风项目供货合同,交易价格约1.96亿欧元。其合同对方作为业主方综合统筹项目开展,蓬莱大金作为承包商为业主提供单桩产品。 ü蓬莱大金与某欧洲能源开发企业签署的《海上风电单桩基础优选供应商协议》,合同总金额约5.47亿欧元,约占公司2022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80%。其合同对方作为业主方综合统筹项目开展,蓬莱大金作为承包商为业主提供单桩产品。该项目是公司截至当前获取的体量最大的海上风电单桩基础订单。 我们认为,获得欧洲海风单桩订单,充分体现公司技术能力强、海外客户认可度高、产品质量优异、战略布局领先、客户资源丰富等竞争优势。公司不断提升海外海上供应生产能力,“两海战略”重要实施主体山东蓬莱基地2022年已完成七期技改。蓬莱基地作为当前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风电海工基地兼风电母港,年产能达70万吨,拥有2个10万吨级泊位、1个3.5万吨级风电安装专用凹槽泊位,码头区域自然水深10-16米并配有起重能力1000吨的龙门吊,为满足海上/海外需求和实现公司全球化发展的战略定位提供支撑。 产能基地持续布局,“两海战略”不断加强海风基地方面,公司战略布局国内五大海工基地,包括山东蓬莱、辽宁盘锦、河北唐山、广东汕头及广东阳江基地;同时积极布局欧洲、东南亚、美洲等海外基地,不断拓展海风及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供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陆风基地方面,公司辽宁阜新、内蒙古兴安盟、河北张家口三大陆塔基地持续运作,有力支撑陆上订单交付。 欧洲单桩本土供应有限,国内企业迎出海良机欧洲海上风电发展相对成熟,装机规划目标持续扩大。在主机大型化、离岸深远海化趋势下,对单桩的直径、高度、重量以及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本土产能切换及产能爬坡周期等因素,预计近年欧洲单桩本土供应能力有限,将出现产能缺口。具备生产成本优势,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能力等满足国际供应要求的国内优质供应商,有望迎来出海良机。 客户资源优质,海外市场有望持续突破公司具有优质的客户资源,是全球风电巨头Vestas、SGRE、GE、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明阳智能等知名主机厂商的重要合作伙伴,与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中广核、华能集团、华润集团、三峡新能源、华电集团、大唐集团、中国电建集团、中国能建集团、莱茵能源、苏格兰电力有限公司、欧洲海洋风电有限公司、北陆风电、法国Eoliennes、荷兰Boskalis等国内国际大型电力投资公司和下游需方客户建立并保持着长远友好的战略合作关系。 公司持续拓展和认证新的行业客户,目前公司欧洲订单量在欧洲本土市占率中位于前列,预计未来伴随公司加强拓展及供应能力扩张,海外订单有望持续突破。 投资建议公司为全球塔筒管桩龙头,产能基地布局及订单获取能力凸显其市场竞争优势地位。我们将公司2023年的营业收入从78.48亿元调整至81.61亿元,新增2024-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5.91、159.57亿元,同比增长59.8%、42.0%、37.7%;2023年归母净利润从10.45亿元调整至10.3亿元,新增2024-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7、20.5亿元,同比增长128.7%、42.7%、39.7%;2023年EPS从1.88元调整至1.61元,新增2024-2025年EPS分别为2.30、3.22元,对应PE分别为21、15、11倍(以2023年5月12日34.48元的收盘价计算),我们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风电装机不及预期、产能投放不及预期、产品交付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合同履行不及预期风险、反倾销政策及海外市场政策风险等。
百润股份 食品饮料行业 2023-05-16 38.30 -- -- 39.10 2.09%
40.00 4.44%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22 年年报和23 年一季报,22 年实现营业收入25.93 亿元,同比持平;归母净利润5.21 亿元,同比-21.7%;23Q1 实现营业收入7.60 亿元,同比+41.1%;归母净利润1.88 亿元,同比+104.7%。收入符合市场预期,利润大超市场预期。 分析判断: 预计预调酒中强爽拉动整体增长,大单品持续放量22Q4/23Q1 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48/7.60 亿元,分别同比+39.5%/+41.1%,其中23Q1 预调酒实现6.74 亿元,同比+46.7%,我们认为主因强爽自22 年9 月爆量以来,渠道广度和知名度大幅提升带来的持续旺销拉动,贡献了22Q4+23Q1 较快收入增速。截至2022 年年末,期末总经销商数量2193 个,同比净+305 个,其中华北/华东/华南/华西期末经销商数量分别472/548/664/509 家;分别环比+146/+34/+84/+41 家。我们认为强爽起量初期,基本依靠微醺经销商实现快速铺货,而随着强爽的火爆有望吸引更多目标消费群体从而实现渠道网点的进一步扩张,预计全年增长确定性较强,强爽势能有望延续。23Q1 合同负债2.22 亿元,同比+401.9%,环比+47.7%,预收款表现持续稳健,我们认为公司成长性予以确认,23Q2 增长余力十足。 23Q1 净利率大幅提升,超市场预期22Q4/23Q1 毛利率分别67.0%/65.5%,分别同比+4.7/+3.0pct,我们认为公司毛利率提升主要来源于产品结构提升,尤其是高毛利的强爽占比提升。22Q4 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22.9%/5.7%/3.1%/0.1%,分别同比-4.1/-1.1/-0.7/+0.1pct;23Q1 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20.6%/4.5%/2.8%/0.2%,分别同比-4.9/-2.2/-0.4/+0.4pct,我们认为费用率下降主因规模效应显现。综上,结构上升拉动毛利率提升+规模效应费用率下降,22Q4 整体净利率22.9%,同比+7.9pct;23Q1 整体净利率24.6%,同比+7.7pct,净利率大幅提升超过市场预期。 扩大“358”品类矩阵品项组合,强化精细化渠道渗透我们认为当前RIO 品牌已经初具品牌知名度和认知度,预调鸡尾酒业务也形成了强爽、微醺、清爽三条品牌线分别对标高中低酒精度及不同目标人群。未来我们认为公司将进一步强化产品定位,增加子品牌投入,精准定位增加品牌拉新能力。同时,公司将持续扩大“358”品类矩阵品项组合,通过口味出新、包装升级、季节限定等强化消费粘性,稳固品类成长;精准覆盖细分人群,持续聚焦年轻人群聚集的渠道,通过精细化渠道渗透,确保销量、声量最大化。我们预计随着强爽势能的延续,有望拉动公司整体全国化渠道铺货的持续延伸,以及对消费者品牌及品类的教育下,大单品拉动微醺、清爽等其他品类的认知度和规模扩张。 投资建议根据公司年报及一季报调整盈利预测,23-24 年营业收入由33.0/40.4 亿元上调至35.6/45.6 亿元,新增25 年营业收入56.6 亿元;23-24 年归母净利润由7.3/9.0 亿元上调至8.4/11.1 亿元,新增25 年归母净利润14.2 亿元;23-24 年 EPS 由 0.69/0.86 元上调至 0.8元0/5,1.新0 增 25 年EPS 1.35 元。2023 年 5 月 12 日收盘价38.26 元对应PE 分别48/36/28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导致需求减弱、经营管理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食品安全问题等。
康缘药业 医药生物 2023-05-16 27.88 -- -- 30.46 9.25%
30.46 9.25%
详细
企业业绩走出低谷,营收恢复增长公司打造三大核心品种产品集群,支撑公司整体业绩稳健增长。公司目前已基本消除新冠疫情和主要产品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两次医保谈判降价影响,营收逐步与疫情前持平,以量换价效果逐步体现,并且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核心单品热毒宁注射液 2022年广东集采降价温和,未来以恢复存量为主,且在稳定儿科基础上,逐步提升成人科室覆盖,深度挖掘急诊科室、呼吸科室及住院病房场景的市场潜力,未来有望成为过 10亿品种。公司近几年优化产品结构,重点由注射液向非注射液转移,推动胶囊和口服液占比提高。在基药“986”和“1+X”政策推动下,金振口服液作为独家基药品种之一,产品聚焦核心高端医院开发和增长工作,基层市场呈现较好发展态势。未来儿科需求提升,中标省份增多,有望继续带动整体口服液营收。 产品结构平衡优化,打造多领域独家药品公司产品适应症领域主要分为呼吸与感染、心脑血管、骨伤科和妇科疾病,产品布局完整,梯队合理。公司现有 108个品种被列入2022版国家医保目录,独家品种 24个;43个品种进入国家基药目录,其中独家品种 6个。公司呼吸和抗感染性疾病用药有所下降,但仍占比最大近 50%。妇科领域主打产品桂枝茯苓胶囊出自经典名方,且为独家基药品种,近年来稳步增长。公司骨伤科产品覆盖面广,包含贴剂、胶囊、凝胶剂等,筋骨止痛凝胶通过谈判进入 2022年医保后销量加速提升。 公司近年持续加大研发费用投入,2022年研发费用达 6.06亿元,费用率达 13.9%,同类中药公司最高;公司已形成完善的研发管线,在研新药 20多项,14个中药新药处于临床及以上阶段;随着政策不断利好中药,公司可借助东风更快推进在研产品的上市。 股权激励推动公司业绩增长公司 2022年 9月发布 2022年度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调整后),拟向激励对象授予限制性股票数量 880万股,占总股本的1.53%。此次激励的对象包括公司董事、销售高管、研发及销售系统核心人员共计 149人。公司本次股权激励是继 2017年股票期权激励以来近 5年首次激励计划,从激励要求判断 2022-2024年公司至少要做到利润端复合 22%+增长,且非注射剂持续保持现在的高占比。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产品管线丰富,独家和基药品类丰富,加之公司对创新药研发投入大,未来有望业绩放量。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公司收入分别为 52.5、62.6、73.6亿元,同比增长 21%、20%、18%;实现归母净利润 5.4、6.7、8.0亿元,同比增长 25%、24%、19%,对应EPS 为 0.93/1.15/1.37元。对应 2023年 5月 12日收盘价 28.15元/股,PE为 30X/25X/21X,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伊利股份 食品饮料行业 2023-05-16 29.07 -- -- 31.00 2.92%
29.92 2.92%
详细
事件概述公司发布22 年年报和23 年一季报,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1231.7 亿元,同比+11.4%,实现归母净利94.3 亿元,同比+8.3%;22Q4 实现营业收入收入293.1 亿元,同比+14.5%,实现归母净利13.7 亿元,同比+80.1%;23Q1 实现营业收入334.4 亿元,同比+7.7%,实现归母净利36.2 亿元,同比+2.7%。22 年收入利润超过市场预期;23Q1 收入符合市场预期,利润超过市场预期。 分析判断: 22 年收入利润稳定增长分产品来看,22Q4 液体乳/奶粉及奶制品/冷饮收入分别208.2/75.3/3.7 亿元,分别同比+3.1%/+65.9%/+72.1%。我们预计22 年12 月疫情防控放开叠加23 年春节较早渠道提前备货带动液态奶稳定增长,全年维度来看“金典”、“安慕希”品牌仍然引领公司液态奶业务增长;奶粉及奶制品高增我们判断主因澳优并表贡献;冷饮业务通过产品创新、优化产品结构、线上+实体店业务模式等方面的拓展实现了高增。 22Q4 整体毛利率31.2%,同比+21.1pct,同比20Q4 -1.7pct,我们认为一方面原奶成本下降贡献,另一方面毛利较高的奶粉及奶制品和冰淇淋业务收入占比提高拉动毛利率有所恢复。销售/ 管理费用率分别19.0%/5.1%,分别同比-0.8/+0.3pct,销售费用率下降我们认为主因21Q4 冬奥会提升费用投放基数较高导致,管理费用率提升我们认为主因公司销售人员同比+15.2%导致。联营企业的收益导致公司投资收益-47.1%,应收款项预期信用损失导致亏损1.37 元,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及泰国冰淇淋公司商誉减值增加导致亏损7.92 亿元共同拖累公司利润。综上,22Q4 净利率4.3%,同比+1.3pct,主因毛利增加和费用减少拉动,实现收入利润稳定增长。 23Q1 收入符合预期,短期结构扰动但需求仍在恢复23Q1 液体乳/奶粉及奶制品/冷饮产品的收入分别217.4/74.4/37.9 亿元,分别同比-2.6%/+37.9%/+35.7%。我们认为备货前置&疫情后自饮/送礼场景切换扰动错位共同导致液态奶高基数下略有下降;奶粉及奶制品业务高增主因澳优并表,但我们判断剔除后内生增长仍有双位数水平;冰淇淋依旧高增。 23Q1 毛利率33.8%,同比-0.7pct,我们预计主因一季度备货前置+消费场景切换错位导致结构弱化,与高基数共同作用导致毛利率微降,原奶成本下降应为贡献项。23Q1 销售费用率为17.1%,同比-1.1pct,我们认为费用投放持续优化并且符合行业趋势,同蒙牛趋势;管理费用率4.2%,同比+0.9pct,我们判断可能为澳优并表影响。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投资收益和资产减值损失仍对公司利润有拖累。综上,23Q1 净利率10.8%,同比-0.5pct,我们认为整体在利润高基数下仅-0.5pct,超市场预期。 目标积极,中长期利润率提升趋势不变根据年报中尼尔森零研数据,22 年公司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零售同额比份+额5%、成人奶粉的市场零售额份额同比+1.1%、奶酪业务的终端市场零售额份额同比+3.5%。我们认为在乳制品行业增长承压下,公司作为龙头企业仍具备内生增长提高市场份额的能力,并且在23 年需求复苏背景下,公司有望充分释放内生增长动力,全年目标积极,坚持中长期利润率提升。2023 年公司计划实现营业总收入 1355 亿元,同比+10.0%,利润总额 125 亿元,同比+17.6%,我们判断23Q2 及之后低基数下有望实现收入利润环比加速,预期向上。 投资建议根据公司年报对23 年的收入及利润总额目标下调一致预测,23-24 年营业收入由1397/1542 亿元下调至1355/1485 亿元,新增25 年营业收入1616 亿元;23-24 年归母净利由114/133 亿元下调至109/124 亿元,新增25 年归母净利140 亿元;23-24 年EPS 由1.79/2.08 元下调至1.70/1.94 元,新增25 年EPS 2.19 元,2023年5 月12 日收盘价29.77 元对应估值分别17/15/14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导致需求减弱、经营管理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食品安全问题等。
长安汽车 交运设备行业 2023-05-15 12.07 -- -- 12.46 1.47%
16.41 35.96%
详细
公司发布2023年4月产销快报。4月公司汽车批发销量为18.2万辆,同比+57.2%,环比-25.7%。2023M1-4累计批发79.0万辆,同比+2.9%。 自主乘用车4月批发销量为11.2万辆,同比+77.8%,环比-27.0%。2023M1-4累计批发50.8万辆,同比+19.2%;长安福特4月批发销量为1.4万辆,同比+16.5%,环比-9.5%。2023M1-4累计批发5.9万辆,同比-18.7%;长安马自达4月批发销量为0.4万辆,同比+12.8%,环比-33.8%。2023M1-4累计批发1.8万辆,同比-59.9%。 分析判断:4月零售强于行业新品有望提速零售销量环比向上,需求强劲。根据乘联会,4月行业批发178.8万辆,同比+87.6%,环比-10.0%;零售销量165.2万辆,同比+58%,环比+4%。公司自主乘用车4月批发11.2万辆,同比+80.3%,环比-27.0%;零售10.1万辆,同比+85.7%,环比+8.1%,4月开启主动去库,终端零售表现强于行业。 自主强产品矩阵,插混加速上市。分序列看,4月自主销量中,CS系列3.5万辆,欧尚1.7万辆,UNI系列1.2万辆,逸动系列1.8万辆,lumin0.8万辆,逸达0.7万辆。4月欧尚Z6、CS75P、CS55P、UNI-V等重点车型相继改款,竞争力提升,后续需求有望持续上行。当前,公司已上市智电IDD插混产品包括UNI-V/K、欧尚Z6,今年还将有CS75IDD等4款插混产品上市,渠道端也在加速专网建设,新品推出+专网销售有望加速自主品牌电气化转型。 深蓝、阿维塔表现亮眼S7有望接力爆款深蓝SL03需求加速释放,S7有望接力爆款。深蓝SL034月交付7,756台,环比-3.8%,虽环比下降,但考虑到4月深蓝增程版/纯电版折扣率分别同比收窄3.5%/2.9%(数据来源于ThinkerCar),表现依然亮眼。我们认为在同级别中SL03长板突出,设计+性能优势明显,后续需求有望持续提升。同时,深蓝S7已于上海车展亮相,除了造型延续深蓝的高设计水平以外,整体风格也从原先简约风格向豪华转变,内饰豪华感大幅提升,更富有质感。我们判断深蓝S7具备较强产品力,有望接力成为深蓝下一个爆款。 阿维塔需求向上,高端智能稳步推进。根据乘联会数据,阿维塔4月销量1,610辆,环比略降,3月24日单电机版官宣上市后4月大定2,151辆,需求向好。目前,阿维塔11已经在11城区开放NCA和AVP,智能驾驶能力行业领先,后续阿维塔12将于下半年上市,智能高端市场稳步推进。 海纳百川计划发布加速打开全球市场海外市场持续推进,增量空间广阔。2023年4月公司自主品牌出口销量1.6万辆,同比+50.7%,1-4月出口7.7万辆,同比+16.71%,表现亮眼。公司出口业务布局较早,深耕亚太、中东、北非、中南美等市场,其中在沙特、智利等单一市场拥有较高市占率。4月公司发布海纳百川计划,根据发布会,公司将加快产品和产能布局,到2024年完成东盟和欧洲两大重点区域市场的进入,并将在泰国投入40亿元,布局生产基地。中长期来看,公司全球化思路清晰、步伐坚定,一方面燃油车深耕海外多年,新品产品力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公司新能源转型迅速,优质产品有望打开长期增长空间,我们判断公司出口高增长仍将持续。 投资建议公司凭借“产品+价格+定位”构筑整车核心竞争力,构建了强势的自主产品矩阵,新品导入加速销量上行。自主插混+深蓝+阿维塔三箭齐发,加速向高端电动智能转型。自主盈利具备较强弹性,我们看好公司在全新产品周期下迎来盈利的快速释放,叠加高端电动化转型带来估值的重塑。维持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3-2025年收入为1,862/2,108/2,276亿元,归母净利润为97.4/112.8/137.7亿元,对应EPS为0.80/0.92/1.13元,对应2023年5月10日12.68元/股的收盘价,PE分别为16/14/1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自主品牌销量不及预期;新车型交付不及预期;新能源渗透率不及预期等。
蓝晓科技 基础化工业 2023-05-15 60.68 -- -- 99.98 9.09%
66.80 10.09%
详细
2023年4月26日,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2023年一季报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20亿元,同比增长60.69%,实现归母净利润5.38亿元,同比增长72.91%,EPS1.63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7.24亿元,同比增长106.61%。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1亿元,同比增长50.90%,实现归母净利润1.34亿元,同比增长66.28%。 分析判断:基本仓持续向上,发动机持续强劲。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20亿元,同比增长60.69%,实现归母净利润5.38亿元,同比增长72.91%,其中盐湖提锂系统装置实现收入2.81亿元,同比增长151%,基础营业收入16.39亿元,同比增长51.3%,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双双创历史新高。作为公司“发动机”的非锂业务2020-2022年收入分别为7.40、10.83、16.39亿元,增长持续且增速强劲。 近年来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公司海外收入增速表现尤为亮眼,2020-2022年,公司实现海外销售收入分别为1.63、2.75、4.04亿元,同比增长32.69%、69.25%、46.76%。其中,在高端饮用水、金属提取、生命科学等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根据公司4月投关活动记录表内容显示,国际化是公司的重要发展战略,未来,公司将不断实现多领域的国产替代,并将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积极出口,在关键海外市场陆续突破,并跻身国际第一方阵。 2023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1亿元,同比增长50.90%,实现归母净利润1.34亿元,同比增长66.28%。其中,根据公司4月投关活动记录表内容显示,公司盐湖提锂确认收入约0.92亿元,同时汇兑损失约0.069亿元,股份支付约0.15亿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一季度利润水平。 基本仓持续多点开花,生命科学再下一城。 2022年在吸附材料领域,公司在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节能环保、食品加工、化工催化领域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18、3.18、4.21、1.35、0.44、1.50亿元,同比+78%、+58%、+46%、+1%、-5%、+68%。其中金属资源(非锂)和生命科学作为公司新兴领域持续的新动能增速均保持在50%以上,而水处理作为公司目前收入占比最大的方向仍然保持40%以上的增速,公司新兴领域的持续高增速彰显公司强劲的新动能。 在生命科学领域,经过十余年的战略性布局,公司拥有近百个产品型号,涵盖层析介质(色谱填料)、微载体、多肽固相合成载体、核酸固相合成载体、西药专用吸附材料、固定化酶载体、天然产物提取树脂、血液灌流树脂、磁性微球等产品。2022年公司生命科学领域客户大幅增长,项目从临床前研发、临床申报、临床I、II、III期到商业化阶段均有布局。2022年以来,公司固相合成载体产品已签订单总额数亿元,公司凭借seplife2-CTC固相合成载体和sieber树脂已成为多肽领域的主要供应商;GLP-1类糖尿病及肥胖症治疗药物市场的快速增长为公司固相合成载体和sieber树脂提供广阔的潜在市场空间。目前公司色谱填料/层析介质设计产能已提升至70000L/年,为公司未来在生命科学领域持续放量充分的保驾护航。 可转债发行落地,充裕现金为发展保驾护航。 2023年1月17日公司发布发行可转换债券预案,拟发行不超过5.46亿元可转换债券用于新能源金属吸附分离领域材料相关的建设,截至目前,公司可转换债券已经完成发行。2020-2022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60、3.50、7.24亿元,同比增长654.15%、34.51%、106.61%,截止2023年1季度公司货币资金余额14.25亿元。2020年以来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持续大幅改善,以及目前在手现金充足充分说明公司业务发展进入持续收获期。2022年公司吸附分离材料总产量达到4.85万吨,同比增长43%,产能利用率高达96.91%。公司充足的在手现金为未来新产能持续扩产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投资建议2022年,公司非锂板块增长持续强劲,2022年至2023年1季度,由于疫情影响大型项目交付工期,公司盐湖提锂项目确认进度有所推迟,但未来将持续体现到业绩中,同时公司在生命科学板块持续开拓新领域,我们预计未来公司新兴板块仍将保持高增长。我们维持2023-2024年盈利预测不变,新增2025年盈利预测,我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0.97/36.45/44.52亿元,同比增长61.3%/17.7%/22.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31/9.91/13.60亿元,同比增长36.1/35.6%/37.2%,因为股本变动2023-2024年EPS调整,新增2025年EPS,公司2023-2025年EPS分别为2.18/2.96/4.06元(调整前2023-2024年EPS分别为2.22、3.02元),对应2023年5月9日收盘价89.55元PE分别为41/30/22倍。我们看好公司未来“材料+设备+服务”一体化差异化竞争模式,新产品线产销持续放量,盐湖提锂开启新征程,生命科学板块打开成长空间,未来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行业竞争加剧、海外项目进度不及预期、盐湖项目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中国人寿 银行和金融服务 2023-05-12 37.60 45.63 43.27% 43.00 12.71%
42.38 12.71%
详细
中国人寿披露2023年一季报,实现归母净利润178.85亿元,同比增加18%;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7.7%;新单保费同比增长16.6%,其中首年期交同比增加9.4%,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同比增长5.1%,占首年期交保费的28.1%。渠道人力量持续量稳质升,截至2023Q1末个险人力较年初下滑0.9%,月人均首年期交保费同比增长28.8%。 主要观点中国寿险龙头,市场地位稳固公司人身险保费市占率优势显著。据我们测算,过往10年,公司人身险保费市占率始终位于行业首位,市场地位稳定。人身险保费增速逐步回暖,2012-2014年间由于公司结构调整、银保渠道新规等影响,公司保费年增速在1.4%左右;2015-2017年间公司保费增速逐渐恢复至两位数水平,此后受行业监管趋严、疫情爆发等影响,保费增速显著放缓。2023年一季度公司保费收入3272.21亿元,同比增长3.9%,实现正增长。公司NBV居于行业首位,2020年公司新业务价值实现583.73亿元,并且在全行业NBV规模下滑的情况下,超越中国平安成为行业第一并保持地位。2018-2022年公司内含价值复合增速引领行业,我们认为公司内含价值的较优表现主要由新业务贡献。 负债端:看好代理人队伍持续量稳质提产品方面,公司保险产品以寿险为主,在总保费规模、新单规模中均居于公司主力产品。同时公司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也在逐年提升,2018-2022年公司寿险、健康险、意外险保费收入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6%/8.4%/-0.8%。渠道方面,新单中期交占比六成左右,近年有所下滑,自2021年开始保费增速由负转正。新单期交十年期及以上占比超4成,2019-2021年公司十年期及以上保费收入逐年下降,2022年保费有所上升,同比增加0.3%,我们预计伴随经济复苏,保障型业务需求增加,公司十年期及以上保费有望迎来持续好转。渠道方面,个险渠道处于主导地位,贡献主要的总保费收入和新单保费收入。银保渠道实现保费规模、新业务价值及价值率齐升,主要系公司代理人队伍坚定高质量发展,持续实现量稳质升。 资产端:投资风格稳健,权益占比有待提升中国人寿的投资规模居于行业前列,且持续增长,2010-2022年年复合增速高达11.7%。公司践行稳健的投资理念,多措并举稳定投资收益,在持续做好市场动态研判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传统固收品种配置安排,稳定票息收益水平和资产久期;积极把握权益市场调整过程中的长期配置机遇,推动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向中长期配置中枢靠拢。2018-2022年中国人寿固收类投资资产占比稳定在73%-79%之间,权益类投资资产占比在13%-18%之间且有所上升。从横向对比来看,2022年公司固收类投资资产占比为73.7%,处于行业上游水平。公司权益类投资资产占比17.6%,位于行业中下水平,但2018年起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公司股票+基金投资资产2022年占比11.4%,处于行业中下游,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2023-2025年中国人寿营业收入分别为9050/9542/1003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9.6%/5.4%/5.2%;对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5/568/688亿元,同比增速为38.7%/27.6%/21.1%;EVPS为46.3/49.1/52.2元,对应2023年5月10日收盘价38元的PEV分别为0.82/0.77/0.73倍。 参考同行业可比估值,基于公司寿险产品和代理人能效在行业的竞争优势,叠加资本市场改善预期,我们给予中国人寿2023年1倍PEV估值,对应目标价46.3元,较2023年5月10日收盘价38元有22%的增长空间,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后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寿险改革效果不及预期;权益市场大幅波动风险。
千禾味业 食品饮料行业 2023-05-11 24.34 -- -- 24.66 0.82%
24.53 0.78%
详细
2023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9亿元,同比+69.8%;归母净利润1.45亿元,同比+162.9%;扣非归母净利润1.45亿元,同比+168.6%。 分析判断:Q1酱油持续高增,加速推进全国化Q1公司继续紧抓零添加行业趋势,实现品牌力提升和调味品销售渠道扩张,收入高增69.8%。分产品来看,Q1酱油/醋/其他主营业务分别实现收入5.20/1.21/1.66亿元、分别同增79.2%/53.2%/55.8%,酱油继续享受零添加红利,实现收入高增,同时带动食醋品类快速放量。分区域来看,东部/南部/中部/北部/西部分别实现收入1.82/0.45/1.06/1.50/3.25亿元,分别同比+114.3%/+69.0%/+146.8%/+109.1%/+30.0%,多个市场实现收入翻倍,千禾加速推进全国化,相应的Q1净增198个经销商,其中东部/南部/中部/北部/西部分别净增30/18/31/46/73名经销商,实现全区域扩张,助力千禾规模提升。 毛利率提升+费用率下降,净利率高增成本端来看,公司Q1毛利率39.0%,同比+4.0pct,毛利率提升主要受包装材料采购价格同比下降和产品运杂费率下降提振。费用端来看,Q1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1.70%/3.57%/3.02%/-0.16%,分别同比-3.36/-0.32/+0.42/+0.03pct,其中销售费用率下降较多主因规模快速扩张使得公司投入产出比提升。综合来看,得益于规模扩张+毛利率提升+费用率下降,公司Q1经营表现超预期,净利率同比提升6.3pct至17.7%,相应的归母净利润同比+162.9%至1.45亿元。 Q1业绩亮眼,奠定全年高增趋势公司22Q4和23Q1连续两个季度实现收入高增和净利率快速恢复,既验证了消费者对于零添加产品的需求,也证明了千禾市场开拓和盈利能力提升的潜力,为公司业绩高增奠定基础。我们认为随着商超恢复、电商快速发展和餐饮增量,公司收入规模有望继续快速提升,超预期完成股权激励目标,利润端降本增效效用延续,净利率有望持续恢复。长期来看,千禾在行业中具备差异化优势,我们看好伴随行业回暖,经营持续改善,业绩规模和利润率持续提升。 投资建议因一季度业绩超预期,我们上调公司23-24年营业收入29.04/35.27亿元的预测至32.04/38.47亿元,新增25年预测42.93亿元;上调23-24年EPS0.45/0.60元的预测至0.57/0.71元,新增25年EPS0.83元的预测;对应2023年5月5日收盘价25.57元的估值分别为45/36/31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推广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下降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39/294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