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事业部 搜狐证券 |独家推出
买入研报查询: 按股票 按研究员 按机构 高级查询 意见反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98/350 转到  

最新买入评级

研究员 推荐股票 所属行业 起评日* 起评价* 目标价 目标空间
(相对现价)
20日短线评测 60日中线评测 推荐
理由
发布机构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最高价* 最高涨幅 结果
方大炭素 非金属类建材业 2021-12-14 12.06 -- -- 12.21 1.24%
12.21 1.24%
详细
行业壁垒明显,石墨电极未来扩产动能不足。 一方面,石墨电极行业属于高耗能行业,生产单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约消耗 1.17t 标准煤,另一方面,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生产工艺繁琐复杂,且石墨电极生产企业需要拥有至少 5万吨产能,才能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单吨石墨电极的投资成本约为2亿元,投建这样规模的产能约需 10亿人民币,因而石墨电极行业较难再有新进企业。此外,在当前日渐趋严的能耗双控大背景下,各省市严控高能耗行业的产能扩张,行业内原有企业难有产能扩张。未来几年内,石墨电极行业缺乏扩产动能。 “双碳”刻不容缓,石墨电极行业迎历史性发展机遇。 钢铁行业是中国制造业中碳排放最高的门类, 2020年 CO2排放量约为 18.64t,占全国排放总量的 18.84%,为确保“双碳”目标顺利实现,钢铁行业碳减排刻不容缓。“短流程”电炉炼钢相较传统“长流程”在碳减排上优势较大,全废钢下碳减排达 48%,工信部在《指导意见》中指出,争取 2025年末电炉钢产量占比达20%。预计 2025年我国电炉钢产量达 2.41亿吨,电炉炼钢对石墨电极需求量约为 60.15万吨。预计 2022年石墨电极将出现 4.38万吨的供需缺口,石墨电极价格有望步入上行通道。 高原料自给叠加显著规模优势,公司牢牢把握产品定价权。 方大炭素是国内石墨电极行业龙头,拥有石墨电极产能 29.5万吨(权益产能 22.36万吨),石墨电极生产基地分布在我国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公司通过内生外延向上游延伸产业链,拥有 26万吨高质量煅后焦及针状焦产能(权益产能 15.10万吨),原材料自给率高达 67.80%。通过技术领先与优质原材料配套,公司石墨电极产品质量达国际先进水平,且产能充足,产品保供能力居国内石墨电极行业第一,在当前钢铁企业高度重视产品保供能力背景下,公司能牢牢把握产品定价权。 投资建议: 公司作为国内石墨电极龙头企业,将充分受益“双碳”政策带来的钢铁行业产能臵换机遇,随着子公司成都蓉光和合肥炭素各 5万吨石墨电极产能项目达产, 公司将进一步提高行业话语权。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1.00亿元、 22.43亿元、 37.06亿元,对应 EPS 分别为 0.29元、 0.59元、 0.97元,对应 PE 分别为 41.3、 20.3、 12.3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产能建设不达预期, 能耗双控影响超预期,石墨电极价格不及预期。
华正新材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12-14 43.10 -- -- 43.00 -0.23%
43.00 -0.23%
详细
覆铜板持续扩产中,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公司近年来战略聚焦高端覆铜板产品,在高频、高速、 HDI 等领域进展顺利,重点客户认证及批量交付工作有序推进。而覆铜板产业格局持续聚焦,龙头厂商话语权提升,结合今年全球半导体缺货背景,公司把握住行业机会, 且产能扩张顺利,下半年青山湖二期 45万张/月高端产能顺利投产,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 132%,考虑到后续珠海产能布局,公司未来将持续扩产,进一步强化与下游客户的协同关系,覆铜板业务有望实现持续增长。 铝塑膜市场空间大,国产替代是产业大趋势。 铝塑膜作为软包锂电池的关键材料,技术难度及进入门槛高,当前国内铝塑膜主要依赖日本进口。 铝塑膜占软包锂电池成本 20%左右,在消费电子、动力电池、储能等众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技术路线,伴随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增长,未来市场需求及缺口将持续扩大, 考虑到日企扩产相对谨慎,且价格较高,国产渗透率依旧很低,打通铝塑膜国内产业链,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实现国产替代是产业大趋势。 率先下注铝塑膜,有望成为成长全新动力。 公司在 2017年投资布局铝塑膜中试产线,根据公司公告,目前已通过部分客户认证并批量交付,是国内率先进入铝塑膜领域的厂商。考虑到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正在青山湖智能制造基地建设一期年产 3600万平方米铝塑膜扩产项目,通过优化现有产线、引入领先设备技术等方式,强化铝塑膜领域的布局。 伴随产能的大幅度提升,公司有望实现从消费电子到小动力市场,最后进入动力市场的持续突破,公司坚定布局铝塑膜业务,有望在覆铜板之后,打造全新增长点带动成长。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 30.01/38.08/46.64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2.49/3.44/4.88亿,对应 EPS 为 1.75/2.42/3.43元。公司聚焦高频高速产品,发力下游产业巨头,率先布局铝塑膜业务,中长期国产替代空间大,未来数年有望进入业绩持续兑现期,维持“买入”评价。 风险提示: 高速高频板的认证进度不达预期; 5G 进度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
前沿生物 2021-12-13 17.54 -- -- 19.25 9.75%
27.78 58.38%
详细
事件。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抗新冠病毒药物注射用FB2001的药物临床I 期桥接试验申请获得批准。 观点:新冠治疗药国内临床获批,住院及重症领域亟需新药,FB2001市场潜力大。 1.FB2001与辉瑞新冠药同靶点,已在美国进行I 期临床,小分子药物具有成本优势。FB2001为新冠肺炎病毒蛋白酶抑制剂,是基于冠状病毒主蛋白酶三维结构(3CL)设计合成的拟肽类化合物,在实验动物体内展现出良好的体内药代动力学性质和安全性,实验结果在Science 作为封面文章刊登。2021年4月,FB2001获得FDA 核准签发的临床试验批件,目前在美国开展的I 期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中。前沿生物拥有FB2001全球权益,将全力推进FB2001在中美的临床。此外,FB2001作为小分子药物,成本优势明显。 2.新冠住院及重症领域小分子药物目前仅有瑞德西韦获批,FB2001市场潜力大。 Delta 病毒株导致美国三季度住院人数激增,同时伴随近期新变种omicron 的蔓延,美国住院病人数据也再一次呈现抬头的迹象。观察瑞德西韦的销售额也能看到,三季度销售额环比上涨了132%至19.23亿美元,上市一年以来,瑞德西韦的累计销售额已达70亿美元(2020年28亿美元;2021年至Q342亿美元),吉利德对瑞德西韦的整年销售预期也在10月份再次更新,提至45-48亿美元。而新冠住院及重症领域小分子药物目前仅有瑞德西韦获批,亟需针对性新药,FB2001市场潜力大。 3.在研品种看点多。 1)长效、注射两药组合FB1002:? 维持治疗适应症,Ⅱ期临床试验在美国进入第二阶段的启动工作;? 多重耐药适应症,国际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在中国及美国进入受试者筛选入组阶段;? 免疫治疗适应症,Ⅱ期临床试验在中国已进入受试者入组阶段。 2)抗新冠病毒小分子在研新药FB2001:在美国开展I 期临床试验,国内获批临床。 3)新型透皮镇痛贴片FB3001:在中国完成桥接I 期临床试验,正在推进下一阶段的研发相关工作。 4.投资逻辑再梳理。1)艾滋病市场规模大,国内增速快,支付结构转变,未来自费及医保药物市场发展潜力大;2)艾可宁相对口服用药在用药频率、安全性、药物相互作用、耐药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对住院、手术、重症病人等相对刚需;3)艾可宁目标患者约70万人,空间大,股权激励制定高增长目标,艾可宁与中和抗体联用方案有望成为十亿美金级别重磅大品种;4)新冠治疗药物有望提供较大弹性。 盈利预测与估值。艾可宁新进医保,有望实现快速放量,拉动公司收入体量快速上升。预计2021-2023年收入分别为0.82亿元、3.06亿元、10.0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75%、274%、230%;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9亿元、-3.02亿元、-0.14亿元;EPS 分别为-0.83元、-0.84元、-0.04元;PE 分别为-21x、-21x、-446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艾可宁销售不及预测风险;研发失败风险。
山东威达 机械行业 2021-12-13 21.27 -- -- 21.49 1.03%
21.97 3.29%
详细
公司电动工具类产品起家,切入新能源换电领域迎来新成长机遇。 公司于1998年在山东威海成立,以钻夹头及其附件起家, 已成为电动配件行业龙头企业,电动工具占公司营收 70%左右。 公司现有业务主要可以分成电动工具、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换电站三大部分。 2017-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14.7亿元增长至 21.7亿元,复合增长率 14%;归母净利润 1.3亿元增长至 2.5亿元,复合增长率 24%。 换电行业市场空间巨大,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得到提升和车站比的优化,换电是千亿级规模赛道。从换电站渗透率来看,现有换电站的规划和加油站相比,比例仅为 10%。 2021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爆发,充能基础设施桎梏凸显。 1)用户层面: 我国充电桩数量距离 1: 1理想车桩比仍有较大差距,基础充能设施仍不完善; 充电模式补电时间长,车主电量焦虑明显,出行自由度较差;换电模式提升补能效率,直击用户痛点。 2)电网层面: 换电模式可闲时充电, 能解决快充模式充电随机性强、电网冲击大、不利于调峰等问题,与未来我国光伏、风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匹配度较高, 我国能源政策长期利好换电模式。 3)市场空间分析: 换电站建设方兴未艾,政策鼓励换电模式,国家政策+地方试点推动行业发展。 威达孙公司昆山斯沃普是蔚来二代换电站唯一供应商,蔚来计划 2025年建成 4000座换电站, 增长空间超 8倍。 山东威达与蔚来深度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昆山斯沃普研发并生产换电站产品。 蔚来是当前 To C 换电领域领军者, 2021年下半年,蔚来二代换电站布局加速, 全年新建换电站400余座, 带动威达换电站产品销售放量。 蔚来计划到 2025年在全球建造换电站总数超 4000座, 对应公司换电站销售额 4年 8倍增长空间。 主业电动工具龙头地位稳固, 美国大基建有望持续刺激下游需求。 公司钻夹头产品出货量连续 20多年位居全球第一,营收连续多年增长,持续巩固市场龙头地位。 公司客户结构优秀, 与德国博世、日本牧田、美国史丹利百得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公司始终保持着牢固的合作关系。 美国《建设更好未来法案》 计划在未来八年内耗资 1.2万亿美元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法案包括对道路、桥梁、水路等基建开展大规模投资,有望带动电动工具下游需求, 促进公司海外电动工具配件业务销量持续放量。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年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3.99/5.08/6.88亿元,同比增长 57%/27%/35%,当前股价对应 PE 分别为 21.1/16.5/12.2倍。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蔚来换电站建设进度不如预期; 换电站制造领域竞争加剧;电动工具需求不如预期;数据假设与实际情况存在误差。
朗新科技 计算机行业 2021-12-10 36.93 -- -- 42.40 14.81%
42.40 14.81%
详细
“双碳”催生能源变革,能源数字化展开海量空间。双碳目标将加速能源转型。1)从供给看,新能源发电上网要求电网增强消纳能力,同时补贴退坡、平价上网等驱动发电企业降本增效诉求增强,催生能源数字化需求,预计2024年电力信息化市场可达700亿以上;2)消费来看,交通领域电替代以新能源车为典型,驱动充电运营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但长尾明显,聚合充电或为解决供需矛盾的终局模式。此外,分时电价等推进综合能源服务等加速定价与理解落地,预计将形成万亿市场,空间极广。 商业模式持续升级,从软件服务到平台运营,朗新科技深度受益能源数字化产业趋势。1)公司以用电服务营销信息化起家,2019年完成收购成功转型能源互联网企业。战略聚焦能源数字化,一方面深耕能源行业,助力电网、发电公司等数字化升级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另一方面,通过自建能源互联网服务平台,采取B2B2C模式,发挥B端资源优势,为C端提供场景实现,已布局到能源缴费、汽车充电、能效管理等领域,促进能源消费电气化。2)朗新科技逐步完成了从传统2B业务模式到B2B2C商业模式的转变,模式升级的核心在于变对手型交易为伙伴型合作,收入模式从软件项目延伸至持续运营服务。对于大部分软件公司而言,交付代表着服务的结束,对于朗新,软件交付则意味着持续创收运营服务的开始。 用电服务先发优势显著,主业将受益国网营销2.0。1)公司卡位电网核心盈利环节,深耕用电服务营销信息化领域二十余年,市占率超40%,该业务切换成本高,格局稳定,同时行业依赖Know-how与技术积累,壁垒极高。依托长期积累,公司形成用电营销领域全产品线,同时迅速培育中台能力,市场响应力强。2)电改等推进,催生大量用电服务信息化需求,公司依托其赛道卡位及市场份额,将深度受益;同时国网营销2.0预计将深化试点与逐步落地,作为国网重要供应商,主业深度受益于国网营销2.0系统推进。 能源数字化平台兼具B/C端能力,“有流量+更懂电”构筑竞争壁垒,应用场景有望继续拓展。公司自建能源互联网平台,采用B2B2C模式,卡位多赛道。1)C端生活缴费与支付宝紧密联系,流量入口较稳定,未来将依托缴费场景开拓与增值服务提升盈利空间。2)新电途B端对接全国头部充电运营商,截至三季度末,已累计接入充电运营商超360家,聚合充电量超2.7亿度,且呈快速上升趋势,上游充电桩市场相对分散,下游C端对接支付宝、高德等超级流量入口,借助聚合模式快速扩张,享受下游红利,创新场景也将拓展未来空间;3)企业能源服务领域,朗新的光伏云平台已累计接入各类光伏电站超过10000座,公司的建筑智慧节能服务平台也实现了医院、企业、园区等各类客户的突破。未来围绕不同电站、不同业务主体拓展新空间,且依托份额卡位,将受益下游景气;4)公司依托齐备产品线参与综合能源服务,积极推进产品平台化、云化,并自建综合能源服务云提供PaaS服务,有望逐步拓展到智慧停车、园区管理等,打开长期空间。 互联网电视依托合作生态构筑强壁垒,进军IPTV打开空间。1)互联网电视行业牌照稀缺且运营商集中,公司较早进入,与牌照商和运营商建立紧密合作生态,形成卡位与壁垒;2)公司逐步拓展到IPTV,且依托平台运营开辟多项增值业务,未来增长空间乐观。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我们预测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为44.41/56.57/68.72亿元,对应增速31.1%/27.4%/21.5%,归母净利润9.68/12.51/15.03亿元,考虑公司商业模式及营收增速,参考可比公司估值,2022年目标市值500.40亿元,对应40倍PE水平,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力信息化招标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新业务回报不及预期。
三安光电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12-10 37.94 -- -- 38.36 1.11%
38.36 1.11%
详细
三安集成2021前三季度财报体现了技术领先的重资产科技制造企业,在规模效应实现后将获得较强盈利弹性。随着收入连续几年放量,化合物业绩有望实现超预期增长。 化合物制造龙头企业业绩弹性将有望超预期。公司披露三安集成报表。2021Q1~Q3,三安集成营业收入16.69亿元,净利润3.96亿元,毛利率36%,净利率24%,经营业绩超预期。三安集成2019~2021年收入连续三年翻倍,前两年毛利率均为负数,2021年跨过拐点实现优秀的毛利率,经营业绩开始释放。随着产品迭代、产线放量,集成板块具有较大业绩潜力。 三安光电近期发布国内首款滤波器自主键合片四工器。本次首款采用TC-SAW工艺的可量产的小尺寸Band 1+Band 3四工器,标志着公司在滤波器领域走在业内前沿。公司滤波器在泉州快速爬产,年内产能实现数量级突破,明年收入将规模放量。 三安光电是唯一集成四大板块、且全产业链布局的平台型企业。我们根据逻辑推演公司集成业务放量迭代,有望实现持续增长。2020~2021年公司GaN受益5G放量,2021~2022年GaAs、滤波器受益射频国产化显著放量,2022~2023年SiC受益新能源车显著放量。四大板块对应市场空间巨大,公司具备较强竞争优势,将逐步打造化合物平台型龙头。 公司LED板块迎来Mini LED升级,化合物板块向微波集成、电力电子、滤波器、光通讯等四大板块拓展,形成五大垂直一体化战略板块。公司目标市场空间由LED芯片领域快速拓展,打开成长的天花板,未来可期。公司在各个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产品生命周期彼此衔接,经营性报表逐渐改善,迎来资产周转率拐点,收入、利润率有望实现快速成长的“双击”。 三安光电一体俩翼三大拐点,布局市场空间广大。公司半导体基站PA、手机PA、滤波器、光芯片、SIC进展迅速。下游各大客户反馈优质,五大科技树点亮,市场空间广阔。下游Mini LED电视持续放量,IT产品逐渐落地,全球顶尖客户核心供应商。我们预计2021/2022/2023年归母净利润19.0/33.0/41.1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LED行业需求不及预期,新产品进展不达预期
通威股份 食品饮料行业 2021-12-09 45.00 -- -- 48.88 8.62%
48.88 8.62%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关于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获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公告》。 可转债发型获证监会审核通过,加速公司光伏材料产能建设。12月6日,公司公开发行可转债申请正式获得证监会发审委通过,拟募集120亿元资金,其中56亿元用于乐山二期5万吨、包头二期5万吨多晶硅产能建设,29亿元用于15GW单晶硅片产能建设,另有35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公司目前加速推动硅料及硅片产能建设,投资强度要求较高,可转债的顺利推进有望缓解公司资金压力,保障新增产能有序释放。 行业多晶硅龙头新建项目稳定释放,持续推动硅料降本增效。根据通威集团公众号的信息,11月30日永祥新能源二期5.1万吨硅料项目首批高纯晶硅成功出炉,产品一次性即达到领先水平,质量爬坡速度领先行业,预期产量爬坡速度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加速实现量产供应,缓解行业当前硅料供需紧张格局。此外,在成本管控方面,该项目采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六代永祥法”,可以将综合电耗降至45KWh/Kg-Si以内、热能消耗降至0、硅元素单耗降至1.04、质量提升至电子二级以上,大幅刷新行业先进指标,有望进一步推动硅料生产全成本下降。另外公司同期建设的1000吨电子级验证线也在按计划推进,该装置投产后有望将高纯晶硅产品质量上更进一步,向更高质量标准进行提升。 硅料龙头布局大规模产能扩张,巩固领先地位,长单锁定硅料需求,保障产能释放。公司作为行业领先的多晶硅企业,率先布局大规模产能扩张,目前公司拥有13万吨多晶硅产能,在建保山一期5万吨项目预计2021年底前投产,2022年包头二期5万吨及乐山三期10万吨项目有望相继投产,推动公司产能提升至33万吨,巩固领先地位。根据公司《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申请文件之二次反馈意见的回复》,目前包含内部使用的硅料在手订单,对应2022年为20.92万吨,对应2023年为23.36万吨,此外,公司与硅片行业新进入者如青海高景、内蒙双良等保持了密切的沟通与合作,将充分保障公司新增产能的释放。 加速电池片大尺寸转型,积极推动N型技术布局。电池片业务方面,公司加速向大尺寸转型,2021年6月公司210出货占比提升至37%,随着金堂一期项目产能的逐步爬坡,210尺寸出货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随着在建电池片产能陆续投产,预计2022年公司电池总产能超过55GW,其中210电池产能将超过35GW。N型技术方面,公司围绕HJT、TOPCon两条技术路线均有布局。在异质结方面,公司2019年投产400MW试验线,最高转换效率达到25.18%,量产转换效率达到24.66%,目前公司已新增建设1GW 异质结中试线,正加速产能爬坡过程。在TOPCon方面,公司2020年启动基于210尺寸的技术研发,量产转换效率达到24.10%,将加速推动1GW TOPCon中试线的建设,积极把握电池技术变革历史节点,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业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87.49/146.19/158.11亿元,对应PE估值23.1/13.9/12.8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需求不及预期,公司产能不达预期。
丽珠集团 医药生物 2021-12-08 35.72 -- -- 43.60 22.06%
43.65 22.20%
详细
艾普针续约成功未来业绩稳健成长可期,H股回购彰显信心。12月3日,医保局发布新版医保目录,公司重点产品注射用艾普拉唑钠通过谈判续约,继续纳入《医保目录》;12月6日,公司公告H股回购实施。 注射用艾普拉唑钠医保续约成功,为后续业绩稳健增长奠定基础。根据2021年医保谈判结果,注射用艾普拉唑钠医保续约医保支付标准为71元(10mg/支),相较之前支付价降幅54%。适应症为消化性溃疡出血。注射用艾普拉唑钠于2018年1月获批生产,于2019年11月通过谈判首次纳入2019年版《医保目录》。作为公司TOPLINE品种,艾普拉唑为公司贡献强劲收入,未来持续放量;与一代产品相比,其具有抑酸时间长、个体差异小、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势;艾普针降价后药物经济学价值更加显著,患者获益更多。对标艾普拉唑口服剂型目前市场占比,预计艾普针后续市场潜力巨大。 港股回购充分彰显公司信心。12月6日公司共计回购H股2,655,500股,占目前本公司已发行H股股份总数0.85%,约占本公司股份总数的0.28%。最高价为26.65港元/股,最低价为24.70港元/股,支付资金总额为港币6725万元。近期港股整体表现不佳,公司及时回购股份,起到维护股价、维护广大股东利益、稳定投资者信心的作用,也充分彰显公司未来信心。 公司研发加速推进,公司微球和单抗品种确定性,疫苗将提供额外业绩弹性。生物药领域共有 7个项目在研,注射用重组人促性素已获批上市,重点推进品种重组新冠病毒融合蛋白疫苗(已展开全球多中心III期),IL-6R(Biosimilar,已经报生产,有望争第一),PD-1(在中美同时开展临床研究),注射用重组肿瘤酶特异性干扰素 α-2b Fc 融合蛋白(I期临床)、重组抗人 IL-17A/F 人源化单克隆抗在进行Ib/II期;重组人促卵泡激临床试验获批。复杂制剂方面微球加速推进(多个品种国内第一),重点品种包括曲普瑞林1个月(NDA已获受理)、阿立哌唑微球1个月(I期)、亮丙3个月(I期完成,积极准备III 期);奥曲肽1个月(已开展BE)、双羟萘酸曲普瑞林3个月(临床已获批)。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认为公司业绩增速确定性高,估值较低,生物药+微球长远布局符合产业方向。基于公司优秀的管理层、销售团队、单抗平台、微球平台等,公司长期投资价值凸显。暂不考虑新冠疫苗弹性,我们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70亿元、23.74亿元、27.82亿元,增长分别为14.9%、20.5%、17.2%,对应PE分别为17x,14x,12x。扣除激励费用实际业绩增速更高。我们看好公司长期发展,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政策变化风险、产品降价风险、新药研发风险、新冠疫情常态化影响、原材料供应和价格波动风险。
双良节能 家用电器行业 2021-12-08 11.10 -- -- 11.81 6.40%
12.78 15.14%
详细
事件:双良节能发布《关于全资子公司签订重大销售合同的公告》。 再携手三大客户,预计新签订单合同金额总计再携手三大客户,预计新签订单合同金额总计121.44亿元。亿元。根据公司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双良硅材料分别和阜宁阿特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新潮光伏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常州顺风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签署硅片或单晶方棒框架采购合同。其中,公司计划在2022年01月01日-2024年12月31日期间给阿特斯交付2.28万吨单晶方棒(含182mm和210mm两种规格)、给江苏新潮交付9720吨单晶方棒(含182mm和210mm两种规格)、给常州顺风交付约3亿片单晶硅片(不限定尺寸,以182mm规格为基础)。根据PVInfoLink最新报价测算,公司预计2022-2024年三项销售合同金额总计为121.44亿元(含税)。 硅片新晋玩家屡获订单,新增产能得到下游订单支撑,保障明年产能释放。 公司今年以来积极加速硅片环节扩产。根据公司新闻,9月30日,公司单晶硅一期项目(20GW)顺利点火投产,10月5日,公司大尺寸单晶硅棒实现批量生产。公司硅片产能持续释放。在今日公告之前,公司已经和龙恒新能源、爱旭股份、润阳悦达签订共计43.5亿片单晶硅片订单,其中龙恒新能源为9.5亿片、爱旭为21亿片、润阳为13亿片;均计划在2022年01月01日-2024年12月31日之间进行交付。公司硅片框架订单饱满,为后续新增产能释放提供订单和客户支撑,稳步推进新产能释放。 原材料价格下行有望激发下游需求,新增订单充沛彰显下游对公司产品信心。 原材料价格下行有望激发下游需求,新增订单充沛彰显下游对公司产品信心。今年以来,上游原材料价格高企增加下游业主安装成本,影响部分今年需求。随着上游产能陆续释放,预计明年上游原材料价格明显回落,有望激发下游需求提升。在当前产业链价格还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公司陆续签订硅片订单,彰显下游客户对需求确定性和对公司产品的信任。 硅料扩产继续,还原炉业务订单维持高景气。公司是国内多晶硅料还原炉龙头。今年以来硅料环节扩产明显加速。公司设备订单充裕,今年以来,还原炉新签订单超过20亿元,为明后两年还原炉业绩释放提供稳定支撑,公司还原炉业务维持高景气。 盈利预测: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实现归母净利润2.80、6.13、8.27亿元,对应估值61.1、27.9、20.7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风险提示:行业需求不达预期、公司产能不达预期。
捷顺科技 计算机行业 2021-12-07 10.40 -- -- 11.89 14.33%
11.89 14.33%
详细
作为国内停车场系统龙头,天然具有拓展新能源充电运营的基础。根据我们2020年6月15日发布的报告《捷顺科技:BCG战略协同发展的智慧停车领军》,公司2019年在停车场系统市场的市占率约12.9%,位列国内第一,尤其在公司总部所在的珠三角地区市占率更高。面临当前的新能源产业趋势,一方面停车位缺口我们预计将持续存在,另一方面充电桩不足、难找、损坏、无法匹配、老旧小区难以新建充电桩等实际问题带来车主的充电焦虑,我们认为公司依托国内市占率第一的停车场B端客户群体,天然具有拓展新能源充电运营业务的基础(公司互动易2021年8月30日披露了已与特来电、车来店等充电桩企业进行了合作,部分合作的停车场已打通了停车与充电服务)。 坐拥超6900万C端停车用户,停车、充电等多类业务有望加速提升C端粘性,业务模式有望出现重大破局。根据公司互动易2021年11月8日公开信息,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捷停车累计可触达用户超过6900万(基于公司的业务属性,我们认为绝大多数用户为车主),庞大的C端车主用户数将成为未来公司进行充电业务运营的强大基础,进一步打通用户的停车与充电业务的车位管理、缴费清算等功能,提升ARPU,叠加目前公司与停车场加速推进的“采买”业务带来的低折扣成本优势(2021年10月14日公司推出了亿元现金采买停车时长计划)以及全国超过19000个捷停车联网车场(互动易2021年11月8日披露的2021年三季度末数据),有望未来向C端推出付费折扣套餐业务,进一步增强C端粘性,实现业务模式的重大破局。 维持“买入”评级。我们预测2021-2023年实现收入15.98亿元、19.59亿元、24.1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87亿元、2.56亿元和3.51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应收账款恶化风险;新业务带来的管理风险;假设和估计的偏差风险。
川恒股份 基础化工业 2021-12-07 33.05 -- -- 31.28 -5.36%
31.28 -5.36%
详细
事件:公司公告与欣旺达签订《投资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其中川恒出资1.53亿元,持股比例51%。同时公司与欣旺达及瓮安政府签订矿化一体新能源材料循环产业项目投资协议。 强强联合,加速公司磷氟锂新能源材料方向转型:新成立合资公司经营范围将包括磷矿、锂矿及其深加工。此次矿化一体项目总投资7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35亿元,包括30万吨磷酸铁,20万吨食品级净化磷酸以及3万吨无水氟化氢,预计将于2021年12月启动,2024年初建成投产。二期投资35亿元,包括30万吨磷酸铁,20万吨食品级净化磷酸及3万吨无水氟化氢项目,预计将于2024年启动,2025年建成投产,产能投放后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同时奠定公司磷酸铁龙头地位,加速公司磷氟锂新能源材料方向转型。 继续绑定磷酸铁锂电池头部公司,充分彰显下游认可度:电动车及储能需求爆发下,磷酸铁锂需求快速增长。考虑供应安全稳定性以及中长期降本需求,下游在快速扩产同时有较强意愿锁定上游优质资源,而上游磷化工企业通过与下游头部企业合资建设的方式也有利于加快产能释放,保证产品销量以及持续进行工艺的升级和优化。此前公司公告分别于贵州福泉地区与国轩集团合资建设不低于50万吨磷酸铁,与富临精工合资建设磷酸二氢锂项目,此次与欣旺达的合作是公司基于公司49%参股子公司天一矿业持有的瓮安老虎洞磷矿发展的第二个矿化一体基地,老虎洞磷矿保有储量3.7亿吨,设计产能500万吨/年,目前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认为川恒凭借自主掌握的贵州地区高品位磷矿石资源、半水湿法磷酸生产工艺以及矿化一体的发展模式,在成本及持续扩产能力上具备显著优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6.6及10.2亿元,分别对应46、25、16倍PE,坚定看好公司磷氟锂新能源材料方向转型,成长空间大,维持“买入”评级,继续坚定推荐! 风险提示:产能投放进度不及预期、磷矿价格大幅下跌。
欣旺达 电子元器件行业 2021-12-07 50.92 -- -- 48.46 -4.83%
48.46 -4.83%
详细
事件:欣旺达公告与川恒股份共同投资建设瓮安县“矿化一体”新能源材料循环产业项目,恒欣矿业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0,000万元,其中欣旺达拟认缴出资人民币14,700万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49%。本次合作项目计划总投资70亿元。其中,一期项目投资约35亿元,建设30万吨/年电池用磷酸铁生产线、20万吨/年食品级净化磷酸生产线、3万吨/年无水氟化氢生产线及配套装置项目;二期项目投资约35亿元,建设30万吨/年电池用磷酸铁生产线、20万吨/年食品级净化磷酸生产线、3万吨/年无水氟化氢生产线及配套装置项目。一期项目预期在2021年12月启动,2024年初建成投产;二期项目预期在2024年启动,2025年底建成投产。根据则言咨询最新的12月份价格,磷酸铁的价格目前在2.1万/吨,后续项目达产之后也将为公司带来可观的利润贡献。此外,根据我们的测算以及德方纳米的公开资料,1GWH电池需要磷酸铁锂正极材料2200-2500吨左右,磷酸铁锂与磷酸铁的比重达约0.96:1,部分厂家用量达到了1:1,因此一期和二期项目达产之后预期将能支撑欣旺达约280GWH~300GWH的材料需求。 另外,11月27日由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孵化成立的西安金藏膜与欣旺达电子、盐湖工业、华友控股、华能投资等企业,同青海省政府签署协议,以盐湖丰富的锂资源为基础,开展上游纯绿电锂盐项目、中游储能电池项目、下游储能系统集成及智能运维锂产业延伸项目等多个项目建设。 强强联合,生态布局持续突破。近几次投资项目欣旺达与上游公司强强联合,有利于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欣旺达在锂电池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及川恒股份的磷矿资源,加快磷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扩大电池用磷酸铁等产品生产规模,利于公司持续开拓上游产业链。 近几次投资项目欣旺达与上游公司强强联合,有利于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欣旺达在锂电池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及川恒股份的磷矿资源,加快磷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扩大电池用磷酸铁等产品生产规模,利于公司持续开拓上游产业链。 动力电池发展势头良好,动力电池超级快充将成为必然趋势,不断丰富产品矩阵。动力电池2021年上半年实现收入5.74亿元,同比增长344.27%,上半年新增15款车型进入公告目录,产品聚焦方形铝壳电芯,覆盖了BEV、HEV、48V等应用市场,公司已相继获得东风柳汽菱智CM5EV、东风E70、广汽A9E、吉利PMA平台、吉利GHS2.0平台、上汽通用五菱宏光mini等多家车企车型项目的定点函。2020年公司南京一期工厂量产交付,惠州和南京工厂预计到年底进一步扩产,同时HEV产线也将进一步扩充。 储能迈入规模化发展,有望成为锂电池下一个风口。产业内生动力、外部政策及碳中和目标等因素多重驱动,我国储能产业迈入规模化发展阶段。随着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战略地位凸显,储能作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技术快速发展。欣旺达2020年全年总装机量超800MWh,2021H1总装机量超554MWh,电力储能、家储、网络能源业务均呈上升趋势。 锂威迅速突破,产能规模持续增加。公司积极布局消费类电芯,锂威迅速放量,电芯自供率逐年提升。电芯行业技术门槛及市场准入要求相对较高,欣旺达自2014年收购东莞锂威以来积极切入消费类锂离子电芯的赛道,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电芯自供率逐年提升。目前公司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华为、OPPO、vivo、小米、Moto、联想、亚马逊、谷歌、传音等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的电芯自供率为27.39%;公司在建项目消费电芯产能为9,360.00万只,于2021年底达产,预期公司消费电芯自供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盈利预测与估值建议:盈利预测与估值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1E/2022E/2023E实现营业收入376.78/508.65/661.25亿元,同比增长26.9%/35.0%/30.0%,实现归母净利润10.43/21.48/28.26亿元,同比增长30.1%/105.8%/31.6%;目前股价对应PE为84.4/41.0/31.2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经济形势变化、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抚顺特钢 钢铁行业 2021-12-07 24.60 -- -- 25.74 4.63%
25.74 4.63%
详细
事件:抚顺特钢发布2021年三季报,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实现营收55.69亿元,同比+18.11%;归母净利润6.85亿元,同比+69.39%;扣非归母净利润6.30亿元,同比+75.82%。单季度来看,2021Q3实现营收18.00亿元,同比+11.97%,环比-8.40%;归母净利润2.54亿元,同比+14.82%,环比-1.55%;扣非归母净利润2.22亿元,同比+7.77%,环比-10.12%。 Q3公司业绩超市场预期,核心看2022年公司产能释放带来的业绩增长。 1)收入端: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18.11%,其中合金结构钢销量同比+9.51%,均价同比+7.70%;工具钢销量同比+13.27%,均价同比+3.51%;不锈钢销量同比+4.84%,均价同比+10.06%;高温合金销量同比-4.68%,均价同比+12.29%,公司高温合金均价同比增长,表明高温合金在上游议价定价的采购模式中以其高壁垒特点,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展望未来中期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背景下,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列装、维护以及商用航发等将持续拉动高温合金市场需求,需求端无须担心。 2)盈利能力端: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率12.30%,同比提高3.72pct,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一方面,公司特钢产品从“多品种、小批量”进入“大规模批产”阶段,其规模效应显现,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21.64%,同比提高2.03pct;另一方面,沙钢管理下公司降本增效成果明显,期间费用率实现下降,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管理、财务分别同比下降0.30、0.78、0.05pct,整体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1.74pct。 3)核心关注扩产节奏:受国家限制钢业产能政策、限电政策、能源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公司预测2021Q4业绩可能同比下降,但这只是阶段性因素造成的。长期来看,公司作为国内军用高温合金、高强钢的核心卡位企业,所处航空发动机、导弹、军机等航空航天长期成长的赛道,重要的是高温合金的高壁垒铸就了很好的产业竞争格局,未来将长期受益于军、民用航空发动机等赛道的发展。中期来看,尤其是2022年是抚钢扩产产能释放的第一年,根据半年报所述明年上半年陆续有快锻机、真空感应炉等设备投产,随着产能瓶颈打破公司有望在未来5年都保持30%~50%业绩增长。 抚顺特钢作为我国武器装备建设的基石企业,其核心卡位优势将使得其成为军工高景气的长期核心受益者。 1)长期成长赛道:抚顺特钢所处军工最长赛道。 高温合金:全面备战能力建设带来高确定性的军工高景气红利,高温合金是军工中最长的赛道:军用航空发动机列装+维修+商用航发三驾马车拉动需求,我们预计未来10年国内航发用高温合金需求达3200亿元,此外还有燃气轮机、核电等民用市场需求不断扩容。 高强钢:抚顺特钢在国内率先研发生产A100钢、300M钢,产品广泛应用于飞机起落架、航空发动机轴、导弹、舰艇壳体等关键部件,因此抚钢也是“军机、导弹”等产品的核心供应商,军机导弹放量列装也会带动高强钢需求持续增长。 2)高壁垒带来稳固的产业格局。高温合金材料对研发实力、经验积淀要求很高;下游航发等产品也要求非常高的质量稳定性,一旦进入用户供应链体系,一般不轻易更换。抚顺特钢拥有国内同行难以超越的科研能力和工艺技术,是军工配套材料重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在军品领域具备显著的规模优势。高壁垒铸就寡头特征的产业格局,很难有新进入者致使抚钢拥有长期较高确定性的成长。 3)核心卡位:抚顺特钢在国内航空航天变形高温合金市占率80%以上,高强钢市占率95%以上。拥有极高的市占率既证明了公司的能力,其订单节奏也决定了整个产业链的交付情况,换句话说,这类企业订单、业绩释放不出来,军工产业链景气度或被证伪。 投资建议:抚顺特钢是我国军工装备放量建设的基石企业,三高一特产品在航发、军机、导弹等高壁垒领域拥有很高的市占率且有望长期保持,意味着拥抱抚钢则是拥抱军工行业的高景气度。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47、12.06、17.38亿元,对应估值50X、35X、24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军品放量、公司扩产进程等不及市场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
盛屯矿业 有色金属行业 2021-12-07 11.83 -- -- 12.18 2.96%
12.18 2.96%
详细
持股70%,再扩4万吨火法高冰镍项目。12月2日晚间,公司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宏盛国际拟与Extension在印尼合资设立盛迈镍业,在印尼西亚纬达贝工业园(IWIP)投建年产4万吨镍金属量高冰镍项目,宏盛国际和Extension分别持股70%和30%。项目建设总投资为3.5亿美元,根据公司所占股权比例计算,公司本次对外投资金额为2.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5.66亿元。项目的建设期为 18个月。 公司镍资源规划总产能达7.4万吨,友山高冰镍项目成功运营积累成熟经营。2019年8月,公司穿透持股35.75%,与华友、青山合资建设首个3.4万吨高冰镍项目,总投资4.07亿美元,于2020年9月顺利投产。1)项目同样位于纬达贝工业园(IWIP)园区,可产生较好协同管理效应;2) 充分利用已有建设生产运营经验,优化现有冶炼工艺,确保项目顺利投产;3)项目投产后,公司镍产能总量达到7.4万吨,权益4.02万吨,资源控制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4) 高冰镍单吨成本约1万美金,1.6万美元镍价假设下,4.02万吨权益量有望贡献2.4亿美金,约合人民币15.8亿元。 镍中间品项目集中规划投放,公司成功抢占市场先发优势。新能源电池带动硫酸镍需求快速增长,印尼红土镍矿冶炼项目成兵家必争之地。2020年9月,公司首个3.4万吨火法项目即成功投产,抢占市场先发利润优势;2021年5月,宁波力勤首个湿法MHP项目投放。未来规划看,华友6万吨华越湿法项目已于近日成功试生产;格林美青美邦项目计划2022年初投入运行;华友4.5万吨华科火法高冰镍项目计划于2022年中投产。另外,青山7.5万吨镍铁转高冰镍项目打破镍铁与硫酸镍之间的壁垒,增加硫酸镍潜在原料来源。 聚焦海外优质锂电资源,向下延伸一体化布局。公司聚焦镍钴铜锌金属,积极开拓境内外优质能源金属资源,并适度向下游锂电原材料延伸。目前已形成刚果金铜钴业务、印尼镍业务以及国内金属冶炼加工业务协同发展局面。 未来三年公司业绩或将围绕CCR&CCM铜钴冶炼项目、卡隆威铜钴资源冶炼一体化项目以及印尼友山、盛迈火法高冰镍项目展开,新材料业务初具规模。 投资建议:公司聚焦新能源上游镍钴铜资源赛道,并向下延伸至新能源加工领域,新能源锂电材料一体化布局渐入佳境,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持续增长。 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94、20.14、23.49亿元,对应PE分别为19.5、15.4、13.2倍,PB分别为2.6、2.2、1.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镍价格波动风险、合资项目进展不确定性风险。
中国交建 建筑和工程 2021-12-07 7.73 -- -- 8.75 13.20%
11.30 46.18%
详细
全球领先基建综合服务龙头,海外及投资类业务领先。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交通基建综合服务企业,具备投资、设计、施工、运维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优势,是世界最大的港口、公路与桥梁的设计与建设公司、全球规模最大的疏浚公司;中国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中国最大的高速公路投资商。业务特点主要有:1)以交通基建为核心,在港口、疏浚、海上工程和道路桥梁建设等领域占据领先优势。2)“一带一路”领头羊,海外业务收入近千亿,规模连续14年排名亚洲第一。3)投资类项目经验丰富,2007年在业内探索先行,截止至21年6月旗下高速公路等无形资产规模排名建筑央企第一。 REITs项目申报,构建基建资产管理平台潜力大。项目申报,构建基建资产管理平台潜力大。公司公告旗下嘉通高速申报基建REITs试点项目获受理,当前公司在手投入运营高速公路24条,总投资1838亿元,后续可申报潜在项目资源丰富。REITs破局对公司意义重大:短期看,针对单一REITs项目,公司当期可获投资收益,并提前回收资金,降低资产负债率。长期看,待REITs市场成熟稳定后,公司可持续盘活存量资产,构建“投-建-退-投”完整闭环的运作模式,同时依靠基建市场的专业投资运营能力,对旗下高速公路等资产进行优化管理,通过投资、运营培育、交易等方式实现基建资产价值的充分放大,获取额外投资收益,打造基建资产管理平台潜力较大。 海上风电施工技术领先,全产业链布局打造新成长点。海上风电施工技术领先,全产业链布局打造新成长点。2020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超过3GW,占全球新增装机的50.45%;海上风电总容量约10GW,成为全球第二大海上风电市场,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预计2020-2025年我国海上风电年新增装机容量将从3GW增加到8GW,复合增速达27.2%。公司凭借丰富的海上作业经验及先进的重型海上装备,在海上风电安装市场占据近50%的市场份额,龙头地位稳固。公司披露十三五期间攻克了海上风电机组安装与装备、风电基础施工与装备、海上风电场维护以及风电新材料与耐久性等关键技术,正在全方位规划,向产业链的前后端延伸,包括整机制造、风电投资、风电运维等,构建在风电领域全方位发展的产业链优势,有望打造新的成长点。 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稳增长预期提升有望带动估值修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稳增长预期提升有望带动估值修复。近5年公司PE(ttm)处于5.5-17.4倍,PB(Lf)处于0.41-2.0倍。当前公司PE(ttm)为5.9倍、PB(Lf)为0.56倍,仍在历史最低区间。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基建稳增长预期提升,公司作为基建龙头,估值有望迎来修复。 投资建议: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8/245/270亿元,同比增长34.6%/12.2%/10.2%,EPS分别为1.35/1.51/1.67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5.7/5.1/4.6倍,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稳增长政策力度低于预期,疫情反复风险,项目进度不达预期风险,新业务进展不达预期。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98/350 转到  
*说明:

1、“起评日”指研报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评价”指研报发布当日的开盘价;“最高价”指从起评日开始,评测期内的最高价。
2、以“起评价”为基准,2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10%,为短线评测成功;60日内最高价涨幅超过20%,为中线评测成功。详细规则>>
3、 1短线成功数排名 1中线成功数排名 1短线成功率排名 1中线成功率排名